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3418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14.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docx

北京特色小吃汇总

一品烧饼

原料[花生油][面粉][芝麻油][白糖][核桃仁][青梅][糖桂花][小苏打]掌故说明一品烧饼的意思是最好的烧饼,此饼皮酥层多,香甜可口,风味独特。

其体形圆扁,色泽金黄,内裹油酥,皮酥脆,馅香甜,味道极佳。

制作方法将烧到六成热的花生油与面粉搅匀,至浅黄色时,取出晾凉制成油酥。

再将青梅、核桃仁切成丁与适量面粉、白糖、芝麻油、糖桂花拌成馅料;面粉用一倍凉水调成稀面糊,将小苏打用温水化开,加入面粉和成面团,放在刷有花生油的案板上揉几遍,擀成二分厚的长方片;在面片上放上油酥摊平,卷成卷,摘成面剂,揿成圆皮包上馅料,封口朝下,刷上一层稀面糊,粘上芝麻仁,即成烧饼坯子;将烧饼坯子放入烧至六成热的花生油中,炸至金黄色时捞出即成。

 

桂花糖蒜

原料配方:

鲜蒜头100千克食盐4千克白糖43千克酱油1千克食醋1千克五香粉1千克清水27千克桂花400克

制作方法:

1.选好蒜头,根据老嫩程度剥去2~3层老皮,留下2~3层嫩皮。

切去须根和假茎(假茎部分不要全切掉,要留6~9厘米)。

2.整理好的蒜头放入清水中浸泡7天,每天换一次水,浸毕,捞在筐内沥水、晾干。

3.将晾干后的蒜头装入缸内,一层蒜头一层食盐,盐腌一昼夜,白天每隔5~6小时换缸一次(倒入另一空缸),共换二次缸,使盐溶化、不良气味排出、蒜头腌得均匀。

腌好后,把蒜头拿到晒场上倒插蒜茎晾一夜。

4.将晾后的蒜头装入缸内,把配制好的糖、醋、酱油、五香粉、水(需煮沸、冷却)灌入缸内。

5.在缸口上蒙上清洁油纸,再蒙上一层干净布,最后把油纸和布用麻绳捆扎结实。

6.将缸歪倒,斜靠着木杆,与地面约成30~40°的斜角滚动,白天要滚动4~5次。

每隔一天把缸口打开散出辛辣气味,每次4~5小时。

20天后,辛辣气渐少,这时滚缸和散气可改为2~3天进行一次。

40天后,浸渍过程即可完成。

食用前3天,加进200克桂花。

一般在阳历六月下旬,大量采收以前,蒜头比较鲜嫩接近成熟时腌蒜。

产品特点:

北京的桂花糖蒜、蒜肉细嫩,略带米白色,口味香甜,稍有酸咸味。

 

八宝莲子粥

原料:

[糯米][小枣][青梅][核桃仁][葡萄干][金糕][瓜条][瓜子仁][海棠脯][莲子][白糖][糖桂花]

掌故说明:

北京著名传统风味小吃。

八宝莲子粥选用八种北京国脯放在熬好的江米粥之上,五颜六色,清凉甜润,软糯爽口,八种果料色彩绚丽,味道丰富。

制作方法:

将糯米洗净,放入锅中,加入凉水,用旺火烧沸后改用微火熬成稠状后,盛入几个小碗中晾凉;干莲子去掉莲子皮,用清水漂洗,切掉两端,去掉莲子心,放入凉水中,上笼蒸半小时即熟;核桃仁用开水泡后,去黄皮,切成小块,小枣用温水浸泡一小时,洗净后上笼蒸半小时后,与其它果料和莲子一起放在糯米粥上,浇上糖桂花汁,放入冰箱中冷却;取白糖加水,用微火熬成糖汁,也放冰箱中冷却;食用时,将糖汁浇在八宝粥上即成。

小枣粽子

原料[糯米][小枣][苇叶][马莲草]

掌故说明:

吃粽子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传统习惯。

早期的粽子与屈原无关,也不只在端午前后食用。

端午吃粽子的说法出现在南北朝是后人赋予的美好寓意。

南北粽子的区别只不过是馅料的不同。

老北京卖粽子,多用凉水泡透再卖。

小枣粽子色白光亮,质地糯润,食之软韧有劲,具有竹叶的清香味。

端午节和夏初时北京的经常听到“江米小枣,好大的粽子”“江米嘞哎粽子,有玫瑰,有糖的”的吆喝声,推着小车,车上装着浅木盆,有的放冰块,冰上铺着布,镇着粽子。

备有小瓷碟和小铜叉子。

制作方法:

将糯米洗净,用凉水浸泡2小时;小枣洗净待用,鲜苇叶用开水煮至变黄时,捞入凉水中洗净,干马莲草用水泡软250克磨成稀糊状;取苇叶叠成中心为圆锥形的斗,放入泡好的糯米,放上小枣三四个,再放糯米,将斗口包严,用马莲草捆紧;粽子放凉水锅中,盖上锅盖,用旺火煮熟即成。

藤萝饼

原料[精面粉][白糖][白油][藤萝花][桃仁等]北京著名的京式四季糕点之一。

酥皮层次丰富,口味香甜适口,酥松绵软,具有浓郁的鲜藤萝花清香味。

过去每到春季,北京人都喜欢用花和面制作应时食品,藤萝饼就是其中之一。

清末的《燕京岁时记》中载:

“三月榆初钱时采而蒸之,合以糖面,谓之榆钱糕。

以藤萝花为之者,谓之藤萝饼。

皆应时之食物也。

制作方法:

将白糖加入面粉中与水一起搅拌成柔韧滋润的面团;将面粉与白油调和,搅揉到酥面均匀且软硬适中为止;锅内白糖加水溶化后,加入饴糖,熬制到可以拔出糖丝为止,再将过了萝的面粉和白油加入糖浆内,拌到糖馅合适且不起疙瘩为止(用时再加入鲜藤萝花);将面团摘剂,按成扁圆形,包入酥面和馅料,放入烤盘内置一百六十度左右的烤炉中烤十分钟左右出炉即成。

烫面炸糕

原料[面粉][花生油][老酵][芝麻油][碱面][糖桂花][白糖]

烫面炸糕是以前京城庙会小吃品种,多为回民制售。

烫面炸糕色泽金黄,表皮酥脆,质地软嫩,味道香甜可口一般家庭也多有仿制。

烫面炸糕用料简单,制作也不复杂。

但初学者不能掌握油温很容易遭到烫伤。

制作方法将凉水用旺火烧沸后,点上少许凉水,倒入同样多的面粉,迅速搅拌,直至面团变成灰白色,且不粘手时,取出摊在案板上晾凉;面团中加入老酵和碱面揉匀,饧1小时,把白糖与芝麻油、糖桂花和面粉拌成馅;把饧好的面团搓成圆条,摘剂,擀成圆皮,包上糖馅,再按成直径二寸的圆饼;将圆饼放入烧至四成热的花生油中,炸至两面呈金黄色时捞起即成。

 

褡裢火烧

小吃名人:

  “门框胡同瑞宾楼,褡裢火烧是珍馐。

外焦里嫩色味美,京都风味誉九州。

”这是一位家住郊区的老翁得知瑞宾楼恢复这一北京名食供应后,特意让儿孙陪同专程到店品尝时,欣然提笔写下的诗句。

  

小吃历史及介绍:

  提起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

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享有盛誉。

1876年,顺义人氏姚春宣夫妻俩在东安市场内摆了一小食摊,首次供应。

它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原来它的制作与众不同。

褡裢火烧要将和好的面揪成粘剂擀平,装进用海参、虾肉、肥瘦猪肉和各种佐料加好汤拌制的馅儿,折叠成长条。

放入平锅中油煎至金黄色后,起锅上桌,趁热食用。

吃褡裢火烧时配用鸡血和豆腐条制成的酸辣汤,鲜香酸辣并收口中,余味无穷。

褡裢火烧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

姚氏夫妻因此成名致富。

后在东安市场内开设了瑞明楼,但传至第二代,因经营不善而倒闭。

当时店内的罗虎祥和郝家瑞精于此道,于1934年取每人名字中的一字相联,合资在门框胡同内开设了祥瑞饭馆,现改名为"瑞宾楼",专供褡裢火烧。

制作也愈加精细,一时名噪京都,成为北京家喻户晓的名食。

 

 

炒疙瘩

炒疙瘩这种老北京的吃食,似乎注定了从诞生之日起就带有北方的特性,它和疙瘩汤、炒猫耳朵都有相似之处,却又不完全相同,独成一派,从而形成了北方面食小吃系列中的一朵奇葩。

  

一盘小巧玲珑、色泽深黄的小面疙瘩,配上青豆和各色新鲜蔬菜,光是色泽就已经很诱人了,吃一口绵软又有劲,滋味鲜香,这就是北京特有的小吃——炒疙瘩,它历经数十年,仍然经久不衰,以其独特的风味吸引着四方人士前来品尝。

 

年糕

小吃制作:

将糯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

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

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

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寓意万事如意年年高。

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

“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  

小吃介绍: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寓意着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

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  

年糕有黄、白两色,象征金银,并有"年年高"的吉祥如意的寓意。

所以前人有诗称年糕:

“年糕寓意稍云深,白色如银黄色金。

年岁盼高时时利,虔诚默祝望财临。

”其实追溯年糕的历史,早在中国的周朝就有记载。

《国礼.礼记》中“差边之食,糗饵粉餐”的“粉餐”就是米粉蒸成的糕食。

北京小吃中的年糕,用黄米或江米面加各种辅料蒸制而成。

年糕品种多,有枣年糕、豆年糕、年糕坨等。

精细的年糕有白果、什锦、水晶、如意等,烹制方法多为蒸,也有用油炸蘸白糖吃的,均有香甜粘糯的特点。

  

小吃历史: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距今七千多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就发现了颗粒饱满、保存完好水稻的种子,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

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

汉代扬雄的《方言》一书中就已有“糕”的称谓,魏晋南北朝时已流行。

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

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早在辽代,据说北京的正月初一,家家就有吃年糕的习俗。

到明朝、清朝的时候,年糕已发展成市面上一种常年供应的小吃,并有南北风味之别。

  

小吃种类:

我国地域广、风俗习惯各地不同,年糕的种类也多种多样。

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西南的糯粑粑;台湾的红龟糕等。

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羊眼包子

相传清代康熙皇帝曾食用过羊眼包子,故而出名。

此物因其个头小似羊眼,所以人称羊眼包子。

别看包子小,但馅料多样,深受人们喜欢。

酒香鸡

主料 活母鸡1只(重约1~1.5公斤)。

调料 植物油600克(实耗约70克),鸡汤1,200克,葡萄酒60克,料酒20克,盐6克,酱油50克,味精4克,葱段30克。

作法 

(1)将母鸡宰杀后,放开水内泡一泡,退净毛后,把头、爪剁掉,从肛门下方横切一小口子,掏出内脏。

再顺着脊背由肛门至脖了切开,洗干净。

  

(2)用料酒(10克)、酱油(15克),搅和一下,均匀地涂抹在鸡肉上(内都外涂满)。

(3)炒勺内倒入植物油,放旺火上烧7~8成热,把鸡胸脯向下放入炸成金黄色后捞出来,放进开水里涮掉浮油,再放入沙锅里,把鸡汤倒进去。

(4)用炒勺将葱段炸成金黄色,捞出后放在盛鸡的沙锅里,加入料酒、酱油、盐、味精,放在文火上炖2小时左右,炖烂后,洒入葡萄酒即成。

特点 色泽金黄亮光,肉质软烂鲜美,葡萄酒香味浓,中外遐迩驰名。

爆肚

小吃介绍:

爆肚是北京风味小吃中的名吃,多为回族同胞经营。

爆肚早在清乾隆年代就有记载。

过去和现时,每当秋末冬初,北京的清真餐馆和摊贩就经营爆肚。

北京天桥有“爆肚石”,门框胡同有“爆肚杨”,还有“爆肚冯”、“爆肚满”等最为出名。

  

爆肚是把鲜牛肚(指牛百叶和肚领)或鲜羊肚洗净整理后,切成条块状,用沸水爆熟,蘸油、芝麻酱、醋、辣椒油、酱豆腐汤、香菜末、葱花等拌制的调料吃,质地鲜嫩,口味香脆。

  

羊爆肚的吃法在过去很讲究,要按羊肚部位选了加工成肚板、肚葫芦、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随顾客的选择。

爆熟的时间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样。

近来由于受到欢迎,而且鲜肚货难以保证,象以前分部位供应已经没有了。

爆肚除要新鲜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时间要恰倒好处,爆肚又脆又鲜,吃爆肚的人要是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再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特别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说法很讲究在立秋的时候吃爆肚。

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梨园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爆肚除肚子要新鲜外,功夫全在“爆”。

爆的时间要恰到好处,欠火候或过火候,会出现过生或过熟而不脆,甚至咬不烂。

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咏:

“入汤顷刻便微温,佐料齐全酒一樽。

齿钝未能都嚼烂,囫囵下咽果生吞。

”还说:

“以小方块之生羊肚入汤锅中,顷刻取出,谓之汤爆肚,以酱油葱醋麻酱汁等蘸而食之,肚既未经煮熟,自成极脆之品,食之者,无法嚼烂,只整吞而已。

”因此,它的质量标准是“脆嫩”,不同的部位要掌握不同的火候。

  

小吃名人:

爆肚过去几乎全部是回民经营,用的羊肚必须回民宰杀,收拾得也十分干净,有异味的肚子弃之不用,因此很有信誉,特别是梨园界的名角无不十分钟情爆肚。

梅兰芳、马连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万春等名流无不喜食。

爆肚又脆又鲜,不油不腻,据说还可治胃病。

吃爆肚的人如会喝酒,总要喝二两,喝完酒,吃两个刚出炉的烧饼,确实是一大快事。

所以老北京都欢喜吃爆肚,特别是农历立秋之后,北京人讲究“吃秋”,就有“要吃秋,有爆肚”之说。

  

小吃历史:

爆肚最早在清乾隆年间就有记载,多为回族同胞经营。

北京比较有名的有天桥的爆肚石,东安市场的爆肚王、后门的爆肚张,其他还有爆肚杨、爆肚冯、爆肚满等。

 

双麻

原料[面粉][干面][白糖][饴糖][白油][桂花][碳酸氢铵][芝麻仁]掌故说明北京特色风味小吃。

形状扁圆,色泽浅棕色,口感酥脆香甜,具有芝麻桂花香味。

制作方法:

用水将糖化开,加入饴糖、碳酸氢铵、白油、面粉和桂花等辅料,边加边搅拌均匀;将和好的面擀成5毫米的薄片,用直径为7厘米的铁圆切成圆形半成品;将半成品生坯两面刷水,沾上芝麻仁,即成“双麻”。

将“双麻”生坯放入炉温200℃的烤箱中烤10分钟出炉即成。

油条

小吃历史:

  油条历史悠久,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家贾思勰所着的《齐民要术》中已有油炸食品的制作方法。

另据《清稗类钞》中记载:

“油炸桧,长可一人,捶面使薄,以两条绞之为一,如绳以油炸之,其初则肖人形,上二手,下二足……宋人恶秦桧之误国,故象形似诛之也。

”南宋时期,秦桧以莫须有罪名害死了岳飞,国人憎恨秦桧误国,所以用面制成人形下油锅炸之,以解心头之恨,并称之为“油炸桧”。

油条由此演变而来,南北皆有。

  

 

炒肝

“炒肝儿”是清末由前门外鲜鱼口"会仙居"的"白水杂碎"改进而成,白水杂碎以切成段的猪肠、肝、心、肺加调料用白汤煮就,由于不讲究佐料,制作简单,日久不受欢迎。

于是店主将心、肺去掉,易名"炒肝儿",一时间在京味小吃中别树一帜。

名炒肝儿,其实以猪肥肠为主,猪肝只占1/3。

制作方法是先将猪肠用碱、盐浸泡揉搓,用清水加醋洗净后再煮。

开锅后改用文火炖,锅盖盖好使肠子熟透而不跑油。

烂熟后切成5分长的小段,俗称"顶针段""再将鲜猪肝洗净,用刀斜片成柳叶形的条。

佐料是在熬热的食油中放入大料,炸透后放入生蒜,蒜变黄时立即放入适量的黄酱,炒好置于罐中备用。

此外还要熬些上好的口蘑汤。

原料、佐料备齐后,始制作炒杆儿。

先将熟肠段放入沸汤,再放入蒜酱、葱花、芡同"姜"末和口蘑汤,然后将生肝条放入锅中,以淀粉勾芡,最后撒上一层砸好的蒜泥即成。

会仙居的炒肝儿出名后,北京四九城的小饭馆、小吃店都相继添了炒肝儿,市面上也出现了以炒肝儿为说词的俏皮话,如责骂人时说:

"你这人怎么跟炒肝儿似的,没心没肺。

";讽刺互相残害的人与事则说:

"猪八戒吃炒肝,自残骨肉。

"

 

麻豆腐

小吃制作:

将羊肉丁炒焦起锅,下黄酱煽炒葱姜末出香味儿,加入麻豆腐翻炒。

随后,让大青豆、红辣椒、嫩豆芽、雪里蕻未依次投人到炒麻豆腐的事业中来,辅之以大火,使锅里的尤物们变得“轰轰烈烈”,再不断地加油、添水,用一点儿老黑酱油,将麻豆腐及其伙伴作“翻天覆地”状,直至麻豆腐表面气泡涌动、蜂窝毕现、香气翁动,方算“胜利会师”。

老北京有句俗话:

“炒麻豆腐——大咕嘟”,是说麻豆腐一熟会自己“咕嘟、咕嘟”地起泡说话,告诉您:

“我熟啦!

”似乎麻豆腐通了人性,怪不得老北京人会青睐于它呢!

  

此时在起锅前放人切成寸段儿的“野鸡脖儿”嫩韭菜梗儿,洒上炒焦的羊肉丁出锅,再淋上一勺红亮亮的辣油,便是一味亦饭亦菜不可多得的美食。

  

小吃介绍:

麻豆腐是粉房的副产品,或曰下脚料,所以价格特别便宜,两个大子儿就可以买一大碗。

老北京人买回家去,用羊肉、羊尾巴油等物一炒当饭菜吃,叫做炒麻豆腐。

  

炒麻豆腐是旧京百姓地道的家常菜,别看此物甚廉,但要炒好亦非易事,首先在原料上就要有所选择,得用东直门四眼井粉房里做的麻豆腐才算正宗。

配料讲究用纯正的羊尾巴油和“野鸡脖儿”嫩韭菜,方能显出炒麻豆腐的“英雄本色”。

 

甜白菜

小吃原料:

白菜(最好是玉田的白菜,菜比较甜,而且菜帮也薄),胡萝卜,香菜  小吃调料:

香油,花椒,糖,白醋,糖桂花。

  

小吃制作:

锅里放香油,将花椒炸糊,放切成片的胡萝卜,再放切好的白菜帮子,最后放切好的白菜叶,都是炒两下就好,不要多炒,就相当与把这些菜在锅里拌匀,用锅的温度就可以,把所以的调料放进去,放在一个盆里,放凉后再把拌匀的白菜上撒是一层厚厚的香菜,放凉快地方,随吃随盛。

  

小吃介绍:

此菜是老北京人过春节必不可少的家肴!

白汤杂碎

原料:

[羊肠][净羊肚][羊肉][香菜葱][酸菜][姜花椒][八角][芝麻酱][精盐][辣椒油]掌故说明: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

具有肉质软烂浓香,汤色洁白,酸辣咸香味全的特色。

白汤杂碎是北京清真回民小吃,以前多在立秋后供应,重要原料为羊肚、羊肺、养肠、羊心、羊头肉等,白汤杂碎口味独到风味突出,成为现今很常见的小吃。

但目前制作的质量有待提高例如不用羊肉原汤煮,杂碎汤浑,甚至发黑,主要是因为火候不够。

制作方法:

将羊肚、羊肠、羊肉分别洗净,锅内凉水用旺火烧沸,把洗净的羊肚、肠、肉放沸水中略煮一下,去净血沫捞出,再换净水烧沸,下入以上原料及葱段、姜块、花椒、八角、精盐,水沸后,盖上盖用微火煮,熟后捞入冷水中过凉。

将熟羊肚、熟羊肉切成长方块;熟羊肠去掉线绳,切成菱形块;汤碗内放入酸菜丝,再放上熟肠块,一边放肚块,另一边放上熟肉块,再放上煮肉的原汤,上笼蒸十分钟取出盛满原汤,放上芝麻酱、香菜、辣椒油即成。

扦瓜皮

小吃制作:

 

1、黄瓜切成2.5厘米长段,用小刀从外至内旋成薄条,如带,成卷。

去掉带籽的瓜心。

  

2、酱油、糖、花椒、大料、桂皮、胡椒(破粒)、干红辣椒(整个)、味精、料酒调匀。

交扦好的瓜皮放入料汁,不断以筷子翻动,使瓜皮沾透料汁,腌约60分钟,取出瓜皮装盘。

先装中心,然后将瓜皮瓜面朝外,层层码好,状如小馒头,以所余料汁自顶淋下。

  

小吃特色:

扦瓜皮极脆,诸味均透,而瓜香犹在。

  

小吃价值:

黄瓜食用部分为幼嫩子房,果实颜色呈油绿或翠绿,鲜嫩的黄瓜顶花带刺,诱人入食,果肉脆甜。

爱窝窝

爱窝窝,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这个品种,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爱窝窝也属春秋品种,现在一年四季都有供应。

爱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

“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

”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尔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

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爱窝窝呢?

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颐》一书中找到了说明。

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

“御爱窝窝。

”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爱窝窝”。

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爱窝窝.爱窝窝外皮用的糯米是已经蒸熟的,馅也用桃仁、瓜仁、芝麻仁和白糖事先炒好,所以做得之后就能食用。

故《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

“白粉江米入蒸锅,什锦馅儿粉面搓。

浑似汤圆不待煮,清真唤作爱窝窝。

”还注说:

“爱窝窝,回人所售食品之一,以蒸透极烂之江米,待冷裹以各式之馅,用面粉团成圆形,大小不一,视价而异,可以冷食。

”"爱窝窝"在元代即已有之,名"不落夹"。

因明代帝、后喜食,就成了明宫小吃,称"御爱窝窝"。

后来传入民间,衍化为"爱窝窝",亦作"艾窝窝"。

 

烙饼

小吃原料:

面粉500克,麻油100克。

  

小吃制作:

①面粉加开水250克揉合揉透后,摊开冷却,然后搓成长条,揿扁,擀成长方形薄皮坯子;

②在皮子上抹些麻油后卷起来,切成小坯子,再将小坯子揿扁,擀成圆饼待用;    

③平锅上火,在饼上刷油,放入锅内用小火烤烙至两面呈金黄色时即可。

 

扒糕

小吃原料:

荠麦面500克,酱油50克,醋50克,芝麻酱150克,大蒜25克,芥末糊25克,辣椒油10克,咸胡萝卜25克,精盐6克。

  小吃制作:

  1将凉水1000克加盐倒锅内烧开,将麦面倒入,用木棍搅成团后过凉水。

  2将面团用手沾凉水拍成圆饼形,用小刀打成条状入碗,浇以酱油、辣椒油、醋、蒜汁,放和好的芝麻芥末糊、用礤床擦好的咸萝卜丝,即可食用。

  小吃历史:

  扒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夏季小吃。

扒糕与凉粉一般同时出售。

过去在出售时,摊贩不时的吆喝:

“扒糕筋道……酸辣凉粉儿哟……”  《燕都小食品杂咏》中称:

“色恶于今属扒糕,拖泥带水一团糟。

嗜痂有癖浑难解,醋蒜熏人辣欲号。

”还说扒糕的颜色灰黑,“见之欲呕”。

扒糕的颜色虽不好看,但很多老北京人仍钟情于扒糕。

主要是因为扒糕的原料“荞麦”有很大的营养价值。

据《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

作饭食,压丹食毒,甚良”。

  小吃价值:

  在经科学验证,认为荞麦是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疗的作用,是这些患者的首选食品之一。

但荞麦属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

肉末烧饼

小吃原料:

面粉、白糖、三成肥七成瘦的猪后腿肉、芝麻  

小吃特点:

北京传统宫廷的风味小吃,享誉京都几十年。

外焦里酥,咸中略甜,香酥可口,味厚醇正。

  

小吃制作:

取面粉和白糖加水揉成面团,经摘剂、抟饼、研边、粘上芝麻制成马蹄烧饼坯;将饼坯粘贴在大铲上,用炭火烤制成熟;将猪腿肉切好,放入炒锅中,加上各种调料,用旺火炒熟,炒出的油要撇净;将马蹄烧饼从其侧面切开一小口,抽出饼心,填进现炒的猪肉末即成。

  

小吃名人:

肉末烧饼就是烧饼夹炒肉末,主副食合一。

烧饼香酥,肉末油润咸甜,味美适口,别有风味。

北海的仿膳饭庄的肉末烧饼远近闻名,1975年周恩来总理养病期间经常到仿膳饭庄,称赞到“你们的烧饼不错,别处比不了。

肉末我吃了这么多年也不错,家里做不出这个味来。

”  

小吃典故:

肉末烧饼又叫“圆梦烧饼”,是清宫名点。

相传当年慈禧太后住在颐和园时,有一次吃早餐,发现桌子上有烧饼,非常高兴。

原来头天晚上睡觉梦见吃烧饼,没想到早晨饭桌上就真的有烧饼。

按照民俗,梦见吃烧饼是个很吉利的事:

做事情圆圆满满、写文章可圈可点,全应到好事上。

这个烧饼圆了她的梦,于是就把这个烧饼叫做“圆梦烧饼”。

太后一高兴,便对做烧饼的厨师赵永寿放赏,赏了20两银子和一根蓝翎。

赵永寿从此有了品级,算是个小官儿。

烧饼也因此身价倍增了。

 

冰糖葫芦

家人买来几串冰糖葫芦,冰糖晶莹甜脆,山楂鲜红酸软,搭配得恰到好处,去了核,嚼起来也很过瘾。

冰糖葫芦是北京很早就有的一种零食,每年一到九月底,就有小贩走街串巷,有挑担的,有扛稻草桩子的,上面插满冰糖葫芦,一路吆喝着:

“芦冰糖,蜜嘞糖葫芦……”引馋嘴的孩子们。

冰糖葫芦以山楂的为正宗,还有海棠、荸荠、山药、葡萄、核桃仁的。

大小也不同,最大的长达五尺,上插一面彩色小旗。

买这种大糖葫芦,是每年正月初一到十五到和平门外琉璃厂逛厂旬庙会的节目之一。

不过这种糖葫芦制作粗糙,是用麦芽糖蘸的,不如冰糖的好吃。

最小的则是冰糖葫芦中的精品。

梁实秋在《雅舍谈吃》里回忆,冰糖葫以信远斋所制为最精,不用竹签,每一颗山里红或海棠均单个独立,所用之果皆硕大无比,而且干净,放在垫了油纸的纸盒中由客携去。

"  

我在另一本书中读到,信远斋的冰糖葫芦是"以竹签穿单个红果用冰糖蘸成"的;还有资料说信远斋最有名的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