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3434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2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docx

高考生物提分秘籍专题35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教学案含答案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Ⅱ)。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Ⅱ)。

热点题型一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例1、(2017年江苏卷,26)某地因采

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变式探究】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双选)(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无机环境

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C.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昆虫,可以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D.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我们都可以用肉眼看到

【答案】AD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既可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来源于生物,A错误。

信息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有些是我们用肉眼看不到的,D错误。

【提分秘籍】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区别与联系

项目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信息传递

特点

单向流动、

逐级递减

循环流动、

反复利用

往往是双向的

范围

生态系统中

各营养级

生物圈

生物之间,生物

与无机环境之间

途径

食物链和食物网

多种

地位

生态系统

的动力

生态系统的

基础

决定能量流动

和物质循环的

方向和状态

联系

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形成统一整体

【特别提醒】与信息传递有关的4个注意事项

(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因传播途径的不同而不同。

如孔雀开屏,如果通过行为传递信息给对方,则属于行为信息;如果通过羽毛的颜色等传递信息给对方,则属于物理信息。

(2)鸟类或其他动物报警,若通过声音(尖叫),则属于物理信息;若通过特殊的动作(突然飞起),则属于行为信息。

(3)涉及声音、颜色、植物形状、磁力、温度、湿度这些信号,通过动物感觉器官皮肤、耳朵、眼或植物光敏色素、叶、芽等感觉上述信息

,则判断为物理信息。

(4)若涉及化学物质挥发性这一特点,则判断为化学信息。

【举一反三】

农场中种植着粮食作物、果树,饲养着家禽、家畜等。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运用生态系统信息传递原理来提高农畜产品产量的措施的是(  )

A.延长家禽的光照时间,提高产蛋量

B.人工控制作物光周期,以达到早熟、高产

C.施放过量的性引诱剂,干扰害虫的正常交尾

D.农场中生物间的化学信息传递沿食物链逐级进行

【答案】D

热点题型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例2、(20

17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

一样,

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

_________

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

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解析】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自身具有的自我调节能力能够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

(3)次级消费者是青蛙。

消费者是能够促进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调节种间关系;帮助植物传粉和传播种子;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变式探究】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这是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基础

B.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可以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C.生物多样性对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体现了其间接价值

D.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越多,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就越强

【答案】D

【提分秘籍】

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与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关系

【特别提醒】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4个易错点

(1)对于极地苔原(冻原),由于物种组分单一、结构简单,它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较低。

(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与生物种类有关,还要考虑生物的个体数量。

(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不是恒定不变的,因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

(4)负反馈调节并非破坏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而是使最初发生的那种变化向相反方向发展,使生态系统达到并

保持相对稳定。

【举一反三】

下图中的曲线表示某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和),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的正常范围,当受到外界干扰时就偏离正常范围,偏离值为T时,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后恢复到正常范围所需的时间为S。

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

依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相同干扰,T值越大,表示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小

B.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越大

C.在一定干扰范围内,TS值越大,表示一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

D.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和草原生态系统如果有同样的T值,

则所受干扰程度一定不同

【答案】B

1.(2018浙江卷,2)下列属于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的措施是(  )

A.减少氟利昂的使用B.增加化肥的使用

C.增加污染物的排放D.增加汽车尾气的排放

【答案】A

【解析】空气中的氟里昂等物质的大量排放,能破坏臭氧层,导致臭氧层变薄或出现空洞。

可见,减少氟利昂的使用,可防止大气圈臭氧减少,A正确,B、C、D均错误。

1.(20

17年海南卷,28)回答下列与生态系统稳定性有关的问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______________。

(2)在广袤的非洲草原上,食草动物如同“割草机”一样,通过迁徙在不同的草场上采食,这一现象年复一年地进行着,然而食草动物所处的草原生态系统却表现出了稳定性,这是由于该生态系统具有_

_________

___________。

(3)草→蚱蜢→青蛙→蛇→鹰是草原生态系统的一条食物链,在这条食物链中,次级消费者是_____,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的作用有_______(答出两点即可)。

【答案】

(1)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

(2)自我调节的能力

(3)青蛙  消费者是实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调节种间关系;维持种群和生态系统

的稳定性

2.(2017年江苏卷,26)某地因采矿导致地表下沉,成为无法利用的荒地。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有关部门因地制宜,通过引水等措施,将该地改造成湿地生态公园,一些生物陆续迁入,并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生物群落。

下图是该公园生态系统食物网的一部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该公园生物群落的变化属于_______________演替。

(2)图中昆虫与杂食性鱼类之间的种间关系有_______________。

(3)在黑斑蛙的繁殖季节

,雄蛙通过叫声这种_______________信息求偶;雌蛙通常在近岸水深10~30cm的草丛间产卵,可采用_______________法了解该蛙卵块的密度。

(4)因该水域有些渗漏,补水时曾不慎引入含除草剂的水,导致一些水草死亡。

水草腐烂后,图中所示的生物类群中最先快速增殖的是_______________。

(5)图中既含有初级消费者,又含有次级消费者的生物类群有_______________。

若蛙类与猛禽之间还存在1个营养级,请写出该营养级中2类不同纲的生物:

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次生

(2)捕食和竞争

(3)物理  等距取样

(4)浮游生物类

(5)底栖动物类、杂食性鱼类、滤食性鱼类蛇类、肉食性鱼类、鼠类(任写其中两类)

1.(2016课标1卷.5)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我们的祖先通过自身的生产和生活实践,积累了对生态方面的感性认识和经验,并形成了一些生态学思想,如:

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

根据这一思想和生态学知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

B.若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生产者固定的能量便可反复利用

C.“退耕还林、还草”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

D.人类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渠道都是食物链和食物网,前者具有全球性、可以被生物群落循环反复利用,后者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二者都有其自身的运行规律,A项正确,B项错误;“退耕还林、还草”是提高并保持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措施,是体现自然与人和谐统一思想的实例,C项正确;人类的活动应该遵循生态系统的客观规律,应以保持生态系统相对稳定为原则,确定自己的消耗标准,D项正确。

【考点定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2016江苏卷.20)为修复长期使用农药导致有机物污染的农田,向土壤中投放由多种微生物组成的符合菌剂。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加入菌剂可增加土壤中的物种多样性,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壤中的物质循环

C.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

D.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

【答案】B

【解析】加入菌剂增加土壤中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提高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A正确;该菌剂减少了残留农药进入农作物,有利于其他生物的生存,促进土壤中的物质循环,B错误;土壤有毒物质的减少有利于增加农田动物的种类,降低害虫的优势度,C正确;农药降解菌具有分解农药的特殊代谢途径,体现了基因多样性的应用价值,D正确。

【考点定位】生物多样性,物质循环,生态系统稳定性

1.(2015·课标II卷.4)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含有

非生物成分

B.生态系统相对稳定时无能量输入和散失

C.生态系统维持相对稳定离不开信息传递

D.负反馈调节有利于生态系统保持相对稳定

【答案】B

2.(2015·江苏卷.9)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

A.五点取样法适合调查灌木类行道树上蜘蛛的种群密度

B.就食性而言,杂食性鸟类的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的鸟类

C.就生态系统结构而言,生态瓶的稳定性取决于物种数

D.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向同类传递行为信息

【答案】B

【解析】行道树灌木丛是长方形,调查其中蜘蛛种群密度采用等距取样法,A错误;杂食性鸟类的食物种类大于其他食性鸟类,则其数量波动小于其他食性鸟类,B正确;生态瓶中生物种类和数量少,其稳定性取决于生物种类和数量,C错误;变色龙变化体色,主要是捕食和躲避敌害,故为异种生物传递物理信息,D错误。

3.(2015·山东卷.27)(12分)湿地是地球上重要的生态系统,具有稳定环境、物种保护及资源供应等功能。

(1)某湿地由浅水区向陆地方向依次生长着芦苇、破蓬、柽柳等,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__结构。

调查湿地中芦苇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2)图中甲、乙两条曲线分别表示湿地中两种生物当年的种群数量(Nt)和一年后的种群数量(Nt+1)之间的关系,直线p表示Nt+1=Nt。

甲曲线上A、B、C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增长的是______点;乙曲线上D、E、F三点中,表示种群数量相对稳定的是_______点;Nt小于a时,甲、乙两条曲线中_______曲线所代表的生物更易消亡。

(3)湿地生态系统被破坏后,生物种类贫乏。

要恢复其生物多样性,在无机环境得到改善的基础上,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首先应增加_________的种类及数量。

随着生物多样性和食物网的恢复,湿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__稳定性增强。

为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我国

已建立多个湿地自然保护区,这属于_______保护。

【答案】

(1)水平样方

(2)BF甲(3)生产者抵抗力就地

1.(2014·天津,3)如图a、b分别为农村和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量(生命物质总量)金字塔示意图。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两个生态系统均可通过信息传递调节种间关系

B.两个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均由3个营养级组成

C.城市生态系统不具有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低

D.流经两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均是其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

【答案】A

2.(2014·江苏卷)下列关于生物多样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生态系统中捕食者的存在可以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

B.把沼泽地改造成人造林是增加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手段

C.

花费大量人力物力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

D.农田是具有高度目的性的人工生态系统,清除杂草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原则不矛盾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分解者就能完成物质循环,加入捕食者后大量捕食者的存在能促进物种多样性的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好,A项正确。

沼泽地改为人造林,生物种类变少,B项

错误。

保护无经济价值的物种,是为了维持物种多样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人类生存发展保留空间,C项正确。

农田耕作的目的是农作物的高产,农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主要靠人工的维持,所以清除杂草是必要的且不违背生物多样性原则,D项正确。

3.(2014·全国卷,33)现有A、B两个密闭、透明的生态瓶,其生物组成和光照条件见下表。

一段时间后,发现A瓶的生态系统较B瓶的稳定。

编号

光照

含微生物的泥沙

浮游藻类

水草

浮游动物

A

B

注:

“+”表示有,“-”表示无。

请回答。

(1)A瓶中微生物、浮游藻类、水草和浮游动物共同组成了一个________,浮游藻类和水草的种间关系为________。

(2)一段时间后,B瓶

中浮游藻类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浮游动物的种群密度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3)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生物群落 竞争

(2)降低 没有光照,藻类无法进行光合作用(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降低 氧气与食物不足(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3)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最终分解成无机物

4.(2013·四川理综,6)稻田生态系统是四川盆地重要的农田生态系统,卷叶

螟和褐飞虱是稻田中两种主要害虫,拟水狼蛛是这两种害虫的天敌。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害虫与拟水狼蛛间的信息传递,有利于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B.防治稻田害虫,可提高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

C.精耕稻田与弃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有差异

D.用性外激素专一诱捕卷叶螟,短期内褐飞虱种群密度会下降

【答案】B

【解析】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间的信息传递可调整种间关系,有利于生态系统的稳定,A正确;防治稻田害虫,有利于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从而使能量更多地流向

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但不能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故B错误;精耕稻田的群落演替受人为因素制约,弃耕稻田的群落演替是自然演替,二者演替的速度和方向不同,C选项正确;性外激素诱捕卷叶螟可增加褐飞虱被拟水狼蛛捕食的概率,故短期内褐飞虱密度会下降,D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