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34970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80 大小:202.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0页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0页
亲,该文档总共8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8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docx

世纪之约广核项目跟踪

广核项目跟踪——世纪之约

2003年6月16日,《岭东核电有限公司工程管理信息资源规划合同》在深圳市核电大亚湾工地正式签约,甲方是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岭东核电有限公司,乙方是大连圣达计算机发展有限公司。

手捧这份厚达60页的合同书,联想CCTV1曾经播出的电视连续剧《世纪之约》,感慨很多。

1、论证,用了两年时间

A、2001年7月,在由信息产业部信息化人才培训中心举办的首期“企业信息资源规划技术培训班”上,广东核电集团有限公司及其广东岭澳核电有限公司共来了五个人:

赵志凡、邹来龙、春增军、俞洁纯、王西坡。

为期一周的培训过程中,广核人认真听讲、善于提问,并且利用课余时间与我们充分交流。

在最后一天的研讨会上,曾经是大亚湾核电站技术引进负责人、时任岭澳核电站技术负责人的赵志凡部长说:

通过这次学习班认识到抓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

我们过去在生产中遇到困难问题,想到的解决办法有三条:

一是增加人力,二是增加设备,三是增加资金。

没有想到通过信息的运用改进管理,通过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运用增加生产力的发展。

开发运用信息资源,必须有一套科学的方法。

我们企业的计算机应用已有很好的基础,可是信息共享性差,决策支持系统还没建立起来,怎样进一步发展,引进ERP的风险如何克服,等等问题思考、调研、咨询了很久,都没有找到办法。

参加这一次学习班,对于我来说,在认识上有很大的提高,可以说找到了路子。

我们回去要推动全集团开展信息资源规划工作,并请大连圣达参与合作,把我们的信息化基础工作搞上去。

B、邹来龙先生当时是广核集团信息科负责人,培训结束后就开始主抓《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2001-2005)》。

圣达IT咨询的一个专门小组为这份规划提供了大量的参考,尤其在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规划、信息化建设总体思路等方面提出了全新的意见。

信息资源规划作为重要的内容,成为广核信息化15规划的首要任务。

2001年11月27日-28日《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2001-2005)》专家评审会在深圳举行,赵小凡副司长、王安耕、高复先等专家参加并给以了高度评价。

C、好事历来多磨!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信息化建设规划(2001-2005)》规划的集团信息化的20多个工作包中,信息资源规划是第一个工作包,并且希望以一个试点单位做起,同时培养一批掌握相关技术的人员。

2002年初开始准备计划从岭澳核电(二核)开始,《实施方案》、《技术合同》都探讨完了。

但谁者广核集团机构、领导等方面的改革,不仅信息资源规划相关工作搁置下来,对信息资源规划反对的意见也冒了出来(个中细节不必细表了)……

但广核对信息资源规划认识深刻的一批朋友对IRP痴情不改,前后7次邀请高复先教授与有关领导研讨和举行信息资源规划培训班,以解决认识问题。

2、竞标,三个重量级友商

A、项目背景

核电工程项目设计复杂,系统众多,建设周期长,投资额大,参与工程建设的承包商多,因此需要一套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协助工程建设管理者进行科学合理地管理,广东核电在岭澳核电(广二核)工程建设期间已自主开发了一整套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ProMise)。

当前,岭澳核电工程建设已经完成,岭东核电(广三核)正在进行工程前期准备工作。

岭东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将在岭澳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ProMise)的基础上,整合已有信息资源,优化提升已有应用软件,建立集成化、网络化、数字化的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用以支持岭东核电工程建设。

岭澳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在岭澳核电工程建设中已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由于分散开发的应用系统缺乏统一的信息标准,致使信息共享程度低,存在“信息孤岛”,业主管理部门之间、业主与承包商之间的信息流不够畅通,主要应用于运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的应用较少,设计、工程、生产的自动化信息衔接不够落实。

岭东核电工程面临工期缩短、质量提高、造价降低的巨大压力,原有信息系统如不加以改造提升和重建,将不能满足工程管理的需要。

为此,需要利用先进实用的信息资源规划方法,在总结已有经验和搞好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建立岭东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新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用以指导、控制和协调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建设和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使新建的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既能有效地为业主方的运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又能有效地为各承包商的信息交换服务。

为保障该项目的顺利完成,岭东核电有限公司(筹)(以下简称甲方)决定邀请具有项目实施经验的国内外知名信息资源规划公司(以下简称乙方)共同参与“岭东核电有限公司(筹)工程管理信息资源规划”项目。

B、项目总体目标

利用国内外先进成熟的信息资源规划思想、方法、工具,根据岭东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总体目标及岭东核电工程管理业务信息系统设计目标,在岭澳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ProMise)的基础上,通过信息资源规划,在总结已有经验和搞好需求调查的基础上,对原有应用系统/模块和数据资源进行梳理,建立岭东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信息资源管理基础标准,新系统的功能模型、数据模型和体系结构模型,用以指导、控制和协调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的数据库和应用软件开发工作,使新建的核电工程管理信息系统既能有效地为岭东核电有限公司的运作层、管理层和决策层服务,又能有效地为各承包商的信息交换服务。

C、世界大战

整个投标过程中的酸甜苦辣自然无法言表,相信每一个参与过此类投标过程人都难以忘怀。

直到开标以后,才从其它渠道知道了竞争对手(或称友商)的情况。

·值得敬佩的一个友商是在北京国际机场作大幅灯箱广告的国际著名IT咨询公司;

·染指南方的一个香港科技公司,竟然请了最著名的ERP的专家……

·最困惑的是北京的还算著名的公司,以全球最大硬件商的傀儡参与竞标。

Neo的补充

“世纪之约”——

这是一部反映曾参加过“两弹一艇”建造的核工业战线的功臣们冷战年月结束以后走出深山峻岭,来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大特区的长篇电视连续剧,表现了以雷默为代表的一大批核工业人离开了大西北核潜艇基地,告别了过去那种长期处于保密状态、半军事化的生活,在参加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的管理和建设,在一座与法国等二十四个国家合作施工的核电站的建设中,面对一个开放的国际大舞台,如何转变观念,完成“第二次创业”并最终重铸辉煌。

不知道朋友们有没有看过中央台的“世纪之约”这部连续剧,其中有一个场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核电站工程建设中,中方的施工队伍满怀着激情要提前完成任务,决心在外国专家面前给中国人争口气。

大家热火朝天,工地上每天干到晚上9点以后,女工人也上了工地,各个班组之间搞起了小红旗评比......外国专家看到这种情况急得吹胡子瞪眼睛,说工人加班时间和工程质量成反比,说我们的这些施工办法是瞎胡闹。

外国专家越批评,我们的管理者和施工人员就越有干劲,决心以实际成果堵住他们的嘴,让他们看看中国人民的创造力和勤奋精神。

外国专家找到工程的承包方负责人雷默,要求他们让施工方停止这种他们难以理解的施工方式。

但是雷默顶住压力,劝说外国专家看看我们中国式施工方法的实效。

果然,项目完工时间大大的提前了。

我们上下扬眉吐气,只有外国专家不服。

项目验收的一天到了,雷默和实施方的领导满怀着自信一起来到现场,他们合作做过无数的项目,对自己的队伍充满信心!

然而,事实是无情的。

用仪器电子探伤得到验收结果是,各项指标有严重缺陷,工程虽然表面上无懈可击,实际上根本达不到核电站建设的高标准!

工程全部报废!

后面的结果我没有看到,不知道是怎么弥补的,但是这个情节给我的震撼是巨大的。

什么叫做科学!

什么叫做观念转变!

扪心自问,我们国人是不是真的相信科学了?

是不是常常像上面的例子一样,相信我们自己的土办法能够用事实反驳科学?

是不是觉得我们的土办法更“实用”?

我想,我们要反对伪科学、伪专家、伪实用,我们更要用心的去分辨、寻找、相信真正的科学、专家、经验!

临近春节,想起了大亚湾之旅老师邀我们准员工观看《世纪之约》。

所以我们片区组织大家利用近一段时间,观看属于我们广核人的《世纪之约》。

在忙着自己课程设计的夹缝里的两天时间,我把这部共19集的《世纪之约》看完了。

整体感觉可以用两个词来形容:

感动、责任。

据说本部电视剧是根据大亚湾核电站建设实情拍摄的,仅仅是里面的人物姓名改换了而已,所以自己是用心品读这份作品的。

剧情介绍

  这是一部反映曾参加过"两弹一艇"建造的核工业战线的功臣们,冷战年月结束以后走出深山峻岭来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大特区,以雷默为代表的一大批核工业人离开了大西北核潜艇基地,告别了过去那种长期处于保密状态、半军事化的生活,在参加中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的管理和建设,在一座与法国等二十四个国家合作施工的核电站的建设中,面对一个开放的国际大舞台,如何转变观念进行脱胎换骨革命提前实现和国际接轨,完成"第二次创业"并最终重铸辉煌的长篇电视连续剧。

其他的详情就在此不再赘述了,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欣赏剧情了。

自我感受:

电脑的拥有,改变了我们的大学生活模式。

实心讲,大学期间基本上没看过电视剧,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难以忘怀,更谈不上感极涕零了。

然而,这一次,我落下了感动的泪水。

观看《世纪之约》就像参观大亚湾基地一样,感觉很上瘾,我可以说是课余时间基本上都用来看这部电视剧了,一气呵成。

剧中有四个让我落泪的地方:

1.第六集41分41秒;

2.第17集07分39秒;

3.第17集41分06秒;

4.第19集42分55秒。

剧中,很多感人场面,上面四个时刻自认为是剧情的点睛之笔。

因此看完之后,出了感动还是,为自己能够进入这样一家拥有辉煌经历的公司自豪。

是前辈广核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中国人,就是牛!

”,他们教会了我:

低头比抬头更需要勇气,而抬头则需要实力!

外国人能做到的,我们中国人可以做到。

外国人做不到的,我们同样可以做到。

感动与自豪之后,肩上自然多了份责任。

责任,是广核集团交代给我们的。

责任,是祖国人民托付给我们的。

责任,是我们广核人应该牢记的。

责任,要牢记在自己心头,正视自己的不足,努力改进,用自己的行动来肩负这份责任。

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展现我们新一代广核人的能力与风采!

世纪之约与嘉道理——“真的要感谢你”

郝剑2008年11月21日

在中广核集团公司19楼会议室,一幅邓小平会见香港中华电力公司董事局主席劳伦斯·嘉道理勋爵的照片令人注目。

这张堪称集团“镇山之宝”的照片,摄于1985年1月19日。

照片定格了邓小平亲切会见前来参加广东核电合营公司合营合同签字仪式的劳·嘉道理勋爵的历史性时刻。

这次会见被后人广泛传颂为“世纪之约”。

在会见中,邓小平说:

“过去我很少会见这样的代表团,因为这件事,我很高兴。

你的公司和广东核电投资公司的合作项目,是中外合资的最大的一个项目,这是了不起的事情。

邓小平盛赞嘉道理:

“真的要感谢你。

别人怕冒风险,而你不怕。

你带了个头!

在会见的最后,邓小平与嘉道理约定:

“再过七年,你93岁,我87岁。

开一个庆祝会,用这个合作项目作为我们对外开放的典范。

邓小平对大亚湾核电站给予这么高的评价,对嘉道理给予这么高的礼遇和赞扬,人们说,这是极少有的事情。

嘉道理一家是英籍犹太人。

父亲老嘉道理1867年生于伊拉克的巴格达。

1881年,14岁的老嘉道理投奔哥哥摩西,成为香港沙逊洋行的书记员。

后派往宁波任职。

时值宁波瘟疫,老嘉道理未经上司同意,便从仓库提取了一桶消毒剂救助市民,结果被洋行开除。

拿着哥哥的全部财产500港元,老嘉道理与人合开了一家商行,靠勤勉终获成功,即把嘉道理洋行总部从香港迁到上海。

1919年,一场大火,烧毁了住宅。

妻子摩卡塔为救被困家庭女教师不幸丧生。

老嘉道理悲痛欲绝,委托好友建筑师布朗重建新屋。

1924年,宫殿式的大理石大厦落成,造价高达100万两白银。

这就是今天位于上海延安西路的著名的上海少年宫。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

老嘉道理一家被占领香港的日军关进了集中营。

5个月后,送到上海闸北集中营关押。

1944年,老嘉道理在贫病交加中谢世。

抗战胜利前夕。

一天晚上,法国驻沪法院首席法官考夫曼怀抱一个7公斤重的纸包,找到劳伦斯·嘉道理和霍瑞斯·嘉道理兄弟,说:

他因遭法维希政府迫害,不得不离家出走。

你们是我认识的唯一能够相信的人,这些金条只能交给你们保管。

多年以后,劳·嘉道理回忆说:

“作为当时一贫如洗并被软禁的战俘,我们的感情十分复杂。

尽管如此,半夜时分,我和弟弟偷偷跑到花园里,找了一棵树,把那些金条埋在树下。

九个月后,战争结束了。

我们把那些金条完璧归赵,送还主人。

抗战胜利后,劳·嘉道理即去香港发展,后来成为香港中华电力公司董事局主席,被英国女王授予勋爵。

1953年5月31日,经宋庆龄提议,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定址老嘉道理建造的这栋大理石大厦。

劳·嘉道理感慨道:

“我父亲特别喜欢的这幢建筑能够被成千上万的少年儿童使用,这对我来说是件令人高兴的事情”。

劳·嘉道理勋爵对中国人民怀有友好的感情。

在会见邓小平的时候,他说:

“香港是中国的儿子,台湾也是中国的儿子,他是香港的兄弟。

这两个儿子都会回到父亲身边来的。

”邓小平高兴地回答说:

“我确信这一点!

在大亚湾核电站建设的不平凡的历程中,劳·嘉道理勋爵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1992年12月11日,他又一次来到大亚湾。

由于身体原因,他只能从香港乘直升飞机过来。

当他用颤抖的手签下他的名字时,他可能没有想到,这是他最后一次踏上这块土地。

八个多月后,1993年8月25日,劳·嘉道理去世。

他没有亲眼看到大亚湾核电站的投产,与邓小平的世纪之约也成为历史的永久遗憾。

但是,作为大亚湾核电站的一位缔造者,作为中国人民的友好朋友,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中国核电起步的史册之上。

在我们庆祝大亚湾核电站成就的时刻,我们不能忘记邓小平在‘世纪之约’时对他说的话:

“真的要感谢你!

看了《世纪之约》,我更爱中广核了……

前辈们的智慧、创业史的艰辛、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无一不深深震撼着莘莘“广核学子”的心灵。

面对法国人的刁难,技术专家的质疑,在质量不达标、发生了核泄漏的不争事实面前,以雷默为代表的前辈们放下了高姿态,主动、坦然地承认错误,承担责任。

低头不是认输,前辈们低头,但是并没有屈膝。

在那种火红的年代,艰难的环境下能低下头来,虚心学习“朋友”、“老师”甚至是“敌人”的法国人的先进核电技术,这更是一种难能可贵的精神。

致敬,向前辈们致敬,请允许我为2010届“中广核学子”们喊出心声:

谨以一个即将踏出大学校园,步入“中广核大家庭”的学子之心,向千千万万奋斗在中广核舞台上如“雷默”般的前辈们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前辈们,辛苦了!

做为新一代的“广核人”,我们要向前辈们学习,继承“埋头苦干”的传统,发扬“虚心学习”的精神,承前启后,继往开来,为祖国核电建设奋斗终生,在“中广核”大舞台上炫放异彩。

《世纪之约》,广核之傲,白鹭之标,学子之梦,传承你我……

神州之子,白鹭启航……

大亚湾的约定

—“世纪之约”观后感

“东方升起红红朝阳,海风轻抚着大亚湾……”,熟悉的歌声在耳边回荡着,萦绕着,把我的思绪重新定格在大亚湾的海滩上了,仿佛我现在置身于大亚湾的海边,享受着海风的轻抚,回味着浪花的激荡……

刚刚看完电视剧“世纪之约”,感慨颇多。

电视剧以大亚湾核电站的发展为真实历史背景,讲述曾经参加过“两弹一艇”建造的核工业战线的功臣们,冷战年月结束以后走出深山峻岭来到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大特区,以雷默为代表的一大批核工业人离开西北核工业基地,到南海新建核电站,实现第二次创业的历史故事。

电视剧虽然篇幅短小,但是浓缩了时代的精华。

看完电视剧,有一下几点感慨:

第一,中外实力差距大。

在法国巴黎和平利用核能的国际学术会议上,雷默为了能够说服国际专家赞成修建核电站,做了一番精彩陈述。

但是,当博德提出修建一座核电站需要40亿美金时,中国代表哑口无言。

为什么?

中国穷!

更不要说技术上的差距了。

后来利用信贷的形式国家筹集到了资金,核电站终于可以上马了。

但是核岛安装关键技术始终上不去,屡次验收不成功,这无疑打击了“中和公司”这支老牌队伍的自信心。

“中和公司”可是国内参与“两弹一艇”重大项目的王牌之师。

第二,中国的管理体制和意识。

尽管中国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尽管改革开放,但是在电视剧里面体现出来的正是中国旧社会制度的管理模式。

明明有规章制度,明明有各种条款,但是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够按照规章制度实施。

例如在法国的设计标准里面,有一条是拧螺丝3圈,必须是先拧3圈半,再回半圈,但是在“中和公司”的工人看来,直接拧三圈就可以。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样的原因,认为是徒劳。

设计有设计的目的,这是从QA质量保障体系来考虑的,并不是凭空而出的。

另外一个例子可以用中国的一句谚语来说,那就是“一个人一条龙,一群人一条虫”。

中国的技术活并不比外国差,黄师傅这样的神焊手跟法国人比技术,使得法国人瞠目结舌,但是为什么在每次的质量检查中总是不能合格?

这就是存在中国人的一种意识问题。

在“中和公司”看来,他们就是王牌之师,就是最先进的技术,没有必要向法国人学习,也没有必要理会法国人设计的质量体系,这种从思想深处的意识助长了他们在工作中的妄自盲目,自我满足。

第三,质量保障。

在法国人的眼里,质量关是比较严格的。

从安装螺丝钉的动作到焊接缝的平整度都是一丝不苟的,这或许是源于法国人对技术的精湛追求。

他们说过,在工程的每一个细节处,都要向制作瑞士手表一样精细,不能有半点松懈。

相对而言,“中和公司”在质量意识上市远远落后于法国的。

核岛外围漏放钢筋,采用劣质水泥等等,在“中和公司”看来只是小问题,不足以闹出大的事故,甚至还试图降低核电站的设计标准来修建核电站。

这样的意识只会导致后果的严重性,苦果自己吃。

除此之外,亲情,友情,爱情也一并在剧中体现,政治场上的明争暗斗,尔虞我诈描述的是栩栩如生。

正是由于中国在探索的道路上屡次受到挫折,咱们中国人才会虚心向外国人学习,先消化,再吸收,最后变成自己的。

“低头学习比抬头更需要勇气”,这是雷默说的一句经典话语。

是的,我们要敢于承认自己不如人家,要敢于向他们虚心请教。

孔子还说“不耻下问”,我们技不如人,更应该如此。

我现在是一名中广核准员工,更是投身一名中国核电事业的普通一员,核电未来的天空需要我们去点缀,需要我们广大员工的不屑努力。

我们相约在大亚湾,在大亚湾的天空,我们会尽情绽放我们的热,发出我们的光。

将自己的“无限动力”献给广核,实现自己的“无限人生”。

中广核的企业文化、培训与待遇(推荐)

不少人曾问过我,“你成绩那么好,干嘛不读研呀?

”“进供电局不是挺好的吗?

以你的水平,进深圳局应该都没问题!

”他们除了万般不解,唯一的理解就是“哇,你进去可就成方总啦,年薪那么高!

苟富贵,勿相忘”——呵呵,在很多人看来,我是冲着钱去的……

我不知自己将来会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但至少现在不会——签约的事情,我也只是用了一晚上的时间去考虑(头天晚上十点多接到电话说第二天一早就要签约,抉择啊!

一夜未眠)。

核安全问题已经不放在心上了,而待遇呢?

也不是最重要的,至少应该不差吧?

剩下的,就是最吸引我的地方了——中广核的企业文化、培训机制以及发展空间。

待我慢慢说来……(语气可能有点偏激,请各位耐着性子看吧?

可以心里骂我,呵呵,如果你觉得我有炫耀的嫌疑的话,下次见到我就狠狠抽我吧?

一、企业文化

先看看这个(来自中山大学BBS):

史上最强的拒信:

发信人:

Simpleplan(Alley),信区:

Job

标题:

中广核的拒信很大气!

发信站:

逸仙时空Yat-senChannel(SatDec2915:

39:

552007)

感谢您对中广核的认同,您的简历已经过招聘人员比选,由于时间和资源的限制,很遗憾不能给包括您在内的几万名优秀学子面试或签约的机会,希望您能理解。

今天与中广核失之交臂并不能代表或说明什么,应该感到遗憾的是中广核,因为我们很可能因此而错失一名优秀的员工!

中广核集团担负着国家清洁能源发展的重要使命,在核电领域积极进取,为成为世界清洁能源领域最为重要一员而努力奋斗;希望您继续关注中广核集团、继续关注中国的核电事业。

中广核集团每年都在面向社会招聘大量的有工作经验的各类优秀技术人才。

今天我们无缘相聚,但谁又能肯定明天我们不能相逢中广核!

祝愿您求学、求职或工作一切顺利。

相信,经过大家不懈的努力、奋斗和拼搏,我们一定能担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我们一定能将我们的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昌盛、文明、富强!

中国广东核电集团招聘工作组

二○○七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网友评价:

超强的拒信,充满了民族使命感~~~

或许很多人会觉得这封信太假、太客套了——其实不然,因为他们不了解中广核的文化!

知道中广核现在提的最多的概念是什么吗?

创业!

二次创业!

为何创业?

因为她的过去,因为中广核的历史与文化!

你或许知道大亚湾核电站是中国大陆的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可是在这个历尽十几年艰辛才建成的核电站的背后,我们又知道多少?

不过相信你能想象:

七十年代末正尝试敞开国门、实行改革开放的中国,只有一百多亿美元外汇储备的情况下,做出建设耗资40亿美元的大亚湾核电站的决定时,是多么的艰难!

从香港借钱,从法国引进技术,还要引进英国的汽轮机等设备(当时香港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因向香港借钱、英国强制中国引进其设备),这一场经济、技术、政治较量是多么的复杂!

而之后发生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香港百万群众游行抗议活动以及核岛建设漏筋事件等系列问题,对于整个工程都产生重大影响,以致于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鹏十余次亲临大亚湾,磋商解决相关问题。

这个邓小平拍板并大力支持的核电项目最后被拍成电视连续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世纪之约》(邓小平会见英国嘉道理勋爵时,曾与其做此约定,相约在大亚湾核电站建成之日再次一同到大亚湾庆贺剪彩。

只可惜,其中一位同志提前走了……真的成了世纪之约啊!

是的,大亚湾的建设史就是一部国家、集团创业的历史,而中广核的发展史,也是一部创业史——不过那都是过去!

而现在呢?

国家提出要“积极发展核电”,并赋予中广核巨大的机遇——为国家建设做贡献!

前段时间法国总统访华,期间签订了价值80亿欧元的EPR第三代核电技术引进的一揽子协议——没有国家的支持,这笔经济+技术+政治交易能成功吗?

翻开中广核的刊物,走进大亚湾的基地,你会被那股博大、高昂的企业文化所感染、震撼!

每位中广核员工的心中都涌动着一股强烈的干劲和自豪感!

抛开什么核安全文化、“质量第一”的宗旨不说,建议有志于加入中广核集团的师弟师妹们有空看一看《世纪之约》,了解一下中广核的历史,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地理解广核的现在,看到中国核电的未来。

二、培训机制

什么是培训?

再次问这个问题!

所谓培训,就是资本家用最少的资金与投入,对员工进行技能拓展、思想改造,将其变为挣钱的机器,从而最大限度地榨取剩余价值!

呵呵,这个说法你会同意吗?

我想,大部分人都不会吧?

——太片面、太赤裸裸了!

让人难以接受!

不过,看到这样的“培训”定义,你似乎应该想到些什么:

不至于这么赤裸,但企业对员工进行培训的目的是什么?

双赢?

增强职业技能?

提高员工素质与业务水平?

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

那以什么方式进行呢?

讲座?

授课?

还是?

无可厚非,中广核集团的各个成员公司都有丰富的培训计划,并且会制定因人而异的针对性培训方案,对于个人的发展都是很有帮助的。

但要提醒的是,要正确理解培训的含意:

世界领先的宝洁公司的培训,无非是把你打造成专业的技术人员、娴熟的营销人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