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4026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108.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 天气学题库汇总.docx

1天气学题库汇总

1.大气环流的形成与维持是由影响大气运动的一些基本因子在长期作用下造成的,其中最主要的因子是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地球表面不均匀和地面摩擦,当然这些外因都要通过大气本身的特性而起作用。

2.支配大气中各种运动的基本方程包括运动方程、连续方程、热力学能量方程。

(还有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和水汽方程)。

3.大气运动总是受(质量守恒)、(动量守恒)、(能量守恒)等基本物理定律所控制。

4.大气的热量主要是来源于(地球表面的长波辐射)。

5.大气热源(汇)主要由四种加热分量所组成,即大气对(太阳辐射)的直接吸收、大气的(长波辐射收支)、来自地面的(感热输送)和来自当地降水的(凝结潜热)。

6.基本力是大气与地球或大气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真实力,它们的存在与参考系无关,基本力包括:

地心引力、气压梯度力、摩擦力。

7.影响大气运动的示视力包括地转偏向力、惯性离心力。

8.影响大气的作用力中,地转偏向力和和惯性离心力在惯性参照系中是不存在的。

9.在气象上将单位质量大气所受到的(地心引力)与(惯性离心力)的合力定义为重力。

10.重力在赤道上最(小),随纬度增加而(增加)。

11.气压梯度力与(气压梯度)成正比,与(空气密度)成反比。

12.当大气中密度仅随气压而变化时,这种状态的大气被称为正压大气。

13.建立P坐标系的基础是(在垂直方向上满足静力平衡关系)。

14.地转偏差是(实际风与地转风之差),摩擦层中,地转偏差指向摩擦力的(右)边一侧。

15.地转偏差对于大气运动和天气变化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对于空气水平运动中的地转偏差,可以分解为三项进行判断。

变压风用三小时变压判断;横向地转偏差用等压线(等高线)的辐合、辐散来判断,纵向地转偏差用等压线(等高线)的曲率来判断。

16.由(变压梯度)表示的地转偏差,通常称为(变压风)。

17.在摩擦层中,地转偏差指向(摩擦)力方向的右侧,且与其垂直。

在自由大气中,地转偏差的方向垂直于加速度的方向,并指向加速度的方向的(左)方。

(天气学p54-55)

18.(偏差风)是造成垂直运动的重要原因。

19.地转偏向力处在纬圈平面内,它只能改变气块的运动方向。

对于水平运动而言,在南半球地砖偏向力使运动向左偏,在北半球地转偏向力使运动向(右)偏,并且地转偏向力的大小与相对速度的大小成正比。

20.地转平衡只有在中纬度自由大气大尺度系统中,当气流呈水平、直线运动且无摩擦时才能成立。

21.地转风是地转偏向力和气压梯度力平衡时的空气水平运动,实际风与地转风之差称为(地转偏差)。

正压大气中地转风随高度(不变),斜压大气中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量称为(热成风)。

22.地转风的方向平行于等压线,在北半球背风而立左(低)右(高)。

23.从日常天气图上定性判断大气的斜压性强弱可依据:

(等压面上等温线的密集程度)。

24.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就是热成风,热成风的大小主要与两层等压面之间的(平均温度梯度)有关。

25.地转风速大小与(水平气压梯度力)成正比,与(纬度)成反比。

(p38)

26.在地面气旋和反气旋中心上空,地转风与热成风平行,因而没有(冷暖平流或温度平流)。

(第5章)

27.相对于地球表面静止的气块,没有惯性离心力,没有地转偏向力。

28.由于部分小龙卷直径很小,因此地转偏向力对其影响很小,他们的旋转可以是气旋式的,也可以是反气旋式的。

29.在没有或不考虑摩擦力时,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达到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30.地转风是(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相平衡是吹的风),热成风(地转风随高度的变化)。

31.在反气旋环流中,最大梯度风为地转风的两倍。

32.在赤道上不可能建立地转平衡关系,也不存在地转风。

地转风速大小与纬度成(反)比。

33.在没有或不考虑摩擦力时,(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惯性离心力)三力平衡时的风称为梯度风。

34.低纬度地区的天气尺度运动是非地转运动,不具有准地转平衡关系。

在热带天气分析中,一般采用(流线)分析和(卫星)分析。

35.静力学原理,两层等压面之间的厚度与这两层之间的温度成(正)比。

36.水汽通量散度的数学表达式(▽·(qV))。

37.速度散度表示流体在单位时间年体积的(相对膨胀力)。

38.在螺旋度与暴雨落区中,P坐标系的垂直螺旋度可以认为是:

相对涡度与垂直速度乘积的有约束条件的垂直积分。

39.在低气压中,地面(摩擦)作用使空气水平辐合,并引起上升运动。

(p54)

40.冷空气翻山下坡是干绝热下沉,也就是说冷空气是沿等熵面下沉,当等熵面的坡度大于地形坡度时,有利于下坡大风的形成。

41.当气流过山时,在迎风坡有上升运动,此时气旋性涡度减弱。

42.大范围持续性降水的环流特征是行星尺度系统(稳定)。

(P366)

43.某一地区降水形成,大致有三个过程。

首先是水汽由源地水平输送到降水地区,叫做(水汽)条件。

其次是水汽在降水地区辐合上升,在上升中膨胀冷却并凝结成云,叫做(垂直运动)的条件。

最后是云滴增长变为雨滴而下降,叫做云滴增长的条件。

44.一般认为云滴增长的过程有两种:

一种是(冰晶效应),另一种是(碰撞合并)作用。

45.云中有冰晶和过冷却水滴同时并存,在同一温度下,由于冰晶的饱和水汽压(小于)水滴的饱和水汽压,致使水滴蒸发并向冰晶上凝华,叫作“冰晶效应”。

46.某地区水汽的变化取决于凝结蒸发、水汽的平流、水汽的垂直输送、湍流扩散。

47.大范围降水形成的主要条件是:

水汽条件、垂直运动条件、云滴增长条件。

48.暴雨形成条件:

充分的(水汽条件)、强烈的(上升运动)和较长的(持续时间)。

天气尺度系统对暴雨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供应暴雨区的(水汽);

(2)制约和影响形成暴雨的(中尺度系统)的活动。

49.雷暴天气是由水汽条件、不稳定层结条件和抬升力条件三方面条件综合作用造成的。

50.常见的对流性天气的触发机制有天气系统造成的系统性上升运动、(地形抬升作用)、(局地热力抬升作用)。

51.有利于雷暴产生或增强的部分因素包括:

较大的对流有效位能CAPE、垂直风切变较大、存在边界层辐合线。

52.强雷暴发生发展的有利条件是(逆温层)、(前倾槽)、(低层辐合、高层辐散)、(高、低空急流)、(中小系统)。

53.强雷暴的发生、发展是需要一定条件的,有利于强雷暴发生、发展的主要因子有(ABE)A高低空急流B海陆热力差异C洋流D地面冷高压E青藏高原地形。

54.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有(高空低槽)、(低空切变线)、(低空低涡)、(高空冷涡)、(低空急流)、(地面气旋)及(各种锋面)。

P368

55.产生雷暴的天气系统有(地面锋)、(高空槽或切变线)、(低涡)、(台风倒槽)、(东风波)、(副热带高压)。

56.强对流天气是指由大气(垂直对流)强烈发展而产生的雷雨、冰雹、突发大风、龙卷风等(短时)剧烈的灾害性天气。

强对流天气多由飑线等中小尺度系统所造成,具有(突发性强),(破坏力大),生命史短的特点。

57.强对流天气发生于深厚的(正)涡度区,高空(负)涡度不明显或不存在,中、上层的(干冷平流)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水汽输送和水汽辐合量只有暴雨的1/3左右,因此,强对流天气主要依靠气柱本身的能量和水汽储存。

58.

(1)700hPa槽线或切变线暖区方向(2~5)个纬距;

(2)地面锋前(1~3)个纬距;(3)低空急流轴左右(1.5)个纬距;(4)(850hpa)的湿舌内部。

这四项因子共同存在的区域就是强对流性天气最可能发生的区域。

59.对流系统的移动取决于(系统的传播)、(环境引导气流)。

60.当环境的垂直温度递减率大于气块绝热运动时的温度垂直递减率时的气层被称作不稳定层结。

61.绝对不稳定只和(温度层结)有关。

62.系统与外界有热量交换的过程称为(非绝热过程)过程.

63.上干、下湿的对流不稳定气层在T-lnP图上温度层结曲线与露点曲线呈喇叭状配置,有利于形成(雷暴大风)。

64.T-LNP图上,层结曲线表示测站上空气温垂直分布状况。

65.

为干绝热温度递减率,

为大气的垂直减温率。

大气一般是干绝热稳定的,则有(

)。

66.抬升凝结高度以上,状态曲线与层结曲线的第一个交点所在的高度称为(自由对流高度),第二个交点所在的高度称为(对流上限)。

67.在斜T-logP图上,CAPE对流有效位能正比于气块上升曲线和环境温度曲线从(自由对流高度)至(平衡高度)所围成的区域的面积。

68.当大气处于弱的层结稳定状态时,在垂直方向上不能有上升气流的强烈发展,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展(斜升)气流。

这种机制成为(对称不稳定)。

69.根据锋生函数,锋生与空气水平运动、空气垂直运动、非绝热加热有关。

70.关于锋生的几点说法:

锋生是指密度不连续性形成的一种过程;锋生是指已有锋面,其温度水平梯度加大的过程;锋生是指地面图上锋线附近要素特征表现比前一时刻更明显,且锋面附近天气现象加强的过程。

71.锋面附近所以产生大规模的垂直运运动,由于(气流的辐合辐散)和(锋面抬升作用)而引起的。

72.锋区(锋面)是两个(密度)不同的气团之间的过渡区。

73.如果其他条件不变,锋面坡度是随纬度增加而(增大),而锋面两侧温差越大则坡度(越小)。

74.我国境内有两个主要的锋生区,通常称为南方锋生带和北方锋生带,南方锋生带是指华南到长江流域锋生区;北方锋生带是指河西走廊到华北锋生区。

他们是和南北两支高空锋区相对应的。

75.锋生条件是(

)。

76.从地面图上分析锋面,主要参考的气象要素有:

温度、露点、气压、风、变压、云和降水。

77.判断锋面移动情况,常用以下几种方法:

B:

外推法C:

变压法D:

引导气流法.

78.根据锋在移动过程中冷暖气团所在主次地位的不同,可将锋分为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和锢囚锋四种;而锋的伸展高度不同,可将锋分为对流层锋、地面锋、高空锋三种。

根据气团的不同地理类型,可将锋分为(冰洋锋(北极锋))、极锋和(副热带锋)。

79.冷锋、暖峰、静止锋和锢囚锋中冷锋雷暴出现最多,强度也最强。

冷锋、暖锋、准静止锋坡度都较大。

80.梅雨锋一般没有很明显的温度梯度、而湿度梯度比较大,最显著的特征是在切变线附近有一个Qse高值舌。

81.高空锋区是(对流层)和(平流层)之间显著的质量交换区。

82.关于锋面的几点说法:

地面上锋线处于低压槽中,等压线通过锋线有气旋性弯曲;冷暖锋前变压的代数值小于锋后变压的代数值;锋区内温度水平梯度明显比两侧气团大;锋区内温度垂直梯度特别小。

83.冷锋后有冷平流,自下而上穿过锋区,风向(逆时针);暖锋前有暖平流,自下而上穿过锋区,风向(顺时针)。

84.一个线性流场可分解为四种简单的流场:

平流场、旋转场、辐合辐散、变形场,其中(变形场)对锋生,锋消起作用。

在天气图上(鞍型场)最易产生锋生。

85.凝结潜热加热,有利于锋(生);下垫面加热,有利于锋(消)。

86.气旋出海后常常加深,寒潮冷高压在南下过程中逐渐减弱。

这些现象都与非绝热的影响有关。

非绝热增温或冷却包括(乱流)、(辐射)、(蒸发和凝结(或潜热吸收和释放))三种热力交换过程。

(第6、7章)。

87.哈特莱环流是(经向)环流,沃克环流是(纬向)环流。

88.在同样风速的情况下,气旋的气压梯度比较大,即等压线(较密),反气旋的气压梯度比较小,即等压线较(稀疏)。

89.地面形势预报方程包括:

平均层的高度变化项、平均温度平流项(厚度平流)、垂直运动产生的温度绝热变化项、非绝热变化项。

90.预报长波调整,除了注意系统的温压场结构特征和系统所在地形条件,还要注意:

不通纬度带内系统的相互影响、紧邻槽脊相互影响、上下游效应和波群速。

91.大范围上、下游系统环流变化的联系,称为(上下游效应)。

92.西风环流都是以波状槽和脊系统从西向东移动的。

93.西风带长波的移动速度与许多因素有关,当波长较短、纬度较高、西风较强时,波动移动较快,反之,移动较慢。

94.一般而言,地面系统中心移速为500hpa地转风速的0.5-0.7倍。

95.关于槽脊的移动,当槽前变压小于槽后变压,则槽前进,即槽向变高梯度方向移动,槽线的移动速度与变高梯度成正比,与槽的强度成反比,槽前疏散、槽后汇合,则槽移速加快,关于槽脊的发展,对称槽没有发展,疏散槽是加深的,汇合槽是填塞的。

96.地面的低压中心移动的方向偏于500hpa气流的(右)侧,地面的高压中心移动的方向偏于500hpa气流的(左)侧。

97.在迎风坡,上升运动随高度(减小),气柱压缩产生水平(辐散),造成气旋性涡度(减小),有利于(反气旋)发展;在背风坡,下沉运动随高度(减小),气柱压缩产生水平(辐合),造成气旋性涡度(增加),有利于(气旋)发展。

98.迎风坡常有地形(脊),背风坡常有地形(槽)。

99.如果用涡度强度表征系统的强度,那么在脊线上涡度局地变化为负时,(脊发展)。

100.涡度是表征空气运动旋转(强度)与(方向)的物理量,正涡度反映(逆)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

101.涡度是衡量空气质块旋转运动强度的物理量,逆时针旋转时为(正),顺时针旋转时为(负)。

102.散度是衡量速度场辐散、辐合强度的物理量,(辐散)时为正,(辐合)时为负。

103.行星涡度的方向与地球自转轴向一致,其大小为地球自转角速度的两倍,行星涡度的垂直分量就是(地转参数f)。

104.关于涡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BP83)有曲率的地区不一定有涡度B、有切变的地区不一定有涡度

105.涡度方程如下:

第一项为(相对涡度平流)项,第二项为(地转涡度平流)项,第三项为(相对涡度的垂直输送)项,第四项为(涡度倾侧)项,第五项为(散度)项。

106.槽前脊后为(正)的相对涡度平流,等压面高度(降低);槽后脊前为(负)的相对涡度平流,等压面高度(升高)。

107.暖平流层,高空等压面(升高),有利于高空脊(发展);冷平流层,高空等压面(降低),有利于高空槽(发展)。

108.位势倾向方程:

方程右边第一项为(地转风绝对涡度平流)项,第二项为(厚度平流随高度的变化项),第三项为(非绝热加热随高度的变化)项。

109.气压倾向方程

第一项为(密度平流即气压变化的热力因子)项,若

,气柱为(暖)平流,则

,地面(减)压。

110.对地面低压中心,一般位于高空的槽(前)脊(后),低层涡度平流很小,高层为(正)涡度平流,所以在这个地区涡度平流随高度(增加),有(上升)运动。

111.高空槽附近为(冷)平流区,有(下沉)运动,高空脊附近为(暖)平流区,有(上升)运动。

?

?

112.位势涡度守恒条件是(正压大气)和大气不可压缩。

113.疏散槽上有(正涡度)平流,槽前汇合槽后疏散,则槽移动(缓慢)。

114.500hPa温度槽落后高空槽,则槽线上有(冷平流/正热成风涡度)平流,槽会(加深)。

115.槽上山会使槽(减弱)。

116.天气形势预报规则中的五流一般指:

(涡度平流)、(热成凤涡度平流)、(冷暖平流)、(引导气流)和(平均气流)。

117.影响我国降水的主要行星尺度系统有西风带长波槽、阻塞高压、副热带高压、热带环流。

118.对于我国而言,在西风带中的上游地区(乌拉尔山)、欧洲北大西洋和北美东岸这三个关键地区最为重要。

119.西风带长波槽主要有(巴尔喀什湖大槽、贝加尔湖大槽、太平洋中部大槽、青藏高原西部低槽)

120.冬季北半球西风带中有三个明显大槽,它们分别位于(亚洲东岸、北美东部、欧洲东部)。

121.冬季中低纬5个西风带槽分别位于(东亚)、(北美)、(孟加拉湾)、(地中海)、(东太平洋)。

122.北半球5个半永久性的大气活动中心分别为:

(太平洋副高)、(大西洋副高)、(阿留申低压)、(冰岛低压)、(格陵兰高压)。

123.北半球有4个季节性大气活动中心,其中冬季有(亚洲冷高压)和(北美冷高压),夏季有(亚洲热低压)和(北美热低压)。

124.冬季环流型转为夏季环流型在(6)月发生突变,夏季环流型转为冬季环流型在(10)月发生突变。

125.冬季地面为两个“大气活动中心”控制:

(蒙古冷高压)和(阿留申低压);夏季地面的两个“大气活动中心”为:

(副热带高压)和(亚洲热低压)。

126.(赤道及其南侧的印尼)地区是冬季全球最强的降水区。

127.影响我国的气团主要有(北极气团)、(极地大陆气团)、(热带大陆气团)、(热带海洋气团)、(印度洋的赤道气团或季风气团)。

128.太阳辐射能在整个地球表面分布不均匀,随纬度增大而(减小)。

在低纬度(

)是太阳辐射能(净得区),在中高纬(

)是太阳辐射能(净失区)。

129.对流层中,低纬为(暖)中心,向极地温度逐渐(递减),冬季南北温差(大于)夏季;平流层中,低纬为(冷)中心,夏季温度由赤道向极地逐渐(升高)。

130.对流层中低纬暖,高纬冷,使空气在赤道(上升),极地(下沉),在南北温差作用下,高空为(赤道)吹向(极地)的南风;在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低层为(极地)吹向(赤道)北风,构成直接热力环流圈。

131.低纬东风带由于摩擦和山脉的作用从地球(获得)西风角动量,中纬西风带由于摩擦和山脉的作用(失去)西风角动量。

132.地球角动量为西风角动量,其大小随纬度增高(减小),赤道(最大),极地(最小)。

133.u角动量水平输送有三种形式:

(平均经向环流)、(定常扰动)、(非定常扰动)。

134.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大于)定长扰动和平均经向环流。

135.非定常扰动对角动量水平输送最大值出现在(30)度纬度附近。

136.费雷尔环流较弱,但水平输送方向与哈得莱环流(相反)。

137.冬季极锋西风急流在东亚明显分为南北两支,在高原东侧形成“北(脊)南(槽)”。

138.西风带波动分为三类:

①超长波——波长

10000km,北半球2~3个波,由(地形和海陆分布的强迫振动)引起;②长波——波长3000~10000km,50~120经距,北半球3~7个波,由(行星锋区长波扰动)所引起;③短波——几百~3000km,由(锋区中的短波扰动)所引起。

139.影响我国的冷空气的源地主要有在新地岛以西的洋面上、在新地岛以东的洋面上、在冰岛以南的洋面上。

140.入侵我国冷空气的路径分别是(西路、西北路(中路)、东路、东路加西路)。

141.东亚地区冬季冷空气活动具有两种主要周期振荡,即单周和准40天周期振荡,弱冷空气活动具有(单周)的周期振荡,强冷空气具有(准40天)的周期振荡。

142.寒潮主要的天气系统有(极涡)、极地高压、寒潮地面高压、(寒潮冷锋)。

143.如果欧亚大陆极涡是两个极涡中心,且靠近我国的较强,则伴随我国持续低温天气强度是(强)的;若两个极涡中心强度相当接近,则我国持续低温天气强度是(较强 )的;若亚洲极涡中心是较弱的或极涡分裂为三个中心,则我国持续低温天气强度是(偏弱)的。

144.冷锋从进入我国到完全移出大陆平均需(3~4)天的时间。

145.寒潮的中短期天气形势可归纳为三个大类:

小槽发展型、低槽东移型、横槽型。

146.寒潮中期天气过程分(大倒Ω流型)、(极涡偏心型)和(大型槽脊东型)。

147.在高空图上,寒潮冷空气常表现为(强大的冷温度槽)或(冷中心)。

148.地面冷高压的(长轴方向)可以指示冷空气向南爆发的势力。

149.寒潮冷锋的移动方向与(ABC)有密切关系。

A.寒潮高压的路径B.锋前的气压系统和地形C.引导冷空气南下寒潮冷锋后的垂直于锋的高空气流分量D.冷锋后高压的强度

150.在亚洲地区,阻塞高压经常出现在乌拉尔山地区和鄂霍次克海地区。

151.阻塞高压出现在有暖平流活跃地区和季节。

主要的天气特点是晴朗无云。

152.阻塞高压应具备以下条件:

(1)中高纬度高空有闭合(暖高压)中心存在;

(2)暖高至少维持(3)天以上,且呈(准静止)状态;(3)阻高区内西风急流减弱,急流分支与汇合点的距离大于40-50经度。

153.阻塞高压为深厚的(暖)性系统,其高压中心轴线,自下而上向(西北)方向倾斜,阻高对应(冷而高)的对流层顶,近地面为(冷)高压。

154.阻塞高压最常出现在(大西洋)、(欧洲)及(北美)。

在亚洲地区,常出现在(乌拉尔山)和(鄂霍次克海)地区,(5、6、7)三个月最多。

155.有利于脊(阻塞高压)崩溃因子有(脊后冷平流强)、(脊前暖平流)。

156.根据天气分析预报实践的总结,我国常见的大风有冷锋后的偏北大风,高压后部的偏南大风,以及由低压、台风和强雷暴(强对流)引起的大风。

157.一般情况下,与地面冷锋相配合的高空槽越深、槽后的冷平流越强,越有利于冷锋后出现大风;大风区出现在冷平流最强区域所对应的位置。

158.低纬度大气环流的主要成员有副热带高压、赤道辐合带、季风槽、两半球的信风、南亚高压、热带波动和热带气旋。

159.赤道辐合带是指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压之间的赤道低压槽内,由南北半球的信风汇合而形成的狭窄的气流辐合区,大体呈东西向分布,有强烈的对流活动。

低纬地区的天气运动是非地转运动。

160.东风波是指产生在副热带高压南侧深厚东风气流里自东向西移动的波动,气压场上为朝(南)开口的倒槽,槽线呈(南北向)或东北-西南向,波前为(东北)风,波后为东南风,波长一般为1500-2000km。

161.出现在对流层(中、下层)位于太平洋上的暖高压称为副热带高压;出现在对流层(上层)位于高原大陆上的暖高压称为高原高压或大陆高压。

(p476)

162.副热带高压脊线北上、南撤的移动是属于全球性的,并且北进持续的时间比较长,速度慢;南撤的时间短,速度快。

163.副热带高压的雨带位于脊线以北5-8个纬度内。

164.副高第一次北跳,脊线从20°N突跳至25°N,多年平均期是6月28日。

165.从6月到7月初,副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移到22°N~25°N,这时切变线多位于江淮流域,称之为江淮切变线。

切变线是风的不连续线、两侧风场有气旋式切变的线。

166.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三次北跳分别对应我国华南(前汛期雨带)、(江淮梅雨)和(华北雨带)。

167.副高是一个动力性高压,它控制的范围内是比较均匀的(暖)气团,大气基本为(正压)状态,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

168.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不同部位,因结构不同,天气也不相同。

在脊线附近多(晴朗少云)天气,在脊的北侧多(阴雨)天气。

(第9章)

169.北半球副高南部的盛行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

170.南亚高压位于(AB)上空。

A波斯湾B.青藏高原C.南海D、印度洋

171.南亚高压是北半球夏季100-150hPa层上最强大、最稳定的环流系统,它是具有(行星)尺度的反气旋环流,是(暖)性高压。

南亚高压下面600hPa以下的整个高原为(热低压)控制.

172.南压高压具有行星尺度反气旋环流特征,其在对流层上部是暖高压。

173.西太平洋副高和南亚高压虽然都是副热带地区的高压,但在形成过程中,前者是(热力)因子起主要作用,后者则是(动力)因子占主要地位。

(第9章)

174.华北冷涡主要范围在(35~50°N,110~125°E)。

175.热带气旋发生、发展的必要条件包括:

热力条件(海面水温在26-27C以上)、初始扰动、一定的地砖偏向力作用、对流层风速垂直切变小。

176.台风强度主要取决于中心密闭实云区的大小及云顶亮温。

台风主要发生在5-20n(s)的洋面上。

台风是暖性低压,它的环流强度应随高度(减小非曲直)。

177.台风具有向西北方向的内力,是因为作气旋式旋转而具有向(北)方向的内力,和作上升运动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