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47541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docx

1516学年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附答案14

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15—2016—1期末考试卷

高二语文

试卷说明:

试卷满分150分,答题时间150分钟。

请同学们务必依据题号在答题卡上正确填涂和作答。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茶作饮料的可靠记载,始见于距今两千多年前的西汉。

公元前59年,王褒的《僮约》中提到家僮要在家里煮茶,还要到市场上购买茶叶。

这是我国最早和最有价值的关于茶叶的记载,反映了当时的情景。

秦汉时期,饮茶的方法有所改进,不是仅以未加工的生茶叶煎服,而是将茶叶捣碎,加上油膏、米粉之类,制成茶团或茶饼,饮用时放入壶内煎煮,外加葱、姜、桔、盐等调料。

三国两晋时期,饮茶的风气渐盛。

东吴最后一个皇帝孙皓,每次大宴群臣,都要强迫群臣喝酒,直到各位大臣都喝得酩酊大醉,孙皓才十分高兴。

一位姓韦的大臣不会喝酒,孙皓密赐给他茶叶,允许以茶代酒。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文人以茶待客渐成风气,甚至在妇女中饮茶也很普遍。

到了南北朝时,随着佛教的盛行,和尚坐禅,饮茶发挥了很大功效。

饮茶可以兴奋头脑,驱除睡意,利于清心修行。

饮茶之风在各大小寺庙流传开来,各地寺院也开始种茶。

佛教兴盛了,饮茶也日益普遍,时人称“茶佛一味”。

唐朝时,饮茶之风更为普遍。

唐朝初年,饮茶仅在南方流行,北方有些地方则认为是奇异风俗。

在长期的饮茶实践中,人们发现饮茶可以提高人的思考能力。

这无疑受到文人学士的青睐,他们逐渐饮茶成癖,纷纷以茶作为吟诗作赋的题材。

唐朝中期,北方饮茶普及,南方大批茶叶运往华北。

城镇乡村的茶馆到处可见。

茶叶不再是贵族和士大夫特有的享受品,而成为普通百姓的日常饮料。

不仅如此,饮茶之风还传到塞外西北各地,乃至西藏。

我国边区少数民族喜食肉类,领略了茶叶的奇特风味,认识到茶叶有助消化的药理功效,更视茶叶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

唐代产茶区域遍布江浙、华南、华中地区,同今天大致相同。

茶叶产量以江淮为最,浮梁(今景德镇)、湖州(今浙江吴兴)是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所以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之句。

宋代以后,饮茶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不再外加调料。

由于制作茶叶的技术显著提高,人们的饮茶风气日盛,嗜茶的人更加普遍。

当时好茶的品类很多,有龙团茶、龙凤茶、石乳、白乳、玉液长春、万春银叶等等。

元朝开放西北茶市,饮茶风气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中进一步普及,边茶大量生产。

明代发明炒青制茶,茶叶也改为用开水冲泡饮用,不但方便,还保留了茶叶的清香,更适合人民的需要。

随着制茶技术的提高和茶叶质量的改进,饮用方法及泡茶器皿等也越来越讲究。

有很多茶叶专著问世。

如许次纾的《茶疏》,顾元庆的《茶谱》等。

这些专著对茶的饮用和生产的发展有过很大影响,普及了饮茶知识。

到了清代,饮茶盛况空前,茶叶的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人们交际应酬、礼尚往来都离不开茶。

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已成为每家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其中之一。

我国是茶叶的故乡。

很早以前,我国的茶叶就通过海陆运输传播到世界各地,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

我国劳动人民用自己的聪明智慧,给世界人民带来茶这样美好的饮料,是值得中国人民引以自豪的。

(节选自《中国古代文化基础知识》)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不属于饮茶之风流行的原因的一项是(  )

A.文人以茶待客渐成风气,妇女也普遍饮茶,和尚也普遍饮茶。

B.饮茶可以兴奋头脑,驱除睡意,也可以提高人的思考能力。

C.喜食肉类的边区少数民族认识到茶叶有助消化的药理功效。

D.制茶技术显著提高,饮茶由原来将茶饼加多种调料煎煮,而后直接用焙干的茶叶煎煮,到明代改用开水冲泡。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秦汉时期,饮茶的方法不是将未加工的生茶叶煎服,而是将茶叶制成茶团或茶饼煎煮,外加调料。

B.所谓“茶佛一味”是指随着佛教的盛行,饮茶因在和尚坐禅时发挥了很大功效而日益普遍。

C.饮茶风气在边疆地区少数民族中进一步普及,这与元朝开放西北茶市有很大关系。

D.到了清代,茶叶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及交往中地位越发重要,饮茶的盛况是其他朝代无法比肩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褒的《僮约》中提到家僮要在家里煮茶,还要到市场上购买茶叶,这反映了西汉时茶叶的饮用和买卖的情景。

B.因为大诗人白居易写出了“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的诗句,于是浮梁因诗名而成为重要的茶叶集散地。

C.明代发明炒青制茶,茶叶改为用开水冲泡饮用,不但方便而且还保留了茶叶的清香,这是一大进步。

D.饮茶的方法从煎服生的茶叶到冲泡炒制的茶叶,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选择题每题3分,翻译共计10分)

邓禹字仲华,南阳新野人也。

年十三,能诵诗,受业长安。

时光武亦游学京师,禹年虽幼,而见光武知非常人,遂相亲附。

数年归家。

及汉兵起,更始立,豪杰多荐举禹,禹不肯从。

及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光武见之甚欢,谓曰:

“我得专封拜,生远来,宁欲仕乎?

”禹曰:

“不愿也。

”光武曰:

“即如是,何欲为?

”禹曰;“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光武笑,因留宿闲语。

禹进曰:

“更始虽都关西,今山东未安,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三辅假号,往往群聚。

明公虽建藩辅之功,犹恐无所成立。

于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

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光武大悦,因令左右号禹曰邓将军。

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及王郎起兵,光武自蓟至信都,使禹发奔命,得数千人,令自将之,别攻拔乐阳。

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使别将骑,与盖延等击铜马于清阳。

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及赤眉西入关,更始使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及诸将,分据河东、弘农以拒之。

赤眉众大集,王匡等莫能当。

光武筹赤眉必破长安,欲乘机并关中,而方自事山东,未知所寄,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显宗即位,以禹先帝元功,拜为太傅,进见东向,甚见尊宠。

居岁余,寝疾。

帝数自临问,以子男二人为郎。

永平元年,年五十七薨,谥曰元侯。

节选自《后汉书•邓禹传》

注:

①更始立,指刘玄登基。

②明公,指刘秀。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更始虽都关西都:

建都B.莫如延揽英雄延:

邀请

C.匡等莫能当当:

占据D.欲乘机并关中并:

兼并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邓禹有才能的一组是()

①闻光武安集河北,即杖策北渡,追及于邺。

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

③以公而虑天下,不足定也。

④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⑤连大克获,北州略定。

⑥以禹沉深有大度,故授以西讨之略。

A.①②④B.②③⑥C.④⑤⑥D.①④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邓禹在年纪很小的时候就很聪明,在长安学习的时候,认识了光武帝刘秀,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B.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却想办法追随光武帝。

C.见到光武帝后,邓禹陈述了自己的志向,分析了当下形势,并向光武帝进言献策,光武帝非常高兴。

D.邓禹屡建功勋,深受光武帝信任,显宗即位后,依然得到特别的尊崇,得病后,显宗亲自探望,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

(5分)

(2)时任使诸将,多访于禹,禹每有所举者,皆当其才,光武以为知人。

(5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竹轩诗兴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

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6分)

四、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

①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

(杜甫《蜀相》)

②家住吴门,久作长安旅。

,,。

(周邦彦《苏幕遮》)

③,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④,。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杜甫《登岳阳楼》)

⑤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

(《李白《将进酒》)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试题。

甘做乡野一画贤罗先哲

王烈学画之初,就对竹兰情有独钟。

四十余年来,他对宋代文同至清郑燮、蒲华等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力创新意,建造着属于自己的艺术殿堂。

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个偶然的机会,王烈得知山东艺术学院院长于希宁教授家中有一部日文版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

这部书在山东已是孤本,于先生视为家宝,从不外借。

一个深秋飘雨的季节,王烈从淄博赴济南于先生家登门求借。

他首先做了自我介绍,又当场作画。

于先生被王烈的真诚和执著所感动,破例将画集借给王烈,但与其约法三章:

一是只能自己看;二是必须亲自送还,不准邮寄,不准托人捎送;三是限期七天。

王烈抱起画集,如获至宝地急速赶回淄博。

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

整整五天六夜,他未走出房门,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看,又临摹了二百八十六张兰竹画。

第七天中午,王烈赶往济南,推开于先生的家门。

当于老得知他在五六天内竟然临摹了那么多兰竹画时,惊讶得半天说不出话来。

王烈异常疲惫地赶回淄博,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

正是凭着这种执著精神,他的绘画技法越来越精。

“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是王烈从事国画创作以来坚定不移的信念。

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王烈九下江南写生。

其间,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他则一头扎进竹林里,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

风雨雾露、春夏秋冬,不同时间不同环境不同季节竹子的变化,历历在目,颇有心得。

每次从江南返回淄博后,几百张写生素材摆满了床上地下,王烈一张一张地回想着翠竹的长势与变化。

一时兴起,挥毫即作,江南幽篁,亭亭立于纸上。

每一张画中,都融入了他的心血和才智,韵味无穷。

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经过多年的思索,有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并且坚定不移地实践着。

一是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精、简、奇、崛;二是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

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在一篇散文里写道:

“王烈先生的兰竹,按其功力来说,已经可以进入大师之境界,但先生的闲云野鹤孤傲不群却影响了作品的传播。

“闲云野鹤,孤傲不群”。

王烈的身上始终保持着传统文化人的这种品格。

20世纪80年代中期,已届不惑之年的王烈,远离闹市,在颜山城南山顶一间小屋里住了下来——那原是看林人的山房,这座小山房,不足二十平方米,四周无路,全是碎石,路滑难行。

他在这里一住就是三年。

除非有紧急的事情他才下山到单位去,平常就在此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非常艰苦,他却十分舒心。

1993年内退后,王烈毅然离开城市,回到老家利津县台子庄的老宅子里。

干干净净的农家院落,低矮的院墙,简陋的木门,门上方镶着“兰竹苑”的牌匾,院里栽种着翠竹和兰草,满院滴翠。

屋前有供来访朋友喝茶、聊天、下棋用的石桌石鼓。

堂屋门口贴着他书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

泥舍久居心自乐,下联为:

篱院长守身更舒。

横批:

老屋隐士。

有媒体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何避居乡间,王烈坦诚地说:

“我作为一个画家,在什么情况下才觉得遗憾和愧疚?

决不是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是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没有把内在的感情倾泻出来。

艺术需要孤独,艺术家需要静心。

王烈对自己的绘画要求非常严格。

每次画好一幅画,总是要挂在画室的墙上自己先看。

看上几天后觉得不足,心中萌生出新的章法和构思,就铺纸挥墨另画。

就这样,一而再,再而三,每作一幅画他都认为不完美。

“画,愈画愈难。

”这是王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他时常对人们说:

“我画画永远从零开始,永远在起跑线上。

王烈在艺术创造上一贯主张求真,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与炒作,始终以一种平和的心态进行国画艺术的探索。

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

“退掉官方协会茧,甘做乡野一画贤。

写兰写竹写自我,自由自在天地间。

”(选自《名人传记》,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传记开头详细记述王烈向于希宁教授真诚求借孤本的情形突出了王烈对绘画艺术的真诚热爱和执着追求。

B.在传承与变革的问题上,王烈认为艺术家应更多地师从古人,但不能拘泥于古人,更不必借鉴今人。

C.王烈远离闹市、避居乡间的主要原因是要避开官场俗务,获得自由的创作空间到创作激情和灵感。

D.“画,愈画愈难”在文中的意思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再想有所突破、提升十分困难的。

E.王烈认为画家不应因为没有得到地位、金钱和荣誉而遗憾和愧疚,而应因作品缺少激情和灵感而感到遗憾和愧疚。

(2)王烈“师从古人,师从造化,师从我心”的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

(6分)

(3)文章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展现王烈的大师风范?

结合文本任选两种简要赏析。

(6分)

(4)王烈“闲云野鹤,孤傲不群”的文化品格,得到了人们的尊重,但也“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7分)

六、语言文字运用(17分)

12.下列字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两朝开济老臣心济:

扶助。

B.塞上长城空自许长城:

比喻守边御敌的将领。

c.五月渔郎相忆否相:

相互D.危樯独夜舟危:

13.下列有关诗歌的文学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歌按时代可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部分。

古典诗歌又有古体诗、近体诗(又名今、词、曲等几种不同形式。

B.近体诗鼎盛于唐代,它有绝句和律诗两种类型,绝句分五言绝句(五绝)、七言绝句(七绝)两种,律诗分五言律诗(五律)、七言律诗(七律)、排律三种。

C.“歌”“行”“引”,是古代诗歌体裁,三者无严格区别。

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有五言、七言、杂言。

D.词是宋代的文学主流,词形成并成熟于宋代。

它的最初特点是以诗文配上曲调,可以演唱。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称“词牌”。

14.在文中横线出填入下列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时是()

  如果有黑洞撞向地球,那么__________。

当然,你听到的不是声波,而是引力波,因为_______。

当黑洞靠近时,引力波会“挤压”内耳骨,产生类似照相机闪光灯充电是发出的咝咝声。

尽管天文学家认为,_________,但正常情况下,__________。

①引力波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我们

②你会听到它悄然逼近的声音

③引力波是听不到

④声波在真空中无法传播

A.②③①④B.②④①③C.③②①④D.③①④②

15.根据要求在横线处仿写(4分)

“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取义各不相同,使用恰当可以增加表达的情趣。

例如:

期末考试已经迫在“眉睫”。

取眉毛和睫毛距离眼睛极近之义,形容事情已经到了极紧急的关头。

请参照例句,再仿写两个句子(用“眉睫”以外的例子)。

16.某校开展评价我喜爱的选修课活动,一些学生很好地表达了自己的心声。

请仿照甲同学的表述,将乙同学关于喜欢《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发言补充完整。

(4分)

甲同学说:

我喜欢学习《语言文字应用》,它让我走进国文方言,锤炼词汇艺术,提高使用母语的能力,享受汉字世界的乐趣。

乙同学说:

我喜欢学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文(60分)

1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60分)

传说,佛祖的前身是位国王。

有一回,他看见一只饥饿的老鹰正在追捕一只鸽子,慈悲心起,把鸽子藏进怀里。

老鹰说:

“那你就忍心看着我饿死吗?

”佛祖命人取来天平,他愿意从自己身上割下一块与鸽子同等重量的肉还给老鹰。

可无论佛祖割多少肉都无法与鸽子的重量相等。

最后,佛祖亲自跳上天平,天平的两端终于相等了。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何感悟?

请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高二语文期末考试答案

1A (是饮茶之风流行的现象而非原因。

2A (原文中“不是仅……”并未排除“将未加工的生茶煎服”。

3B (颠倒了因果关系先有浮梁茶叶)

4C当,抵挡。

5C(①是写邓禹追随刘秀。

③写的是邓禹对刘秀的认识.)

6D“并让他的两个儿子请郎中治疗”错。

7

(1)、(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

(“但、加、效、垂”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但”译为“只、只是”“加”译为“施加、散布、广布”“效”译为“为……尽力、尽力、出力”等“垂”灵活译为“留下、流传”“垂功名于竹帛”灵活译为“名垂青史”也可以)

(2)(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

(“访、举、当、知”各一分,句子通顺一分)(“访”可译为“询问、咨询”等有“问”含义的词均可给分;“举”可译为“推举、举荐、推荐、荐举”等;“当”可译为“相当、相配、相抵、相称、符合”等;“知”可译为“了解、知晓、明了”等,“任使”译为动词凡是把“使”译为名词的扣一分)

参考译文:

邓禹字仲华,南阳郡新野县人。

十三岁时,能背诵《诗经》,到长安跟人学习,当时光武帝也在京师求学,邓禹虽然年纪小,但他见到光武帝,就知道他不是普通的人,于是和光武帝很亲近。

几年后返回家乡。

等到汉兵兴起,刘玄登位,许多有见识的人都向刘玄推荐邓禹,邓禹不肯跟随刘玄。

等听说光武帝镇守河北,立即驱马向北渡过黄河,在邺县追上光武帝。

光武帝见到他非常高兴,对他说:

“我可以独立任免官员,你从远方赶来,难道是想做官吗?

”邓禹说:

“不想。

”光武帝说:

“假如是这样,你想做什么呢?

”邓禹说:

“(我)只希望明公的威望和恩德广施天下,我能够为您尽一点力,在史书上流传功名罢了。

”光武帝笑了,于是留他同住,私下交谈。

邓禹提议说:

“刘玄虽然建都关西,但现在山东没有安定,赤眉军、青犊军之类,动辄有上万人,三辅也自立名号,常常聚集兵力。

明公虽然有建藩镇,辅助刘玄的功劳,但我还是怕您没有什么更大成就。

当今之计,不如招纳英雄,努力取悦民心,建立高祖的功业,挽救百姓的性命。

像您这样的人来谋划天下大事,不会费多少时间费多大力气便可平定天下。

”光武帝非常高兴,于是让身边的人称邓禹为邓将军。

邓禹常住在光武帝住处,一起商定计策。

等到王郎起兵,光武帝从蓟县到达信都,派邓禹募集奔命兵,共得到几千人,命令邓禹亲自率领这支队伍,另行攻取乐阳。

(光武)当时委任派遣各位将领,大都向邓禹咨询,邓禹每次举荐的人,(职位)都能和才能相当,光武帝认为(邓禹)能够了解人。

派他另外率领部队,和盖延等人在清阳攻打铜马军。

连连大捷,北州大致平定。

等赤眉军向西进入函谷关,刘玄派定国上公王匡、襄邑王成丹、抗威将军刘均以及各路将领,分别据守河东、弘农以抵挡赤眉军。

赤眉军各部大举会集,王匡等人不能抵挡。

光武帝算计赤眉军一定会攻破长安,想乘这个机会兼并关中,但他自己正进攻山东,不知该把这个任务托给谁,因为邓禹沉稳有度量,所以把西讨的计划交给他。

显宗登位,因为邓禹是先帝的大功臣,拜他为太傅,上朝见驾可以面向东方,很受皇帝的尊重和宠爱。

过了一年多,卧病在家,显宗好几次亲自登门慰问,把他的两个儿子提拔做郎官。

永平元年(58),邓禹年五十七岁去世。

谥号元侯。

8、全联视听结合(1分),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1分)“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1分)(如果这一联答成了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只能得1分)“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

(1分)

9、塑造了闲适、洒脱、高雅的诗人形象。

(2分:

答全得2分,少1关键词扣1分)通过对“竹轩”“柴门”“狭径”等简朴清幽的生活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日常生活的闲适自得;“倦卧”“闲吟”等反映了诗人洒脱的生活态度;“竹”“雪”“梅”等意象表现出诗人高雅的人生志趣。

(4分:

答全得4分,2条3分,1条2分。

10.省略

11.

(1)A3分,C2分,E1分。

选B、D不得分。

(B项“更多地师从古人”、“不必借鉴今人”,表述不当;D项对文中语句理解有误,“当画艺达到极高境界后”表述不当。

E,原文信息的关系不是“不应……而应”,是“不是……而是”,也就是说,原文王烈只是说自己的人生观,而非要求他人。

(2)师从古人:

他对一百五十余位兰竹大家的作品,逐一反复研究,探索其神韵,得其精髓;执着求借于希宁教授珍藏的《支那书画大成兰竹集》,并刻苦临摹。

(2分)师从造化:

九下江南写生,细细观察体会,找素材、写生,一画就是几个小时。

(2分)师从我心:

探索画竹的构图,大胆创新,不拘泥于古人,亦不蹈今人;在题款上,善于用简洁的文字,通俗易懂的词语,使题款与画作和谐一体,珠联璧合。

(2分)

(该题题干问“具体表现分别有哪些”,每一方面应答至少两种表现;不分点酌情扣分。

(3)①细节描写。

例如,“他买了几大包饼干,提了几暖瓶开水,把自己反锁在屋里”、“回到宿舍怎么也脱不下鞋子——脚背肿得撑破了皮,小腿肿得像牛腿”等细节,真实地展现了王烈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

②引用。

例如,东营市作家协会主席的评价、王烈“兰竹苑”的对联、接受采访的回答等,真实地展现了王烈的孤傲不群与淡泊宁静。

③侧面展现(衬托对比)。

A,以环境衬托。

通过写“小山房”的艰苦环境展现王烈在创作上的专心与投入;通过写“兰竹苑”的简朴清幽,衬托王烈的孤高淡泊。

B,以他人映衬。

通过于先生的被感动侧面展现王烈对绘画的执着;通过“同去的画友都忙里偷闲逛城市,买东西”对比出王烈对绘画的投入;通过当今画坛一些人“哗众取宠,包装炒作”的不良作风,反衬王烈的不逐名利,务实自励。

(答出两种即可。

每种要求答出手法名称、举例分析以及具体表达效果。

(4)答案要点:

远离世俗,不慕荣利地位,甘于孤独淡泊,耐得清苦寂寞才能成就大师境界;(2分)求真务实,鄙视哗众取宠,不愿包装炒作,追求艺术的真谛,这才是真正的大师风范。

(2分)王烈无论是独守逼仄山房,还是安居家乡老宅都能专心致志地创作,生活艰苦,他却能“久居心自乐”,这是他画艺有成的重要原因。

(2分)不逐名利,务实自励,默默耕耘,虽然影响了作品的传播,却也使他得到了更多的尊重和认可。

(1分)

(观点:

答出王烈文化品格的两层内涵,各2分;引据:

举出传主的具体表现,2分;分析总结:

分析这种文化品格对王烈的意义,2分。

12.C13.D14A

15.参考答案:

(1)儿子是妈妈的“心肝”。

取心肝是身体极重要的器官之义,比喻儿子是妈妈最亲近、最疼爱的人。

(2)高考复习到现在,总算有点“眉目”了。

取眉目于人体头部最上面之义,喻指事情开始有头绪了。

(3)刘备视孔明为“股肱”之臣,军国大计悉由其出。

取股肱为人体四肢重要部位之义,喻指孔明是刘备身边重要的辅助者。

(4)没想到谋害总统的竟然是他的贴身卫士,真是变生“肘腋”。

取手肘、腋部距离极近之义,喻指祸乱发生在身边。

(5)凭着他高明的“手腕”,终于平息了这场股市风波。

取手腕是人体关节中极灵活的部位这义,喻其手段、本事。

正确选用以“人体部位”为喻的词语,2分;写出“所取之义”(言文成理、自圆其说即可),1分;写出所喻之义,1分。

16.略

17【写作导引】

1、材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