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分制方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50825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6.30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学分制方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分制方案.docx

《学分制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分制方案.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分制方案.docx

学分制方案

 

 

职业学校学分制管理信息系统技术方案

学分制信息管理系统

教育部教育管理中心&北京中技网通科技有限公司

联合开发

第一章概述

1.1教育部文件

教育部关于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的若干意见

教职成[2004]1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各计划单列市教育局:

近几年来各地认真贯彻《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在职业学校进行学分制试点工作的意见》(教职成厅「2001」3号)精神,结合本地具体情况,在职业学校开展了学分制试点工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为贯彻落实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认真实施《2003-2007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创新工程”,促进职业教育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积极推动体制创新、制度创新和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增强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针对性和开放性,我部决定在职业学校逐步推行学分制,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实行分类指导的原则,逐步推行学分制

1.经济、教育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应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在区域内推进职业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的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区域内职业学校之间的学分互认机制。

2.经济、教育欠发达地区要积极推进职业学校开展学分制试点工作,为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提供更为灵活的政策,在优化教育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借鉴其它地区成熟经验,积极试点、大胆创新,为逐步推行学分制创造条件。

3.结合教育部等六部门提出的“职业院校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计划“的实施,推动承担培养培训任务的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结合“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的实施,推动城乡之间尤其是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对口支援的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和学分互认。

二、建立与实行学分制相适应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

1.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强化职业能力培养,加大职业教育专业课程改革的力度。

联合相关行业和企业,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和综合化的课程或培训项目。

积极开发与相关行业、企业用人要求密切结合的实践性课程或培训项目;积极开发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习者就业有实际帮助,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相结合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积极开发对农村转移劳动者在城市就业有实际帮助,与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相结合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积极探索和开发大类专业通用的课程,逐步满足职业学校建立复合型专业的需要。

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要适应学习者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的需要,并要注意与初中、普通高中、职业培训以及后续教育相关课程的沟通与衔接。

合理确定必修课、限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比例,大力开发或引进各类选修课程,为学习者自主选课创造条件。

2.调整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目标,实施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

根据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实际文化程度和劳动就业的实际需要,按照有利于学习者发展的原则,在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各地和职业学校应对语文、数学、外语等文化基础课程实施不同的课程目标,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学分。

积极开发面向不同专业的文化基础课程。

在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教学组织中,要尊重学习者意愿,允许学习者根据学业进展情况对文化课程进行多次选择。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使学习者顺利完成所选定的课程目标。

三、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学分互认机制,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1.积极推进区域间、学校间和专业间的学分互认。

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筹协调下,合格职业学校之间的相近专业的课程或培训项目的学分应该互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相近课程或培训项目之间的学分应该互认。

区域间、校际间相近课程学分的互认可以在比照课程目标和内容的基础上通过签订学分互认协议的方式来实现。

2.承认学习者已有的学习和职业实践经历,并可折合成相应的学分。

对于从高中阶段其他类型学校或教育培训机构转入的学习者,对于具有其它层次学历或职业实践经历的学习者,在出示有效证明或通过测试后,应承认其经历并折合成学分,允许免修相应的课程。

对于学习者取得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可以折合成相应的学分,并允许免修相应课程。

对于学习者在参加国际、全国或省部级职业技能竞赛以及其它活动中受到的表彰和获得的奖励应承认一定的学分。

3.探索和建立职业学校学分累积与转换信息系统(“学分银行)。

依托教育信息化平台,逐步建立职业学校学习者的学习和职业实践经历信息库,为学习者转换学分、取得学历、终身学习和就业提供服务。

4.改进和加强对实行学分制的职业学校的教学安排和教学质量的检查与评估,逐步建立学分制条件下的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

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教研机构应当加强对职业学校教学过程的科学管理,避免简单化地组织和安排文化基础课程的统一考试。

四、深化职业学校办学模式和相关的管理制度改革

1.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切实加强对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工作的指导与服务,促进区域内精品课程和培训项目的开发与共享,促进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引进和应用。

要支持学习者跨校选课和教师跨校兼课,使学习者能够获得更加符合需要的教育培训资源。

2.进一步扩大职业学校在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方面的自主权,建立更加灵活的学籍管理和教学管理制度。

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或完善适应学分制要求的学籍管理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落实职业学校在招生注册、学籍管理、考试考核、转专业、转校、毕业和培训证书发放等方面的自主权。

3.职业学校要向学习者及时提供课程信息和相关服务,包括课程目标、主要内容、教学与培训要求以及任课教师的背景资料等。

教师要指导学习者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兴趣、条件选择课程或培训项目。

4.强化职业学校的培训功能,促进具备条件的职业学校面向进城务工人员、下岗失业人员和在职职工开办夜校或周末学校,提供灵活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

学习者透过学习和培训可以获得相应学分。

5.各地教育行政部门要会同物价管理部门,制订职业学校按照学分收取学费的办法。

按照学分进行收费的累计学费,一般不应高于目前按照学年进行收费的标准。

6.按照我部发布的《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教发[2002]27号),开发或引进经过相关部门评测、符合《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的职业学校学分制教学管理软件,为实施学分制提供技术支持,提升教学管理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五、进一步加强对学分制的研究、推广和宣传

1.要继续发挥职业教育科学研究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的作用,加强对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中各种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的研究,重点关注学分制实施过程中的难点问题,专题研究职业学校的核心课程,使其更好地与普通教育课程相互渗透,与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相互衔接,与企业培训等各类非学历教育相互融合。

要开展学分制的国际比较研究,并及时总结各地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先进经验,有针对性地指导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

2.各地要继续加强对职业学校的校长、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相关的教学管理人员及教师进行推行学分制的专题培训,特别要加大对西部地区、农村地区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保证全国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工作落到实处。

3.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职业学校要进一步加大对学分制的推广和宣传力度。

要切实抓好实行学分制的典型,通过推广典型经验,指导区域内的工作。

要通过各种途径,切实做好推行学分制的宣传工作,尤其要加强与学分挂钩的农村转移劳动者的培训项目的宣传。

要积极争取就业服务机构、学习者实习和就业单位以及广大家长对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的认可和支持。

各级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教研机构和职业学校校长以及广大教师,要进一步更新观念,增强服务意识,及时、灵活地为学习者提供优质教育和培训服务,保证职业学校推行学分制工作的顺利进行。

2004年8月2日

教育部办公厅2004年8月5日印发

1.2学分制和目前我国的教育制度

学时制———我国目前实施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时制是学校用时间和课程来测量和控制教育量的。

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为三年,参加会考,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

这种学制的优点是强调人才培养的计划性,淘汰率低,管理简便易行,有助于促进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

然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社会所需人才标准的进一步提高,学时制的弊端日益显现出来:

(1)学生的知识结构比较单一,知识面比较狭窄,过分注重书本知识,导致学生实践能力较差;

(2)不利于因材施教和学生个体发展,不利于培养拔尖学生和特色学生,不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3)不利于发掘教师的潜能。

学分制起源于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现已被许多国家所采用。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个人的计划和才能,从许多科目中自行选修有关科目。

学分制具有以下优点:

第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要使教学工作卓有成效,一个极其重要的方面,就是挖掘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

学生根据教学计划和个人的实际情况,自觉地、主动地考虑选学的课程,可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第二,贯彻了因材施教的原则,给不同学生的成长创造了条件。

学分制可以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条件和特点,合理组织知识结构,调节学习负担,通过各自不同的具体途径,成长为合格的人才。

一些基础好的学生可以提前毕业,较差的、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则可以少选修一些课程,把时间、精力集中到主要课程上。

第三,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学分制鼓励教师多开选修课,特别是

多开具有特色的、高质量的课程,对教师发挥专业特长和提高自身素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同时,教师的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选课人数的多少,这也促使教师千方百计地精选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1.3学分制能带来什么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1.通过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在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打破过去刚性的学制、学期与专业界限、教学计划,使其具有柔性和弹性的基础上,制订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要求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通过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创造一种宽松的、灵活的、积极向上的管理环境,制订以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自我发展为中心的,体现以人为本的学籍等教学管理制度及辅导员制等学生管理制度。

3.通过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在承认差异,体现个性的基础上,实施考教分离,建立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要求的考核与评价制度及以平均学分绩点为导向的奖学金评定制度。

4.通过实施学分制教学改革,实现各种教育教学资源优化配置和各项(军训、劳动、体育、艺术等)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推动校园文化建设,建立适应多样化人才培养的环境与氛围。

 

第二章 学分制是教育改必然方向

2.1学分制是必然发展的趋势

只有在发展和创新中才能不断提高学校的社会知名度和声誉,这将促使我校把学分制作为一个必然的选择,并创造出自己的特色。

2.2推行学分制的意义

学分制不是简单课程改革:

学分制从形式上看是课程的改革,但其本质是学校教育体制的改革。

涉及到教学观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学生和教学管理、人事分配制度、后勤服务等各个方面。

2.2.1学分制将促进教师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高:

1、探索新方法的能力: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和学生喜爱的学习方式,是职业学校提高和保证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因此,不断探索和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将成为主要趋势,提倡教师的个性化教学风格,用教师的自身品质和形象影响学生。

2、开发新课程的能力:

学分制的关键是选课,因此提高高质量、受欢迎的选修课是学分制的根本保证。

教师不仅要能够承担本学科的课程,而且要通过自身的学习,开发边缘课程和跨学科课程,这对教师本身是一个挑战。

3、教育学生的能力:

以教学班为主要教学场所的情况下,教师的角色不仅仅是“任课教师”,而应该成为“教育教师”,教学班的教师充当了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双重身分,每个教师都有承担教育和管理学生的不可推卸的责任。

 

2.2.2学分制将把学校的管理导向目标和过程管理:

1、教学资源的合理、充分利用:

随着学分制不断完善,对现有资源的利用率将会越来越高,这对我国教育资源贫乏是一个很好的补充。

2、引进竞争机制:

由过去学校指定课程、指定教师逐步转向学生选择课程、选择教师,有利于通过竞争机制促进教师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同时也体现教师自身的价值。

3、落实岗位责任制:

4、教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变:

在学分制下,传统的教育评价制度将发生根本的变化,如成绩评定、学分互认,教师考核与聘用等。

 

2.2.3推行学分制是学校提出的“行动导向教学五个条件”具体的体现:

即完成教师角色转变、构建行动学习情境、开发过程导向课程、建立一体化专业教室、实施个性化教学形式。

第三章关于学分制概念

3.1什么是学分制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来衡量学生的学习情况,学分的计算通常是按授课16~18课时为1学分。

三年制职业学校的毕业学分一般规定150~180之间。

另外学生的综合活动(如军训、公益劳动和实习等)和学生的德育操行也可以纳入学分计算。

3.2学分制特点

1、强调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三个自主”

2、允许学生个性发展:

通过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学习计划,发展自己的特长,允许学生的个性差异性。

3.3学分制几种形式

1、学年学分制:

保持学年制,分年级和专业选课上课,限选课可以按专业选课,任选课可以跨专业选课,行政班和教学班并存。

这是根据中国国情而产生的学分制。

2、完全学分制:

完全学分制是以选课制为基础,学生修满一定的学分即可毕业的教学管理制度。

不分年级、不分专业,自由选课,没有学年和行政班的概念,学生在校期见只要完成毕业所规定的学分即可毕业,实行弹性学制,允许学生提前或推迟毕业。

完全学分制把课程用学分来量化,便于实行学分级点制。

学分制课程设置

必修课:

规定必须完成的课程,如文化课和专业课等。

限选课:

指本专业范围内的选修课,只供本专业的学生选择,不能跨专业选课。

任选课:

不分专业、年级,允许学生自由选择的课程。

3.4学分制学分计算

学分的计算:

学生获得的学分主要有三方面:

课程学分、奖励学分和德育操行学分。

课程学分包括必修课、选修课的学分。

奖励学分是学生在一定级别的竞赛中获奖或取得相应的技能证书,学校根据规定奖励的学分。

德育操行学分是学生思想品质、行为规范、社会综合活动、军训等方面的学分。

学分制的收费:

按照上级部门关于学分收费的规定,按学分收取费用,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如果按照上级部门规定的一学期1500元的学费计算,每个学分大约56元)

考核、绩点与重修:

在学分制中,成绩的考核只有合格与不合格,成绩合格者才能取得该课程的学分。

而绩点是用来衡量学习成绩的等级,如下表所示:

百分制与绩点对照表

一般不实行补考制度,课程结束成绩不合格者不能给予该课程的学分,需要重修。

 

第四章学分制、弹性选课与课程管理

4.1什么是弹性选课

弹性选课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的重要举措。

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真谛。

职业学校应正视生源参差不齐,不少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较差的现实。

职业学校与高等院校弹性选课的主要区别一是必须加强选课指导,二是应重视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允许文化课、专业课学分在一定程度上的融通。

学分制管理实质上是对“选择”的一些限制和规定,学分制最本质的内核是对弹性选课的支持和保障。

弹性选课既是教学制度的变革,更是教育观念及其具体体现的课程模式的深层次改革,必须依托相应的课程模式才能顺利实施。

各地区制定的学分制实施意见的实质内容应该是相同的,其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受具体条件制约而产生的弹性选课的“弹性”程度不同,“弹性”程度,主要表现在“时、空”两方面。

4.2弹性选课是职业教育自我完善的需要

职业教育的发展,除了必要的外部环境外,也需要自身的不断完善,职业教育怎样“主动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受教育者发展的需要,是职业教育自我完善的关键。

而弹性选课是“主动适应”的重要体现,是职业教育自我完善的重要举措。

弹性学习制度是职业教育主动融入市场经济之中的一种必然选择,既能使职业学校适应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多样性需求,又能符合市场经济对劳动力供求周期性变化的需要,还能满足市场经济要求劳动者具备转岗甚至转行能力的需要。

弹性学习制度也是满足受教育者多样性发展需求的一种必然选择,受教育者摆脱了过去习以为常的在规定的学习期限内学完规定的全部课程的桎梏,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就有可能得到更加充分的发挥,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使学习内容符合受教育者的个性、条件和发展的需要。

弹性学习制度还是构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种必然选择,有利于普教和职教的渗透,有利于职教和成教的沟通,有利于中职和高职的衔接,有利于学历教育和短期培训的结合,使中等职业教育成为终身学习体系中不可或缺重要环节。

弹性学习制度是一项重大变革,不仅必然带来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而且必然拉动课程改革及其管理,并引发管理思想、管理制度、管理方式等一系列深层次的改革。

4.3弹性选课能使受教育者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

让每一个受教育者都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是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的真谛。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有长处也有短处,社会经济发展也需要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人才和劳动者。

只有让受教育者能扬长避短地发展自己,才能真正做到受教育者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才能培养出符合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类型、多种层次的人才和劳动者。

因材施教绝非一句空话,微观上教师应面对几十个学生因材施教,宏观上应通过弹性选课的实施为受教育者提供多种成才的道路。

生源参差不齐、差异显著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正视的现实,应通过弹性选课予以导向,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

中等职业学校的弹性选课不应套用高等教育的做法,要建立符合中等职业学校实际特别是生源实际的运转机制。

通过这种机制,既要搞活中等职业教育,又要建立必要的质量标准,更要让全体学生真正产生“我也行”的心态,对即将开始的职业生涯充满信心,以积极的态度对待自己的未来。

弹性选课为受教育者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为受教育者形成积极的心态创造了条件。

中等职业学校弹性选课管理与高等院校弹性选课的主要区别有两个:

一是中等职业学校必须加强选课指导,原因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年龄偏小,对社会、职业所知甚少,多数新生属于未成年人;二是中等职业学校应重视在总学分不变的前提下,允许文化课、专业课学分在一定程度上的融通,这既是落实职业学校素质教育真谛的需要,也是符合职业学校生源实际的需要。

普通高中和高等教育是通过层层选拔录取新生的,实质上是通过选拔进行的英才教育;中等职业学校今后将越来越多地实施登记入学,更多的新生不再通过“选拔”入学,是一种合格教育。

中等职业学校实施登记入学,既有利义务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落实,也有利于受教育者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但中等职业学校也必须面对学生学习基础、学习习惯较差的现实。

在一定程度上允许文化课、专业课之间学分的融通,既是中等职业学校弹性选课、学分制区别于其它教育的重要特点,也是中等职业学校自我完善、充分搞活,发挥职业教育应有特色,实事求是的体现。

4.4学分制管理是落实弹性选课的保证

学分制是指以选课为基础,以学分及绩点计算学生学习的量和质,并以此作为学生对课程的学习、毕业的标准,并可辅之以导师制的一种综合性的教学管理制度。

弹性学制是在实行学分制管理的基础上,允许学生修满学分提前毕业,也可中途休学或延期毕业的一种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弹性选课的内涵则大于弹性学制,不但有学制的弹性即学习时间的选择,还有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等方面的选择。

选课制最早出现于德国,一般认为,学分制于1872年产生在美国哈佛大学。

“学分”侧重于“量”的管理,“绩点”则强调“质”的管理。

由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强调“合格”,而不突出“选拔”,因此中等职业教育与以“选拔”为重要目的之一的其它类型教育在学分制管理上的主要区别,在于强化合格即“学分”总量,而淡化选拔即“绩点”计算。

学分制、弹性选课不仅是对传统教育观念的挑战,也是对传统教学管理制度的冲击,特别是对班级教学制及其师生角色的影响。

在尊重受教育者对学习时间、学习内容、学习地点、学习方式选择自主权的同时,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制度,才能做到“放而不乱、管而不死”。

管理实质上是对“选择”的一些限制和规定。

就学习内容而言,不但必修和选修中的“限选”是对学生选择的限制,而且选修中的“任选”其实也是在学校规定的某个范围中的选择。

至于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学习方式的选择,更牵涉到学籍管理、收费制度、学分互认等众多问题。

各地区、各学校的实际情况也有众多区别,没有相应制度的保证,弹性选课难以落实。

管理是对选课的限制,但有了这些限制,选课才有可能实现。

当然,在建立有关弹性选课的管理制度时,必须明确这些制度是为弹性选课的落实提供保证、创造条件,而不是让弹性选课失去其最本质的内涵——选择。

由于弹性选课的实施,不仅牵扯学籍管理,还影响收费制度的变化,更是对历史悠久的班级授课制度的冲击,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干部、教师提出了有质的变化的新要求。

实施学分制,既是教学制度的变革,更是教育观念及其具体体现的课程模式的深层次改革,所以在推行学分制时,应该也必须抓住其实质内核——弹性选课,将学分制与课程改革捆绑在一起探索。

弹性选课和学分制对于我国职业教育是个新事物,其推行应做到方向明、胆子大、步子小、节奏稳、先试点、后推广,除了加强配套制度的建立以外,必须从课程改革入手,使用现代职教课程模式,确立现代教育观念。

对于教学制度改革,既要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又要务本求实、稳扎稳打。

要突出重点,抓准内核,从教育观念更新的高度来认识,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以配套管理制度的建立做为切入点,将教学制度改革纳入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系统工程之中。

推行学分制,要防止形式主义,防止做表面文章。

4.5对学生选课的指导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

对弹性选课的管理应该包括对学生选课的指导,学校应引导学生通过职业的角度了解社会、了解自己,根据社会需要、自身特点和学校实际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和学习方式,避免选择的盲目性、从众性。

要把这种选课指导与职业意识形成、职业理想确立以及择业观联系起来,要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设计予以落实。

这种指导应该从学生入学就开始,并把这种指导贯穿于整个中等职业教育的全过程,既把这种指导做为提高德育实效的重要途径,又将其做为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相互沟通的中介。

中等职业学校的入学新生,刚刚结束基础教育,多数仍属于未成年人,对社会了解不多,对职业了解甚少,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缺乏认真的思考,职业意识、职业理想和正确的择业观有待形成。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户口制度的改革,就业制度和就业形势以及计划生育成果等外部因素的变化,21世纪中等职业学校招收的新生与20世纪中、后期招收的新生有了极大区别。

众多学生进入中等职业学校往往是升学考试后无奈的选择,在上千年“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不了解职业教育,甚至对职业教育有误解。

多数新生有一种“失败者”的心态,往往心灰意懒,觉得前途无望。

学校管理者应该通过选课指导这种既贴近学生实际,又贴近社会、贴近职业的渠道,运用这种容易被学生接受的手段,引导学生了解繁花似锦的职业大千世界,让他们感受“行行出状元”的真理,了解中等职业教育是座“立交桥”,能让自己扬长避短地得到发展,能为自己铺设多条适合自己特点的成才之路。

通过选课指导,进行职业理想教育,辅导学生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设计落实选课方向,是弹性选课管理的重要内容。

4.6国家要求建立适应学分制的课程模式

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教职成[2000]1号)文件明确要求:

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化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

可见,国家教育行政部门不但强调课程模式与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