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62972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51.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docx

三轴搅拌桩机安拆装方案63956

杭政储出【2013】115号地块商业综合体项目基坑围护工程

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机

编制:

审核:

审批:

浙江绩丰岩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2015年9月目录

一、编制依据

二、工程概况

三、准备工作

四、安装/拆卸工艺

五、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六、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七、起重设备的安全要求

八、起重前必须要做的检查

九、危险源控制措施

十、应急预案

十一、管理组织机构

一、编制依据

1、《JB160A使用说明书》

2、起重工操作规程9YB4112—80

3、吊装作业现场工作手册

4、《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5、起重机安全规程GB6067—85和实用起重吊装手册(上海科技出版社)

6、《起重机械安全规程》GB6067—85

7、《建筑机械使用安全技术规程》JGJ33-2001

8、《全液压步履式打桩机架说明说》

二、工程概况

工程名称:

杭政储出【2013】115号地块商业商务及娱乐设施用房项目

主体结构概况:

本项目用地面积为65902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46万平方米,其中地上部分计容建筑面积不超过283379平方米,地下部分约176600平方米。

本工程设地下三层通盘地下室,开挖深度约16。

4m.

工程位置:

位于杭州市拱墅区莫干山路西南侧,隐秀路东南侧、永固路东北侧,余杭塘河西北侧,即原杭州市热电厂地块.

土质情况: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

根据钻孔地层描述、原位测试及室内岩、土试验结果分析.拟建场地在详勘深度范围内的场地地层按性质、特征划分,可分为10个工程地质层、共计22个亚层及2个次亚层。

地质报告提供的土层物理力学指标如下:

层号

土层

含水量(%)

天然重度γ(kN/m3)

固结快剪强度指标

孔隙比e(%)

地基土承载力特征值fak(kpa)

粘聚力c(kpa)

内摩擦角φ(°)

1—1

杂填土

18。

0

5。

0

15。

0

-

1—2

素填土

-

17。

5

5.0

15.0

-

2-2

粘质粉土

29.9

19.2

8.0

25.0

0.814

115

3—1

淤泥质粉质粘土

39.1

17。

9

10.0

9.0

1.096

70

3—2

淤泥质粉质粘土

41.2

17.6

10.0

8。

0

1。

136

65

3—3

淤泥质粉质粘土

39。

5

18。

1

11.5

8.5

1.114

75

5

淤泥质粘土

45。

3

17.4

11.5

9。

0

1。

313

80

6—3

粉质粘土

25.6

19。

2

31.0

16。

0

0.723

240

8—1

含砂粉质粘土

24。

9

19。

6

32。

5

16。

0

0。

707

250

各岩土层的结构及分布特征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1-1层:

杂填土(mlQ)

杂色,松散,稍湿。

主要成分为碎块石、混凝土块、碎砖等建筑垃圾,含量20~80%不等,径大小不均一,一般以2~20cm为主,局部混凝土、碎块石等厚度较大(最大可达100cm左右),疑为原有建筑基础。

局部地段表层为混凝土地坪。

夹少量生活垃圾,余为粘性土充填.该层为近期人工回填,厚度和成分变化大。

该层揭示厚度为0.50~7。

40m,大部分地段分布。

1-2层:

素填土(mlQ)

褐灰色,稍湿,松软。

主要成分为粘性土,含有机质、腐殖质及植物根茎,夹少量碎砾石,含量5~10%左右。

该层揭示厚度为0.60~3.60m.局部分布。

1-3层:

淤填土(mlQ)

深灰色,灰黑色,流塑,饱和,含有机质、腐殖质,有臭味,主要成份为淤泥,主要为原池塘塘底淤泥。

该层揭示厚度为1。

30~2.30m。

本次勘察仅在场地的东南角揭示有该层土.

2-1层:

粉质粘土夹粉土(l-hQ43)

灰黄色,饱和,软可塑。

含氧化斑、铁锰质及少量云母碎屑,局部夹少量粉土。

摇振反应缓慢,土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0.78~4.08m,揭示厚度为0.5~2.90m.局部分布。

2—2层:

粘质粉土(l-hQ43)

灰黄色、灰色,饱和,稍密状,含氧化铁质、云母碎屑.摇振反应迅速,切面粗糙、无光泽,干强度低、韧性低.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0.78~4。

03m,揭示厚度为0.50~3。

20m。

全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

3-1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

灰色,饱和,流塑(软塑)。

含有机质及腐殖质及云母碎屑,夹少量薄层粉土。

摇振反应缓慢,土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1。

41~3。

10m,揭示厚度为1。

20~6。

20m。

全场地分布。

3-2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

灰色,饱和,流塑。

含有机质及腐殖质,局部夹有粉土。

无摇振反应,土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3.91~0.62m,揭示厚度为2.50~6。

70m。

全场地分布。

3—3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

灰色,饱和,流塑。

含有机质及腐殖质,局部夹有粉土薄层.摇振反应缓慢,土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8.93~—5。

16m,揭示厚度为1。

00~6。

30m。

全场地分布.

4-2层:

粉质粘土夹粉土(al-lQ41)

灰黄色,饱和,软塑。

含云母碎片,夹稍密状粉土薄层,层厚约5-20cm,呈千层状,具水平层理。

局部粉土含量较高为粘质粉土.摇振反应缓慢,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11.66~—7.34m,揭示厚度为1。

40~6.30m.局部分布。

5层:

淤泥质粘土(mQ41)

灰色,灰褐色,饱和,流塑。

含有机质及腐殖质,局部为淤泥。

无摇振反应,土面有油脂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12.72~—8。

56m,揭示厚度为1。

10~9.00m.全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

6-1层:

粘土(al-lQ32)

灰绿夹黄色,饱和,硬塑.含铁锰质氧化斑点及少量云母碎屑。

无摇振反应,土面有油脂光泽,干强度高,韧性高。

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17。

54~—8.48m,揭示厚度为0。

90~8。

90m.全场地大部分地段分布.

6—2层:

粉质粘土夹粉土(al-lQ32)

灰黄色,褐黄色,饱和,软可塑。

含氧化斑及云母碎屑,夹粉土粉砂薄层,局部含量较高,为粉砂.无摇振反应,土面粗糙,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19。

51~-13.77m,揭示厚度为1.50~3。

40m。

局部分布。

6-3层:

粉质粘土(al-lQ32)

灰黄色,褐黄色,饱和,硬可塑。

含氧化铁斑点,局部夹少量粉土。

无摇振反应,土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22.23~-13。

491m,揭示厚度为1.30~7。

90m。

偶缺失。

8-1层:

含砂粉质粘土(al—lQ32)

灰黄色,青灰色,饱和,硬可塑。

含铁锰质氧化斑点,含粉土粉砂,局部含量较高。

无摇振反应,土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24。

41~-18.82m,揭示厚度为6。

20~12。

40m。

全场地分布。

8—2层:

粉质粘土(al-lQ32)

青灰色,灰黄色,饱和,硬塑。

含铁锰质结核,局部夹少量粉土粉砂.无摇振反应,土面光滑,干强度中等,韧性中等。

该层揭示顶板标高为—34。

46-26.97m,揭示厚度为0.80~7。

70m。

全场地分布。

三、准备工作

1、劳动力配备

名称

数量(人)

备注

负责人

1

一台桩机拆装配备人员

技术员

1

安全员

1

起重工

2

操作工

6

总计

11

以上作业人员凡属特殊工种者必须持有效的特殊工种操作证上岗。

1、负责人

1.1、是安装作业的技术、质量、安全、人员分工、工程进度、经济核算的负责者和全权指挥者。

1。

2、召开安装作业人员会议,认真进行安装前的安全技术交底,做到安全安装,文明施工。

1。

3、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用户至上”的思想,按操作规程和说明书的要求精心组织和施工,加强检验,提高安装质量。

1。

4、对现场作业人员进行统一调度和统一指挥。

1.5、主持安装后的初验工作,严格把关,按标准执行。

2、技术员

2.1、认真执行有关施工机械安装技术、质量、安全等方面的标准、规范和规定.

2。

2、负责编制装、拆、运施工方案,认真进行施工前和施工进程中的技术措施交底、并监督实施。

2.3、全面负责施工机械的安装质检工作,及时解决拆装过程中的技术质量问题.

2.4、督促、检查、报导整理好技术资料,确保资料真实、准确、完整。

3、安全员

3。

1、具体负责安装全过程中的安全工作。

3。

2、检查督促安全技术措施交底后的落实情况,监督施工现场的安全作业。

3。

3、检查安装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不安全因素和事故隐患,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和防范措施。

3。

4、督促全体人员按各自工种的操作规程和本方案的要求作业,严禁违章作业。

4、起重工(包括指挥、挂钩)

4.1负责吊装作业中的绑扎、挂钩和指挥.

4.2、吊装时选择好吊、索具和捆绑方法,准确确定吊物的重心位置。

4。

3、必须按照GB5082-85《起重吊运指挥信号》统一指挥信号。

4.4、严格执行“十不吊”。

2、机械(一台桩机拼装时所需)

序号

名称

规格

数量

用途

1

履带吊

50T

1

安装时吊装

2

平板车

40吨

1台

主机运输

3

半挂车

15吨

2台

导轨架、配重运输

4

货车

6座

1台

人员通勤

3、工具

序号

名称

规格

数量

用途

1

活络扳手

12#~300

3

2

专用扳手

随机

2套

3

梅花扳手

12-30

2套

4

大锤

16

1

5

撬棍

Ф25×100

2

四、安装/拆卸工艺

1、安装/拆卸程序:

配重→主、付钢丝绳并安装蝙蝠钢丝绳→斜撑、人字架、导管→炮筒井架→动力头→钻杆等(拆卸为逆向)。

2、安装/拆卸实施:

(1)安装/拆卸人员应熟悉所安装机械的多种机械性能、整个安装过程,严格按规定作业。

(2)安装/拆卸时应对所安装的机械,多种部件及辅助机构进行认真检查,特别是易损部位。

如钢丝绳,滑轮,扎头,电器设备等作为重点检查对象。

(3)安装/拆卸区域设置警戒线,并有明显标志。

(4)分工明确,统一指挥.

(5)认真检查安装/拆卸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和调整。

(6)安装完毕后,应做好设备的调试工作,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及清场工作。

五、施工安全管理措施

1、认真执行安全生产责任制,严格遵守安全操作规程。

2、参加作业和管理人员必须持有操作证(特殊工种如安全、指挥、安装人员还必须持有劳动部门颁发的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证)。

3、凡登高作业,高于2m处作业应系安全带。

4、指挥信号必须由指定的指挥者发出,其他人员不得指挥.

5、所有作业人员必须戴好安全帽和防护手套,登高作业必须系好安全带,不得穿硬底鞋及塑料底鞋,严禁酒后作业。

6、所有人员应铭记“安全第一”,提高安全意识,严格遵守安全规章制度,施工中还必须有专职安全员负责安全工作。

7、作业前进行交底,详细分工,明确岗位和责任。

8、吊车作业地面承担能力和平整程度须达到要求,若地基较软,应铺设厚铁板、路基板,确保吊车作业时地面不发生下沉。

9、起吊前必须认真检查吊车车况,如力矩限制器、提升限位开关、制动器等必须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0、吊装前,需明确作业工地的空间是否满足作业要求.

11、吊装时选择配重、索具和吊点,尺寸较大件吊装,须拉风缆绳。

12、临近电缆作业时,电缆尚未绝缘或者该危险区尚未被隔离,必须与电缆保持安全距离.

13、快速接头的脱开和连接须发动机完全停止后5分钟,才能进行.

14、所有装置安装完毕后,必须严格检查销子是否连接好,弹性别针保险是否卡好,各连接件是否连接可靠,各种防护装置是否安装完好。

15、本方案未涉及的注意事项均按《DH500履带吊使用操作手册》和有关安全操作规程执行.

六、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严格执行有关建设工程文明管理及卫生管理规定和文件。

2、施工人员在工作结束或暂时离开施工地点时随时做好落手清工作,带走所有工器具和施工废弃物,全员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

七、起重设备的安全要求

1、检查设备的卷扬筒的安全情况是否可靠。

2、钢丝绳是否有损伤,发现问题机施更换,确保吊装安全。

3、检查主筋的胫是否有损伤、裂纹、吊钩保险是否完好.

4、检查吊钩的上限位是否灵敏有效。

5、设备正常有无异常。

6、起重机械就位的位置应准确平稳、地坪应坚硬。

7、起重机旋转、平稳.

8、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八、起重前必须要做的检查

1、在钢筋笼起吊前必须严格检查吊点和搁置板的焊接情况,确保焊接质量,满足安全要求后方可进行起吊。

2、在起吊前必须仔细检查吊具、锁具、卸克、确保完好。

3、在起吊前应检查钢筋笼内散落的钢筋头及其它物品并及时清除干净,防止起吊时坠落伤及人员.

4、整幅钢筋笼在吊装前必须进行试吊,符合安全要求后方可正式进行吊装作业.

5、起重吊装作业必须严格遵守起重十不吊的规定要求执行。

6、在吊装时应对周围环境进行检查。

7、双机抬吊必须有专人指挥,吊车司机运作幅度不宜太大,必须服从统一口令。

8、建立现场管理网络,对起重吊装作业进行过程管理。

9、详细做好钢筋笼吊装的有关记录备查。

九、危险源控制措施

序号

危险

名称

危险点描述

控制措施

实施负责人

1

作业人员高空作业时坠落

作业人员必须系挂安全带

作业人员

作业人员身体原因导致坠落

作业人员身体状况符合要求

安全员

因天气原因导致高空坠落

及时收集气象资料,恶劣天气停止作业

安全员

安全带或保险绳断裂导致高空坠落

作业前对安全带和安全绳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检测;作业时不得以安全带和保险绳作为支持;在作业过程中注意避免损伤安全带和保险绳。

安全员

作业人员

2

高空

落物

高处作业时使用的工具或销轴放置不当导致高空落物

作业人员高处作业时必须将工具和拆卸下的销轴放置稳当,较大的工具必须系保险绳

作业人员

3

起重机倾翻

清楚起吊物件的重量,控制起重负荷;严禁歪拉斜吊

起重工

起重机司机

安全员

钢丝绳断裂

使用前检查钢丝绳

起重工

被吊物脱落

专人捆绑,专人检查

起重工

十、应急预案

1.目的:

以最快的速度、最合理的分工,有效有序地对突发重大设备事故实施处置,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把事故危害降到最低点,维护工程生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2.工作原则:

2。

1统一指挥,分级负责,协调行动。

2。

2职责明确,力量集中,措施得力。

2.3群专结合,快速有效。

2。

4单位自救与社会救援结合。

3.评估事故灾害程度,制定应急救援工作方案,组织和指挥各工作组投入事故控制,人员疏散、救援、抢救以及事故调查等工作。

4.随时掌握事故现场情况,果断采取相应对策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5.及时向上级领导报告工作进展情况,根据工作需要,指挥调度各方面力量参与抢险救援工作。

6.救援工作职责

6.1重大设备应急领导小组的下设机构为工作小组,主要负责如下工作:

6.1。

1抢险救助:

组织安排救援人员和调运所需装备物资;迅速处理事故现场,组织、抢救事故现场受伤人员,防止势态扩大。

6。

1.2治安维护:

维护现场治安和附近交通秩序,防止事故现场人为破坏和其它突发事故,组织调运运输工具。

6。

1。

3事故救援协调:

组织做好伤亡人员家属临时安抚工作,协调有关治疗和善后处理工作.

6。

1。

4事故调查:

开展事故勘察、取证、分析等工作,调查事故原因及有关责任人员,完成上级部门和领导交办的调查工作.

7.应急响应

7.1基本响应程序

7.1。

1赶赴现场的人员到达事故现场后应立即与事故单位或业主取得联系,听取事故发生情况,并认真查看现场,并将上述信息反馈领导小组。

7。

1.2重大设备事故领导小组根据信息反馈和现场实际情况,应迅速决定是否启动预案,并向上级领导汇报。

7.1。

3重大设备事故领导小组决定启动预案后,应迅速通知抢险救助组、治安组、救援协调组和事故调查组责任人立即赶赴现场,按照各组职责开展抢险救助、治安管理、现场监控、人员疏散、安全防护、队伍调遣、物资调用等工作.

7。

1。

4为避免因不熟悉其设备、工艺、产品、介质等因素而延误或扩大事故事态,应立即通知相关专家到场为指挥中心咨询和辅助决策。

8.现场组装作业如发生人员伤害的应急预案:

8.1发生人员受到伤害时,最先发现事故的人员必须立即报告项目经理、施工管理人员或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报告时应说明受伤人员的姓名、伤害程度、伤害原因等。

8。

2人员受到伤害程度不是很严重时,现场施工负责人用适当的交通工具立即把受伤人员送往医院进行质量检查.如伤者伤势较重应立即向上级部门、医院援救。

8.3管理人员接到受伤报告后,应立即赶到现场进行指挥急救.

8.4在移动受伤人员时,应小心谨慎,避免人员受到二次伤害。

十一、管理组织机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