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26467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54.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docx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1

【好题】中考八年级历史下第六单元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一模试题附答案

(1)

一、选择题

1.阅读下列文字,它最有可能是对我国哪项科技成就发表的评论

 

美国著名的太空学者迪安认为:

“美国人必须清醒地意识到,我们在太空中面对的将不仅仅是白蓝红旗帜,一条红色巨龙正在太空轨道中升起!

《印度教徒报》评论说:

“中国把第一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

A.东方红1号发射成功

B.“神州一号”发射成功

C.“神舟五号”发射成功

D.“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以下事件中,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国家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C.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试飞

D.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

3.2019年5月17日,长征三号丙遥十六火箭将北斗导航卫星成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长征系列火箭完成的第200次发射回顾历史,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A.“长征1号”B.“神舟1号”

C.“向阳红1号”D.“东方红1号”

4.“他的一系列作品,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融为一体,生动的表现了中国人民的生活和中国独特的文化风格,引起了世界的广泛关注,也因此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文中的“他”是

A.屠呦呦

B.余秋雨

C.莫言

D.张炜

5.1964年10月17日,美国的一家通讯社惊呼:

“一个非白人的国家第一次打开了军事技术中的一些深奥的秘密,中国人已插足于一个过去只有西方民族才能进入的领域。

”该通讯社报道的是()

A.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

C.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D.“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6.1950年,我国水稻的平均亩产只有141千克,1998年达到450千克,增长了2.2倍。

对此作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是(  )

A.袁隆平B.钱学森

C.邓稼先D.华罗庚

7.伴随新中国诞生,共产党提出了方针,使文学艺术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A.共同繁荣

B.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一枝独秀

D.独立自主

8.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抛弃国外优越的生活与工作条件,历尽千难万险,回到祖国的怀抱,投身到祖国的建设中。

当被评为两弹一星的功臣而受到攻击表彰时,他这样说:

说是表彰我对中国火箭导弹技术、航天技术和系统工程论方面所做的一切工作。

我想这里面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

对钱老这段话的理解是(  )

A.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是属于全人类的财富

B.科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理应为全人类服务

C.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

D.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集中体现为科技的竞争和人才的竞争

9.“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是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这个飞船”是

A.神舟一号飞船B.神舟三号飞船

C.神舟五号飞船D.神舟六号飞船

10.下列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

选项

史实

结论

A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

标志着我国最先成为世界核先进国家

B

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成功发射

我国开始跻身世界航天科技的大国之列

C

袁隆平获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

对探索生命奥秘作出重要贡献

D

屠呦呦发现青蒿素

实现了水稻育种历史性突破

 

A.A

B.B

C.C

D.D

11.话剧《国魂》全面、真实地再现了研制“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事迹。

该功勋人物是

A.王进喜

B.邓稼先

C.焦裕禄

D.袁隆平

12.我国人民掌握时间有了这样的变化:

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

这主要反映了我国

A.群众的消费观念发生了变化

B.群众的生活水平发生了变化

C.群众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D.群众的生活习惯发生了变化

13.1970年5月28日.英国(约克郡邮报)在题为(中国的胜利)的社论中说道:

“这个围绕地球的装置的最重要的作用,是它最清楚不过地表明了中国现在是个大强国,一个走在前列的强国。

”材料表明这“装置”

A.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B.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威胁

C.使中国路身航天强国行列D.使中国人成功步入太空

14.“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科学家克服重重困难,仍然取得了一些科技成就。

下列成就不属于文革期间取得的是

A.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B.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C.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D.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15.从2018年5月21日开始,人民日报社新媒体和众多网络媒体共同发起了“崇尚英雄、精忠报国”的大型网络活动,随即全国中小学也开展了以此为主题的班会课。

若让你选择一位为了祖国国防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科学家在班会课上作事迹介绍,你应该选()

A.

B.

C.

D.

16.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出现了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

①中国国际地位提高②政府重视民生③休闲需求增加④脱贫任务完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②③④

17.邓稼先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

A.杂交水稻之父

B.两弹元勋

C.炮兵英才

D.航天之父

18.对改革开放后出现的生活新气象,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

A.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

B.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C.住房的室内装修居住环境有明显改善

D.开私家车出行的人越来越多

19.“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的“新四大发明”。

外国人纷纷表示:

“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

这些现象反映出

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

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

④中国已成为全球经济的主导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0.永州市某中学八年级学生小明从奶奶家里找到了几张粮票、布票、油票等购物票证,奶奶告诉他这些票证已经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票证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是

A.消费观念的变化B.购物方式的进步

C.生活方式的改变D.社会经济的发展

21.“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渍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现。

为了一个使命,执着于千百次实验。

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今有嘉宾,德音孔昭”。

以上感动中国颁奖词最适合的人选是

A.邓稼先B.屠呦呦C.焦裕禄D.王进喜

22.以下是1970年4月新华社对我国某一项科学技术成果发表的评论,据此判断,该评论所涉及的科学技术成果是(  )

A.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B.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C.中国正式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D.中国成功发射了载人飞船

2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下列不能反映这一变化的是

A.衣着丰富多彩

B.普遍使用移动电话

C.自驾游流行

D.人民饮食结构单一

24.近年来,华为、中兴、航天科工、中芯国际等一批创新型企业脱颖而出,领跑“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加速转变,使中国向“品牌大国”稳步迈进。

这主要是由于我国(  )

A.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B.高等教育迅速发展

C.努力维护周边地区安全D.鼓励发展对外贸易

25.获得诺贝尔奖的多少是一个国家科技文化综合实力的象征,我国下列人物曾获得诺贝尔奖的有

①邓稼先②钱学森③屠呦呦④莫言

A.①③B.②③C.③④D.①④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选择题

1.C

解析:

C

【解析】

【分析】

【详解】

据题干关键信息“中国把第一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最有可能是对我国“神舟五号”发射成功发表的评论。

2003年10月15日北京时间9时,杨利伟乘神舟五号飞船首次进入太空,完成了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并成功返回地面。

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C符合题意。

东方红1号是人造地球卫星,A不符合题意。

“神州一号”没有载人,B不符合题意。

“嫦娥一号”与题干“中国把第一名航天员送上了太空。

”不符,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升空,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D符合题意。

ABC项与题干“载人航天技术”不符,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

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D符合题意。

“长征1号”是运载火箭,A不符合题意。

“神舟1号”是飞船,不是地球卫星,B不符合题意。

“向阳红1号”是国家海洋局建造的第一艘水文气象船,C不符合题意。

所以ABC不符合题意,故选择D。

【点睛】

本题考查对“东方红1号”卫星发射成功的意义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4.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2012年10月11日,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

评审委员会的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莫言成为首位获奖的中国籍作家,C符合题意。

屠呦呦在2015年获得诺贝尔奖,A不符合题意。

余秋雨、张炜没有获得诺贝尔奖,BD不符合题意。

所以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点睛】

掌握莫言的成就及所获得的荣誉。

5.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关键词“1964年10月17日”,结合所学可知,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威胁,故A符合题意;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入朝作战、1966年导弹核武器试验成功、1970年“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6.A

解析:

A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水稻的平均亩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推广,选项A符合题意;而选项B两弹一星;选项C两弹元勋;选项D数学家,不符合题意;因此只有选项A符合题意,故选A。

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1956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文学艺术创作出现了崭新的局面。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文学艺术也步入新的时代,许多反映革命年代和现实生活、题材新颖、风格各异的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

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8.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根据“中国两个字是最重要的”说明了个人与祖国的密切关系,结合课本内容可知,科学事业的发展和科学家的命运都与自己的祖国有着密切的关系,C符合题意。

AB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C。

9.C

解析:

C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是“神舟”号系列飞船中的第五艘,是中国首次发射的载人航天飞行器。

它于2003年10月15日9时发射,将航天员杨利伟送入了太空。

这个飞船标志着中国成为前苏联(俄罗斯)和美国之后的第三个将人类送上太空的国家,它标志着我国在航天技术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故选C。

10.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

我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的标志是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顺利送人太空。

中国成为了是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它标志着中国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卫星的空间技术。

从此,中国在空间技术跻身于世界先进国家的行列。

故B符合题意。

原子弹和氢弹相继爆炸成功,标志着我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袁隆平获首届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因为他为世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屠呦呦发现青蒿素为人类健康做出巨大贡献,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所以B符合题意,王进喜是大庆石油工人,被称为“铁人”、焦裕禄是“党的好干部”、袁隆平是“杂交水稻之父”。

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点睛】

解决本题的关键是掌握选项人物的贡献。

1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

50年代看天上(太阳),70年代看墙上(挂钟),80年代看手上(手表),90年代看腰上(手机)”可以看出,从看太阳时的一穷二白,到人人有手机的富裕生活,体现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B不符合题意;50年代看太阳,这不是消费观念的问题,而是没钱买表、买手机,只能靠大自然知道时间,A不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人民生活逐渐富裕,与教育水平无关,D不符合题意。

材料反映的人民生活逐渐富裕,与生活习惯无关,D不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ACD都不符合题意,故选B。

13.A

解析:

A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70年5月28日、这个围绕地球的装置”可知,此内容反映的是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1970年,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标志我国在空间技术领域跻身世界先进国家行列,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故A符合题意;1964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西方国家的核威胁,故B不合题意;神舟系列飞船发射成功,使中国路身航天强国行列、使中国人成功步入太空,故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A。

14.A

解析:

A

【解析】依据所学可知,1966---1976年是我国十年文革时期。

1965年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A项符合题意;1966年我国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1973年袁隆平成功培育籼型杂交水稻。

由此分析BC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A。

点睛:

抓住题干关键词“文革期间”是解题的关键,1965年我国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属于文革之前。

15.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图片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为了祖国国防事业,默默奉献一生的科学家是邓稼先。

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抗美援朝英雄的代表,C项是石油工人的代表,被誉为“铁人”,D项是解放军的好战士。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6.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可知,改革开放后,我国增加传统节日为法定节假日,并出现了小长假,法定节假日,总天数从少到多。

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政府重视民生、休闲需求增加,故B符合题意;题干没有涉及中国国际地位提高、脱贫任务完成,故含有①④的ACD不合题意。

故此题选B。

17.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可知,邓稼是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参加组织和领导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的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作出了重大贡献,作为主要参加者,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被称为“两弹元勋”,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是袁隆平,C项是苏宁,D项是钱学森。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18.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来,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首先是废除了凭票证购买物品的制度,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成为餐桌上健康食品。

交通发展,出行便捷,现在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

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改变了住房短缺,狭小拥挤的状况。

因此A描述不正确,符合题意,BCD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1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尤其是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网购、外卖、快递体现了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故B符合题意。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故ACD均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粮票、布票、油票等购物票是改革开放前计划经济和物资短缺的产物。

改革开放后,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物资日益丰富,购物票退出历史舞台,D符合题意;ABC项不是粮票、布票、油票等购物票退出历史舞台的最主要的原因,排除。

故选择D。

2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题干“青蒿……千百次实验。

萃取……精华,深深植入当代世界,帮人类渡过一劫。

呦呦……”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60年代,中国药学家屠呦呦领导科研团队,经过数百次的实验,终于在70年代初发现了能够有效抵制抗疟疾的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B正确;邓稼先一生从事原子弹的研究,排除A;焦裕禄党的好干部,为兰考遭受的内涝、风沙、盐碱自然灾害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排除C;王进喜是大庆的石油工人,排除D。

故选B。

22.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信息“1970年4月”分析可知,该评论所涉及的科学技术成果是中国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1970年4月24日,“长征-1号”航天运载火箭顺利地将“东方红-1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入太空轨道,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卫星的国家,所以B项符合题意;A项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由此跨入核国家行列,C项中国正式组建地地战略导弹部队是1966年,D项2003年10月15日,“神州”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升上太空,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由此分析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

23.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题干“不能反映”,结合课本所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衣、食、住、行、用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饮食结构开始改变,餐桌上的主副食品充裕而丰富,衣着丰富多彩,普遍使用移动电话,自驾出游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B。

24.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1986年3月,为了推动我国高新技术的发展,制定了863计划,由于我国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所以出现了华为、中兴、航天科工等一批创新型企业,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选A。

2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屠呦呦因为发现了青蒿素被授予诺贝尔奖,莫言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③④符合题意;①邓稼先和②钱学森没有获得诺贝尔奖,不符合题意;故选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