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6614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984.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 部编版历史教案 2.docx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教案部编版历史教案2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讲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故事,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知道遵义会议,认识其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1.掌握红军长征的路线、遵义会议及其伟大意义。

2.通过对历史资料的分析,引导学生探究红军长征及取得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引导学生学习红军战胜艰难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人民军队、热爱祖国的感情,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重点

遵义会议,长征精神。

难点

遵义会议在中国革命史上的地位。

教师:

(播放《长征》,展示材料及图片)

材料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材料二 反映长征的图片。

教师:

作为新中国的儿女,我们都应该了解二万五千里长征,因为这是一部倾注了红军战士对祖国对人民无限热爱的历史,没有这段历史,就没有新中国的今天。

一、兵临城下突围败——长征原因

教师:

从1930年12月到1933年1月,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

中央革命根据地,地处江西南部、福建西部,根据地面积约五万平方千米,是当时最大的一块革命根据地。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一 

时间

国民党兵力

红军兵力

比例

第一次

(1930.11-1931.1)

10万多

4万多

约2.5∶1

第二次

(1931.3-1931.5)

20万

3万多

约7∶1

第三次

(1931.7-1931.9)

30万

3万多

约10∶1

第四次

(1933.2-1933.3)

30多万

7万多

约4∶1

材料二 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指定的战略方针和作战原则,“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游击战里操胜算。

”“大步进退,灵活出击,集中兵力,各个击破,运动战中歼敌人。

教师:

(提问)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数据,并结合材料二,你认为中央红军能取得反“围剿”的胜利吗?

请说明理由。

学生:

(讨论)前四次反“围剿”是根据毛泽东的避敌主力、击其虚弱、大步进退、寻机歼敌的作战的方法,采用游击战和运动战,在敌我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取得了胜利。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 “御敌于国门之外”“不让敌人侵占寸土”。

——博古、李德

教师:

(说明)“御敌于国门之外”是要求红军在根据地之外战胜敌人。

教师:

博古、李德等人不考虑中国的实际情况,导致红军损失惨重。

经过广昌一战,红军又伤亡五千六百多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北大门被打开了。

之后,敌军向中央革命根据地内部进攻,直指中华苏维埃政府首都瑞金。

由于博古、李德等人硬拼硬打、不计成本的作战方法(冒险主义错误),结果一败涂地。

第五次反“围剿”失利,红军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战略转移——长征。

二、力挽狂澜万里行——长征过程

教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长征开始的时间、出发地等基础知识)

教师:

(展示《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

教师:

请大家结合地图,讲述长征前期的军事行动。

学生:

1934年10月,长征开始后,博古、李德等人又犯了逃跑主义错误。

一路上敌人的围追堵截,红军虽然经过英勇奋战,冲破敌人的四道封锁线,但伤亡过半,只剩下三万多人了。

而此时的蒋介石已判明红军的意图是到湘西会师,因此在通往湘西的路上设置重兵。

在危急关头,毛泽东提出了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的主张,得到多数人的支持。

1935年1月,红军强渡乌江,占领遵义,把敌人远远地抛在了湘西。

教师:

中国历史上的又一次伟大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了。

(展示视频《遵义会议》)

学生:

(根据视频,结合教材识记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主要内容和意义)

教师:

会议解决了党中央领导人的什么错误?

毛泽东的地位有何变化?

学生:

(讨论,回答)遵义会议纠正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左”的错误;遵义会议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领导地位。

教师:

你怎样理解“遵义会议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学生:

(从会前和会后进行对比分析,讨论)

会前:

由于博古等人的错误指挥,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和长征初期军事上的失利。

会后:

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中国革命开始走上胜利的道路。

教师:

这次会议是在没有共产国际代表指导的情况下,由中共自己召开的。

对此,你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是什么?

学生:

(讨论)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有能力解决自身的问题,我们应该相信党、热爱党。

教师:

(展示示意图)

教师:

1935年遵义会议是中共第一次独立自主处理党内分歧,开始确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在中共中央的正确领导,革命从此一步步走向胜利,最终建立新中国。

遵义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教师:

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的正确领导下,红军又有哪些重要的军事行动,克服了哪些困难?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标记重要知识)

教师:

根据《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哪位同学来讲述遵义会议后红军的军事行动?

学生:

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圈。

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突破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

三、红军胜利会师陕甘

教师: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识记长征胜利结束的概况)

学生: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到达甘肃会宁,同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

红军三大主力的会师,宣告二万五千里长征胜利结束。

教师:

(展示材料)

材料一 红军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不是战役,它不是胜利,它是一曲人类求生存的凯歌,长征却使毛泽东及其共产党人赢得了中国。

本世纪中没有什么比长征更令人神往和更为深远地影响世界前途的事件了。

——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伯

材料二 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谁使长征胜利的呢?

是共产党。

没有共产党,这样的长征是不可能设想的。

——毛泽东

教师:

结合上述材料,分析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学生:

(讨论、分析)红军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消灭红军的企图,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红军长征播下了革命种子,铸就了长征精神,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

教师:

红军长征途中,除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外,还遇到哪些困难和问题?

学生:

恶劣的自然环境,如终年积雪的雪山,一望无际的草地,疾病,还缺少粮食给养等。

教师:

艰苦卓绝的长征路,数不清的险山恶水,你感受到什么精神?

学生:

以苦为乐、不畏艰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不怕牺牲、百折不挠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团结协作、顾全大局的集体主义精神。

教师:

红军战士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凭着坚强的毅力,英勇善战,摆脱敌人的围追堵截,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最终实现了长征的胜利结束。

教师:

长征是一种精神,是一部史诗,它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命运,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今天我们学习长征,就是要缅怀革命先辈的不朽功勋,发扬长征精神,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重温了长征的历史,我们知道了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以血肉之躯谱写了人类历史上无与伦比的英雄史诗。

我们感悟了长征精神,它那传奇式的献身精神和坚韧不拔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赖以成功的基础。

长征精神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中国人朝着未来前进。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举世无双的壮举,它像一条永远铭刻在地球上的红飘带,成为人类坚定无畏的象征。

第17课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

第9课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

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二、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革命志士的奋斗

1.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

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

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

《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

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

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

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

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

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

①有革命组织:

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

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

《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

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4.教师强调: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5.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6.学生回答:

7.教师总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第1课鸦片战争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虎门销烟、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通过对中英《南京条约》内容、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过程与方法

以生活化事件以及战争视频作引入以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创设情境及学生分组调查、讨论,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性和创造性,锻炼其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认识到“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规律,从而激发学生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

【重点难点】

重点:

中英《南京条约》

难点:

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❷教学过程➷

二、导入新课

今天是新学期的开始。

我们历史的学习也将进入一个新的时期——中国近代史。

展示:

通过展示视频鸦片战争的经过,美丽的罂粟花引入本课,观看后说明:

中英两国远隔重洋,一个在亚欧大陆东端,一个在亚欧大陆西端。

相距如此遥远的两个国家,为什么会在19世纪中期爆发战争呢?

这场战争能否避免呢?

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第1课鸦片战争。

三、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鸦片走私与林则徐禁烟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第2页正文第一自然段内容,指出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情况?

茶叶、生丝

呢绒、布匹

(清前期中英贸易情况——中国出超,英国入超,英国处于贸易逆差地位)

教师引导:

为了扭转贸易逆差,英国想到了什么?

(答案提示:

鸦片)

2.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3页图片、数据资料;同时出示一则材料,让学生分析讨论:

鸦片走私给中国带来的危害。

多媒体课件展示材料:

(鸦片)槁人形骸,蛊人心志,丧人身家,实生民以来未有之大患,其祸烈于洪水猛兽。

——魏源

(答案提示:

财政危机、政治更加腐败、军队战斗力下降)

3.教师过渡:

面对鸦片的输入所造成的严重危害,道光帝派主力禁烟的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查禁鸦片。

多媒体展示林则徐:

“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和虎门销烟图(指出林则徐禁烟的决心)

提出问题:

有人说,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过激行为引起的,如果没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英国就不会发动战争。

这种观点对吗?

为什么?

(答案提示:

不对。

虎门销烟只是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借口,这场战争的爆发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

目标导学二:

英国发动侵略战争

1.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鸦片战争形势示意图”,教师据图讲述鸦片战争的经过。

教师:

鸦片战争以大清王朝的的失败而结束,其实当时英国派往中国作战的士兵前后不过万人,而清王朝派往南方作战的兵力超过10万人,但却打了败仗,其原因有哪些?

学生讨论后回答:

①清朝政治制度腐朽(根本原因);②清朝统治腐败;③中国国力衰弱;④经济落后,武器落后等。

2.教师总结:

英国是当时世界上第一强国,这样一个拥有先进生产力和近代战争武器的英国在同清王朝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优势,这也决定了社会制度、生产力落后的清王朝在鸦片战争中必然失败的命运。

“落后就要挨打”是鸦片战争留给国人最深刻的历史教训。

目标导学三:

《南京条约》的签订

1.教师指出:

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

多媒体课件展示《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割地:

割香港岛给英国

赔款:

2100万银元

五口通商:

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

关税协定:

英商进出口货物税款,双方协议

2.教师引导学生,逐条归纳内容,并分析其危害后,教师进行总结归纳:

割地:

严重损害中国的领土主权。

赔款:

不但加剧了清政府的财政困难,也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

五口通商:

使东南沿海门户大开。

损害了中国的贸易主权。

协定关税:

这表明关税税则中国自己不能做主决定,使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同时,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纷纷效尤。

这样,中国的关税自主权就落入到所有与中国通商的资本主义国家手中。

《南京条约》是近代历史上外国侵略者强加给中国人民的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中国的领土、关税、贸易主权遭到破坏。

3.教师引导学生阅读第7页正文部分内容,并提问:

《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侵略者有强迫中国签订了哪些条约?

有什么样的危害?

学生回答:

中英《虎门条约》、中美《望厦条约》、中法《黄埔条约》。

英国通过《虎门条约》获得了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权利。

美国和法国通过条约,除享受英国在华取得的各种特权外,还扩大了侵略权益。

4.教师总结:

《南京条约》签订后,中国名义上是独立的国家,但是其自主政治已开始遭到外来干预,中国社会的自热经济遭到破坏,开始从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课堂总结

鸦片战争前,中国在政治上是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是男耕女织式的自然经济,社会性质是封建社会。

鸦片战争后,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社会的最主要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列强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中国人民开始肩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革命任务。

因此,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在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❸板书设计➷

❹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是新学期历史教学第一课,也是后面课程学习的重要铺垫。

因此,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的养成。

在本课中,我始终把学习目标贯穿整个教育教学地方始终,通过视频资料、创设历史情境、分组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兴趣中学习。

同时让学生能树立正确的历史唯物史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当然,我在教学上还有许多改进的地方,语言更加简练,增加逻辑性,同时多听课,多请教,多学习,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第9课辛亥革命

❶教学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萍浏醴起义、安庆起义、广西起义、广州起义、武昌起义;知道徐锡麟、秋瑾以及“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英雄事迹;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图片、资料,让学生了解革命烈士的英雄事迹;通过历史史料的解读与分析,培养学生解读历史问题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全面的认识和看待历史事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革命烈士英雄人物事迹的讲述,让学生认识到中国人为民族独立、解放而不屈努力的奋斗精神,从而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重点难点】

重点:

广州起义、武昌起义。

难点: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❷教学过程➷

三、导入新课

上图是人民英雄纪念碑上展现武昌起义情节的纪念性浮雕。

作为国家级的的纪念碑为何选择武昌起义这一历史事件呢?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什么样的历史影响呢?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

辛亥革命,去感受那段火红的革命时期。

四、新课讲授

目标导学一:

革命志士的奋斗

2.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说一说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革命起义有哪些?

结果如何?

学生回答:

时间

领导者

起义

1906

刘道一、蔡绍南

萍浏醴起义

1907

徐锡麟、秋瑾

安庆起义

1907

孙中山、黄兴

广西起义

2.教师强调:

1906年的萍浏醴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起义虽然失败,但极大提高了同盟会的声望。

3.教师展示图片:

《黄兴绝命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提问:

上述两幅图片展现了什么精神?

与哪一次革命起义有关?

学生回答:

展现了革命党人视死如归、不怕牺牲的精神。

与黄花岗起义有关。

4.教师讲述:

1911年4月,黄兴等发动起义,攻占两广总督衙门。

革命党人同清军展开激烈巷战,最终因众寡悬殊,起义失败。

但革命党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和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目标导学二:

武昌起义

1.请同学们阅读教材,回答问题:

①武昌起义成功的有利条件?

②武昌起义的简要过程?

学生回答:

①有革命组织:

文学社和共进会;得到了同盟会的帮助;湖北新军倾向革命。

②简要过程:

发动起义——夺取军械所——进攻总督衙门——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2.教师展示图片:

《湖北军政府》《黎元洪》

1911年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

请谈谈你对革命党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看法?

学生回答:

说明革命潜伏者危机。

3.教师讲述: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独立,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展示《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示意图》

8.教师强调:

1911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9.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0.学生回答:

11.教师总结: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三、课堂总结

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辛亥革命的一声炮响,结束了清王朝的统治。

因此,辛亥革命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转折点,其对于封建体制的冲击、社会生产力的推动、进步意识的弘扬、风俗习惯的革新都是空前的。

 

❸板书设计➷

1906年,萍浏醴起义;1907年,安庆起义

1907年,广西起义;1910年,广州起义,“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革命起义

辛亥革命

时间:

1911年(辛亥年)

经过:

起义爆发——夺取军械库——武汉三镇光复——湖北军政府成立

武昌起义

 

结果:

起义成果,开启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❹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讲述的是同盟会成立之后,领导的一系列武装起义,最终在武昌起义中取得成功。

通过教学能过让学生知晓革命的曲折性和复杂性,知道革命烈士为了自己的革命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和解放发动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

通过图片、资料的展示,诱导式教学、分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了解理解知识点,同时强化学生分析史料、解答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还有可以提高的地方,比如可以通过情景再现等方式,让学生直观感受英雄人物是精神,从而进行感情上的教育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