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71829 上传时间:2023-08-14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1.0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docx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

-CAL-FENGHAI.NetworkInformationTechnologyCompany.2020YEAR

 

王镜岩生物化学第四版考研必备复习资料

生物化学终极复习

1简述DNA碱基组成的Chargaff规则。

答:

 ⑴按摩尔数计算,则A=T、G=C,即A+G=T+C

   ⑵同一生物不同组织,其DNA碱基组成相同

   ⑶不同生物,其DNA碱基组成往往不同

   ⑷DNA碱基组成不随年龄、营养状况和环境因素而变化。

2试比较两类核酸的化学组成、分子结构、分布及生物学作用。

   ⑴DNA与RNA化学组成的比较

              碱 基               戊 糖             磷酸

   DNA      A、G、C、T        β-D-2’脱氧核糖      磷酸

   RNA      A、G、C、U        β-D-核糖            磷酸

   ⑵分子结构:

   一级结构  两者的概念相同,但基本组成单位不同。

   二级结构:

DNA为双螺旋结构;RNA一般为单链分子,可形成局部双螺旋,呈茎–环结构,如tRNA的三叶草结构。

   三级结构:

原核生物DNA为超螺旋,真核生物DNA与蛋白质组装成染色质(染色体);RNA的三级结构是其二级结构的进一步卷曲折叠所致,如tRNA的倒L型。

   ⑶分布:

DNA存在于细胞核和线粒体;RNA存在于细胞质和细胞核内。

   ⑷生物学作用:

DNA是绝大多数生物遗传信息的贮存和传递者,与生物的繁殖、遗传及变异等有密切关系;RNA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过程,也可作为某些生物遗传信息的贮存和传递者。

3 举例说明竞争性抑制的特点和实际意义

答;竞争性抑制的特点:

竞争性抑制剂与底物的结构类似;抑制剂结合在酶的活性中心;增大底物浓度可降低抑制剂的抑制程度;Km↑,Vmax不变。

如磺胺药与PABA的结构类似,PABA是某些细菌合成二氢叶酸(DHF)的原料,DHF可转变成四氢叶酸(THF)。

THF是一碳单位代谢的辅酶,而一碳单位是合成核苷酸不可缺少的原料。

由于磺胺药能与PABA竞争结合二氢叶酸合成酶的活性中心。

DHF合成受抑制,THF也随之减少,使核酸合成障碍,导致细菌死亡。

4比较三种可逆性抑制作用的特点

答:

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的结构与底物结构相似;共同竞争酶的活性中心;增大底物浓度可降低抑制剂的抑制程度;Km↑,Vmax不变。

  非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结合在酶活性中心以外的部位,不影响酶与底物的结合,该抑制作用的强弱只与抑制剂的浓度有关。

Km不变,Vmax下降。

  反竞争性抑制:

抑制剂只与酶-底物复合物结合,生成的三元复合物不能解离出产物,Km和Vmax均下降。

1. 简述血糖的来源和去路。

血糖的来源:

⑴食物经消化吸收的葡萄糖;⑵肝糖原分解;⑶糖异生。

血糖的去路:

⑴氧化供能;⑵合成糖原;⑶转变为脂肪及某些非必需氨基酸;⑷转变为其他糖类物质。

2简述糖异生的生理意义。

⑴空腹或饥饿时利用非糖化合物异生成葡萄糖,以维持血糖水平恒定。

⑵糖异生是肝脏补充或恢复糖原储备的重要途径。

⑶调节酸碱平衡

3试述乳酸异生为葡萄糖的主要反应过程及其酶。

⑴乳酸经LDH催化生成丙酮酸。

⑵丙酮酸在线粒体内经丙酮酸羧化酶催化生成草酰乙酸,后者经GOT催化生成天冬氨酸出线粒体,在胞液中经GOT催化生成草酰乙酸,后者在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作用下生成磷酸烯醇式丙酮酸。

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循糖酵解途径逆行至1,6-双磷酸果糖。

⑷1,6-双磷酸果糖经果糖双磷酸酶-1催化生成F-6-P,再异构为G-6-P。

⑸G-6-P在葡萄糖-6-磷酸酶作用下生成葡萄糖。

1. 简述脂类的生理功能。

1. 脂肪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储能和氧化供能,脂肪中的必需脂酸是某些生理活性物质的前体;类脂参与生物膜的组成,参与细胞识别、信息传递及转化为某些生理活性物质。

 简述血脂的来源与去路。

 ⑴来源:

外源性,即从食物摄取的脂类经消化吸进入血液;内源性,即由肝,脂肪细胞以及其它组织合成后释放入血。

⑵去路:

氧化分解;进入脂库储存;构成生物膜;转变为其它物质。

1. 血浆脂蛋白的分类、化学组成特点及主要功能:

分 类

电泳分类CM

preβ-LP

β-LP

α-LP

密度分类CM

VLDL

LDL

HDL

化学组成特点

富含TG(占80%-95%)

富含TG(占60%-70%)

富含Ch(占48%-70%)

富含蛋白质(占80%-95%)

合成部位

小肠粘膜细胞

肝细胞

血浆

肝、小肠

主要生理功能

转运外源性TG及Ch

转运内源性TG

转运内源性Ch

逆向转运Ch(肝外→肝)

1. 试述影响氧化磷酸化的主要因素。

 ⑴ADP/ATP比值:

是调节氧化磷酸化的基本因素,ADP/ATP增高时,氧化磷酸化速度加快,促使ADP转变为ATP。

⑵甲状腺素:

通过使ATP水解为ADP和Pi,使氧化磷酸化加快。

⑶呼吸链抑制剂:

可阻断呼吸链中某一环节的电子传递,从而抑制氧化磷酸化。

⑷解偶联剂:

能使氧化与磷酸化偶联过程脱离,使ATP不能合成,但不阻断呼吸链中电子传递。

⑸氧化磷酸化抑制剂:

对电子传递及ADP磷酸化均有抑制作用。

⑹线粒体DNA突变。

2. 简述肠道氨的来源。

 肠道中氨来自细菌对氨基酸的脱氨基作用和尿素随血液循环扩散到肠道经尿素酶水解生成氨。

1. 试述谷氨酸经代谢可生成哪些物质?

⑴谷氨酸经谷氨酸脱氢酶催化生成α-酮戊二酸+NH3。

   ⑵谷氨酸经谷氨酰胺合成酶催化生成谷氨酰胺。

   ⑶谷氨酸经糖异生途经生成葡萄糖或糖原。

   ⑷谷氨酸是编码氨基酸,参与蛋白质合成。

   ⑸谷氨酸参与尿素合成。

   ⑹谷氨酸经谷氨酸脱羧酶催化生成r-氨基丁酸。

⑺谷氨酸经转氨酶催化合成非必需氨基酸。

1. 简述核苷酸的生物功用。

 核苷酸具有多种生物功用:

⑴作为核酸DNA和RNA合成的基本原料;

⑵体内的主要能源物质,如ATP、GTP等;

⑶参与代谢和生理性调节作用,如cAMP是细胞内第二信号分子,参与细胞内信号传递;

⑷作为许多辅酶组成部分,如腺苷酸是构成NAD+、NADP+、FAD、CoA等的重要部分;

⑸活化中间代谢物的载体,如UDPG是合成糖原等的活性原料,CDP-二酰基甘油是合成磷脂的活性原料,PAPS是活性硫酸的形式,SAM是活性甲基的载体等。

1. 酶的化学修饰调节的特点:

   ⑴被修饰酶具有无活性和有活性两种形式存在。

   ⑵与变构调节不同,酶促化学修饰调节是通过酶蛋白分子共价键的改变而实现的,有放大效应。

   ⑶磷酸化与去磷酸最常见的化学修饰调节。

1. 举例说明酶的分隔分布在细胞水平代谢调节中的重要作用。

 一个代谢途径的相关酶类常组成一个酶体系,分布于细胞的某一区域或亚细胞结构中,这就是酶的隔离分布。

如:

糖酵解、糖原合成与分解、脂酸合成等的酶系均存在于胞液中;三羧酸循环、氧化磷酸化、脂酰基β-氧化等的酶系则分布于线粒体,而核酸合成酶系集中于细胞核内。

酶在细胞内的隔离分布使有关代谢途径分别在细胞不同区域内进行,这样不致使各种代谢途径互相干扰。

例如脂酸的合成是以乙酰CoA为原料在胞浆内进行,而脂酸β氧化生成乙酰CoA则是在线粒体中进行,这样,二者不致互相干扰产生乙酰CoA的无效循环。

1. 试述乳糖操纵子的调控原理。

1. ⑴乳糖操纵子的结构:

含Z、Y、A3个结构基因,分别编码乳糖代谢的三个酶;一个操纵序列O,一个启动序列P,一个CAP结合位点和一个调节基因I共同构成乳糖操纵子的调控区。

   ⑵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

I基因的表达产物为一种阻遏蛋白。

在没有乳糖存在时,阻遏蛋白与O序列结合,阻碍RNA聚合酶与P序列结合,抑制转录起动,乳糖操纵子处于阻遏状态;当有乳糖存在时,乳糖转变为半乳糖,后者结合阻遏蛋白,使构象变化,阻遏蛋白与O序列解离,在CAP蛋白协作下发生转录。

   ⑶CAP的正性调节:

分解代谢基因激活蛋白(CAP)分子内存在DNA和cAMP结合位点。

当没有葡萄糖时,cAMP浓度较高,cAMP与CAP结合,cAMP-CAP结合于CAP结合位点,提高RNA转录活性;当有葡萄糖时,cAMP浓度降低,cAMP与CAP结合受阻,乳糖操纵子表达下降。

   ⑷协调调节:

乳糖操纵子阻遏蛋白的负性调节与CAP的正性调节机制协调合作,CAP不能激活被阻遏蛋白封闭基因的表达,但如果没有CAP存在来加强转录活性,即使阻遏蛋白从操纵序列上解离仍无转录活性。

 2,3-BPG是如何调节血红蛋白的携氧功能?

2,3-BPG是一个电负性很高的分子,可与Hb结合,其结合部位在Hb分子四个亚基的对称中心孔穴内。

   2,3-BPG的负电基团与孔穴侧壁的带正电基团形成盐键,从而使Hb分子的T构象更趋稳定,降低Hb与氧的亲和力。

   当血流经过PO2较高的肺部时,2,3-BPG的影响不大,而当血流经过PO2较低的组织时,红细胞中2,3-BPG的存在则显著增加O2释放,以供组织需要。

在PO2相同条件下,2,3-BPG浓度增大,HbO2释放的O2增多,即人体可通过改变红细胞内2,3-BPG的浓度来调节对组织的供氧状况。

 

. 简述PCR的工作原理及基本反应步骤。

PCR的中文全称为聚合酶链反应。

PCR的工作原理是以待扩增的DNA分子为模板,以一对分别与模板5’-末端和3’-末端相互补的寡核苷酸片段为引物,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按照半保留复制的机制,沿着模板链延伸合成新的DNA链,即可使目的DNA片段得到上百万倍的扩增。

   PCR的基本反应步骤包括:

①变性:

将反应系统加热至95℃,使模板DNA完全变性成为单链,同时引物自身和引物之间存在的局部双链也得以消除;②退火:

将温度下降至适宜温度,使引物与模板DNA退火结合;③延伸:

将温度升至72℃,DNA聚合酶以dNTP为底物催化DNA的合成反应。

上述三步构成一个循环,新合成的DNA分子继续作为下一轮合成的模板,经多次循环(20~30次)后,即可达到扩增DNA片段的目的。

 

 

 

 

蛋白质的合成

 

1.简要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特点。

答案:

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与原核生物基本相同,只是过程更加复杂一些,其特点如下:

(1)真核生物核糖体更大更复杂,分子量为80S,小亚基40S、大亚基60S。

(2)真核细胞的起始氨基酸也是甲硫氨酸(蛋氨酸),但不需要进行甲酰化。

(3)真核细胞的mRNA 无SD 序列,但其5′端有“帽子”结构,该结构可促进mRNA 与核糖体的结合及蛋白质合成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4)真核细胞mRNA 是单顺反子,即一种RNA 只能翻译产生一种蛋白质。

(5)真核生物的蛋白质合成与mRNA 的转录过程不同时进行。

(6)真核生物的翻译过程需要更多的蛋白因子参与。

有13 种起始因子、2 种延长因子和1 种终止因子。

2,蛋白质翻译的步骤

蛋白质生物合成的过程分四个步骤:

氨基酸活化、肽链合成的起始、延伸、终止和释放。

其中,氨基酸活化即氨酰tRNA的合成,反应由特异的氨酰tRNA合成酶催化,在胞液中进行。

氨酰tRNA合成酶既能识别特异的氨基酸,又能辩认携带该氨酰基的一组同功受体tRNA分子。

肽链合成的起始对于大肠杆菌等原核细胞来说,是70S起始复合物的形成。

它需要核糖体30S和50S亚基、带有起始密码子AUG的mRNA、fMet-tRNA f 、起始因子IF1、IF2、IF3 (分子量分别为10 000、80 000和21 000的蛋白质)以及GTP和Mg2+的参加。

肽链合成的延伸需要70S起始复合物、氨酰-tRNA、三种延伸因子:

一种是热不稳定的EF-Tu,另一种是热稳定的EF-s,第三种是依赖GTP的EF-G以及GTP和Mg2+。

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需要三个终止因子RF1、RF2、RF3蛋白的参与。

3、原核生物多肽链的合成过程

4、原核生物多肽链的合成分为三个阶段:

肽链合成的起始、肽链的延伸、肽链合成的终止和释放。

5、蛋白质合成的起始:

6、1.在IF1的作用下,70S亚基解离两个小亚基。

7、2.IF3与30S亚基结合,防止两个亚基再结合。

然后IF1和IF2再与30S亚基结合。

8、3.然后再与mRNA结合(SD序列),P位正好对准起始密码子。

IF2与fMet-tRNAiMet结合,再与30S亚基结合fMet-tRNAiMet进入P位。

GTP分子与30S亚基结合。

形成30S起始复合物。

9、4.50S亚基结合上来,IF1和IF3离开。

10、5. GTP水解同时IF2离开,形成70S起始复合物。

11、肽链的延伸

12、1.转肽与肽键的形成起始复合物形成后,P位已被占据,A位仍空着。

在延伸因子EF-Tu和GTP的帮助下,氨酰基-tRNA进入A位。

在肽基转移酶作用下,P位的fMet或肽基与A位的氨基形成肽键。

13、2.转位肽键在A位形成后,转位因子EF-G和GTP结合上去。

然后GTP水解释能促进A位的肽基-tRNA移到P位,同时释放EF-G和GDP(甾酸霉素抑制释放)。

14、3.两类因子的交替作用在EF-Tu和GTP帮助下新的氨酰基-tRNA进入A 位。

重复上述过程。

15、4.Ts循环延伸因子EF-Ts可以置换EF-Tu·GDP中的GDP,形成

16、EF-Tu·EF-Ts。

然后GTP又置换EF-Tu·EF-Ts中EF-Ts,形成EF-Tu·GTP,后者与氨酰基-tRNA形成三元复合物进入A位。

17、肽链合成的终止及释放

(1)释放因子RF1或RF2进入核糖体A位。

(2)多肽链的释放

(3)70S核糖体解离(RF1识别UAA和UAG and RF2识别UAA和UGA)

18、蛋白质合成抑制物

5参与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分子的种类和功能

6真核生物与原核生物染色体DNA复制的异同

7启动子的作用原理

7参与DNA复制的酶类和蛋白质因子有:

答:

(1)拓扑异构酶、解螺旋酶、引物酶、DNA聚合酶、DNA连接酶、DNA结合蛋白。

(2)它们主要的生理功能是:

①拓扑异构酶,松解DNA的螺旋或超螺旋;②解螺旋酶,打开DNA双螺旋链③引物酶,在DNA复制的起始处以DNA为模板,催化合成互补的RNA短片段;④DNA聚合酶,以DNA为模板、dNTP为原料,合成互补的DNA新链;⑤DNA连接酶,连接两条不连续链相邻的3,-OH和5,-P,生成磷酸二酯键;⑥DNA结合蛋白,结合在打开的DNA单链上,维持稳定单链的作用。

8病毒RNA的复制

9DNA的复制过程

简述DNA复制的过程?

答:

DNA复制从特定位点开始,可以单向或双向进行,但是以双向复制为主。

由于DNA双链的合成延伸均为5′→3′的方向,因此复制是以半不连续的方式进行,可以概括为:

双链的解开;RNA引物的合成;DNA链的延长;切除RNA引物,填补缺口,连接相邻的DNA片段。

(1)双链的解开在DNA的复制原点,双股螺旋解开,成单链状态,形成复制叉,分别作为模板,各自合成其互补链。

在复制叉上结合着各种各样与复制有关的酶和辅助因子。

(2)RNA引物的合成引发体在复制叉上移动,识别合成的起始点,引发RNA引物的合成。

移动和引发均需要由ATP提供能量。

以DNA为模板按5′→3′的方向,合成一段引物RNA链。

引物长度约为几个至10个核苷酸。

在引物的5′端含3个磷酸残基,3′端为游离的羟基。

(3)DNA链的延长当RNA引物合成之后,在DNA聚合酶Ⅲ的催化下,以四种脱氧核糖核苷5′-三磷酸为底物,在RNA引物的3′端以磷酸二酯键连接上脱氧核糖核苷酸并释放出PPi。

DNA链的合成是以两条亲代DNA链为模板,按碱基配对原则进行复制的。

亲代DNA的双股链呈反向平行,一条链是5′→3′方向,另一条链是3′→5′方向。

在一个复制叉内两条链的复制方向不同,所以新合成的二条子链极性也正好相反。

由于迄今为止还没有发现一种DNA聚合酶能按3′→5′方向延伸,因此子链中有一条链沿着亲代DNA单链的3′→5′方向(亦即新合成的DNA沿5′→3′方向)不断延长。

(4)切除引物,填补缺口,连接修复当新形成的冈崎片段延长至一定长度,其3′-OH端与前面一条老片断的5′断接近时,在DNA聚合酶Ⅰ的作用下,在引物RNA与DNA片段的连接处切去RNA引物后留下的空隙,由DNA聚合酶Ⅰ催化合成一段DNA填补上;在DNA连接酶的作用下,连接相邻的DNA链;修复掺入DNA链的错配碱基。

这样以两条亲代DNA链为模板,就形成了两个DNA双股螺旋分子。

每个分子中一条链来自亲代DNA,另一条链则是新合成的。

10DNA复制的基本规律?

答:

(1)复制过程是半保留的。

(2)细菌或病毒DNA的复制通常是由特定的复制起始位点开始,真核细胞染色体DNA复制则可以在多个不同部位起始。

(3)复制可以是单向的或是双向的,以双向复制较为常见,两个方向复制的速度不一定相同。

(4)两条DNA链合成的方向均是从5’向3’方向进行的。

(5)复制的大部分都是半不连续的,即其中一条领头链是相对连续的,其他随后链则是不连续的。

(6)各短片段在开始复制时,先形成短片段RNA作为DNA合成的引物,这一RNA片段以后被切除,并用DNA填补余下的空隙。

11.嘌呤核苷酸分子中各原子的来源及合成特点怎样?

答:

(1)各原子的来源:

N1-天冬氨酸;C2和C8-甲酸盐;N7、C4和C5-甘氨酸;C6-二氧化碳;N3和N9-谷氨酰胺;核糖-磷酸戊糖途径的5′磷酸核糖

(2)合成特点:

5′磷酸核糖开始→5′磷酸核糖焦磷酸(PRPP)→5′磷酸核糖胺(N9)→甘氨酰胺核苷酸(C4、C5、N7)→甲酰甘氨酰胺核苷酸(C8)→5′氨基咪唑核苷酸(C3)→5′氨基咪唑-4-羧酸核苷酸(C6)5′氨基咪唑甲酰胺核苷酸(N1)→次黄嘌呤核苷酸(C2)。

12.嘧啶核苷酸分子中各原子的来源及合成特点怎样?

答:

(1)各原子的来源:

N1、C4、C5、C6-天冬氨酸;C2-二氧化碳;N3-氨;核糖-磷酸戊糖途径的5′磷酸核糖。

(2)合成特点:

氨甲酰磷酸+天冬氨酸→乳清酸

乳清酸+PRPP→乳清酸核苷-5′-磷酸→尿苷酸

13试比较脂肪酸β-氧化与其生物合成的差异。

答案:

(1)进行的部位不同,脂肪酸β-氧化在线粒体内进行,脂肪酸的合成在胞液中进行。

(2)主要中间代谢物不同,脂肪酸β-氧化的主要中间产物是乙酰CoA,脂肪酸合成的主要中间产物是丙

二酸单酚CoA。

(3)脂肪酰基的转运载体不同,脂肪酸β-氧化的脂肪酰基转运载体是CoA,脂肪酸合成的脂肪酰基转运

载体是ACP。

(4)参与的辅酶不同,参与脂肪酸β-氧化的辅酶是FAD和NAD+,参与脂肪酸合成的辅酶是NADPH。

(5)脂肪酸β-氧化不需要CO2,而脂肪酸的合成需要CO2。

(6)反应发生时ADP/ATP比值不同,脂肪酸β-氧化在ADP/ATP比值高时发生,而脂肪酸合成在ADP/ATP

比值低时进行。

(7)柠檬酸发挥的作用不同,柠檬酸对脂肪酸β-氧化没有激活作用,但能激活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8)脂酰CoA的作用不同,脂酰辅酶A对脂肪酸β-氧化没有抑制作用,但能抑制脂肪酸的生物合成。

13比较脂肪酸氧化与合成的不同

(1)进行部位;

(2)酰基载体;(3)所需辅酶(4)β-羟基中间物的构型(5)促进过程的能量状态

(6)合成或降解的方向(7)酶系统

答:

氧化在线粒体,合成在胞液;氧化的酰基载体是辅酶A,合成的酰基载体是酰基载体蛋白;氧化是FAD和NAD+,合成是NADPH;氧化是L型,合成是D型。

氧化不需要CO2,合成需要CO2;氧化为高ADP水平,合成为高ATP水平。

氧化是羧基端向甲基端,合成是甲基端向羧基端;脂肪酸合成酶系为多酶复合体,而不是氧化酶。

14.在脂肪生物合成过程中,软脂酸和硬脂酸是怎样合成的?

答:

(1)软脂酸合成:

软脂酸是十六碳饱和脂肪酸,在细胞液中合成,合成软脂酸需要两个酶系统参加。

一个是乙酰CoA羧化酶,他包括三种成分,生物素羧化酶、生物素羧基载体蛋白、转羧基酶。

由它们共同作用,催化乙酰CoA转变为丙二酸单酰CoA。

另一个是脂肪酸合成酶,该酶是一个多酶复合体,包括6种酶和一个酰基载体蛋白,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催化乙酰CoA和丙二酸单酰CoA,合成软脂酸其反应包括4步,即缩合、还原、脱水、再缩合,每经过4步循环,可延长2个碳。

如此进行,经过7次循环即可合成软脂酰—ACP。

软脂酰—ACP在硫激酶作用下分解,形成游离的软脂酸。

软脂酸的合成是从原始材料乙酰CoA开始的所以称之为从头合成途径。

(2)硬脂酸的合成,在动物和植物中有所不同。

在动物中,合成地点有两处,

即线粒体和粗糙内质网。

在线粒体中,合成硬脂酸的碳原子受体是软脂酰CoA,碳原子的给体是乙酰CoA。

在内质网中,碳原子的受体也是软脂酰CoA,但碳原子的给体是丙二酸单酰CoA。

在植物中,合成地点是细胞溶质。

碳原子的受体不同于动物,是软脂酰ACP;碳原子的给体也不同与动物,是丙二酸单酰ACP。

在两种生物中,合成硬脂酸的还原剂都是一样的。

15.什么是蛋白质的变性作用和复性作用蛋白质变性后哪些性质会发生改变

答:

蛋白质变性作用是指在某些因素的影响下,蛋白质分子的空间构象被破坏,并导致其性质和生物活性改变的现象。

蛋白质变性后会发生以下几方面的变化:

(1)生物活性丧失;

(2)理化性质的改变,包括:

溶解度降低,因为疏水侧链基团暴露;结晶能力丧失;分子形状改变,由球状分子变成松散结构,分子不对称性加大;粘度增加;光学性质发生改变,如旋光性、紫外吸收光谱等均有所改变。

(3)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分子结构伸展松散,易被蛋白酶分解。

16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有何特点?

答:

(1)多肽链主链绕中心轴旋转,形成棒状螺旋结构,每个螺旋含有3.6个氨基酸残基,螺距为0.54nm,氨基酸之间的轴心距为0.15nm.。

α-螺旋结构的稳定主要靠链内氢键,每个氨基酸的N—H与前面第四个氨基酸的C=O形成氢键。

天然蛋白质的α-螺旋结构大都为右手螺旋。

17蛋白质的β—折叠结构有何特点?

答:

β-折叠结构又称为β-片层结构,它是肽链主链或某一肽段的一种相当伸展的结构,多肽链呈扇面状折叠。

(1)两条或多条几乎完全伸展的多肽链(或肽段)侧向聚集在一起,通过相邻肽链主链上的氨基和羰基之间形成的氢键连接成片层结构并维持结构的稳定。

(2)氨基酸之间的轴心距为0.35nm(反平行式)和0.325nm(平行式)。

(3)β-折叠结构有平行排列和反平行排列两种。

18DNA分子二级结构有哪些特点?

答:

DNA的结构特点有:

(1)两条反相平行的多核苷酸链围绕同一中心轴互绕;碱基位于结构的内侧,而亲水的糖磷酸主链位于螺旋的外侧,通过磷酸二酯键相连,形成核酸的骨架;

(2)碱基平面与轴垂直,糖环平面则与轴平行。

两条链皆为右手螺旋;

(3)双螺旋的直径为2nm,碱基堆积距离为0.34nm,两核酸之间的夹角是36°,每对螺旋由10对碱基组成;

(4)碱基按A=T,G≡C配对互补,彼此以氢键相连系。

维持DNA结构稳定的力量主要是碱基堆积力;

(5)双螺旋结构表面有两条螺形凹沟,一大一小。

19.简述tRNA二级结构的组成特点及其每一部分的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职业教育 > 其它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