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294232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docx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中学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知识点

第一章职业理念

第一节教育观

一、素质教育观

1、定义:

素质教育观是与应试教育观相对的一种教育观,是把教育活动目的指向“素质”——人的全面素质的教育观。

2、内涵

(1)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我国把教育、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发展教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素质、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先导性的作用。

(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受教育机会平等是国家法律规定的一项基本教育方针。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全面发展,这是党的教育方针的核心部分。

全面发展不等于平均的全面发展,而是和谐的全面发展。

(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是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教育。

从差异出发,以人的个性发展为目标,实质上是一种个性发展的教育。

(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是教育对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

3、外延

素质教育不是对特定阶段、特定学校提出的要求,而是对各级各类学校提出的要求。

**二、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1.面向全体学生

2.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3.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鼓励学生主动探索、主动思考,鼓励学生存疑、求疑、在教学中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

5.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

**三、开展素质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一)深化教育改革,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条件

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基),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

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加大教育改革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条件。

(二)优化结构,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

1.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师的教育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条件,教师的教育观念对教师教育行为具有指导作用。

2.提高教师的师德素养。

师德对实施整体改革、实施对全体学生全面素质教育起着关键性作用。

素质教育要求教师要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增强实施素质教育的自觉性:

不断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敬业爱生:

要有宽广厚实的业务知识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性,掌握必要的现代教育技术手段:

遵循教育规律,积极参与教学科研,在工作中勇于探索创新:

要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人格,因材施教,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3.强化教师在职进修制度,进一步提高教师的待遇,优化学习管理

(三)将教育目的落实到教学之中

不仅重视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对思维品质的培养、对一般的学习能力和特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还要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习动机的培养、学习需要的满足、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态度的端正,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每一堂课,乃至每一个环节。

(四)教学内容要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

教学内容的选择上要根据基础教育的任务、教育基本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考虑学生终身学习和发展所需的基本素质,结合各门类课程特点,渗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要求。

(五)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二节学生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

(一)概念:

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劳动能力,即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全面、和谐、充分的发展,还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

1.人的发展同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2.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

**二、“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一)“以人为本”的教育内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以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

1.“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内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的根本宗旨的体现。

2.“以学生为本”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延展

“以学生为本”思想贯彻在教育活动中,就是“以学生为本”

首先,坚持以人为本,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重点是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其次,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

最后,坚持以人为本,必须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

(二)“以人为本”学生观的内涵

“人为本”是素质教育的根本属性,坚持以人为本,最坚实的落脚点在于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落实在教育教学过程之中

1.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主体

(1)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

教师需要树立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教育活动过程中。

(2)学生具有个体独立性、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

作为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独立性,不能把自己的个人意志强加于学生的思想之上,要客观的看待学生的成长与成才,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3)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具有主体的需求与责权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性需求,同时也要引导学生学会对学习、生活、自己、他人负责,学会承担责任,使学生认识到权利与责权是并存的,更是统一的。

2.学生是发展的人

学生作为发展的人,其发展的根本动力是身心发展的社会需要与个体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1)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规律性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1.顺序性:

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学生身心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2.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规律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不能搞“一刀切”,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3.不平衡性:

①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

②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

教育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

4.互补性:

①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如盲人听力超级好

②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

如身残志坚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机体各部分或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一方面受损或缺失之后可以由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弥补。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5.个体差异性:

①从群体角度看,不同群体之间存在着差异,如男女差异,社会地位

②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根据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教育必须因材施教。

(2)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

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倡导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

3.学生是具有个性与差异的人

(1)人的全面发展是以承认学生差异和个性发展为基础

承认人的各个方面发展水平具有一定差异性,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衡量各个方面的发展指标。

尊重个性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本质要求和最高境界。

(2)学生的个性与差异要求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因时制宜,因人而异,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成才成才条件。

三、中学生发展的特点

首先,中学生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

一方面,中学生在生理上处在青春发育期,个体生长发育进入第二个高峰期,身体和生理机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

另一方面,心理方面发生了巨大改变。

中学生心理生理发展还不完全成熟,自控力较差。

其次,中学生的主体性发展特点是指中学生自我意识的进步与提升。

中学生处于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时期。

自我意识凸显的常见表现就是叛逆。

最后,中学生在具体的德智体美等教育内容方面也有着鲜明的发展特点。

中学阶段是全面培养素质的奠基阶段,德行成为一生的基础,智力发展成为终身的发展奠基,健康和审美观也影响一生。

四、全面发展学生观的基本要求

(1)中学生身心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身心发展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中学生生理健康要求得以实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要求得到充分满足。

(3)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要求

中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是中学生个性发展的关键,全面发展的学生观对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提出的要求是,建立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起全面发展的人所需要的自觉发展,主动发展的意识。

中学生主体性发展是中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

(4)中学生社会文化素质发展的要求

全面发展是对中学生社会文化素养发展提出的客观要求,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必要的准备和支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五、教育公平

运用“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来开展教育活动,要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处理好学生发展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一)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要以教育机会均等为基本原则

受教育者之间存在差异,教育机会均等就要求公正地对待学生,不因性别、民族、地域、经济状况、家庭背景和身心发展状况而受到不同的对待。

包括:

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机会均等

(二)有差异的学生的共同发展

1.学生的性别差异与共同发展

不因性别而造成受教育者的发展差异,做到促进男女生的共同发展,不因性别而形成一种性别学生发展的优势和另一种学生发展的劣势。

2.学生的民族差异与共同发展

少数民族学生在接受教育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必须受到重视,使各个民族的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3.学生的地域差异与共同发展

促进来自不同地域的中学生共同发展

4.学生的家庭背景差异与共同发展

5.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共同发展

在教育活动中“以人为本”,特别要注意正确地对待学生身心发展的差异,要给予身心发展状况不同的学生以同样的关注,以促进学生的共同发展。

第三节教师观

一、中学教师职业的认识

(一)教师观及教师专业观

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1.教师职业与专业

教师工作作为一门专门职业,具有专业的基本特征。

第一,教师职业具有一定的职业声望。

第二,教师需要经过严格的职前专业训练。

第三,教师具有专业自主性。

第四,教师职业有自己的专业标准。

第五,教师实践是现代教育科学重要的专业研究领域。

2.教师职业角色的特点

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就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性

(1)传道者的角色

教师负有传递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的使命,有引导示范的责任。

(2)授业解惑者的角色

(3)示范者的角色

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4)管理者的角色

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需要肩负起教育教学管理的职责,对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控制、检查和评价。

(5)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教师工作的对象是充满生命力的、千差万别的活的个体,传授内容是不断发展变化着的人文、科学知识,这就决定了教师要有以一种变化发展的态度来对待自己的工作对象和工作内容,要不断学习、反思、创新。

3.教师职业的劳动特征

(1)复杂性

第一,教育的目的的全面性

第二,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第三,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创造性

第一,因材施教,灵活的针对每一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

第二,教学方法上的不断更新

第三,教师需要“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是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种特殊定向能力,是指教师对学生活动的敏感性,能根据学生新的特别是意外的情况,迅速而正确地做出判断,随机应变地采取及时、恰当而有效的教育措施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育机智是教师良好的综合素质和修养的外在表现,是教师娴熟运用综合教育手段的能力。

(3)主体性和示范性

主体性指教师自身可以成为活生生的教育因素和具有影响力的榜样。

示范性指教师的言行举止,包括人品、才能、治学态度等都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

(4)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教师劳动时间的延续性是由于教师没有固定的工作时间长度,也没有严格的交班时间界限。

劳动空间的广延性是指教师没有严格界定的劳动场所,课堂内外、学校内外都可能成为教师劳动的空间,这是由影响学生发展因素的多样性决定的。

(5)长期性和间接性

长期性指人才培养的周期较长,教育影响具有滞后性。

首先,教师劳动成果是人才,而人才培养周期较长,见效较慢。

其次,教师对学生施教的影响,往往要经长时间才能见效,成效只能在学生未来发展的成就上得到体现。

最后,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会随着学生学业结束而消失,而是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

间接性指教师的劳动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而是以学生为中介实现教师劳动的价值。

(6)个体性与群体性

教师的劳动主要是以个体劳动的形式进行的。

同时教师的劳动成果又是集体劳动和多方面影响的结果。

教师的个体劳动最终都要汇集到集体劳动之中。

教师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要求教师既要协调好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综合环境,特别是处理好自身与教师群体的关系,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修养和业务水平。

(2)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师观

1.现代教师角色的转换

(1)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首先,教师再也不能以传授知识作为自己的主要职责和目的,而应该把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组织管理和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作为自己工作的主要目标。

其次,现代社会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播知识和社会规范,更要关注学生人格的健康成长与个性发展,真正成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

(2)教师从课程的忠实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启动了国家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新课程”

(3)教师要从“教书匠”转变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反思的实践者

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出现的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总结经验,并形成规律性的认识。

(4)教师要从学校的教师转变为社区型的开放的教师

新课程特别强调学校与社区的互动,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

2.教师行为的转变

(1)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2)对待教学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

(3)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4)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二、中学教师的专业发展

**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

1.学会学习,成为终身学习者

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观念、知识和能力,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用于自己的教育教学,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时代对教育提出的要求。

每个教师都必须成为终身学习者,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2.勤于反思,成为反思的实践者

教师应该培植起自己的“反思”意识,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行为,思考各种教育行为的后果,不断自我修正、调整和更新,从而加快自己的专业发展与成长。

3.恒于研究,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积极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深入研究思考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

4.重视沟通,加强交往与合作能力

教师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有多种形式,提倡师生之间的交往与合作。

5.勇于创新,加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应该经常主动地更新观念,学习新知,在教育教学和日常生活的一点一滴中,有意识地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创新精神,创造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二)教师专业发展内容

1.专业理想的建立

2.专业人格的养成

3.专业知识的拓展与深化

4.专业能力的提高

(1)教学技巧:

导入技巧、提问技巧、强化技巧、变化刺激技巧、沟通技巧、教学手段应用的技巧以及结束的技巧

(2)教育教学能力:

设计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教学实施的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学生评价能力、课程开发与建设能力、自我反思与教育教学研究能力。

5.专业态度和动机的完善

6.专业自我的形成

(1)自我意向

(2)自我尊重

(三)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职前培训

2.入职培训

3.在职培训

4.自我教育

(1)专业阅读

(2)网络学习(3)校本教研与培训(4)行动研究

**(四)教师专业发展的方法

1.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课堂教学观摩可分为组织化观摩和非组织化观摩。

为培养、提高新教师和教学经验欠缺的年轻教师可以进行组织化观摩。

2.开展微格教学

3.进行专门训练

(1)每天进行回顾

(2)有意义地呈现新材料(3)有效地指导课堂作业(4)布置家庭作业(5)每周、每月进行回顾

4.反思教学经验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

没有反思的经验都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

(五)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理论

1.教师成长的三阶段理论(福勒和布朗)

●关注生存:

教师会把大量时间用于处理人际关系或管理学生

●关注情景阶段:

提高教学工作的质量上,如关注学生成绩、班级建设、备课充分

●关注学生阶段:

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

2.教师发展的五阶段理论(美国伯利纳)

新手阶段

熟练新手阶段:

2~3年

胜任阶段:

3~4年

业务精干阶段:

5年

专家阶段

(六)教师专业发展的意识

**1.终身学习的意识

(1)终身学习的提出:

两个基本特征①贯穿人生始终的一种教育形态,具有时间的延展性;②包容了所有现存的教育形态在内的教育过程,它并非单一或纯粹的教育形态,更多的是一种教育理论和教育观念。

(保罗*朗格朗1956年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促进国际会议期间正式提出)

(2)终身学习的内容

第一:

学会学习。

第二:

通晓自己所教学科,成为学科专家。

第三:

学习有关教育的学问。

如:

教育学、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技术

第四:

学习信息技术。

第一大类:

视听技术,如广播、电影、影视

第二大类:

信息处理技术,主要是计算机的操作技术。

(3)终身学习的要求

第一:

有不断学习的意愿,把学习看做是生活的一部分,成为生活的需要。

第二:

安排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无论是专门的时间,还是零碎的时间

第三:

把学习与工作改进、生活改进等联系起来,是学习有所运用,发挥学习的作用,不是为了学习而学习,而是为变化为发展而学习,要有强烈的应用意识。

第四:

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术,提高学习的效率。

3.自主发展的意识

教师发展有“自主发展”和“被动发展”两种方式

自主发展:

自己驱动的发展和自己实现的发展

体现:

●自我诊断●自我规划●寻求支持●自我评价

被动发展:

由教师外部发起的、驱动的、安排的、比如学校、教育行政部门。

三、中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1.对待事业:

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

2.对待学生:

热爱学生

3.对待集体:

具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4.对待自己:

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二)教师专业知识素养

1.本体性知识(学科专业知识)

掌握该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掌握该学科的知识结构体系及相关知识

学科发展的历史及趋势

学科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2.条件性知识:

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学、心理学和教育管理的知识

3.实践性知识:

有目的的教学行为中所具有的课堂情景知识以及相关的学科教学法知识。

4.文化知识:

指教师应具备的一般人文知识、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以及基本的艺术素养。

**(三)教师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基本的教育科学知识

教育学、心理学及学科教育学是教师首先应掌握的最为基本的教育学科

2.先进的教育理念

3.较高的教育专业能力

教育专业能力包括:

教育能力、教学能力、教育研究能力

教育能力:

对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能力

教学能力:

课堂与课外教学的能力

教育研究能力:

对教育问题开展科学研究的能力

(四)教师职业心理素养

1.良好的情感特征

2.积极稳定的情绪特征

3.良好的性格特征

四、教师职业的责任与价值

(一)教师职业的责任

教师的根本职责是教书育人,提高民族素质,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是人类文化的传播者,在社会的发展和人类的延续中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塑造年青一代品格中起着关键的作用。

加里宁称教师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教师是人的潜能的开发者,对个体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

(二)教师职业的价值

1.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是指教师职业对他人、集体、国家、社会和人类都有巨大贡献,能够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精神财富,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师职业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承担着文明传承的重任。

2.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

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指教师职业可以满足教师的个体自我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是教师获取主要生活来源的社会劳动。

教师职业的个人价值主要是通过其社会价值的实现而实现,教师的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是统一的。

当代教师的个人价值首先表现为是否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和他人的需要。

 

第二章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节教育法律法规概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