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0128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7.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docx

八年级语文上册期末专题复习七古诗文阅读新人教版

  期末专题复习七

[古诗文阅读]

一、古诗词鉴赏

(一)[16娄底中考]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使至塞上

[唐]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3.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颔联中有两个动词用得极妙,请找出来作简要赏析。

(三)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江上

[明]孙蕡①

江上青枫初着花,客帆和月宿蒹葭。

云过疏雨数千点,临水小村三四家。

风起渔船依钓石,潮回归雁认平沙。

秋怀已向南云尽,又是沧洲②阅岁华。

【注】①孙蕡(fén):

字仲衍,号西庵先生,广东南海人。

②沧洲:

滨水的地方。

5.枫树是不会开花的,诗人却说“青枫初着花”,应如何理解?

6.本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采桑子

[宋]欧阳修

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

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

  无风水面琉璃滑,不觉船移。

微动涟漪,惊起沙禽掠岸飞。

7.词的上阕第一句在整首词中的作用是什么?

上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

8.词的下阕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描写西湖春色?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五)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回答问题。

如梦令

[宋]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9.说说“惊起一滩鸥鹭”一句中“惊”字的妙处。

10.这首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三峡

[南北朝]郦道元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故渔者歌曰: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1.解释下列

句子中加点的词。

(1)沿溯阻绝

(2)属引凄异

2.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3.阅读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发挥你的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清荣峻茂”在脑海中呈现出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4.

古诗文填空。

(1)上文描绘了三峡的景色。

说到三峡,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

,。

(2)当你眼前呈现出长江宽阔的江面上帆船航行的景象时,你会想到的古诗句是:

,。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

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责任,使命)

C.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D.人恒过,然后能改(过去)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必先苦其心志

行拂乱其所为

B.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出淤泥而不染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实是欲界之仙都

D.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贤于材人远矣

7.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2)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论语》中孔子曾称赞他的弟子颜回说:

“贤哉,回也!

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贤哉,回也!

”结合本文,谈谈颜回的故事能说明什么道理。

(三)[16绵阳中考改编]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汉中程文矩妻者,同郡李法之姊也,字穆姜。

有二男,而前妻四子。

文矩为安众①令,丧于官。

四子以母非所生,憎毁日积,而穆姜慈爱温仁,抚字②益隆,衣食资供皆兼倍所生。

或谓母曰:

“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

”对曰:

“吾方以义相导,使其自迁善也。

”及前妻长子兴遇疾甚重,母恻隐自然,亲调药膳,恩情笃③密。

兴病愈,呼三弟谓曰:

“继母慈仁,出自天受。

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

虽母道益隆,我等过恶亦已深矣!

”遂将三弟诣南郑狱,陈母之德,状己之过,乞就刑。

县言之于郡,郡守表彰其母,免除徭役,遣散四子,令其修革。

自后训导愈明,并为良士。

穆姜年八十余卒。

临终敕诸子曰:

“吾弟伯度,乃智达之士。

所言薄莽,其义至矣。

今吾去,令汝等遵承,勿与俗同,增吾之累。

”诸子奉行焉。

(选自《后汉书》,有删节)

【注】①安众:

县名。

②字:

哺育,养育。

③笃(dǔ):

忠实。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其自迁善也(改变,变化)

B.或谓母曰(或者,或许)

C.状己之过(错误,过失)

D.临终敕诸子曰(命令,训诫)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同郡李法之姊也

居天下之广居

B.四子以母非所生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而穆姜慈爱温仁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D.虽母道益隆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1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四子不孝甚矣,何不别居以远之?

(2)吾兄弟不识恩养,心如禽兽。

12.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程文矩妻的美德?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①曰:

“夫人虽禀性定,必须博学以成其道,A亦犹蜃②性含水,待月光而水垂;木性怀火,待燧动而焰发;人性含灵,待学成而为美。

是以苏秦③刺股,董生④垂帷。

不勤道艺,则其名不立。

”文本对曰: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⑤情,以成其性。

B《礼》云: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所以古人勤于学问,谓之懿⑥德。

(节选自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①岑文本:

唐太宗时宰相,文学家。

②蜃:

大蛤蜊,古人认为其性含水,月光出现时晶莹剔透。

③苏秦:

战国纵横家。

④董生:

即董仲舒,西汉政治家。

讲学时以帷幕遮掩,以求专心。

⑤饬:

整理。

⑥懿:

美好。

1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宗尝谓中书令岑文本曰

未尝识书具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

不得志,独行其道

C.待燧动而焰发

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D.人不学不知道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则其名不立    必先苦其心志

B.必须博学以成其道以顺为正者

C.待燧动而焰发面山而居

D.待学成而为美为人谋而不忠乎

1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夫人性相近,情则迁移,必须以学饬情,以成其性。

16.太宗和岑文本围绕同—个观点展开了对话,请分别写出A、B两处画波浪线句子所运用的说理方法及其作用。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芋老人传

[明]周容

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

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①乃益瘦。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②归。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

“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③,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

“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

”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

“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

“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老人前曰:

“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④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今者堂有炼珍⑤,朝分尚食⑥,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

【注】①影:

身影,指体形。

②童子试:

明清科举录取秀才的考试。

③用甲第为相国:

由考取一甲进士而官至宰相。

④调和:

此处是烹调的意思。

⑤炼珍:

烹制精美的食品。

⑥朝分尚食:

于朝廷中分得皇帝赏赐的食品。

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独与妪居渡口

面山而居(《愚公移山》)

B.雨止,别去

相委而去(《陈太丘与友期行》)

C.老人前曰

听妇前致词(《石壕吏》)

D.何向者之香而甘也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狼》)

18.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与例句中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A.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

B.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C.投以骨(《狼》)

D.以为妙绝(《口技》)

19.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

(2)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20.故事讲述了一

个什么道理?

并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芋老人是个怎样的人。

(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孔子云:

何陋之有?

(刘禹锡《陋室铭》)

21.下列句子的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盖/竹柏影/也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C.苔痕/上阶绿

D.可以调/素琴

2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念无与为乐者(想到)

B.怀民亦未寝(睡觉)

C.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名,有名)

D.无丝竹之乱耳(制作乐器的丝、竹等材料)

2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怀民亦未寝

晓之者亦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B.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其人舍然大喜(《杞人忧天》)

C.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

D.何陋之有

下车引之(《陈太丘与友期行》)

也;B项,然:

……的样子;C项,则:

那么,就。

2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5.【甲】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运用_的手法,抒发了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被贬的悲凉、壮志未酬的苦闷等复杂的思想感情;【乙】文作者因革新而得罪了当朝权贵,

被贬安徽和州。

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了作者

的情怀

(这是边文,请据需要手工删加)

 

答案解析

  期末专题复习七[见单元过关&专题复习P25]

一、古诗词鉴赏

1.【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

际。

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

不见草木,断绝行旅。

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

2.【答案】表达了作者对朝廷排挤,不得志的愤懑之情。

3.【答案】抒发了诗人观赏西湖早春美景的喜悦之情。

4.【答案】一个“争”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让人感到春光的难得与宝贵。

一个“啄”字,生动地描绘出燕子那忙碌而兴奋的神情,似乎把小燕子也写活了。

这两句着意描绘出莺莺燕燕的动态,从而使得全诗洋溢青春的活力与生机。

5.【答案】(示例一)因为初秋时节,部分青色的枫叶逐渐变红,远远望去,就像是树叶上开出红红的花儿。

(示例二)作者这样写,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初秋时节,江枫一片青色树叶中点缀着红叶的美景。

6.【答案】(示例)诗人既有淡淡的思乡愁绪,又有看到景色后的开朗宽松心境。

诗人原本有思乡愁绪,尾联“秋怀”一词,即心底的忧愁,流露出作者离家千里,身在旅途中的这种情感,但江行所见之景清新幽美,心境也逐渐变得开朗旷达起来。

尾联写心底的忧愁已被风吹尽,在那滨水之处(沧洲)每年也可以欣赏到江上的大好风光,即为明证。

7.【答案】上阕第一句总摄全篇,点明题意,直抒赞美之情。

上阕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描写了蜿蜒曲折的绿水、长满芳草的长堤、动听的乐声和歌声,描绘了西湖清丽、恬静、淡远的春景。

8.【答案】动静结合的手法(或以动衬静)。

一、二句写风平浪静,把水面比作明净平滑的琉璃,更以船的缓慢移动写出了“静”。

三、四句写涟漪微起,惊动了沙洲上的水鸟,水鸟掠过堤岸飞去,写出了“动”,而西湖愈显其幽静。

动静相衬、动静结合写出了西湖春色的多姿多彩,抒发了诗人流连山水的愉快心情。

9.【答案】“惊”字既暗写出了船行之快,又生动地写出停栖在小洲上的鸥鹭被吓得惊慌失措的情态。

10.【答案】愉悦、欢快、热爱生活。

二、文言文阅读

1.

(1)沿溯阻绝逆流而上。

(2)属引凄异连续

2.

(1)【答案】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就看不见太阳和月亮。

(2)【答案】即使乘着飞奔的马驾着轻风,也不如船行这么快。

3.【答案】白色的潭水急流而下,悬崖陡壁中长着形态各异的柏树,有的枝干清雅俊秀,有的枝干盘虬卧龙,绿色的潭水倒映着它们的影子,山峰之间,瀑布飞流激荡,水花飞扬。

水清、树荣、山高、草盛,景致别有一番趣味。

4.

(1)(示例)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示例)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5.D 

【解析】D项,过:

犯错误。

6.A 

【解析】A项,其:

代词,都指代将接受大任的人;B项,而:

连词,表承接/连词,表转折;C项,是:

指示代词,这样的/判断动词;D项,于:

动词,给/介词,比。

7.

(1)【答案】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2)【答案】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于忧愁祸害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于安逸快乐中可以使人死亡。

8.【答案】痛苦和磨难可以造就人才。

出生于贫贱之中,经受各种忧患的锻造,能磨炼人的意志,增强人的能力。

9.B

【解析】B项,或:

有的人。

10.A 

【解析】A项,之:

结构助词,的;B项,以:

认为/如,这;C项,而:

连词,表转折/连词,表承接;D项,虽:

虽然/即使。

11.

(1)【答案】四个孩子不孝得很,

为什么不叫他们另外居住来疏远他们?

(2)【答案】我们兄弟不知道孝顺,是禽兽心肠。

12.【答案】①丈夫死后,照顾关心前妻之子胜过亲生;②程兴被继母感动,携弟自求刑罚,致郡守表彰其继母;③继母临终诫子。

13.A 

【解析】A项,尝:

曾经;B项,道:

道义/道路;C项,发:

点燃/显露、流露;D项,知:

懂得/智慧。

14. A 

【解析】A项,其:

代词,他;B项,以:

来/把;C项,而:

表承接/表修饰;D项,为:

成为/给,替。

15.【答案】人的本性都很相近,情趣却有所差别,必须用学习来修养情趣,使本性完善。

16.【答案】他们共同的观点是:

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A句运用类比从正面说理的方法,通过“蜃月光而水垂;木燧动而焰发”化抽象于具体,化深奥于浅显,从正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B句运用类比从反面说理的方法,通过“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从反面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学习对人的重要性。

17.D 

【解析】D项,向:

过去,从前/朝着,向着;A项,居:

居住;B项,去:

离去;C项,前:

走上前。

18.A 

【解析】A项与例句,以:

连词,相当于“而”;B项,以:

介词,用;C项,以:

介词,把;D项,以:

动词,认为。

19.

(1)【答案】为什么从前祝渡那老人家的芋头又香又甜呢?

(2)【答案】并不是烹调有什么两样,而是时势、地位改变了人的口味啊!

20.【答案】作者通过芋老人由食芋者前后食芋的不同感受联想并列举一系列所见所闻之事,谆谆告诫人们:

不要因时、位变化而忘记过去,改变本性。

虽然芋老人社会地位低微,生活也较贫困,但他能给予相国(原来的“书生”)两次帮

助,而且后一次较前一次更为重要。

因此,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善良热心、智慧过人且敢于直言的人。

21.D 

【解析】D项,正确划分应为:

可以/调素琴。

22.D 

【解析】D项,丝竹:

指奏乐的声音。

丝:

弦乐器。

竹:

管乐器。

23.D 

【解析】D项,之:

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代元方;A项:

亦:

也;B项,然:

……的样子;C项,则:

那么,就。

24.

(1)【答案】庭院中(的月光)宛如一泓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2)【答案】这是所简陋的房子,只是因为我的品德美好(就不会感到简陋了)。

25.借景抒情高洁傲岸、安贫乐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