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03753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9.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 课时提升作业三.docx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二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1讲课时提升作业三

温馨提示:

此套题为Word版,请按住Ctrl,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观看比例,答案解析附后。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课时提升作业(三)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3·龙岩模拟)在福建省福州市的一个纪念馆内,一檐柱上挂着一副楹联:

“焚毒冲云霄,正气壮山河之色;挥旗抗敌寇,义勇夺魑魅之心。

”此馆纪念的应是 (  )

A.邓世昌B.林则徐C.关天培D.陈化成

2.(2013·三明模拟)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战败,以一个《南京条约》的签署告终。

而那些战争的当事人是怎样看待这场战争的结果的呢?

据史料记载,清政府极力地把鸦片战争定性为“地方性事件”。

从历史的角度看,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  )

A.清政府理性分析了鸦片战争的影响

B.清政府对鸦片战争影响的实际反思有限

C.清政府逐渐放弃天朝上国的思维

D.清政府想尽量保持自己的颜面

3.(2013·福清模拟)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中指出:

“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

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

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

”文中的“这场战争”是 (  )

A.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

C.甲午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4.对比《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最大利益的出发点是(  )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

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

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要求

5.中日双方对1894年7月25日发生的丰岛海战记述各异。

中方《济远航海日志》记载:

“7点45分,倭三舰同放真弹子,轰击我船,我船即刻还炮。

”日文出版的《二十七八年海战史》称:

“7点52分,彼我相距约3000米之距离。

济远首先向我发炮,旗舰吉野立即迎战,以左舷炮向济远轰击。

”这说明 (  )

A.研究者的立场会影响其对历史的解释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

C.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

D.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

6.(2013·南平模拟)从1894年以来的半个世纪里,由于日本军国主义者侵略中国,使中国人遭受了重大的灾难,其中,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最恶劣的是

(  )

A.大肆屠杀中国人民,实施细菌战和使用化学武器

B.侵占我国大片国土,严重破坏了我国主权和领土的完整

C.导致中国经济面临崩溃

D.扼杀中国近代化进程

7.右图是近代英国一本非常流行的讽刺漫画杂志《PUNCH》中名为“小矮子打倒大个子”主题中的某一幅漫画,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  )

A.讽刺太平天国起义,外国列强观望的历史

B.讽刺甲午战争中日本挑战大清帝国的史实

C.讽刺清政府向八国联军宣战

D.讽刺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国联坐视不管

8.费正清在《观察中国》中写道:

“从1901年到1937年新征服者来临之前的这段时间,是外国人在北京少有的快乐时期,是一个外国人享有特权和特殊自由的时代,他们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

A.《辛丑条约》的签订B.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C.新文化运动的影响D.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9.(2012·福建六校模拟)“三元里前声若雷,千众万众同时来。

因义生愤愤生勇,乡民合力强徒摧。

……妇女齐心亦健儿,犁锄在手皆兵器。

”这首诗体现了什么精神 (  )

①不畏强暴的精神②团结一心的精神

③敢于造反的精神④抵御外侮的精神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

10.某同学想做一个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的课题研究,下列参考资料中,与这一课题无关的是 (  )

A.《马关条约》的条款全文

B.光绪皇帝为褒奖邓世昌而亲笔撰写的祭文

C.参加徐骧义军的骨干名单

D.1895年日本近卫师团关于台湾伤亡的报告

11.蔡元培在1916年说:

“满洲政府,自慈禧太后下,因仇视新法之故,而仇视外人,遂有义和团之役,可谓顽固矣。

”在此蔡元培认为,义和团运动 (  )

A.与现代化进程相悖

B.主要由阶级矛盾引起

C.是维新变法的继续

D.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12.义和团被帝国主义勾结清政府剿杀于血泊之中。

义和团运动的失败,导致了清廷媚外虐民面目的充分暴露,使中国人民对清廷的态度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更多的人走上了反清的革命道路。

对该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

A.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迷梦

B.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C.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由此兴起

D.义和团运动促进了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外人夙仰鸿章威望,所至礼遇逾等,至称为东方毕士马克。

与俄议新约,由俄使经总署订定,世传“中俄密约”。

七月,回京复命。

两宫召见,慰劳有加,命直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清史稿·李鸿章》

材料二 在西方,李鸿章有“东方俾斯麦”之称,李鸿章为此自鸣得意,还在俾斯麦面前刻意提到这一点。

在俾斯麦本人眼里,李鸿章不过是他会见过的诸多外国政要之一。

……在回答完李鸿章三个问题后,他觉得礼节已到,就转过头去与德国驻清朝大使聊了起来,把李鸿章晾在一边。

——许述、孙文广《1896:

李鸿章出洋》

材料三 李鸿章在德国的那些天,整个柏林为之兴奋。

这个前直隶总督权力大得很,要为刚刚被日本人打败的中国军队配备武装。

这可是千载难逢的一份大订单!

……走在最前面的是法国和德国,一个手里拿着火药,另一个拿着最新型的装甲舰;跟在后面的是奥地利、俄罗斯和英国,提了一篮商品……

——边芹《忧愁是我们的记忆寻找李鸿章》

材料四 伦敦《中国报》嘲笑德国人完全是一厢情愿,“李中堂衔命使欧,其念念不忘者,惟在联络邦交”,(李鸿章)根本没有采购的打算……“味其言外,盖叮嘱德国人毋空费而叹失望也,吾实非开单购器而来,而德人不悟也”。

——李志波《李鸿章传》

(1)对比材料一、二,分析指出二者有何不同。

你认为把李鸿章称为“东方俾斯麦”有道理吗?

原因是什么?

(8分)

(2)材料三中欧洲人为什么对李鸿章的来访充满期待?

他们这种期待有没有依据?

(6分)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欧洲人期待的结果怎样?

原因是什么?

说明了什么?

(6分)

14.1911年,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带着民族屈辱的印记诞生在中华大地上,从建校伊始,清华便始终同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伊里诺大学校长詹姆士在1906年给罗斯福的一份备忘录中声称:

“哪一个国家能够做到教育这一代中国青年人,哪一个国家就能由于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业上的影响取回最大的收获。

”1907年12月3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国会正式宣布:

“我国宜实力援助中国厉行教育,使此繁众之国能渐渐融洽于近世之文化。

援助之法,宜将庚子赔款退赠一半,俾中国政府得遣学生来美留学。

1908年10月28日,中美两国政府草拟了派遣留美学生规程:

……(学生中)应有80%学农业、机械工程、矿业、物理、化学、铁路工程、银行等,其余20%学法律、政治、财经、师范等。

1909年清政府正式设立“游美学务处”,专司选考留美学生,并筹建游美肄业馆……1911年2月,游美学务处和筹建中的游美肄业馆迁入清华园,正式将肄业馆定名为“清华学堂”。

由“退款办学”建立的清华学堂,曾被称作“赔款学校”。

早年,清华学生也称清华为“国耻纪念碑”,“清华不幸而产生于国耻之下,更不幸而生长于国耻之中。

……不幸之中,清华独幸而获受国耻之赐。

既享特别权利,自当负特别义务。

——《清华生于国耻:

清华大学建校与美国庚子退款》

材料二 清华大学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秉承“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形成了“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和“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优良学风。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从学校创建的背景、校风形成的原因和“国耻纪念碑”对留学生的影响等方面谈谈你对清华学堂创办的认识。

(20分)

 

答案解析

1.【解析】选B。

根据材料信息中的“福州”“禁毒”,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判断B正确。

【变式备选】(2012·湖南师大附中模拟)一位英国人说:

“‘奴隶贸易’比起‘鸦片贸易’来,都要算是仁慈的。

我们没有毁灭非洲人的肉体,因为我们的直接利益要求保持他们的生命;我们没有败坏他们的品格、腐蚀他们的思想,也没有毁灭他们的灵魂。

可是鸦片贩子在腐蚀、败坏和毁灭不幸的人的精神存在以后,还杀害他们的肉体。

”这表明 (  )

A.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人道

B.奴隶贸易比鸦片贸易更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C.鸦片贸易加剧了清政府的腐败

D.鸦片贸易严重摧残了人的身心健康

【解析】选D。

根据材料分析可理解到,材料主要表述了鸦片贸易的巨大危害,联系各选项,本题选D。

2.【解析】选B。

清政府对鸦片战争的定位,虽然是出于政治需要,也反映了长期闭关锁国的清政府难以从整体世界的高度来反思引发近代中国社会走向转折的鸦片战争。

3.【解析】选A。

从材料中的年代信息和战争影响中国的表述,可以判断这场战争发生于1839年后,并且成为中国社会发生转型的起点。

故选A。

4.【解析】选D。

本题考查的是对英日两国与中国签订的近代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共同影响的理解。

A符合《南京条约》经济扩张需求;B属于《马关条约》经济扩张需求;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故应排除C;只有D从整体上看反映的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阶段性要求。

5.【解析】选A。

材料展现的是中日双方对甲午战争同一事件的不同记录存在巨大差别,原因是都站在各自立场上,故选A。

B历史真相因年代久远而变得模糊不清,不是导致中日双方记录差异的原因,而是给后人研究历史带来的困难;通过文献记录最终能够还原历史真相和原始记录比研究文献更接近历史真相是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C、D不正确。

6.【解析】选D。

注意题干强调的“半个世纪里”和“中国历史发展进程”,这是一个整体性而非局部性的判断,故只有D符合题意。

7.【解析】选B。

本题通过漫画的方式考查中国近代遭受的侵略,由“小矮子打倒大个子”,可以判断是两个国家间的战争,可以排除A、C、D。

本漫画实质上是讽刺甲午战争中日本挑战大清帝国的史实。

8.【解析】选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

根据题干“1901年”“外国人……可以毫无阻碍地深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分析,说明外国侵略者在中国获得许多特权,由此分析应是《辛丑条约》的内容。

B属于A的内容,C与题干现象无关,D不符合这一时期的史实。

9.【解析】选C。

本题主要考查阅读分析能力。

这首诗体现了三元里人民团结一心、不畏强暴、抵御外侮的精神,①②④正确。

而敢于造反与反击外来侵略无关。

10.【解析】选B。

本题考查基础知识。

邓世昌是甲午海战牺牲的清军指挥官,与反割台斗争无关,其余各项均涉及台湾。

11.【解析】选A。

本题考查对材料的解读能力。

材料认为,义和团运动的出现,是国人仇视维新变法而去仇视外国人导致的,“可谓顽固”。

并不是B中阶级矛盾引起的,排除;C明显不符合题意,排除;从材料中分析,义和团运动主要是仇视西方,故不存在反封建的性质,排除D;只有A表述符合蔡元培提出的“顽固”一词。

12.【解析】选D。

本题考查义和团运动的影响。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对清政府抱有幻想,但最终被中外反动势力联合剿杀,材料体现了义和团失败后,清政府的反动本质暴露无遗,中国人民对清政府态度发生根本性变化,主张革命的人越来越多,选择D。

【变式备选】有学者认为:

“与所谓‘器物—制度—文化’的三阶段说不同,近代中国人实际上经历的探索过程是‘西化’—‘反西化’—‘现代化’”。

下列历史活动符合“‘反西化’—‘现代化’”两个阶段的是 (  )

A.虎门销烟——太平天国运动

B.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

C.中日甲午战争——戊戌变法

D.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解析】选D。

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反对一切外洋东西;辛亥革命要在中国建立民主共和制度,体现政治上的现代化。

13.【解析】第

(1)题结合“东方俾斯麦”称号的取得及叙述语言即可说明二者的不同之处,说明其称号是否有道理时可从不同角度说明,言之有理即可;第

(2)题,解答本题注意结合中国的洋务运动,洋务企业的创办过程中(包括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从西方购置了大量的机器设备,包括武器军舰等;第(3)题根据材料信息对比分析即可判断其期待的结果;分析其原因时注意结合甲午战争中国失败的史实。

答案:

(1)材料一对李鸿章访俄评价甚高,认为李鸿章因出访成功而获得“东方俾斯麦”称号;材料二认为李鸿章在出访前已经获得“东方俾斯麦”称号,且对访问过程的叙述比材料一平实。

(4分)有道理,因为他们二人都曾是他们各自国家的政府首脑和军事统帅。

或者,没有道理。

欧洲俾斯麦实现德国的统一,并使德国成为欧洲强国;李鸿章主政时期中国日衰,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分)

(2)欧洲人期待李鸿章的到来能够采购欧洲的商品和军工产品,主要是经济期待。

有依据,清政府曾经在洋务运动期间从欧洲,尤其是从德国购置大量船炮。

(6分)

(3)①欧洲人的经济期待落空了。

②甲午战后清政府战败,政治经济残破;李鸿章的出访是慈禧、奕念他过去的功劳,以防止西方列强瓜分中国为目的,不以发展经济军事为目的。

③说明当时的清政府和欧洲的发展水平差异大,并由此产生了对外交的不同认识。

(6分)

14.【解析】第一问要结合当时的国内国际背景及材料中的相关信息归纳;第二问要结合材料中清华创办时学生的特点分析;第三问要结合中国当时的国情分析,要从“国耻纪念碑”对学生的激励作用方面分析其积极意义,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八国联军侵华,中国战败签订屈辱的《辛丑条约》,民族危机加深;美国退还庚子赔款创办清华学堂,试图通过中国向美国派留学生来获取最大的收获。

清华学堂是带着民族耻辱诞生的。

(2)由于大多数留学生学习的内容是理工科、经济,容易形成“行胜于言”的纯朴校风。

(3)清华学堂被称为“国耻纪念碑”,使留学生形成强烈的救国精神和责任意识,将自己的命运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铸就学生爱国的光荣传统。

清华虽身负国耻的印记,但最终发展成为一所具有爱国革命传统、为国家兴盛和科技文化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学校。

(20分)

 

关闭Word文档返回原板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小学作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