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051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8.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 第七单元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 新人教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七单元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材料解析新人教版必修2

第21课 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1.赫鲁晓夫推行农业改革

 

〔材料一〕苏共中央全会指出,对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

许多集体农庄和许多区的谷物、米粮、亚麻、甜菜、油料及其他作物的产量仍然不高。

农业产量的增长,畜牧业的发展,土豆、蔬菜、长纤维亚麻、饲料谷物及其他饲料作物的生产都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

这些部门及其他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落后状态,妨碍了满足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增加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的严重障碍……

 

但是许多重要的农业部门之所以落后还有其他的原因,还有来自我们工作中的缺点、来自我们对农业的领导不力的原因,即由我们自己造成的原因。

这些原因之一,首先是在农业中违反了使工作人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关心增加生产收入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则之一。

 

──齐世荣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材料二〕鉴于许多重要农业部门的情况不佳,苏共中央全会认为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

我们的任务是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齐世荣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解读】上述材料选自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53年9月7日发表的《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措施的决议》中部分内容,该决议是根据赫鲁晓夫所作报告内容制定的。

 

材料一说明:

1.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认为,当时苏联的农业存在许多不足,如“对社会主义大农业的巨大潜力仍然利用得很差”,“产量仍然不高”,“不能适应国民经济的要求”。

“妨碍了满足居民迫切需要的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增加集体农庄和集体农庄庄员收入的严重障碍。

”2.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农业发展不足的原因,“来自我们工作中的缺点、来自我们对农业的领导不力的原因。

”其中首先原因是,“在农业中违反了使工作人员从物质利益上关心生产发展、关心增加生产收入的原则,这是社会主义经济管理的根本原则之一”。

 

材料二说明:

1.赫鲁晓夫等苏联领导人在这次全会上做出重大决定,对农业“必须刻不容缓地采取一系列重大的措施,把落后的农业部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和地区提高到先进的水平,以保证整个社会主义农业的蓬勃发展”。

2.赫鲁晓夫及苏联领导人在这次全会决定对农业改革的任务为,“在最近两三年内充分地满足我国居民对各种食品的日益增长的需要,并保证轻工业和食品工业的原料供应”。

 

在这次全会上,赫鲁晓夫被选举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

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农业改革决议,也标志着赫鲁晓夫农业改革的开始。

 

2.增加谷物,开垦荒地

 

〔材料一〕苏共中央全会认为,除了提高全国各地区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以外,开垦新土地对于增加谷物生产具有巨大意义。

在短时期内增加谷物生产的一个重要的、而且是完全现实的来源,就是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开垦熟荒地,以扩大谷物的播种面积。

这些地区有大片尚未开垦的黑钙土和栗钙土的肥沃土地,这些土地不需再作多大的投资就可以得到丰收……

 

苏共中央全会向苏联农业部和苏联国营农场部,向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和北高加索等地区的党政机关和农业机关,向这些地区的机器拖拉机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提出一项重要的国家任务,这就是在1954—1955年内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的熟荒地和生荒地以扩大谷物播种面积,并在1955年从这些土地上收获11亿到12亿普特的谷物,其中要有8亿到9亿的商品谷物。

 

──齐世荣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材料二〕苏共中央全会认为,为了完成增加谷物生产的任务,除了要求开垦的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及北高加索各地区的熟荒地和生荒地以外,还要求在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非黑土地带开垦没被利用的土地及产草很少的草地和牧场,清除灌木丛和丛林,排干沼泽地,以及扩大这些地区的播种面积。

 

──齐世荣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解读】上述材料选自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于1954年3月2日发表的《关于进一步增加全国谷物生产和开垦生荒地的决议》的部分内容。

 

材料一说明:

1.赫鲁晓夫及苏联领导人认为,解决苏联农业问题,“除了提高全国各地区谷物的单位面积产量以外,开垦新土地对于增加谷物生产具有巨大意义”。

原因是:

“这些地区有大片尚未开垦的黑钙土和栗钙土的肥沃土地,这些土地不需再作多大的投资就可以得到丰收。

”2.该决议具体确定了开垦熟荒地和生荒地的区域。

具体为“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及北高加索的部分地区”。

3.该决议为有关部门下达了1954—1955年开垦计划任务:

“在1954—1955年内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的熟荒地和生荒地以扩大谷物播种面积,并在1955年从这些土地上收获11亿到12亿普特的谷物,其中要有8亿到9亿的商品谷物。

 

材料二说明:

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不仅在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乌拉尔、伏尔加河流域等地区及北高加索等地区,而且扩大到“全国其他地区、特别是非黑土地带开垦没被利用的土地及产草很少的草地和牧场,清除灌木丛和丛林,排干沼泽地”,反映出开垦荒地运动涉及到全国各地区。

 

从该决议开始,苏联国家在赫鲁晓夫领导下掀起了大规模的开垦土地运动。

在1954~1958年间,苏联共计开垦土地4000万公顷,约占苏联全部耕地面积的1/5。

苏联在赫鲁晓夫时期实施的农业大规模开垦荒地运动在初期见效,1956年获得丰收,1957年遇到寒流收成不佳,1958年获得丰收,当年垦荒区所收获的谷物占当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的40%以上。

但是好景不长,新开垦的土地出现了问题。

由于垦荒区地处边陲,人烟稀少,无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不能使人们长期定居,而且开垦需要长期的人力、财力、物力。

开垦荒地也破坏了当地原来的生态环境,风沙侵蚀日益严重,所以这种垦荒运动所获得的成果很难继续真正巩固下去。

 

3.有关实现共产主义社会问题

 

〔材料一〕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意味着什么呢?

这意味着:

 

──在经济方面,将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苏联将超过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水平,并且将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品量方面占第一位,将保证人民有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以及为制造丰裕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创造条件。

 

──在社会关系方面,将消除阶级之间存在的差别的残余,各阶级将融合为共产主义劳动者的无产阶级社会,将基本上消除城乡之间的、而后是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之间的本质差别,各民族在经济上和思想上的共同性将增长,共产主义社会的人的特征将得到发展,高度的思想性、渊博的学识、纯洁的道德和完美的体格将在他们的身上和谐地结合起来。

 

──在政治方面,这意味着,全体公民都将参加社会事务的管理,由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极广泛的发展,社会将准备好完全实现共产主义自治原则。

 

──齐世荣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

 

〔材料二〕在最近二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劳动者的物质福利和文化技术水平将大大提高,人人都将在物质上得到充足的保证;所有的集体农场和国营农场都将变成生产效率高、收入高的经济单位;苏联人对设备完善的住宅的需求将基本上得到满足;繁重的体力劳动将消灭,苏联将成为工作日最短的国家。

 

在第二个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将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全体居民得到丰裕的物质的和文化的财富;苏维埃社会将紧紧地接近于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将逐渐过渡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这样,苏联将基本上建成共产主义社会。

完全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将在下一个时期完成。

 

──齐世荣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解读】上述材料选自苏联共产党于1961年10月18日召开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上,赫鲁晓夫所作的苏联共产党新党纲的报告中的部分内容。

 

材料一说明:

赫鲁晓夫认为共产主义社会,在经济上应该是“将保证人民有世界上最高的生活水平以及为制造丰裕的物质和文化财富创造条件”。

在社会关系上应该是消除“三大差别”,即消灭阶级差别、城乡差别、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差别。

在政治上应该是“全体公民都将参加社会事务的管理,由于社会主义民主的极广泛的发展,社会将准备好完全实现共产主义自治原则”。

 

材料二说明:

赫鲁晓夫在重大决策问题上具有极大的主观盲动性。

赫鲁晓夫及当时苏联领导人认为,苏联社会主义发展将“在最近二十年(1961~1970年)里,苏联在建立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上,在按人口平均计算的产量方面将超过最强大最富裕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

在未来的十年(1971~1980年)结束时,“将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以保证全体居民得到丰裕的物质的和文化的财富;苏维埃社会将紧紧地接近于实现按需分配的原则,将逐渐过渡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

 

4.赫鲁晓夫有关管理体制的改革

 

认为必须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自下而上地改组党的领导机关,从而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

 

在现有的边疆区、州的范围内一般成立两个独立的党组织:

 

──在工业、建筑业、交通业、学校、科学研究所、设计机构以及其他工业生产和建筑服务的机关中工作的共产党员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

 

──在集体农庄、国营农场、实验站、农业学校和科学研究所、农业原料加工企业、采购机构以及其他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机关和组织中工作的共产党员联合起来也成立一个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

 

在边疆区和州的党组织中分别设立:

 

──领导工业生产的边疆区和州的党委会;

 

──领导农业生产的边疆区和州的党委会。

 

为了改进对国民经济的领导,认为在苏共中央、加盟共和国党中央设立中央工业生产领导局和中央农业生产领导局。

 

──齐世荣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解读】这是1962年11月23日,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根据赫鲁晓夫所作的报告中,做出《关于发展苏联经济和改组党对国民经济的领导的决议》的部分内容。

 

这份材料说明,赫鲁晓夫对苏联党和国家管理体制改革,实际上是把苏联党和国家管理体制由原来的“条条”管理,转变为“块块”管理,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管理体制上的不足。

赫鲁晓夫认为,在管理体制上“必须以生产原则为基础自下而上地改组党的领导机关,从而保证对工农业生产的更具体的领导”。

在具体做法上,实行以工业、农业划分,一般以边疆区或州为单位分别设立两个党组织体系,在加盟共和国党中央也设立同样的中央工业生产领导局和中央农业生产领导局。

这样实际上并没有实现扩大企业自主权,仅涉及到中央和地方的管理权,也造成管理层面上增加“地方保护主义”、“本位主义”事态。

 

5.赫鲁晓夫对斯大林的批判

 

〔材料一〕我的这个报告的目的并不在于全面地评价斯大林的生涯及其活动,就斯大林的功绩而论,在他活着的时候已经写过无数这方面的书籍、小册子、研究性文件,就斯大林在准备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以及他在内战时期和我国建设时期起的作用作了大量的宣传。

这是众所周知的。

我们现在关心的是一个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党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即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到底是怎样慢慢滋生起来的。

而这种个人崇拜又怎样在特定的阶段成了给予党的各项原则,党内民主以及革命的法制秩序的极其严重的深刻的危害的一切事情的根源的。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材料二〕同志们,我们必须坚决肃清个人崇拜,我们还必须在思想理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两个方面做出正确的结论。

其目的如下:

 

第一,要用布尔什维克的方式指出个人崇拜没有一点马列主义气味,而是违背了党的领导原则和党内生活的准则,并对个人崇拜进行斥责和消灭。

对于企图复活个人崇拜的一切尝试,不管他采取什么样方式,都要进行毫不留情的斗争……

 

第二,要把过去几年以来,党中央系统地、有组织地进行的工作继续下去,这些工作的特点是,所有党政机关从上到下严格遵守党领导下的列宁主义原则,尤其是集体领导的主要原则。

遵守党章规定了的党内生活原则。

广泛地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则。

 

第三,要彻底恢复那些由苏联宪法规定了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列宁主义原则,与滥用职权的个人专制行为进行斗争。

由于个人崇拜的恶劣影响,长期以来,革命的社会主义法制秩序遭到了破坏,由此而产生的恶果,必须完全加以肃清。

 

──赫鲁晓夫《赫鲁晓夫回忆录》,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

 

【解读】这是1956年2月,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正式会议结束后,临时增加做的“秘密报告”中部分内容。

“秘密报告”的原题目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材料一说明:

赫鲁晓夫在该报告中明确提出对斯大林个人的功绩问题此时已经不用多说,因为已经有足够的书籍等论说过,现在集中问题是谈论斯大林的个人崇拜问题。

赫鲁晓夫认为个人崇拜问题是,“一个无论现在还是将来对党都是极为重要的问题”。

个人崇拜问题的滋生发展,是“党内民主以及革命的法制秩序的极其严重的深刻的危害的一切事情的根源的。

 

材料二说明:

赫鲁晓夫对制止共产党内部出现个人崇拜问题,提出三点解决道路。

一是要在思想上认识到,“个人崇拜没有一点马列主义气味,而是违背了党的领导原则和党内生活的准则,并对个人崇拜进行斥责和消灭”。

二是要在组织上做到,“所有党政机关从上到下严格遵守党领导下的列宁主义原则,尤其是集体领导的主要原则。

遵守党章规定了的党内生活原则。

广泛地实行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原则”。

三是在制度上做到,“要彻底恢复那些由苏联宪法规定了的苏维埃社会主义的列宁主义原则,与滥用职权的个人专制行为进行斗争”。

 

苏联共产党在1956年2月14~24日召开了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赫鲁晓夫在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即将结束的2月24日深夜,采取突然袭击方式,发表了“秘密报告”,即《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

该报告于1956年6月4日被美国《纽约时报》全文发表,因其通篇直接谴责斯大林同志而造成了国内外的极大混乱。

赫鲁晓夫批判个人崇拜,提倡共产党内实行民主政治是正确的,有利于共产党内部团结、民主政治建设,但是赫鲁晓夫借批判个人崇拜问题而全面否认斯大林同志的历史功绩就是严重错误,特别是在毫无准备下,采取突然袭击方式,必然造成苏联共产党内部的思想混乱,同时也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造成不良后果。

 

6.勃列日涅夫有关管理体制上的改革

 

一、为了加强党及地方机关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更加顺利地解决每个州、边疆区及共和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任务,认为必须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及其领导机关的原则,这一原则是党的第二十二次代表大会所通过的苏共党章中极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在原被分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的州和边疆区,恢复统一的州、边疆区的党组织,把州和边疆区的所有共产党员,不论他们从事工业工作,还是从事农业生产,都联合在一起。

边疆区、州的党组织建立统一的边疆区、州的党委会。

 

三、认为必须把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生产管理局党委会改组为区党委会,集中对各级党组织,包括该区的工业企业和建设单位党组织的领导。

 

撤消以前在农业地区、州中心和共和国中心建立的工业生产(地区)党委会。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解读】这是1964年11月1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把州、边疆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合并的决议中的主要内容。

 

这份材料说明,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便开始对赫鲁晓夫时期所实施的管理体系改革进行重新改革,恢复原来的地方党组织统一领导体系。

勃列日涅夫认为,“为了加强党及地方机关在共产主义建设中的领导作用,更加顺利地解决每个州、边疆区及共和国经济发展和文化发展的任务,认为必须恢复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及其领导机关的原则”。

 

勃列日涅夫在具体改革实施中,“在原被分为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的州和边疆区,恢复统一的州、边疆区的党组织,把州和边疆区的所有共产党员,不论他们从事工业工作,还是从事农业生产,都联合在一起。

边疆区、州的党组织建立统一的边疆区、州的党委会”。

“必须把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生产管理局党委会改组为区党委会,集中对各级党组织,包括该区的工业企业和建设单位党组织的领导。

撤消以前在农业地区、州中心和共和国中心建立的工业生产(地区)党委会。

 

7.对赫鲁晓夫时期在管理体系上的改革进行重新修改

 

大家知道,两年前,根据所谓生产原则,对党组织进行了改组,结果把绝大多数边疆区和州的统一的党组织分为两个党组织:

工业党组织和农业党组织,各自成立了自己的领导机构。

成立了集体农庄国营农场生产管理局和工业生产(地区)党委代替农村区党委。

后来,对苏维埃、工会和共青团组织进行同样的改组。

 

生活并没有证实这种改组是适时的和适宜的,这种改组是在缺乏应有的准备、不考虑它的全部后果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地匆匆忙忙地进行的。

 

……

 

用所谓生产原则代替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的原则,客观上使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权力和义务相互混乱,使党委会代替经济机关。

改组的结果,作为行政经济单位的区,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应付不过来。

 

最近两年来,管理机构没有精简,州和边疆区的机构却大大的膨胀起来,而区一级环节则严重削弱。

干部工作条件更加复杂了,工业中心支援农业的可能性减少了。

此外,由于把党、政、工会和共青团的机关都划分为工业的和农业的机关,这样引起的困难和缺点,大大影响了对居民的服务,给他们造成了许多不便。

 

──齐世荣主编:

《当代世界史资料选辑》第一分册,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1989年版

 

【解读】这是1964年11月18日,在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闭幕后,苏联共产党机关报《真理报》发表题目为“忠于列宁的组织原则”的社论中的部分内容。

 

这份材料说明,勃列日涅夫上台后马上着手对赫鲁晓夫时期在管理体系上的改革进行重新修改,并且对赫鲁晓夫时期所进行的划分工业和农业党组织做法进行了批判。

材料说明:

(1)赫鲁晓夫这种管理体系上的改革是“在缺乏应有的准备、不考虑它的全部后果的情况下没有必要地匆匆忙忙地进行的”。

(2)赫鲁晓夫这种管理体系上的改革,“用所谓生产原则代替按地区生产特征建立党组织的原则,客观上使党政机关和经济组织的职能、权力和义务相互混乱,使党委会代替经济机关。

改组的结果,作为行政经济单位的区,在党和国家的关系上应付不过来”。

(3)赫鲁晓夫这种管理体系上改革的结果是,“管理机构没有精简,州和边疆区的机构却大大的膨胀起来,而区一级环节则严重削弱。

干部工作条件更加复杂了,工业中心支援农业的可能性减少了。

此外,由于把党、政、工会和共青团的机关都划分为工业的和农业的机关,这样引起的困难和缺点,大大影响了对居民的服务,给他们造成了许多不便”。

 

8.勃列日涅夫在农业上的改革

 

〔材料一〕近几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

农业发展计划没有完成。

农作物收获量提高得很慢。

在这段时间内,肉类、奶类和其他一些产品的生产同样增加得不多。

这一切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破坏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工人在提高公有经济方面的物质利益原则以及破坏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正确结合的原则,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

在领导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主观主义,这导致了在农业计划、拨款、贷款方面以及价格政策上的错误。

对生产和文化生活的建设投资很少,没有很好地巩固物质技术基础。

领导机构无根据的改组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害处,这种改组引起了工作中的不负责和神经过敏的状况。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材料二〕中央全会认为,为了顺利实现党拟定的进一步加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经济以及提高农村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物质兴趣的措施,必须从根本上改进所有党政机关、经济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

在它们的活动中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任务是经常关心人以及发展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经济,关心增加农产品生产和降低其成本,关心保证所有生产部门获得赢利。

 

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

 

必须争取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实现经济政治任务,保证正确地选拔、安排和培育干部,经常监督对党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必须加强党和国家机构各个环节和社会生产所有方面的纪律,提高每个工作人员对所承担的事务的责任感。

 

──《勃列日涅夫时期苏共中央全会文件汇编》(1964年11月—1976年2月),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

 

【解读】上述材料选自1965年3月26日,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上,通过的关于进一步发展苏联农业的刻不容缓的措施的决议的部分内容。

 

材料一说明,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时期农业发展状况及实施的农业政策进行了批评。

1.首先对赫鲁晓夫时期的农业发展状况进行评价,认为“近几年来农业增长的速度减慢了。

农业发展计划没有完成。

农作物收获量提高得很慢。

在这段时间内,肉类、奶类和其他一些产品的生产同样增加得不多。

这一切给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一定困难”。

2.对赫鲁晓夫农业发展缓慢原因进行了深刻分析。

认为“破坏社会主义生产发展的经济规律,破坏集体农庄庄员和国营农场工人在提高公有经济方面的物质利益原则以及破坏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正确结合的原则,这些是农业落后的基本原因。

”3.勃列日涅夫认为赫鲁晓夫在农业上的改革失败,也有领导方面原因。

指出:

“在领导方面,在很大程度上也表现了主观主义,这导致了在农业计划、拨款、贷款方面以及价格政策上的错误。

对生产和文化生活的建设投资很少,没有很好地巩固物质技术基础。

领导机构无根据的改组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生产带来很大的害处,这种改组引起了工作中的不负责和神经过敏的状况。

 

材料二说明,勃列日涅夫对赫鲁晓夫时期所推行的农业改革政策进行修改。

勃列日涅夫认为,

(1)苏联农业改革要注重,“进一步加强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经济以及提高农村劳动者对劳动成果的物质兴趣的措施”。

(2)苏联农业改革的重心是“从根本上改进所有党政机关、经济组织、共青团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工作。

在它们的活动中主要的和决定性的任务是经常关心人以及发展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经济,关心增加农产品生产和降低其成本,关心保证所有生产部门获得赢利”。

(3)苏联农业改革要“必须坚决抛弃行政命令、包办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领导者和专家的工作的做法,根除华而不实和喧嚷的表现”。

(4)苏联农业改革“必须争取广大群众积极参加实现经济政治任务,保证正确地选拔、安排和培育干部,经常监督对党的决议的执行情况。

必须加强党和国家机构各个环节和社会生产所有方面的纪律,提高每个工作人员对所承担的事务的责任感”。

 

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多为开荒扩大种植面积和改组农业领导体系,而勃列日涅夫则注重强调从经济角度改革苏联农业,从经济上使生产者及生产单位关心农业生产问题。

勃列日涅夫农业改革结果,1966—1970年的农业总产值增长率达4.2%,较1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