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05157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73.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docx

阶梯训练32串联并联电路

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

*1.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写成数学表达式是;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写成数学表达式是;串联电路的总电压等于,写成数学表达式是。

[2.5]

*2.几个导体串联起来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导体的电阻都,因为导体的串联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

[1.0]

**3.阻值为10Ω的电阻R1与阻值为25Ω的电阻R2串联后的总电阻是。

若通过R1的电流为0.2A,则通过电阻R2的电流是,R2两端的电压是。

[1.5]

**4.R1与R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350Ω,已知电阻R1=170Ω,则电阻R2=Ω。

**5.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R1∶R2=3∶2,则通过的电流之比I1∶I2=,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2.5]

**6.R1=5Ω,R2=10Ω,串联后接到6V的电源上,则R1两端的电U1为,R2两端的电压U2为,U1∶U2=。

[2.5]

**7.电阻R1=30Ω,与电阻R2串联后总电阻为90Ω,则电阻R2为Ω。

将这两个电阻并联,其并联的电阻为Ω。

[1.5]

**8.粗细相同的两根铝导线,长度关系是L1>L2,串联接入电路后,其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是()。

[1.5]

A.I1>I2,U1<U2B.I1<I2,U1>U2

C.I1=I2,U1>U2D.I1=I2,U1<U2

**9.串联电路随着用电器的个数增加,其总电阻()。

[1.0]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10.已知:

R1=4Ω,它与一只电阻R2并联后的总电阻是2.4Ω,求:

R2的阻值。

[1.5]

 

**11.如图15-19,R1=6Ω,U2=3V,总电压为7V,求:

R2=?

[1.5]

 

**12.如图15-20,R1=2Ω,R2=3Ω,电压表的示数为1V。

求:

R2两端的电压和电源电压。

[1.5]

 

知识的应用

**13.在家庭电路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越多,干路中的电流()。

[0.5]

A.越大B.越小C.不变D.无法判断

**14.将电阻R1、R2并联在电路中,已知R1=4R2,则在通过R1、R2的电流之比为()[1.5]

A.1:

4B.4:

1C.2:

1D.1:

16

**15.将20只电阻都是9Ω的小灯泡串联后接在36V的电源上,通过其中一个小灯泡的电流为mA。

[1.0]

**16.如图15-21所示的电路,电压U为24V,电流表的示数为1.2A,电压表的示数为6V,则电阻R1阻值为Ω。

[1.0]

**17.电阻R1和R2串联后的总电阻是1.5kΩ,接入电路后,R1两端的电压为6V,R2两端的电压为3V,则R1的阻值是

Ω。

[1.5]

**18.如图15-22所示,已知R1=6Ω,U∶U2=4∶1,则R2的阻值是Ω,U1∶U2=。

[2.0]

**19.把6个完全相同的小灯泡串联起来,接在24V的电路上,每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是V。

若每个小灯泡的电阻都是16Ω,电路中的电流是A。

[2.5]

**20.如图15-23所示的电路中,并联电路的电压U=;干路中的电流I=;总电阻的倒数1/R=。

[1.5]

**21.并联电路的总电阻比其中任何一个电阻都要,因为导体并联相当于。

[1.5]

**22.两个相同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为4Ω,那么将它们串联后的总电阻是Ω。

[1.0]

**23.将6只30Ω的电阻并联起来,其电阻为Ω,15Ω的电阻与30Ω的电阻并联,总电阻是Ω。

[1.5]

**24.将两个灯泡L1与L2并联,用电流表测出通过L1和干路中的电流分别为0.5A和0.7A,则通过L2的电流为mA。

[1.5]

**25.将一阻值为10Ω的均匀的电阻丝对折后,当成一根使用,则对折后的电阻为

Ω。

 

***26.如图15-24所示的电路,R1的阻值为10Ω,电流表的示数为0.4A,电压表的示数为3.2V。

求:

R1两端的电压,R2的阻值及电源电压。

[2.5]

 

***27.如图15-25:

U1=6V,U=10V,通过R1的电流是0.4A,求:

R1、R2的阻值。

[2.5]

 

***28.判断题:

[2.5]

(1)()导体的电阻决定于导体的长度、横截面积和材料,而与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

(2)()欧姆定律公式中的I、U、R是同一电路上的电流、电压和电阻

(3)()串联电路中的任一用电器被烧断时,其它用电器仍然正常工作

(4)()串联电路上,其中一个电阻增大时,总电阻也增大

(5)()金属中能够自由移动的是自由电子,所以电流和方向就是自由电子移动的方向

***29.两盏电灯L1、L2串联在家庭电路中,如果它们的电阻分别是440Ω和110Ω,求电路中的电流和电灯L1、L2两端的电压各多大?

[2.5]

 

***30.R1与R2串联后,连到10V的电源上,R1=30Ω,测得R1两端的电压为6V,求:

电路中的电流和R2的阻值。

[2.5]

 

***31.R1、R2串联后接到18V的电源上,测得通过R1的电流为0.2A,R2的电阻是40Ω。

求:

R1的阻值和R2两端的电压。

[2.5]

 

***32.R1=60Ω,R2=70Ω,它们串联后接到某电源上,测得5秒钟通过R1的电量是6C,则电源电压和R2两端的电压各多大?

[2.5]

 

***33.如图15-26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20V,R1=25Ω,电流表的示数为0.25A,求R2的阻值和电压表的示数。

[2.5]

 

***34.n个阻值分别为R1、R2……Rn电阻串联在电压为U的电路中,U1∶U2=;U1∶U=;Un∶U=。

由此可见串联电路中的总电压的分配与各部分电阻成。

[2.5]

***35.粗细相同的两根镍铬合金线A和B,A的长度大于B的长度,将它们串联后接入电路,则通过它们的电流和两端电压的关系是()。

[1.5]

A.IA>IB,UA=UBB.IA

C.IA=IB,UAUB

***36.有三个电阻,阻值分别是3Ω、6Ω、9Ω,串联后接到6V的电源上,则三个电阻两端的电压分别是()。

[1.5]

A.2V、4V、6VB.1V、2V、3V

C.3V、2V、1VD.6V、4V、2V

***37.有一电铃正常工作的电压是12V,要将此电铃接到电压是20V的电源上,应如何办?

[2.5]

 

***38.一把电铬铁,正常工作的电阻是72Ω,通过的电流是0.1A,问必须给它串联一个多大的电阻才能把接到220V的电源上?

[2.5]

 

***39.一个用电器正常工作的电压为6V,阻值为15Ω,将它与一只12Ω的电阻串联后接到电压是多大的电源上,此用电器才能正常工作?

[2.5]

 

***40.两个电阻R1、R2,它们的阻值分别是10Ω、20Ω,将它们串联后接在电压为6V的电源上,通电5min,则通过R1、R2的电量分别是()。

[1.5]

A.1C,2CB.180C,90C

C.40C,20CD.60C,60C

***41.将电阻R1、R2串联在电路中,已知:

R1=3R2,总电压为4V,则R1两端的电压为()。

[1.5]

A.4VB.3VC.2VD.1V

***42.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锰铜丝,把它们串联在电路中,则()。

[1.5]

A.粗的电流大,且电压也大

B.细的电流大,且电压也大

C.粗的、细的电流一样大,但细的电压大

D.粗的、细的电流一样大,但粗的电压大

***43.一段导体的电阻增加3Ω后,接在原电源上,发现通过该导体的电流是原来的4/5,则该导体原来的阻值是多少?

[2.5]

 

***44.如图15-27所示的电路,R1=20Ω,变阻器R2的阻值范围为0~40Ω,当变阻器滑片P移至变阻器的中点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5A,那么当变阻器滑片P移至阻值最大位置时,电流表的示数多大?

[3.5]

***45.如图15-28所示,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灯丝的电阻是7.5Ω,电压是1.5V。

如果电源电压为4V,要使小灯泡正常发光,应串联一个变阻器分去电压V,并控制电路中的电流为A,调节滑动变阻器的阻值为Ω。

[2.5]

***46.如图15-29所示,电流表的示数是0.3A,灯泡L的电阻为3Ω,整个电路的电阻为30Ω,那么,灯泡两端的电压为V,电压表的示数是V。

[2.5]

***47.如图15-30所示的电路中,当变阻器的滑片在向右移动过程中,变阻器连接入电路的阻值将,电路中的电流将,电阻R1两端的电压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2.5]

***48.如图15-31所示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自左向右移动的过程中,电路的总电阻、电流表示数和电压表示数的变化情况分别是()。

[1.5]

A.变小、变大、不变B.不变、变大、变小

C.变大、变小、变小D.变大、变大、变大

***49.如图15-32,R1=10Ω,R2是阻值为0~40Ω的变阻器,电源电压为10V。

当P在B端时,电压表的示数多大?

当P在AB中点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各多大?

[2.5]

 

***50.R1=5Ω,R2=7Ω,将R1、R2串联在某电路上,通过两电阻的电流之比

I1∶I2=,两电阻两端的电压之比U1∶U2=。

[2.0]

***51.下列各图15-33中,滑动变阻器滑片P移动时,电压表、电流表的示数各怎样变化:

[4.5]

 

若滑片P向右移动:

若滑片P向左移动:

若滑片P向右移动:

电流表示数;电流表示数;电流表示数;

电压表示数;电压表示数;电压表示数;

***52.如图15-34所示的电路,移动滑片P,使电压表的示数由U1变化到U2,U1∶U2=5∶2,则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前后,通过电阻R的电流之比为()。

[2.5]

A.5∶2B.2∶5

C.1∶1D.无法判断

***53.将电阻R1和R2组成串联电阻,R1∶R2=3∶1,如果电路两端的总电压是12V,那么R1两端的电压是()。

[2.0]

A.4VB.3VC.8VD.9V

***54.如图15-35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不变,R1=8Ω,R2是最大阻值为60Ω的变阻器。

求电压表和电流表的变化范围。

[2.5]

 

***55.如图15-36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且保持不变。

R1=10Ω,R2是0~50Ω的变阻器。

求当变阻器滑片移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范围。

[2.5]

 

***56.某用电器R1上标有“10Ω3A”,另一用电器R2上标有“50Ω1.5A”,串联后接到电源上,为了使用电器正常工作,电源电压应不超过何值?

[2.5]

 

***57.如图15-37所示的电路,灯L1、L2是联的,当开关S闭合后,电流表A1的示数为0.2A,A2的示数为A1示数的3倍,则A3的示数为A。

[2.0]

***58.1Ω和10Ω的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是R1,1Ω、10Ω和100Ω的三电阻并联后的总电阻是R2,则R1、R2的大小关系是()。

[1.0]

A.R1R2C.R1=R2D.无法判断

***59.学校照明电路的总电阻()。

[1.5]

A.只开一盏灯时总电阻最小B.不开灯时总电阻最小

C.所有灯都开着时总电阻最小D.所有灯都开着时总电阻最大

***60.如图15-38所示的电路,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向右移动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变化情况分别是()。

[1.5]

A.变大,变大B.变小,变小

C.变小,不变D.变大,不变

***61.下面四对并联的电阻,总电阻最小的是()。

[1.5]

A.两个4Ω的B.一个4Ω,一个6Ω

C.一个1Ω,一个8ΩD.一个2Ω,一个7Ω

***62.有一根粗细均匀的锰铜线,阻值为R,将其对折后的电阻是原电阻的()。

[1.5]

A.1/2倍B.1/4倍C.1/8倍D.2倍

***63.两个电阻并联后的接入电路,总电阻为R,若将其中任一电阻的阻值减小,则总电阻将R;若将其中任一个电阻的阻值增大,则总电阻将R。

(填“>”,“<”或“=”[1.5]

***64.两个同样的电阻串联后的总电阻是36Ω,若将它们并联后,总电阻是

Ω。

[1.5]

***65.导体串联后相当于增加了导体的,因此导体串联后总电阻;导体并联后相当于增加导体的,导体并联后总电阻。

[1.5]

***66.一根粗细均匀的电阻线,阻值为R,将其用拉丝机均匀拉长为原来的2倍,再将其对折,则它的电阻值R。

(填“>”,“<”或“=”[1.5]

***67.现有20Ω的电阻若干,实验时需要用5Ω的电阻一只,应用只20Ω的电阻联;若需要80Ω的电阻一只,应用只20Ω的电阻联。

[1.5]

***68.现有阻值分别是2Ω,5Ω,8Ω和20Ω的电阻各一个,要获得4Ω的电阻可以将的电阻联;如果要获得10Ω的电阻,则应将的电阻联。

[2.5]

***69.如图15-39所示的电路中,电流表的读数:

A1为0.12A,A2为0.08A,A3为0.1A,电压表的示数为2.8V。

由此可知干路中的电流是A;灯L1两端的电压为V,灯L2两端的电压为V。

[2.5]

***70.电阻R1=1Ω,R2=24Ω,把它们并联后的总电阻()。

[1.0]

A.一定大于24Ω,B.大于1Ω,小于24Ω

C.一定小于1ΩD.可能等于1Ω

***71.并联电路,随着并联支路数目增加,其总电阻将()。

[1.0]

A.变大B.变小C.不变D.无法判断

***72.串联后的总电阻为10Ω的两个电阻,并联后可能的最大总电阻是()。

[2.5]

A.2.4ΩB.2.5ΩC.5ΩD.1.25Ω

***73.n个阻值相同的电阻,串联的总电阻与并联后的总电阻之比()。

[2.0]

A.n:

1B.n2:

1C.1:

nD.1:

n2

***74.如图15-40所示的电路,滑动变阻器的滑片P向右移动时,各电表示数变化情况是()。

[2.0]

A.V1增大,V2减小,A减小

B.V1增大,V2减小,A增大

C.V1减小,V2增大,A增大

D.V1减小,V2增大A减小

***75.如图15-41所示,R1=R2=10Ω,则A、B间的总电阻是()。

[1.0]

A.5ΩB.10ΩC.20ΩD.0Ω

图15-42

图15-41

***76.如图15-42,R1=5Ω,R2=20Ω,已知干路中的电流是0.5A,求电路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阻的电流。

[2.0]

 

***77.如图15-42,若电路两端的电压是9V,I=0.2A,I1=0.15A。

求:

R1、R2的阻值。

[2.5]

 

***78.如图15-43,电源电压是18V,R1=60Ω,R2=10Ω,I1=0.2A。

求:

I2=?

,I=?

[2.5]

 

***79.一段电阻两端的电压是4V时,通过它的电流是0.2A,如果在它两端再并联上阻值为R的电阻时,干路中的电流增加了0.4A,那么电路的总电阻R总和R的阻值各是多大?

[2.5]

 

***80.如图15-44:

R1=10Ω,R2=20Ω,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6A.求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

[2.5]

 

***81.如图15-45所示的电路,灯L的电阻RL=40Ω,R是标有“20Ω1.5A”字样的变阻器,电源是由两节干电池串联而成的电池组。

试求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范围。

[2.5]

图15-45

 

***82.把R1与R2并联后接在电源上,当R1减小时,其总电阻()。

[1.0]

A.一定减小B.一定增大C.可能会增大D.可能会减小

***83.把两根长度相同粗细不同的镍铬合金线连接在电路中,若通过它们的电流相等,则它们的连接方式是()。

[1.0]

A.一定是串联B.一定是并联

C.可能是串联,也可能是并联D.无法判断

***84.如图15-46所示的电路,R1=2R2,电流表在A、B两处测得的电流分别为IA和IB,则()。

[2.5]

A.IA=

IBB.IA=

IBC.IA=

IBD.IA=IB

***85.将电阻R1、R2并联后接到某电源上,干路中的电流为I,则()。

[2.5]

A.R1中的电流为

B.电源电压为(

)I

C.R2上的电压为IR2D.R1、R2上的电压之比为R2:

R1

***86.如图15-47所示的电路,电流表A1与电流表A2的读数之比是5:

2,则两个电阻R1与R2之比是()。

[1.5]

A.2:

5B.5:

2C.3:

2D.2:

3

***87.如图15-48所示的电路,当开关S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是1A,开关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将()。

[1.5]

A.不变B.增加到2A

C.减少到1/2AD.增加到4A

***88.如图15-49,电源电压4V,R1=R2=4Ω,R3=2Ω。

电流表A1、A2、A3的示数分别是多少?

[3.5]

 

***89.如图15-50所示的电路,R1=2Ω,R2=6Ω,开关闭合后,电流表的示数为4.8A,

求:

[3.5]

(1)电路的总电阻;

(2)电阻R1、R2两端的电压之比;

(3)通过R1、R2的电流之比。

 

知识的拓展

****90.如图15-51,当S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1.5A,电压表的示数为9V。

(1)求电源电压和R1的阻值;

(2)当S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6V,电流表的示数为1A,R2的阻值是多大?

[3.5]

 

****91.如图15-52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12V且保持不变。

R1=8Ω,R2为0~12Ω的滑动变阻器。

开关S合上后,变阻器滑片P从A端移动到B端时,求电流表、电压表的变化范围。

[3.5]

 

****92.如图15-53所示的电路,R1=9Ω,R2=6Ω,R3=4Ω。

开关S1、S2均断开时,电压表的示数为5.4V。

求:

(1)开关S1、S2均闭合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2)仅合上开关S2时,电压表、电压表的示数。

[3.5]

 

****93.如图15-54所示的电路,灯L2的阻值R2=20Ω,当S1断开,S2合上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分别为0.3A和3V。

求:

(1)电源电压;

(2)S1、S2均合上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3.5]

 

****94.如图15-55所示,R1=15Ω,R2=10Ω,当S1合上、S2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4A;当S1、S2均合上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6A。

求:

(1)R3的阻值;

(2)S1、S2均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

[3.5]

 

****95.如图15-56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保持6V不变。

灯L1的电阻为15Ω,当开关S1、S2闭合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A,求灯L2的电阻。

(2)当开关S1、S2都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0.3A,求L3的电阻。

[3.5]

 

图15-57

****96.如图15-57所示的电路,电源电压为12V且保持不变。

R1=6Ω,R3=4Ω,当S1、S2均断开时,电流表的示数为1.2A。

求:

(1)R2的阻值;

(2)当S1、S2均合上时,电流表和电压表的示数;(3)仅合上S1时,电流表、电压表的示数。

[3.5]

 

****97.如图15-58所示电路中,RL=6Ω,电流表的量程为0~0.6A,电压表的量程为0~3V,电源电压为8V。

为了使两表都能安全使用,对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有何要求?

[3.5]

 

图15-59

****98.如图15-59所示,R1为0~200Ω的变阻器,R2=50Ω,电源电压为20V,电流表的量程A1是0~0.6A,电流表A2的量程是0~3A。

合上S,当滑动变阻器的滑片位于R1的中点时,1min通过R1的电量是多少?

为了使两表都不损坏,R1连入电路的电阻只能在什么范围内变化?

[4.5]

 

****99.实验:

给你一个电池组,一只电压表,一只已知阻值的定值电阻R,一只开关和几根导线,请你用来测一个未知阻值的电阻RX。

要求:

(1)画出电路图;

(2)简述实验原理和步骤;(3)写出计算RX的公式。

[4.5]

 

****100.如图15-60所示的方框称为黑箱(看不见内部情况的意思),它外面有四个接线柱,并知道内部有三只阻值相同的电阻,但不知道接法。

经从外部对四接线柱进行测定,得知RAD=RBC=R,RAB=RCD=2R。

请在黑箱内画出电阻的连接方法。

[3.5]

串联、并联电路的特点

1.各用电器电阻之和,R=R1+R2+…+Rn,处处相等,I=I1=I2=…=In,各用电器电压之和,U=U1+U2+…+Un2.大,长度3.35Ω,0.2A,5V4.1805.1∶1,3∶26.2V,4V,1∶27.60,208.C9.A10.6Ω11.4.5Ω12.1.5V,2.5V13.A14.A15.20016.1517.100018.2,3∶119.4,0.2520.U1=U2,I1+I1,1/R1+1/R221.小,增大了横截面积22.1623.5,1024.20025.2.526.4V,8Ω,7.2V27.15Ω,10Ω28.√√×√×29.0.4A,176V,44V30.0.2A,20Ω31.50Ω,8V32.156V,84V33.55Ω,13.75V34.R1∶R2,R1∶(R1+R2+…+Rn),Rn∶(R1+R2+…+Rn),正比35.D36.B37.串联一只16Ω的电阻后接到电源上38.2128Ω39.10.8V40.D41.B42.C43.12Ω44.0.33A45.2.5,0.2,12.546.0.9,947.变大,变小,变小48.C49.2V,0.33A,3.33V50.1∶1,5∶751.变小,变小,变大,变小,不变,变小52.A53.D54.0~10V,1.5~0.25A55.1.2~0.2A,12~2V56.90V57.并,0.858.B59.C60.B61.C62.B63.<,>64.965.长度,变大,横截面积,变小66.=67.4,并,4,串68.5Ω、20Ω,并,2Ω、8Ω,串69.0.3,2.8,2.870.C71.B72.B73.B74.B75.D76.2V,0.4A,0.1A77.60Ω,180Ω78.1.2A,1.4A79.6.67Ω,10Ω80.0.9A81.0.075~0.05A,0~1V82.A83.A84.C85.A86.C87.A88.1A,2A,4A89.1.5Ω,1∶1,3∶190.9V,6Ω,3Ω91.1.2~0.4A,12~4V92.2.5A,9V,1.5A,9V93.9V,0.45A,094.30Ω,0.24A95.10Ω,15Ω96.6Ω,4A,12V,0V,2A,12V,0V97.不小于10Ω98.12C,7.7~200Ω99.略100.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