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06441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2.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高三语文 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docx

高考高三语文散文阅读整体阅读素材

语文课时授课计划

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第周)

课题:

散文整体阅读课型:

复习课

学习目标:

1.了解散文高考的命题方向。

2.把握散文整体阅读的方法,提高散文鉴赏能力。

考情回顾:

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选文

●2019年(共8套题)

●北京卷《北京的“大”与“深”》赵园

●天津卷《萨丽娃姐姐的春天》选自《文汇报》

●2018年(共8套题)

●北京卷《水缸里的文学》苏童

●天津卷《虹关何处落徽墨》石红许

●浙江卷《汴京的星河》叶文玲

●上海卷《错位之思》凸凹

●2017年(共9套题)

●全国卷二《窗子以外》林徽因

●全国卷三《我们的裁缝店》李娟

●北京卷《根河之恋》叶梅

●天津卷《挺拔之姿》朱以撒

●上海卷《相思》贾平凹

考情回顾:

近三年高考散文阅读——考查点

【2017全国2】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2019天津】文中的标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2017全国3】结合上下文,分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含意。

【2018浙江】从结构上分析作品为什么先写街、再写人、后写灯。

【2017北京】文章叙写了玛利亚•索、乌热尔图和走出山林的人们。

作者这样构思体现了怎样的匠心?

【2017北京】①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

②请分别概括他们各自“根河之恋”的表现。

【2017北京】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2018浙江】根据全文,分析作者“感到如此新奇和庆幸”的深层意蕴

【2019天津】文中的老祖母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2018浙江】作者的兴奋情绪在文中画横线部分表现为怎样的语言特点?

【2018浙江】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连用10个“一”,具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2017上海】评析本文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意义。

 

【2017天津】你最欣赏其中哪种精神气质?

结合生活经验谈谈你的体会。

(80字左右)

【2019北京卷】作者久居北京,对北京文化既有亲切的感性体验,又有学者自觉的理性思考。

作者从提笼架鸟的老人、窗外的西山、浏亮的鸽哨声等生活细节感知这座城市的文化精神。

试借助这种由表及里的感知方式,来谈谈你对自己所生活的周边世界(如城镇、社区、学校、家庭等)的认识与思考。

 

知识链接

一、散文的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

①选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②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③表现方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

“神不散”指立意集中深远。

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二、散文的分类:

1、写景状物类

2、叙事写人类

3、文化游记类

4、议论说理类

技巧点拨

如何整体把握文章

1、写什么——文章内容

2、如何写——艺术特色

温故知新

荷塘月色

朱自清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

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

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

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

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

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

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

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

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

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

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

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

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

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

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鷁首徐回,兼传羽杯;欋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

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

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

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

——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时代背景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

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

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清前进的方向。

他知道:

“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

不能或不愿参加这种实际行动时,便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

在这三条路里,我将选择哪一条呢?

”这正是他“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的原因的最好诠释。

正因为有着这样的原因,作者才想起往日走过的荷塘,才想去荷塘解解闷、散散心,才想着超脱这矛盾纷呈的现实世界,去寻求一份宁静、一份洁净,去追求一份自由、一份幸福!

技巧点拨

如何整体把握文章

(1)关注标题,揣摩文意。

标题往往蕴含一些重要的信息,有时甚至集中反映文章的意旨。

(2)识得“文眼”。

  所谓“文眼”,晋人陆机在《文赋》中作如下解释:

“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

”“文眼”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

“文眼”的设置因文而异,或设在篇首以举其纲,或设在篇末以总其旨,或设在篇中以承前启后,突出主题。

鉴赏散文时,要全力找出能揭示全篇旨趣和有画龙点睛妙用的“文眼”,以便领会作者为文的缘由与目的。

(3)理清思路、划分结构

①画出各段落的关键词句:

中心句、总括句、结尾句和在文章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再将关键词句串联起来,从而把握文章的思路。

②捕捉文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语句,从而把握文章的脉络思路。

③逐段归纳要点,把各段要点合并起来思考,不仅能把握文意,还能找出文章的思路脉络。

④依据文体特征来理清思路结构。

不同形式的散文,它的思路结构是不同的。

根据文体特征,也可以较快地理清文章的脉络。

●写景状物散文体裁特点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变换观察角度,描写景物变化。

●(3)运用虚实结合、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

●叙事写人散文体裁特点

(1)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日常生活的人、事为主要表述对象。

写人着意于刻画人物思想性格,记事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2)记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串,来反映一个主题;讲究以小见大。

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

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

●(3)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

议论说理散文体裁特点

(1)内容的丰富性。

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

(2)语言的形象性。

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

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写作时可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展示自己的文采。

(4)扫描全文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

文中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和作者议论抒情的语句,往往与文章的主旨有联系,有时就是文章的中心。

找到这样的词语句子,文章的整体意思就容易捕捉了。

(5)联系背景,探讨情感。

借助注解、写作时间,了解相关时代背景,由此推断作者的写作意图。

真题体验

一、(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分)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注]虹关,即虹关村,古徽州村落,是“徽墨”产地之一,位于今江西省婺源县。

题目可以挖掘哪些信息?

1、“虹关”,地点;“何处”,什么地方(寻找);“落”遗落;“徽墨”,“墨的流派之一,分徽墨、川墨”。

题目交代了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就是“我”在虹关寻找失落的徽墨。

2、引人思考:

我去寻徽墨,去哪里寻?

为何寻?

如何寻?

结果如何?

一、(2018·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1分)

虹关何处落徽墨

石红许

1、在冬天,在春天……为了寻找一截久违的徽墨,我孑然一人蹀躞在虹关【注】墨染了一样的旧弄堂里,闯进一栋又一栋装满了故事的深宅老院。

我安慰自己,哪怕是能遇见寸许徽墨,也心满意足。

行走在虹关,我一次又一次向墨的深处挺进,去追寻墨的风月身影。

(第一段写一个人执着地追寻徽墨)

2.婺源一文友善意地提醒我,虹关徽墨以及制作徽墨的人很难找了,你这样没有目的地寻找,不啻于白费心神徒劳无功。

我不甘心,相信在虹关的后人中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制作技艺,他们会告诉我很多关于徽墨的记忆。

(第二段进一步写寻找徽墨之难,突出自己决心)

3.欣慰的是,季节扯起的丹青屏风里,总有一棵需十余个大人合抱的千年古樟,华盖如伞,累了,就在树下坐一坐,仰望绵延浙岭,聆听“吴楚分源”的回声。

穿村而过的浙源水、徽饶古道在炊烟袅袅里把日常琐碎的生活串成一幅恬谧幽静的水墨画,人在画中,画在人中,昔日贩夫走卒、野老道者的身影渐行渐远在徽墨涂抹的山水间,一丝淡淡的忧伤悄然在心里泛浮,随着雨滴从瓦片上、树叶间滚落下来,把人带进梦里故园。

(第三段写寻墨过程中,有领略虹关如画美景的欣喜,有昔日美好行将消逝的忧伤)。

4.一堵堵布满青苔的墙壁上还隐约留存着经年的墨迹,那是徽墨的遗韵吗?

石板路上,不时与村人擦肩而过;老宅门内,不时与老人目光相撞。

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

质朴、慈祥、安然,小桥、流水、人家……虹关,允许我拾取半截残墨,记下一串与徽墨有关联的大街小巷地名。

(第四段写现实以及记忆里的徽墨遗韵。

 

5.虹关伫立,徽墨式微。

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

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注:

式微,事物由兴盛而衰落

(第五段写徽墨式微的现实因素。

6.墨,松烟的精灵,千百年来忠实地在纸上履行职责,一撇一捺站立成墨黑的姿势,氤氲香气里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

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

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

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人因此而自豪。

水口、民居,显然还有徽墨等,不负众望,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注1:

滥觞,①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

②波及、影响③指泛滥、过分。

注2:

水口,虹关古村镇的水口建筑。

按藏风得水功能和徽州人视水为钱财的观点,非常重视古村的水口建设。

(第六段写徽墨辉煌的历史及在今天重新受到重视。

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7.虹关徽墨,不小心遗失在古村落、古驿道边,等待人们去擦亮这张泛着黑色光泽的名片——“徽墨名村”。

在一栋民居内,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不知那一双手是怎样捣鼓着黑色的诗篇。

不大的台面上摆放了刀、小锤、木槽、墨模等工具,还有一些看不懂的物品,想必都是与徽墨有关的器皿、墨料。

壁板上挂有制墨工序图《一块墨的前世今生》:

点烟、和料、烘蒸、杵捣、揉搓、入模、晾墨、描金。

从采取数种原料到试磨鉴定墨质,一锭墨才得以面世,具体制作起来,其工序之繁复岂是图解所能说得清楚的,想想真不容易。

一锭墨,千杵万揉,浓缩的精华,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第七段写遗失的徽墨重现生机与活力)

8.不经意间,我瞥见阁楼上稳站着一个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便主动打招呼,他问询了我的来意,邀请上楼喝茶座谈。

我,一个找寻徽墨的陌生人,沿着屋内与厢房连成一体的木质楼梯,漫步走上阁楼,轻轻地踏在楼板上,咿呀作响,我生怕踩醒了乾隆年间经营徽墨的原始账本,生怕踩碎了岁月的痕迹,更生怕踩破了一截遗落的留着明代指纹的徽墨。

(第八段写偶遇老者及进入他的阁楼的感受,为下文张本。

9.先生姓叶,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刻刻写写画画。

兴致来了,叶老师挥毫泼墨,正是徽墨磨出的浆液、芳香、光泽,正是新的徽墨传人制作出的徽墨。

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

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

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第九段写叶姓隐者制作徽墨时的生动情景以及我对这样诗意的行为向往。

10.家里书桌内一角散落着几块早年留下的普通用墨,七公分长,其侧分别有描金楷书“金不换”“凝香”字样,背面还有莲荷、白鹤等图纹,虽谈不上金贵,但仍散发着幽幽暗香,还有儿时习书的悠悠往事。

回想小时候上学时,练毛笔字要买描红本、砚台,还有长条形的墨块。

磨墨时总是弄得满手漆黑,便到校外小水塘边去洗干净,再继续练字。

与墨的亲密接触也就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的那几年,以后偶尔再接触毛笔,已经是蘸着液态的墨汁了。

我想,那时研磨的墨一定是虹关的徽墨吧。

这样一想便感到一丝慰藉,回头再看黄灿灿油菜花簇拥的虹关,一身原生态的粉墙黛瓦着装,仿佛特别的亲切,烟雨蒙蒙中弥漫着老家的气息,一股乡愁莫名袭来。

(第十段联想自己儿时与徽墨的联系,引发“乡愁”。

11.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在寻找徽墨中,我领略到徽墨走过的千年历程,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

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似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写寻找徽墨的深层原因,对文化的敬畏,对心灵的涤荡。

12.蓦然间,发现村口一小店屋檐下旗幡招展——“有徽墨出售”,我加快脚步走去,带一截虹关徽墨,去描绘心中的故乡。

(选自《散文选刊》,有删改)

(写寻到徽墨,精神的出口得到释放,同时照应了开头。

●理清思路:

●1.我孑然一人行走在虹关,去追寻墨的身影;

●2.很难寻找,但我不甘心。

●3.欣慰的是虹关的风景勾起了我对传统的眷恋与故园的追思;

●4.那是徽墨的遗韵吗?

在虹关,我拾掇了一串烙上徽墨温度的词语

●5.徽墨的式微,科技发展,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6.但徽墨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这就更坚定了我寻墨的信心。

●7.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

●8.偶遇老者。

●9老者是叶先生,是徽墨传承人,(这就已经为能找到徽墨埋下了一笔)

●10.我想起小时候用虹关徽墨的场景,表明徽墨消逝的时间并不久远;同时又勾起自己的乡愁;

●11.作者直抒胸臆,寻徽墨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文化一颗敬畏之心。

●12.有徽墨出售,寻到徽墨。

第一部分(1段):

总写作者寻找徽墨的执着和感受。

第二部分(2~4段):

写作者在寻找徽墨的过程中所发现的虹关古村之美以及见闻。

第三部分(5~10段):

由徽墨的式微谈徽墨的历史文化价值,表现寻找到虹关徽墨后的感受与联想。

第四部分(11~12段):

表达对徽墨及其所代表的传统民族文化的敬畏,收结全文。

深入思考

问题1:

文章在记叙寻墨的同时,为什么还用大量笔墨描绘虹关古村?

此段可否删去?

解析 不能删去。

可从“我”对虹关古村的感受和徽墨与虹关古村的关系等方面入手。

由对虹关古村美景的叙述可知,虹关古村本身就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样的虹关不仅契合了“我”对文化的敬畏之心,还让“我”感觉特别亲切,引发了“我”的乡愁。

由文本可知,虹关本就是徽墨的产地,二者互相成就,所以写寻找徽墨,自然会描绘虹关。

此外,从主题表达看,在寻墨过程中描绘虹关,可以丰富“我”的寻墨历程,进而丰富文本所表现的“敬畏文化”的主题。

答案 ①虹关具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厚的文化底蕴。

②虹关是徽墨的产地,徽墨也成就了虹关。

③虹关引发了作者的乡愁。

④增添了寻墨历程的情趣,丰富了主题。

(答对3点即可)

深入思考

问题2:

在寻墨的过程中,作者花了较多的笔墨还写到一位“叶先生”,有何用意?

从文章的描写来看,叶先生是“一个隐者、居士、制笔者”,他是徽墨的爱好者,转化为徽墨的传承者,正是先生的出现,让我的寻墨过程更为坚定,更加充满信心和希望。

叶先生的描写出现在文章的第八、九自然段,在第七段作者已经开始铺垫“我兴奋地发现,有人在挖掘、研发传统徽墨工艺,遗憾不见墨工”,然后就在遗憾过后的不经意间,发现“白髯飘飘、仙风道骨”的先生,外表的不俗已吸引我这个寻墨人,先生“放弃大城市的舒适,只身走进虹关,设立工作室,执刀执笔”更是让我这个喜爱徽墨的寻墨人感到敬佩。

这也勾起了下文第十段我对自己小时候与虹关徽墨交集的一段回忆。

所以叶先生在结构上是一个起承转合人物,在主题的表现上更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榜样。

有了叶先生这样的人们,作者才对虹关徽墨的未来充满信心。

概括主旨:

 文章写“我”对日渐式微的徽墨的追寻和对虹关古村的感受,表达“我”对徽墨这一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喜爱和敬畏,也抒发了作者浓浓的乡土之情。

文章旨在呼吁更多的人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重视对传统民族文化的保护和继承,并使之发扬光大。

【真题试做】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文章开头运用“孑然一人”“蹀躞”等词语,形象地描写了“我”寻找徽墨时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

B.“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是徽墨式微的原因,“华丽”一词运用反语手法,寄寓了“我”内心的惋惜与不平。

C.文章写了一位“隐者”,表达“我”对其放弃大城市舒适生活、在虹关与笔墨为伴的敬慕之情。

D.文章回忆儿时磨墨习书的一段经历,意在强调“我”与墨的渊源,真实亲切,具有生活气息。

E.文章以寻找徽墨始,以带走徽墨终,首尾呼应,脉络清晰;文字优美,富有诗情画意和文化韵味。

答案AB

A项,“身心疲惫、孤独失落的状态”错,由第一段“我安慰自己……心满意足”和第二段“我”不甘心,相信一定还有人掌握了徽墨的制作技艺,可知“我”寻找徽墨时是充满信心和期待的,并未感到“身心疲惫、孤独失落”。

B项,“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并不是徽墨式微的全部原因,从原文看,在数字化到来之前,随着科技的发展带来的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的出现,徽墨已经出现式微的趋势。

2.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5分)

磨墨时,细润无声,我却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

触摸着徽墨的韵律,我看到了,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入纸不晕,书写流利,浓黑光洁”。

真想只做一个书者,舀一瓢清清的湖水,每日轻柔磨墨,从容铺纸,蘸墨挥洒,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

解析 画线句写的是“我”在看到使用徽墨书写时的主观感受。

从艺术手法的层面看,“听到了墨与砚台的喁喁细语”“看到了徽墨沿着纸的纹理在翩翩起舞”既是拟人,又是“我”的主观想象,“翩翩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

从思想内容的层面看,这些美好的想象和感受表现出“我”对徽墨的喜爱,由此生发的“过上一段墨落纸上荡云烟的幽静生活”的感慨则表达了“我”对幽静生活的向往之情。

答案 主要运用了拟人(或想象)手法,形象地写出了使用徽墨书写时鲜活灵动的状态,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和对幽静生活的向往。

3.请结合全文分析,文中的“我”为何要寻找徽墨。

(6分)

解析 从“我”的情感方面看,开篇即表现了“我”对徽墨的极度喜爱,而徽墨的处境堪忧,日渐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所以“我”不得不只身来到徽墨的故乡虹关,来寻找徽墨;倒数第二段明确表示“我”对徽墨的寻找,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这也是“我”寻找徽墨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徽墨”自身的价值看,第六、七段明确点出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是需要继续传承下去的,因而“我”坚持寻找徽墨。

答案 

①喜爱徽墨,而徽墨式微,制墨技艺几近失传。

②墨,传承着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浓缩的是民族文化的瑰宝。

③警醒我们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

小结

●如何整体把握文章

●1、关注标题

●2、抓住文眼

●3、理清线索、思路

●4、扫描反复出现的关键词句、议论抒情句

●5、联系背景

作业:

1.完成导学案后面的跟踪练习。

2.建议利用假期进行一定数量的散文阅读,加强理解和鉴赏能力,借以提高整体阅读散文的水平。

附跟踪练习:

(2017·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14分)

我们的裁缝店

李 娟

在城市里,裁缝和裁缝店越来越少了,但在喀吾图,生活迥然不同。

这是游牧地区,人们体格普遍高大宽厚,再加上常年的繁重劳动,很多人身体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变形,只有量身定做的衣服才能穿得平展。

我们租的店面实在太小了,十来个平方,中间拉块布帘子,前半截做生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