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17376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docx

烙画资料参考资料

 

烙 画 之 最

 

   

 

 这仅是我个人收集的资料,绝是管窥之见。

世界之大,藏龙卧虎,历史之悠久,名人辈出。

诚望有识之士提供更多的烙画之最或修改现有的烙画之最。

这对研究烙画的历史渊源,进行艺术交流无疑是一种好的形式。

提供的资料必须有实物照片、文字的出处或具有实际考查价值的线索。

 

最早的烙印文字

 

   寻本溯源,早在商周以前,人类就有了熨烙活动。

我国已故著名文字学家康殷先生撰写的《文字源流浅说》第五章中曾详细论述了熨字的演变过程:

 “  

        

    《 金文编》释为 

, 象把

形  物置于火上加热,以熨人背之状,如(图1)手持械以烧

, 手形作示非徒手,如(图1)②,愚释为篆文,本象古代火烙疗法,即《史记.扁鹊……列传》所

 

说的‘乃使子豹为五分之熨……熨两肋下。

’又见《韩非子》‘上古之时……按抚毒熨’的熨字。

形象石块,旧籍论记医事,多见‘石’字,殆皆烫具。

…由治病转为治人者,又由熨烙人转为熨平缯帛。

……”

 

  图1

 

   由此推断熨烙活动早于文字之前,但这种熨烙活动是否会产生熨烙的痕迹呢?

这就靠每个人去联想了。

我认为这种熨烙活动对熨烙的痕迹会产生必然的联系。

那么这种痕迹久而久之就会成为人们的记事符号或简单的图形。

是一种由无意识艺术行为转变为简单的意识艺术行为。

 

最早的烙印工具

 

   汉代的烙马印是迄今知道的最早的烫具。

在邓散木著的《篆刻学》中曾介绍:

“古印有极大者,其上多附直钮,就印文以观,意为烙马或钤于廪粟之用,大都以铁为之。

》(图2)

     图2

 

   关于烙马印,史书《北史》卷三《魏孝文帝记》中说:

“延兴二年(公元472年)五月,诏军警给玺印传符,次给马印。

”在《唐六典》中更有详细记载:

“凡外牧进良马,印以三花飞凤云字为志焉。

细次马送尚乘局者,于尾侧依左右间印以三花;其余乘马送尚书者,以凰字印印右髆”。

“凡在牧之马皆印,印右髆以年辰,尾侧以监名。

”(尚书,官名。

髆,肩膀,肩胛。

   1975年考古工作者在汉墓出土的漆匜等器物上发现烙印戳记。

这些烙印戳记标示的是漆匜的产地,是汉初蜀郡成都市府作坊手工业的制品。

这就为传说汉代蜀地曾出现烙花筷子和烙画工艺品提共了有力的证据。

 

最早的烙画文献

 

   关于烙画最早的史书记载,见诸于晚清末年李放编著的《中国艺术家征略》一书,内容是“征引各家论说,以记历代手工艺人为主。

”书中记载:

“张崇唐代名画工。

擅长烙画,人称巧人张崇”。

因古人烙画用炭条,故也称“炭画”。

据载张崇腰带铰具,每一胯如钱,灰画烧之,见火即隐起,作鱼、龙、鸟、兽之形,莫不悉备。

   这里的“铰具”大概就是烙画的工具。

清嘉庆丁卯锓版印行 道光辛巳年重印《双藤书屋》有序“罗云山人火画歌”:

“赵城籍班禄,别号罗云山人,工火画,深浅阴阳,毫厘可辩,山水人物,翎毛花卉,具有生气。

今老矣而技益工,已巳秋为平定李丈(培荣)作枯木竹石一帧,萧然意远,……

   《中国艺术家征略》还记载:

古今诸美术家“张王贤火笔竹器,皆名闻朝野,信今传后无疑也。

1984年〈河南二轻信息报〉介绍南阳烙画,据考证:

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由擅长绘画的南阳人士赵绘三初试而成。

后经历代艺人的继承,使这一传统工艺得以流传。

   由此可知,在清末烙画已初具雏形。

但百余年来由于社会的局限,烙画却没有太大的发展。

1987年编《词海》艺术分册对烙画是这样介绍的:

“烙花,也叫烫花。

中国民间工艺品之一,用烧热的铁扦,在扇骨,梳篦,葵扇或木制家具上烫出各种人物,花卉等纹样。

以河南南阳所生产的较为著名。

”《词海》记载的不十分准确,但证明编篡《词海》之前,烙画在全国还没有普及,其工艺,题材和创作水平还停留在较为原始的水平阶段。

 

中国最早的烙画作品

   

  1984年,我作为某报社记者曾采访过河南南阳烙花厂,厂长特许我参观了烙画车间和烙画陈列室(当时烙画属特殊工艺,不对同行开放)。

我有幸参观了我所见到的中国保存最早的烙画,就其烙画内容和品质,象是民国时期的烙画,最早不过清朝末年。

三十年过去了,不知这些烙画作品是否还存在?

 

最早的现代烙画作品

   

   文化大革命期间,全国开展“三忠于”活动。

将中华民族所有的艺术形式都运用到这个群众性的文化活动之中,各显其能,大献“忠心”。

上百年的南阳烙画绝技亦在这风糜全国的“献忠心”活动中流传于民间。

196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某部偶然得到一块木板烙画,据烙画作者称,他的师傅就是河南南阳烙画厂的,烙画技法是从那里学来的。

部队立即组成了烙画组,专门研究烙画艺术。

首先组织电器工程师,对南阳烙画工具进行革新。

经过多次试验,研制成功专用于烙画的电压器和电烫笔。

同时组织美术工作者,研究烙画技法。

在百花齐放,向党献忠心的精神力量感招下,部队烙画组创作了大量毛主席的画像和反映部队生活的烙画作品。

得到部队首长和总政治部领导的赞赏和支持。

 

 

这张老照片就是当年烙画组的全体成员手捧着用木板烙制的毛主席画像合影留念,

画的内容配有用电烫笔烙的毛主席诗词“红军不怕远征难……”和山水画。

左起杨建国、杨义安、本文作者艾秀琪、马伟、张永德(1971年)

 

   如果说当年南阳是我国唯一生产烙画的厂家,通信兵某部烙画组就是当年唯一研究烙画的机构,部队从未考虑经济效益,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美术组在上级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刻苦钻研,大胆尝试用烙画的方法表现不同风格或不同画种。

试烙书法,并在纸,布等材料上试烙,既有成功,又有失败。

终于在1972年由翟松杰,张永德,艾秀琪合作的烙画,

《野营路上话当年》1972年  翟松杰,张永德,艾秀琪合作

 

   《野营路上话当年》和艾秀琪创作的《崇山峻岭架银线》参加当年纪念《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三十周年全军美展,在军事博物馆展出。

并在《解放军画报》、《通信兵之歌》、《连队文艺》等军内刊物发表。

在军内外美术界产生极大的影响。

 

 

《崇山峻岭架银线》 艾秀琪作

 

 

本文作者当年与战友杨义安在研究烙画(1970年)

 

 

   也就是从那时起,烙画真正走上了它辉煌的历程。

从古老的民间工艺中脱颖而出,成为具有独力欣赏价值并能反映现实生活的美术作品。

   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介相继报道烙画的创新与成就,推动了烙画的普及和提高。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产生了东北烙画热。

继而在全国涌现出不少烙画艺术家,创作出大量优秀的烙画作品,使烙画在美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独展风姿。

 

国外最早的烙画作品

 

   关于烙画的发源地,各家说法不一。

河南说:

南阳是中国的烙画发源地,但据考证,南阳的烙画也仅有百余年的历史;朝鲜说:

烙画是朝鲜传统的民间工艺,据有悠久的历史,但中朝两国是近邻,传统文化的近似,很难说谁影响着谁;东北说:

烙画起源于东北,理由是东北有得天独厚的丰富的烙画材料——木材。

更有说法:

最早起源于山火,山林失火后,人们进山伐木,剥开树干上的缠藤,惊现出美丽的花纹,受之启发,匠人以绳代缠藤,自行烘制,由此产生了美丽的烙花。

这种说法虽有道理,却不见史料记载。

   最近在网上发布的一条烙画消息:

广州中山大学法语系教授程增厚先生是研究“雨果与中国”问题的学者。

当他1989年走进法国大文豪雨果的一间体现中国情结的客厅里时,惊奇地发现:

这个客厅的四面墙上有几十幅中国题材的烙画,是雨果为情人朱丽叶在根西岛的居所“高城仙境”的饭厅亲自设计和制作的。

尤其是那幅《杂耍少年》,题材、形象和造型都是中国式的,更妙的是少年身后的影子,自上而下,组成维克多.雨果的首字母缩略词。

把签名融入绘画,正是雨果独特的艺术。

   雨果的生年正是中国清朝的晚期,但没有证据证明雨果和中国绘画有过直接的接触。

无论烙画形式和烙画题材都与清末中国绘画艺术极为相似。

这就在烙画史或美术史上设下了一个迷团。

 

 

雨果的烙画《杂耍少年》

 

   综各家烙画源流之说,烙画应该产生于世界各地。

它是在人们生产生活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因此它也就象是一条大江大河,是由众多的支流汇聚而成。

因此考证烙画的唯一发源地是无益的。

但中国烙画现在已领先于世界是无争的事实。

 

 

中国最早的烙画专著

    

艾秀琪编著的《中国烫画技法》于1990年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著名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先生为此书撰写序言,王颂余先生为该书题写书名,大16开110页。

全国发行,第二年再版,至今已十七年。

《中国烫画技法》填补了中国美术史的空白,得到专家的肯定和读者的欢迎,无疑对中国烙画艺术的发展到了它应有的作用。

中国最早的纸布烙画专著

 

 

   1997由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的中国民间工艺美术技法丛书《纸布烫画》分册由艾秀琪编著。

填补了工艺美术史的空白。

 

 

最大的烙画

 

 

油田旭日              艾秀琪作              241CMX183CM

 

 

最早的商品烙画

 

    130年前由河南南阳的赵会三把烙画烙在梳篦上进行出售,应算是最早的商品烙画。

清光绪三年,(公元一八七七年)南阳的赵会在一次吸食牙片,烟隐过后,顿生画兴,以烧红的烟钎代笔在烟枪杆上信手烙烫作画,得一小品,喜出望外,继而又在又在其实木玩上施艺,得意之作,馈赠好友久而久之,烙画品逐渐成为达管贵族之间礼尚往来的馈赠之佳品。

  

最早的烙画工厂

 

     河南南阳烙花厂是我国最早的专门烙画的工厂。

一九五四年春,在南阳市和平街六十一号由十多家单干户集资入股组成的木制业互助组,职工人数六十五人,只能生产一些小件烙花制品,兼修秤业务。

一九五六年春,改互助组为南阳市木制社,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一日由和平街迁至卧龙路三十八号,一九七九年四月一日改名为南阳市烙花工艺厂。

 

 

最小的烙画

 

河南南阳烙花厂的烙花筷子,当属最小的烙画,仅在几毫米宽的筷子头上就可烙画出栩栩如生的山水、花鸟、人物。

技艺精湛绝伦。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NurfürdenpersönlichenfürStudien,Forschung,zukommerziellenZweckenverwendetwerden.

Pourl'étudeetlarechercheuniquementàdesfinspersonnelles;pasàdesfinscommerciales.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

 толькодлялюдей,которыеиспользуютсядляобучения,исследованийинедолжны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вкоммерческихцелях. 

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