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3189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102.4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docx

中国古代史阶段特征

中国古代史知识掌握索引

第一章祖国历史的开篇—先秦历史(BC2070年—BC221年)

朝代更替:

BC2070年—BC1600年—BC1046年—年BC771年—BC475年—BC221年

夏朝商朝西周春秋战国

奴隶社会开始奴隶社会发展奴隶社会鼎盛奴隶社会衰落封建社会确立

王位世袭制(殷墟、甲骨文)分封制分封制瓦解确立中央集权制

代禅让制井田制井田制崩溃确立土地私有制

阶段特征

总特征:

中华文明的基础初步奠定

分特征:

政治上以王位世袭制为标志,中国进入阶级社会,创立了一系列政治制度,影响深远。

经济上农业在各部门中的主导地位确立,形成以中原地区长期领先为特点的经济格局。

民族关系上华夏族主干形成,与周边少数民族接触频繁,形成第一次民族大融合。

文化上中华传统文化开始形成

章节内容:

第二节夏商西周的更替

掌握:

①夏朝建立的时间意义、统治区、都城、夏桀。

②商建立者、都城、盘庚迁都、商纣王暴政的表现。

③牧野之战的性质、西周的都城、周厉王暴政的表现、国人暴动的性质时间、西周灭亡的原因时间。

④井田制的含义、内容、实质、作用、表现。

⑤分封制的目的、内容、实质、作用。

第三节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

掌握:

①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②表现在农业作物品种、产量、工具、耕作技术、农田水利;手工业有青铜铸造、玉器加工、纺织、陶瓷、漆工艺;商业有商人、货币、城市、交通、邮驿传递

第五节春秋战国纷争和民族融合

掌握:

①春秋诸侯争霸的原因、目的、性质、实质、过程、评价。

②战国七雄的形成、性质、实质、兼并战争的表现③民族融合的原因、表现、实质、影响

第六节春秋战国的的社会经济和社会变革

掌握:

①农业方面工具、技术、水利、耕地、人口、关中平原、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的条件以及都江堰成为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理由。

②冶铸业、漆工艺、纺织、煮盐、酿酒、手工业著③④⑤

第七节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

第二章封建大一统时期—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朝代更替:

BC221年——BC206年——BC202年——AD9年——AD25年——AD220年

秦朝楚汉战争西汉莽新王朝东汉

阶段特征

总特征:

秦汉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初步发展和首次出现大一统局面的时期

分特征:

政治上封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确立并巩固下来。

秦朝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至西汉汉武帝时这一制度得以巩固。

经济上①以农业为主导的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②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

③对外贸易开始,通过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沟通了中西方的贸易往来。

民族关系上秦汉王朝均加强了对边疆地区少数民族的有效管辖,拓展了疆域,加强了内地同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

思想文化上①出现了许多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尤其是造纸术的发明。

②统治者加强了思想控制,形成以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思想大统一③外来思想文化(佛教和与之相关的文学艺术)开始传入中国④与“君权神授”等封建迷信思想相对立,产生了王充的唯物主义思想。

对外关系上随着陆上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的开辟,中国对外友好交往的格局初步形成。

章节内容:

第一节秦朝的统治

第三节两汉政治经济制度

第五节两汉时期边疆各族的发展

第六节两汉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七节秦汉时期的文化

第三章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融合时期—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

朝代更替:

AD220年——AD280年——AD317年——AD420年——AD589年

三国时期西晋短期统一东晋十六国南北朝时期

阶段特征

总特征:

是封建国家分裂和民族大融合时期,也是南北经济趋向平衡的时期。

分特征:

政治上此时期我国长期处于分裂对峙局面,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不安。

经济上江南经济迅速发展,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的大一统奠定了经济基础。

民族关系上少数民族内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促进了民族融合。

思想文化上思想文化在动荡、变化的社会环境中,异彩纷呈,为唐宋时期的繁荣、发展提供了新的基石。

章节内容:

第三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

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

第四章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隋唐(公元581年—公元907年)

朝代更替:

AD581年——AD618年——AD907年

隋朝唐朝

阶段特征

总特征:

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多项政治制度得以完善;封建经济空前繁荣;文化全面繁荣,泽被东西;“中华文化圈”总体格局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获得重要发展。

分特征:

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局面。

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经济上租庸调制、均田制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调整了封建生产关系,推动了农业、手工业、商业出现全面兴盛的局面,重要工商业城市遍布南北,长安、洛阳等成为国际性大城市。

民族关系上唐朝以和亲、册封、会盟等多种方式,有效处理了中央王朝与周边各少数民族的关系。

中央政府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有效管理,扩大了统治范围,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对外关系上唐朝对外交通发达、交往形式多样,不仅与东亚各国保持经济的联系,而且与中亚、欧洲、非洲一些国家建立联系,频繁的对外交往不仅促进唐朝经济文化发展,而且促进世界文明的进步。

思想文化上由于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各民族间、国家间的密切联系,唐朝在科学技术、文学艺术、思想等领域都取得重大进展,形成传统文化发展的有一个高峰。

章节内容:

第一节短暂的隋朝

第二节唐朝的开国和盛世

第四节隋唐制度的革新

第五节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

第六节隋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七节隋唐时期对外友好交往

第八节隋唐时期文化的繁荣

第五章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公元907年—公元1368年)

朝代更替:

AD907年——AD960年——AD1127年——AD1271年——AD1368年

五代十国辽、北宋、西夏金、南宋元朝

阶段特征

总特征:

封建经济继续发展、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政治上有分裂走向统一、传统文化发展到新高度的阶段。

分特征:

政治上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到辽、宋、夏、金的对峙,最后元朝完成统一。

经济上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南方经济获得较大发展,南宋时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扩展。

民族关系上民族间友好交往依然是民族关系的主流,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在元朝大一统局面下,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思想文化上传统文化发展到新的高度。

科学技术又有新的发展,以诗词创作、;理学兴起、元曲兴盛为代表,传统的思想文化也呈现出阶段性变化。

章节内容:

第二节北宋的建立和中央集权的加强

第三节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

第四节辽、西夏的建立和宋辽、宋夏的和战

第五节金的建立和宋金的和战

第六节元朝的建立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八节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的文化

第六章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封建社会由盛而衰——明清时期(公元1368年—公元1840年)

朝代更替:

AD1368年——AD1644年——AD1840年

明朝时期清朝

阶段特征

总特征:

封建社会由盛而衰和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

分特征:

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加强,并对经济文化产生一定的阻碍作用。

经济上随着土地关系和赋役制度的调整,封建经济一度呈现繁荣局面,新的生产方式在艰难中成长。

民族关系上历代中央政府注意发展民族间的往来,平定了民族分裂势力的叛乱,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幅员辽阔的版图最终奠定。

对外关系上由开放转向封;中国与西欧之间的往来出现“西学东渐”的局面;出现侵略与反侵略的斗争;中国的传统对外关系由主动转为被动。

思想文化上科学技术发展出现停滞的趋势;文学艺术仍有暂时的繁荣;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古典小说、西学东渐则是文化领域中的新现象。

承古萌新成为明清文化的总体特点。

章节内容:

第一节明朝的建立和专制制度的加强

第二节明朝中后期政治的腐败和明末农民战争

第三节清朝的建立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第四节明清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

第五节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第六节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

第七节明清时期的文化

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知识掌握索引

旧民主主义革命

阶段呈现:

AD1840年—AD1860年—AD1901年—年AD1912年—AD1919年—AD1924年—AD1927年

第一章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

注:

民主革命即资产阶级革命,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推翻封建地主阶级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

旧民主主义革命即由资产阶级领导、推翻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压迫,确立资产阶级统治的革命。

新民主主义革命即由无产阶级领导、推翻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的革命

第一章清朝晚期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AD1840年—AD1860年)

阶段呈现:

AD1840年—AD1842年AD1851年—年1864年

鸦片战争和新思想的萌发太平天国运动和第二次鸦片战争

阶段特征

总特征: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分特征:

政治上中国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变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中国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

社会矛盾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为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革命任务由反本国封建统治转为反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双重任务。

中国进入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经济上列强对中国以商品输出为特征的经济侵略日益加剧,中国已经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思想文化上民族危机的出现和封建统治危机的加深及鸦片战争中英国侵略者的船坚炮利,使先进的中国人萌发了以向西方学习为核心的新思潮。

从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洪仁玕的《资政新篇》都显示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变化和“西学东渐”的趋势。

对外关系上由闭关锁国转为被迫开放;由盲目自大转为对外妥协。

章节内容:

第一节鸦片战争

第二节鸦片战争的影响

第三节第二次鸦片战争

第五节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和发展

第六节天平天国后期的保卫战

第七节新思潮的萌发

第二章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AD1860年—AD1901年)

阶段呈现:

AD1860年—AD1895年AD1895年—年1901年

洋务运动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戊戌变法、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甲午中日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

阶段特征

总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分特征:

政治上①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出现了暂时“和好”的局面。

19世纪70—90年代中外反动势力有出现暂时的对抗。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清政府完全成为了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列强的侵华政策由征服瓜分演变为“以华治华”,中国社会完全半殖民地化。

②国家主权进一步丧失,民族危机空前加剧。

③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产生并壮大,领导了挽救民族危亡的维新变法运动。

经济上①外国经济侵略扩大,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发展为以资本输出为主,使中国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③19世纪60—90年代,地主阶级兴办洋务企业,中国的经济近代化由此开端。

④19世纪60、70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产生,19世纪末有了初步发展。

思想领域在向西方学习的层面上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即由“器物”到“制度”,中国思想界走过了一个由地主阶级洋务派的“师夷长技以自强”,到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和康梁维新派的“君主立宪”的发展历程。

这一变化,标志着中国人向西方已由浅入深、由表入里。

教育方面封建教育开始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教育,中国的教育近代化由此起步。

①出现了新式学堂,以京师同文馆、京师大学堂为代表。

②教育内容中增加了近代科学文化知识,出培养官僚后备者外,还培养了其他方面的人才。

对外关系清政府最终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

设立了中国近代第一个常设的外交机构—总理衙门,并于1901年,该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章节内容:

第二节洋务运动

第三节中国资本主义产生

第五节甲午中日战争

第七节戊戌变法

第八节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第三章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清朝的覆亡(AD1900年—AD1912年)

阶段特征

总特征: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

分特征:

政治上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趋于汇流,集中表现为人民大众和清政府的矛盾。

资产阶级民族革命代替改良成为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资产阶级发动了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发展,清末新政推动了实业救国。

思想上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实业救国和民主共和成为两大思潮。

章节内容:

第二节同盟会的建立和革命形势的发展

第三节清朝统治危机的加深和辛亥革命的爆发

第四节中华民国的成立

第四章北洋军阀统治(AD1912年—AD1919年)

注:

北洋军阀统治时间为1912年3月临时政府迁都北京到1928年12月张学良东北易帜,中经袁世凯、段祺瑞、曹锟、张作霖等统治。

阶段特征

总特征:

北洋军阀独裁专制,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

分特征:

政治上帝国主义以华治华,继清政府后,又把北洋军阀作为统治中国的工具;北洋军阀独裁专制和孙中山等革命派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交织。

经济上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进一步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

思想上袁世凯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资产阶级则掀起了新文化运动。

章节内容:

第一节袁世凯的独裁统治

第三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

第五章第一节新文化运动

第五、六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大革命(AD1919年—AD1927年)

阶段呈现:

AD1919年—AD1924年AD1924年—年1927年

五四运动、中共一大二大三大国民党一大、国民大革命

阶段特征

总特征: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分特征:

政治上①以五四运动为标志,中国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中国革命的领导者。

②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成立,1922年制订了适应国情的民主革命纲领③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形成了革命统一战线,在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国民革命运动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经济上民族工业短暂发展的进程被打断,各帝国主义国家加紧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思想上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同新三民主义并存指导中国革命。

军事上一战后,帝国主义操纵下的各派军阀为争夺地盘相互混战,自1920年以来,先后发生了直皖战争、第一次直奉战争、第二次直奉战争。

1926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先后消灭吴佩孚、孙传芳的主力,革命势力从珠江流域发展到长江流域。

对外关系上中共和国民党分别在最低纲领和新三民主义中明确提出了反帝主张。

1927年,湖北、江西的人民收回了汉口和九江的英租界,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

章节内容:

第五章第二节五四爱国运动

第五章第三节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第六章第一节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实现

第六章第二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

第六章第三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

第六章第四节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知识掌握索引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建设(斯大林模式)

阶段呈现:

AD1927年—AD1937年—AD1945年—年AD1949年—AD1956年—AD1966年—AD1976年

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的成立十年探索十年文化大革命

土地革命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政权巩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经济恢复一化三改

社会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AD1976年——AD1978年——现在

两年徘徊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注:

社会主义革命指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

社会主义建设指由无产阶级领导的、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尽可能增加社会生产力的总量。

第一章国共十年对峙(AD1927年—AD1937年)

国民党政策:

屠杀、围剿围剿追剿、不抵抗、攘策追剿、攘策联共抗日

阶段呈现:

AD1927年————AD1931年————AD1935年————年1936年12月——1937年

共产党策略:

武装反蒋反蒋抗日逼蒋抗日联蒋抗日

道路:

由走城市中心暴动,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到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目标:

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阶段特征

总特征:

国共由分裂对峙到合作抗日

分特征:

政治上国民政府在形式上统一全国,中共逐渐探索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工农武装割据”,并从幼稚走向成熟,国共两党两个政权对立。

日本加紧侵华,民族矛盾上升,国共由对峙走向合作抗日。

经济上国民政府进行经济改革和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并建立起官僚资本对国民经济的控制;民族工业有显著发展;中共根据地实行土地革命,经济建设成就较大。

军事上国民党对根据地进行了五次围剿,由于左倾错误和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红军被迫长征进行战略转移。

九一八事变后,中共领导的东北抗日联军、国民党爱国官兵等抗击日本侵华,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章节内容:

第二节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

第三节九一八事变

第四节红军长征

第五节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第二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AD1937年—AD1945年)

日本:

全面侵华改变侵华方针战略防御直至投降

阶段呈现:

AD1937年7月—AD1938年10月——AD1945年春——1945年8月

中国: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阶段特征

总特征:

国共合作,实现全民族抗战。

分特征:

政治上国共两党以民族利益为重,实现第二次合作,进行全民族抗战。

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制造反共高潮,中共坚决予以回击,维护和扩大了统一战线,并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严重受挫;官僚资本急剧膨胀;中共在根据地实行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并开展大生产运动为核心的经济建设为抗战胜利奠定物资基础。

军事上在防御阶段形成国民党的正面战场和共产党的敌后战场,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场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交上中国与美英苏等结成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收回来治外法权;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章节内容:

第一节抗日战争的爆发

第二节日本帝国主义在沦陷区的殖民统治

第三节国民政府的内外政策

第四节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三章人民解放战争(AD1945年—AD1949年)

阶段呈现:

1945年8月—1946年夏—1947年6月—1948年7月—1949年1月—1949年4月23日

争取和平民主解放战争第一年解放战争第二年战略决战渡江战役

战略防御战略反攻

阶段特征

总特征:

和平民主与内战独裁的较量及人民解放放战争的胜利

分特征:

政治上抗战胜利后,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的国民党反动派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共两党由政治斗争为主发展到军事斗争为主,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经济上由于美国加紧经济侵略、国民党的野蛮掠夺和战争的巨大消耗,国统区的工业体系趋于瓦解;中共在解放区进行土地改革和经济建设,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军事上人民解放军先后粉碎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重点进攻,进行了战略反攻、战略决战、渡江战役、追歼残敌等重大军事行动,最终取得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外交上美国扶蒋反共国民党大肆出卖国家权益;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

章节内容:

第一节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和内战的爆发

第三节解放战争的胜利发展

第四节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五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AD1949年—AD1956年)

阶段呈现:

1949年9月————1952年底————1956年底

筹备建立新中国和新中国成立一化三改

政权巩固和经济恢复发展社会主义建设的开始

阶段特征

总特征:

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

分特征:

政治制度上:

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1954年秋,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协会议代行人大职权的任务结束,建立起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实行多党合作的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经济上:

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发展为单一的公有制

阶级关系上:

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派被消灭;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成员,逐步变为社会主义劳动者的一部分;确立了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

社会矛盾:

随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社会主要矛盾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发展为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章节内容:

第一节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

第二节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初步发展

第三节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AD1956年—AD1966年)

阶段呈现:

AD1956年———AD1966年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十年探索时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阶段特征

总特征: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分特征:

探索中的前进:

1956年,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标志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开始;1956年秋,中共八大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指明了方向;1957年,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开展了整风运动,要求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以便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1960年冬,中共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提出了八字方针;1962年,召开了七千人大会;文革期间,邓小平对经济进行全面整顿,经济建设取得一定成就。

探索中的曲折:

1957——1960年的反右派斗争和反右倾斗争,使左倾错误不断发展;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忽视实际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1966——1976年,左倾错误发展到顶峰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破坏。

章节内容:

第六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第八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形成(AD1976年—现在)

阶段呈现:

AD1976年—AD1978年AD1978年—年现在

两年徘徊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阶段特征

总特征:

形成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分特征:

政治上: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