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世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24172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689.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感觉世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感觉世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感觉世界.docx

《感觉世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感觉世界.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感觉世界.docx

感觉世界

感觉世界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体的主要感觉器官及其基本结构、功能。

2、掌握皮肤感觉、嗅觉、味觉的形成过程。

3、知道各种感觉的形成部位——大脑。

*教学难点

1、皮肤觉、嗅觉、味觉的相同性、互补性。

2、皮肤冷热觉形成原因。

提问:

那我们怎么产生的感觉和感觉器官联系起来呢?

也就是感觉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大家可以小组讨论一下,我们通过感觉器官感受到外界刺激,那接下来呢?

师:

其实,人的感受器官受到外界环境的刺激时会发出信息,信息沿着神经传到大脑,大脑做出分析,从而产生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皮肤感觉等相应的感觉。

 

1、皮肤和皮肤的感觉

(1)皮肤的触觉

提问:

试验时,你用手的哪一部位去触摸物体的?

为什么不用其他部位呢?

由此你能否设计一个实验来手指、手背或身体其他不同部位的触觉的敏感性的差异。

小结:

不错,首先,皮肤是我们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能感受触觉,各个部位的皮肤对触觉的敏感程度是不同的。

刚才同学们应该也体会到了,指尖的触觉比较灵敏,所以触摸一般用指尖,因为这个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大家有没有看到过盲人阅读,他们不能靠眼睛阅读,所以他们用触觉“阅读“,有专门为盲人设计的盲文。

(2)皮肤的冷、热觉

实验现象:

二位学生的感觉不同:

一个形成冷觉,一个形成热觉(这是为什么呢?

实验证明:

皮肤感受到的冷、热觉并非取决于物体的温度高低。

(因为同一杯水的温度应该是相同的。

实验解释: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

①先浸入热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皮肤,浸入温水后,手指在散热,散热越快,感觉物体越冷,先浸入冷水,再浸入温水的学生的手指在吸热,吸热越快感觉物体越热。

②皮肤感觉到的冷觉和热觉是皮肤散热或吸热速率的快慢程度。

实验结论:

皮肤具有散热和吸热功能,散热和吸热速率随环境可以变化,冷觉和热觉的形成是散热或吸热的结果。

举例说明:

冬天,由于外界温度低,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大,人体皮肤散热快,人感觉到冷。

夏天,由于外界温度高,人体皮肤与外界之间温差小,皮肤散热慢,感觉到热。

请你解释:

①拿冰块的人的手为什么会感觉到冷。

②冬天的晚上,脚能感觉到絷水袋很烫

结论:

皮肤的冷觉、热觉并不是物体温度的高低,而是皮肤散热的速率快慢。

(3)皮肤的痛觉

提问:

皮肤的感觉除了触觉、冷热觉,还有什么感觉呢?

对了,还有痛觉,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你们觉得皮肤的触觉、冷觉、热觉、痛觉中,哪一种感觉对人体最具有保护作用呢?

(痛觉)你能想象一个人如果没有痛觉会怎样吗?

小结:

据文献记载,至今世界上已发现62例先天无痛觉患者,他们由于先天无痛觉,幼年时往往在吃东西时自己将舌头咬破,行走时将关节扭伤而不知晓。

因此,他们必须学会如何防止烫伤、碰撞。

不管我们丧失冷热觉、触觉还是痛觉,都会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甚至会危及到生命。

那皮肤除了作为感觉器官感受外界的刺激外,还有很多重要的功能,如防止水分散失、排汗散热、保护身体免受细菌入侵等。

【例1】:

手指部位的触觉神经末梢比较集中,所以盲人一般用这个部位来“阅读”盲文。

而手背部位对热敏感的神经末梢比较丰富,所以我们一般用这个部位来测试病人额上的温度。

【例2】:

英国作家海伦·凯勒失去了听觉和视觉,但她通过“阅读”盲文学习了大量的知识,她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C)

A.视觉B.心灵感应C.触觉D.嗅觉

练1、手指不小心被刀片划破后感到疼痛,其感受器和形成痛觉的部位是(B)

A.均在手指伤处B.分别在手指伤处和大脑皮层

C.分别在手指伤处的真皮和表皮D.分别在手指伤处和伤处附近

练2、练1、俗话说“十指连心”,这是因为(B)

A.手指比较灵活B.指尖神经末梢比较集中

C.指尖有神经连接心脏D.手指的皮肤特别薄

练3、下列关于感觉及感觉器官的叙述错误的是(A)

A.皮肤能形成触觉、痛觉和冷热觉等多种感觉

B.眼、耳、鼻、舌都是感觉器官

C.喝酒会让人的大脑反应迟钝,所以酒后不宜开车

D.触觉神经末梢主要集中在指尖

二、鼻和嗅觉

师:

我们用鼻来感受各种物体的气味。

我们能用鼻子闻到什么样的气味?

(香、臭、酸)那么,人们是如何闻到气味的呢?

根据下面这张图,你能说一说人是如何闻到蛋糕香味的吗?

小结:

蛋糕中的化学物质扩散到空气中,当人呼吸时,这些化学物质进入鼻腔,并溶于鼻腔内的粘液中,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觉感受器)产生信息,信息通过嗅神经传到大脑,产生蛋糕香味的感觉。

这就是形成嗅觉的过程。

提问:

人的嗅觉有什么特点呢?

①适应性:

比如图中卖水产的人,由于时间长了,腥臭味道就闻不出来了,而我们却觉得很腥臭。

这是由于大脑嗅觉中枢适应的缘故。

随着年龄的增长,嗅觉会逐渐减弱:

孩子的嗅觉往往要比他们的父母灵敏的多。

这其实也是嗅觉适应性的体现。

②差异性:

不同动物嗅觉敏感程度差异很大。

我们都知道狗的嗅觉非常灵敏,那警察专用的警犬及更不用说了。

③选择性:

动物对不同气味的敏感程度也不同。

比如猫对鱼、老鼠的气味就特别的灵敏。

提问:

我们可以把气味收集和保存起来吗?

小结:

嗅觉不仅帮助人们闻到食物的香气,还可以帮助人们避开危险。

比如,嗅到煤气泄漏出来的气味,可以发现煤气泄漏了,及时采取防止煤气中毒的措施。

 

【例3】:

蛋糕的香味通过鼻腔,刺激嗅觉神经末梢,嗅神经将香味传到大脑的嗅觉神经中枢,从而形成了嗅觉。

【例4】:

煤气是家庭常用的燃料,纯净的煤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但家用煤气中都要添加一种有特殊气味的气体。

请问:

(1)添加的这种气体,问着应该是让人不舒服(填“舒服”或“不舒服”)。

(2)添加这种气体的目的是一旦煤气泄漏,人们可以立即察觉并排除危险。

练4、“如入芝兰之室,久闻不知其香”这是由于(C)

A.嗅觉感觉器丧失的缘故

B.味觉感受器丧失的缘故

C.大脑的嗅觉中枢疲劳的缘故

D.大脑的味觉中枢疲劳的缘故

练5、50年前在法国有一个人的鼻子在保险公司保了100万美元,须知当时的“百万富翁”就相当于现在的“亿万富翁”。

这个人可能是(D)

A.警察B.法官C.调酒师D.调香师

练6、警犬可以协助警察破案,是因为狗比人有着更为敏锐的嗅觉,它形成的器官是(B )

A.鼻子B.大脑C.嗅觉神经D.咽

三、舌和味觉

师:

人们常用舌来感觉食物的味道。

那么人们是如何品尝到食物的味道的呢?

大家有没有观察过自己的舌头?

舌头的表面是怎么样的啊?

师:

我们能感受到舌的表面的不平滑的,上面布满了许多小凸点,小凸点里面有许多味蕾,舌头表面大约有1万个微小的味蕾,味蕾里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物质的刺激,尤其对液态物质的刺激特别敏感。

当食物进入口腔内,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刺激味觉细胞,味觉信息通过神经传到大脑而产生味觉。

提问:

同学们肯定都感冒过,那你们在感冒的时候,往往会鼻塞,嗅觉的灵敏度降低了,而味觉的灵敏度也会减弱,有时会没有胃口吃饭,这说明了什么呢?

师:

这说明嗅觉可以影响味觉,各个感觉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具有互通性,可以相互干扰。

【例5】:

舌的表面布有许多小凸点,内藏味蕾,内有许多味觉细胞,能感受各种不同的物质的刺激。

当食物进入口腔时,食物中的一些化学物质溶于味蕾中,刺激味觉神经末梢,使其产生信息,再通过味觉神经传到脑部,经脑部分析我们就感知到食物的味道了。

练7、形成味觉的部位是(D)

A、味觉细胞B、舌头C、味蕾D、大脑

练8、品酒师都不嗜酒,酒鬼都干不了这个职业,这是因为(A)

A.减少刺激要保持味觉灵敏B.酒鬼误事

C.酒鬼贪吃D.酒鬼品行不端正

练9、蒙起眼睛,堵住耳朵同时嗅橘子和吃草莓,会产生怎样的味道(D)

A.橘子味B.草莓C.无味D.混合的味道

练10、当人患了重感冒时,虽然身体很虚弱,却不想吃饭菜,平时最爱吃的才也变得没有味道,这是因为(C)

A.患感冒时,味觉不灵敏B.鼻塞症状造成嗅觉失灵

C.多种感受器都受到影响D.感冒药的味道影响味蕾的敏感度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一、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3、知道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4、记住15℃时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

5、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6、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340m/s,百米赛跑时,起跑点的枪声需要约_0.3_s时间才能传给终点计时员。

7、运用声呐系统可以探测海洋深度。

在与海平面垂直的方向上,声呐向海底发射超声波。

如果经4s接收到来自大海底的回波信号,则该处的海深为3000_m(海水中声速是1500m/s).但是,超声波声呐却不能用于太空测距(比如地球与月球的距离).这是因为真空不能传声_。

8、某同学对着山崖喊一声,如果他想听到自己的回声,他离山崖至少需要多远?

(设此时温气温为15摄氏度)

解:

已知v=340m/s,t=0.1s

所以声音传播的路程

s=vt=340m/sX0.1s=34m

故该同学与山崖的距离应为

s’=1/2s=1/2X34m=17m

答:

该同学距离山崖至少要17m。

一、声音的产生

1、上课时,老师的讲话声是通过 _________ 传入学生耳中的;敲响的音又接触水面能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于物体的 _________ 而产生的.

3、考试时,考生翻动试卷发出的声音是由试卷________产生的,这声音通过________传入监考老师的耳朵。

4、使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    产生.

5、敲击鼓面,人们可以听到鼓声,鼓声是由鼓面                      产生的,然后通过            传播到人的耳朵.

6、初春时节,柳树发芽,你可以折一根柳条,把皮和芯拧松,抽出木芯,用刀把嫩皮的两端修齐,就制成了“柳笛”.用力吹,柳笛就发出声响.该声音是由于______的振动而产生的.

7、如图所示的实验现象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演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发生的实验中,将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线下的泡沫塑料球,球被多次弹开。

在此实验中,泡沫塑料球的作用是(   )

A.使音叉的振动尽快停下来          B.使音叉的振动时间延长

C.将音叉的微小振动放大,便于观察 D.使声波多次反射,形成回声

9、下列古诗句中描述的声现象是由于空气振动而发声的是(   )

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B.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C.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D.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10、吹笛子发声,主要是因为(  )

A、吹笛子的演员本身发出的声音    B、笛子本身的竹管振动发声

C、笛子中空部分的空气柱振动发声的       D、以上三种说法都有道理

二.声音的传播

1、 隔墙有耳表明:

                               

2、声音是由物体的______________产生的,声音的传播需要______________.声音不仅可以在空气中传播,还可以在液体和固体中传播,但传播速度不一样,当温度相同时,在_____________中传播速度最大.

3、“山间铃响马帮来”这句话中,铃响是由于铃受金属珠子的撞击________而发声;在山间小路上人们听到远处传来的铃声,是通过________传入人耳的。

4、悠扬的琴声是由于琴弦的           产生的,琴声通过         传入人耳。

5、宇航员在月球上         (选填“能”或“不能”)直接交谈,这是因为在月球上没有        ,声音在        中不能传播。

6、如图所示是某校物理课外活动小组成员在探究声音能否在固体、液体、气体、真空中传播时的一些场景.

(1)甲图说明声音能在_____中传播;

(2)乙图中,水中两石块的撞击声通过_____传到耳朵里;

(3)丙图中,当向外不断地抽气时,闹钟的“嘀嘀声”在逐渐减弱,说明声音在_____中不能传播.

 

7、声音从空气传到水中,它的传播速度将(  )

 A.变大B.变小C.不变D.不能确定

8、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

A.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B.音叉发出的声音越响,乒乓球被弹开的越远

C.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变短,振动时声音的音调变高D.抽取玻璃罩内的空气,听到罩内的音乐声减小

9、手掌按住正在发声

的鼓面,鼓声消失了,原因是手(   

   )

A.不能传播声音  B.吸收了声波   C.把声音反射回去了   D.使鼓面停止了振动

10、下列关于声音传播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真空不能传声B.室

内讲话比旷野里响亮是由于回声加强原声

C.声音在液体中比在空气中传播的慢D.学生听到老师的讲课声是靠空气传播的

11、如图所示,将悬挂的乒乓球轻轻接触正在发声的音叉,观察到乒乓球被音叉多次弹开;声音消失,乒乓球便会停止运动,此现象表明声音

A.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可以通过固体C.不能在真空中传播D.是以波的形式传播的

12、关于声音的传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声音是以波的形式在各介质中传播的

B.将要上钩的鱼被岸上的脚步声吓跑,说明声音能在水中传播

C.深夜我们耳朵贴近地面可听到远处的脚步声,说明固体可以作为传播声音的介质。

D.15˚C时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m/s

13、下列情景中,声音传播速度最大的是

A 在大地中  B 在盐水中    C 在空气中    D 在真空中

三.回声

1、科学考察工作者为了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14s收到回波信号。

该处海水深       m(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约1500m/s)。

这种方法(填“能”或“不能”)         用来测量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2、声波遇到障碍物会被反射回来形成回声,而我们人耳能够分辨出两次声音的时间间隔为0.1s,已知常温下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为________m/s,所以我们能听到回声的最短距离为_________m。

四.练习题

1、下列关于声现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B.声音可以在空气中传播

C.声音速度比光速快       D.声音在各种介质中的速度一样快

2、在探究人耳怎样听到声音时,可以用肥皂膜模拟人耳的鼓膜.如图所示,当喇叭发声时,肥皂膜将(    )

A.不断振动   B.一直向左运动  C.一直向右运动 D.静止不动

3、下列实验中,不能够探究声音产生的条件是

A、把一支短铅笔固定在大钟上,敲响大钟,拿一张纸迅速从笔尖上划过,纸上留下锯齿状的曲线

B、敲铁管的一端,在另一端可以听到两次敲击声

C、在音箱上放一些塑料泡沫,塑料泡沫会随着音乐起舞

D、把敲响的音叉接触悬挂着塑料泡沫球,塑料泡沫球被弹起

4、下面能说明固体可以传声的是          (    )

A、下雨前听到“隆隆”的雷声  B、刮风时树叶“沙沙”响

C、“土电话”     

 D、小河的流水“哗哗”响

5、能说明“液体可以传播声音”的事例是(   )

A.我们听到雨滴打在雨伞上的“嗒嗒”声    B.我们听到树枝上小鸟的“唧唧”声

C.将要上钩的鱼被岸边的说话声吓跑      D.人在小溪边听到“哗哗”的流水声

6、以下关于发声和发声体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声音在15 ℃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B.声音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最大

C.被敲响的音叉停止振动后,不再发声D.声音在固体和液体中的传播

速度比空气中的快

7、设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v1,在水中的传播速度为v2,在钢中的传播速度为v3,则在同一温度下,它们的大小关系是()

A、v1<v2<v3     B、v1>v2﹦v3      C、v1>v2>v3   D、v1=v2=v3

8、甲同学在一根较长的注满水的水管的一端用石头敲击一次,乙同学在水管的另一端用耳朵贴着水管听声。

乙同学听到的声音次数是(   )

A.一次    B.两次    C.三次      D.四次

9、请欣赏下面的一首诗并回答下面的声学问题.

傍晚农村小河旁,姑娘独自洗衣裳.

湿衣叠放石板面,棒打衣物响四方.

小弟沿河踏歌来,见景一事费思量.

棒打衣服悄无声,棒举空中何其响.

该首诗包含了很多声学道理,分析这首诗填写以下表格:

 

实验,探究题

10、如图将正在发声的小电铃放在连通于抽气机的密闭玻璃罩内,则:

(1)在用抽气机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的过程中,所听到的声音将会逐渐    .

(2)此实验现象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     .

11、

(1)石头落入水中,产生的水波向四周传播;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激起水波向四周传播。

通过水波来研究声波,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为(  )法。

A.推理            B.类比         C.控制变量            D.转化

(2)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乒乓球会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乒乓球在实验中起到什么作用?

         。

(3)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会把乒乓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

         。

(4)若在月球上做这两个实验,甲实验乒乓球  弹起(填”会”或”不会”),乙实验乒乓球  弹起(填”会”或”不会”)。

12、如图所示,小明和小刚用细棉线连接了两个可乐饮料的纸杯制成了一个“土电话”。

(1)他们用“土电话”能实现10m间的通话,这表明           。

(2)相距同样远,讲话者以相同的响度讲话,如果改用细金属丝连接“土电话”,则听到的声音就大些。

这一实验表明:

           。

13、图19所示是某班同学研究声现象时所做的三个实验,能够说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的实验是____________,能够说明液体能够传声的实验是____________,三个实验中的另外一个实验

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为了验证“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小华设计了一套巧妙的实验装置:

在广口瓶内用细线吊起爸爸的手机,线的末端固定在瓶口的软木塞上,瓶内的空气可由瓶口的玻璃管抽出,如图所示。

(1)在没有抽气时,小华用家里的电话拨打手机,他    (选填“能”或“不能”)听见手机铃声。

(2)当小华尽量抽尽瓶中的空气后,再拨打手机,他听到的手机铃声的情况是:

      。

(3)通过以上两次实验的对比,小华得出的结论是         

计算题

15、一个耀眼的闪电过后8.4s才传来雷声,雷声隆隆又持续6s之久才停止,求发生的闪电的云层与观察者之间的距离。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m/s)

 

 

16、夏天下暴雨前,往往电闪雷鸣,雷声是云团之间放电引起的空气剧烈     而产生的,如果在看到闪电后4秒听到雷声,那么闪电处

距人约     米(声速取340m/s,不计光的传播时间).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空气、振动

2、 解:

(1)不同的云团放电时就会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而发出雷声;

(2)由v=

可得,闪电处距人的距离是:

s=vt=340m/s×4s=1360m;

故答案为:

振动;1360.

3、振动 空气

4、 正在发声的音叉接触水面,水面溅起水花,说明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

故答案为:

振动.

5、振动 空气  

6、固体可以传声

7、  振动    介质       固体  

8、

9、振动 空气

10、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吹笛时,柳笛发声是由空气柱振动产生的.

答案:

空气柱

11、扬声器发声时小纸片在纸盆上跳动,说明发声的纸盆在振动;即发声体在振动.

答案:

发声体在振动(或发声的纸盆在振动)

12、

 不能    空气   真空  

13、

(1)按题图甲方式进行实验,观察的同学贴着桌面,能听到比较响的敲击桌面的声音,这表明固体可以传声.

(2)从乙图中可以观察到,石块的撞击声通过水(液体)和空气(气体)传入耳朵里,这表明液体和气体可以传声.

(3)丙图为证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实验,这表明真空不能传声.

答案:

(1)固体 

(2)液体和气体 (3)真空

14、10500,不能

15、34017

二、选择题

16、 解:

因为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而声音在液体中要比在气体中传播快,所以A正确.

故选A

17、D

18、B

19、D

20、C

21、C

22、A   

23、A

24、B

25、C

26、C

27、   B 解析:

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与温度有关。

在15 ℃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 m/s。

选项A不符合题意。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选项B符合题意。

声音由物体的振动产生,振动停止,则发声停止,故被敲响的音叉停止振动后,不再发声。

选项C不符合题意。

在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在固体中最大,其次是液体,再次是气体。

选项D不符合题意。

28、D

29、C 

30、A   

31、D.本题考查声音的产生

32、A

33、C

三、简答题

34、从古诗中找出有关声现象的诗句,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声速的大小等角度分析应用的声学原理.

答案:

四、实验,探究题

35、

(1)用抽气机将玻璃罩内的空气抽出,空气越来越少,铃声逐渐变小;

(2)此实验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从而可推理得出真空不能传声的结论.

故答案为:

(1)变小;

(2)介质.

36、

37、  固体可以传声     金属丝的传声效果比棉线的传声效果好 

38、甲 丙 真空不能传声

39、

(1)能

(2)声音变小(或听不到声音)(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或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五、计算题

4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