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教案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2641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28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环境保护教案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环境保护教案2.docx

《环境保护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保护教案2.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环境保护教案2.docx

环境保护教案2

环境保护全套教案选修6

一、环境与环境问题

  1、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正确的环境伦理观

  2、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3、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资源问题与资源的利用、保护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采取的相应措施

  3、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以及保护、合理利用的成功经验

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某种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5、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四、环境污染与防治

  1、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2、环境污染事件形成的原因、过程及危害

 3、针对某类环境污染的主要防治措施

五、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的基本内容和主要手段

 2、当前全球环境问题的管理与国际行动

 3、个人在环境保护中应具备的态度、责任和行为准则

 

本讲重点:

当前人类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与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本讲难点: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3.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

第二课时 

一、人类面临的主要资源问题

(一)自然资源

1.概念:

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自然界中可以被人类生产与生活利用的物质和能量的总称。

2.意义:

它们是支持人类生存、支持社会可持续发展所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3.分类:

(1)非可再生资源

(2)可再生资源

(二)淡水资源短缺

1.世界淡水供应与需求

(1)世界淡水供应少

①可以用的水资源少

A.在全球水储量中,淡水只占2.53%。

B.所有淡水中99%难以直接利用。

C.人类最容易获取的是江河湖沼中的水。

②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匀

③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严重

(2)世界淡水的需求量大

②各国各地各种用水量以及它们分别在总用水量中所占比例差别显著。

(3)水资源短缺的影响

①水资源短缺制约着经济发展,影响着粮食产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并且直接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

②为争夺水资源,在一些地区还引发国际冲突。

如,水资源短缺已成为中东、非洲等地区国家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

同一条河流的上游与下游国家,常因为水的问题发生争执。

2.中国淡水供应与需求

(1)总特点:

中国水资源总量丰富,但人均水资源量很少。

(2)地区分布极不平衡

总规律:

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3)时间分配不均

我国降水量在时间分配上,年际变化大,年内分配不均,更给水资源的利用带来困难。

(4)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

①我国农业、工业和生活等方面对水的需求量急剧增长。

在许多地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已经超过了水环境的承受能力。

②由于自然和社会因素的综合影响,我国水资源供需不平衡,农业和城市缺水状况已备受关注。

缺水已经成为对工农业生产有重要影响的问题。

(三)耕地日渐减少

1.世界耕地需求趋势

2.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压力

①耕地面积总量大,但人均占有量小

②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A.我国耕地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

  B.人均耕地水平也存在很大差别

③随着经济的发展,非农业建设用地增长迅速,加剧了人均耕地的减少

④耕地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约占1/3

(四)一些矿产濒临耗竭

1.世界矿产资源现状:

矿产资源是人类生产资料与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

矿产资源的特性之一是其非可再生性,但全世界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却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

2.我国矿产资源的紧迫性表现:

⑴中国矿产资源总量大,居世界第三位,而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⑵矿产资源中富矿少,贫矿多,加之开采中采富弃贫,使矿产品位下降。

⑶矿产资源的地区分布不平衡,矿产品的加工消费区集中在东南沿海地区,而矿产资源主要富集在中部或西部地区。

二、非可再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对策

(一)化石燃料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1.化石燃料的基本概念

主要指煤炭、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物燃料。

它们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2.化石燃料的分布

  总特征:

各种化石燃料在地球上分布很不均衡。

(1)煤炭分布

 

煤的分布

总特征

北半球多于南半球

主要分布带

欧亚大陆

从我国的华北向西经新疆,横贯哈萨克斯坦、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德国、法国直到英国。

这两个煤带的煤炭储量占全球的96%。

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也有一个煤带

南半球煤炭分布

断续分布在澳大利亚和南非,煤质较好。

中国煤炭分布

主要分布在华北,其中山西、陕西、内蒙古三省区的储量占全国的64%,南方除贵州外,均严重缺煤。

(2)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石油和天然气的分布

备注

总特征

在地理分布上的集中程度更大于煤炭

 

主要分布带

在东半球,从地中海地区经中东到印度尼西亚;

其中以中东、北非蕴藏量最丰富,中东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出口地区。

在西半球,从阿拉斯加,经加拿大、美国西部、墨西哥和委内瑞拉,到哥伦比亚。

中国的分布

东部

主要集中分布在大庆、辽河、大港、中原、胜利等油田和沿海大陆架;

主要集中在东部和西部

西部

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柴达木、准噶尔三大盆地及吐鲁番一哈密盆地。

3.化石燃料的消耗与前景

(1)全世界每年都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水平差异很大。

发达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高,发展中国家能源消耗普遍较低。

(2)中国能源资源丰富多样,但是由于人口众多,目前人均能源资源相对不足。

3.全球能源的年消耗量仍在增长。

4.化石燃料开发与利用中的环境问题

过程

影响

开采

破坏地表,如露天开采会引发滑坡、崩塌,井下采煤会导致采空区地面塌陷;煤炭堆放要占地,废渣可能会自燃;矿山排水造成水土环境污染;等等。

运输与存放

运输过程可能会污染空气、水与土壤;煤炭的堆放要占地,可能破坏景观,造成污染。

利用

会产生大量的CO、粉尘以及多种芳烃化合物,污染空气;释放大量的CO2,造成全球增温;释放SO2和氮氧化物,导致酸雨的形成,进而破坏水生生态系统。

并可能改变土壤性状,危害农作物与森林生态系统。

5.化石燃料合理开发与利用的主要措施

 

(1)采用科学方法开采化石燃料资源,提高资源的回收率,改变乱采滥挖、采富弃贫、破坏矿产资源的现象,减少生产过程中对资源的严重耗损。

(2)在能源资源开发与使用中,环境保护措施要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同时投入使用。

要防止各种有机、无机污染物在资源开发过程中进入大气、水体、土壤,引起环境污染问题。

(3)在矿区生产中应保护耕地,合理利用土地。

因开采能源而扰动、破坏土地,造成地面塌陷时,由采矿者负责进行复垦,恢复到可利用状态。

(4)对化石燃料进行深加工和精加工,包括发展煤炭洗选加工,实现脱硫,推广洁净煤技术等,减少在利用过程中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5)实行能源结构改革,在化石燃料中尽可能使用天然气。

 

(二)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的必要性

1.从全球发展趋势看,由于人口数量增长,人均能源消费量增长,人类对能源资源的需求持续增长。

2.化石燃料的使用对环境造成不良影响,由此引发的全球环境问题日益显著。

(三)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

1.太阳能

①人类利用太阳能的两种转换形式:

A光热转换,如太阳灶     B光电转换,如太阳能电池

②特点:

A能量巨大     B清洁      C分散

③影响太阳能分布的因素

A纬度因素      B地形因素

2.风能

 

(1)风能的特点

A可再生能源          B风力、风向不稳定    C清洁的能源

(2)风能的利用——风力发电

3.水能

  

(1)水能的特点

 A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可再生能源(目前)

B发电成本较低(当大坝和电厂建成后)

C能源清洁

D大坝的建设可能会对库区及其周围地区的环境带来不利的影响。

(2)我国水能资源的分布

4.潮汐能

(1)潮汐的概念:

太阳与月球的引力使地球上的海水呈周期性的涨落。

白天海水上涨叫“潮”,晚—上海水上涨叫“汐”。

(2)分布:

巨大的潮汐能蕴藏在狭窄的海湾、浅海、江河入海口。

(3)潮汐能发电原理:

在海湾或河口上建造一个稍低的大坝,以拦截涨潮时涌入的海水,拦在大坝里的水流经大坝时推动水轮发电机组而发电。

(4)潮汐能特点:

干净、无污染。

5.生物能——沼气

6.地热能

(1)概况:

地热能是地球内部蕴藏的巨大热量,包括地下热岩和热液中所储存的能量。

现在被开发利用的多为后者。

(2)存在形式:

(3)用途:

发电、取暖、建地热温室等。

如:

我国西藏的羊八井也是地热能丰富的地方,那里的地热能已经用于发电。

(4)特点:

   

三、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一)可再生资源:

1.概念:

在被开发利用后能通过天然作用或人工经营再生,并继续被人类利用的资源。

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

2.科学地开发利用与保护可再生资源的必要性

(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世界淡水紧缺解决对策

(1)世界淡水紧缺原因:

世界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对水的需求量不断增加。

(2)解决对策

①开源

A修筑水库、开渠引水        B合理开发与提取地下水

C废水处理再利用            D海水淡化               E人工降雨等

②节流

A农业——改进灌溉技术,采取喷灌、滴灌的方式降低灌水定额。

B工业——提高用水效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实行污水资源化等。

2.中国水资源供需平衡对策

⑴开发水源科学地修坝蓄水,修渠调水,在保持地下水位不下降的前提下,合理开发与利用地下水。

⑵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为恢复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提高环境对水的涵蓄能力,要因地制宜地退田还湖、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全面改变江河断流、湖泊萎缩、湿地干涸的现象。

⑶采取全面节水措施推行生态农业,提高灌溉效率;

⑷推行清洁生产,调整产业结构,提高用水效率;

⑸倡导公民遵守《水法》,保护水资源;

⑹提高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在社区、学校、家庭中倡导改变日常消费方式,节约生活用水。

[经典例题7]目前能缓解华北平原春旱期用水紧张状况,且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有

A.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          B.缩减农田面积以降低农业用水总量

C.直接利用工业和生活污水灌溉  D.推广喷灌、滴灌、发展节水农业

【解析】本题考查解决华北春旱的措施,并且融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增加地下水的开采量,会引起地面下沉;缩减农田面积,虽可起到降低农业用水量的作用,但能减少粮食总产量,工业和生活污水是不能直接灌溉农田。

 【答案】D

(三)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

1.耕地的利用与保护

  

(1)我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

我国依靠占世界8.6%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1%的人口。

到21世纪中叶,随着人口绝对数量的增加,人均耕地还将减少。

(2)具体措施:

A实行耕地总量不减少措施   B提高土地利用率   C提高耕地质量  

2.土地退化的防治

(1)概念:

土地退化指土地资源质量的降低,在农耕地上通常表现为农作物产量的下降或农产品品质的降低。

(2)表现:

⑴土壤侵蚀、过度放牧导致草场退化、土地荒漠化(分布较广、危害最严重)

⑵不合理灌溉引起土壤盐渍化和涝渍

⑶污染造成土地质量下降

(3)土壤侵蚀的防治:

①总原则:

建立“防、治、用”相结合的体系。

   ②具体措施:

A生物措施        B工程措施   C农牧业措施

第三课时

一、森林及其保护

(一)滥伐森林的生态灾难

1.原始林:

约占陆地面积的47.7%(8000年前)

——根据林木生长所需的气候、土壤和海拔条件估算

2000年:

约占全球陆地面积的30%

2.不同时代对森林的破坏作用

 

原始社会

农业社会

工业时代

人类活动

刀耕火种、游耕制度

人口增多,无计划垦殖和大量使用薪柴

大规模商业性机械采伐

对森林的影响

对原始森林有所破坏,但是因人口稀少,森林仍然有自然更新的机会

面积逐渐减少

面积锐减

3.森林分类:

工业化国家中,除加拿大和俄罗斯外,大部分森林为人工林,或“半天然”林。

4.我国森林资源:

——我国森林人均占有量和覆盖率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5、森林的价值

A.生态价值:

(1)调节气候,涵养水源

(2)过滤尘埃,吸收噪音

(3)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净化空气

(4)保持水土,防风固沙

(5)提供旅游休闲最佳场所

B.经济价值:

(1)制作家具

(2)造纸工业的重要原料

(3)森林中还有多种药材

(4)重要的建筑材料等

——森林的生态价值比经济价值更大,人们把森林比作“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6.森林的后果:

(1)生态失调   

(2)环境恶化  (3)导致洪水频发  (4)水土流失加剧  (5)土地沙化 (6)河道淤塞   (7)全球温室效应增强等问题。

(二)保护森林:

1、世界: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通过了《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在国际范围内确立了保护森林的原则

2、中国:

  

  

[经典例题8]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十五”计划要求我国森林覆盖率从现在的16.5%提高到18.2%。

下列措施中,能快速有效提高森林覆盖率的是(   )

①继续营造防护林体系②实施退耕还林工程③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④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我国森林覆盖率提高措施。

题目中给出的四个措施都是可行的,但从题干中关键词“快速有效”分析,营造防护林系及实施退耕还林能提高森林覆盖率,而自然保护区建设及天然林保护工程都是对森林的保护措施,可以减少对森林的破坏、砍伐,故A选项正确。

 【答案】A

[经典例题9]增加绿化面积是解决城市环境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

据此回答

(1)—

(2)题

 

(1)在大城市提倡的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改善环境的主要作用是( )

 A.减少城市的噪声和光污染           B.减轻热岛效应和美化环境

 C.减轻光化学烟雾的污染             D.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2)我国北方一些城市地城市绿化中因使用杀虫剂而污染了地下水,下列绿化方式中污染最为严重的是( )

   A.落叶阔叶树林                      B.常绿针叶树林

   C.“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         D.人工草地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增加绿化对改善环境的作用及在绿化过程中应注意防止再污染等问题,试题紧紧贴近现实生活,突出综合能力。

(1)在城市中植树种草,加大绿化,可以减少城市的噪声污染、光化学烟雾污染,净化空气,降低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美化环境,增加湿度、调节气候等。

但具体到营建“绿色屋顶”和“绿色阳台”,其主要作用是减少屋顶、阳台等对大气的热辐射和美化环境。

  

 

(2)绿地中使用的杀虫剂,随着大气降水或人工洒水渗透到地表以下,导致也下水污染。

题目给出的四种绿化方式中,只有人工草地最贴近地表,杀虫剂最容易被下渗、污染地下水。

 【答案】

(1)B 

(2)D

 二、草原退化及其防治

(一)草原退化

1、概念区分:

(1)草原:

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是指在不受地下水或地表水影响下而形成的地带性草地植被。

——内蒙古草原、青海、甘肃的荒漠草原

 

(2)草场:

草原以及各种类型的草地,一旦被用来放牧或割草等,即称之为草场,也就是说,草场可以认为是已被人们进行开发利用的草地。

 (3)草坪:

指的是有特殊功能的草地,是人工建造并管理的具有特殊功能的草地。

 (4)草地是一种泛指,是指生长有草本植物或具有一定灌木植被的土地,因而草原、草场、草坪都被包括在其中。

2、草原特点:

草原地区一般雨量较小,自然环境比较脆弱,易受外力破坏。

3、载畜量:

概念:

一定面积牧场所能容纳(承载)牲畜的头数,一般以羊为标准,称为羊单位。

4、牧场退化的影响:

(1)草群变得稀疏低矮,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即优良适口牧草减少,杂草、毒草增多。

(2)牧场退化严重的地区,还会使整个自然环境发生变化。

5、世界各地区牧场情况:

世界各地牧场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不平衡

A.欧洲:

牧场载畜量比其他地区高几倍  ——原因:

(1)自然原因:

欧洲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地形平坦,有广阔的平原。

(2)人为因素:

工业发达,城市化水平高,市场的需求量大,需要大量的乳肉禽蛋的动物性食品。

(3)有发达的科技和工业作保障,因此有世界最发达的畜牧业,有很高的载畜量。

B.北美:

经历过开发、滥用和逐步改善三个阶段,目前状况逐渐好转。

C.澳大利亚:

也曾过度放牧,近年来情况已有所改善。

特有的问题是:

从欧洲引进的兔子过分繁殖,侵夺了许多牧场。

D.非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大部分牧场:

都面临着草场退化和沙化的问题。

原因:

主要是牧场超载。

6、中国牧场:

 

(1)现状:

退化和沙化情况严重

  

(2)产生原因:

A.过渡开垦

B.过渡放牧

C.滥伐树木和滥挖药材

D.鼠害和虫害(主要是蝗虫)严重

E.气候异常等

(二)保护草地

1.草地退化

(1)本质:

社会经济问题

(2)解决的关键:

控制人口增长、改善经济结构、加速经济发展

2、我国在牧场保护方面的采取的措施:

(1)实行禁牧、轮牧制度

(2)改变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方式为牲畜合饲、半舍饲方式

(3)加强牧场的基本建设

(4)建立饲草料基地

(5)建设“草库伦”等

三、湿地干涸及其恢复

(一)湿地

1、定义:

(1)狭义:

生态交错带,是陆地和水域之间的过渡区域。

只包括一般意义上的沼泽和湖泊、海洋的滨岸部分,而不包括湖泊的开阔水体和海岸外面的浅海部分。

(2)广义:

“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由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所构成的地区,包括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理解。

(1)位置:

在陆地上或陆地边缘低潮时水深6米以内的海域。

 

(2)表面形态:

沼泽、泥沼、泥炭地或水域。

(3)状态:

天然或人工,永久或暂时、静止或流动、淡水或咸水。

2、湿地的价值:

(1)生态价值——“地球之肾”

具有调节气候、调蓄水量、净化水体、释放氧气、美化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功能。

(2)经济价值

提供丰富的动植物产品、提供水资源、提供矿物资源、能源和水运。

(3)社会效益

观光与旅游、教育与科研价值。

3、中国湿地现状

(1)面积:

中国现有湿地面积约26万平方千米(不包括江河、池塘等),占世界湿地的10%左右,位居亚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

(2)特点:

类型多、绝对数量大、分布广、区域差异显著、生物多样性丰富等特点。

(3)分布:

东北三江平原是世界上最大的湿地之一;青藏高原上有着世界海拔最高的湿地(三江源湿地自然保护区),对涵养水源、调节全球气候变化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日益减少的湿地

1、湿地减少的原因:

(1)自然原因:

湿地减少本身是一个自然过程,即沉积物自然充满湖沼

(2)人类活动:

——极大地加速湖沼消亡过程

2、湖泊面积减少

A.原因:

过度引水灌溉和盲目围湖造田。

B.产生的影响:

将使湖泊水体调节气候(调温,增湿)、调蓄水量(减少洪水)、美化环境(旅游胜地)、动植物的栖息地等功能丧失。

湖泊面积缩减、水面缩小还往往导致湖水矿化度增加。

[经典例题10]读下列资料和黄河源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据玛多县水文站观测:

1997年l至3月,玛多县附近黄河干流出现首次断流;1998年1;月20日至1999年6月3日,扎陵湖至鄂陵湖河段断流持续近8个月。

其后,黄河源区连续两年出现黄河干流跨年度长时间断流。

1999年5月,鄂陵湖出口的流量仅0.O0l米3/秒,鄂陵湖至玛多县,断流干河床长达8千米。

   2000年河源区沼泽湿地及湖泊面积比1976年减少2748.53平方千米。

1998—2001年,河源区原有的6000多个湖泊,干涸了约一半。

仅2001年夏季,码多县境内就有800多个湖泊干涸。

同时,地下含水层变薄,水循环模式改变,对地表水的调蓄功能降低。

(1)引起该现象主要的自然和人为原因。

(2)要改变这种状况,当前应该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解析】本题立意在于考查考生使用和分析各种资料,进行地理信息提取认定判断及反思的能力,具体考查的是黄河源区断流原因与改变措施。

(1)解答本题的关键在于仔细分析资料和黄河源区图的变化,从中提取与问题有关的信息。

资料显示黄河源区沼泽、湖泊面积大量减少,地下水层变薄;源区图的变化也反映出湖泊面积缩小,同时可以看出荒漠化面积却在扩大。

这些是造成黄河源头断流的表面现象,考生需从自然与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分析这些现象变化的原因来答题。

(2)第

(1)题列举出的原因中,可以发现造成黄河源头断流既有“天灾”又有“人祸”,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只有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

凡是这类对既有“天灾”又有“人祸”形成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的问题,我们一般都是从人类活动这一方面去提出改进措施,本题答题也是这样的思路。

 【答案】

(1)自然原因:

大气增温,蒸发加强。

人为原因:

过度放牧、垦荒以及淘金、施工、乱捕益兽、鼠害猖撅(任答一项即可)。

导致荒漠化面积扩大

  

(2)退牧(退耕)还草;加强环境保护,严格限制人口流入,严禁破坏性开发及滥捕滥猎。

(三)保护湿地

1、湿地保护存在的问题:

2、湿地减少(干涸)的危害:

3、保护湿地的措施:

A.1971年,苏联、加拿大、澳大利亚、英国等6国在伊朗拉姆萨签署了《湿地公约》

B.目前,湿地保护已不再局限于现状的维持,而是着重对退化和受损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

四、生物多样性保护

(一)物种灭绝的原因——自然因素

1、生物多样性与物种灭绝关系:

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而物种灭绝是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具体表现。

2、物种灭绝本来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

(二)人类活动加速了物种灭绝

1、人口数量与物种灭绝数量的相关性:

2、不同时期人类活动与物种灭绝关系:

3、人类活动对物种灭绝速度的影响:

4、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五、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一)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现状

(二)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成因

1.巨大的人口压力

2.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三)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地区名称

主要生态问题

形成原因

自然背景

人为原因

A

大兴安岭两侧

森林破坏、土壤侵蚀、草场退化严重

半干旱草原地区

过垦、过伐、过牧严重。

B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草场退化严重

降水较少、气候较干

过牧严重。

C

黄淮海平原区

土壤侵蚀严重。

暖温带半湿润地区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人口密集,过垦严重

D.E

南方亚热带丘陵地区

亚热带丘陵,降水丰富

F

亚热带的横断山区、云贵高原

土壤侵蚀,森林破坏严重,物种灭绝和多样性锐减。

亚热带丘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