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28978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4.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docx

三和尚之生平高僧行谊读书会成果发表会

惠敏和尚的生命故事

在1954年的元月22日,於生命長流的大海中,激起了一個美麗而多采多姿的浪花,且交織衝擊出一個光輝的生命故事-惠敏和尚。

和尚成長的故鄉是一個古樸、寧靜,且以文化古都見稱的城市-台南市。

父親是一位篤直的經營者,在城裏開設一家小型成衣加工廠,而母親在碱安檢驗公司安順廠工作,這家工廠算是日據時代裏,一個規劃非常完整且先進的社區。

除了有宿舍的規劃,更有運動場、游泳池等,還有一個員工小孩需要的小學,可說是針對員工來安排的,但是員工的小孩並不多,所以是一個代用小學,包含幼稚園,由附近顯宮國小承辦。

和尚是排行老大,有四個弟弟,他從小總因為不吃魚肉,而令父母擔心營養問題,更怪的是不吃娘的奶,而吃別人家的奶,這或許意味著未來踏上「剃髮出家」的生涯吧!

一、幼年至北上求學

(一)碱安代用國小幼稚園(1957-1959)、碱安代用國小(1959-1960)

和尚幼年時常隨敬神的祖母四處拜拜,便有糖果吃,因而對寺廟頗感喜悅,但神靈的氣氛並沒有提示他「防惡行善」的觀念,卻阻礙了對它的親切感。

而童年的大部份時間,大概都住在母親的檢驗公司宿舍,所以幼稚園、小學即是就讀碱安代用國小。

因為當時臺灣很注重教育,所以在二年級時,為了讓和尚就讀升學率較高的成功國小,他母親即辭職,舉家喬遷到城市。

(二)成功國小(1960-1965)

他一直到了五、六年級時,才開始有追求知識的慾望,且會想辦法找書來看,像安徒生童話、三國誌、水滸傳等各式各樣小說,不管是西洋小說、中國小說都看,唯一看一半看不下去的就是紅樓夢,因為覺得都是在說些兒女情長的事。

但和尚都是在晚上10點,母親熄燈後,再爬起來偷看,且在蚊帳裏藉著很昏暗的燈光,把小說都看完,因此就開始近視了。

他小學的夢魘是數學,從小對數學一直沒開竅到現在,且在升學壓力下,讀書就是為了考試,談不上有什麼樂趣,因此在考完初中時,就把所有的教科書、參考書賣給舊書攤。

(三)金城初中(1965-1968)

考上金城初中,在初中時,有一位作家的國文老師給他的甚大啟迪。

老師上課時會談他的創作及古今中外文學,與一些社會、宇宙人生的看法,而不只是書本上的內容。

所以當時受到影響的是,會去廣泛閱讀與學習,也利用弟弟的零用錢10元,買了一《套胡適全集》。

那時同學都會自己取個字號,在書本上也會看到,如王維字摩詰,和尚就想老師說,以前尊稱古代的人都稱子,如孔子、孟子,那自己稱不上子,總稱的上孫吧!

所以就號郭孫。

(四)台南一中(1968-1971)

和尚在台南一中求學時,因唱一首「悲秋」的因緣,而震撼心坎。

「西風乍起黃葉飄,日夕疏林杪……」。

作者李叔同先生是藝術家,而後來出家的故事,更引起他的興趣,於是《弘一大師傳》便是和尚接觸佛法的第一聲,也是啟動出家因緣的密碼。

但當時很不小心,雖然請了《弘一大師傳》,卻是第二冊,全集有三冊,實在是沒頭沒尾只好先擱置。

(五)台北醫學院藥學系(1971-1975)

和尚那天真浪漫的情懷,所寄望的大學,似乎有點不確實際,以為大學會像《未央歌》的大學、《籃球情人夢》的大學所描述的。

等他上了大學之後,就可以自由了。

但沒想到卻讓他夢想破滅,因為課程跟高中差不多,共同必修課程,一樣要上像「三民主義」、「國父思想」、「中國現代史」……等。

可是他覺得大學應該可以談很多,像宇宙人生無所不談。

而當時依台南人的習慣,百分之八十都以醫學院當志願。

和尚卻有點反潮流,人家喜歡的,他就故意不喜歡,覺得當醫生很俗氣只想要賺錢。

他那時所崇拜的人是陶淵明,所以羨慕那種晴耕雨讀的生活,因此志向是農學院想當農夫,像採菊東籬下的那種情界。

所以第一志願是農化(因為喜歡農學,也喜歡化學),填志願是按照分數填的,偶後發現台北醫學院藥學系,即想到一首詩,「松下問童子,言師採藥去」,藥學系似乎也不錯,即想隨便填一下,該不會那麼巧吧!

卻沒想到人生命運真的是很奇妙,填農學院,未料中了藥學系,家人雖然勸他讀醫學院,但不勉強。

而今中了醫學院,家人當然很高興,能如其所願,且希望他明年重考醫學系,但和尚覺得聯考壓力非常大,就不想再重考。

他記得父親說了一句話,「幸好你不是某某某,否則就被捏死。

」原因是他父親的一位朋友,有一個小孩很喜歡音樂,且很有天賦,但他父親非要他讀醫學院不可。

二、學佛前後之情懷

(一)縱情青春

和尚印象中的上課,他是搶坐最後一排的名人,等老師點完名時即蹺課。

去看電影,一個星期下來都看了好幾部電影,不然就去圖書館看自己的書,聽音樂,於是縱情於青春的驕逸與狂歡,那時在大學好像找不到學習動力,讓他去學習。

後來大一的下學期,他的好朋友,當佛學社的社長(北醫的佛學社叫慧海社,當初入學時,還以為是教育用的,在海裏游泳的游泳課),他的人緣很好,大家怕他倒社(因為當時的學佛風氣並不很興盛),所以班上有很多同學都友情贊助加入社員。

(二)大開眼界──參加明倫講座

在暑時有機會可以參加寺廟活動,大家都在想說要去哪一個?

一個是比較快樂的像夏令營一樣;一個比較痛苦,也就是比較嚴格,他心想嚴格的大概像少林寺一樣劈材、燒水、練武功吧!

於是選擇較嚴格的。

但和尚是唯一要參加佛學講座的,其他新加入的社員,都要跟社長去參加快樂的夏令營,因此社長說要帶他去拜訪老前輩,交代給老學長帶他去參加明倫講座。

真沒想到讓他大開眼界,怎麼大學生的房間會有佛堂,有很多的佛書,還作早晚課,打坐念佛,好像是另外一個世界一樣。

老學長看到他那一副德行,留著披頭穿著牛仔褲,一副刁哴噹的樣子(走在校園裡大家都以為他是僑生),心想這個傢伙真的能學佛嗎?

可能沒兩天就溜了,就問他這個活動要待三個禮拜,你想去幾天?

和尚聽了心裡很不服氣,覺得若不參加圓滿,會被看扁了。

也因為講座的報名人數很多,為了不要佔正式名額,就把他報旁聽生。

結果去了才發現不是在山上,而是在台中市的明倫講座,且竟然大學生有這樣的生活,早上起來就打坐,晚上睡前也打坐,平常就看經、拜佛。

(真是驚奇!

)很奇怪的是,一聽就覺得很熟悉裡面講的道理,而且忽然間好像將他的整個知識的視野打開了,很多的疑點,生命的疑惑也找到了方向的感覺,似乎解決了一直想要在大學裡解惑的問題,一些人生的大道理,包括死亡、生死警惕……。

那時候內心覺得很穩定,真的是乖乖的把三個禮拜的講座聽完。

在這段期間和尚發現寺廟有《弘一大師傳全集》,借來看完後,覺得還有這樣的生活方式,出家的生活方式也不錯,很羨慕,可是不知道如何向爸爸媽媽開口,於是將此念頭存著,即想中年再出家好了,那時爸爸媽媽都不在了,把目標放在中年出家。

因此在三星期中,和尚也寫了封信給同學說,「我把我所有的書與唱片通通送給你,我都不要了,我覺得佛學這個領域裏,真的是個寶藏。

」和尚的同學回信說「你是不是瘋了?

」於是聽完三星期後,和尚發心皈依三寶(1972),即是信佛的開始。

(三)生命的覺醒

以前上課都搶最後一排,大二之時即搶第一排(那時忽然發覺生命有它很深的力量與更大的覺醒)。

且上課前五分鐘即到教室,上課前會先預習,上課時即分析老師怎麼講?

為什麼他這麼講,而我沒注意到。

而且那時上課有個目標,上完這門課,下次即能講解這門課,所以上課時能盡量,將老師所教的百分之百的吸收學習。

更學以致用,講出來再做出來,落實於生活實踐。

好比上一堂開盲腸的刀,下一堂就要幫自己的親人開刀一樣,那樣專心,謹慎而不能有出差錯。

和尚到現在仍抱持這種學習態度與心情。

(四)「北區大專佛學講座」學員長

更重要的是大學期間,因學長們的介紹,和尚加入松山寺「北區大專佛學講座」亦連續三任擔任「學員長」之職。

以此因緣親近了師公道安長老,及剃度恩師智諭上人。

「學員長」大概也要照顧學員的飲食吧!

記得和尚曾說過,當時大專佛學講座,松山寺只有提供場地,沒有提供飲食,所以都要星期六的時候,就先到中央市場買菜。

因為在附近買菜比較貴,所以和尚固定週六一大早跟慧因學長背著登山袋去中央市場買。

因此星期六早上的德文課都不能上,都蹺課,結果被當了兩年,真是很慘。

回來以後要洗菜,和尚他們就在浴缸裡面洗,和尚笑說現在講起來是可以,可是當時不敢講,怕講了大家不敢吃。

然後借房東的陽台切菜、煮菜,用兩個小火小爐、兩個大鍋子,就開始煮。

因為是煮一百五十人的菜,所以常常下面焦了,上面還沒熟。

一直要煮到晚上十二點,隔天再加熱,端給大家吃。

和尚連任三屆學員長,就是如此盡心盡力。

(五)愈挫愈勇

和尚任學員長期間也曾遇到很大的挫折,雖然他很盡力了,卻被冤枉而不諒解,他覺得受到很大委屈,內心非常難過。

那時覺得有兩個可能性,一個可能就不走這一條路了(出家),另一個可能,或許是需要他早一點去參與,且反過來想,假如有一天我出家了,會不會做的比他更好,說不定也是一樣,或許正因為有這麼多的問題,才更需要一些人去參與,以此因緣促成他早一點來思考出家這個問題。

和尚有面臨挫折而創造人生的精神,所以在人生當中面臨挫折時,他都能向上匡復思考。

(六)師公叮嚀

和尚曾述記得有一年中秋前夕,因為講座的事,前往方丈室請示師公,於正事交待後,他老人家便激勵大家,青年人應該發大心振興佛教,和尚形容說,那萬丈的豪情感動在座的每一位。

往後每回見面時,總問和尚:

「還有多久畢業?

」「還那麼久啊!

」一直到他老人家往生,終不及看到和尚出家的樣子。

但是曾在和尚的夢中出現而叮嚀著說:

「要好好幫你師父的忙哦!

」於是那夜裏令和尚哭濕了整個枕頭。

道安長老之關懷佛教與弟子之情,由頻頻殷切咐囑之中可窺見,且令和尚均能感得夢境,能說長老之影響不深遠矣!

而大專佛學講座是苦撐起來的,且能在這良師益友的環境中,加上長期實際參與佛教活動的經驗,於此便激發起對佛教有股難以名狀的感情,心中便默默地希望能為多難的佛教,奉獻菲薄的心力。

但是如何對無緣接觸佛法的慈親啟口呢?

和尚因學佛的因緣,而極度改變了他的人生觀,不管是待人處事或學習態度等,可說是他的生命轉捩點。

(七)參加西蓮淨苑大專青年念佛會

大概民國61年時,和尚在大專佛學講座,所親近的師父在三峽買塊山地要自己清修。

未料學長們隨後又跟上山來了,請求師父講經,但沒有房舍,又沒有錢,偶後大家商議自己一起來搭建茅蓬。

當草寮完成後即開始辦暑假修學活動,參加的學長有國防醫學院、台北醫學院、師範大學、銘傳商專,還有好幾個學校,而這草寮的功用可大了,念佛、上課、吃飯、睡覺通通在裏頭,可謂是圓通寶殿啊!

亦是西蓮淨苑大專青年念佛會之始。

和尚在學期間,即經常參加恩師所主持的西蓮淨苑的修學活動,雖然當時物質條件不好,但學佛的熱誠相當精進,這段期間培養了和尚在解行的基礎。

三、圓出家願

和尚畢業後,亦順利地通過國家藥師考試(1975)與二年的預官役(空軍少尉──司藥官,1975-1977),正是面臨抉擇的時刻。

而過去那一份心願仍然在呼喚著,於是以準備參加中醫師考試的名義,又回到道場中安住。

(一)突破父母關

此時正值淨苑建大殿(舊大殿),繁忙工程與緊湊修學活動,交織成的經驗,使和尚對佛教更加深一層使命感。

雖然幸運地和尚通過中醫師檢定考試,但是幾番教運衰微的切膚之痛,激起和尚做最後的衝刺-突破父母最後那一關。

但是如何建立信心與勇氣?

真的是「有志者事竟成」,機會來了,在淨苑每年寒假佛七前,特別為護七人員所辦的「精兵」佛七,(只有五位)開始了,這是屬於個人佛七,需要彼此互相護持的。

當第三天時,突然靈光一閃想通了,且對於上至諸佛下及眾生的同體性,有些滋味嚐到了,頓然覺得一切障礙消釋無餘,於此境界中,肯定了唯有出家是真報親恩的信心與勇氣。

和尚那時想通了就很高興,覺得假如出家,好好做一個出家人,也並不一定是不孝順啊!

說不定是報答親恩的一種方式,因為當時最大的障礙即是不孝順,覺得對不起父母,不知道如何向父母開口。

和尚高興的有點衝動想立即去向師父報告,「我要出家了」,後來想不行,大家還在打佛七,待佛七圓滿再說,師父即問,父母同意嗎?

我回去跟父母說。

和尚的朋友送他到台北火車站時,就問他:

「你有幾成的把握?

」和尚回答的很篤定: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

」因為朋友也了解他家裡的情形,父母沒有學佛有可能嗎?

和尚印象中他回去那天是除夕前一天,心想除夕大家都很快樂啊!

不行講!

初一大家在恭禧不適合啊!

初二要回娘家,等到初三時就跟他媽媽說:

「我要出家了」,他媽媽覺得很不可思議,怎麼突然想要出家,是不是感情受到挫折啊!

沒有啊!

沒有什麼!

後來跟父親說,那晚他父親沒回家,在工廠哭了一個晚上,不曉得他為什麼要出家?

(二)出家條件

和尚很努力的利用初三、初四說服家人,說服到最後他們沒辦法,就談條件,第一個條件是,不能讓祖母知道(祖父在他大一時往生了),封鎖消息,也不能讓親戚知道,因為他們會跟祖母說。

(就說出國了,反正出國跟出家差不多。

)原因是他父親是唯一的男孩,他是長孫,祖母非常疼他,所以不能讓祖母知道。

第二個條件是,要等二弟成家,和尚心想二弟那時已有女朋友了,應該很快會結婚了吧!

等了半年,二弟好像沒有什麼動作,心想不行啊!

怎麼能把自己的前途拋在別人手裏,實在是有點不滿意,就再次向他媽媽說,不管二弟有沒有結婚,他都要出家。

雖然和尚之「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的篤定想法,但更須感恩的是他那明智的慈親,一向均能尊重他的選擇,由此可見雙親對他疼愛有多深遠。

自幼為了教育,郭母一遷,乃致升大學的天真想法之選擇,父母雖有他的期望,但並不勉強。

最後的出家抉擇,父親並沒有任何的遣責,只是自己默默地傷心難過哭了一個晚上。

和尚雙親對他的疼愛是「尊重、信任、慈善」而不是佔有與命令,相對的和尚的孝心更是至極,抉擇出家,以報親恩。

(三)祈願出家

和尚於出家前為圓滿所願之願,向師父請示:

「願恩師指示,佛菩薩加被,祈父母滿我之願的法門。

師示曰:

「至心禮觀世音菩薩。

為報父母師長大恩,從今日起,不論父母答應與否,誦地藏經每日一卷,滿一年,以報答父母師長。

和尚祈願觀世音菩薩加被:

「普願眾生,出家無礙,父母歡喜,眷屬歡喜,皈依三寶,同生極樂。

」並發願每日頂禮250拜,或坐念聖號一支香,以報養育25年之大恩。

師勉曰:

「應於滿願後,也應經常拜觀世音菩薩,消業障。

和尚即自誓:

「當與有緣眾生於今生,深得念佛三昧,以報四恩。

祈願佛菩薩、恩師、大眾加被。

和尚終圓其願於民國68年6月19日圓頂,親禮恩師座下,法名隆肇,字號惠敏。

四、次第修學

和尚出家後即思考未來要走什麼路線?

身為一位出家人有幾條路可選擇,一個是「法師」的路線,一個是走「禪師」的路線,也可走「社會服務、慈善事業」或者走學問的路線……,但心目中覺得一個完整的出家人,應該每種能力都具備,而選一個為主。

和尚覺得已經出家應該深入佛法,想辦法先自修,且建立一些讀書方法,即開始架構自己的自治能力,著手做中央片來記錄整理資料,並自行摸索一套的讀書方法,整理資料的方法,累積自己知識的方法,自成一套現代治學之道。

(一)四念處的基礎學習

和尚在學佛過程當中,第一次有一種衝擊性的經驗,即是對於四念處的修行觀點有不同的認識與體會。

以往人家講三十七助道品,提到四念處時也會講這是小乘啦!

身、受、心、法都會講。

而會有不同的體悟是在出家後一、二年的學戒中。

和尚一樣根據以往出家的學習過程學戒律,且依造弘一大師所列的學戒學程,按步就班來學習。

有一次看到藕益大師在敍述學戒的精神、學戒的儀軌,最後講到,學戒實際上是在四念住的穩住,當時看了嚇一跳,學戒主要是在建立四念處,發現以前卻忽略了這個修行的基本要領吧!

這個大概是和尚當在學佛過程中,一個很深刻的印象,他重新對這個問題加以重視,並重新檢討過去整個修行的步驟,怎麼從很簡單的細節,生活中的一舉一動去培養正念、正知?

原來修行的原則是很簡單的,只要肯用心,慢慢地一步一步去培養正念、正知,一步一步的做,將聽到的佛法,然後思惟它的意識,乃致於可親証的;這種感覺,對於對、錯,進步或退步,自己都可以曉得,而不用去問別人。

(二)走向浩瀚的佛法

和尚於自學時,曾面臨的問題是:

佛法浩瀚,如何找到方向?

有一天偶然的因緣下,接觸到《成佛之道》,本來只想隨意閱覽,沒想到欲罷不能!

一口氣看完。

當時有種豁然開朗的感覺!

方始矛塞頓開,這對和尚在融會貫通佛法方面有很大的啟發。

民國71年間,和尚看到一則悲狀感人的事蹟,南海蓮風-常愍法師的故事,「捨己為人的菩薩道,究竟是淨土行者的本願啊!

」這讓和尚對念佛有很深遠的影響。

1.就讀佛研所(1982-1985)

(1)緣起──面臨瓶頸

和尚在僧團中,經過三年內修外弘的學習,似乎已面臨瓶頸,發現有很多佛學研究的資料,特別是日本人做的很多工具書。

但不看懂日文,且裡頭有很多梵文、巴利文、藏文等這些經典的學術專編,這在寺廟學不到。

日文可以利用空中日文自己學習,而梵文就沒辦法了,因為沒有空中梵文教室。

當時正好文化大學有中華學術院佛學研究所,聖嚴法師當所長,第一年招生,看到上面有教「梵文」,和尚形容當時,他整個身體的毛細孔都張開的感覺,實在很想去報考,可是沒有勇氣向師父報告,因為我師父是屬於傳統的修行人,會認為修行並不一定需要很高深的理論。

那一年雖然看到了,心動可是沒有去。

第二年,第二屆招生時有一個師大的學生來寺廟準備,看了曉得要考那些科目,那時候還是沒有勇氣去跟師父報告。

(2)挫折的轉機

後來和尚逐漸對佛教講法、教學方式又有一些看法,認為應該鼓勵、啟發學生,讓學生有機會發表他的意見。

就在這方面開始跟師父的想法不同,且讓師父很傷心覺得這個徒弟沒有跟他完全一樣。

曾在一次上課的時候,因為看法的不同,被師父訓誡了半個多小時,且最後趕他出去,當時他內心裡不會覺得很難過,因為他確實不容易了解師父的想法,那天晚上和尚即去向師父懺悔,且向師父報告,他想去報考佛學研究所,師父也很乾脆的說可以。

隔天即跟那位師大的學生一起去報考,因為昨晚才向師父報告,所以報考的時候很多文件不齊都是用補的,雖然報考到考試期間,只有一個星期的時間,和尚卻順利的考上了。

當末學聞之和尚被師逐出時倍感訝然!

即親訪和尚以解惑,他自述時仍泛有淚光,當時師父真的叫我出去啊!

現場還有很多學長。

但是現在師父叫我回來,我也回來了啊!

接著感嘆的說,他也講過啊!

他是在師父的徒弟中最不孝的。

(如「再見和尚的緬懷音樂劇」裡也提到。

(3)留學的抉擇

和尚在佛研所大概有三年的時間,有很多老師跟他說,你可以去日本留學或去國外留學,乃致勸他一年級就去,二年級再回來,但是他覺得應該將國內可學習的先打好基礎,因此他還是把三年級讀完。

他曾經這麼想,漢譯的典籍事實上已經到了某一種程度了,還是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他就很認真的考慮,現在世界的發展到底是怎樣?

所以在進入第二年的時候,曾經做了一個很重大的抉擇,是要到歐美去呢?

還是要到日本?

後來確定要到日本的時候,就做了一個三年計畫:

第一年他希望文法精通會看,第二年要會聽,第三年要會講會寫。

所以一個人的成功,不是突然跑出來的,而是早在他的規劃中。

有一位教導他日文的老師,說了一句令他永生難忘的話:

「學習語言的正確態度就是敢講,不要怕講錯。

自己講錯而讓對方聽不懂,算他倒楣,要有這種幽默感。

不然,有時會造成太大的壓力,反而妨礙進步。

」因為老師的這一番話,所以他在參加考試時,儘管看到口試完的人都是發抖離開教室,但他卻不緊張,順利通過面試,前往日本東京大學就讀。

和尚描述他要去佛研所時之情境,每逢上課時,便從天母爬上華岡。

「溼而迷漫」是這一帶地區的特色。

同學們看到他背著大書袋,滿頭大汗的走進教室,笑稱是絲路中的玄奘。

這位時代巨人的光芒,驚醒了往事的回憶:

我與玄奘大師有天壤之別,但是他所經歷的流沙弱水如此險惡的絲路,豈不是障深慧淺的我,現在所面臨的前程嗎?

虔祈三寶加被,不要使我迷失了方向。

2.負笈東瀛

和尚自學佛,即從師父這裡曉得有念佛三昧,但對於證得念佛三昧的詳細過程及具體修行方法,很想去了解,如果直接要從淨土的經論裏面要找出這些線索,有時候比較不容易。

因此經師父同意,負笈東瀛。

和尚通過日本交流協會獎金公費生錄取(1986),即到日本東京大學。

在日本研究所叫做大學院,如果要成為大學院的院生,對外國留學生都有一個先抉條件,即是在正式生以前,要先當一年的研究生(1986-1987),(日本的「研究生」即類似台灣的「旁聽生」),和尚在考上大學院後,碩士班兩年(1987-1989)、博士班三年(1989-1992),一共在日本六年。

他在日本第一年,因為準備要考試,除了在大學院外,其餘時間大概都在圖書館,他印象中圖書館早上未開門時,他就去排隊了,因為日本圖書館只有大學才有,一直看到晚上9點關門時才回家。

當入學考試結束後,大家都去慶祝一下,而和尚卻跑去圖書館,分析今天考試的題目,自問:

「假如我是出題老師,我會怎麼出題目?

」那時他感覺已經超越考試了,考試好像已經不是什麼問題了,反而是一件很有趣的事。

後來在讀書當中,老師對他也有好評,這個學生六年都全勤,而且上課前5分鐘、10分鐘就來了,所以在東大六年對於學問有很好的積聚。

那時的學習不只是東大的課程,同時也聽日本空中大學,很廣泛的吸收他有可能學習到的,像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各類各樣的學習,可以說是全面性的學習,而不是只有佛法而已,而且他去學校時還邊走邊聽空中大學的課程,所以當要寄回台灣時有一百箱的書。

這一段期間對和尚來講,是蠻有幫助的。

因為東京大學是一個富有歷史傳統的學校,在設備、師資和學生的素質都算一流的學校,在裡面讓他感受到所謂世間的學問大概極限到什麼地步,接觸的都是頂尖的人,可能是全日本相當優秀的老師和學生,包括學校的藏書。

在東大這六年,讓他看到這世間,極限的學問界線到什麼地方?

在東大的同時有很多機會可以接觸到很多國際有名的學者,這些學者到日本都會到東大去,學校也會安排他們演講,讓他看到國際級的程度就是這樣子,讓他看到一個遠景或是一個界線。

另外,在裏面會輾轉培養出他自己的一些自信,認為他自己也不會輸他們太多,和尚形容那些人,真是聰明的怪物,老師才上課兩個月,學生自己將書看完也把裏面所有單字背完。

和尚說他前一、兩天晚上很努力的準備,而他們上課的時候就在那邊跟老師核對,根本不用什麼準備,看到一些怪才。

但是和尚自己覺得,他的努力也不會輸他們太多,因為老師說他也是創下一個紀錄,碩士班最短兩年,他就兩年完成,博士班最短三年,他就三年完成。

因為當時博士學位在東大不是很有希望,前一個博士是在6年前畢業。

那時候老師開一個條件,要有博士資格,一年要兩篇論文刊在雜誌上,累積三年要6篇論文。

和尚的碩士編號是3532,博士是48號(東大校史300年)。

和尚在1991年12月25日交完博士論文,老師說要等一個月才能口試(記得和尚曾說,口試時有很多教授大概8、9位吧!

學生看到都很緊張,而影響作答,但他的心情卻是很歡喜,平時難得能跟這麼多教授在一起互相交流),這段時間要忙著碩士班的考試,因為碩士班人很多,希望他明年的五月再審察。

因此和尚先申請到密西根大學做客座研究員,密西根也是一個佛學研究重鎮,雖然短短兩個月,讓他見識到美國的學風是怎麼一回事。

也有機會利用春假的時候,找了一些留學生和外國客座教授,帶他們去偏僻的中小學,講一些自己國家的文化歷史特色,上日本的就請日本人講;中國人的瓷器就叫中國人來講……感覺上還蠻有趣的。

主辦單位就跟大家溝通說,因為是教中小學,所以不要用教大學的方法來教。

有一次,一位教授講得興高采烈,最後問小朋友有沒有問題?

小朋友卻問早餐吃什麼?

和尚即講一些中國文化,一些佛教文化……。

那個經驗頗有意思,和尚說他的英文也不是很好,就亂講亂講,不知道他們到底有沒有聽懂。

和尚曾說,當時主辦單位特別為他們舉辦一個晚會,那晚發生了一件有趣的事情,在晚會中有一位女士邀他跳舞,他婉拒說不會,那女士卻說我教你,因為在他們的國家光頭並沒有什麼特別意義,他們有很多籃球國手也都是剃光頭,後來向她解釋說,他的身份就像你們的神父一樣是不跳舞的。

尤於國情不同禮儀也不同,曾有一位女眾法師,也是在國外,因為表示歡迎而被擁抱,嚇到了。

在東大也有個規矩,就是二年級的學長要帶新生去租房子,因為國外新生剛來對環境不熟。

當時和尚被分配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