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31384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3.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 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docx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第三篇社会主义经济

第14章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14.1复习笔记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是在科学地总结和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规律、批判地继承人类已有的思想成果基础上产生的。

①从莫尔1516发表的《乌托邦》一书到19世纪中叶,是空想社会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阶段。

空想社会主义者只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却未能揭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

②到了19世纪上半叶,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一个历史转折时期,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从工场手工业阶段过渡到机器大工业阶段。

资本主义制度比较充分的发展,使这种制度的合理性和局限性比较充分地表现出来。

③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共产党宣言》,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a.唯物史观。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因此历史地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消除了阶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b.剩余价值学说。

剩余价值规律揭示,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

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规律。

正是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产业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才不可避免地走向激烈的对抗。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引下,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的运动在世界范围内开展起来。

①1871年巴黎公社的成立,第一次塑造了社会主义国家的雏形,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开创了建立工人阶级政权的先例。

②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领导并取得了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缔造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把社会主义理论变成了现实。

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和之后,从1944年到1949年,欧洲、亚洲一系列国家发生了革命并取得了胜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制度,并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

这是因为: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

a.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

b.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

a.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

  b.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③从历史上看,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并不少见。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二、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的决定因素

  

(1)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生产力水平极不发达,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3)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对立的崭新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一诞生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2.社会主义发展的探索过程

(1)苏联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曾尝试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社会主义过渡,结果挫伤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加重了连年战争所造成的困难。

面对这种情况,列宁从实际出发,及时地修正错误,决定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向新经济政策。

列宁逝世后,在已有的基础上,斯大林领导苏联人民继续进行了社会主义探索。

苏联从1928年开始实行有计划的社会主义建设。

(2)社会主义新中国诞生以后,从没收官僚资本,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的所有制结构;从对非公有制经济排斥、打压到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追求单一的国有经济到强调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而且应当多样化,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并相应建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从实际出发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1)社会主义的本质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展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①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③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认识社会主义一般特征的方法论

①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和观点。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应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和谐地统一。

②坚持辩证的发展的方法和观点。

社会主义制度诞生后,要有一个很长的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③坚持事物发展分阶段的方法和观点。

社会主义的发展和完善,不会毕其功于一役,而会呈现若干个发展阶段。

(3)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一般特征

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社会主义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②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

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应该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而决定。

③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而决定。

④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2.从实际出发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同时,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都为我们做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

现在,要把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胜利,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14.2课后习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科学社会主义

2.战时共产主义

3.新经济政策

二、问答题

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

立的历史事实?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3.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4.试论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科学社会主义

答:

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于19世纪40年代开始创立的社会主义学说。

他们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走向崩溃和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摒弃了空想社会主义的空想色彩,从而使关于社会主义是社会进步合乎规律的结果的学说代替了乌托邦的幻想,把社会主义思想发展的进程推进到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巨大的飞跃。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两个伟大发现:

(1)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即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正是在这一客观规律的支配下,社会发展呈现为一种自然历史过程,表现为不同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由此可见,历史地产生的资本主义社会必然要历史地走向灭亡,为消除了阶

级对抗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

(2)剩余价值规律揭示了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与资本家的关系是一种雇佣劳动关系。

正是在这一规律的支配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产业工人阶级与资本家阶级的矛盾才不可避免地走向激烈的对抗。

有了这两个伟大发现,资本主义必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便不再仅仅是一种猜想,而是现实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

正是以唯物史观为哲学基础,以剩余价值学说为经济学依据,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及其社会力量和道路,从而成为人类最伟大的理论成果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2.战时共产主义

答: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也称“军事共产主义”,是1918年夏至1921年春,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为了打败外国武装干涉者和白军的猖狂进攻,所采取的一系列战时公有化经济政策。

其主要内容有:

(1)实行高度集中的战时管理体制。

成立工农国防委员会,负责动员全国人力、物力和财力,保证国防需要和领导全国战时经济工作。

该委员会的决定,各级主管部门和机关以及全体公民必须严格执行;

(2)实行经济公有化。

至1921年初,全国大工业企业和部分小工业企业均已实现了国有化;农业方面也大力组织农业公社、国营农场和共耕社等,加快建立公有经济的步伐;在运输业方面决定将私营铁路收归国有,征用私人内河船舶;在商业方面主要是对批发商业企业实行国有化,扩大国家专卖商品的范围,每个居民加入消费公社,由公社负责供应食品和日用品。

1920年关闭了彼得格勒和莫斯科等城市的自由市场,取缔了私人商业;(3)实行余粮收集制,禁止私人买卖粮食。

农民的余粮必须按固定价格交售给国家,凡有余粮又拒绝交售者按人民公敌论处;(4)实行主要消费品的配售制度;(5)收缩商品货币关系,推行经济生活实物化;(6)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7)缩小工资差距,并实行普及于一切阶级的劳动义务制度等。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对粉碎外国武装干涉、保证国内战争胜利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因采用简单强制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大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积极性。

1920年底,苏维埃政权取得了战争的彻底胜利。

1921年春又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为了恢复经济、克服危机,苏维埃政权决定改行新经济政策。

3.新经济政策

答:

新经济政策是苏联在1921年由国内战争转变到和平经济建设时改变“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后所实行的经济政策。

当时在列宁领导下,苏维埃政权结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而采取利用商品经济关系的政策。

列宁根据对俄国国情的分析认识到,经济、政治和文化落后的俄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这就决定其在革命胜利后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走迂回曲折的道路。

实行“战时共产主义”虽然有反对国际帝国主义武装干涉和国内反革命叛乱的原因和必要,但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原则的尝试是不成功的。

列宁要求放弃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设想,重新回到迂回曲折的道路上来,强调必须善于考虑那些便于由宗法制度、小生产过渡到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

战争结束后,很快放弃“战时共产主义”体制,开始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

(1)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缴税后的剩余粮食可以自由出售;

(2)发展商业,在一定限度内允许自由贸易和私商存在;(3)在国营企业中,实行经济核算制,并以租让、租赁等国家资本主义形式把某些国营企业租给外国资本家或私人经营。

新经济政策承认过渡时期社会经济形式以商品货币关系作为基本因素,要求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来组织生产,扩大自由市场的范围。

新经济政策是要使实践中的社会主义回到它所生存的现实中来,也就是要给予它准确的历史定位。

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重新建立了工业与农业之间正常的经济联系,巩固了工人阶级与农民的联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

有利的条件。

但是新经济政策所体现的经济体制模式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以更准确的概念确定下来,也没有来得及在实践上以成型、稳定的体制完全确立起来。

二、问答题

1.怎样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认识社会主义制度首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

立的历史事实?

答: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制度变革的基本原理

按照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社会的基本矛盾。

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决定着社会性质的变化和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方向。

社会主义革命率先在苏联和中国等落后国家发生并取得成功,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落后国家建立,是国际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的必然结果,是这种基本矛盾转嫁到落后国家使其具备了发生革命的全部客观依据的必然结果,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验证和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率先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建立不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背离和对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违反

其原因分析如下:

①从苏联、中国等国家当时的国内情况看,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发展使社会生产力从手工作坊向大工业发展,由此造就了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无产阶级;另一方面,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在落后国家遇到了最反动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②从国际条件看,一方面,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内部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逐渐激化,帝国主义列强之间为争夺势力范围而发动两次世界大战,极大地削弱了国际资本主义的力量;另一方面,帝国主义对本国人民和殖民地国家的残酷压迫和疯狂掠夺,加剧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宗主国和殖民地之间的矛盾。

这些矛盾的交织、激化,造成了社会主义革命不是在这里爆发就是在那里爆发的特定国际环境。

国际、国内条件的共同作用,再加上马克思主义在这些国家的广泛传播,给这些国家的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送来了思想武器,共产党的建立和对革命运动的正确领导,所有这些都使社会主义革命的发生不可避免,并取得了成功。

③经济落后国家越过特定的发展阶段,跳跃式地进入更高的历史阶段其原因依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矛盾的结果,只是由于当时这些国家国内外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等多种特定原因的综合作用,使其社会发展的具体形式打破了社会更替的常规,而以一种特定的跳跃的方式进行。

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所表现出的也是这种特定的方式。

2.怎样理解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答:

(1)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科学社会主义的胜利,但同时又使社会主义事业不可避免地要遇到由于经济文化相对落后产生的一系列困难,并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期性与艰巨性。

(2)决定和影响因素

具体分析,这种长期性和艰巨性是由以下一些因素决定的:

①生产力落后因素的制约。

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之前,都发生过长期的帝国主义国家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帝国主义国家与殖民地国家之间以及国内各种力量之间的战争,这些战争,使原本落后的生产力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从而更加落后。

小农意识、自给自足和闭关锁国,导致了长期处于市场不发达,市场体系不完善,经济发展裹足不前的境地。

在这样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不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是不可能接近或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

②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制约。

在世界历史上,每一次社会制度的变革都要经过曲折、反复的斗争,每一个新生的社会制度都有一个从不成熟到逐步成熟的发展过程。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也不例外。

代表新的生产力的无产阶级在掌握政权、建立并巩固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严重阻碍。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要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文化教育水平,建立高度文明、高度民主、高度公正的新社会,并在这一过程中,改变几千年形成的传统观念,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和公正。

这个宏伟目标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才能最终实现。

③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

作为一种与资本主义对立的崭新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一诞生就处于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的包围之中,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遏制和扼杀,面临异常严峻的国际环境。

在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之初,国际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进攻以武力为主,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社会主义制度有了长足发展之后,其进攻的方式则转变为以和平方式为主渗透社会主义。

无论是以武力方式进攻还是以和平方式渗透,资本主义国家所依仗的是其经济的发达和在经济发达基础上的军事、科技等综合国力的强大。

在严峻的国际环境挑战面前,落后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必然有艰巨性和长期性。

总之,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立起的社会主义制度要代替原有的旧制度,是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必须经历一个漫长的曲折过程。

3.谈谈对社会主义本质要求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的理解。

答:

(1)社会主义本质要求

根据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未来社会的展望和社会主义实践的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

①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主义是对资本主义的否定,社会主义具有比资本主义更能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优越性。

但现实中的社会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很不发达的国家,而社会主义一诞生,就与发达的资本主义共存于同一个世界之中。

因此,社会主义只有解放生产力并以更快的速度来发展生产力,才能在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对比中展现出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巨大优越性。

②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是要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

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这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之一。

③社会和谐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在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发展中,社会和谐是经久不变的主题之一。

人的发展是建立在个体高度自由自觉基础上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全体社会成员的发展,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实现了真正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理想社会的构想,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为我国社会主义实践所证明。

(2)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一般特征

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辩证的发展和坚持事物发展分阶段的方法和观点分析实践中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其一般特征可概括为:

①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和经济的不断发展。

生产力不是判断社会经济制度的唯一标准,也不能说生产力发达的制度就是社会主义,但社会主义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要创造比资本主义更有利于生产力发展的条件,采取有效的措施,促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的社会主义制度,要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间,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逐步接近并最终超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②建立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公有制形式和所有制结构。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和经济制度的基础。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公有制在整个社会主义经济中占的比重大小和采取的形式,要与社会主义不同的发展阶段相适应。

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也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公有制,更不应该实行单一的国有制。

究竟应该建立怎样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采取怎样的形式,应该视生产力发展的状况而决定。

③实行与生产力发展要求和所有制关系相适应的分配形式。

分配关系是所有制关系的实现,其宗旨是要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按劳分配、以按劳分配力主体的多种形式并存的分配、在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基础上的按需分配等都是可供选择的分配方式。

社会主义究竟实行何种分配形式,要根据生产力发展和所有制关系的要求确定。

④建立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不同,也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根本区别之一。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要求有与之适应的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将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基础的不断巩固和完善,否则将破坏经济基础。

社会主义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化而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使之成为保护经济基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制度完善的重要力量。

4.试论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意义。

答: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提供了理论的指导,社会主义的一般规定性和本质为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共同遵循的一般原则。

但是,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证明,社会主义各国的具体国情是不同的,社会主义制度赖以建立的基础条件、生产力发展水平、社会发展阶段等都有差异,所以,在进行社会主义探索,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在遵循社会主义的本质规定性的同时,必须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建设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和毛泽东、邓小平,都为我们做出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光辉典范

  马克思、恩格斯广泛研究前人的思想材料,批判地吸收前人的成果而形成超越前人的学说,为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运动创建了科学的思想体系。

列宁揭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首先获得成功,并且领导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毛泽东同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指导中国革命取得了胜利,并领导中国人民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邓小平同志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发展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指引我国社会主义事业进入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3)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建设具有本国特色社会主义

要把社会主义事业进一步推向胜利,必须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坚持科学的态度,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大胆进行探索。

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才能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

社会主义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积累了正反两个方面的宝贵经验。

但是从它的长期发展过程来说,它还处于实践和发展的初期,还不成熟,不完善。

根据不同的国情,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探索具有本国特点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依然是摆在各国人民面前的艰巨任务。

14.3考研真题与难题详解

一、概念题

1.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央财大2003研)

2.公有制

3.私营经济(武大2003研)

4.社会主义经济

二、问答题

1.简述现阶段我国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首都经贸大学2004研)

2.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主要包含哪些内容?

3.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有制结构及其必须性。

(首都经贸大学2004研)

4.如何认识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中央财大2002研;东北财大2006研)

参考答案

一、概念题

1.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中央财大2003研)

答:

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指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