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38405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7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docx

梅花参考资料名胜考

扬州梅花名胜考

程杰

内容提要扬州是古代艺梅的一大胜地。

隋唐以前扬州治在江南,南朝梁何逊法曹咏梅之事不在今扬州,但却成了扬州梅事的一段佳话。

宋以来梅花欣赏、种植风气高涨,扬州是其中一个重要地区。

著名的赏梅胜地有南宋真州梅园、扬州梅花岭、蜀冈“小香雪海”,康乾之世盛极一时的扬州园林也大多有梅景营建。

关键词扬州;梅花;风景名胜

扬州今属江苏省,地处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口的长江北岸,历史上一直是江淮平原上最为重要的城市,有所谓“淮左名都”之称。

古代这里南临长江,北接淮水,东望大海,是东西南北交通要冲。

隋唐时期市井繁庶、商贸发达,盛极一时,清代作为两淮盐业的中心城市,又迎来了一个长期繁荣发展的黄金时期,从而奠定了其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讨论古代扬州地区梅花风景名胜的历史分布与演变情况,所使用的扬州概念是现在的地级市。

今扬州市下辖广陵、维扬、邗江、开发四个城区和江都、高邮、宝应、仪征四个县级市。

古代扬州地区著名的梅花景观,主要集中在今广陵、维扬两个主城区和所属的仪征市。

以下按其时间顺序择要加以考述。

一 东阁官梅

在历代梅花故事中,扬州“东阁官梅”或“法曹梅花”是很著名的一个掌故。

其源头是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中的两句: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杜甫这里说的东阁即诗题中所说的蜀州(治今四川崇庆)东亭,而“何逊在扬州”云云,指南朝萧梁诗人何逊咏梅之事。

一般认为,所指即其现存《咏早梅诗》: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朝洒长门泣,夕驻临邛杯。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也许杜诗的意思在他自己是比较明确的,北宋中期以来为杜作注蔚然成风,其中对这一句的解释却横生枝节。

起因是南北宋之交,出现了一部托名苏轼的《杜诗事实》,宋人诗话转引也称《老杜事实》、《杜诗故事》,为杜诗此句作解称:

“梁何逊作扬州法曹,廨舍有梅花一株,花盛开,逊吟咏其下。

后居洛,思梅花,再请其任,从之。

抵扬州,花方盛,逊对花彷徨终日。

”[1]这一注解为许多杜诗注本和《群芳备祖》等类书递相转引[2],影响颇大,何逊《咏早梅诗》也便有了《扬州法曹梅花盛开》一题。

但与此同时,人们对《杜诗事实》的伪托妄言也是群起而攻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朱熹《跋章国华所集注杜诗》、洪迈《容斋随笔》、汪应辰《书少陵诗集正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等都力辨其伪[3]。

至于所述何逊扬州咏梅一事之诞妄无稽,也多有专门指驳。

最早当属隆兴二年(1164年)完成的葛立方《韵语阳秋》:

“老杜诗云: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按逊传无扬州事,而逊《集》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早梅》诗云:

‘兔园标物序,惊时最是梅。

衔霜当露发,映雪凝寒开。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

’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台观名尔。

近时有妄人,假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廨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

岂不误学者。

”(卷16)

(1)后来明代杨慎也着力辨驳:

“何逊未尝为扬州法曹,是时南北分裂,逊为梁臣,何得复居洛阳?

洛阳乃魏地也,既居魏,何得又请再任?

……其说之脱空无稽如此,略晓史册者,知其伪矣。

(2)

其实早在伪书《杜诗事实》流布之前,南北宋之交的张邦基在其《墨庄漫录》中即对杜诗所称扬州作过辨说:

“杜甫诗‘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多不详逊在扬州之说。

以本传考之,但言逊天监中为尚书水部郎,南平王引为宾客,掌书记室,荐之武帝,与吴均俱进幸。

后稍失意,帝曰‘吴均不均,何逊不逊’。

逊卒于庐陵王记室,亦不言在扬州也。

及观逊有梅花诗,见于《艺文类聚》、《初学记》……余后见别本:

‘逊,东海剡人,举本州岛秀才,射策为当时之冠,历官奉朝请,时南平王殿下为中权将军、扬州刺史,望髙右戚,实曰贤主,拥彗分庭,爱客接士。

东阁一开,竞收扬马。

左席皆启,争趍邹枚。

君以词艺早闻,故深亲礼引,为水部行参军事,仍掌文记室’云云。

乃知逊尝在扬州也,盖本传但言南平引为记室,略去扬州尔。

然东晋、宋、齐、梁、陈皆以建业为扬州,则逊之所在扬州,乃建业耳,非今之广陵也。

隋以后,始以广陵名州。

”(卷6)张邦基所说确凿有据,不容置疑。

今人程章灿著文详考其事,结论更是弥足据信(3)。

综合宋以来历贤的考证,情况很是明确:

今江苏扬州本为广陵郡,属徐州,广陵之名扬州始于隋,何逊无此方仕历。

南朝扬州刺史驻建业(今江苏南京),杜诗所言“何逊在扬州”,当是建业。

何逊于梁天监六、七年间任建安王、扬州刺史萧伟的参军。

何逊诗中所说“兔园”当指梁武帝所赐萧伟府第芳林苑,“却月观”、“凌风台”也当是芳林苑中建筑。

杜甫由裴迪的幕职身份和寄赠的咏梅之作,联想到何逊咏梅名作,而发此感慨。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何逊咏梅与隋唐以来的扬州,即今江苏扬州是毫无关系的。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扬州府县志对此也有清醒的认识。

尹会之、程梦星《(雍正)扬州府志》卷23古迹“东阁”条下引张邦基所论,认为其说“最为明晰,东阁不在今之扬州无疑。

至诗内却月观、凌风台,刘宋时徐湛之在南兖州所建者只名月观、风台,无凌、却二字,亦不得牵强附会,谓其用扬州事也”。

后来扬州地志所载名胜古迹中偶有“东阁”官梅条目,也只是存名而已,除扬州郡署艺梅之景,时见有人称为东阁梅花[4],未见明显有附名营景的记载。

尽管误解一出现就伴随着反复不断的辨驳纠缪,相关认识未必模糊,但有关何逊咏梅、东阁官梅的故事还是顽固地落在隋唐以来广陵扬州的头上。

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苏轼。

苏轼《次韵王定国倅扬州》:

“未许相如还蜀道,空教何逊在扬州。

”《次韵王定国会饮清虚堂》:

“何逊扬州又几年,官梅诗兴故依然。

”所称说王定国担任通判的扬州显然是广陵扬州。

后世人们于维扬赏梅、咏梅,何逊之事总是一个常提的话头。

如清人刘家珍《梅花岭怀古》:

“自昔官梅出东阁,后来花开阁已非。

”诗下自注:

“扬州东阁官梅当指建业,此仍沿前说。

”(第2册)(4)579黄承吉《云山阁古梅歌》:

“扬州诗兴梅花阁,故事曾非广陵郭。

此阁流转旧使君,看梅转觉风流作。

”(第3册)(4)766显然对何逊扬州本事他们是清楚的,但诗中却不约而同地引为话头。

正如唐建中《金陵移梅歌》所说,“梅花谱牒袒扬州,东阁一株传千秋”(第2册)(4)593,何逊东阁咏梅虽然事不属广陵扬州,但由于对杜甫诗歌的有意和无意的误读,使其为淮南维扬所继承,成了有关扬州梅花的一段千古佳话。

二 真州梅园

宋以来,赏梅艺梅之风高涨。

在扬州范围内,真州梅园可以说是第一个崛起的梅花名胜。

真州,古地名,本唐扬子县属地,宋初升为建安军,宋真宗时因铸太祖、太宗像成,更名真州,治今扬州所辖仪征市。

北宋时真州为南北水陆要冲,掌管江、淮、浙、湖、荆六路漕运和茶盐钱政的发运司驻于此,经济地位盛极一时。

南宋偏安江南,真州地处江淮国防前线,丧失了南北漕运要冲的地位。

南渡初年及开禧年间金兵南窥长江,真州皆首当其冲,破坏极其严重,终南宋之时,一直处于衰落之中。

但在南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年-1224年),趁着开禧北伐失败后宋、金双方再次妥协带来了短暂的安定岁月,淮南东路运判林拱辰、真州知州潘友文、吴机等人积极经营,真州经济、文物略有振兴,其中当地梅园之兴起即是一个典型现象。

明申嘉瑞、陈国光等《(隆庆)仪真县志》(《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影隆庆刻本)卷二记载:

“梅园:

在县西十五里,内有古意亭,嘉定间吴机建。

”清刘文淇、张安保《(道光)重修仪真县志》(清光绪十六年刻本)卷六“梅园”条下进而引方信孺诗:

“十里低平路,千株雪作堆。

不须驱小队,只伴一筇来。

”嘉定九年(1216年)曾任真州录事参军的刘克庄晚年在文章中回忆说,“余尝游于仪真之梅园,极目如瑶林琪树,照映十余里”,“极天下巨丽之观”(卷106《(跋)林灏翁诗》)(5)。

方、刘两人都称梅花连绵“十里”,可见当时梅花种植规模之大。

遗憾的是这一胜景只是嘉定十数年间的昙花一现。

从理宗嘉定十年(1217年)以后,宋金连年用兵,山东两淮边境,战事更为频繁。

当金衰弱之时,统治区内尤其是山东地区义军纷起,进一步加剧了两淮地区的乱局,而真州自不可免。

刘克庄《忆真州梅园》诗:

“当年飞盖此追随,惨淡淮天月上时。

树密径铺毡共饮,花寒常怕笛先吹。

心怜玉雪空成梦,尘暗关山阻寄诗。

纵使京东兵暂过,可无一二斫残枝。

”(卷3)(5)所说“京东兵”,指宋京东路(今鲁及与苏、豫、皖交接地带)赵义军,当时势力最大的是潍州(今山东潍坊)人李全所部,宋曾授李全京东副总管,命其军号忠义军。

宝庆三年(1227年)李全投靠蒙古,绍定三年(1230年)十一月,李全率兵围扬州,与宋西线援军混战于真州一线(卷477《李全传》)(6)。

当此兵马折冲之地,真州梅园势必受到重创。

理宗端平三年(1236年)十一月(一说十二月),“蒙古将察罕攻真州”(卷25)(7),两军相持,兵火蹂躏,梅园更是毁灭殆尽。

我们从蒙古遣宋议和使臣郝经所作《江梅行》一诗可以了解其大概:

“江城画角吹吴霜,破月著水天昏黄。

波澄烟妥林影淡,双梅带雪横溪塘。

此时承平风物盛,家家种玉栽琳琅。

朝来伴使宴江馆,银瓶乱插吹银管。

霏微香雾入红袖,零乱春云绕金盌。

都将和气变荒寒,锦瑟愁生燕玉暖。

为言仪真梅最多,苔花古树深烟萝。

一年十月至二月,红红白白盈江沱。

自从天马饮江水,草根啮尽梅无柯。

扬子人家楚三戸,今年幸有烧残树。

忽闻星使议和来,尽贮筠笼待供具。

从今江梅好颜色,烂醉长吟嚼佳句。

”(卷12)(8)郝经受蒙古派遣,前来议和,被宋军拘羁真州十五年。

此诗约作于理宗景定二年(1261年),诗中叙述南宋接待的官员介绍昔日真州梅花盛况,意在借两国交兵给真州江梅带来的厄运来表达南北息兵安民的意愿。

李龙高梅花百咏中《真州》一诗写道:

“仪真谁种满林梅,兵后危枝半草莱。

便使萧条君莫叹,也曾惯见太平来。

”(卷3763)(9)建业(今江苏南京)人周端臣《真州梅》:

“欹倒几株梅,粘枝半是苔。

相传前代种,曽历太平来。

山冷雪犹在,春深花始开。

乱离无酒买,嚼蕊当衔杯。

”(卷2784)(9)这些诗进一步印证了真州梅园起于宁宗朝(“前代”),而遽然兵火劫灭的历史。

从此真州梅花一蹶不振,以致入元后湮没无闻。

关于具体地点,有一条材料颇费思量。

吴潜《暗香》词序:

“仪真去城三数里东园,梅花之盛甲天下。

嘉定庚辰、辛巳之交,余犹及歌酒其下,今荒矣。

园乃欧公记、君谟书,古今称二绝。

”(10)2749根据这段记载,嘉定间真州东园梅花也颇繁盛。

东园由北宋江淮发运使施昌言(字正臣)、两浙发运使许元(字子春)发起建造,地处当时城东,故名东园。

仁宗皇佑元年(1049)建成,欧阳修曾为作著名的《真州东园记》。

记称:

“得州之监军废营以作东园”,“园之广百亩,而流水横其前,清池浸其右”,园中建清虚阁、清燕堂、拂云台等,另多植花卉竹木,风景清远秀茂,为淮左一时名胜(卷40《真州东园记》)(11)。

北宋后期渐见凋敝,建炎(1127年-1130年)间更遭兵火毁坏,南宋时已胜景不再。

陆游《入蜀记》卷一:

“园在东门外里余,自建炎兵火后废坏涤地,漕司租与民岁入钱数千,昔之闳壮巨丽,复为荆棘荒墟之地者四十余年。

乃更葺为园,以记考之,惟清燕堂、拂云亭、澄虚阁粗复其旧,与右之清池、北之高台尚存,若所谓流水横其前者,湮塞仅如一带,而百亩之园,废为蔬畦者尚过半也,可为太息。

”可见到了南宋中期,东园一线已极凋敝,园地废为农田,所种也以蔬菜为主。

《(隆庆)仪真县志》卷二:

“宋东园:

……靖康兵火园废,嘉定初运判林拱辰、郡守潘友文再刻园记,复澄虚阁、清宴堂、共乐堂……宝庆初权漕上官涣酉(案:

字元之)复于翼城上增土为台而鼎新之,置制使赵善湘题扁,今废。

”嘉定以来,当地政府于东园大事修复,也只是几处台观楼堂而已,其中未见有梅花记载。

显然吴潜关于东园梅甲天下的说法可能混淆了真州城西梅园的记忆。

真州梅园在城西15里,应是无可怀疑的,根据有三。

(1)宋时真州城东近江,属江滩港汊地形,东园地近城廓,陆游所说去城“里余”较为恰切,缺乏艺梅十里的地理条件。

(2)周端臣《真州梅》诗中写赏梅兼及山雪,真州城东为河港江滩,而城西十里向外则多低山冈丘。

清《(嘉庆)扬州府志》卷八山川下,于仪真县西、北、西北、东北方向均记载有山,唯东、东南无山。

县西十里甘草山,十五里尖山,二十五里青山。

(3)史书记载,蒙古察罕犯真州,兵力十倍于真州守军,驻扎城西,真州守军设机弩炮石以待,出战胥浦桥(向西通往六合)(卷25)(7),大败之。

梅园之遭劫,或为蒙古军伐充薪火,或者兵马践踏所致,也以在真州城西为合理。

综观这些因素,可以肯定地说,嘉定间兴起的真州梅园在城西,而非东园。

明代方志所说“县西十五里”,正是低缓丘陵地带,结合元臣郝经诗中所说的“红红白白盈江沱”,应在今仪征县城以西至青山镇一线。

宋人诗中所说“低平十里路”,当是州城至梅园沿线地势。

值得一提的是,清时仪真城东十里旧江口(今新城乡旧江村)准提庵有古梅,号称宋梅。

阮元《广陵诗事》卷八:

“仪邑城外数里准提庵有老梅,康熙末枯去,四十余年复活。

花时古香异常,人目为返魂梅,题咏者甚多。

”王检心《(道光)重修仪真县志》(光绪十六年刻本)卷20:

“返魂梅,一本五干,高出檐屋,花时香闻数里。

相传为刘宋时物,后萎,至北宋复苏,阮太傅元题为‘宋返魂梅花观’,题咏者甚多。

”这里所说的宋,兼含刘宋和赵宋。

以仪征东南江港冲积之地,不耐涝渍的梅树能否由刘宋生长到赵宋,再到清朝,历时十三世纪,很是值得怀疑。

至少这株古梅很难被视为南宋真州梅园的孓遗,因而不足以作为南宋真州梅园在东园或城东的证据。

但这一传说似乎又提醒我们,元人郝经诗中所写“红红白白盈江沱”那样的盛况也许千载难遇,但仪征沿江一线的梅花种植却是相沿不绝的。

三 扬州梅花岭

扬州梅花岭在今扬州市史公祠,起源于明万历年间。

杨洵《(万历)扬州府志》(《北京图书馆古籍珍本丛书》影万历刊本)卷21:

“偕乐园:

在新城广储门外,万历二十年,吴公秀守扬州,浚河积土为土山,山前环树以梅,俗呼为梅花岭。

岭之前有楼有台有池,岭西列以公署,为诸州县期会所憩,太守统名之曰偕乐园。

每佳晨韶景,士女游观者轮蹄摩击无虚日。

当道命撤毁之,仅存堂与楼为诸生讲习之所,名曰崇雅书院。

江都、兴化二署尚留,余悉鞠为蔬圃矣。

”这段记载不仅明确了梅花岭的起源与得名,而且交代了与当时都市商业娱乐文化兴起的深刻渊源。

只是当时这一带好景不长,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太监鲁保重修偕乐园,不久即被当道撤废,巡按御史牛应元改办为崇雅书院(卷3)(12)。

但当时的土木设施,毕竟为入清后这一带的馆舍、园墅经营奠定了基础。

历览今人李坦《扬州历代诗词》所收清人作品,可以明显地感受到,清初文人凭吊的梅花岭,岭地已是一派荒芜,只是明梅犹在。

雍正十二年(1734年)马曰琯捐资在岭东重建书院,曰“梅花书院”,并于岭之上下增建祠宇亭榭,大大改变了这一带的面貌(卷3)(12),显示了这一风景名胜的复兴。

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朱孝纯任两淮转运,扩新院舍,以穿塘之土累为山,“植梅五百株”,延聘好友姚鼐为主讲(陈康祺《郎潜纪闻》二笔卷3),为郡中一时盛事。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

“古梅花岭,旧址无考,今因重宁寺旁土阜增而成岭。

皆土山间石,石骨暴露,任石之怪,不加斧凿,锋棱如削,飘然有云姿鹤态。

栽梅花数百株,皆玉蝶种,花比十亩梅园迟开一月,极高处有山亭,六角,花时便不见亭。

”反映了乾隆后期梅花岭的基本情况。

当时书院之扩办以朱孝纯为主导,而在园林建筑上作出实际贡献的却是奉宸苑卿江春。

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在天宁寺北修建重宁寺,同时奉宸苑卿江春在重宁寺东构建别墅,称东园。

李斗《扬州画舫录》卷四载:

“江氏因修梅花书院,遂于重宁寺旁复梅花岭,高十余丈,名曰东园。

”是梅花岭界于史可法祠与东园之间,实为东园一偏。

此后人们探梅梅岭,所称或史祠或东园,两名并见。

乾、嘉间扬城探梅,梅花岭与蜀冈并称二胜。

光绪间陈重庆有《史祠看梅,非复曩时之盛……》一诗(第4册)(4)612,写梅树之零落,又有《(程)雨亭京卿补种史公祠梅花百本,赋此为赠》诗(第4册)(4)616。

可见岁月流转,世事沦替,至光绪间岭上梅花无复旧观,同时也又有过一次集中补植。

就梅花岭梅景而言,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清人记载多只称三、五百株,所谓岭者,也只是浚壕穿池的剩土堆积而成的小丘而已,加以周边祠宇馆舍不断增加,主权归属一再变化,艺梅空间极其逼仄,梅花风景实无足称胜。

民国年间记载“岭上下种梅数十株”(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卷1“史阁部祠墓”),“上面栽了若干株梅花”(陈贤邦《自勉斋随笔》“梅花岭”),今日所见也是如此。

其为人们所津津乐道、念念不忘者,多赖史可法事迹之关系。

明末史可法领兵抗清,誓守城池,生前遗言,死后葬梅花岭。

乱后遗骸无觅,家人以衣冠招魂葬此(全祖望《梅花岭记》)。

乾隆四十年(1775年),史可法被谥“忠正”,于梅花岭修建史公祠。

英烈忠魂葬清芬之岭,成就了一段名胜佳话。

史可法祠享殿檐柱上楠木刻朱武章招对:

“时局类残棋,杨柳城边悬落日;衣冠复古处,梅花冷艳伴孤忠。

”另黄文涵联:

“万点梅花,尽是孤臣血泪;一抔故土,还留胜国衣冠。

”(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卷1“史阁部祠墓”)李周南《史公祠探梅》:

“冰心玉骨人比洁,忠臣合葬梅花旁。

”(第3册)(4)742这些精采言词,表达了人们对英烈忠魂与清贞之花相互辉映、流芳百世的深情感缅。

四 扬州蜀冈“小香雪海”

扬州府城至蜀冈一线,清时多富家园墅,寺观林壑,而其中颇多梅花景观。

梅景最胜的莫过于蜀冈“十亩梅园”,故址在大明寺东侧蜀冈中峰与东峰(今观音山)间山势低伏处,即今大明寺栖灵塔及东侧低伏地带。

赵之璧《平山堂图志》卷二:

“小香雪,旧称十亩梅园,汪立德等所辟。

乾隆三十年,我皇上临幸,赐今名,又赐‘竹里寻幽径,梅间卜野居’一联。

其地在蜀冈平衍处,由法净寺东楼石磴而下,北折有桥驾天然树为之。

桥上甃以卵石,过桥穿深竹径,东转数十步,临池南向为草屋,参差数楹。

绕池带以高柳,柳外种梅。

梅间为石径,东接于万松亭,御书‘小香雪’三字刻石亭内。

”汪立德,安徽盐商汪应庚之孙,领按察使衔。

雍正八年(1730年),汪应庚出资大修平山堂,扩建大明寺,围山种松十万余株,建万松亭。

汪立德于松岭隙地植梅,本意应是附庸乃祖风雅,但在此基础上用作迎驾邀宠之目的。

乾隆《咏平山堂梅花》自注云:

“平山向无梅,兹因南巡,盐商捐资种万树,既资清赏,兼利贫民,故不禁也。

”(爱新觉罗弘历《御制诗集》二集卷23)可见汪立德在原十亩梅景基础上有所增植,时间应在乾隆此行的前年,即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乾隆二十七年南巡时尚无此景。

乾隆有一点说错了,平山堂一带艺梅由来已久,康熙中孔尚任任职扬州即有《平山堂僧院看梅,柬道弘上人》诗(第2册)(4)481。

当年汪应庚出资修楼植松时,曾“种梅、柳、梧、桂各嘉卉千余本于堂内外前后”(陈浩恩《(光绪)增修甘泉县志》卷10)。

乾隆二十九年的这次植梅应是专项扩种。

乾隆称“万树”,沈德潜诗中称“几万丛”(《归愚诗钞余集》卷9),也就是说将近万株,同时诗人程崟也称:

“平山种梅万株,一时盛开”(程崟《二峰诗稿》),规模应是不小。

同时程晋芳《平山堂》诗赞颂道:

“昔游平山堂,春早水初绿。

老梅六七株,淡艳送微馥。

爱兹野趣深,幽赏未云足。

安知岁六更,种花遍岩谷。

纷披目满放,璀璨雪迷目。

……大哉太平年,群芳表玉烛。

遂令剩山川,一洗旧寒缩。

……置身花海中,意外前踪续。

”(第3册)(4)156对蜀冈一线梅景由零星丛植一跃而为漫山雪海的前后变化叙述颇明。

令盐商颇感煞风景的是,天公并不借势,乾隆三十年驾临扬州,正值春寒,梅信大大推迟,所见只是稀蕊三两,但乾隆仍御书“小香雪”三字称之,意在比附苏州邓尉“香雪海”,这不能不算是对盐商的莫大奖赏。

从沈德潜诗中可知,与梅花岭一样,“小香雪”所种以玉蝶梅为主,占“十分之八”(《归愚诗钞余集》卷9),可谓一个特色。

此地蜀冈东、中二峰夹峙,冈峦起伏,流水穿行,松风四围,修竹萧萧,石径蜿蜒,草屋数楹,“古梅绕屋,疏影寒花,洵为清凉香界”(《钦定南巡盛典》卷84)。

当时乾隆皇帝“竹里寻幽径,梅间卜野居”(《钦定南巡盛典》卷12)的诗句,可以说概括了这十亩梅景的幽雅风韵。

当时所种,可能不限于松风亭西“十亩”之地,整个蜀冈上下林间都见缝插针,广泛种植。

诗人查礼《花朝后二日洪魏笏观察招游平山堂看梅》诗中写道:

“一自翠华南幸后,环山添种万树梅。

”“望中不见石嵯峨,山色何如花色多。

堂前堂后浑似雪,暗香疏影散岩阿。

”(第3册)(4)141反映了春间满山花气弥漫,清香流溢的盛况。

但值得一提的是,万松亭一线,蜀冈东、中二峰夹峙,北为九曲池,南为保障湖北缘,“小香雪”梅园实际所指也只在“万松岭内,西界平楼,东至万松亭后坡下”(卷16)(12),空间极其有限,最初称“十亩园”比较切实。

所植且分散于修竹苍松间,中又占草屋、竹桥、池塘,号称万树,明显有媲附“万松”,虚张规模之嫌,其实应该大打折扣。

稍后不久扬州人栗溥《平山堂观梅》诗中所称不是万树,而是“千树”(阮元《淮海英录集》丁集卷3),而李斗在乾隆末年完成的《扬州画舫录》中有关记载也极其平淡。

扬城人于此赏梅,多只以蜀冈或平山称之。

在维扬当地诸多风景名胜和文人诗酒宴游活动中,“小香雪海”的称号很少被提及,后来文人们有关蜀冈探梅一类的诗歌依然不少,但很少有“小香雪”、“十亩园”的专门品题,可见其影响比较有限。

“小香雪海”的梅花盛况,从乾隆三十年到嘉庆中,大约维持了半个世纪。

此间扬人赏梅,总以蜀冈与梅花岭为首选。

嘉庆时期是扬州盐业紧缩、园林逐渐衰落的二十五年,嘉庆十五年(1810年)秋,万松岭一线又惨遭大火,“亭与树俱焚”(王甲曾《自题〈维扬忆旧游图〉》诗注)(第4册)(4)54,想必梅花也在劫难逃。

咸丰间太平天国军占领扬州,蜀冈平山堂、大明寺一带建筑毁于兵火,四围松林燹灭殆尽,梅树的生命力远不如松,想必先前即或有存,经此荡涤,也所剩无几。

晚清诗人所咏平山一线梅花,多只是“历乱梅花三五树”(李豫曾《平山晚眺》)(第4册)(4)920,“几树影横清浅外”(阮充《平山堂探梅》)(第4册)(4)333之类零星孤株丛植而已。

五 其他园林梅景

清康熙末期至乾隆年间,扬州以盐业为核心的工商业的繁荣与园林建设的兴盛是扬州地方社会、文化发展史上辉煌的一环,自来为人们所艳称。

当时号以百计的公私园林中,梅花是最为常见的观赏植物之一。

下面就《扬州画舫录》等书所载较为重要的梅花景观胪列如下。

1.平冈艳雪。

故址应在今迎恩桥西南、迎恩河故道南。

乾隆时为州同周楠别业,是乾隆三十年所建“北郊二十景”之一。

冈阜隆起,“缘冈高下种梅,红白相间”(赵之璧《平山堂图志》卷2)。

“湖上梅花以此地为胜,盖其枝枝临水,得疏影横斜之态。

”(卷1)(12)可以略见其景观特色。

2.梅岭春深。

俗名小金山,在今瘦西湖中。

本名长春岭,乾隆二十二年候补主事程志铨积土修筑,上建关帝庙、玉板桥、岭上草堂、观音殿、六方亭、钓渚等景。

岭上下遍植松柏榆柳,山麓多树梅。

后归余熙,于岭西垣门书“梅岭春深”石额,名列乾隆朝“北郊二十四景”之一。

李斗《扬州画舫录》记载:

由西垣门入山,“路窄如线,在梅花中蜿蜒而上,枝枝碍人。

其下大石当路,色逾铜绣。

仰视岭上,路直而滑,不可着足。

穿岩横穴,遍地皆梅,对面隔树,不通话语”(卷13)(12)。

可见当时岭上梅花之繁盛。

据王振世《扬州览胜录》记载,岭上名胜于咸丰间太平天国军占领扬州时被毁,光绪间复建,新增月观、吹台诸景,但未见提及梅花(王振世《扬州览胜录》卷1),想必已完全废弃。

3.白塔晴云。

园林故址在瘦西湖五亭桥北岸,为“北郊二十四景”之一。

据赵之璧《平山堂图志》记载:

园由按察使程扬宗、州同吴辅椿先后营建,隔岸与莲性寺白塔相对,以为借景,因而名之。

园中有桂屿堂、花南水北之堂、积翠轩、望春楼诸胜。

“由长堤沿山麓而西,山上有梅花如雪,水际编朱竹为篱,掩映有态”(赵之璧《平山堂图志》卷2),绵延里许(卷14)(12)。

可见也是一颇有规模的梅花风景。

4.石壁流淙。

在白塔晴云北,清奉宸苑卿徐士业别墅,乾隆三十年赐名水竹居,园景有二:

小方壶、石淙流壁。

小方壶景区有静香书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数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