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明与色彩.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41270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0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照明与色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照明与色彩.docx

《照明与色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照明与色彩.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照明与色彩.docx

照明与色彩

第五章照明色彩

5.1色彩的基本原理

大自然中的色彩千变万化,丰富多彩。

自然届中的色彩往往有其各自独特的作用,四季变换,色彩绚丽,我们把太阳光源为主而产生的自然物体的色彩称为自然色彩。

自古以来,人们就在生活中使用着色彩,用色彩来表达着对美的感受,并享受着色彩变化带来的欢乐,色彩美能左右人们的情绪,使人们产生审美愉悦,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5.1.1色彩的形成

我们知道,色彩所展示给我们的无穷魅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光为我们所做的贡献。

生活中大家都有这样的体会,在碧空万里的夏日海滩上,蔚蓝的大海,金黄的沙滩,身着五颜六色服装的人们,在阳光的照射下呈现出夺目的色彩,这一现象说明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即色彩的形成与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所以说无光即无色,光的产生来源于不同的发光物,即光源,如太阳、荧光灯、白炽灯、霓虹灯、蜡烛的光等。

不同光源发出的光带有不同的色彩倾向,不同光源发出来的光照射在物体上,物体就具有相应的色彩倾向。

人类的视觉色彩现象必须具备光、物体和人的眼睛这三个条件,即光源对物体的照射,物体本身反射一定的色光,色光通过视神经传递到人的大脑,形成对物体色彩的感觉,因而光色并存,有光才有色。

光在物理学上是一种电磁波,只有0.39~0.77μm波长之间的电磁波才可以引起色彩视觉感受,此范围称为紫外线,当把光线引入三棱镜时,光线被分离成红、橙、黄、绿、蓝、青、紫,因而得出的自然光是七色光的混合,这种现象称作光的分解或光谱,七色光谱的颜色分布是按光的波长排列的。

光是以波动的形式进行直线传播的,具有波长的振幅两个因素,不同的波长长短会产生色相的差别,不同的振幅大小会产生同一色相的明暗差别。

光在传播时有直射、反射、透射、漫射、折射等多种形式,光直射时直接传入人眼,视觉感受到光源色,当光源照射物体时,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来,人眼感受到的是物体表面色彩,当光透射时,如果遇到玻璃之类的透明物体,人眼看到的是透过物体的穿透色。

光在传播的过程中,如果受到物体的干涉,就会产生漫射,这对物体的表面色有一定的影响,如果通过不同物体时发生方向变化,则产生折射,反映至人眼的光色与物体色相同。

物体本身是不会发光的,人之所以可以看见它,是因为光源色经物体表面的吸收、反射而引起人们视觉中的光色感觉。

物体在自然光照射下,只反射其中一种波长的光,而其他波长的光全部被吸收,这个物体则呈现反射光的颜色,如果某一物体反射所有色光,那么我们便感觉到这个物体是白色的,如果把七色光全部吸收了,那么物体就会呈现出黑色。

实际上,现实生活中的颜色是极其丰富的,各种物体不可能单纯反射一种波长的光,它只能对某一种波长的光反射得多,而对其他波长的光按不同比例反射得少。

因此,物体的颜色不可能是一种绝对标准的色彩,而只能是倾向于某一种色彩,同时又具有其他色光的成分,所以说物体的色彩是由光源的色彩和该物体的选择吸收与反射能力所决定的,这就是物体色,即固有色。

5.1.2色彩视觉的生理特性

(1)明暗适应

感觉器官受到刺激,使感受起变化的过程和变化的状态叫做适应,视网膜上有感受度不同的两种接收器,所以眼睛有着能适应视野的亮度变化而自动调节感光度的功能。

我们把眼睛的这种功能叫做明暗适应,也称为“光量适应”,是日常生活中常常遇见的视觉感知状况,当明部视觉向暗部视觉发生突然变化时,在此瞬间内是什么也看不见的,有一种现象我们经常遇到,坐在阳光下看书时,突然把视线移向黑暗的房间,感觉是一片漆黑。

当我们突然进入正在放映的电影院时,周围什么都看不见,夜晚如果将房间里亮着的灯突然关掉,一时间,眼前会呈现一片漆黑,要经过一段时间才可以适应,这就是视觉的“暗适应”。

暗适应过程大概需要5~10分钟的时间。

当暗部视觉向明部视觉发生突然变化时,人会感到眩晕。

例如,当晚上睡觉时,卧室内的灯骤然打开,你的眼前就会是白晃晃的一片,但稍后就能清楚地辨认室内的各种形体和色彩,这一由暗至明的视觉过程称为“明适应”。

乘汽车奔驰在高速公路上,会看到隧道里的照明装置有两种,一种在出入口附近没有照明光,而在中间部分却集中着很多灯光,这是为了使白天隧道里的照度尽量均等。

这一类型在老式短隧道中较多,但大部分新建的特长隧道,出入口就装有大量的照明光,而在中间部分减少其数量,这就考虑到“明暗适应”而进行设计的。

由一个色光环境到另一个色光环境,人的眼睛由感觉到差异的存在到差异消失的过程被称为“色适应”,例如我们从普通灯光的房间到日光灯的房间,开始会觉得房间的灯光色彩有差异,可是一段时间后,便会不知不觉地习惯下来,觉得没有什么区别了。

(2)色感觉恒常

当我们看物象时,常常进行心理的调节,就不会被进入眼内的光的物理性质所欺骗,而能认识物象的真实特性。

视觉的这种自然地或无意识地对物体的色感觉始终想保持原样不变的现象,就是色觉恒常性,也叫做视觉惰性。

色觉恒常性可以分为三项,明度恒常、大小恒常和色的恒常。

把一个浅灰色的物体放置在阳光下,一个白色的物体放置在阴影下,虽然在阳光下浅色物体对光的反射量比在阴影处的白色物体对光的反射量多,但我们仍然感到阳光下的物体是灰色的,而在阴影处的物体是白色,这种现象称为明度恒常。

人们面向前方两个等大的物体,一个放置在近处,一个放置在远处,虽然近处的物体比远处的物体在视网膜上的成像大很多,但是我们仍认为它们是同样大小,这就是大小恒常。

将一张白纸照射蓝色光,另一张蓝色的纸照射白光,虽然两张纸都成了蓝色,但是眼睛仍然能够区分前者是在蓝色光下的白纸,后者是在白光下的蓝色纸,这种把物体的“固有色”与照明色相区别的能力,称为色的恒常性,色彩感觉的恒常现象是有条件的,当色彩环境或照明条件发生变化时,色感觉的恒常现象就不能维持,去掉环境与周围的关系,色感觉的恒常就难以维持了。

(3)视觉的阈值

两种刺激差别未达到定量以上,则无法区别异同,此定量叫做阈值。

未达到阈值为相同,超过阈值为不同。

例如人的眼睛无法分辨速度过快、面积过小、距离过远、差别过小的物体。

.任何现象在未达到阈值以前都认为相同、消失、无法分辨。

视觉的这种特性,为色彩的空间混合、网点印刷、电脑显像等提供依据,也为我们对色彩和构图进行统一与变化、具象与抽象等提供了应用依据。

(4)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

色彩的膨胀与收缩感跟明度有关,例如同样粗细的黑白条纹,在感觉上白条纹要比黑条纹粗;同样大小的方块,黄方块看上去要比蓝方块大些。

又如设计一个年历的字样,在白底上的黑字需大些,使之看上去醒目;如果是在黑底上的白字,那么白字就要比刚才那种黑字小些,或笔画细些,这样显得清晰可辨,如果与前面那种黑字同样大,笔画同样粗,则含混不清。

某地质馆有个版面上的文字说明,用黑色胶片,刻制黄色透光字,可能设计时是按黑子白底的效果设计的,布局饱满,笔画粗壮,但刻出来以后由于字的透光效果,字就显得拥挤,笔画不清。

这是因为黄色在黑色底上面会有膨胀感。

进行各种色彩设计时,为了达到各种色块在在视觉上的一致,就必须按色彩的膨胀和收缩规律进行调整。

据说法国国旗的红、白、篮三色条纹,开始设计时其宽度完全相等,但当国旗升到空中后,感觉就不等了,为此色彩学家们进行重新研究,发现这与色彩的膨胀感和收缩感有关,于是将三色比例调整为蓝︰白︰红=30︰33︰37。

(5)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

色彩具有前进、后退感是色彩设计者共同感兴趣的问题。

从生理学上讲,人眼晶状体的调节对于距离的变化是非常精密和灵敏的,但是它总是有一定的限度,对于波长微小的差异就无法正确调节。

眼睛在同一距离观察不同波长的色彩时,波长长的暖色如红、橙等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内侧映像;波长短的冷色如蓝、紫等色在视网膜上形成外侧映像。

因此暖色好像在前进,冷色好像在后退。

总的来说,色彩的前进与后退感、膨胀与收缩感具有如下规律

表5-1色彩前进与后退、膨胀与收缩的规律

膨胀前进

高彩度

大面积

亮色(暗底中)

对比度

集聚色

明度对比强

膨胀后退

低彩度

小面积

暗色(亮底中)

调和色

分散色

明度对比弱

5.1.3色彩的属性

色彩的三要素是指色相、纯度、明度,这三要素是界定色彩感官识别的基础,灵活应用其变化是色彩设计的基础。

色相是色彩的相貌,是区别色彩种类的名称。

它是根据色光波长划分的,只要色彩的波长相同,色相就相同,波长不同才会产生色相的差别,红、橙、黄、绿、蓝、紫、等都代表一类具体的色相,它们之间的差别就属于色相差别。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在绘画上称素描关系,它是色彩因受光不同而产生的明暗变化,一种颜色由明到暗由浅到深可以划分为很多色阶,产生不同的明暗层次。

在一种颜色中加入不同量的白或黑色混合,其明度也会改变,白颜料属于反射率高的色,将其他颜料混入白色,可以提高混合色的反射率,亦即提高了混合色的明度,混入白色愈多,明度提高愈多。

黑颜料反射率极低,在其他颜料中混入黑色,可以降低混合色的反射率,稍加一点,反射率就明显降低,也就降低了混合色的明度。

混入的黑色愈多明度就愈低,明度是全部色彩都具有的属性,明度关系是搭配色彩的基础。

纯度是色彩的纯净程度,也有艳度、彩度、饱和度等说法,可见光辐射,有波长十分单一的,有波长十分混合,也有介于两者之间的,黑、白、灰这类无彩色是波长最为混杂的。

光谱中红、橙、黄、绿、蓝、紫等色光都是高纯度的色光,颜料中的红色是纯度最高的色相,蓝绿色在颜料中是纯度最低的色相,眼睛在正常光线下对红色光波最为敏锐,因此红色的纯度显得特别高,对绿色光波感觉相对迟钝,因此绿色的纯度就显得低。

任何色相在纯度最高的时候都有其特定的明度,如果明度变了纯度就会下降,高纯度的色相加白或加黑,就会降低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也会提高或者降低该色相的明度,高纯度的色相加入不同明度的灰色,就会降低该色相的纯度,同时使明度向该灰色的明度靠拢,高纯度的色相如果与同明度的灰色混合,可构成同色相、同明度、不同纯度的序列。

5.1.4色彩的混合

将两种或多种色彩互相混合,造成与原色不同的新色称为色彩的混合,可归纳为加色混合、减色混合、空间混合等三种类型。

不能用其他色混合而成的色彩叫原色,但原色可以混出其他色彩。

原色有两种系统:

一种是色光方面的,即色光的三原色;另一种是色素方面的,即色素三原色。

色光的三原色为红光(Red)、绿光(Green)、蓝光(Blue)(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RGB模式),色素的三原色为品红(Magenta)、黄色(Yellow)、青色(Cyan)。

由两种原色调配而成的颜色叫做间色,又叫做二次色。

例如:

红+黄=橙,黄+蓝=绿,红+蓝=紫。

橙、绿、紫为三种间色。

三原色、三间色为标准色。

复色由三种原色按不同比例调配而成,或由间色与间色调配而成,也叫三次色、再间色。

因而有三原色,所以复色千变万化,种类繁多。

色彩的混合可以分为加色混合、减色混合和空间混合,加色混合即色光混合,也称为第一混合。

当不同的色光同时照射在一处时,能产生一种新的色光,并且随着不同色混合量的增加,混合色的明度会逐渐提高。

将红、绿、蓝三种色光分别作适当比例的混合,可以得到其他不同的色光。

反之,其他色光无法混出这三种色光来,将三原色想家可得到白光。

加色混合效果是由人的视觉器官来完成的,因此它是一种视觉混合,加色混合的结果是色相改变、明度提高,而纯度并不下降。

图5-1加色混合图5-2减色混合

减色混合即色料混合,也称第二混合。

在光源不变的情况下,两种或多种颜料混合后所产生的新色料,其反射光相当于白光减去各种色料的吸收光,反射能力会降低。

故与加色混合相反,混合后的色料色彩不但色相发生变化,而且明度和纯度也会降低。

所以混合的颜料种类越多,色彩就越暗、越浊,最后近似于黑灰的状态。

色彩空间混合亦称中性混合,第三混合。

将两种或多种颜色穿插,并置在一起,于一定的视觉空间之内,能在人眼中造成混合的效果,所以称为空间混合。

其实颜色本身并没有真正混合,它们不是发光体,而只是反射光的混合。

因此,与减色混合相比,增加了一定的光刺

激值,其明度等于参加混

合色光的明度平均值,既不减也不加。

由于它实际比减色混合明度要高,因此色彩效果显得丰富,有一种空间的颤抖感,在表现自然、物体的光感上更为闪耀。

5.2色彩的对比与调和

5.2.1色彩的对比

色彩对比是指两个以上的色彩,以空间或时间关系相比较,能比较出明确的差别时,它们的相互关系就称为色彩的对比关系。

对比的最大特征就是产生比较作用,甚至发生错觉,色彩差别的大小决定着对比的强弱。

色彩对比可分为以明度差别为主的明度对比、以色相差别为主的色相对比、以纯度差别为主的纯度对比、以冷暖差别为主的冷暖对比等。

(1)色彩同时对比

发生在同一时间、同一视阈之内的色彩对比称为色彩的同时对比,这种情况下,色彩的比较、衬托、排斥与影响作用是相互依存的。

如在黄色纸张上涂上一小块灰色,会出现所谓的补色错视。

再如在黑纸上涂一灰色小方块,白纸上涂以同样面积及深浅的灰色小方块,同时对比的视觉感受是黑纸上的灰色更显得明亮,形成所谓的明度错视。

色彩的同时对比有以下规律。

1亮色与暗色相邻,亮者更亮,暗者更暗;艳者更艳,灰色更灰;寒者更寒,暖者更暖。

2当不同的色相并列时,其色感都倾向于将对方推向自己的补色方面。

3补色相邻时,由于对比作用,各自都增加了补色光,色彩的鲜明度也同时增加。

4同时对比效果,随着纯度增加而增加,相邻之处即边缘部分最明显

5同时对比作用只在色彩相邻处产生,其中以一色包围另一色时效果最为醒目

(2)色彩的连续对比

当我们首先看到红色的色块再看黄色的色块是,就会发现后看的黄色色块带绿色,这是因为眼睛把先看色彩的补色残像加到后看物体色彩上面的缘故。

这种前后对比关系的色彩对比方式,称之为连续对比。

连续对比是指人眼看了第一色再看第二色时,第二色会发生错视。

第一色看的时间越长,影响越大。

第二色的错视倾向于第一色的补色,这种现象由视觉残像及视觉生理、心理自我平衡的本能所致。

(3)明度对比

两种以上色相组合后,由于明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明度对比,明度对比是色彩对比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决定色彩方案感觉明快、清晰、沉闷、柔和、强烈、朦胧与否的关键。

按照色彩明度不同,可构成不同明度的基调。

根据明度色标,凡明度在零度至三度的色彩称为低调色,四度至六的色彩称为中调色,七度至十度的色彩称为高调色。

色彩间明度差别的大小,决定明度对比的强弱。

三度差以内的对比又称为短调对比;三至五度差的对比称明度中对比,又称为中调对比;五度差以外的对比,称明度强对比,又称为长调对比。

  在明度对比中,如果其中面积最大,作用也最大的色彩或色组属高调色,和另外色的对比同长调对比,整组对比就称为高长调。

用这种方法可以把明度对比大体划分为以下十种:

  ①高长调如10:

8:

1等,其中10为浅基调色,面积应大,8为浅配合色,面积也较大,1为深对比色,面积应小。

该调明暗反差大,感觉刺激、明快、积极、活泼、强烈。

  ②高中调如10:

8:

5等,该调明暗反差适中,感觉明亮、愉快、清晰、鲜明、安定。

  ③高短调如10:

8:

7等,该调明暗反差微弱,形象不分辩,感觉优雅、少淡、柔和、高贵、软弱、朦胧、女性化。

  ④中长调如4:

6:

10或7:

6:

1等,该调以中明度色作基调、配合色,用浅色或深色进行对比,感觉强硬、稳重中显生动、男性化。

6中中调如4:

6:

8或7:

6:

3等,该调为中对比,感觉较丰富。

7中短调如4:

5:

6等,该调为中明度弱对比,感觉含蓄、平板、模糊。

8低长调如1:

3:

10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强烈,感觉雄伟、深沉、警惕、有爆发力。

9低中调如1:

3:

6等,该调深暗而对比适中,感觉保守、厚重、朴实、男性化。

10低短调如1:

3:

4等,该调深暗而对比微弱,感觉沉闷、忧郁、神秘、孤寂、恐怖。

另外,还有一种最强对比的1:

10最长调,感觉强烈、单纯、生硬、锐利、眩目等。

图5-3室内色彩中高长调的运用

(4)色相对比

两种以上的色彩组合时,由于色相差别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色相对比。

它是色彩对比的一个根本方面,其对比强度程度取决于色相之间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角度),距离(角度)越小对比越弱,反之则对比越强。

  同类色相对比是同一色相里的不同明度与纯度色彩的对比。

这种色相的同一,不但不是各种色相的对比因素,而是色相调和的因素,也是把对比中的各色统一起来的纽带。

因此,这样的色相对比,色相感就显得单纯、柔和、谐调,无论总的色相倾向是否鲜明,调子都很容易统一调和。

这种对比方法比较容易为初学者掌握。

仅仅改变一下色相,就会使总色调改观。

这类调子和稍强的色相对比调子结合在一起时,则感到高雅、文静,相反则感到单调、平淡而无力。

邻近色相对比的色相感,要比同类色相对比明显些、丰富些.活泼些,可稍稍弥补同类色相对比的不足,可不能保持统一、谐调、单纯、雅致、柔和、耐看等优点。

当备种类型的色相对比的色沉放在一起时,同类色相及邻近色相对比,均能保持其明确的色相倾向与统一的色相特征。

这种效果则显得更鲜明,更完整,更容易被看见。

这时,色调的冷暖特征及其感增效果就显得更有力量。

 

 

对比色相对比的色相感,要比邻近色相对比鲜明、强烈、饱满。

丰富,容易使人兴奋激动和造成视觉以及精神的疲劳。

这类瞩子的组织比较复杂,统一的工作也比较难做。

它不容易单调,而容易产生杂乱和过分刺激,造成倾向性不强,缺乏鲜明的个性。

互补色相对比的色相感,要比对比色相对比更完整、更丰富、更强烈,更富有刺激性对比色相对比也会觉得单调、不能适应视觉的全色相刺激的习惯要求,互补色相对比就能满足这一要求,但它的短处是不安定、不协调、过分刺激,有一种幼稚、原始的和粗俗的感觉。

要想把互补色相对比组织得倾向鲜明、统一与调和。

(5)纯度对比

两种以上的色彩由于纯度不同而形成的色彩对比效果称为纯度对比,它也是色彩对比额一个重要方面,但因其较为隐蔽、内在,故易被忽视,在色彩设计中,纯度对比是决定色调感觉的关键。

我们可以将一个纯色与同亮度无彩色灰等比例混合,建立一个10级纯度色标,并据此划分三个纯度基调。

其对比强弱程度取决于色彩在纯度等差色标上的距离,距离越长对比越强,反之对比越弱。

图5—4纯度对比

5.2.2色彩的调和

“调”是调整、调理、调停、调配、安顿、安排、搭配、组合等意思。

“和”可做和一、和顺、和谐、和平、融洽、相安、适宜、有秩序、有规矩、有条理、恰当,没有尖锐的冲突,相反相成,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等解释。

  我们知道,和谐来自对比,和谐就是美。

没有对比就没有刺激神经兴奋的因素,但只有兴奋而没有舒适的休息会造成过分的疲劳,会造成精神的紧张,这样调和也就成了一句空话。

如此看来,既要有对比来产生和谐的刺激——美的享受,又要有适当的调和来抑制过分的对比——刺激,从而产生一种恰到好处的对比——和谐——美的享受。

概括说来,色彩的对比是绝对的,调和是相对的,对比是目的,调和是手段。

  对比是一种刺激,这种在视觉上的对比如同在触觉上的刺激相类似。

触觉的痒痛,是由于外界的刺激而使得细胞破裂,破裂得少,产生痒的感觉,破裂得多则产生痛的感觉。

而痛感与快感实际上也是刺激细胞破裂的多寡所致。

我们所寻求这种美的手段,恰恰就是寻求这种如同触觉中的快感——恰到好处的刺激——痛快。

  “调和”一词有两种含意:

一种指对有差别的,有对比的,甚至相反的事物,为了使之成为和谐的整体而进行调整、搭配和组合的过程;另一种指不同的事物合在一起之后所呈现的和一、和谐、有秩序、有条理、有组织、有效率和多样统一的状态(或称多样统一)。

色彩调和这个概念和一般事物的调和概念一样,也有两种解释,一种指有差别的,对比着的色彩,为了构成和谐而统一的整体所进行的调整与组合的过程;另一种是指有明显差别的色彩,或不同的对比色组合在一起能给人以不带尖锐刺激的和谐与美感的色彩关系,这个关系就是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之间的组合的“节律”关系。

  

5.3色彩的情感

各种色彩都有独特的性格,简称色性。

它们与人类的色彩生理、心理体验相联系,从而使客观存在的色彩仿佛有了复杂的性格。

色彩的冷、暖感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5.3.1色彩的冷暖

  暖色:

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红紫等颜色后,就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产生温暖、热烈、危险等感觉,使人产生冲动情绪。

  冷色:

见到蓝、蓝紫、蓝绿等色后,则容易联想到太空、冰雪、海洋等物像,就会产生寒冷、理智、平静等感觉。

  色彩的冷暖感觉,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

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感觉很恰当,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

但如与橙色对比,前面两色又都加强了寒感倾向。

  人们往往用不同的词汇表述色彩的冷暖感觉,暖色——阳光、不透明、刺激的、稠密、深的、近的、重的男性的、强性的、干的、感情的、方角的、直线型、扩大、稳定、热烈、活泼、开放等。

冷色——阴影、透明、镇静的、稀薄的、淡的、远的、轻的、女性的、微弱的、湿的、理智的、圆滑、曲线型、缩小、流动、冷静、文雅、保守等。

  中性色:

绿色和紫色是中性色。

黄绿、浅蓝、蓝绿等色,使人联想到草、树等植物,产生青春、生命、和平等感觉。

紫、蓝紫等色使人联想到花卉、水晶等稀贵物品,故易产生高贵、神秘感感觉。

至于黄色,一般被认为是暖色,因为它使人联想起阳光、光明等,但也有人视它为中性色,当然,同属黄色相,柠檬黄显然偏冷,而中黄则感觉偏暖。

5.3.2色彩的轻重

色彩的轻、重感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羊毛等。

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

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大理石等物品,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5.3.3色彩的软、硬感

色彩的软硬感,其感觉主要也来自色彩的明度,但与纯度亦有一定的关系。

明度越高感觉越软,明度越低则感觉越硬,但白色反而软感略改。

明度高、纯底低的色彩有软感,中纯度的色也呈柔感,因为它们易使人联想起骆驼、狐狸、猫、狗等好多动物的皮毛,还有毛呢,绒织物等。

高纯度和低纯度的色彩都呈硬感,如它们明度又低则硬感更明显。

色相与色彩的软、硬感几乎无关。

5.3.4色彩的前、后感

色彩的前后感由各种不同波长的色彩在人眼视网膜上的成像有前后,红、橙等光波长的色在后面成像,感觉比较迫近,蓝、紫等光波短的色则在外侧成像,在同样距离内感觉就比较后退。

  实际上这是视错觉的一种现象,一般暖色、纯色、高明度色、强烈对比色、大面积色、集中色等有前进感觉,相反,冷色、浊色、低明度色、弱对比色、小面积色、分散色等有后退感觉。

5.3.5色彩的大小感

色彩的大、小感由于色彩有前后的感觉,因而暖色、高明度色等有扩大、膨胀感,冷色、低明度色等有显小、收缩感。

5.3.6色彩的华丽与质朴

色彩的华丽、质朴感色彩的三要素对华丽及质朴感都有影响,其中纯度关系最大。

明度高、纯度高的色彩,丰富、强对比色彩感觉华丽、辉煌。

明度低、纯度低的色彩,单纯、弱对比的色彩感觉质朴、古雅。

但无化何种色彩,如果带上光泽,都能获得华丽的效果。

5.3.7色彩的心理象征

(1)、红色  

在可见光谱中,红色光波最长,属扩张的、前进的,暖色中的颜色,是三原色之一。

易造成视觉疲劳,易引起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容易引人兴奋、紧张、激动。

  红橙色是一种浓厚而不透明的色彩,红色加入黄色后变暖,象火焰的颜色,红中加蓝加灰使之非常敏感,有很强的变调能力。

红橙色通过同各种色彩的对比,试图说明一种红色在表现上可能产生怎样的变化。

  在柠檬黄色上,红色呈现一种深暗的受抑制的力量。

它被黄色的力量,即知识的力量所控制。

  暗粉红色上的红色起平静的和熄灭热情的作用。

  在绿蓝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