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46433 上传时间:2023-08-1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docx

生产经济术语解释及其缩写

【关键字】生产

经济术语

宏观调控:

对总量进行的调节与控制。

是保证社会再生产协调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重要职能。

在中国,宏观调控的主要任务是:

保持经济总量平衡,抑制,促进重大经济结构优化,实现经济稳定增长。

宏观调控主要运用价格、税收、信贷、汇率等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及行政手段。

 

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是指国家根据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任务而规定的财政工作的指导原则,通过财政支出与税收政策来调节总需求。

增加政府支出,可以刺激总需求,从而增加国民收入,反之则压抑总需求,减少国民收入。

税收对国民收入是一种收缩性力量,因此,增加政府税收,可以抑制总需求从而减少国民收入,反之,则刺激总需求增加国民收入。

其内容包括:

◆社会总产品◆国民收入分配政策◆预算收支政策◆税收政策◆财政投资政策◆财政补贴政策◆国债政策◆预算外资金收支政策等。

货币政策:

狭义货币政策:

指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广义货币政策:

指政府、中央银行和其他有关部门所有有关货币方面的规定和采取的影响金融变量的一切措施。

(包括金融体制改革,也就是规则的改变等)。

两者的不同主要在于后者的政策制定者包括政府及其他有关部门,他们往往影响金融体制中的,改变游戏规则,如硬性限制信贷规模,信贷方向,开放和开发金融市场。

前者则是中央银行在稳定的体制中利用贴现率,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达到改变利率和货币供给量的目标。

运用货币政策所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七个方面:

第一,控制货币发行。

第二,控制和调节对政府的贷款。

第三,推行公开市场业务。

第四,改变存款准备金率。

第五,调整再贴现率。

第六,选择性信用管制。

第七,直接信用管制。

产业政策:

是各种指向产业的特定政策,即政府有关产业的一切政策的总和。

如:

“产业政策是与产业有关的一切国家法令和政策”。

产业政策的主要内容有:

①。

即根据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揭示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其过程,并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律保证产业结构顺利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

它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而调整供给结构,从而协调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的矛盾。

调整产业结构包括:

根据本国的资源、资金、技术力量等情况和经济发展的要求,选择和确定一定时期的主导产业部门,以此带动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发展;根据市场需求的发展趋势来协调产业结构,使产业结构政策在市场机制充分作用的基础上发挥作用。

②。

即通过选择高效益的、能使资源有效使用、合理配置的产业组织形式,保证供给的有效增加,使供求总量的矛盾得以协调的政策。

实施这一政策可以实现产业组织合理化,为形成有效的公平的市场竞争创造条件。

这一政策是产业结构政策必不可少的配套政策。

③产业布局政策。

即产业空间配置格局的政策。

这一政策主要解决如何利用生产的相对集中所引起的“积聚效益”,尽可能缩小由于各区域间经济活动的密度和产业结构不同所引起的各区域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收入政策:

后凯恩斯主流学派提出的政策主张之一,指政府为了影响货币收入或物价水平而采取的措施,其目的通常是为了降低物价的上涨速度。

收入政策可以采取以下形式:

(1)工资一物价指导线,即由政府根据长期休息生产率来确定工资和物价的增长限度,要求把工资一物价增长限制在休息生产率平均增长幅度内。

(2)对特定工资或物价进行“权威性劝说”或施加政府压力。

(3)实行工资一物价管制,即由政府颁布法令对工资和物价实行管制,甚至实行硬性冻结。

(4)以税收政策对工资增长率进行调整。

消费政策:

是各种指向消费的特定政策,即政府有关消费的一切政策的总和。

其内容主要包括:

消费税,消费信贷,消费福利,消费优惠等。

─────────────────────

国内生产总值(GDP):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它不但可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表现,更可以反映一国的国力与财富。

国内生产总值共有四个不同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消费、私人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额。

用公式表示为:

GDP=CA+I+CB+X(式中:

CA为消费、I为私人投资、CB为政府支出、X为净出口额。

)国的GDP大幅增长,反映出该国经济发展蓬勃,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随之增强。

在这种情况下,该国中央银行将有可能提高利率,紧缩货币供应,国家经济表现良好及利率的上升会增加该国货币的吸引力。

反过来说,如果一国的GDP出现负增长,显示该国经济处于衰退状态,消费能力减低。

这时,该国中央银行将可能减息以刺激经济再度增长,利率下降加上经济表现不振,该国货币的吸引力也就随之降低了。

因此,一般来说,高经济增长率会推动本国货币汇率的上涨,而低经济增长率则会造成该国货币汇率下跌。

一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收入增加,国内需求水平提高,将增加该国的进口,从而导致经常项目逆差,这样,会使本国货币汇率下跌。

二是如果该国经济是以出口为导向,经济增长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出口产品,则出口的增长会弥补进口的增加,减缓本国货币汇率下跌的压力。

三是一国经济增长率高,意味着休息生产率提高很快,成本降低,因而改善本国产品的竞争地位而有利于增加出口,抑制进口;并且经济增长率高使得该国货币在外汇市场上被看好,因而该国货币汇率会有上升的趋势。

国民生产总值(GNP):

国民生产总值(GNP)是指一个(地区)所有常住机构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年或季)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成果。

一个国家常住机构单位从事生产活动所创造的增加值(国内生产总值)在初次分配过程中主要分配给这个国家的常住机构,但也有一部分以休息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非常住机构单位。

同时,国外生产单位所创造的增加值也有一部分以休息者报酬和财产收入等形式分配给该国的常住机构单位。

从而产生了国民生产总值概念,它国内生产总值加上来自国外的休息报酬和财产收入减去支付给国外的休息者报酬和财产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

按可比价格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计算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经济增长率)。

国民生产总值的计算方法有三种:

(1)生产法(或称部门法),是从各部门的总产值(收入)中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消耗,得出增加值。

各部门增加值的总和就是国民生产总值;

(2)支出法(或称最终产品法),即个人消费支出+政府消费支出+国内资产形成总额(包括固定资本形成和库存净增或净减)+出口与进口的差额;(3)收入法(或称分配法),是将国民生产总值看作为各种生产要素(资本、土地、休息)所创造的增加价值总额。

因此,它要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资本消耗、间接税净额(即间接税减政府补贴)等形式,在各种生产要素中间进行分配。

这样,将全国各部门(物质生产部门和非物质生产部门)的上述各个项目加以汇总,即可计算出国民生总值。

   绿色国民生产总值():

它是指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扣除自然资本的消耗,得到经过环境调整的国内生产总值。

它是完整的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指标,是评价可持续发展的新指标之一。

国民收入(NI):

国民收入(nationalincome):

国民收入是指物质生产部门休息者在一定时期所创造的价值.从社会总产值中扣除物质消耗后的剩余部分就是国民收入,国民收入(价值形态)=社会总产值-已消耗生产资料价值或国民收入(实物形态)=社会总产品-已消耗生产资料。

反映国民收入的两个主要统计数字是本地生产总值(GDP,即国内生产总值)及本地居民生产总值(GNP,即国民生产总值),前者计算一段特定时期本地进行的生产,而后者则计算本地居民的总体收入。

国民生产净值(NNP):

它是国民生产总值减去折旧费以后的余额。

它表示经济社会在补偿了资本存量损耗以后所生产的净产品总值。

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的最终产品和劳务价值的净值。

一般以市场价格计算。

它等于国民生产总值减去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

国民生产净值的计算:

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生产总值(GNP)-资本折旧;国民生产净值(NNP)=国民收入(NI)+(间接税-津贴)

恩格尔系数:

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19世纪统计学家根据统计资料,对结构的变化得出一个:

一个家庭收入越少,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的比例就越大,随着家庭收入的增加,家庭收入中(或总支出中)用来购买食物的支出比例则会下降。

推而广之,一个国家越穷,每个国民的平均收入中(或平均支出中)用于购买食物的支出所占比例就越大,随着国家的,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

简单地说,一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小,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经济越富裕。

反之,如果这个家庭或国家的恩格尔系数越大,就说明这个家庭或国家的经济越困难。

当然数据越精确,家庭或国家的经济情况反应也就越精确。

其计算公式:

恩格尔系数是根据恩格尔定律得出的比例数,是表示水平高低的一个指标。

  食物支出金额

  ────────x100%=恩格尔系数

  总支出金额

国际上常常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人民生活水平的状况。

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59%以上为贫困,50-59%为温饱,40-50%为小康,30-40%为富裕,低于30%为最富裕。

居民可支配收入: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居民家庭在调查期获得并且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包括家庭成员所从事主要职业的工资以及从事第二职业、其他兼职和偶尔休息得到的休息收入;家庭成员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净收入,如开小店、摆小摊、家庭作坊、私营企业的纯收入;家庭资产所获得的收入,如存款的利息、出租房屋收入、保险收益、股息与红利收入、知识产权收入;政府对个人收入转移的离退休金、失业救济金、赔偿等,单位对个人收入转移的辞退金、保险索赔、提取的住房公积金,家庭间的赠送和赡养。

居民可支配收入是通过居民家庭日常获得的总收入计算得来的。

居民家庭总收入中包括个人所得税、公积金、养老基金、医疗基金、失业基金等,这些属于国家先发后征或居民家庭成员必须缴纳的刚性支出,因此这部分名义收入(居民不可自由支配的)必须予以扣除,余下的即为居民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

居民人均收入(DPI):

是指经国家统计局批准;农业部制定的农村经济收益分配统计报表中的"农民人均所得"。

其计算公式是:

农民人均纯收入=(农村经济总收入-总费用-国家税金-上交有关部门的利润-企业各项基金-村提留-乡统筹)÷汇总人口。

基尼系数:

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基尼(CorradoGini,1884-1965)于1912年提出的,定量测定收入分配差异程度,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

其经济含义是:

在全部居民收入中,用于进行不平均分配的那部分收入占总收入的百分比。

基尼系数最大为“1”,最小等于“0”。

前者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不平均,即100%的收入被一个单位的人全部占有了;而后者则表示居民之间的收入分配绝对平均,即人与人之间收入完全平等,没有任何差异。

但这两种情况只是在理论上的绝对化形式,在实际生活中一般不会出现。

因此,基尼系数的际数值只能介于0~1之间。

尼系数,按照联合国有关组织规定:

若低于0.2表示收入绝对平均;0.2-0.3表示比较平均;0.3-0.4表示相对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悬殊。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

是反映城市居民家庭所购买的生活消费品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以观察和分析消费品的零售价格和服务项目价格变动对职工货币工资的影响,作为研究职工生活和确定工资政策的依据。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查范围和内容: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查范围和内容是居民用于日常生活消费品的全部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

包括食品、烟酒及用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等八大类商品及服务项目价格。

既包括居民从商店、工厂、集市所购买商品的价格,也包括从餐饮行业购买商品的价格。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计算方法:

该指数以实际调查的综合平均单价和根据住户调查有关资料确定的权数,按加权算术平均公式计算。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生产者物价指数(PPI):

PPI是衡量工业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趋势和变动程度的指数,是反映某一时期生产领域价格变动情况的重要经济指标,也是制定有关经济政策和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依据。

PPI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

由于食品价格因季节变化加大,而能源价格也经常出现意外波动,为了能更清晰地反映出整体商品的价格变化情况,一般将食品和能源价格的变化剔除,从而形成“核心生产者物价指数”,进一步观察通货膨胀率变化趋势。

 ─────────────────────

泡沫经济:

虚拟资本过度增长与相关交易持续膨胀日益脱离实物资本的增长和实业部门的成长,金融证券、地产价格飞涨,投机交易极为活跃的经济现象。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最后必定泡沫破灭,导致社会震荡,甚至经济崩溃。

泡沫经济可分为三个阶段:

既泡沫的形成阶段、泡沫的膨胀阶段、泡沫的溃灭阶段。

泡沫经济寓于金融投机。

正常情况下,资金的运动应当反映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运动状况。

只要金融存在,金融投机就必然存在。

但如果金融投机交易过度膨胀,同实体资本和实业部门的成长脱离越来越远,便会造成社会经济的虚假繁荣,形成泡沫经济。

经济泡沫:

经济泡沫是指价格对的背离。

一种产品的价格在市场上随着供求变化而经常波动,但是这种波动总是围绕产品的价值进行,一般不会太多背离生产产品时花费的成本,时而高于其价值,时而低于其价值,从长期看,价格与价值相符。

这时的经济泡沫是合理的经济泡沫。

如果价格(主要是资产的价格)不适当地高于其价值,陡然升高,引起众多人的追捧,使价格进一步升高,出现一派“繁荣景象”,就要警惕泡沫经济的发生,泡沫经济中的经济泡沫膨胀得超出合理的水平,严重背离其经济基础,没有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价格上涨就会演变为泡沫经济,加大经济风险,有害个人也有害于国家。

融合型经济:

是以培育产业主体和支柱产业、实现优势为目标,打破行政隶属关系,融合各方优势,实行一体化运行的经济机制和发展模式。

这种机制和模式应当体现出以下几个优点:

一是由于行政隶属关系被打破,区域内各自独立的经济单元之间由外部经济变为内部经济,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二是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区域内的同类产业和相似产业的联合,变过度竞争为一体化运行,降低竞争费用;三是拆除区域内各经济单元之间的相互封锁,降低保护成本。

 

循环经济:

即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

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目标,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物质闭路循环和能量梯次使用为特征,按照自然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

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其目的是通过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实现污染的低排放甚至零排放,保护环境,实现社会、经济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是把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的综合利用融为一体的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

其基本特征:

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率;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在再生资源产生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

总部经济:

总部经济是指某区域由于特有的优势资源吸引企业总部集群布局,形成总部集聚效应,并通过“总部-制造基地”功能链条辐射带动生产制造基地所在区域发展,由此实现不同区域分工协作、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经济形态。

发展总部经济可以为区域发展带来多种经济效应,如税收效应、产业乘数效应、消费效应、就业效应、社会资本效应。

大批国内外企业总部入驻,可以提高区域知名度、信誉度,促进区域政府提高服务质量,优化商务环境,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推进多元文化融合与互动,加快城市国际化发展。

其特点:

一是知识性。

企业总部集中了企业价值链中知识含量最高的区段,研发、营销、资本运作、战略管理等,属于高度密集的知识性休息。

二是集约性。

企业按照收益最大化原则布局产业空间结构,最大限度取得中心城市服务业发达、智力资源密集的优势,最大限度利用了生产基地土地、休息力、能源等要素优势,形成产业配套,最大限度地降低了成本。

三是层次性。

总部经济模式在不同城市、不同区域,其产业、功能、规模都各不相同,具有全球总部、地区总部、国内总部以及行政总部、营销总部、研发总部等多种层次,从而充分发挥不同地区的资源优势,形成不同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合理分工与合作。

四是延展性。

总部经济形成了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之间的经济链条,不但能够实现二产向三产的延展,而且能够实现知识性服务业向一般性服务业的延展。

五是辐射性和共赢性。

在总部经济这种模式下,可以通过总部——加工基地链条实现中心城市的信息、技术、人才等区域资源向欠发达的区域辐射,增强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带动能力。

同时,总部经济模式改变了区域之间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实现不同资源优势的区域之间通过功能链不同区段的再分工进行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经济增长:

是指在一个较长的时间跨度上,一个国家人均产出(或人均收入)水平的持续增加,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产品量和服务量的增加。

决定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一是投资量。

一般情况下,投资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二是休息量。

在休息者同生产资料数量、结构相适应的条件下,休息者数量与经济增长成正比。

三是生产率。

生产率是指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利用的效率。

提高生产率也对经济增长直接作出贡献。

 

经济增长速度:

增长速度是人们在日常社会经济工作中经常用来表示某一时期内某动态指标发展变化状况的动态相对数。

增长速度是表明社会现象增长程度的相对指标,它是报告期的增长量与基期发展水平之比。

把对比的两个时期的发展水平抽象成为一个比例数,来表示某一事物在这段对比时期内发展变化的方向和程度,分析研究事物发展变化规律。

计算公式为:

增长速度=(报告期水平—基期水平)/基期水平。

计算结果若是正值,则叫增长速度,也可叫增长率;若是负值,则叫降低速度,也可叫降低率。

百分比:

表示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数,叫百分数。

百分数也叫做百分率或百分比。

百分数通常不写成分数的形式,而采用符号“%”(叫做百分号)来表示。

百分点:

是指不同时期以百分数形式表示的相对指标(如:

速度、指数、构成等)的变动幅度。

例如: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由1992年的23.8%下降到1993年的21.2%。

从上述资料中,我们可以说:

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占的比重,1993年比1992年下降2.6个百分点(21.2-23.8=-2.6),但不能说下降2.6%。

环比:

环比就是现在的统计周期和上一个统计周期比较。

例如2005年7月份与2005年6月份相比较称其为环比。

环比发展速度是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

如计算一年内各月与前一个月对比,即2月比1月,3月比2月,4月比3月……12月比11月,说明逐月的发展程度。

如分析抗击"非典"期间某些经济现象的发展趋势,环比比同比更说明问题。

定基比:

定基比发展速度,也简称总速度,一般指是指报告期水平与某一固定时期水平之比,表明这种现象在较长时期内总的发展速度。

同比发展速度,一般指是指本期发展水平与上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

环比发展速度,一般指是指报告期水平与前一时期水平之比,表明现象逐期的发展速度。

同比:

同比发展速度主要是为了消除季节变动的影响,用以说明本期发展水平与去年同期发展水平对比而达到的相对发展速度。

如,本期2月比去年2月,本期6月比去年6月等。

其计算公式为:

同比发展速度=本期发展水平/去年同期发展水平×100%。

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使用这个指标,如某年、某季、某月与上年同期对比计算的发展速度,就是同比发展速度。

翻一番:

翻一番是原数乘以2,即原数的2倍。

例如,1980年我国的GD总量是5万亿元,翻一番就是5万亿元乘以2,就是10万亿元。

翻二番就是乘以4,翻三番就是乘以8。

 ─────────────────────

经济危机:

指的是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负的)。

是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的危机。

是指经济系统没有产生足够的消费价值。

也就是生产能力过剩的危机。

其类型:

被动型经济危机是指该国经济管理当局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出现经济的严重衰退或大幅度的从而引发金融危机进而演化为经济危机的情况。

如果危机的性质属于这种被动型的,很难认为这种货币在危机之后还会回升,危机过程实际上是对该国货币价值重新寻求和确认的过程;主动型危机是指宏观经济管理当局为了达到某种目的采取的政策行为的结果。

危机的产生完全在管理当局的预料之中,危机或经济衰退可以视作为改革的机会成本。

其原因:

★经济政策★紧张,尤其是危机★自然★的后果★金融政策错误

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

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

类型: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

其特征:

是人们基于经济未来将更加悲观的预期,整个区域内货币值出现幅度较大的贬值,经济总量与经济规模出现较大的损失,经济增长受到打击。

往往伴随着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

次贷款:

是指银行对信用不好的用户发放的利息较高的风险较大的贷款。

是给信用状况较差,没有收入证明和还款能力证明,其他负债较重的个人的住房按揭贷款。

次贷危机:

利息上升,导致还款压力增大,很多本来信用不好的用户感觉还款压力大,出现违约的可能,对银行贷款的收回造成影响的危机。

 ─────────────────────

贸易顺差:

贸易顺差(FavorableBalance0fTrade)。

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易总额,又称“出超”.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

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

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

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

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贸易逆差:

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季、一月))进口贸易总值大于出口总值,俗称“入超”,即“贸易逆差”,或叫“贸易赤字”;表明一国的外汇储备减少,该国商品国际竞争力弱,该国当年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不利地位。

同样,一国政府当局应当设法避免长期出现贸易逆差,因为大量逆差将致使国内资源外流,对外债务增加,这种状况同样会影响国民经济正常运行。

外汇:

外汇是国际汇兑的简称。

通常指以外国货币表示的可用于国际间债权债务结算的各种支付手段。

包括:

外国货币、外币存款、外币有价证券(政府公债、国库券、公司债券、股票等)、外币支付凭证(票据、银行存款凭证、邮政储蓄凭证等)。

汇率:

是指一国兑换另一国货币的比率,是以一种货币表示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由于世界各国货币的名称不同,币值不一,所以一国货币对其他国家的货币要规定一个兑换率,即汇率。

汇率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调节杠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