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5957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0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docx

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

政府主导下的煤炭产业集聚的竞争力分析

-----以山西省为例

贺炎民20100950

(福建师范大学)

摘要:

产业集聚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出现的经济现象,它对区域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是现价段一个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体现,而产业竞争力则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

山西省煤炭产业集聚尚处于起步状态,发展很不平衡,产业的整体竞争力也比较薄弱,但具有集聚的天然优势以及发展的核心要素条件。

山西省政府从战略高度出发,把煤炭产业聚集作为提高山西省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发展的重要措施,为煤炭产业集聚提供有力的政府支持,在政府主导下培植煤炭产业集聚的旗舰企业。

政府的有效参与与支持在很大程度上保障了煤炭产业集聚的发展,提高了山西煤炭在全国的竞争力,这是进一步深化山西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的要求,也是山西省主导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必然要求。

本文是在2009-2010年山西省煤炭资源改革的背景下,运用定性和定量、比较分析和综合分析等方法,对政府主导下的山西煤改进行描述,并对其煤炭资源集聚的必然性和可能性进行了探讨。

据此收集相关的资料和数据,对山西省煤改后的煤炭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化的分析。

关键词:

煤炭产业,产业集聚,竞争力分析,政府主导,山西省

引言:

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提出一个国家的产业竞争力集中表现在该国以聚聚为表现形态的产业上,是产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经济增长的重要基础,如提到电子产品就容易联想到美国硅谷的微电子产业聚聚,说起钟表就想到了瑞士等,同样,产业的集聚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体现。

煤炭产业是山西的主导产业,对山西的经济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贡献。

为此,要实现山西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就必须大力改善山西的产业结构,尤其是山西的主导产业即煤炭产业,而最重要的措施就是实现煤炭产业的集聚,通过规模经济促进山西煤炭产业的优化组合,增强山西煤炭产业在国内外的整体竞争力,实现山西煤炭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本文主要从迈克尔•波特教授的“钻石体系”中政府行为的因素的角度出发,探讨政府政策对完善煤炭产业集聚和提高煤炭产业整体竞争力的作用。

1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

产业集聚是美国哈佛大学迈克尔·波特教授于1990年出版的《国家竞争优势》提出的,指的是同一(或不同)产业在某个特定地理区域内的高度集中的现象,简单的说就是在一个适当大的区域范围内,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同类企业,以及为这些企业配套的上下游企业、相关服务业,高度密集地聚集在一起。

他在研究国家竞争优势的过程中,提出了地区竞争力的“钻石”模型,并且列出了六项影响产业集聚竞争力的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状况,相关和支持产业的状况,企业战略,结构和竞争,政府行为和机会(见图1)。

通常情况下,产业集聚主要是依靠市场的力量形成的,但是山西的煤炭市场由于众多原因尤其是人为原因,使得市场的力量在促进煤炭产业整合和集聚时产生了巨大的阻力,因此,本文着重考虑煤炭产业整合与集聚时所依靠的政府行为的因子。

2.1山西煤炭产业集聚的必要性

2.1.1小煤矿生产效率低下

煤炭资源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能源资源,其开发要求符合可持续的发展规律。

20世纪90年代,为满足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山西省大规模实施“有水快流”的煤炭政策,鼓励中小型民间资本进入煤炭领域,产生了小煤矿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制度散漫,不计后果的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开矿挖矿,采富矿,弃贫矿,掠夺式的开采煤炭资源,严重浪费大量品位不高的煤炭资源以及伴生矿物的现象,而且小煤矿开采率不高,平均单产不足30万吨/年,使得山西煤炭发展多年来呈现“多小散乱”格局,成为山西煤炭产业的突出问题。

2.1.2长年累月的抽水和无节制的乱排乱放污水,导致当地居民吃水困难,造成工农业严重损失。

山西位于黄土高原地带,无论是大气降水还是地下水都不能满足工农业的基本需求,而开采煤炭需要大量抽取地下水。

据测算,山西每开采1吨煤,要影响、破坏、漏失2.48立方米的水资源。

1971年,山西全省地下水用水量仅为11*108m3。

2006年山西省地下水的年用水量已攀升到40*108m3,占全省总用水量的61.5%。

受取水工程和用水成本低廉等因素影响,绝大多数小型煤炭企业一直通过严重超采地下水来维持发展,导致许多市、县地下水位急剧大幅下降,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省水位下降了40—300m。

而且很多小型煤炭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在利用完水资源后,不进行污水处理就直接排放,严重污染了地表的汾河和地下水的水质。

在此情况下,如果发生大旱,临时打井救急根本无望。

这些都对山西的工农业造成了大量的损失,也严重的危机了当地居民的生活。

2.1.3大面积开采煤矿,开挖地表,废弃大面积土地,导致一系列生态、地质灾害问题。

根据山西省政府统计,到2005全省各类矿山采空区已达2万多平方公里,近七分之一的地面已经成为“悬空区”,其中又以煤炭开采最为严重,由此带来大面积土地塌陷、崩塌等。

小型煤炭企业由于数量多,规模小,制度散漫,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成本,不计后果的通过各种手段、途径,开矿挖矿,采富矿,弃贫矿,掠夺式的随意开采煤炭资源,任意剥离地表土壤,而且不对剥离的土壤进行复垦,乱堆乱放煤炭产品的副产品,如煤矸石等,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导致一系列生态、地质灾害问题。

给世人留下山西‘挖了一山煤、流了一河水、冒了一股烟、留了一堆灰’的印象。

2.1.4加强安全监管,降低安全生产风险。

“带血的煤炭”一直是山西煤炭生产为社会广为诟病的问题,安全问题始终悬在山西煤矿从业人员和各级政府官员头上。

因此,要获得持续发展就必须降低煤炭生产事故发生率。

小型煤炭企业过于关注眼前利益,加上政策和经营风险的不确定性,小企业行为通常比较短期化,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尽快收回投资,在短期内最大化自己的收益,较少在安全方面进行大量投资。

大企业更关注长期的发展,也更有经济实力在安全设施方面进行投资,并且大企业数量相对较少,监管起来也比较容易。

煤炭资源整合和集聚可以缓解矿难频发带来的威胁。

所以,从理论上说,整合可以减少矿难的发生,因为整合的核心就是提高企业集中度,通过兼并联合,把小资本集中成大资本,小企业集中为大企业,降低生产的风险成本。

2.1.5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山西经济严重受创。

山西主要经济支柱的煤炭产业受到重大影响,不论产量还是外销量都大幅下降(见图4.1)。

2009年1季度,山西煤炭产量首次被内蒙古自治区超过,让出了保持多年的“煤老大”位置。

全省进入最为困难的低谷期,GDP增速下滑至-8.1%,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

图4.12003-2008年山西煤炭产量和外销量

2.2山西煤炭产业集聚的可能性

2.1山西煤炭资源开发的优越条件

3.1.1山西煤炭资源丰富

山西省国土面积15.68万平方千米,含煤面积6.2万平方千米,占近40.4%,118个县级行政区中94个县地下有煤,91个县有煤矿。

含煤地层有石炭二迭系、侏罗系及下第三系。

自北向南分布有:

大同、宁武、西山、河东、沁水、霍西六大煤田和浑源、繁峙、五台、垣曲、平陆五个煤产地。

根据2006年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的资料显示,截止2006年山西煤炭累计探明储量2660*108t,占全国煤炭探明储量(17733.3*108t)的15%,居全国第二位(见图3.1);煤炭总储量6652.1*108t,占全国煤炭资源总储量的11.76%,居全国第三位。

2010年煤炭产量为7.41*108t,占全国25%(见图3.2)。

图3.12010年各主要煤产区煤炭储量占全国比重源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图3.22010年各主要煤炭省份煤炭产量占全国比重源自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

3.1.2煤炭品种齐全,煤质优良,开发自然条件优越。

山西煤炭资源不但储量丰富,而且煤种全、品质优。

根据中国煤炭分类国家标准,山西拥有14个牌号的煤种,尤其是大同的动力煤,阳泉、晋城的无烟煤,离柳、乡宁的稀有炼焦煤储量大、分布广,开发历史久远。

大同煤田侏罗纪的弱粘结煤,以低硫、低灰、高发热量而驰誉中外;河东煤田离石、柳林、乡宁矿区的低硫、低灰主焦煤,被称为“世界瑰宝”;沁水煤田阳泉、晋城矿区的无烟煤,霍西煤田的焦、肥煤,西山煤田的焦、瘦、贫煤,大同煤田南部和宁武煤田的气煤,都以储量大、质量优而闻名全国(见图2.1)。

据有关资料显示,全国商品煤平均硫份为1.15%,山西商品煤硫份大多在1%以下;全国商品煤平均灰份为20.03%,山西商品煤大多在15%以下;全国商品煤平均发热量为6009大卡/kg,山西商品煤大多在6500大卡/kg以上。

山西煤层总体上呈近水平或缓倾斜产状,70%属低瓦斯煤层,地质构造较为简单,顶板岩性稳定,开采条件优越,适合建设大型矿井,目前开发的煤炭平均埋深在300—500m。

3.1.3煤炭开发的外部条件优越

我国是一个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煤炭无论是在一次能源的生产或消费结构中均占到70%左右,国家在煤炭开发方面实行“强化东部,战略西移”的战略决策,确立了以山西为中心的全国能源基地的战略地位,山西成为新时期以来向全国发达省份、经济快速发展地区实施“西煤东运,北煤南调”最便捷的煤炭产地。

经过六十多年的建设,山西已形成了一大批从事煤炭科研、勘察设计、生产、管理营销队伍;拥有9条铁路出省干线,约220个发煤站;全省现有50多个煤焦公路出省口;地理位置适中,距沿海省份平均400—600km;山西也是全国最大的电力基地之一,发展煤炭工业有可靠的动力保障。

3.3煤炭产业集聚的必要性

3.3.1煤炭产业是山西的主导产业,对山西经济发展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

要实现山西经济的更好更快的发展,煤炭产业必须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在于实现山西煤炭产业的集聚发展,发挥产业的集聚效应,实现山西煤炭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整合煤炭资源可以优化山西煤炭生产的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

山西煤炭发展多年来呈现“多小散乱”格局即煤炭企业数量多,家规模小,制度散漫,私挖滥采现象特别严重,小煤矿开采率不高,

图2.1山西煤炭种类分布图

3.3.3实现煤炭产业集聚,建立大型煤炭产业基地和企业,能够增

强市场抵抗力和应对力,提高山西煤炭在市场上的话语权。

这些都使得山西不能再走以前“有水快流”的发展策略,既不符合山西当地的发展,也不利于整个国家对资源环境的需求。

4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和集聚的可能性

4.1国际煤炭市场环境的变化对山西煤炭出口产生了影响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山西经济严重受创。

作为山西主要经济支柱的煤炭产业也随之受到影响,不论产量还是外销量都大幅下降(见图4.1)。

山西长期产业结构不合理,煤及煤相关产业占工业产值的80%,占财政收入的70%,金融危机袭来,大宗商品价格的跳水和外需的减少导致“煤、焦、冶、电”四大支柱产业量价齐跌。

2009年1季度,山西煤炭产量首次被内蒙古自治区超过,让出了保持多年的“煤老大”位置。

全省进入最为困难的低谷期,GDP增速下滑至-8.1%,成为全国唯一的负增长省份。

虽然金融危机给山西带来了巨大的损害,但同时也给山西提供了一个多年想实现但未实得现煤炭产业集聚的契机。

因此2009年,山西省利用金融危机形成的倒逼机制,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壮士断腕,推动煤炭资源整合,实现煤炭产业的集聚。

4.2政府政策的强有力支持

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改变以前整改不太彻底,使得小煤矿死灰复燃的做法,采用各种措施实施煤炭资源的整合和煤炭产业的集聚。

依托国家批准建设的中国(太原)煤炭交易中心,建立与世界煤炭贸易接轨的现代化信息交易平台,筹划煤炭期货交易,提升山西煤炭市场的话语权。

对因煤改而带来损失的私人煤矿业主以原来买价的1.5倍到2倍进行赔偿。

图4.12003-2008年山西煤炭产量和外销量

一、明确兼并重组整合目标

计划将煤炭企业数量将从现在的2200个减少到100个左右,到2010年底,全省矿井数量控制目标由原来的1500座调整为1000座,形成煤炭产业的旗舰企业。

我国年产上千万吨的矿井全国有24座,山西仅有两座。

山西的煤炭产量占到全国的1/4,大型矿井占的比重可谓微乎其微。

所以说,加快煤炭资源整合和加大大型煤炭企业的建设力度,是大势所趋。

二、落实兼并重组整合责任

各市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是这次兼并重组整合工作的责任主体。

以政府为整合、集聚煤炭产业的主要参与者,克服了市场经济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煤炭产业的整合集聚。

三、确定兼并重组整合主体

由于小煤矿在市场竞争中势单力薄,竞争力弱,又对资源和环境产生大量的浪费和破坏,安全隐患也比较大,所以整合的主体只能以国有的、大中型的煤炭企业为主。

大力支持大型煤炭生产企业作为主体,兼并重组整合中小煤矿、控股办大矿,建立煤炭旗舰企业,实现规模经营。

同时,允许山西煤炭运销集团公司、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公司等省属煤炭生产经营企业作为主体兼并重组整合地方中小煤矿,建立煤源基地。

5山西煤炭产业整合的效果

(一)煤炭产业积聚的经济效益

(1)企业主体方面,数量减少了90%以上,由原来的2200变为目前的130家。

全省形成4个年生产能力亿吨级的特大型煤炭集团,3个年生产能力5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11个年生产能力1000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煤炭企业集团、72个300万吨级左右的地方集团公司,办矿企业由2200多个减少到近130个,全省矿井数由2600座减少至1053座。

形成了阳煤集团、晋煤集团、同煤集团、潞安集团和焦煤集团等特大型煤炭企业。

70%的矿井规模达到年产90万吨以上,年产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淘汰,平均单井规模由年产30万吨提高到年产100万吨以上。

(2)煤改后留下的企业体制来看。

形成以股份制企业为主要形式,国有、民营并存的办矿格局。

国有企业办矿占20%,民营企业办矿占30%,股份制企业办矿占50%,符合现代企业的发展制度。

(3)2010年晋北、晋中、晋东三大基地煤炭产量分别达到2.1*108t、1.1*108t和1.8*108t,全省原煤年产量达7.41*108t左右。

(4)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后,山西各级财政和民生事业也得到进一步改善。

煤矿企业兼并重组整合后,对山西财政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产量增加带来的收入。

按现在吨煤平均100元的税收算,增加2亿吨煤国家就要增加200亿元的税收。

3主体减少后便于加强税收监管,防堵漏洞带来的税收。

4煤炭资源的整合,有利于山西生产力的发展和产业链的延伸,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带来的收入,如煤炭开采权集中度提高后,中小型原煤企业和欲加入煤炭行业的企业会把目光转到煤炭的延伸产业,如煤化工、煤加工等领域,甚至会转向非煤领域。

这样在自然约束和政府的宏观调控下,山西的经济结构将日趋合理,发展模式也将日趋健康和完善。

(二)煤炭产业集聚的社会效益

(1)煤炭资源整合有利于创造一个安全、和谐的煤炭市场环境

2009年前十月山西生产事故死亡数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同比减少923人,下降29.93%,为国家下达年度控制指标的63%,比进度控制目标少697人,安全事故呈下降趋势。

一次死亡3人以上事故起数同比减少16起,下降20%;死亡人数减少446人,下降58%。

一次死亡10人以上事故起数减少8起,同比下降66%;死亡人数减少394人,同比下降77%。

(2)通过整合,山西煤炭工业发生了由量到质的变化。

一是山西煤矿“多、小、散、乱”的格局已经得到明显改观和基本控制。

到目前,30万吨以下的小煤矿全部关闭。

二是节约了大量煤炭资源。

整合前,山西地方小煤矿的资源回收率平均为20%左右;整合后,资源回收率平均达到70%左右。

三是产量增加。

在2008年初支援南方救灾保电煤会战中,山西平均每9分钟向灾区运送1万吨煤炭,主要是依靠整合后的大集团、大企业的生产能力保证了灾区所需。

四是质量效益提升。

煤炭洗选率提高到70%,煤炭行业年销售收入达2400亿元。

此外,大力发展以煤炭深加工为主的产业链和产业群,极大地提高了煤炭的附加值。

五是生态环境得到改善。

六是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好转。

(3)在未来3至7年,根据国家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规划和18个矿区总体规划,山西将加快建设煤—电—路—港—航为一体的晋北动力煤基地,煤—焦—电—化为一体的晋中炼焦煤基地和煤—电—气—化为一体的晋东无烟煤基地,将优先发展煤机装备制造、煤化工、煤矿安全产业、煤—电、煤—焦—钢、煤—热—电、煤—电—铝等成集群的大煤炭产业。

山西煤炭资源整合和兼并重组工作,遵循了产业演进规律,符合国家煤炭产业政策要求,提高了煤炭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总体战略方向是完全正确的。

参考文献:

李小建,李二玲。

中国中部农区企业集群的竞争优势研究[J]。

地理科学,2004,24

(2):

136-143.

BARNESTJ.Retheorizingeconomicgeography:

fromthequantitativerevolutiontothe“cultureturn”[R].AnnalsoftheAssociationofAmericanGeographers,2001,91(3):

546-565.

图表:

2003-2010年全国主要省市原煤产量统计(亿吨)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2009年

2010年

全国

13.20

16.06

18.32

20.66

22.95

23.88

30.5

34.13

山西

2.95

3.72

4.40

4.98

5.71

6.56

6.3

7.41

内蒙古

1.19

1.72

2.23

2.91

3.49

4.65

6.37

7.82

黑龙江

0.67

0.72

0.73

0.79

0.80

0.74

0.97

0.98

安徽

0.67

0.79

0.84

0.82

0.91

1.08

1.26

1.32

山东

1.46

1.66

1.40

1.41

1.45

1.35

1.47

1.49

河南

1.18

1.44

1.88

1.85

1.89

2.09

2.3

1.79

四川

0.31

0.44

0.52

0.64

0.78

0.73

0.81

贵州

0.78

0.98

1.06

1.18

1.09

1.06

1.3

1.6

陕西

0.74

0.84

1.13

1.55

1.83

2.13

2.8

3.61

甘肃

0.26

0.31

0.33

0.35

0.36

0.35

0.4

0.45

宁夏

0.20

0.24

0.26

0.32

0.37

0.44

0.57

0.68

新疆

0.18

0.22

0.24

0.30

0.40

0.68

0.88

1.1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锦秋财智咨询统计整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其它模板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