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6189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1.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docx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浙江省慈溪市11—12学年度高三第一学期期中测试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4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意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鸭肫(zhūn)潜力(qián)屏住(bǐng)气一蹴而就(cù)

B.框(kuāng)架粳米(jīng)压轴(zhòu)成叨陪鲤对(tāo)

C.尺牍(dú)譬如(bì)和(huò)稀泥命途多舛(chuǎn)

D.梵文(fàn)付梓(zǐ)捐骨髓(suí)矫(jiǎo)枉过正

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10月7日非洲首位民选女总统利比里亚总统埃伦等3位女性获得2011年度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她们在妇女安全和女性参加谛造和平工作的“非暴力斗争”中的作为。

B.在辛亥革命100周年之际,我们深切缅怀孙中山先生等辛亥革命先驱的历史功勋,就是要学习和弘扬他们为振兴中华而矢志不逾的崇高精神.激励海内外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C.学术腐败还包括许多学术权威到处作报告、发号令。

他们俨然是“百科先生“,孰不知自己成了张天冀笔下那个自命不凡、刚愎自用的国民党官僚华威先生。

D.毕飞宇的《推拿》是超凡脱俗的大气之作,小说以细腻而熨帖的文笔,写出了一群盲人在急剧发展的都市丛林中的梦想与尊严,作者借助于盲人之“盲”反映了全人类所面临的共同窘境;理解与沟通。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出身于东汉后期一个势倾天下的官宦世家的袁绍。

由于为人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关键时刻往往引而不发,故不能成就大业。

B.《赵氏孤儿》公映后,坊间评论不错,影片导演陈凯歌却对票房成绩不以为然,称这么多年的拍摄经历已经让他学会用平常心去对待任何事情。

C.土地市场的持续火爆及大量基建工程的上马,让许多长袖善舞的开发商、建筑商“活动”起来,土地重大项目招标建设已然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D.峨眉山是闻名中外的旅游胜地,素有“峨眉天下秀”之誉。

山山有奇景,十里不同天,巍峨磅礴的重峦叠嶂,让许多游客顿生高山景行之感,流连忘返。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刘翔作为形象大使在深圳2011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可口可乐”火炬手全国选拔活动启动仪式现场,“飞人”表示如果还有机会参与大运会,自己愿意当一名记者。

B.随着天官一号目标飞行器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并准确进人预定轨道,揭开了天宫一号——神舟八号空间交会对接任务的序幕,表明了中国向空间站时代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C.文学常常无意于对世界做出明确、简洁的判断,相反,那些模糊、暖昧、昏暗、未明的区域,更值得文学流连和用力。

D.在发达国家,“智囊团“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独立于政府之外的政策研究和咨询机构,它已成为影响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推动社会快速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5.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大江大河都可溯源于山地、高原。

用物理学的理论来讲,,因而。

当流水下行形成高低落差时,势能就转化为动能。

正因为,江河之水才会,才会。

①蕴藏着巨大的势能②动能不断向热能转化

③势能不断向动能转化④江河源于高地

⑤有横贯万里的壮阔⑥有穿出破岭的激烈

A.①③④⑤⑥B.④①③⑥⑤C.①③②⑥⑤D.④①③⑤⑥

6.苹果公司创始人、前任CEO史蒂夫·乔布斯辞世后,世界各地的媒体纷纷表示哀悼。

右面是一家媒体刊发的图片,请用简洁的语言评析其创意。

(4分)

 

7.阅读下面两则银行职员的招聘广告,按要求答题。

(5分)

某外国银行:

(1)高中毕业。

有实践经验者优先。

(2)细心,注意细节;耐心,友好。

(3)能够意识到销售机会,主动向客户介绍企业产品。

(4)有很强的服务意识和沟通能力。

某国内银行。

(1)本科学历。

英语4级以上,电脑2级以上。

(2)身高1.60米以上,五官端正。

(3)有较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长于沟通。

(4)附5寸生活照片。

请就两则广告的招聘条件加以简要评述:

 

 

二、现代文阅读(共29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

(9分)

让“艺术鲜花”植根“生活泥土”

荷兰画家梵高有一幅名画《农鞋》,被后来者纷纷解读。

其中以哲学家海德格尔的阐释最为深入人心:

鞋具磨损内部那黑洞洞敞口中,凝聚着劳动步履艰辛、回响着大地无声召唤、显示着大地对成熟谷物的宁静馈赠……一言以蔽之,好的艺术品就是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某种关联。

  由此联想到中国美术馆的一个画展。

在近日由全国政协书画室主办的“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上,我们同样看到了许多“深入大地”的作品:

背着小方桌兴冲冲迈步的《赶席》农民、在家看孩子种地的《留守男人》、讽刺“钓功名者”的《独钓》、体现城乡变迁的《二嫂进城》、反映城市陌生人社会的《喊楼》……这些作品题材,或拾取于乡间习俗,或根植于时代变化,使人感受到了深厚的乡土情感和现实关怀。

  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这是周一波画展的重要特点。

“大风吹过黄土坡,还从纸上听民声”,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不仅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更重要的是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

而无论是“乡土幽默”的专业评价,还是“民生情怀”的观众留言,画展收获的赞誉,也再次印证了那句大白话: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

  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不逾此限。

”一件文艺作品所以感人,是因为它所表现出的人物、环境或者事件,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

所谓“胸中自有万千丘壑”,一个艺术家如果不深入生活,不投身大社会大自然中,胸中的丘壑又从何而来?

  纵观当下许多文艺作品,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反之,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往往是因为闭门造车;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

  在今天这样一个信息化社会,“秀才不出门”固然也能“尽知天下事”。

然而,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入生活的意义就越为重大。

一是因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有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二是因为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后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在这个意义上,正如一位论者所言:

现代农业可以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但艺术创作如果也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就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

疏远了生活的人,生活也会疏远他;离开了泥土,就没有鲜花。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这样说:

“人民生活中本来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这是自然形态的东西,是粗糙的东西,但也是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在这点上说,它们使一切文学艺术相形见绌,它们是一切文学艺术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唯一的源泉。

”身处大发展大变革的年代,能否踏准社会前进的鼓点,回应时代风云的激荡,让“艺术鲜花”植根于“生活泥土”,这直接决定着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关系到文艺是否能如鲁迅先生所言,成为“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

(选自2011年4月8日《人民日报》)

8.下列不能证明“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梵高的《农鞋》,之所以能成为一幅名画,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人与大地之间建立起了某种关联。

B.“子夜墨魂——周一波画展”汲取了西方当代绘画的艺术精髓,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C.明末清初的思想家王夫之曾说过,“身之所历,目之所见,是铁门限。

即极写大景,如‘阴晴众壑殊’,‘乾坤日夜浮’,亦必逾此限。

D.小品《卖拐》被反复播放,电视剧《士兵突击》获得好评如潮,就在于它们深入生活,有现实关怀。

9.下列说法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通过作品反映民意、民情、民风,并提出耐人寻味的现实问题,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民间疾苦的高度关切,这是周一波画展的唯一目的。

B.一些作品被人批评“看不懂”,根源就在于凭空臆造;一些电影被诟病“空洞乏味”,就是因为闭门造车。

C.作为中国长安画派的创新人物,周一波的画作始终保持着对脚下大地的热切关注,对间疾苦的高度关切,因而形成了独特的“水墨杂文”艺术风格。

D.作者认为,在众声喧哗的语境中,只要躬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才有可能发现生活中最生动、最丰富、最基本的东西。

10.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一波的画被评为“乡土幽默”、“民生情怀”,是因为他从生活中找到了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力量源泉。

B.深入生活,不仅包括信息掌握,更包含着感情培养,而培养感情正是艺术创作的激情源泉。

C.艺术创作搞“无土栽培”、“工厂化生产”,之所以不可能产生鲜活、富有生气的作品,是因为疏远了生活就缺乏了起码的生活经验。

D.听周杰伦的《稻香》感觉很舒服,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动,是因为他的音乐符合并唤起了人们对现实世界的感知体验。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5题。

(20分)

坚硬的荒原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①坚硬的荒原,一望无际,灰茫茫的,朴实得连一条皱纹都没有。

凄清,空旷,荒凉,寒冷,笼罩在铜似的穹隆下。

②荒原上站着一位高大的老人:

瘦骨嶙峋,古铜色的脸,没有胡须。

高大的老人站在那里,宛似一株光秃秃的树木。

他的双眼像那荒原和天空一样冷峻;鼻似刀裁,斧头般坚硬;肌肉像那荒凉的土地一样粗犷;双唇不比宝剑的锋刃更厚。

老人身旁站着三个僵硬、消瘦、穷苦的孩子。

三个可怜的孩子瑟瑟发抖,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

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

老人手里有一把细小的种子,另一只手,伸着食指,戳着空气,宛似戳着青铜铸成的东西。

此时此刻,他抓着一个孩子松弛的脖子,把手里的种子给他看,并用下冰雹似的声音对他说:

“刨坑,把它种上。

”然后将他那战栗的身体放下。

那孩子扑通一声,像一袋装满卵石的不大不小的口袋落在坚硬的荒原上。

③“爹,”孩子抽泣着,“到处都是光秃秃的,硬邦邦的,我怎么刨呢?

④“用牙啃。

”又是下冰雹似的声音。

他抬起一只脚,放在那孩子软弱无力的脖予上。

可怜的孩子,牙齿咔咔作响,啃着岩石的表面,宛似在石头上磨刀。

如此过了许久,许久,那孩子终于在岩石上开出了一个骷髅大小的坑穴。

然后又啃啊,啃啊,带着微弱的呻吟。

可怜的孩子在老人脚下啃着,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像那坚硬的荒原一样。

⑤当坑穴达到需要的深度,老人抬起了脚。

谁若是亲临其境,会越发心痛,因为那孩子,依然是孩子,却已是满头白发。

老人用脚把他踢到一边,接着提起第二个孩子,这孩子已颤抖着目睹了全部经过。

⑥“给种子攒土。

”老人对他说。

⑦“爹,”孩子怯生生地问道,“哪里有土啊”“风里有,把风里的土攒起来。

”老人回答,并用拇指与食指将孩子可怜的下巴掰开,孩子迎着风,用舌头和喉咙将风中飘扬的尘土收拢起来,然后,再将那微不足道的粉末吐出。

又过了许久,许久,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地站在荒原上。

⑧当坑穴填满了土,老人撒下种子,将第二个孩子丢在一旁。

这孩子像被榨干了果汁的空壳,痛苦使他头发变白。

老人对此不屑一顾,然后又提起最后一个孩子,指着埋好的种子对他说:

“浇水。

”孩子难过得缩成一团,似乎在问他:

“爹,哪里有水啊”“哭,你眼睛里有。

”老人回答,说着扭转他两只无力的小手,孩子眼中顿时刷刷落泪,干渴的尘土吸取着,就这样哭了许久,许久。

⑨泪水汇成一条哀怨的细流抚摸着土坑的四周。

种子从地表探出了头,然后抽出嫩芽,长出几片叶片。

在孩子哭泣的同时,小树增加着枝叶,又经过了许久,许久,直到那棵树主干挺拔,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比那冷若冰霜、纹丝不动的老人更高大,孤零零地屹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⑩风吹得树叶沙沙作响,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它的花儿已经结出果实。

老人放开了孩子,孩子已经停止哭泣,满头白发。

三个孩子向树上的果实伸出贪婪的手臂,但是那又瘦又高的人抓住了他们的脖子,像抓住幼崽一样,取出一粒种子,把他们带到附近的另一块岩石旁,抬起一只脚,将第一个孩子的牙齿按在地上。

那孩子在老人的脚下,牙齿咔咔作响,重新啃着岩石的表面。

老人冷若冰霜,纹丝不动,默不作声,站立在坚硬的荒原上。

(选自2008年第11期《名作欣赏》,有删改)

11.文中说“老人无动于衷,目空一切,犹如那坚硬荒原的品格”。

请结合全文概括阐述老人具有哪些“荒原的品格”。

(4分)

 

 

12.4分。

①“种树”的过程描写为什么给人以巨大的震撼?

就“刨坑”、“填土”、“浇灌”中的其中一个环节作分析说明。

(2分)

②“树冠繁茂枝叶和花朵洋溢着芳香”,“天上的鸟儿都来到树枝上筑巢”,这些描写意在说明什么?

(2分)

13.第⑩节,作者写老人带着三个孩子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开垦和播种。

这种情节内容上的重复,有何必要?

(3分)

 

 

14.何塞·恩里克·罗多的作品风格奇异,技巧新颖。

请具体分析《坚硬的荒原》整篇小说在构思上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

(5分)

 

 

15.文章题为“坚硬的荒原”,而大量的文字写的却是老人和小孩。

试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

(4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7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一)20分

东轩记

苏辙

余既以罪谪监筠州盐酒税,未至,大雨,筠水泛滥,蔑南市,登北岸,败刺史府门。

盐酒税治舍俯江溽①,水患尤甚。

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郡怜其无归也,许之。

岁十二月,乃克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种杉二木,竹百个,以为宴休之所。

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昼则坐市区鬻盐、沽酒、税豚鱼,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

莫归,筋力疲废,辄昏然就睡,不知夜之既旦。

旦则复出营职,终不能安于所谓东轩者。

每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余昔少年读书,窃尝怪颜子以箪食瓢饮,居于陋巷,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

私以为虽不欲仕,然抱关击柝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何至困辱贫窭自苦如此?

及来筠州,勤劳盐米之间,无一日之休,虽欲弃尘垢,解羁絷,自放于道德之场,而事每劫而留之。

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嗟夫!

士方其未闻大道,沉酣势利,以玉帛子女自厚,自以为乐矣。

及其循理以求道,落其华而收其实,从容自得,不知夫天地之为大与死生之为变,而况其下者乎!

故其乐也,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盖非有德不能任也。

余方区区欲磨洗浊污,睎③圣贤之万一,自视缺然,而欲庶几颜氏之乐,宜其不可得哉!

若夫孔子周行天下,高为鲁司寇,下为乘田委吏,惟其所遇,无所不可,彼盖达者之事,而非学者之所望也。

余既以谴来此,虽知桎梏之害而势不得去,独幸岁月之久,世或哀而怜之,使得归伏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然后追求颜氏之乐,怀思东轩,优游以忘其老。

然而非所敢望也。

(选自苏辙《东轩记》,有删节)

【注】①溽chún:

江边。

②抱关击拆:

守关击梆;这里指出任守门打更的小吏。

③睎:

仰慕。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败刺史府门败:

冲毁

B.假部使者府以居假:

C.及其循理以求道循:

遵照

D.独幸岁月之久幸:

侥幸

17.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乃告于郡②尚可自养,而不害于学

B.①与市人争寻尺以自效②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

C.①辟听事堂之东为轩②为环诸之室而居之

D.①郡怜其无归也,许之②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

18.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是表现作者不得志人生中的“超然”情怀的一组是

①既至,敝不可处,乃告于郡,假部使者府以居

②支其欹斜,补其圮缺,辟听事堂之东为轩

③旦莫出入其旁,顾之,未尝不哑然自笑也

④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⑤足以易穷饿而不怨,虽南面之王不能加之

⑥归木田里,治先人之敝庐,为环堵之室而居之

A.①④⑤B.②③⑥C.③④⑤D.①②⑥

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辙初贬筠州处境可谓穷愁,际遇实属可伤,充满了失意之感,文章表达了作者谪居一隅的悲愤之情。

B.轩成却不能安的现实,引发了作者对自己仕途生活的反思,庆幸自己因此变故而终能分享颜氏之乐。

C.文章用颜渊生活自苦与精神自乐,自己与颜渊,俗士与德者、达者等多重对比,表现自己重道、求道与行道的愿望。

D.身处逆境,对做官心灰意冷,作者寄望回归田园,潜心学习,求得精神之乐,以此终老故里,蕴含了对人生之乐的深情呼唤。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然盐酒税旧以三吏共事。

余至,其二人者适皆罢去,事委于一。

(4分)

译文:

(2)然后知颜子之所以甘心贫贱,不肯求斗升之禄以自给者,良以其害于学故也。

(4分)

译文: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

(6分)

溪居

柳宗元

久为簪组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以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簪组:

古代官吏的服饰。

榜:

本指摇船用具。

21.诗中描写了一种、(用2个形容词概括的“溪居”生活。

(2分)

22.清代诗人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

“不怨而怨。

”你如何理解诗人的“怨”与“不怨”?

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4分)

 

 

(三)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完成23—24题。

(5分)

季氏富于周公,而求也为之聚敛而附益之。

子曰:

“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

“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

”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

草上之风,必偃。

23.第二则文字中,孔子借用“风”与“草”的比喻,想说明什么观点?

(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24.孔子一方面强调“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的熏陶作用,一方面又号召自己的学生对求“鸣鼓而攻之”,这样做是否自相矛盾?

请谈谈你的看法。

(4分)

 

 

(四)古诗文默写。

(共6分)

2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每格1分)

(1)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荀子《劝学》)

(2)北海虽赊,扶摇可接;,。

(王勃《滕王阁序》)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

,水光接天。

(苏轼《赤壁赋》)

(4)饭疏食,饮水,,。

(《论语》)

(5)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

,。

(晏殊《蝶恋花》)

四、作文(60分)

26.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雷锋曾说:

“真正的青春,只属于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

”萧伯纳也说过:

“青春是美妙的,挥霍青春就是犯罪。

”然而莫扎特却说:

“有许多人是用青春的幸福作成功的代价的。

”这些说法,引起了你怎样的思考和联想?

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不少于800字,

(2)不要写成诗歌,(3)不得透露相关个人信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