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6557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104.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物理第五章 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 新课标 人教版 必修2.docx

高一物理第五章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2019-2020年高一物理第五章第八节机械能守恒定律2课时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课题

§5.8机械能守恒定律

课型

新授课(2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什么是机械能,知道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可以相互转化.

2.会正确推导物体在光滑曲面上运动过程中的机械能守恒,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知道它的含义和适用条件.

3.在具体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机械能守恒的方程式。

过程与方法

1.学会在具体的问题中判定物体的机械能是否守恒.

2.初步学会从能量转化和守恒的观点来解释物理现象,分析问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能量守恒的教学,使学生树立科学观点,理解和运用自然规律,并用来解决实际问题.

的机械能,尤其是分析、判断物体所具有的重力势能.

3.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具体问题.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掌握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推导、建立过程,理解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内容.

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教学难点

1.从能的转化和功能关系出发理解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2.能正确判断研究对象在所经历的过程中机械能是否守恒,能正确分析物体系统所具有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讨论、练习

教学手段

教具准备

投影仪、细线、小球,带标尺的铁架台、弹簧振子.

教学活动

[新课导入]

师:

我们已学习了重力势能、弹性势能、动能.这些不同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那么在相互转化的过程中,他们的总量是否发生变化?

这节课我们就来探究这方面的问题.

[新课教学]

一、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师:

现在大家看这样几个例子,分析各个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

(投影展示教材上的实例,包括自由下落的物体、沿光滑斜面向下运动的物体、竖直上抛的物体等等,这些物体最好是具体的实物,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减小问题的抽象性)

师:

我们先来看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加速运动,在这个运动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怎样的?

生:

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在下落的过程中速度不断增大,动能是增加的;而随着高度的减小,物体的重力势能是减少的.

师:

在竖直上抛运动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又是怎样的?

生:

竖直上抛运动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上升过程的减速阶段,一个是下落过程的加速阶段,下落过程的加速阶段能量的变化过程和自由落体运动中能量的转化过程是一样的,动能增加,重力势能减少,因为这个阶段的运动实质上就是自由落体运动.在上升过程中,物体的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

师:

物体沿光滑斜面上滑,在运动过程中受到几个力,有几个力做功,做功的情况又是怎么样的?

生:

在物体沿光滑的斜面上滑时,物体受到两个力的作用,其中包括物体受到的重力和斜面对它的支持力,这两个力中重力对物体做负功,支持力的方向始终和物体运动方向垂直,所以支持力不做功.

师:

在竖直上抛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怎样的?

生:

在竖直上抛过程中,先是物体的动能减少,重力势能增加,然后是重力势能减少,动能增加.

师:

我们下面再看这样一个例子:

(演示:

如图5.8—1,用细线、小球、带有标尺的铁架台等做实验.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把小球拉到一定高度的A点,然后放开,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相互转化.

我们看到,小球可以摆到跟A点等高的C点,如图5.8—1甲.如果用尺子在某一点挡住细线,小球虽然不能摆到C点,但摆到另一侧时,也能达到跟A点相同的高度,如图5.8—1乙)

师:

在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

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

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问题?

生:

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重力和绳的拉力作用.拉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重力对小球能做功.

实验证明,小球在摆动过程中重力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在摆动过程中,小球总能回到原来的高度.可见,重力势能和动能的总和不变.

师:

上面几个例子都是说明动能和重力势能之间的相互转化,那么动能和另外一个势能——弹性势能之间的关系又是什么呢?

我们看下面一个演示实验.

(实验演示,如图5.8—2,水平方向的弹簧振于.用弹簧振子演示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师:

在这个小实验中,小球的受力情况如何?

各个力的做功情况如何?

这个小实验说明了什么?

(学生观察演示实验,思考问题,选出代表发表见解)

生1:

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竖直方向上受重力和杆的支持力作用,水平方向上受弹力作用.重力、支持力和速度方向总垂直,对小球不做功;只有弹簧的弹力对小球能做功.

生2:

实验证明,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弹性势能和动能在不断转化.小球在往复运动过程中总能回到原来的位置,可见,弹性势能和动能的总和应该不变.

师:

动能和重力势能的总和或者动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叫做什么能量?

生:

动能和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的总和叫做机械能.

师:

上述几个例子中,系统的机械能的变化情况是怎样的?

生:

虽然动能不断地变化,势能也不断地变化,它们的变化应该存在一个规律,即总的机械能是不变的.

(课堂训练)

如图5.8—3所示,桌面高为A,质量为m的小球从离桌面高为H处自由落下,不计空气阻力,假设桌面处的重力势能为零,则小球落到地面前瞬间的机械能为…………………………………………()

A.mghB.mgHC.mg(H+h)D.mg(H—h)

解析:

机械能是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因为选桌面为零势舶面,所以开始时机械能为mgH,由于小球在下落过程中只受重力,所以小球在落地之前机械能守恒,即在下落过程中任意一个位置机械能都与开始时机械能相等.

答案:

B

师:

刚才这些例子只是半定量地了解机械能内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情况,要想精确地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我们得到动能和势能之间可以相互转化,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转化过程中,动能和势能的和是否真的保持不变?

下面我们就来定量讨论这个问题.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师:

我们来看这样一个问题:

(投影课本23页图5.8—3的问题,学生自主推导结论,老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投影学生的推导过程,和其他学生一起点评)物体沿光滑曲面滑下,只有重力对物体做功.用我们学过的动能定理以及重力的功和重力势能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A处的机械能和B处的机械能相等.

师:

这个问题应该怎样解决,结论是什么?

生:

推导的结果为:

Ek2+EP2=Ek1+EP1,即E1=E2.

师:

这个结论用文字叙述应该是什么?

生:

动能和重力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师:

这个结论的前提是什么?

生:

这个结论的前提是在只有重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

师:

除了这样一个条件之外,在只有弹力做功的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不变.

师(得出结论):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的机械能也保持不变,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为了熟悉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步骤,我们看下面的例题.

(投影展示课本23页例题,学生尝试独立解决这个问题,在解决问题中体会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把一个小球用细线悬挂起来,就成为一个摆,摆长为L,最大倾角为θ.小球到达最底端的速度是多大?

师:

这个问题应该怎样分析?

生:

和刚才举的例子一样,小球在摆动过程中受到重力和细线的拉力.细线的拉力与小球的运动方向垂直,不做功,所以整个过程中只有重力做功,机械能守恒.小球在最高点只有重力势能,没有动能,计算小球在最高点和最低点的重力势能的差值,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就能得到它在最低点的动能,从而计算出在最低点的速度.

师:

具体的解答过程是什么?

师:

通过这个题目的解答,你能够得到什么启发呢?

生1:

机械能守恒定律不涉及运动过程中的加速度和时间,用它来处理问题要比牛顿定律方便.

生2:

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必须明确初末状态机械能,要分析机械能守恒的条件.

师:

下面大家总结一下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

(投影学生总结的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一般步骤,组织学生讨论完善这个问题,形成共同的看法)(参考解题步骤)

生:

可以分为以下几步进行:

1.选取研究对象——系统或物体.

2.根据研究对象所经历的物理过程.进行受力、做功分析,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3.恰当地选取参考平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状态时的机械能.

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列方程,进行求解.

师:

它和动能定理解题的相同点是什么呢?

生:

这两个定理都可以解决变力做功问题和运动轨迹是曲线的问题.它们都关心物体初末状态的物理量.

师:

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不同点是什么?

生:

机械能守恒定律需要先判断机械能是不是守恒,而应用动能定理时要求要比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要宽松得多.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首先要规定零势能面,而用动能定理解决问题则不需要这一步.

师:

刚才同学们分析得都很好,机械能守恒定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定律,大家一定要熟练掌握它.

(四)实例探究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条件的理解

[例1]如图所示,下列四个选项的图中,木块均在固定的斜面上运动,其中图A、B、C中的斜面是光滑的,图D中的斜面是粗糙的,图A、B中的F为木块所受的外力,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图A、B、D中的木块向下运动,图C中的木块向上运动。

在这四个图所示的运动过程中机械能守恒的是

解析:

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

物体只受重力或弹力的作用,或者还受其它力作用,但其它力不做功,那么在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过程中,物体的机械能守恒。

依照此条件分析,ABD三项均错。

答案:

C

☆对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

[例2]长为L的均匀链条,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且使其长度的1/4垂在桌边,如图所示,松手后链条从静止开始沿桌边下滑,则链条滑至刚刚离开桌边时的速度大小为多大?

解析:

链条下滑时,因桌面光滑,没有摩擦力做功。

整根链条总的机械能守恒,可用机械能守恒定律求解。

设整根链条质量为m,则单位长度质量(质量线密度)为m/L

设桌面重力势能为零,由机械能守恒定律得

解得

点拨:

求解这类题目时,一是注意零势点的选取,应尽可能使表达式简化,该题如选链条全部滑下时的最低点为零势能点,则初始势能就比较麻烦。

二是灵活选取各部分的重心,该题最开始时的势能应取两部分(桌面上和桌面下)势能总和,整根链条的总重心便不好确定,最后刚好滑出桌面时的势能就没有必要再分,可对整根链条求出重力势能。

[小结]

继动能定理以后,我们紧接着又开始学习用能量方法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个重要的知识点,在这一节的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能够从各种不同的例子中体会能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而机械能内部的动能和重力势能以及弹性势能之间当然可以相互转化,转化的条件是相应的重力做功或者弹力做功.在教学中可以利用例题让学生自己总结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由于是学生自己推导出来的,所以记忆当然深刻.在教学中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可以安排较难的题目供他们选择,也可以让他们分别用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解决同样一个问题,以便比较这两种方法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活动

 

 

作业

[布置作业]

课本25页“问题与练习”中1~5题.

板书设计

5.8机械能守恒定律

一、动能和势能的相互转化

1.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2.动能和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

1.内容:

在只有重力或弹力做功的物体系统内,动能和势能能够相互转化,而总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2.应用:

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步骤.

2019-2020年高一物理第五章第六节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教案新课标人教版必修2

课题

§5.6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课型

新授课(1课时)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纸带与打点计时器来探究功与速度的关系,体验知识的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究,体会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通过亲身实践,树立“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科学观。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会利用图象法处理数据。

教学难点

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象法、迁移法。

教学手段

长木板,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带纸带、复写纸等)、计算机等。

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

前面几节课研究了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的关系,从而确立了重力势能的表达式。

探究了弹力做功与弹性势能的关系,从而确立了弹性势能的表达式。

这一节和下一节我们来探究功与物体动能的关系。

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速度有关,我们还不能马上研究力对物体做的功和动能的关系,我们先来研究力对物体做的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探究的思路”部分,投影问题:

(1)探究过程中,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是否需要测出各次小车速度的具体数值?

可以怎么做?

(2)每次实验中橡皮筋拉伸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为什么?

(3)小车获得的速度怎样计算?

(4)实验完毕后,我们用什么方法分析橡皮筋对小车作的功和小车速度的关系?

学生活动:

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并回答。

教师活动:

倾听学生回答,帮助学生解决疑难,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点评:

培养学生在实验探究前要养成思考的习惯。

有了正确的探究思路,才会避免探究的盲目性。

教师活动:

指导学生分组实验,并引导学生思考下面的问题:

(1)小车在木板上运动时会受到阻力,可以采用什么方法进行补偿?

(2)纸带上的点距并不都是均匀的,应该采用那些点距来计算小车的速度?

为什么?

学生活动:

分组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每两人一组,条件差的学校可以每四人一组)。

点评:

通过学生分组实验,培养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教师活动:

巡视、指导,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处理即发事件。

重点指导一两个组顺利完成实验,以便后面实验数据的处理。

………………

教师活动:

学生实验完毕后,指导学生进行数据处理。

问题:

根据测出的数据,怎样预测功与速度的关系?

用图象法研究功与速度的关系时怎样使研究过程简便直观?

学生活动:

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在坐标纸上建立坐标系,作出W-v2曲线,寻找功与速度的关系。

点评: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大胆猜想,独立完成探究过程。

有的学生可能会走弯路,甚至失败,探究结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

教师活动:

利用数表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可以参考教材18页“做一做”栏目中的提示来完成。

(三)课堂总结、点评

教师活动: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

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总结,其他同学在笔记本上总结,然后请同学评价黑板上的小结内容。

学生活动:

认真总结概括本节内容,并把自己这节课的体会写下来、比较黑板上的小结和自己的小结,看谁的更好,好在什么地方。

点评:

总结课堂内容,培养学生概括总结能力。

教师要放开,让学生自己总结所学内容,允许内容的顺序不同,从而构建他们自己的知识框架。

(四)实例探究

☆体会图象法在物理解题中的应用

有一只小老鼠离开洞穴沿直线前进,它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当它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1的甲处时速度为v1,试求:

(1)老鼠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2的乙处时速度v2多大?

(2)从甲处到乙处要用去多少时间?

解析:

(1)由老鼠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得v2d2=v1d1

所以老鼠行进到离洞穴距离为d2的乙处时速度v2=d1v1/d2

(2)由老鼠的速度与到洞穴的距离成反比,作出图象,如图所示

由图线下方的面积代表的物理意义可知,从d1到d2的“梯形面积”就等于从甲处到乙处所用的时间,易得

点评:

用图象法解决物理问题,简便直观,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学生活动

作业

课余作业

预习5.7节的内容。

板书设计

5.6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实验目标探究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仪器及器材长木板、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带纸带、复写纸等)、橡皮筋、电源、导线、刻度尺、木板.

注意事项:

1.橡皮筋的选择.

2.平衡摩擦力.

3.误差分析.

4.橡皮筋的条数.

5.实验装置的选取.

思维方法是解决问题的灵魂,是物理教学的根本;亲自实践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离开了思维方法和实践活动,物理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学生素质的培养就成了镜中花,水中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