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3665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76 大小:1.9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6页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6页
亲,该文档总共7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7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4-反应器设计说明书.docx

30万吨PDH项目反应器设计说明书

30万吨年丙烷脱氢制丙烯生产项目反应器设计说明书

目录

第一章脱氢反应器的设计 3

1.1反应器类型的选择 3

1.2反应器结构的选择 4

1.2.1反应器流型的确定 4

1.2.2反应器结构简介 7

1.3催化剂的选择 7

1.4反应动力学分析 9

1.4.1反应方程式 9

1.4.2反应历程 9

1.4.3反应动力学方程 9

1.5反应热力学分析 10

1.5.1气体热容 10

1.5.2反应热 11

1.6反应条件的选择 11

1.6.1温度 11

1.6.2压力 12

1.6.3空速 12

1.6.4氢烃比 13

1.7基于Comsol的反应器尺寸设计 16

1.7.1反应体积的确定 16

1.7.2反应器尺寸的设计 18

1.7.3分析总结 25

1.8反应器结构设计 25

1.8.1扇形筒设计 25

1.8.2壳体壁厚设计 26

1.8.3中心管设计 27

1.8.4催化剂管道设计 27

1.8.5封头设计 27

1.8.6使流体均匀分布的结构设计 28

1.8.7催化剂封的设计 28

1.8.8防止催化剂颗粒吹入分流、集流流道的措施 28

1.9反应器结构校核 29

1.10催化剂再生 39

1.10.1催化剂失活机理 39

1.10.2催化剂烧焦再生 40

1.11反应器尺寸和工艺参数 41

第二章选择加氢反应器 42

2.1反应方程式 42

2.2反应器类型的选定 42

2.3催化剂的选择 43

2.4动力学分析 43

2.5反应热力学分析 44

2.6反应体积的确定 44

2.7反应器结构设计 47

2.8反应器结构校核 48

参考文献 67

第一章脱氢反应器的设计

1.1反应器类型的选择

丙烷脱氢反应是常见的气固催化反应,工业上一般选用的气固催化反应器有固定床和移动床、流化床三大类,气体流经固定不动的催化剂床层进行反应装置称为固定床反应器;催化剂可以在反应器内移动,连续进出反应器,反应气体以近似于平推流的方式连续与固体催化剂接触反应的称为移动床反应器;流体以较高速通过催化剂床层,带动床内固体颗粒运动,使之悬浮在流动的主体流中进行反应的装置称为流化床反应器。

表1-1各反应器的优缺点

优点

缺点

移动床反应器

①催化剂可连续补充,解决丙烷脱氢反应中催化剂结焦失活的问题;

②反应均匀稳定,催化剂的活性和反应温度不随反应时间的推移而改变,保证产品组成始终恒定

温度难以控制,影响转化率,级间加热的方式如果控制不好,对选择性影响很大。

固定床反应器

①催化剂用量少且无磨损

②返混小,流体同催化剂可进行有效接触,当反应伴有串联副反应时可得较高选择性。

③结构简单。

操作过程中催化剂不能更换,反应器成本较高。

流化床反应器

①流固相界面积大,有利于非均相反应的进行,提高了催化剂的利用率。

②由于颗粒在床内混合激烈,使颗粒在全床内的温度和浓度均匀一致,床层与内浸换热表面间的传热系数很高,全床热容量大,热稳定性高,这些都有利于强放热反应的等温操作。

①气体流动状态与活塞流偏离较大,气流与床层颗粒发生返混,以致在床层轴向没有温度差及浓度差。

加之气体可能成大气泡状态通过床层,使气固接触不良,使反应的转化率降低。

②催化剂颗粒间相互剧烈碰撞,造成催化剂的损失和除尘的困难。

③由于固体颗粒的磨蚀作用,管子和容器的磨损严重。

丙烷脱氢这一技术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就是催化剂的结焦失活:

该反应在热力学上是一个分子数增加、强吸热(124.27kJ/mol)的可逆反应。

为了使反应向脱氢方向进行,需要提高反应温度和降低反应器中的压力。

但是在高温下,C-C键裂解反应在热力学上比C-H键裂解更有利,从而加剧了碳在催化剂表面沉积导致催化剂失活。

若采用固定床反应器就不得不频繁切换,这既降低了热利用率又使系统复杂化;而且固定床反应器属于间歇式操作,从安全角度上讲,间歇式操作必须周期性地进行反应器的切换,对装置设计的安全系数要求比较高,否则难以经受中间催化剂反应一再生系统的切换操作中产生的应力变化。

而移动床反应器反应部分以完全连续化方式运行,反应均匀稳定,催化剂可以在反应器内移动,连续进出反应器,活性和反应温度不随反应时间的推移而改变,这样可以保证产品组成始终恒定。

从装置结构上,连续式操作省去了周期性切换操作所必需的大型阀门和相关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只需要将一些小型控制阀门安装在再生器管路上,极大程度上减少了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的工作量。

与同属连续性操作的流化床相比其催化剂的循环速率要远小于流化床反应器,反应气体以近似于平推流的方式连续与固体催化剂接触,催化剂磨损较小。

据此,本工艺采用移动床反应器。

1.2反应器结构的选择

1.2.1反应器流型的确定

在移动床中,根据固体和流体相对运动方向的不同又可分为逆流、并流和错流式移动床,即固体颗粒靠自身重力向下移动时,流体与之进行逆流、并流或错流流动(图1-1)。

图1-1移动床内气固流动方式

其中前两种称为轴向反应器,错流移动床称为径向移动床,理论和实践证明,与轴向流反应器相比,径向流反应器具有以下优点:

(1)阻力小。

由于气体径向流动,流过床层的路径比轴向反应器短得多,通气截面积大,气体线速度小。

在床层体积一定时,流体流过床层的压降正比于流道距离L的2~3次方,因此径向床层阻力很小。

(2)空速大。

由于阻力小可以采用高空速操作,且在高空速下仍可达到较高的转化率,提高设备的生产能力。

(3)可使用小颗粒催化剂。

由于阻力小,允许使用小颗粒催化剂,减少了粒内传递过程对宏观反应速率的影响,提高催化剂粒内效率因子。

对于径向移动床反应器,反应气从分流管入口进入反应器,经开孔壁面横穿床层后,从集流管出口流出。

根据流体流入、流出中心管可分为向心流(CP)和离心流(CF),根据入口和出口方向又可分为z型和π型,方向相同为z型,相反则为π型,因而,径向移动床反应器反应物流的流动结构共可分为四种流动形式,分别为CP-z、CP-π、CF-z及CF-π型,如图1-2所示。

图1-2径向反应器的流动结构

由于气体向心流动时所允许的临界气体流量大于离心流动时所允许的临界气体流量,因此,移动床径向反应器一般采用向心流动的形式。

对流体的变质量流动过程采用修正的动量方程来描述分集流流道的流体力学行为。

修正的动量方程形式为:

(1-1)

式中,为主流道内的压力,Pa;z为与主流流道流动方向一致的轴向坐标,m;为主流道中的气体流速,m/s;De为主流道水力学直径,m;ρg为气体密度,kg/m3;K为动量交换系数,需实验测定;λ为气体流动摩擦阻力系数。

式中,带“”项中“+”表示分流流动,“-”表示集流流动。

布气管过孔压降关联式为:

(1-2)

式(1-2)中,为实验测定的过孔压降系数。

修正的动量方程式(1-1)说明了主流道中流体压力的沿程变化与流体速度变化之间的定量关系,即主流道中的压力变化是由流体的动压变化和摩擦阻力损失引起的。

对于分流流动,流体流速因侧向分流而不断减小,使流体的动压不断转化为静压,从而造成流体压力沿流动方向不断增大;而对于集流流动,由于流体不断从侧向补进使流速不断增大,动压的不断增大需消耗体系的静压,从而造成流体压力沿流动方向不断减小。

而摩擦阻力对压力的影响是单调的,即摩擦阻力损失总是使流体压力沿流动方向不断下降。

对于脱氢反应器,由于主流道中流体的动压交换对压力变化的影响远大于流动摩擦阻力的影响,两者叠加的结果使变质量流的分流流动的压力沿程增大,而使集流流动的压力沿流动方向下降较快(与恒质量流压力变化相比)。

徐承恩等人利用式(1-1)模拟计算径向反应器向心π型和向心z型两种情况,可得到图1-2的结果。

由图可以看出,向心π型流动时两主流道之间的压力差分布要比向心z型时均匀得多。

由于两主流道之间的压差也是由催化剂床层压降及气流过孔压降组成的,均匀的两主流道压差分布即意味着均匀的反应气流轴向分布,因此对轴向均匀布气而言,向心π型流动优于向心z型流动。

图1-3流型比较

综上所述,本设计中,反应器选取流型为向心π型。

1.2.2反应器结构简介

我们最终确定使用的反应器主体结构一般如图所示,主要由主流道、催化剂床层和气流分布孔道组成,其中主流道又有分流流道和集流流道之分,而反应床层位于两流道之间。

反应器气从分流管入口进入反应器,经扇形管进入催化剂床层反应后,从集流出口流出。

催化剂颗粒由上部料斗流入,由于颗粒处于密集堆积状态,在重力作用下,催化剂颗粒呈平推流流动。

达到床层底部的催化剂颗粒通过下料装置中的阀门进入再生器中再生,再生后的催化剂颗粒再次通过提升管送入反应器中形成循环,此处,通过调节下料装置中的阀门可以控制催化剂的颗粒循环量。

图1-4反应器结构示意图

1.3催化剂的选择

由于丙烷分子比较稳定,丙烷脱氢反应需要使用催化剂,常用的催化剂主要有两个体系:

Pt系催化剂体系和Cr系催化剂体系。

目前已经工业化或者半工业化的丙烷脱氢工艺均是使用的这两类催化剂。

Cr2O3-Al2O3催化剂具有很好的丙烷脱氢活性,美国UOP公司于上世纪30年代在小分子烷烃脱氢工业化装置上最先使用该催化剂。

20世纪40年代初,美国空气和化学品公司也开始使用铬系催化剂,与铂系列催化剂相比,国内外文献对Cr2O3-Al2O3催化剂用于丙烷催化脱氢制丙烯的报道比较少,在该催化剂的制备过程中,Cr前体不同,制得的催化剂的性能不同。

在反应过程中,会涉及反应物与Cr2O3-Al2O3催化剂之间的电子转移,催化剂的活性与选择性和该催化剂中Cr离子的价态变化有很大关系。

此类催化剂活性不稳定,而且催化剂中的Cr组分是重金属,对环境有污染,使此类催化剂的使用受限制。

研究发现少量的Pt分散到具有高比表面积的Al2O3载体上就具有较高的脱氢活性。

这类催化剂的初活性高,但失活速率快,反应选择性差,氢解等副反应多。

Pt失活主要由积碳和铂粒子烧结所引起。

积碳对金属产生封闭作用,同时阻塞载体孔道,使催化剂失活;晶粒烧结会引起金属分散度降低,从而降低催化剂的活性和选择性。

为了提高铂催化剂的稳定性和选择性,需要对催化剂进行改性,提高催化剂抗积碳和烧结的能力。

目前对铂催化剂进行改性的主要途径有助剂的加入,改变催化剂载体和催化剂的制备方法等。

其中Sn助剂的加入可以较大幅度地提高Pt催化剂的脱氢性能,现在已经工业化的Pt催化剂就是Pt-Sn催化剂。

对Sn助剂所起的作用,研究者曾经提出了“几何效应”的观点对其进行解释。

“几何效应”认为Sn助剂对催化剂性能的改善是因为Sn将催化剂表面上的大铂原子簇分割为较小的铂原子簇,这样阻断了碳氢化合物分子在铂表面发生多点吸附,从而减少了氢解和积碳反应的发生,因为氢解和积碳反应是结构敏感反应需要较大的铂原子簇。

助剂的另一作用是锡的加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毒化氧化铝表面的强酸性位点,减少脱氢过程中烷烃的裂解和异构化反应。

此外,锡的存在可以大幅度提高催化剂表面的化学吸附氢,主要是溢流氢。

溢流氢对催化剂活性的维持和提高催化剂的消碳能力具有积极作用。

本项目设计采用UOP公司提供的PtSn-Al2O3催化剂,具体参数如下:

表1-2催化剂理化性质

催化剂颗粒形状

催化剂颗粒直径

BET比表面积

比孔容

球形

5mm

56.6m2/g

0.25m3/g

Pt分散度

Pt颗粒粒径

Pt质量分数

Sn质量分数

47.3%

2.4nm

0.5%

1.5%

1.4反应动力学分析

1.4.1反应方程式

主反应:

丙烷脱氢生产丙烯:

(1-1)

副反应:

丙烷裂解生成乙烯、甲烷:

(1-2)

乙烯加氢生成乙烷:

(1-3)

丙烷脱氢生成丙炔、丙二烯、氢气:

(1-4)

1.4.2反应历程

丙院脱氢符合LHHW动力学机理,丙院在Pt表面直接解离吸附,两步脱氢生成丙稀,然后丙烯和氢气脱附至气相:

*为活性吸附位。

1.4.3反应动力学方程

丙烷在各种催化剂上的脱氢机理已有报道。

Jackson等人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研究了Cr催化剂上的丙烷脱氢机理,发现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是丙基上β氢的脱除。

Biloen等人在研究Pt和Pt-Au合金催化剂上的丙烷脱氢时也发现,丙基脱除β氢生成与金属呈二键结合的丙烯这一步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

Suzuki等人在研究丙烷在K修饰的Cr催化剂上的脱氢时得出,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为吸附的丙烷的脱氢过程。

对于丙烷在不同催化剂上的脱氢反应,研究者普遍认为丙烷在催化剂表面的脱氢过程是反应的速率控制步骤。

李庆[1]李庆.Pt催化剂上丙烷脱氢反应与结焦动力学[D].华东理工大学,2012.

等人假设丙烷两步脱氢并同时考虑丙烷和氢气为强吸附,第一步脱氢是速率控制步骤并且忽略表面物种的覆盖度,得到反应动力学方程为:

主反应:

丙烯裂解:

乙烷加氢:

表1-3丙烷脱氢动力学的模型参数

参数

数值&置信区间(置信水平,95%)

1.5反应热力学分析

1.5.1气体热容

经过查阅文献资料[2]张新平.丙烷脱氢氧化制丙烯过程的模型化与优化[D].华东理工大学,2010.

,根据热容方程系数确定各气体的热容()方程如下:

1.5.2反应热

丙烷脱氢及裂解反应在25℃时反应热为:

反应热随温度的变化可由基尔霍夫公式表示:

则最终得到的主要反应热表达式为:

1.6反应条件的选择

1.6.1温度

丙烷脱氢反应在热力学上是一个分子数增加、强吸热(124.27kJ/mol)的可逆反应。

为了使反应向脱氢方向进行,需要提高反应温度和降低反应器中的压力。

但是在高温下,丙烯容易发生深度脱氢,导致选择性降低,而且在高温下C-C键裂解反应在热力学上比C-H键裂解更有利,从而加剧了碳在催化剂表面沉积导致催化剂失活。

图1-5所示为在一定进料条件下,丙烷脱氢平衡转化率随温度的变化。

图1-5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随温度的变化

尽管在620℃丙烷的转化率是最高的,但是催化剂的选择性明显低于其他几个温度下的选择性,这不利于工业生产对资源高效利用的原则。

因此,620℃反应非不是一个理想的反应温度。

然而,在560℃反应时丙烷的初始转化率仅为32.8%,丙烷转化率偏低。

为了平衡丙烷转化率和丙烯选择性,反应温度在580~600℃是一个最优的选择。

1.6.2压力

丙烷脱氢反应为分子数增加的反应,低压有利于提高反应的平衡转化率。

由于本工艺所使用的丙烷脱氢工艺流程在UOP公司的Oleflex工艺基础上设计的,所以丙烷脱氢反应压力使用与Oleflex工艺相同的2.5bar。

1.6.3空速

空速是表示单位体积的催化剂在单位时间内处理反应物料的能力。

在反应温度为620℃的条件下实验者在微型催化剂评价空速对催化剂的反应性能的影响。

从图1-4可以看出,对比1500h-1,2250h-1,3000h-1这三个空速条件下,PtSn/Al2O3催化剂的初始丙烷转化率分别为62.6%,60.1%和52.0%。

在反应165min中后丙烷的转化率最终降为53.2%,52.2%和42.1%。

然而,空速的不同对催化剂的丙烯选择性影响并不是很明显。

当空速空速增加到3000h-1,获得了一个相对较低的转化率,从实验中发现,在此空速下反应床层压力上升,而丙烷脱氢制丙烯反应在高压力下是不利于反应,最终导致丙烷转化率下降较为明显。

因此,在此微型反应器中催化剂反应的最优空速应在1500-2250h-1。

图1-6空速对反应的影响

1.6.4氢烃比

在Oleflex工艺中,丙烷是用氢气经过一定比例稀释后进入反应器进行反应的。

一般,原料中氢气的加入量是很大的,文献中对丙烷脱氢推荐氢烃比为1:

1~5:

1。

一方面,氮气作为稀释剂能维持催化剂稳定,抑制副反应的发生,减少傕化剂积碳,从而能够使得丙烷脱氢反应在合适的转化率下获得较高的选择性。

然而,氢气作为丙烷脱氢反应的产物之一,加入体系会降低丙烷脱氢反应的速率和转化率,而过低的单程转化率对工艺而言是不经济的,并且大量氢气的加入会大大增加工艺的分离能耗。

所以丙烷脱氢工艺中氢气的加入量需综合考虑反应与分离工艺的经济性。



为了对丙烷脱氢工艺中氢气加入量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氢气加入量对丙烷脱氢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以及对丙烷脱氢体系氢气分离能耗的影响。

在研究氢气对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时,张琦等人模拟了了不同氢烃比下丙烷脱氢反应,计算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

而在研究氢气对体系的分离能耗的影响时,模拟了不同氢烃比进料下的反应-氢气分离过程,根据模拟结果对过程进行热力学分析(熵分析),计算过程的有效能损失和热力学效率,从而研究不同氮气加入量对丙烷脱氢体系氢气分离有效能损耗的影响。



①氢气加入量对丙烷脱氢本身反应的影响

使用前文已经确定的反应器操作参数,对进料H2/C3H8摩尔比从0.1~10的原料进行脱氢反应模拟,考察反应的丙烷转化率、丙烯选择性随不同H2/C3H8摩尔比的变化,结果如图1-7所示。

图1-7不同氢气比例下丙烷脱氢的选择率和转化率

从上图可以看出,氢气可以促进反应丙烯的选择性,但是同时也会抑制反应转化率。

在H2/C3H8摩尔比从0.1到10变化时,反应选择性均在89%以上,而反应转化率则保持在28%到40%之间,其H2/C3H8摩尔比在0.1~3以及6~10时转化率保持在30%以上。

以转化率在30%以上,选择性在88%~90%之间来看,在不考虑催化剂在低氢烃比下稳定性因素时,氢烃比可以在一个很宽的范围内进行选择,对丙烷脱氢工艺单从反应而言都是合适的。

②氢气加入量对反应能耗的影响

该课题最对不同氢烃比下进行模拟计算得出的有效能损失和热力学效率如下:

图1-8不同氢烃比下反应-氢分离过程有效能损失

图1-9不同氢烃比下反应-氢分离过程热力学效率

从图1-8和1-9可知,随着氢气加入量的增多,工艺有效能损失逐渐增大而且热力学效率逐渐降低,说明氢气加入量越大,体系分离出氢气所消耗的有效能越多,体系能耗越大。

从节约能耗的角度,丙烷脱氢体系氢气的加入量越小越好。

从氢气对丙烷脱氢反应转化率和选择性的影响以及氢气对丙烷脱氢体系氢气分离能耗的影响两个方面来看,丙烷脱氢体系中的氢气加入量越小对丙烷脱氢体系是越有利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他们的讨论中,并没有考虑氢气对丙烷脱氢催化性能的作用,通常丙烷脱氢所使用的Pt催化剂在不加入氢气稀释的条件下催化丙烷脱氢反应其反应转化率很高但是选择性极低。

通常要想丙烷脱氢反应获得合适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反应必须在氢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氢气虽然降低了反应的转化率但是能提高了反应的选择性,而且氢气能减少催化剂积碳,使催化剂能长时间的保持良好的选择性和催化活性。

一般来说,不同的催化剂要想保持脱氢反应稳定进行,体系中所需要的氢气加入量是不同的。

在以下模拟中选择1:

1氢烃比(摩尔比),这是文献报道中的下限,此时过程能耗相对较小。

综上所述,我们最终选择的工艺条件为600℃、2.5bar、H2/C3H8=1。

1.7基于Comsol的反应器尺寸设计

1.7.1反应体积的确定

在进行反应器的设计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反应器的尺寸,确定反应器尺寸之前,我们需要确定催化剂床层的体积,因此在反应器选型、催化剂选择、机理分析、动力学分析、结构选择确定之后,我们选取873.15K,压力0.25MPa,与动力学方程一起运用Comsol反应工程模块进行模拟。

由于第三个副反应对整个反应体积影响较小且动力学的缺失,固只选取主反应和两个副反应来进行反应曲线的拟合:

在Comsol反应工程模块模拟出参与反应的各物质与反应器体积的关系,由于该反应的转化率为热力学控制,因此在反应工程模块添加热量传递限制条件,采用活塞流近似求解,结果如下:

图1-10各物质摩尔浓度和反应体积的关系

图1-11温度和反应体积的关系

由模拟可看出,该反应吸热强烈,温度下降很快,对反应速率影响非常大。

,再增加反应体积虽然转化率有所增加但是速率非常低。

这也是该工艺四个反应器串联,级间加热的原因。

图1-12丙烷转化率和反应体积的关系

由于该工艺为四个相同反应器串联,级间加热,固只模拟第一个反应器。

由该图读取坐标数据知,当反应体积为18.5m3的时候,丙烷的转化率已达到模拟出的第一个反应器的单程转化率9.2%。

由于我们在进行模拟时已经考虑了催化剂床层的空隙率,故可取反应体积为18.5m3。

1.7.2反应器尺寸的设计

文献研究报道指出,移动床径向反应器内开孔区两端气体过床压降差值小于10%时,可忽略气体压降变化的影响,认为气体沿反应器轴向分布较均匀,唐玥祺[3]唐玥祺.移动床甲醇制丙烯反应器流动特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2.

等人通过初设反应区高度h,对反应区两端气体压降值进行核算,同时参考工业移动床反应器的设计数据,认为移动床径向反应器的反应区高度与床层直径之比处于2~4的范围内较为合理。

由于工业反应器中扇形筒厚度与反应器半径相比数值较小,因此在模拟中忽略不计,认为催化剂床层的外径即为反应器内径D,催化剂床层内径即为中心管外径d,催化剂装填体积即为反应器壁与中心管之间的环隙体积。

生产中,催化剂流动缓慢(一般小于1mm/s),可以近似当作固定不动。

故忽略催化剂移动速度对流体流动的影响,即将原移动床当成固定床来进行处理。

由于催化剂是不断再生的,该工艺可保证在催化剂在所有时间内均保持相同的活性,故在模拟时忽略催化剂失活对于反应的影响。

进入该反应器的体积流量,根据文献[4]高莉萍,马燮琦.径向反应器设计软件在工业上的应用[J].石油炼制与化工,2002,01:

59-63.

,我们设计中心管内径为0.797m,中心管外侧与催化剂床层之间,有一层筛网(约翰逊网),因其开孔率很大,且网较薄,因此忽略过网压降损失。

扇形筒孔型细长,小而密,且筒体较薄,因此,计算中忽略流体过扇形筒的压力损失。

初步设计该反应器的尺寸如下:

表1-4反应器体积设计

编号

h/D

高度h

反应床层内径D

中心管内径d

催化剂床层厚度

反应体积

A

2.55

5.6

2.2

0.797

0.5855

18.49

B

3.00

6.3

2.1

0.797

0.6515

18.67

C

3.50

7.0

2.0

0.797

0.4905

18.49

方案一取反应器高度5.6m、反应器内径2.20m、中心管内径0.797m。

提取相关设计参数,在Comsol建模,再增加Brinkman方程、流体传热、稀物质传递三个物理场模拟化工反应器的三传一反。

模拟结果如下:

(1)温度

由温度分布可看出,在物料进入反应器后,由于反应吸热,温度下降的非常之快。

图1-13温度分布

(2)浓度分布

三个物理场耦合后各物质的浓度变化如下所示,可以看出,丙烷在进口处就几乎反应完全,后面基本不反应,对比温度变化,说明在后半段由于温度的下降导致反应速率非常低。

丙烷摩尔浓度由16.9mol/m3降到了15.2mol/m3,即丙烷的转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