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675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7.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二单元 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docx

K12推荐学习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二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秦汉第5讲秦汉时期的思

第5讲 秦汉时期的思想文化

一、秦汉时期的思想

1.秦朝“焚书坑儒”

原因

(1)秦王朝的建立实现了国家的统一,这就需要统一的学术形态。

(2)一些儒生和游士引用儒家经典,借用古代圣贤的言论批评时政。

(3)在关于郡县制的辩论中,丞相李斯斥责儒者依古制实行分封制的主张不合时宜。

内容

秦始皇于公元前213年和公元前212年焚毁书籍、坑杀术士(术音述,术士,即儒士)的事件。

影响

“焚书坑儒”事件的影响是极为消极的,表明秦王朝在文化领域由博采先秦诸子学术向以法为教、以吏为师的文化专制转型,新官学的内容也由综合宽容转向了专制。

2.董仲舒的新儒学

(1)背景

①经济:

汉武帝时期,经济恢复发展,国力增强,为中央集权的加强奠定了物质基础。

②政治:

诸侯国势力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的稳定。

③思想:

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已不能满足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2)内容

①为加强中央集权,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②为加强君权,宣扬“君权神授”“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

③为维护统治秩序,提出“三纲五常”。

(3)特点:

把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体系。

易错提醒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的本质目的相同

“焚书坑儒”与“独尊儒术”在本质上都是思想专制,只不过采取的手段不同。

秦始皇是通过暴力手段实现思想专制,而汉武帝通过和平手段实现。

3.儒家思想主流地位的确立

(1)汉武帝的尊儒措施

①思想:

全面肯定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

②政治:

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③教育

a.教科书:

规定儒家经典为教科书。

b.中央:

兴办太学,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c.地方:

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

(2)影响: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轻巧识记 董仲舒的新儒学

二、秦汉时期的科技文化

1.科技

(1)造纸术

①概况:

西汉前期已有纸,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②意义:

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2)数学:

《九章算术》

①概况:

成书于东汉,采用十进位值制记数法,汇集许多算术命题。

②影响:

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应用数学著作,标志着中国古代以计算为中心的数学,形成完整体系。

(3)农学:

西汉氾胜之的《氾胜之书》。

(4)医学

①战国问世、西汉编订的《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②东汉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辨证施治的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医学的基础。

2.文学:

汉赋

(1)特点:

词藻华丽,手法夸张,内容丰富,表现出大一统时代恢弘的文化气度。

(2)代表作:

西汉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东汉张衡的《二京赋》。

3.绘画

(1)概况:

绘画门类已很丰富,有壁画、帛画、木刻画、木板画、画像石、画像砖等。

(2)代表:

《夫妇宴饮图》。

[归纳总结] 中国古代书写材料的变化

殷商时代的书写材料主要是龟甲和兽骨,其次是青铜器和玉石器。

春秋时期,竹木简牍盛行,丝帛也成为书写材料。

由于简牍笨重、丝帛昂贵,汉代人发明并改进造纸术,纸在我国逐渐普及并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

考点 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与影响

1.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

(1)从思想内涵看,融儒家、阴阳五行家、黄老之学和法家思想为一体。

(2)主张在政治思想方面实行“大一统”,强调君主权威,赋予君权以神权色彩。

(3)在宣扬君权神授的同时,又继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

(4)以维护皇权的绝对性为目的,受到统治者重视,迅速成为封建社会正统思想。

(5)具有神学色彩,其哲学思想的本质是唯心主义。

(6)承认现实政治秩序的合理性(如皇权专制),即维护现实统治。

2.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差异

董仲舒新儒学

先秦儒学

重点

讨论神学问题

讨论现实问题

功能

为现实政治服务

是对“真理”的追求

特点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地位

官方化,是封建正统思想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3.儒学独尊地位的确立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深远影响

(1)对汉代政治:

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局面,削弱和打击了地方割据势力,稳定了封建统治秩序。

(2)对民族精神:

思想统一于儒学,儒学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

这种民族精神是维护统一、阻止分裂的强大思想武器。

儒学以仁义为主,强调人伦关系,对于抵制宗教有一定的作用。

(3)对学术文化:

一方面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对学术、思想的发展有钳制作用;另一方面,尊儒又提倡文化教育,提高了知识分子在社会上的地位和作用。

(4)对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1.论从史出

从汉朝祭孔的礼仪看儒家地位的变化

史料 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开始。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关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

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开始。

公元59年(汉明帝永平二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

从此,中央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祭孔的由来》

结论 汉朝祭孔的礼仪越来越隆重,说明了孔子及儒学地位的逐渐提高;汉代全面肯定了儒学思想及其历史价值。

2.获取材料信息

在材料中找出古代儒家教育在童蒙教育上的体现。

材料 董仲舒的《天人三策》问世后,汉代民间小童大多六岁进入乡里贤儒创办的书馆,接受两年识字、习字为主的学前教育。

常有幼童因书法丑陋,仁顺礼敬不周受体罚。

出馆后再初步诵读《论语》《孝经》等经典,孩童们诵读粗知经书大意即可,“使之乎者也顺口而出,使书上文句如出己口”不求甚解的学习模式为历代延续。

至北宋,小童5岁左右进入地方州县设的小学,或地方办的私塾、义学。

朱熹编撰《小学》以切合蒙童年龄需要,要求儿童以“志于道”为己任,学习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

并且采纳地方的“宗约”“义约”,编入教材,使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与同一时期的《三字经》《小学诗礼》等读物一起成为官方民间共同采用的童蒙教材。

主要信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汉代儒家垄断教育后,从童蒙开始进行教育熏陶,材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儒学经典为教材蓝本;注重识字、习字,为书馆教育奠定基础(目的是向专经教育的过渡);注重伦理道德、行为规范的引导;办学形式多样(地方义学、私学、政府官学等多种办学形式);名家宿儒参与教材编修;学校教育与地方教化相结合等。

1.汉代儒家思想对先秦儒家思想的继承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

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之周到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孟子所倡导的人民生计与国本攸关也毫无疑问地被尊重。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发现问题 材料表明汉武帝重儒学对于当时加强中央集权、规范官僚集团、关注国计民生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命题角度 汉代儒家思想与先秦儒家思想的关系;汉武帝重儒学的实质;先秦民本思想的弘扬。

2.董仲舒新儒学在法制上的体现

汉代董仲舒说:

“天道之大者在阴阳,阳为德,阴为刑”,主张“德主而刑辅”。

董仲舒主张司法中以儒家经典为指导,经律相矛盾时不惜以经破律。

“春秋决狱”的特点是“以经断狱”和“原心定罪”,在量刑时要着重考虑犯罪的动机。

在董仲舒看来,社会上的君臣民等级制都是天意的体现。

“三纲五常”是上天赋予人类必须服从的美德,否则就是犯罪,皇帝就可“代天刑罚”,皇帝既然是上天在人间的代理人,故“口含天宪”,言出即法。

——摘编自李文兰《试论中国古代法律思想的基本特征》

发现问题 董仲舒用儒家思想来改造当时的法律制度。

命题角度 “春秋决狱”的实质;汉代儒家与法家的关系;古代中国法制体系的特点。

3.董仲舒思想的反动性

董仲舒是汉代的第一大儒,封建社会理论大厦的设计师和建筑师,封建社会初期的有建树的思想家,同时,他还是汉代的第一大教育家。

以上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方面。

不过,董仲舒的新儒学体系也包含了神秘主义的、形而上学的东西,特别是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意识形态,其维护封建专制和压抑人性的方面,始终是消极方面,特别是到封建社会的后期,便日益走向了阻碍社会前进的反动方面。

——王永祥《董仲舒评传》

发现问题 材料表明董仲舒的思想在封建社会初期利大于弊,但在封建社会的后期成为了社会前进的障碍。

命题角度 董仲舒思想的现实价值;董仲舒思想与近代社会转型的关系;以唯物史观看待董仲舒思想。

4.汉代儒学的官方化

五年春,置《五经》博士。

八月……征吏民有明当世之务、习先圣之术者。

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荐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其议予博士弟子,崇乡党之化,以厉贤材焉。

丞相弘请为博士置弟子员,学者益广。

——《汉书·武帝纪》

发现问题 汉武帝崇儒的一些举措反映出儒学的官方化地位的确立。

命题角度 汉代儒学正统地位确立的原因和表现;儒学独尊与汉武帝的治国之策。

全国卷5年考题统计

时间

题号

时间

题号

2016

全国Ⅰ,24

2015

全国Ⅰ,40

1.命题点:

从儒学经典认识儒家思想的渊源

(2016·课标全国Ⅰ,24)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

B.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的儒学思想

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

答案 C

解析 儒学在汉代被称为“周孔之道”,孔子作为儒学的创始人,其思想多从西周时期的政治文化中汲取营养,而“五经”多是记载西周时期的政治和文化制度,因此说儒家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故选C。

“五经”是儒学思想的核心载体,并非是为了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的,排除A;汉代儒学是对孔子儒学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排除B;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并没有断绝儒学传统,因为仍有人将儒家经典和其他一些古书埋藏起来,排除D。

2.命题点:

向古人借鉴历史研究经验

(2016·天津文综,1)司马迁说: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未必尽同。

”下列选项中,与司马迁观点相符的是(  )

A.历史可以重演,应当以史为鉴

B.历史不会重演,不能以史为鉴

C.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无须学习古人

D.历史事实情同而势异,不能照搬历史经验

答案 D

解析 “未必尽同”说明历史不会重演,故A项错误;虽然历史不会重演,但历史是可以借鉴的,故B项错误;今人可以借鉴古人的做法,故C项错误;材料说明历史未必相同,不能照搬历史经验,要因时和势而变,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儒学在汉代的创新与发展

(2015·课标全国Ⅰ,40,节选)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

答案 

(1)不同: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解析 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1.命题点:

汉代新儒学对社会政治的影响

(2018·全国卷高考模拟调研三,24)自汉武帝开始使用“建元”年号后,汉代年号大量出现了“元”“始”“初”等字,即所谓“与民更始”就是说从头重来一次。

然而一次一次的“更始”,使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

此年号现象说明汉代(  )

A.确立了“民本”治国原则B.新儒学影响了政治理念

C.武帝后政治局势长期动荡D.崇尚重农抑商经济政策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年号现象没有体现出对民意的重视,故A项错误;董仲舒新儒学强调天人感应,因此“上帝的意志也慌忙得不亦乐乎”,影响到政治理念,故B项正确;材料中年号的变化并不能反映出政治局势的动荡,故C项错误;材料与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无关,故D项错误。

2.命题点:

时代变化对儒学的影响

(2017·太原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4)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

这说明汉代儒学(  )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答案 D

解析 汉代儒学吸收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先秦儒学不含神学思想,故A项错误;吸收佛道思想阐释儒学的是宋明理学,故B项错误;主观唯心主义是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形式之一,汉代儒学没有哲学化倾向,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色彩的是陆王心学,故C项错误;汉代改造儒学,想要把儒家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目的是为了满足时代的要求,故D项正确。

3.命题点:

汉代儒学对教育的影响

(2017·佛山二模,25)汉武帝采用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中央设立太学,置儒家的五经博士,后又为之置弟子员,使之成为政府设立的最高学府,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正式途径。

由此可知汉代(  )

A.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了新的变化

B.原始的民主思想彻底消失

C.知识分子的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

D.孟子地位发生了新的变化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并不能看出诸子百家的成分发生变化,故A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原始民主思想彻底消失,而仅仅是统治者对思想的控制加强,是一种文化专制的表现,故B项错误;在中央设立太学,学习经学成为入仕的重要途径,必然加强了儒学对知识分子的吸引力,从而改变了知识分子的构成,故C项正确;孟子的地位上升是在宋明理学成为官方哲学之后,故D项错误。

课时作业

一、选择题

1.(2018·江西临考冲刺押题卷,26)《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

“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

”文中的“动机”主要指(  )

A.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

B.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

C.消灭异端学说

D.繁荣学术文化

答案 A

解析 秦始皇实行焚书坑儒的思想文化政策,汉武帝时期在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加强思想文化的专制(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故A项正确。

2.(2017·潍坊二模,24)儒学在孔子之后有性善性恶之争。

两汉时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

其用意在于(  )

A.建立大一统的官学体系B.提高社会道德水平

C.神化儒学并为君权服务D.探究人性发展本原

答案 A

解析 董仲舒生活的汉武帝时代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为了实现官学体系的“大一统”,董仲舒相继批判孟子的性善说和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故A项正确;提高社会道德水平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神化儒学的信息,故C项错误;认为人性有善恶之分,这不是在探究人性发展本原,故D项错误。

3.(2018·湖北高三调研,25)自昭宣时期到西汉末年,丞相计21人,22人次,考其出身地域,其中齐鲁人合计7人,8人次。

这段材料客观上反映出了(  )

A.地方豪强地主势力不断壮大

B.儒学的政治影响力显著增加

C.察举成为人才选拔主要途径

D.黄河下游成为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 B

解析 丞相为百官之长,是中央官员,并非地方豪强,故A项错误;齐鲁地区儒学昌盛,丞相中齐鲁人占了三分之一左右,说明儒学的政治影响力增加,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察举制,故C项错误;西汉时期政治中心在黄河中游,故D项错误。

4.(2017·咸阳三模,24)先秦儒家在社会道德伦理层面强调的父子关系应是“父慈子孝”;但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成了一种法定义务。

这种变化(  )

A.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

B.体现了道家休养生息政策

C.反映了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

D.使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可以得出这种变化吸取了法家思想的治国理念,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关于道家休养生息政策的任何信息,故B项错误;从“父慈子孝”到“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体现不出家庭伦理关系的紧张,故C项错误;儒学独尊地位得以确立是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故D项错误。

5.(2017·淄博高三摸底,2)公元124年,汉武帝在长安兴办太学。

“博士弟子入选”,内由太常负责选择,外由郡国察举。

规定太学的学习科目设五经,学生可任选一经学习,以自学为主,老师定期讲经,学完经考试合格后即可做官。

太学的兴办(  )

A.有利于实现西汉王朝的思想统一

B.促进了汉代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

C.建立了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

D.缓和了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

答案 A

解析 太学教授的内容是儒家经典,有利于全国范围内的思想大一统,故A项正确;太学博士子弟合格者入朝为官,并没有促进地方教育事业的发展,故B项错误;“考试为主的官僚选拔制度”是形成于隋朝的科举制而非西汉时期的太学选官制,故C项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提及统治阶级集团内部的矛盾问题,故D项错误。

6.(2018·重庆一模,25)汉代有一典型案例:

父亲和别人因口角发生斗殴,对方用刀刺父亲,儿子持棍相救,结果误伤了父亲。

依据汉律,子伤其父,应论死罪。

但最终判决认为,“父子至亲”,儿子出于孝心持棍救助,应当无罪免刑。

这一判决反映了汉代(  )

A.儒家伦理道德影响司法

B.司法审判标准极度混乱

C.儒学成为唯一司法依据

D.孝治天下儒家独尊观念

答案 A

解析 据材料中儿子依据汉律,应论死罪,但儿子出于孝心应当无罪免刑,再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儒学推崇伦理道德,故A项正确;材料中审判先是依据汉律,但最终判决依据孝心,可知汉代审判有依据标准,不能说是混乱,故B项错误;“唯一”说法错误,故C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司法审判的依据,并不能全面反映孝治天下,故D项错误。

7.自战国至西汉时期,两种思潮历经盛衰方向相反的变化。

这两种思潮是指(  )

A.法家与道家B.法家与儒家

C.墨家与兵家D.黄老与儒家

答案 B

解析 汉武帝执政后,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学术建议,道家的发展暂时受到压制,不符合材料要求,故A项错误;法家主张运用法治加强中央集权,被秦采纳深受推崇,汉武帝执政后,一改前朝“无为而治”的治国思路,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儒学成为封建官方正统思想,故B项正确;墨家“兼爱”“非攻”等思想主张难以被统治阶级认可,故C项错误;黄老学说在西汉前期作为政府执政指导思想而盛极一时,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定,故D项错误。

8.(2017·汕头质检)孟子说:

“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相对于孟子,董仲舒的主张(  )

A.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

C.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

答案 C

解析 据题干提示,孟子的主张可以通过A项和B项得以体现;D项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故应排除;董仲舒主张“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故C项正确。

9.(2017·临沂月考)赵翼《廿二史札记》曾说,汉人“上书无忌讳”“多狂悖无忌讳之语”,而“帝受之,不加谴怒,且叹赏之,可谓圣德矣!

”同时“汉诏多惧词”,诏书中经常有“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等语。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儒生群体进入政权

B.皇权接受儒家指导制约

C.士人官僚的“规谏”

D.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

答案 B

解析 材料中没有提及儒生参政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朕甚自愧”“朕以无德”“是皆朕之不明”体现董仲舒“天人合一”的思想,说明皇权受到儒家思想的指导,故B项正确;士人官僚的“规谏”不是材料中反映的主旨信息,故C项错误;皇权受到制度严格规范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10.史学家钱穆把汉代武帝以后的政府称为“士人政府”,他认为:

“汉高祖以来一个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素朴的农民政府,现在转变为代表一般平民社会的、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不可谓非当时的又一进步。

”促使“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转变的关键是(  )

A.郡国并行B.独尊儒术C.察举取士D.士族兴起

答案 B

解析 郡国并行是汉朝初期实行的地方政治制度,与题干中由“农民政府”到“士人政府”的转变无关,故A项错误;汉武帝时推崇儒家思想,精通儒学成为选官和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了“有教育有知识的士人政府”,故B项正确;察举取士是选拔官吏的方法和手段,与政府特点的转变无关,故C项错误;士族兴起是在汉代以后的魏晋时期,故D项错误。

11.据《史记》记载:

汉高祖刘邦母刘氏在大泽坡休息,梦中与神人相遇后怀有身孕,生刘邦;《明史》记载: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时出现了“红光满屋”的怪异现象。

这表明统治者(  )

①掩饰自己出身低微以取得上层支持 ②制造天命观以树立君主的政治权威 ③美化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 ④宣扬迷信思想为实行愚民政治服务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答案 B

解析 汉高祖、明太祖此时已经成为统治者,不存在“取得上层支持”,故①错误;统治者通过这些怪异现象制造“受命于天”的天命观,以树立自己的政治权威,故②正确;汉高祖、明太祖都是新朝代的建立者,制造天命观,以美化其改朝换代行为是顺应天意之举,故③正确;统治者的宣传,与实行愚民政治无关,故④错误,故选B。

12.(2018·深圳联考)材料一:

考古工作者曾在新疆、陕西、甘肃、内蒙古等地的汉代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西汉纸的残片。

材料二:

《后汉书·蔡伦传》记载: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渔网以为纸。

……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研读上述材料而得出的结论最为合理的是(  )

A.造纸术诞生于西汉

B.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C.汉代是造纸术发明与发展的重要阶段

D.两汉时代,纸是唯一的文书用品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造纸术诞生于西汉,材料二反映了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A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