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7044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11 大小:107.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11页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docx

杨志老师《资本论》大纲

《资本论》教学大纲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杨志

第一部分

导论:

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

要求阅读马克思的五篇文章:

1.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

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3.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和跋;

4.恩格斯《资本论》第二卷1885年序言(节选);

5.恩格斯《资本论》第三卷1894年序言(节选)。

一、马克思写作、编辑、出版《资本论》的历史背景和自身状况

1.19世纪40年代欧洲革命;

2.19世纪40年代至90年代是自由竟争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以及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转化的时代;

3.19世纪欧洲流行的主要思潮: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

4.19世纪欧洲以及北美洲的无产阶级运动的实践情况;

5.青年马克思的知识构成,学术眼界,社会实践,经验储备,以及关注焦点;

6.青年马克思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特点:

《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博士论文》。

二、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动机和目的

1.青年马克思所学的专业是法律,虽然他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

1842年—1843年间,他作为《莱茵报》的做主编,第一次要对当时社会各方面广泛关注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即与都是当时绝大多数人物质利益相关的的问题发表意见的难事。

这种难事或一种挑战,对于已经“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职业”的青年马克思来说,便成为促使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

2.19世纪40年代,整个欧洲在跌宕起伏的革命运动中高举着现实主义批判的旗帜,一方面对资本主义进行猛烈地抨击,另一方面对法国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给予热情地推崇。

面对同样的现实,马克思起先表示反对那种肤浅的言论,但同时在具体问题的争论中也坦率地承认“我以往的研究还不容许我对法兰西思潮的内容本身妄加评判”。

为了寻求解决使他苦恼的疑问的科学方法,是马克思深入研究政治经济学的主要动因。

3.1843年—1845年,曾经作为青年黑格尔学派“灵魂”的马克思一直在思索:

与绝大多数人生活状况紧密相关的物质利益问题、与维护整个社会是否公正公平的法律功能问题,以及对上述所有问题作出判断的人类精神取向问题,究竟是什么关系,它们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什么是社会,构成社会的要素是什么,社会在历史场合中有那些具体的形态什么是推动历史运动的力量,人类的主观能动作用究竟在什么条件下、在什么方式、在多大程度上对社会历史发展发生影响?

什么是资本,如何理解资本以及资产阶级在人类社会历史中的地位与作用?

什么是无产阶级,它与资产阶级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道路需要什么样的社会条件?

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建立一个能够使大多数人或全人类都能幸福的,或每一个人都能全面发展的社会?

应当说,对这些问题的思索和关注,是马克思终身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根本动因。

三、马克思创作《资本论》的简要过程

1.1843—1856年是创作的准备阶段;

2.1857年开始到马克思逝世(1883年)是写作,出版阶段;

3.1883—1895年是恩格斯整理出版和再版阶段;

4.马克思恩格斯为创作和出版《资本论》克服了重重困难。

四、马克思写作《资本论》的指导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

1.《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

揭示了以人类为主体,以人与自然之间物质、能量

和信息变换活动为基础,以人与人之间物质利益交换和分配关系体系为核心内容的社会结构框架;描述了社会在人与自然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体系中的位置与功能,以及人类在自然与社会中的地位与作用;表述了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什么是社会的基本观点。

2.《共产党宣言》(1848):

阐明了资本不是一种个人的力量,而是一种社会的力量;

资本的生存条件是雇佣劳动制;现代资产阶级本身是一个长期发展过程的产物,是生产和交换方式多次变革的产物;同资产阶级和流氓无产阶级相比,产业革命造就的无产阶级却是大工业本身的产物,是真正革命的阶级;社会主义因其不同的社会条件而具有不同的性质:

(1)反动的社会主义包括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2)保守的或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3)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而科学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则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条件的学说;无产阶级要建立的将是一个以各个人自由发展为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

阐释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以及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的辨证关系;揭示了包括经济结构、政治结构和文化结构在内的社会结构的内容;概括了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社会结构的变迁或形态的演化。

4.《资本论》(1867):

以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为基本方法,对以英国为典型、以欧洲为背景的社会结构及其形态演变规律进行科学研究并以与再现的样板。

5.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重大意义的论述。

五、《资本论》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1.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研究的最终目的是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虽然这样既不能跳过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发展阶段,但是它能缩短和减轻分娩的痛苦。

3.实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性与马克思主义为绝大多数人利益奋斗的无产阶级党性之间的高度统一

六、《资本论》的方法

1.唯物史观是构建和再现《资本论》方法体系的基础;

2.唯物辨证法既是结构与联结《资本论》的范畴与范畴之间、理论与理论之间内在联系基本线索,又是《资本论》理论体系联系资本主义现实经济活动基本方法;

3.《资本论》的研究方法和叙述方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重视矛盾的分析与整合的方法,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以及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等方法的具体运用。

七、《资本论》的基本内容

《资本论》的核心范畴是资本,基本内容是关于资本如何生产剩余价值、如何实现剩余价值,如何分配剩余价值的方式以及所需要的相关条件的理论;是关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基础、运行机制和利益分配制度的理论;是关于商品、货币、市场、资本、剩余价值的一般形式,特殊形式和个别形式的理论;是关于价值规律和剩余价值规律如何辨证统一,商品所有权规律如何转化为资本所有权规律(即资本占有规律)以及经济规律如何表现为资本权能制度的理论;是通过揭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演化规律来阐释人类社会形态发展一般规律的理论。

八、《资本论》的结构:

3卷、17篇、98章

KM资本经济

GG′(△G)增殖经济K主义生产总过程M分配(收益制度)具体

私人资本、股份资本、个人资本、社会资本等运动形式

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虚拟资本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个别形态层面:

权能权利)

生产关系(生产过程

交换关系交换过程)K的流通过程M实现(运行机制)中介

G:

价值经济市场G-W…P…W-G′(△G)(产业资本运动形式)

W:

交换经济经济(特殊运动层面:

时间效益)

科学技术进入生产过程、K的生产过程M生产(制度基础)抽象

流通过程,进而总过程G—W—G′(△G)(资本总公式运动形式)

技术经济工业经济(一般价值层面:

增殖)

第二部分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第一卷整体介绍

(一)第一卷的研究对象:

资本的生产过程

1.资本的生产过程,指的是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指的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二重统一;其中,劳动过程既是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物质基础和经济内容也是资本价值增殖过程的途径和手段,价值增殖过程既是劳动过程的动机和预期也是它的核心内容和目标;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2.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除了考察劳动力商品买卖(流通)以外,不考察一般商品、货币和资本的流通过程,也不考察资本在流通领域所经历的形式变换和物质变换;这里的资本是抽象的资本即能够增殖的价值。

3.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之所以保留劳动力商品商品买卖这个流通,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建立了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之上的,劳动力商品买卖,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基础也是它的制度特征;劳动力在社会范围内成为商品也是市场体系成熟的基本标志。

4.研究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的目的,是揭示支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以及揭示支撑资本主义经济基础的基本规律即剩余价值生产规律。

(二)第一卷的叙述方法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即从构成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最简单的元素,或资本主义经济机体最微小的细胞出发,来考察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2.逻辑与历史辨证结合的方法,即理论顺序和历史顺序辨证结合的方法;逻辑关系源于历史关系并反映历史关系,历史关系决定逻辑关系并接受逻辑关系的安排。

(三)第一卷的结构安排及基本内容:

第一卷由7篇25章组成。

基本内容是在科学地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揭示了资本价值赖以增殖的制度基础和制度框架、各种方式和方法,以及资本积累的机制和趋势,从而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的制度条件和历史使命。

资本的生产过程:

(一)

(二)(三)(四)(五)(六)(七)

价值论资本生产剩余价值理论资本积累理论

科学劳动价值论(狭义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广义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W------------G----K------------M-----K---------------M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A(社会范围内成为商品)

被孕育的(历史前提)、产生、生存、成长、成熟、发展、被取代的社会条件

其中:

(一)是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亦即价值理论,阐述的是经过唯物史观科学改造和创新过的科学劳动价值理论;

(二)(三)(四)(五)(六)是第二篇至第六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工资;阐释的是狭义的剩余价值生产的理论,具体包括:

在以劳动力成为商品的雇佣劳动制度基础上,货币如何转化为资本、资本如何生产剩余价值以及工资形式如何掩盖资本与雇佣劳动之间真实的生产关系的理论;

(七)是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阐释的是广义的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其核心内容在于揭示资本自身价值包括预付资本的价值、追加资本的价值以及原始资本的价值是从何而来的理论,并由此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实质以及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四)第一卷的意义

1.科学劳动价值论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理论的中介。

它一方面揭示了人类劳动在商品交换的条件下为何、如何表现为价值的真相,另一方面也揭示在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社会条件下,能够创造价值的劳动为何、如何表现为雇佣劳动的真相;并由此揭示了雇佣劳动如何使资本具有生产剩余价值能力的秘密。

2.同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石,没有劳动价值理论就没有剩余价值理论一样,第一卷是第二卷和第三卷的理论基础;因为没有剩余价值的生产就没有剩余价值的值实现和剩余价值的分配,没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制度基础和制度框架,就没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运行机制和分配制度。

3.第一卷从逻辑和历史的二重层面,清晰地阐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被孕育的历史前提、产生的社会条件,以及生存、成长、发展和被取代的历史趋势和相关的条件,因而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第一卷的各篇纲要

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商品是构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财富的元素或细胞形式,价值是剩余价值和资本价值的基础,因此,本篇是剖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起点。

本篇的核心内容是阐述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包括价值的载体,价值的实体、价值量、价值关系、价值规律、价值本质,以及劳动所具有的二重性、什么劳动创造价值、如何创造价值,在什么条件下创造价值的理论。

本篇是揭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的理论基础。

本篇共三章,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一章商品

本章阐明劳动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由四节组成。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一)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从分析商品开始的原因。

商品的性质。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

1.商品首先是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客观物质,物的有用性成为商品的使用价值。

2.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质上看,是许多自然属性的总和,可以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要;从量上看,其衡量尺度多种多样。

3.商品的使用价值,是购买者认定的使用价值,不同的购买者对同一个使用价值的效用具有不同的价值判断。

4.商品使用价值,是其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因此它也具有社会属性。

(三)商品的交换价值。

1.商品的交换价值首先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

从众多偶然性看其内在的必然性。

2.商品交换价值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东西,即一切商品都凝结了一定的人类劳动。

(四)商品的价值。

1.商品中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就是商品的价值。

价值的实体就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2.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五)商品的价值量。

1.商品的价值量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内在尺度。

2.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量成正比,而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六)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

1.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以使用价值为载体的价值关系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

2.一个物品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价值就不能成为商品;一个物只有具备交换的属性并只有通过交换才能成为商品。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的,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二)劳动二重性是指劳动具有具体形式和抽象内容二重属性。

1.具体劳动,是指从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不同形式方面去考察的劳动;不同质的具体劳动生产不同的目标产品,具有不同的操作方式、不同的劳动对象、不同的劳动手段和不同的劳动结果。

具体劳动作为生产不同使用价值的劳动形式是人类生存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指劳动者自身体力和智力的纯粹支出,是指劳动力单纯地消耗。

简单平均劳动。

复杂劳动是自乘的倍加的简单劳动。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1.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2.劳动二重性会引起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

3.劳动二重性的概括性表述。

4.对主观效用论的形形色色资产阶级价值理论的评价;批判它们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攻击。

三、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一)研究价值形式的必要性在于:

一方面,价值作为特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必然通过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表现出来;另一方面,可以阐明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二)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1.简单价值形式就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商品的值关系。

XWA=YWB隐藏着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

2.价值表现的两极是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它们处于不同的地位,起着不同的作用。

3.分析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即阐明抽象的人类劳动的凝结是怎样表现出来的。

相应地,商品价值的量(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又是怎样得到相对表现的。

劳动生产力的变化对价值量的影响。

4.等价形式是一个商品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

分析等价形式的三个特点。

5.从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看,它是商品内部矛盾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也是价值形式不充分的胚胎形式。

(三)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1.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一个商品同一系列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

2.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使价值真正表现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价值量也得到了明确表现。

3.每一种处于等价形式的商品都成了特殊的等价形式或特殊等价物。

相应地,生产这些特殊等价物的多样的具体劳动都成为抽象的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

4.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两极都存在缺点;这就决定它必然向一般价值形式过渡。

(四)一般价值形式。

1.一般价值形式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同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值关系。

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两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2.价值形式两极的发展关系是:

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3.一般价值形式的缺点在于一般等价物不固定,因而它必然向货币形式过渡。

(五)货币形式。

1.当一般等价形式由于社会习惯最终地同金这种商品的特殊自然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就转化为货币形式。

2.商品金成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价格形式是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

四、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一)商品的拜物教不是从商品的各个个别因素产生的,而是商品形式本身产生的。

(二)商品拜物教或神秘性根源于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三)价值规律对商品生产者的支配强化了商品的神秘性。

(四)商品拜物教和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非历史观。

第二章交换过程

本章与第一章第二节从逻辑演绎的角度揭示货币的本质和起源是不同,是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货币的本质和起源。

这表明马克思是从逻辑和历史二重层面揭示货币起源问题。

一、商品交换的条件以及由此产生的矛盾

(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商品的内在矛盾,进而决定商品必须进入交换过程。

(二)同一交换过程既是个人的过程,又是一般的社会过程,从而产生交换过程的矛盾。

二、交换过程矛盾的克服和货币的产生

(一)克服交换过程困难的社会过程的结晶是货币。

(二)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三)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其特点是具有双重的使用价值。

(四)资产阶级货币理论评价。

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本章通过对货币各种职能的分析,进一步揭示货币的本质以及使本质模糊的现象。

马克思以金作为货币商品。

此章的三节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

一、价值尺度

(一)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就是为商品界提供表现它们价值的材料。

这是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

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只是用观念的或想象的形式。

(二)商品的价值表现在货币上,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三)包含一定金量的货币单位及其等分是价格标准。

(四)分析货币价值的变动对商品价格的影响。

(五)价格形式包含的矛盾:

1.价格同价值在量上偏离的可能性。

2.价格可以完全不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3.价格形式还包含着商品转化为货币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二、流通手段

(一)在商品流通或商品的形态变化中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

1.W—G是商品的第一形态变化或卖,是商品的“惊险的跳跃”。

2.G—W是商品的第二形态变化或买,是商品的最终形态变化。

3.W—G—W是商品的总形态变化。

4.在商品的形态变化中包含着危机的可能性。

(二)货币流通及其特点。

1.货币作为购买手段不断从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转到另一个商品所有者手里的运动,就是货币流通。

2.货币流通的特点是货币总是作为购买手段,与加入流通的商品相交换。

(三)货币流通与商品流通的关系。

1.货币流通单方面的形式(G—W),是由商品流通引起的。

2.从现象上看,好象是货币流通引起商品流通。

这种假象产生于商品流通本身。

(四)货币流通量规律。

1.流通中所需货币量首先取决于一定期间内待售商品的价格总额,还取决于货币自身的流通速度。

2.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时的货币流通量公式。

(五)铸币、价值符号。

1.金属货币的条块形式发展为铸币。

国家把金属条块铸成一定的形状,规定一定的成色和分量,打上一定的印记,这就是铸币。

辅币是在小额买卖中代替金币发挥作用的银记号或铜记号。

2.纸币是由国家发行作为法定流通手段的纯粹的货币符号或价值符号。

纸币的发行应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的实际流通的数量。

纸币发行过多会引起通货膨胀。

三、货币作为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都使它固定成为商品价值的唯一的

独立存在的形式。

(一)货币贮藏。

1.商品形态变化一旦中断,货币就会停止流动,由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变为贮藏的货币。

货币贮藏的职能随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

(二)支付手段。

1.当货币用于单方面的支付,而不是用于双方的交换时,货币便具有支付手段的职能。

2.货币作为支付手段出现后,货币流通量公式会发生一些变化。

3.货币作为支付手段会产生货币危机的可能性。

(三)世界货币。

1.货币在世界市场上充当一般等价物,就是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

2.货币作为世界货币的职能是以贵金属的自然形式执行的。

3.货币作为世界货币执行三方面的具体职能;作为国际支付手段;作为国际购买手段;作为社会财富的化身,从一国转移到另一国。

小结。

对商品货币学说简要加以概括;指出应对商品货币采取的态度。

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

本章是第二篇唯一的一章,共三节。

阐述的基本问题是揭示一般商品生产方式向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方式转变的制度基础以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以建立的制度条件;本章的核心内容在于阐释劳动力力社会规模成为买卖对象即雇佣劳动制度的形成,既市场体系成熟的标志,也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社会条件,还是资本生产过程得以进行的必要条件。

本章为研究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展开提供了基础和现实起点。

一、资本的总公式G—W—G′(△G)

(一)商品流通是资本产生的历史前提。

1.资本主义生产是以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为基础。

2.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它所需要的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

(二)商品流通的共同点和区别。

1.共同点:

都具有买卖两个过程以及相应的买者与卖者的对立。

2.区别在于:

具有不同的流通形式;具有不同的经济内容。

是否发生价值增殖的运动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三)与资本本质密切相关的属性

1.资本是不断自行增殖带来增殖的价值;由于(△G)所以G—G′是资本的运动而不是货币的运动G—G;马克思把这个增殖额(△G)称为剩余价值。

2.资本是一种趋向无限的连续性的运动;因为G和G′是同质的价值,只是因为有了(△G)才有了量上的区别,而追求增殖额(△G)的过程是一个趋于无限的运动。

3.资本是支配一种能够使价值增殖的特殊商品的权力;因为资本增殖G—G′必须借助一个商品W,这个商品具有能够增殖的特殊用途性:

G—W—G′(△G),采取G形式的资本,正是由于购买了W才取得对W的支配权,从而占有了它能够使价值增殖的特殊用途。

4.资本家是资本的人格化。

(四)G—W—G′(△G)是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是各种形态的资本运动的抽象形式,它明显而准确地反映了一切资本,包括产业资本、商业资本、生息资本等具体形式资本的共同特征。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一)货币在流通中带来剩余价值与关于商品、价值、货币的流通本身的性质的规律存在着矛盾。

(二)解决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1.资本在流通过程中,不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带来剩余价值。

2.资本离开流通过程也不能使价值增殖。

3.货币转化为资本,必须在流通中又不在流通中,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三、劳动力的买和卖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

1.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流通行为G—W上。

2.价值增殖也不会发生在第二流通行为W—G上。

3.价值增殖只能发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