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38773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docx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2015-2016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40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夏、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

A.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B.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

C、实行神权与王权相结合的制度D.国家和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

2、西汉学者贾谊在其《治安策》中宣称:

“天下之势,方病大肿。

一胫之大几如腰,一指之大几如股,平居不可屈信(伸),一二指搐,身虑亡聊。

失今不治,必为锢疾,后虽有扁鹊,不能为已。

”其

旨在告诫统治者要()

A.大力发展经济,改善人民生活B.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

C.注意防治结合,消灭传染病源D.严惩官吏腐败,加强专制主义

3、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

“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封建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

A.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

C.宗法制和分封制相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

4、宦官专权是中国古代特有的政治

现象,随侍君侧的宦官操纵皇帝,便控制了国家的政柄。

历史上,宦官专权

往往出现在皇帝昏庸、幼主临朝、母后主政之时。

宦官是皇帝的奴才,不受监察,他们专权往往比官僚专权为祸更烈。

中国古代出现宦官专权的主要原因是()

A.宦官比大臣更接近权力中心B.皇帝年幼昏庸母后主政

D.宦官得到皇帝信任不受监

督D.皇权至上

5、武昌起义爆发后,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

10月13日《申报》有如下报道……昨晚得武昌新军之变,省城陷,总督走,督署毁,张彪伤”。

12和13两日《泰晤士报》均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的革命,相关报道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是“叛乱”。

下列有关解读中,正确的是()

A.两报均较早给予了关注和

报道,说明武昌起义的国内外影响大

B.两报均大量报道起义情况,反映其对中国民主革命的高度肯定

C.《申报》报道起义较为客观,说明当时民

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泰晤士报》多称起义为“叛乱”,体现英政府的正义立场

6、徐中约在(中国近代史)中写到:

“甲午中日战争压根儿没有影响到普通民众,这场战争几乎全是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同日本)在作战。

西方观察家就精辟地将这场战争称为李鸿章一人与日本之间的战争”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清政府坚决反对与日本交战    B.李鸿章的北洋水师与淮军好大喜功

C.中国民众根本不关心甲午中日战争 D.体现了当时中国民族国家观念不明确

7、1969年5月11日,《人民日报》向全世界报道了一则我国既无内债又无外债的消息。

此后我国形成了不向国内外借债的财政政

策,直到1979年12月,我国政府同意接受外国政府提供的第一批贷款,这一政策才被打破。

这表明我国()

A.由单边外交转向多边外交B.由自力更生转向依赖外援

C.由思想禁锢转向对外开放D.由民间融资转向政府借贷

8、建国初,周恩来在参与某次国际活动时说:

“如今我们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舞台戏。

有几个兄弟国家参加,要配合,要有扳有眼,都要合拍。

又是第一次唱,所以还要本着学习的精神。

”材料中的“正规戏、舞台戏”反映了新中国哪一外交成就()

A.访问苏联,签订《中苏友好合作同盟条约》

B.接见印度代表团,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参加日内瓦会议,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D.参加亚非会议,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外交策略

9、梭伦改革时期,雅典出现了三个分属不同背景的政治派别:

代表平原地带氏族贵族利益的平原派;代

表沿海地区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海岸派;代表山地贫穷农牧民的山地派。

梭伦改革措施中,最能体现海岸派利益的是()

A.颁布“解负令”B.划分四个选区C.设四百人会议D.划分公民等级

10、英国君主立宪制度确立之初,只有拥有一定地产的成年男性才有资格当选为议员。

1830年,只有不到百分之十的成年男性拥有选举权,而拥有被选举权的人则更少。

直到1969年,英国才规定凡是年满18周岁的公民,不论男女,都可以参加下院的选举。

由此可见()

A.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是议会权力至上,君主统而不治

B.英国的议会制度通过改革逐步得到发展完善

C.议会是英国政治权利的核心

D.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议会制度的改革

11、英国1882年制定的关于议会议事程序的“普遍法规”规定:

议会开会的大部分时间应有政府成员参加。

1887年—1889年,英国政府参加会议的次数占全部议会次数的84.5%。

美国在1885—1889年,总统否决议案达324项。

这些现象最能说明()

A.在国家政权实际运行中行政权居于主导地位B.议会对国家行政部门有监督权

C.议会始终是国家的最高立法机构D.行政首脑取代议会成为国家的决策中心

12、1851年,正当伦敦世博会召开,宣布资本主义工业革命正以雷霆万钧之力重塑欧洲乃至全球经济和社会形态时,已经有人在解剖它的病灶,预备提前宣判它的死刑了。

“解剖病灶”产生的历史影响是()

A.欧洲三大工人运动蓬勃发展B.直接指导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首次尝试

C.无产阶级有了科学理论指导D.使自由资本主义经济理论产生危机

13、为了抵制马歇尔计划对东欧国家的影响,苏联从1947年开始先后与罗马尼亚、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亚和阿尔巴尼亚签订了一系列贸易和经济协定。

由于这些协定主要由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操作产生,因此一般统称为莫洛托夫计划。

以下关于该计划说法正确的是()

A.有利于东欧各国的经济快速恢复和高速发展B.苏联防止了所有东欧国家的“离苏倾向”

C.继承

该计划的经互会有利于苏联对东欧国家的控制D.加剧了美苏争霸的紧张局势

14、英法两国前领导人曾说,离开中国、印度和巴西这样的发展中大国,重大国际问题一个也解决不了。

美国资深外交官乔治·凯南生前也告诫说:

“这个星球绝不会由任何一个单独的政治中心来统治……不论是美元还是刺刀,都不能保证成功”。

这说明()

A.美国的霸权地位已经基本终结B.多极化的发展趋势已不可逆转

C.未来世界将成大国政治角逐的舞台D.世界政治中心已向发展中国家偏移

15、清代海关货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数倍于正额的附加征课。

1810年,一艘由西方进入广州的(一般规模)船,需要交纳的税费包括:

正税、付征收人员净费、规银、进口规银、放关规银、拨归慈善用的粮道放关银、海关检查员各种小费等等,总计3278.463两银。

清政府的税收政策()

A.体现了闭关锁国的政策B.提高了中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C.保护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反映了对海关的严格监管控制

16、据史载:

唐朝前期,宋州(河南商丘)、亳州(安徽毫县)生产的绢帛质量最高。

江南东道(江苏南部和浙江一带)的丝织物品种类繁多,很多列为贡品,在产量上已仅次于河南、河北道而跃居于全国的第三位。

该记载()

A.反映了唐朝主要经济中心在豫皖地区B.准确地统计了南北方丝织业的发展状况

C.反映了唐朝行政区划和丝织业发展特点D.折射出古代河南、安徽之地是桑蚕中心

17、康熙三十九年苏州踹匠(又称“踏布匠”)由于包工头克扣工钱罢工将近一年,最后是以清政府的司法介入暂告结束的。

康熙五十四年踹匠再次罢工,要用增加的工价,办理普济院、育婴堂,并建立“踹匠会馆”。

清政府以“无籍之徒,结党群来,害将

叵测”,立石严禁。

这反映该历史时期()

A.罢工仅仅以经济目的为主B.政府执行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

C.农耕文明中分离出一些变异D.政府立法以管理官营手工业

18、上海机器织布局在筹办过程中,李鸿章根据一些官绅的申请,代向清政府奏请准予“酌定十年之内,只准华商附股搭办,不准另行设局”。

材料表明洋务运动()

A.有效抵制了列强对华侵略           B.限制了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C.促进了

民族工业的发展         D.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19、下表是1913-1921年中国私人资本工业各部门资本额增长情况(单位:

万元),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1913年

1921年

增长量

发展速度%

年增长率%

棉纺业

1423

9842

8419

691.64

73.95

面粉业

885

3257

2372

368.02

33.50

缫丝业

1603

2253

650

140.55

5.07

卷烟业

138

1680

1542

1217.39

139.67

水泥业

285

880

595

308.77

26.10

火柴业

294

746

452

253.74

19.22

A.一战后列强卷土重来,造成民族工业全面萧条

B.鸦片贸易是推动20年代经济的主要动力

C.民族工业某些行业发展速度减慢,整体仍在发展

D.南京国民政府颁布措施,推动民族工业继续发展

20、中共“八大”报告指出,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在国家统一市场的领导下,将有计划地组织一部分自由市场,对所有商品,将实

行按质分等论价办法,不仅不会破坏国家的统一市场,相反地,将会对国家的统一市场起有益的补充作用。

由此可见,这个报告()

A.有效纠正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B.全面总结一五计划的建设经验

C.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            D.针对苏联经济模式的有效反思

21、建国初期某一时期,“全国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19.6%,农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4.8%。

经济发展比较快,

经济效果比较好,重要经济部门之间的比例比较协调。

市场繁荣,物价稳定,人民生活显著改善”。

由此,可以推测出当时中国()

A.工农业比重严重失调B.经济建设出现浮夸风

C.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建立D.经济政策深受苏联影响

22、李荣忠在《吉他与流行音乐潮》中指出:

黑人是非常擅长歌舞的,……在日落以后常聚集在康果广场上,拿着从非洲带来的皮鼓、五弦琴(即班卓琴),敲着、奏着、

唱着,用故乡的音乐怀念失散了的亲人,用强烈、刺激性的音响发泄胸中的激愤,在狂欢中求得暂时的超脱。

该种音乐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美国存在种族歧视现象B.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C.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发展D.罪恶的黑奴贸易的推动

23、1929年经济危机爆发后,胡佛政府倡导地方和民间团体实施“自愿联合政策”,为此,他批准了“邻居互助计划”,通过法令倡导轮流工作法,要求就业者或半就业者帮助四邻中的生活困难者。

据此可知()

A.高失业率是此次经济危机最为显著的特征B.解决就业问题是缓解经济危机的核心措施

C.胡佛政府未真正改变传统的自由放任政策D.该措施基本上解决了美国当时的社会矛盾

24、二战后70年代,美国有些经济学家倡导“既然危机如

同人体感冒发烧一样,感冒本来是排毒,是人体的自然调整,感冒一来就上抗生素,表面上看好了,但深层次的矛盾却被掩盖了……正是说明面对危机不能反应过度”。

下列主张与该材料观点一致的是()

A.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B.增大自由经济比率,削减国有化比重

C.完善福利国家制度,缩减社会贫富差

D.充分发挥计划杠杆,收缩市场经济调节

25、据一份关于斯摩棱斯克(苏俄地名)粮食征收汇报的史料称:

这里的农民在1920年6月已经知道要缴纳多少粮食和土豆,并得到此外不再征收任何东西的保证。

采取这种措施,一是因为当时的对波兰战争需要巩固后方,二是因为在地方苏维埃中有许多孟什维克,他们对省的管理有很

大的影响。

这则史料最能说明()

A.战时共产主义在当时已经被彻底废除

B.孟什维克已完全掌握地方政府的权力

C.粮食税经历了由地方自发实践到中央统一推行的过程

D.余粮征集制已导致苏俄失去了对地方政府的有效控制

26、列宁曾忧心地说:

“国家要有大量的借款,才能有发展重工业的资金。

”斯大林和他

的战友却两手空空地完成了俄国工业的腾飞。

对此最合理的史料解释是()

A.“拥护军事共产主义,不劳动者不得食”B.“通过恢复商品交换,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C.“掏农民的裤兜,成全工业化”   D

.“资本主义大危机继续加剧和深化”

27、《不平衡发展:

20世纪历史与现代化》一文称:

“……西方现代化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其优势与弊端都已经十分清楚。

二战后人们企图修补这个社会,修补在两个方向上进行:

一是修补资本主义,二是修正民族国家”。

“修正民族国家”是指()

A.建立了欧洲共同体   B.发展为福利国家C.实行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D.掀起了不结盟运动

28、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后,虽然对美国关税下降率远小于美国对墨西哥下降比率,但大量产品的涌入,仍然使墨西哥经济受到巨大冲击。

这最能说明()

A.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侵略B.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合作面临挑战

C.墨西哥经济实力较差,技术水平低D.墨西哥加入北美自由贸易区弊大于利

29、“中国古代山水画以自然而然合乎本性为美,在位置的经营上讲究‘留向’、‘计白当黑’,也是有无相生、虚实相象在艺术实践中的体现。

”材料表明古代山水画()

A.属于古典浪漫主义B.具有唯心主义色彩C.可能受道家思想影响D.兴盛于宋元时期

30、历代帝王对孔子的加封、尊崇的规格不断提高。

从西汉昭帝追封孔子为褒成宣尼公,到东晋时皇帝亲自祭奠孔子,再到宋代下诏必须避讳孔子的名字,直到清康熙皇帝对孔子行三跪九拜之礼。

这一现象表明()

A.皇权独尊观念受到儒学思想的冲击B.孔子的思想对古代政治影响巨大

C.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得到不断强化D.皇帝借尊崇孔子来提高个人声望

31、韩愈的《原道》中说:

“古之为民者四,今之为民者六;古之教者处其一,今之教者处其三。

农之家一,而食粟之家六;工之家一,而用器之家六;贾之家一,而资焉之家六;奈之何民不穷且盗也!

”由此可见,韩愈认为()

A.工商业者的壮大导致农民贫困B.理学地位的确立有助国家经济发展

C.儒佛道三家并用有助教化百姓D.佛道力量的壮大加剧百姓经济负担

32、明代袁宏道在《东西汉通俗演义序》说到:

“今天下自衣冠以至村哥里妇,自七十老翁以至三尺童子,谈及刘季起丰沛、项羽不渡乌江、王莽篡位、光武中兴等事,无不能悉数颠末,详其姓氏里居,自朝至暮,自昏彻旦,几忘食忘寝,讼言之不倦。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理学的发展增强了文化的教化功能

B.伴随商品经济发展,明代通俗文化进一步普及

C.明代通俗文化的兴起扩大了民众对政治的关注

D.两汉的政治制度对明代百姓有很强的吸引力

33、奕䜣力倡洋务,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称为“鬼子六”;洋务派官员丁日昌被称为“丁鬼奴”;郭嵩焘在一片冷嘲热讽中出任第一任驻英公使。

这反映了(  )

A.洋务运动与传统的观念发生冲突B.崇洋媚外行为遭到社会鄙视

C.洋务派改器物不改制度受到批判D.西方列强侵略激起国人抵制

34、胡适和蒋梦麟在“五四”运动一周年之际提醒学生,最不可少的精

神之一是,在团体生活中要容纳反对党的意见。

现在学生会议的会场上,对于不肯迎合群众心里的言论,往往有许多威压的表示,这是暴民专制,不是民治精神。

这里所说的“最不可少的精神”主要是指()

A.自由精神B.平等精神C.民主精神D.科学精神

35、孙中山是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

“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

”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B.民生问题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36、某一时期,欧洲人为年轻人制定了新标准:

他必须谈吐敏捷,必须精通体育和武艺,必须懂得跳舞并会欣赏音乐。

他应该懂得拉丁文和希腊文。

新标准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    B.宗教改革运动C.启蒙运动     D.工业革命

37、马丁·路德曾撰文写道:

“所谓教士们,无论是教士、神父,或是教皇„„只有在关于圣经或礼拜上的工作上,他们是高出众人的,因为这是他们的职务。

至于用来保护弱者,惩治坏人的宝剑和鞭子,那是掌握在世俗权力的手中的。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世

俗权力明显高于教会权力B.教皇在宗教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C.反对教会对世俗事务的干预D.教会主要用传播宗教维护正义

38、1989年美国修订的《道德改革法》规定:

总统、副总统、国会议员、联邦法官及行政、立法和司法三大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在任职前报告自己的财产状况,上任后还须按月申报。

……财产申报资料向社会公开,供大众查阅复印,以便接受社会监督。

若存在灰色收入,就会被治罪。

该材料体现了启蒙思想的()

A.社会契约B.主权在民C.

自由平等D.反对私有制

39、马文·佩里在《西方文明史》中写道:

“虽然伏尔泰在巴黎了解了一些启蒙新文化,然而,只是在1726年到了伦敦以后,诗人伏尔泰才成为启蒙思想家伏尔泰。

在英国,伏尔泰接受了牛顿的思想。

”他从牛顿的著作中看到的是()

A.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假说辐射是由具有能量的量子来实现的

B.如何以实验为主要方式,证实外力是改变事物运动状态的原因

C.如何以数学为表达形式,运用理智建立普遍法则来解释物质世界

D.如何以推理为主要方式,提出空间和时间的性质取决于物质运动

40、在某一历史时期,许多作家住作品中喜欢描写诸如逝去的古代、空想的未来、遥远的东方、飘渺的梦境等“非凡”环境,塑造诸如骄傲孤独的强盗、愤世嫉俗的叛逆者、温柔多情的牧女、至善至美的吉普赛女郎等等。

据此判断这些文学作品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经济危机导致社会问题更加突出B.工业革命后,各国阶级矛盾更加尖锐

C.知识分子对“理性王国”大为失望D.西方社会精神危机在文学层面的反映

二、材料解析题(共40分)

41、(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唐宋可以说是中国文化复兴的时期。

韩愈及其以后的一代又一代儒家学者提倡回归经典。

中国的古典并没有丧失,只是经过韩愈以后重新检讨,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从丝绸之路传入的西方影响,包括基督教、佛教、摩尼教,分别在中国扎根。

唐宋时代,外来的文化力量非常强大,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中亚等外族进入中国,使中国不再是单纯的华夏民族。

中国文化接受了外来的刺激,也吸收了许多外来的文化。

在此基础上,韩愈、柳宗元、李翱的工作,终于引发了后来理学、新理学和禅宗的活跃气象。

材料二1096年,欧洲第一次十字军东征发动,通过东征,欧洲人发现在教会垄断的文化圈外,还有许多不同的思想观念。

特别是他们发现古希腊留下来的文

化遗产都被教会一手遮天,不为欧洲一般人所知。

东征带回的许多古希腊文典籍,由教会外学者翻译为拉丁文,这就开启了文艺复兴的契机,让欧洲人可以重新检视其文化遗产。

欧洲人也经由东征,发现了遥远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接触到了新的事物。

文艺复兴的意义在于欧洲人重新发现过去、并开始认识远方的人类文明,他们扩大了视野,不再甘于只接受独断的基督教文化。

他们重新认识古典,并且设法将古典文化和基督教文化作一番融合。

一一以上材料摘编自许倬云<中西文明的对照》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背

景。

(12分)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宋文化复兴和西方文艺复兴的相似之处,以

及对

文明发展的启示。

(13分)

42.(1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政府失去了一半以上的税收,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

中国108所高等院校中,91所遭日军轰炸,25所院校被迫停办。

一些人力主实施战时非常教育或国防教育,主张中断一切正规教育,停办高中及大专院校。

国民政府提出“战时应作平时看”,“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尤其当国家临到存亡断续的关头,成为绝对的需要,这是一个国家最强韧、最可靠的生存力量”。

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37所高校转往犬后方,教育部长以个人名义建立贷金制度,为来自沦陷区学生提供生活资助,后改为公费制,对大中小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共资助学生1

28000余人,其中包括杨振宁、李政道、邓稼先等一批日后闻名世界的科学家。

对海外留学生给予救济,并继续派遣留学生赴海外学习。

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33所(31%),教员增加了3623人(48%),学生增加了41575人(99%)。

学龄前的儿童入学率从战前的43.4%上升到了胜利前的76%

,初等学校学生数量几乎是战争爆发前的2倍。

在职业教育方面进步更加明显,在校学生人数由战前的7000人增长到了25000余人。

抗战期间教育经费在国民政府的财政支出中仅次于军费,居政府财政支出的第二位。

一一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

抗战时期的教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主要特点。

(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战时期教育改革的影响。

(9分)

高二月考历史答题纸

41、

(1)

 

(2)

 

42、

(1)

 

(2)

 

高二月考历史答案

CBDDADCCDBACCBACCBCDDDCBCBABCCDBAABACBCC

41、

(1)唐宋文化复兴:

中外及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频繁;(2分)经济繁荣:

文化政策开明;

科举推动文化教育发展。

(任答2点4分)

西方文艺复兴:

十字军东征客观上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2分)商品经济发展,资本

主义萌芽;形成中的资产阶级要

求反对宗教神学价值观,解放思想。

(4分)

(2)相似之处:

传统文化的基础;外来文化的影响:

社会发展的要求。

(6分)

启示:

文明发展需要开放、交流:

文明发展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政治支持;文明发

展需要继承传统基础上不断创新。

(7分)

 

42、

(1)特点:

具有前瞻性,更加重视教育;扩大免费范围,发展公益教育;将教育与救国和民族复兴结合起来;规模、数量增长迅速。

(任答三点即得6分)

(2)影响:

促进教育大发展;有利于推动抗战的胜利;有利于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国民素质;有利于中国学术文化传承;有利于中国科学技术进步;为未来现代化建设奠定基础。

(任答三点即得9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