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39981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27.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docx

历史江苏省沭阳县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试题

江苏省沭阳县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

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20分。

考试用时100分钟。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第Ⅰ卷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回答第Ⅱ卷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I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下列各题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董仲舒按人性把人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占人口多数的“中民”是教育的主要对象。

他主张设立各级学校,教授儒家经典,将他们培养为“笃于礼薄于利”“以天下为忧”的君子,以使得“教化大行,天下和洽”。

不属于材料中董仲舒教育主张的是

A.学校是培养人的重要场所B.人才培养为国家服务

C.教育要培养品德高尚的人D.主要对象是全体民众

2.某电视剧摄制组布置了一个朱熹的书房场景,其中不可能出现的是 

A.书桌上摆放着一本《儒林外史》 B.墙角放有罗盘针   

C.书柜中有印制的书籍   D.墙上挂着《洛神赋图》

3.《焚书·答耿中丞》说:

“夫天性一人自有一人之用,不待取给于孔子而后足也。

若必待取足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乎?

故为‘愿学孔子’之说者,乃孟子自所以止于孟子,仆方痛撼其夫,而谓我愿之欤?

”李贽此话的含义主要是

A.批判摧残人性的孔子思想    B.揭露道学家们的虚假面目

C.肯定人皆有独立思考权利D.主张亲身实践并学以致用

4.近年在汉堡发现了1691年出版的《论语》英译本。

该书译自法译本,法译本译自拉丁译本。

书的前言中说“这位哲学家的道德是无限辉煌的”。

对以上的信息解读不正确的是:

A.当时明清政府重视对欧洲宣扬中华文化

B.孔子的思想在欧洲曾经得到推崇

C.该译本出现反映了当时西方的中国文化热

D.《论语》曾在欧洲以多种语言流传

5.有学者认为,文艺复兴的倡导者和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都很高明。

两者“高明”之处在于

A.利用宗教反对封建思想B.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C.组织团体宣传新思想D.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6.马丁·路德在《九十五条论纲》中阐述了基督教徒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人人都可以直接与上帝沟通,这种思想的社会效果是

A.将人们从宗教迷信中解放出来B.从神学角度论证了人的自由和独立性

C.动摇了上帝在人们心中的地位D.天主教势力在西欧各国荡然无存

7.如同在自然科学领域有“物体运动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发现人类社会也有“三大定律”:

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其中,第三大定律的思想集中体现为

A.三权分立说B.社会契约论C.天赋人权D.法律平等

8.唐诗、宋词、元曲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词是一种新的诗歌体裁,句子有长有短,可以配曲歌唱。

元曲主要是元杂剧,是一种在诗、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包括说唱、音乐、舞蹈和完整故事情结的歌剧艺术。

推动唐诗到宋词再到元曲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A.城市经济的发展B.社会环境的变化

C.统治政策的调整D.主流思想的演变

9.从甲骨的刻符、青铜器的铭文到笔画详备的楷书,缀连成一幅生动的文字史画卷。

观察下表,得出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楷体汉字

甲骨文

A.楷体汉字形态由甲骨文演化而来     

B.楷体汉字笔画详备,结构形体严整

C.甲骨文字是不可识读的刻画符号

D.甲骨文具有现今文字的某些特征

10.居瑢在《风流蕴藉:

魏晋风度的文化内涵》中写道:

“魏晋风度是魏晋时期独特的审美特征,……它使人回归到了本真与自然。

魏晋士人以放旷、恣意的人生态度……把作为文人知识分子对正义的理性思辨和坚守以艺术的、哲学的、人性的方式传达于世,达到了真善美融为一体的极致之境。

”下列属于“魏晋风度”表现的是

A.张衡《二京赋》B.吴道子《天王送子图》

C.柳永《雨霖铃》D.顾恺之《女史箴图》

11.据《书林藻鉴》卷九记载:

“(宋四家)蔡胜在度,苏胜在趣,黄胜在韵,米胜在姿。

”下列关于图中书法艺术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①反映当时君主专制的加强②体现当时书法艺术丰富多彩

③表现市民阶层的文化追求④反映书法艺术追求得意忘形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12.某明星参加一档电视综艺类节目,主持人问她“中国古代集文学、书法、绘画及篆刻于一体的国画应属哪种题材?

请举一例加以说明。

”她被这个问题难住了,如打电话向你求助,你的正确提示应该是

A.文人画,王冕的《墨梅图》

B.风俗画,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

C.花鸟画,展子虔的《游春图》

D.文人画,展子虔的《游春图》

13.“(它)是一门奇妙的理论,提供了精确一致地解决关于原子、激光、X射线、超导性以及其他无数事情的能力,几乎完全使古老的经典物理理论失去了光彩。

”这一理论

A.为近代科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B.弥补了对微观世界认识的不足

C.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思想禁锢

D.揭示了时间和空间的本质属性

14.17世纪以来的牛顿力学奠定了经典物理学的基础,20世纪初相对论的提出引发了物理学领域的一场深刻的革命。

对二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A.牛顿开创了从实验中认识自然的方法

B.相对论否定了牛顿力学体系

C.牛顿力学与人们的日常经验完全不同

D.相对论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

15.西方基督教宣扬上帝创世说,人类的始祖亚当和夏娃是上帝创造的。

这一说法在西方禁锢人们思想长达一千多年,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有

①基督教的说教具有麻痹性②教会对挑战神学的“异端”残酷镇压

③教会垄断了教育④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的落后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16.《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

“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

”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B.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C.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D.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17.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一次演说中说:

“在19世纪,受赠土地便是获得机会。

正如有人给了你们在得克萨斯州的众多祖先那么一小块土地,就是起家的本钱。

在21世纪,人们最指望得到的赠品,再也不是土地,而是联邦政府的奖学金……”克林顿的这一论断说明了

A.美国政府将会逐步增加奖学金

B.信息时代对知识的依赖性逐步增强

C.美国政府将严格控制土地资源

D.政府的奖学金成为人们起家的本钱

18.下表据陈大伙《近代以来中国“民族复兴”的思想理路》相关内容编制。

时期

阶段

思想理路

思想内容

清末民初

萌芽

屈辱中觉醒

①在屈辱中寻求民族自信:

“师夷”、“仿行”、“爱国”,“中华民族”观念正在形成之中

抗战时期

成长

救亡中勃发

②“民族复兴”意识勃发,中共提出“民族复兴”的终极指向和道路选择

新中国时期

升华

奋进中超越

③民族独立,社会变革,解放思想,中国特色,科学发展,全面小康,“民族复兴”空前自信

对表中内容解读正确的是

A.①②③思想主题完全一致B.①②③都解决了中国问题

C.①②③目标任务完全相同D.②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19.晚清时人惊呼“五经去其四,而《论语》犹在疑信之间,学者几无可读之书,势不得不问途于百家诸子。

”这一评论针对的是下列哪一著述

A.《海国图志》B.《变法通议》

C.《新学伪经考》D.《文学革命论》

20.毛泽东说:

“我们的国家现在是空前统一的。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迅速地改变了旧中国的面貌。

祖国的更加美好的将来,正摆在我们的面前。

”这段话出自

A.《新民主主义论》B.《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C.《论人民民主专政》D.《论联合政府》

第II卷(非选择题共60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12分,共60分)

21.(12分)民本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其重要的思想资源。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孟子对民极为重视,他的著名之论是: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贵”指民的重要性而言,所谓“民贵”主要有两方面含义:

民之向背关系着国家兴亡。

……其二,民是统治者的财用之源。

无民就断了君子的财源,无民则君子不能行事。

……孟子认为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刘泽华主编《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史》

材料二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材料三天无可分,地无可割。

王者虽为天之子,天地岂得而私之,而敢贪天地固然之博厚以割裂为己土乎?

——王夫之《读通鉴论》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自公卿大夫,至于百里之宰,一命之官,莫不分天子之权以各治其事,而天子之权乃益尊。

后世有不善治者出焉,尽天下一切之权而收之在上。

而万几之广,固非一人之所能操也。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四明清之际的民本思想家不是站在君的立场上调和君民关系,而是站在民的立场上批判君民关系的颠倒,……这种民本思想,虽然还没有走到否定君权存在的必要,提不出一个建设民主国家的方案,因而还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但他们已提出了民权的问题,并以此批判君权。

——张祥浩《论中国古代民本思想发展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民本思想主张。

孟子认为得民心的关键是什么?

(2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2分)

 

(3)材料三中,王夫之抨击了当时政治制度中的什么现象?

针对这一现象,顾炎武提出了怎样的对策?

(4分)

 

(4)据材料四,指出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是怎样发展民本思想的,有哪些局限性?

(4分)

 

22.(12分)在启蒙思想家看来,明清时期是个“天崩地解”的时代。

这不仅有王朝兴亡的感慨,也是在一种新的“经济型态”崛起时,对旧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文化理念冲击后的反思。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清以来,商品经济开始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一种积极因素”,而且在这个历史时期,在某些地域“发生压倒一切的影响”。

徽州地区出现“昔为末富,今为本富”;在世俗层面上,商业习气已冲垮“重义轻利”等传统观念;一大批士人科举无望转而与平民阶层结合,冲破传统贾儒观而进入商人群体。

明中叶以前的商人活动很难为自己的盈利欲找到合适的道德理由。

明清启蒙思想家尝试并成功地使宋明的“理欲对立观”转向了“以欲为本的理欲统一观”,不遗余力地试图为“人欲”正名,找到合法的外衣。

但它们并未完全取得独立之地位,往住通过天理的形式加以肯定。

——摘编自段江波等《试论明清社会的变迁及其商业伦理的发育》

材料二十六世纪末以至十七世纪的中国思想家的观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国社会条件的反映。

他们是历史的觉醒者,他们在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和文学诸方面“别开生面”,还写出了将来社会全面图景的理想著作。

他们的思想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解体过程和资本主义萌芽阶段的先进阶级的要求,既有适应历史发展的进步的因素,又有受传统的思想所束缚的因素。

——摘编自侯外庐等《中国思想通史(第五卷)》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指出当时启蒙思想家所持的态度。

举例说明“士人与平民阶层结合”对当时中国文学形式的发展产生的重要影响。

(3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明清史的所学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二中的观点写一篇小论文。

(9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通畅;280字左右)

 

23.(12分)英国史学家阿克顿勋爵认为“文艺复兴是近代的起点”。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重要特征和核心内容就是看重人的尊严、重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但更深远的价值和意义却在于随之而来的人的力量、潜能、人的创造能力和理解能力等的被认识和被发现、从而认识到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人和自然的关系,这正是人文精神之精髓所在、是其深层内涵。

这是一种由对于感性生命的追求、过渡,上升到理性精神的升华,是人类追求的结果,这也正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同古希腊人本主义的最大区别。

——邹丹《文艺复兴:

人性的张扬与反思》

材料二德意志人文学者大都在意大利生活多年,所以他们深受“分外纯粹的意大利人文主义思想”熏陶,开始抛弃基督教的来世观念,注重人的现实生活。

……新式世俗性教育在德国发展起来。

在这种新式教育中,除了教育对象突破了教士圈子外,教育内容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神学范围。

马丁•路德自中学至大学基本上都是接受这种教育。

在这一系列学习活动中,他接受了科学知识教育,并第一次听到‘改革’这个词,第一次读到圣经全译本,“极感震惊”。

——朱婷郑祖铤《文艺复兴对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

材料三18世纪30年代牛顿思想在法国的传播标志着启蒙运动向纵深发展。

代表主流科学文化的牛顿理论不仅用来扫除迷信,而且用科学来召唤民主,进而驱逐专制。

接下来的工作,便是将牛顿理论哲学化、人文主义化。

这是由杰出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完成的。

伏尔泰在传播牛顿思想的同时,将科学精神贯彻于社会政治思想领域,在启蒙运动中比较早和比较详细地论述了……等社会理想。

——张钢《科学文化与法国的启蒙运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核心内容,并指出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与古希腊人本主义的不同。

(4分)

 

(2)据材料二,意大利文艺复兴对德国社会发展产生的主要影响。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的主要观点。

(4分)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伏尔泰在结合科学精神的基础上论述了哪些社会理想?

(3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是如何理解“文艺复兴是近代的起点”的含义。

(1分)

 

24.(12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他们所非难本社的,无非破坏孔教,破坏贞节,破坏旧伦理(忠、孝、节),破坏旧艺术(中国戏),破坏旧宗教(鬼神),破坏旧文学,破坏旧政治(特权人治),这几条罪案。

这几条罪案,本社同人当然直认不讳。

但是追本溯源,本社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和赛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

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的一切黑暗。

——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材料二意大利是古代罗马的故乡,能够接触到大量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遗存,还有机会得到拜占庭帝国保留的古代罗马文化典籍。

于是,一些对宗教文化钳制思想不满的先进知识分子,在古希腊罗马文化中找到了共鸣。

他们通过欣赏、阐释古典文化充满人性的美,表达他们对现实生活的希望,从而掀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

——选自人教版教材必修Ⅲ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分析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在本质上的相同之处。

(2分)

(2)材料中文艺复兴和新文化运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有何不同?

(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产生这些不同的原因。

(6分)

 

(3)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两场运动产生的共同影响。

(2分)

 

25.(12分)哲人们认为,思想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

一个拥有伟大思想的民族,才能拥有不断前进的动力。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就像我的孩子,他现在有淹死的危险。

……我向英国和美国求救,他们只顾着站在岸上嘲笑我。

这时候,漂来了苏俄这根稻草。

因为要淹死了,我决定抓住它。

……我目前正在改组中国国民党,使本党能有更多的工人、农民参加进来。

……为了谋求社会的根本变革,还要努力唤起民众的觉醒。

——1922年孙中山谈话录

材料二全国都堆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烧成烈火。

……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及的一种空的东西。

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颠远看东方正是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之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材料三

1982年,邓小平在中共十二大上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孙中山为挽救中国革命决定依靠哪些新的力量?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这么做的原因。

(4分)

 

(2)材料二出现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毛泽东充满诗意的语言反映了他怎样的一种情怀?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毛泽东在井冈山时期和延安时期先后提出哪两大理论?

(4分)

 

(3)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什么重要理论?

十年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分)

 

(4)综合三则材料,概括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理论成果的共同特点。

(2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0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A

C

A

D

B

B

A

C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C

A

B

D

A

B

B

D

C

B

二、材料解析题:

(每小题12分,共60分。

21.

(1)主张:

民贵君轻。

(1分)

关键:

统治者得民之道关键在于给人民物质利益,给人民以生活保障。

(1分)

(2)标准:

百姓的忧乐。

(1分)

主张:

天下为主,君为客。

(1分)

(3)现象:

家天下。

对策:

将天下之权分于天下之人,分散天子的权力。

(4分)

(4)发展:

提出民权,批判君权。

(2分)

局限性:

没能提出新制度的建设方案;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思想(仍属于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

(2分)

22.(12分)

(1)影响:

传统价值观受到冲击(本末观、义利观、贾儒观的转变)。

(1分)

态度:

辩护(正名,肯定)(1分)

说明:

小说的繁荣。

(1分)

(2)评分标准:

(9分)

等级

观点方面

论据方面

论证方面

7—9分

观点明确:

(2分)

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家的观点,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点和中国社会条件的反映,既有进步性,又有局限性。

史论结合,能从进步性与局限性两个角度及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多个方面加以论证:

①政治方面:

明清时期,感慨于王朝的兴亡,封建专制制度腐朽衰落,黄宗羲等抨击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但他们没有提出新的社会制度构想。

(2分)

②经济方面:

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黄宗羲等主张“工商皆本”,发展工商业等,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但他们受传统思想束缚。

(2分)

③思想文化方面:

针对文化专制,理学空谈和僵化,李贽挑战正统思想,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顾炎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家空谈义理等,使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但他们未能突破儒家思想的框架,没有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

(2分)

论证充分,逻辑严密,结构严谨,表述通畅。

(1分)

4—6分

观点较明确,史论结合,能从上述部分角度和方面提出部分论据,论证较完整,表述较为清楚。

0—3分

观点不明确,未引用史实或引用不当,不能合理提出论据进行论证,逻辑不够严密,表述不够清楚。

23.

(1)核心内容:

看重人的尊严,重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2分)

不同:

文艺复兴由对于感性生命的追求、过渡,上升到理性精神的升华。

(2分)

(2)影响:

德国人开始抛弃基督教来世观念,重视现实生活;开始世俗化教育。

观点:

因信称义(或信仰得救);人人可以直接阅读圣经。

(4分)

(3)提倡天赋人权,君主立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抨击天主教会(3分)

(4)推动了人性的解放,社会的进步等。

言之成理即可。

(1分)

24.

(1)同:

都是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运动;都反映了资产阶级的要求。

(2分)

(2)异:

新文化运动,在宣传资产阶级文化的同时,批判儒家思想,全盘否定传统文化;欧洲文艺复兴是借助古希腊、罗马传统文化,宣传资产阶级文化。

(2分)

原因: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资本主义刚刚兴起,资产阶级力量弱小,还没有成熟的思想,借助传统文化有利于宣传资产阶级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十分繁荣,有深厚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有利于反对封建神学。

(3分)新文化运动时期,中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打破封建思想的束缚。

辛亥革命使西方民主、自由、平等、博爱的人文精神得到进一步传播,民主共和的思想已深入人心。

袁世凯掀起尊孔复古的逆流,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不能容忍。

孔子和儒家思想实质是封建专制的代名词。

(3分)

(3)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近代化进程。

(2分)

25.

(1)依靠的力量:

国内:

工人、农民(或广大民众);国际:

苏俄。

(2分)

原因:

孙中山领导的一系列革命运动的失败;苏俄和中国共产党对孙中山的帮助。

(2分)

(2)背景:

大革命失败后,中共开始探索新的革命道路。

(1分)

情怀:

百折不挠,对革命充满信心。

(1分)

理论:

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理论。

(2分)

(3)理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1分)

核心: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1分)

(4)与时俱进;开拓创新。

(其他,言之有理也可)(2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