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08714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2.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docx

世纪金榜问答题答案

课时提能演练

(一)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分析概括的能力。

(1)题应首先依据材料一中“王者之制”“田方千里”等信息判断“制度”,然后结合分封制的内容及其权利和义务等方面分析其原因。

(2)题主要依据材料三中有关对宗法制影响的信息作答。

第(3)题应依据材料三,对比材料一、二中所涉及的有关宗法制和分封制的特点回答。

答案:

(1)分封制。

因为是按爵位的高低赐给土地。

(2)宗法制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3)关系:

宗法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14.【解析】本题选取中国古代政治文明这一热点,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中央集权制。

旨在考查学生用文明史观准确理解、分析、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答案:

(1)皇位世袭制,是中国古代按照宗法制度的规定,由皇帝嫡长子继承皇位的制度。

皇族特权制是皇族(皇帝的父母、兄弟、子女等)无功而获得特殊的政治、经济、军事等特权的制度。

(2)中央三公九卿和地方郡县长官均由皇帝直接任免,官位不得世袭。

(3)朝议是秦汉时期大臣们集体议政的一种方式,一方面,大臣议政可以集思广益,是在君主专制制度下减少决策失误的有效途径。

另一方面,由于朝议召集与否、朝议的结果采纳与否、采纳的程度如何,都完全取决于皇帝一人,因此,朝议的功能与作用也是极其有限的。

(4)郡县制是我国古代国家政治制度的一大进步,对中央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巩固国家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都起了重大的作用。

课时提能演练

(二)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皇权的强化。

(1)题注意读懂和提炼材料信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对比。

(2)题考查唐代三省体制的影响与评价,注意读懂材料,分析评价角度。

第(3)题特别要从明代废丞相到实行内阁制所体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出发,分析主要原因。

答案:

(1)先秦时期的“宰相”既执掌国政,又掌管家务,是一个官职的通称,而不是一个正式官名。

秦朝的丞相是正式官职名称,地位很高,负责全国的行政事务。

(2)提高了行政效率,避免了国家决策上的失误;使封建官僚制度形成了严密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皇权专制。

(3)皇权专制空前加强。

14.【解析】第

(1)题结合材料中“举孝廉”、“九品官人之法”、“科举考试”可知是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然后分析其特点。

(2)题从材料一中“高下”和材料三中“按科应试,共同竞争”作答。

第(3)题则结合隋朝时期门阀世族的衰落来作答。

第(4)题结合科举制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来作答。

答案:

(1)先以德行为标准,再以门第为标准,再到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2)察举制下,考试不决定取舍,只决定高下。

科举制下,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3)门阀世族的衰落,打破门阀世族在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为官僚队伍选拔高素质的人才。

(4)自由报考,分科考试,按成绩取舍。

课时提能演练(三)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列强对中国侵略的影响。

(1)题比较简单,结合材料关键信息和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

(2)题注意按要求答题,即仅从材料中概括条约内容,针对内容分析危害。

第(3)题考查中国受不平等条约影响而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程。

答案:

(1)材料一《南京条约》;材料二《马关条约》;材料三《辛丑条约》。

(2)材料一,开放五处通商口岸和协定关税,有利于英国对华商品输出与掠夺原料;破坏了中国的贸易和关税主权。

材料二,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有利于列强进一步掠夺中国原料和廉价劳动力,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材料三,拆除大沽到北京沿线的炮台,允许各国在中国驻军;外国侵略军控制京津地区,使清政府完全处于外国军队的控制之下,便于侵略者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3)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或:

《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马关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认识问题的能力。

(1)题,通过阅读材料内容回答,作者的观点主要是指出鸦片战争使古老的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时期”。

对这种转型的理解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观念三方面阐释。

(2)题,归纳材料内容,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方面回答。

第(3)题,结合三大史观回答。

“清代中国”向近代文明转型,是近代化史观和文明史观;惊醒了中国,中国人开始向世界看齐,是全球史观。

答案:

(1)观点:

鸦片战争是使中国重新回到全面开放和多样化的近代文明转型的转折点。

理解:

鸦片战争使中国被迫放弃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开始面对世界;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开始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促进了中国社会的转型;惊醒了部分中国人,使他们开始睁眼看世界,面对世界。

(2)直接影响:

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

间接影响:

进一步惊醒了中国人,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3)观点:

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课时提能演练(四)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面对日本侵略国共两党的不同认识和态度及学生阅读分析问题的能力。

(1)、

(2)题要仔细阅读材料,归纳关键信息,形成对比。

结合日本的野心和中国人民的抗日精神分析国民党抗日态度变化的原因。

第(3)题分析材料主旨,找出相同因素。

答案:

(1)不同点:

材料一中,中国共产党认为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最后关头,号召全民族抗战,反对任何与日寇和平苟安的幻想。

材料二中,国民党认为尚未到最后关头,对日寇仍寄予和平苟安的幻想,并企图依靠外交解决问题。

(2)国民党基本放弃了以外交手段和平解决的幻想,并号召人们抵抗侵略,表示决不放弃中国领土。

其主要原因有:

第一,日寇对上海的进攻使四大家族的经济中心受到威胁,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日寇的侵略也使英、美在华利益进一步遭到威胁;第二,全国人民的抗日运动也给国民政府施加了压力。

(3)相同的立场是抗日,相同的影响是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

14.【解析】第

(1)题,从日本天皇、满洲溥仪、斯大林和蒋介石,可以判断出“远东危机”应与日本、中国东北有关,再结合时间“1936年”可得到答案。

影响从对美、英利益角度思考。

(2)题,根据所学知识归纳回答国民党积极抗战的表现。

第(3)题回答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

答案:

(1)“远东危机”指的是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

(回答“进一步侵略东亚地区”或“满蒙地区”也可。

影响:

造成远东国际格局的变化;损害了美、英等国在华利益。

(2)①联共抗日,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

②领导正面战场的抵抗(或组织了淞沪会战、太原会战、徐州会战、入缅作战等大战役);

③争取国际援助,加入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3)原因:

美国《时代》周刊看到了中日战争与国际局势的变化密切相关;看到了蒋介石及其国民政府对抵抗日本侵略的作用。

课时提能演练(五)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信息的能力。

(1)题要仔细审读材料一,从中提取信息进行归纳,注意不要照搬原材料;第

(2)题要注意从不同立场的角度分析问题;第(3)题要注意审题,“从材料二本身的选取角度”是答题关键点,注意作者是西方传教士,从立场角度看,他与清政府和太平天国都没有利益上的利害关系,因此是相对客观的;第(4)题对于选取材料的原则,要注意选取一手资料和原始资料等。

答案:

(1)洪、杨等领导人革命意志逐渐衰退,生活上日益腐化。

洪秀全等领导人深居简出,严重脱离群众,封建等级森严。

(2)不矛盾,都应当是当时作者的所见所闻,因为作者的阶级立场不同,观察和记叙历史事件的角度会有所不同。

(3)客观。

理由:

材料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实录,且材料作者与清政府和太平天国都没有利益上的利害关系。

(4)方法或原则:

重视史料来源的真实性,选取第一手(原始)史料;选取客观、正确的史料;搜集更多的史料,对多种史料进行甄选、辨别;对史料要合理利用,做到史论结合等。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的影响。

(1)题既要从武昌首义精神及辛亥革命的功绩分析,也要注意海峡两岸共同的民族情感。

(2)题注意阅读和归纳材料主旨。

第(3)题不仅要回答辛亥革命的局限性,也要归纳材料提供的信息。

答案:

(1)辛亥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巨变;两岸同根同源,有着共同的民族情感;深受武昌首义精神的感染。

(2)辛亥革命给封建主义致命的一击;使中国人民在思想上得到一次大解放,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3)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根本改变;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民主共和之路十分艰难。

课时提能演练(六)

13.【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能力。

(1)题从国际因素及国内的阶级力量的变化、思想的解放等因素进行分析;第

(2)题两人的异同关键是看对待民众力量的态度;第(3)题在五四运动中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等角度进行分析;第(4)题,对于历史事件的评价,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

答案:

(1)原因:

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解放运动的推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2)同:

都指出了五四运动的重大意义,并加以肯定。

异:

孙中山没有认识到工农群众的力量;毛泽东则认识到了工农群众的伟大力量,并认为它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保证。

(3)态度:

批判新文化运动片面否定民族文化遗产的态度,肯定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

原因:

中国处于抗战时期,需要激发民族情绪;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资源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稳定统治。

看法一,蒋的态度有失偏颇,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必须建立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或者传统的礼教只能强化农业社会制度下的专制统治)。

看法二,蒋的态度比较理性,国家的独立和统一的基础是民族凝聚力,亟需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只要答到其中任何一方面且言之有理即可)

(4)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标志意义的历史事件;不同时代和不同立场的人为各自目的,以不同的视角选取不同的内容解释五四时期的历史。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民主革命的历程。

(1)题主要考查国共合作在思想和组织上的条件,思想上新三民主义成为两党合作的基础,组织上是指两党建立统一战线。

(2)题考查教材基础知识。

第(3)题需要概括共产党在1945年至1949年所做的努力,注意实现“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的目标这个角度。

答案:

(1)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和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的目标基本一致;改组国民党,同意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2)工农运动掀起高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第一次从帝国主义手中收回一些被侵夺的权益。

(3)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重庆政治协商会议通过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解放战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

课时提能演练(七)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1)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2)题要注意时代背景,仔细分析材料信息,回答特点及影响。

第(3)题注意对比两则材料中相关信息,结合时代的变迁分析原因。

第(4)题要言之有据,根据材料所揭示的问题得出认识。

答案:

(1)特点:

明朝内阁只备顾问而没有决策权。

实质: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民主性、广泛性;农民积极参与。

积极影响:

推动了抗日根据地民主化进程,调动了边区社会各界,尤其是农民的积极性,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3)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增加。

背景:

在新的历史时期,我国民主政治不断向前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

(4)实现民主,要有公平、合理的选举方式和广泛的选举权;民主是社会进步的基石;民主有阶级性。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1)题从经济上“商业贸易”的发展,政治上“民主政治”的发展角度分析。

(2)题考虑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第(3)题结合中国向西方学习中,关于政治制度方面的内容作答。

第(4)题概括新中国成立后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成就即可。

第(5)题指出人类社会中民主政治制度的多样性、继承性等。

答案:

(1)社会状况:

商业发展导致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矛盾激化引发政局动荡。

政治体制:

民主政治。

(2)政治体制:

君主专制政体(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根源:

小农经济。

(3)主要观点:

引进外国政治制度必须与本国国情(传统)相结合。

说明:

资产阶级维新派照搬西方的君主立宪制,没有成功。

(或资产阶级革命派照搬西方的民主共和制,没有成功。

(4)表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区别:

人民当家作主(或社会主义民主)。

(5)政治体制受经济形态的制约;政治体制具有多样性、继承性、变革性和交融性;政治体制必须与其国情相适应;民主政治是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时提能演练(八)

13.【解析】第

(1)题回答时,要把时代背景与材料结合起来分析。

(2)题台湾问题始终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分析美国的战略意图时可以从国家利益的角度考虑。

第(3)题注意结合当今世界格局的变化来分析。

答案:

(1)表现:

对中国封锁、禁运;阴谋制造两个中国。

原因:

美国推行霸权主义;社会制度的对立。

(2)核心:

台湾问题。

一个中国的原则。

美国虽然迫于形势改善与中国的关系,但仍不放弃其在亚洲的战略利益。

(3)正确,由于种种原因,中美双方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隔阂、误解乃至摩擦,但双方可以保持冷静和理智,加强沟通,减少猜疑,求同存异,发展中美友好合作关系。

因素:

国家利益、综合国力、社会制度、意识形态、地缘政治、历史传统等。

14.【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外交思想的转变及外交成就。

(1)题从材料中提炼理由,结合教材中新时期外交政策的调整及不结盟运动相关知识归纳。

(2)题归纳材料二反映的外交特点,即中国的全方位多边外交,根据每幅图代表的内容即可归纳体现。

答案:

(1)理由:

一是现在中国穷;二是永远不称霸。

历史使命:

发展民族经济,维护国家主权的独立与完整;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团结合作努力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

(2)特点:

全方位的多边外交。

体现:

积极参加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与区域性国际组织;积极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

课时提能演练(九)

13.【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题主要是结合梭伦改革的“不偏不倚”的措施和特点分析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2)题注意问题的角度,结合材料内容分析回答。

第(3)题强调“全体公民”都有资格参与国家政权,而不会“因为贫穷在政治上湮没无闻”,以此分析特点和成为巅峰的原因。

答案:

(1)主要内容:

颁布“解负令”,废除债务奴隶制;按财产多寡将雅典自由民分为四个等级;设立“四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等。

评价:

①一定程度上改变了贵族专权的局面,为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②既不迁就贵族,也不偏袒平民,不偏不倚的中立政策,并不能彻底化解社会矛盾。

(2)地位:

雅典公民在城邦中具有平等的政治权利,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公民能够当家做主。

关系:

国家体现公民个人的利益,是一种主权在民的关系。

(3)特点:

广泛性、深入性。

原因:

雅典所有公民,已经基本上不受财产限制,而享有同样比较充分的民主权利。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罗马法的综合认识。

(1)题从法律保护社会群体的权利、强调法律的权威性等方面分析;第

(2)题权利、平等、民主等基本原则;第(3)题律师制、陪审制等原则;第(4)题分析法律在推动社会民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回答。

答案:

(1)罗马法注重证据;保护未成年人甚至涉世不深者的权益;反对罪及亲属子女;强调法律的最高权威。

(2)平等;人权;理性;法律至上;正义。

(3)陪审制度;律师制度;“不告不理”审判原则。

(4)罗马法的一些基本原则适应了人类社会生活的需求;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意义。

(从罗马法的价值和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任选一个角度作答即可)

课时提能演练(十)

13.【解析】本题图文并茂、中外结合,考查分析概括及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1)题结合故宫的建筑特点及对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理解概括第一问;第二问首先要明确这种观点,然后据雅典直接民主制的弊端分析。

(2)题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注意尽量全面。

第(3)题注意从产生及作用方面综合概括。

答案:

(1)特点:

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等级森严。

证据:

雅典民主是原始的直接民主,不同素养的公民都可以参与政权,导致了国家权力的滥用和误用,使雅典政坛混乱动荡。

(2)君主立宪制:

国王统而不治;议会制:

议会是国家权力中心,实行责任内阁制;政党政治:

政党通过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控制国家政权。

(3)由于社会历史发展不同,其政治制度的形式也不相同,但制度产生都符合当时各国的国情;有利于各国政治的稳定,促进各国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推动当地文明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14.【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共和政体对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广泛影响,其中典型的是对中国的影响。

(1)题分析美国1787年宪法对民主政治的建设、对整个资本主义社会政治制度的建设的借鉴意义;第

(2)题结合孙中山的民主建设探索的内容,明确他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政治制度是学习的重点;第(3)题分析两国的国情不同,在追求民主的过程中由于群众基础等不同,最终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结果。

答案:

(1)理解:

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体制,宪法赋予联邦政府强有力的权力,有利于国家的巩固;实行三权分立原则,有利于防止专制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制度,有利于社会的长治久安;为美国共和政体确立奠定了法律基础;对以后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建立起了示范作用。

缺憾:

最初没有规定基本人权;在印第安人、黑人问题上种族歧视明显,妇女地位低下。

(2)孙中山的建国理念是仿效美国实行总统共和制,而《临时约法》规定临时政府实行议会共和制(责任内阁制)。

(3)不同:

美国是独立战争胜利后,需要一部宪法为建国提供法律依据而制定;《临时约法》是孙中山建立民国后准备让位于袁世凯,为限制袁世凯权力,维护民主共和制而颁布。

影响:

1787年宪法结合美国国情,在各阶层相互妥协的基础上而制定,历经200多年至今仍在使用。

而《临时约法》有违客观、公正的立法精神,而成为一纸空文,被袁世凯废除。

课时提能演练(十一)

13.【解析】本题考查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对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关系的认识。

(1)题根据材料中的时间和斗争内容即可判断;第

(2)题考查对历史知识的再认再现;第(3)题考查对两则材料的综合把握,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答案:

(1)二月革命。

推翻沙皇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①历史背景:

1917年11月6日武装起义开始,次日完全占领冬宫,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接着莫斯科等城市也相继起义成功。

在革命胜利之际,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召开,通过了三个重要文件。

②作用:

《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布临时政府被推翻,全国政权归苏维埃;《和平法令》通过后苏俄政府退出大战,新生政权获得了喘息之机;《土地法令》消灭了俄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地主阶级,体现了农民的利益,得到了农民的支持。

(3)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制度,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任务,为十月革命的成功奠定了基础,准备了条件。

14.【解析】第

(1)题,通过材料一“欧洲大陆经济发展的状况远没有成熟到可以铲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程度”的关键提示语,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2)题,依据材料中“俄国比其他国家落后得多,战争带给它的困难特别大,沙皇制度腐朽透顶……”和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第(3)题,考查列宁在十月革命中的活动。

通过图片结合所学知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概括即可。

第(4)题,考查无产阶级革命成功的经验。

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得出答案。

答案:

(1)着眼点:

生产力发展水平。

(2)原因:

政治经济状况的落后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中各种矛盾表现得最集中、最尖锐的国家;一战加剧了矛盾。

说明十月革命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3)作用:

列宁作了《四月提纲》的报告,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为革命指明了方向;攻占冬宫后,列宁组建了布尔什维克党领导的苏维埃政权。

这些史实说明列宁是十月革命的号召者、决策者、直接领导者。

(4)经验:

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以求得自身的解放;无产阶级必须以农民为革命同盟军,建立工农联盟;正确的革命政党和伟大的革命领袖是革命成功的必要条件。

课时提能演练(十二)

13.【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国际关系的变化。

(1)题,注意结合苏联解体之后美国的态度以及“雅尔塔体制”的形成、美苏冷战局面的出现分析。

(2)题,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即可。

第(3)题,从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入手分析。

答案:

(1)美国主导的单极世界(企图称霸世界)。

二战后形成美、苏两大势力主宰世界的“雅尔塔体制”。

美国凭借大战中膨胀起来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力图称霸全球,遏制共产主义,为此对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出台了“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并组织建立“北约”。

苏联采取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措施,联合东欧国家于1955年成立“华约”组织,两极格局形成。

(2)地区冲突;恐怖主义;民族分离主义。

(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俄罗斯取代了苏联的地位;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极力构筑以自己为主导的单极世界;欧盟成立;以中国为代表的第三世界积极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日本也主动参与国际事务,加快谋求政治大国地位的步伐;整个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14.【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1)题分析冷战开始的背景,明确美国冷战在政治、经济、军事上的表现。

(2)题论述了当今世界的政治格局一超多强、多极化的趋势。

第(3)题分析冲击美国独霸局面的因素,概括几个政治力量的发展。

第(4)题在分析当今政治格局的局面下,中国应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措施:

提出杜鲁门主义、实行马歇尔计划和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2)①“冷战”结束后的世界发展趋势是多极化,但最终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

②美国虽然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但欧盟、日本、俄罗斯、中国以及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正日益增强。

③世界发展的多极化有利于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3)变化:

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暂时呈现“一超多强”,总趋势是多极化。

不能。

原因:

①经济力量多极化决定政治力量的多极化(多个力量中心的崛起);②国际政治民主化趋势日益加强;③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

(4)①承认“一超多强”的现状,争取一个良好的国际环境。

②采取分步走战略。

③深化改革开放。

④坚持和强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任意两点得2分)

课时提能演练(十三)

13.【解析】本题考查阅读理解材料,分析概括问题的能力。

(1)题根据“二麦”、“耕”等信息进行分析;第

(2)题结合诗歌中“昼出耘田”、“夜绩麻”、“各当家”等信息归纳总结;第(3)题联系注解得出农民生活的困苦;第(4)题从诗人对农民同情的角度进行理解。

答案:

(1)农业精耕细作技术很高,采用稻麦复种制。

(2)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虽然农民日夜劳作,异常辛苦,但在封建剥削之下,仍不得温饱,生活十分艰难。

利:

①较稳定,有利于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②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弊:

①比较脆弱,具有封闭性、脆弱性,难以应付天灾、战乱及苛捐杂税;②自给自足,较少商品交流,不利于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商品的交流,特别到了近代成为阻碍社会发展的重要原因。

(4)反映农业技术水平、农民生活困苦、希望进行政治改革、关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