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84088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9.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docx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

体质人类学人类学

世界人种分类——埃克斯坦特分类法:

埃克斯坦特(Eickstedt)人种分类法:

根据体型,将全世界的人种分为主人种,副人种,特殊类型和中间类型。

全世界共分为37个人种

欧洲大陆

欧罗巴人种:

1(诺尔第人种:

分布于瑞典,挪威,北德意志,苏格兰等地。

2(东欧人种:

分布于白俄罗斯,大俄罗斯,波兰,东德意志等地。

3(阿尔卑斯人种:

分布于中部法兰西,西部阿尔卑斯,西南德意志等地。

4(迪纳尔人种:

以迪纳尔阿尔卑斯地方的塞尔维亚为中心的人种。

5(地中海人种:

分布于意大利,伊比利亚半岛等地中海沿岸的人种。

非洲大陆

尼格罗人种

6(埃塞俄比亚人种:

分布于红海与尼罗河之间,一直到索马里兰(马赛人、喜马人)

的人种。

7(尼罗人种:

主要分布于尼罗河上流(丁卡人,努尔人)的人种。

8(苏丹人种:

分布于撒哈拉沙漠的西南部苏丹地方。

9(巴兰尼格列人种:

分布于刚果河流域的森林地带(杜阿拉人,曼格贝都人)10(班图人种:

分布于南非(祖鲁人,埃富罗人)。

11(班布人种:

散居于刚果河上流及中流地带。

12(科萨人种:

分布于非洲最南部卡拉哈里沙漠(霍顿托特人,布须曼人)

亚洲大陆

欧罗巴人种:

13(东方人种:

分布于阿拉伯,美索不达米亚,贝鲁西亚等地。

14(阿尔曼人种:

包括亚美尼亚人和犹太人。

15(图拉人种:

分布于以苏属中亚细亚为中心的地方(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

16(印度人种:

分布于阿富汗,巴基斯坦以及从北印度到孟加拉。

(印度人)

维特人种:

17(维特人种:

分布于锡兰岛(维特人),中部德干高原(贡达人),马六甲半岛(散诺依人)。

蝦夷人种:

18(蝦夷人种:

分布于北海道,千岛群岛,库页岛(蝦夷人)。

蒙古人种:

19(西伯利亚人种:

分布于西西伯利亚最北部(散门奇人,东查肯人),西伯利亚东北部(察加朱人,科里亚克人)

20(通古斯人种:

包括居住于中西伯利亚到蒙古的通古斯人,蒙古人等。

21(中国人种:

居住于华北,华中和华南的中国人。

22(古蒙古人种:

分布于以东南亚为中心,包括中国南部,印度支那和印度尼西亚。

日本人也属于古蒙古人种。

尼格罗人种:

(马来亚或印度马来亚人种:

分布于印度东北角,德干高原东南的森林与山岳地带(蒙23

特人,塔未尔人,巴利亚人)

俾格米人种:

24(尼格列多人种:

分布于马六甲半岛(散门奇人),安达曼群岛(明科比人),菲律宾群岛(埃伊塔人)。

大洋洲

欧罗巴人种:

25(波利尼西亚人种:

分布于从夏威夷至新西兰群岛。

尼格罗人种:

26(美拉尼西亚人种或新美拉尼西亚人种:

分布于新几内亚地方。

27(古美拉尼西亚人种:

分布于新喀里多尼亚和新赫布里底群岛。

28(澳大利亚人种:

分布于澳大利亚中部以北的不毛地带。

北美洲大陆

爱斯基摩人种:

29(爱斯基摩人种:

分布于北美洲最北部以及从格陵兰东部至阿拉斯加的北冰洋沿岸地带。

印第安人种:

30(太平洋人种:

分布于阿拉斯加,加拿大西部,美国西北部(塔林基特人,阿帕切斯人,纳瓦霍人,海特人等)。

31(锡尔弗人种:

分布于北美洲中央的大部分。

(阿尔贡金人,易洛魁人等)

32(莫尔吉人:

分布于从加利福尼亚至墨西哥的地区(波莫人,皮马人,尤马人)。

33(中美人种:

分布于从墨西哥湾沿岸经中美洲至南美洲北部(马雅人,塔拉斯凯人)。

南美洲大陆

印第安人种:

34(安第斯人种:

分布于安第斯山脉西侧(凯特许人,艾玛路人,阿莱坎奈人等)。

35(潘帕人种:

分布于南美洲南端的格兰查科,潘帕斯,帕得哥尼亚地区。

36(巴西人种:

分布于亚马弥河流域的热带原始林中(卡拉本人,阿鲁亚克人图比人等)。

37(拉吉人种:

分布于巴西东南山岳地带(波托库登人,克拉雅人,皮安海人)。

漫谈人种

人种是世界人类种族的简称,是指人类在一定的区域内,历史上所形成的、在体质上具有某些共同遗传性状(包括肤色、眼色、发色和发型、身高、面型、头型、鼻型、血型、遗传性疾病等)的人群。

人种的概念,最初于,,,,年由法国博物学家伯尼埃首先提出的。

一、人种的划分

最早的人种分类,是,,,,多年前古埃及第十八王朝西替一世坟墓的壁画,它以不同的颜色区别人类,将人类分为四种:

第一,将埃及人涂以赤色;第二,亚洲人涂以黄色;第三,南方尼格罗人涂以黑色;第四,西方人及北方人涂以白色。

成为今日将人类分成白种人、黄种人、黑种人、褐色人的嚆矢。

瑞典杰出的科学家林奈,在,,,,年所做的分类中,将世界人种划分为:

野蛮种——菲拉斯,怪物种——蒙斯托拉斯,理智种——塞比恩斯;进而按当时众知的洲数,把理智种进一步分为欧洲白种人,亚洲黄种人、非洲黑种人和美洲人红种人四大种族。

法国著名学者居维叶主张划为三大人种,并以《旧约全书》中的诺亚三个儿子的名字分别命名为:

闪人种、含人种、雅弗人种。

这种从文化上、宗教上对人种进行划分,人们很难接受。

被誉为“西方人类学鼻祖”、“人类之父”的德国格丁根大学教授布鲁门马赫,是第一个用科学方法进行分类的,他根据肤色、发色和发型、眼色、身高、头型等体质特征,以及原住居民地,把现生人类划为五大人种:

?

高加索人种(白种)。

皮肤白色,头发栗色,头部几成球形,面呈卵形而垂直,鼻狭细,口校欧洲和西亚、北非的居民属之,但芬兰人、拉普兰人等除外。

?

蒙古人种(黄种)。

皮肤黄色,头发黑而直,头部几成方形,面部扁平,鼻小,颧骨隆起,眼裂狭细。

西亚以外的亚洲人和北部的因纽特人、拉普兰人和芬兰人属之,但不包括马来人。

?

非洲人种(黑种)。

皮肤黑色,头发黑而弯曲,头部狭长,颧骨突起,眼球突出,鼻厚大,口唇胀厚,多数人有八字脚。

除北部非洲人外,其他非洲人皆属之。

?

美洲人种(红种)。

皮肤铜色,头发黑而直,眼球陷入,鼻高而宽,颧骨突出。

除因纽特人外,其他美洲原住居民属之。

?

马来人种(棕种)。

皮肤黄褐色,头发黑而缩,头部中等狭细,鼻阔、口大。

太平洋诸岛和马来半岛居民属之。

这个划分可说是人种的地理分类。

其实,美洲的红种人并不存在,印第安人是黄色人种的一大分支,由于他们崇敬红色,常用红颜料涂脸,被误为红种人。

再者,不同的人种有不同的血液特征、遗传疾并遗传基因等,所以,学者们都用各自不同的标准对人种进行分类。

因此,对现代人种的分类问题,至今尚未取得一致的意见。

不过,,年代以后,在布氏分类基础上又增加了指纹、血型等指标,使人种的划分逐渐与现代科学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了目前公认的人种划分标准。

二、人种的适应性

黑种人起源于热带赤道地区,该地区在一年之内受到太阳的直射时间长,气温高,紫外线强烈。

长期居住在此地的人群,经长期自然选择,逐渐形成一系列适应性特征:

皮肤内黑色素含量高,以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保护皮肤内部结构免遭损害;体表汗腺密度特别大,以便在极度炎热时能维持或迅速恢复正常体温;鼻低宽,鼻孔通道短,嘴唇厚、嘴裂大、体毛少,便于散热;头发象羊毛一样卷曲,使每根卷发周围都有许多空隙,空隙充满空气,空气传热性差,因此,卷发有隔热作用,保护头脑不受伤害等。

白种人起源于较为寒冷地区,该地区阳光斜射,光线较为微弱,紫外线也弱,当地居民体内黑色素含量低,皮肤呈浅色;身体较粗壮高大,以减少热量散失;鼻子高窄,鼻孔通道较长,以预热吸进的冷空气;体表毛发密稠,以防寒冷等。

黄种人起源于温带地区,其肤色和身体特征的适应性具有黑白两色人种的过渡性。

近几百年来历史证明,以上三大人种的相互混合,又长期地稳定在一定的地域内,也能产生新的人种。

如美国黑人其祖先来自非洲,它们与欧洲去的美国白人长期混合,现美国黑人体内已有,,,以上白种人遗传因子,所以,在体质上已明显地区别于非洲黑人,构成新的人种。

在巴西,则是印第安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日本人、中国人等的混合,经过相当长的时期,也形成了新的人种——混血人种。

三、人种的分布

美国科学家,?

长恩,在经过长达,,年的酝酿和调查之后,他认为全世界有,大地理人种,并划分出,,地域人种。

(美洲印第安人种

指欧洲人、非洲人到来之前,北起阿拉斯加,南至南美洲南端,包括整个南北美洲的原有居民。

他们散布在偏僻的地区,以狩猎、采集或半农业为主,人口不多,在遗传上常呈完全独立的状态。

其特征是具有棕黄色皮肤,黑色粗直的头发,铲形门牙,突出的颧骨,鼻梁较突,体毛疏少,在,,,血型系列中,,型、,型频率高,明显地不同于有联系的亚洲地理人种的血型。

(波利尼西亚人种

指分布于东太平洋广大地区,自夏威夷和波利尼西亚群岛,直至新西兰一带的人群。

(美拉尼西亚——巴布亚人种

指分布在新几内亚岛、斐济群岛和西色为棕色,宽鼻型,黑色头发呈直或卷曲状,体毛少,在,,,血型系列中,,型频率少。

太平洋其它岛屿的人群。

其特征是皮肤呈暗棕色,圆型头,毛发卷曲,眉脊发达,鼻尖呈钩形,肩胛窄。

(澳大利亚人种

指欧洲人到来之前,分布在澳洲的原有人群。

其特征是褐色皮肤、波状或卷曲状头发,线状体型,有很大的牙齿、明显的眉毛脊,颌骨外突,体毛中等浓度,在,,,血型系列中,,型频率很低。

(亚洲地理人种

主要指分布在亚洲大陆,乃至日本、菲律宾、苏门答腊、婆罗洲群岛等地的人种,又称为蒙古地理人种。

其特征是皮肤呈浅黄色,头发黑而直,胡须与汗毛稀少,脸形扁平,颧骨较高,眼皮有波浪状的蒙古褶,在,,,血型中,型频率很高。

(印度地理人种

指分布在南亚,自喜马拉雅山南麓到炎热的印度洋地区的人群。

其特征是皮肤自北至南由浅色到深色,眼睛呈蓝色,头发呈黑色或黄色、直式波浪形,在,,,血型系列中,型频率高,不同于欧洲地理人种,而与亚洲地理人种相似。

(欧洲人种

包括分布在欧洲的若干地域人种,以及部分散居于西亚、北非、西非等白色人种,又名高加

索地理人种。

其特征是肤色浅,鼻梁高窄,头发直硬或波浪形、呈金黄色或褐黑色,嘴唇薄,体毛浓度,胡须和腮毛特别发达。

男子秃顶频率高,在,,,血型系列中,常掺入,,血型,,,型频率高。

(非洲人种

指分布在撒哈拉沙漠以南整个非洲在内的若干地域人种,又称尼格罗地理人种。

其特征是皮肤黑至深褐色,头发短而卷曲,嘴唇厚而外翻,鼻子短宽,颌部明显突出,体毛稀少,在,,血型系列中,,,型频率高,体内常具有对疟疾有相对免疫力的镰刀形血球。

(密克罗尼西亚人种

指分布在密克罗尼西亚群岛,以及西太平洋一些岛屿的人群。

其特征是身材矮小,肤色、毛色较深,长头型,头发多呈波纹形、螺旋形,全身多毛。

血型频率与波利尼西亚人种相似,但,型频率较高。

长恩的九大地理人种分类的长处是简便好记,比较符合客观实际,因而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公认。

但也有缺陷,如美洲印第安地理人种太大了;南美印第安人和北美印第安人在体质上也有明显的区别,应考虑分开归属问题。

再如长恩的人种划分都局限在公元,,,,年以前(即地理大发现时代以前)的人种分类和分布,忽视了地理大发现时代及其以后,欧洲人、非洲人等向南北美洲、澳洲等地的大迁移,由此引起了人种大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美洲、澳洲人种分布等事实。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融合愈来愈靠近,由此可把南北美洲划为北美地理人种和拉丁美洲地理人种,是比较适宜的

探寻中国人种之谜

人类根据不同肤色被划分为三大人种,中国人属于什么人种呢,

按照人类学家研究,全世界的各种人种都属于同一物种,有着共同的起源,大约在距今5万年前,人类体质发展到晚期智人阶段。

与此同时,世界上的三大人种也基本形成按照人类学家分类,当代中国人属于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和南亚类型。

蒙古人种的主要特征是:

体形肤色中等,头发直而硬,体毛和须发较少,脸扁平,鼻宽度中等,鼻梁较低,唇厚中等,眼睑大多有内毗褶且眼角有角度(俗称蒙古眼),高眼眶,顺骨突出,多铲形门齿,面骨平扁,少体味。

中国文明产生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新石器时代。

在中国境内发现的人骨化石全都属于原始蒙古人种,属于晚期智人,因此可以说中国的晚期智人是我们的直系祖先在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顶,紧靠发现北京直立人的第一地点,曾发现了山顶洞人化石,其中有三个比较完整的头骨。

经著名人类学家魏敦瑞观察,其中一个男性头骨在测量上很像某些西欧智人化石,从外形观察却应确定为原始蒙古人种;另一个女性头骨很像美拉尼西亚类型;还有一个女性头骨则像爱斯基摩人类型。

因此,他得出了一个奇怪的推测:

这些山顶洞人是由外地迁来的居民,因受到原住当地的蒙古人种的攻击而绝了种,所以后来的中国人的体质特征同他们没有直接的继承关系。

后来的学者重新研究了山顶洞人的三个头骨(认为魏敦瑞过分地强调了三者的差异而对其共同性估计不足,实际上三者都应代表原始蒙古人种,与中国人、爱斯基摩人、美洲印第安人特别相近,是上述几种人的共同祖先,并不是几种人聚集到了一个山顶里。

山顶洞人就属于中国的晚期智人,他们的脑量为1300--一1500毫升,在现代人脑量的变异范围内,脑内动脉支也同现代人接近,说明其智力发达程度已与现代人接近了到了公元前

5000年一公元前3000年的新石器时代的中期,中国的北方出现了仰韶文化,它主要分布在陕西关中、河南大部、山西南部、河北北部和甘肃、青海河套地区,至今已有一千多处遗址被发现,覆盖了中国文明早期的核心地带,影响中原大部分后来文化,是中国文明的主千。

仰韶文化的居民以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为主体,包含一些中亚、南亚因素,是东亚蒙古人种的主体文化。

这个时期的古人已开始大规模的村落定居生活。

在仰韶文化的各遗址中,村落遗址尤以姜寨最为完整。

姜寨遗址建立于公元前4600年----公元前3690年,位于陕西省临撞县城北的姜寨,面积为5500平方米,呈圆形,村周围有宽深都为2米的护村壕,村中央居住区是一个广场。

村落以氏族为组,有5组建筑群共100多座房屋,每个氏族有一个大型公房,为中小型房屋所环绕。

房屋有地穴、半地穴、平地起建三种,多间房也逐渐流行。

房屋多用三合泥铺地,木骨泥墙。

全家以老母亲为中心,全家居于中房中,育龄妇女在小房中接待男友,而成年男子平时则住在大公房中,是典型的母系氏族。

这时的农业已高度发展。

仰韶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虽然这里的气候干旱(年降水量较少,但雨水多集中在夏季,有利于抗旱作物的生长。

加之这里的黄土由于风成起因,土壤结构均匀,松散,具有良好的保水和供水性能,而且土壤中蕴含着较高的自然肥力。

这些条件,就使得这里种植谷物极易获得铃高的收成。

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改造自然所取得的一个巨大成功。

文明的产生是与农业的发展息息相关的。

所以说,仰韶文化莫定了中华文明的基础。

生活在仰韶文化时期的古人,无疑是中国人的祖先。

人类学家的研究还表明:

中国人的人种特征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东亚中纬度的地理环境的,中等身材,中等肤色与中纬的日照、温度相应,“蒙古眼”、平鼻可能与中亚寒冷的多风沙气候有关。

但是,中国人的人种构成也不是单一的,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居民可能有波利尼西亚的因素,河姆渡文化和广东发现的一些人骨化石则有明显的澳大利亚一尼格罗成分,商代殷墟发现的人头骨也包含了几种不同种族的人。

因为,在石器时代以前,人类处于长期和大幅度的迁徙中,只有人类进人了有史时代,形成了地域性民族,叹缝的生活才相对稳定。

因而,在中华民族形成一个独立整体和中国文明的形成过程中,总是要融汇众多的要素,即使在中华民族形成之后,也在不断地吸收着新的成分。

河姆渡“20世纪中国十大考古成果”之一,与兵马俑、北京人、马王堆汉墓齐名,写入中学历史教科书。

在这里,1973年出土了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漆器、最早的水井遗迹,最早的象牙雕刻……最著名的,莫过于出土了当时已知世界上最古老的人工栽培稻。

当年参加河姆渡考古发掘的浙江省考古研究所老所长刘军记忆犹新,当挖掘到距地面3米深的地方时,黑褐色的土层中闪过几粒金黄———稻谷,~刘军几乎无法相信自己的眼睛,难道7000年前河姆渡人就开始种植水稻了,要知道,此前一直有中国的稻谷栽培技术来自印度之说,那里发现的最古老稻谷遗存距今4300年。

河姆渡稻谷堆积层的总重量竟有120吨之重~经农业部门鉴定,稻谷为人工栽培。

同时,大量用动物骨头制成的农具———骨耜出土了,这些中国目前发现最古老的骨制农具,说明河姆渡人已脱离刀耕火种的时代,进入了耜耕农业的阶段。

虽然此后江西万年仙人洞出土了距今1.2万年的栽培稻谷硅石标本,为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标本,但没有更具体证据表明栽培的方式。

河姆渡耜耕农业始祖的地位,至今无人能撼。

水稻、蔬菜、干栏式建筑、精美的陶器……河姆渡以高度发达的文化震惊了世人。

经碳14检测,河姆渡遗址的时间更早于北方新石器文化的代表半坡遗址。

刘军说,全国目前发现的6000多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粮食遗迹的不到30处,出土过菜籽或蔬菜实物的算上田螺山也仅5处,其中4处在江南。

“在新石器时代,长江流域较之黄河流域,文化更先进,技术更发达。

河姆渡留下了太多的谜,这或许跟地理位置有关---河姆渡遗址在北纬30度线上。

这是一

个神秘地带,世界上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最深的海沟马里亚纳,西太平洋的“百慕大三角区”,古埃及的金字塔群,中美洲的玛雅文明遗址,以及中国的神农架、三星堆……这些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

刘军回忆,当年挖掘河姆渡,挖到距今约7000年的地层就戛然而止,再往下,全是淤泥。

看起来,7000年前已开始种稻制陶的河姆渡文明,仿佛是从天而降的。

如此高度成就的史前文化来源何处,无人能解。

距河姆渡遗址仅7公里处,发现一个迄今7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文化遗址,面积约3万平方米,和河姆渡时间相同,规模相若。

“当年4万平方米的河姆渡遗址挖掘了2600平方米,出土文物6000多件,堪称中国新石器文化遗址文物密度之最。

现在看来田螺山的文物密度还会超过河姆渡。

”考古队员黄渭金告诉记者。

尽管尚未进行碳14检测,但从出土的文物形制判断,田螺山遗址所处时代为距今7000年到5600年的1500年间,与河姆渡遗址同一时期。

这里有与河姆渡相似的发现,如橡子、稻米、葫芦、蕨菜等植物遗迹,狗、牛、鲸鱼、梅花鹿、金枪鱼等动物遗骸,表明7000年前人类已开始种植谷物、栽培蔬菜、出海捕鱼、驯养动物……但这里更有河姆渡之未有,甚至是国内新石器文化前所未见的全新发现。

高度超过90厘米的陶盘口釜和双耳夹炭陶罐,刻着人脸的陶支角,状如大象头部形态的陶塑残块,针孔不过毫米的骨针,通体磨光、柄部刻花的完整木桨……

令人兴奋的是,令河姆渡一举成名的“干栏式建筑”,这被视为南方木结构建筑的起源,人类从“有巢氏”走向地面住宅的开始,在田螺山同样有遗存发现,而且更复杂,更精致。

在遗址一角,发现了保存完好的古埠头---这意味着,河姆渡未能揭示的7000年前氏族村落布局,有望“首次在田螺山重现”。

田螺山考古队上交浙江省文化厅的报告中这样描述:

田螺山遗址的发现,证明了河姆渡遗址并非孤立的存在,完成了河姆渡文化“由点到面”的历史跨越。

而考古队负责人、浙江省考古研究所的孙国平研究员称,田螺山和河姆渡,说不定7000年前还常来常往呢。

当地媒体上,田螺山被称为“河姆渡第二”,一个高度评价的称谓。

轰动与厚望都寄予这个才露“冰山一角”的遗址。

只因被誉为“长江流域文明源头”的河姆渡文化,到底从哪来,又去何处了,发现20余年来始终是谜。

自然和人类文化之谜,都分布在北纬30度线上。

田螺山,能否揭开谜底,

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9%,总人口约为13亿。

根据统计,在中国大陆,汉族占总人口的92%;在台湾,汉族占总人口的98%;在香港和澳门,汉族分别占总人口的95%和97%。

但是,中国是否存在真正的汉族人?

他们应该长什么样子,现在住在哪里,现在的汉族人,除了拥有血统外,还有什么“根基”,

汉族:

曾经生活在中原地区“我们一般认为汉族人属于中原人”,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谢小东告诉记者,最近,他刚刚完成了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变迁的DNA研究。

在中国历史上,中原这个范围主要是现在的河南,还包括山西南部,江苏西部及安徽西北部少数地方,也就是说,只有居住在这里的人才算是中原人,也就是比较纯粹的汉族人。

“但这个说法又不对了,在商周时期,建都于今天西安的西周肯定属于汉族,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同样诞生于陕西的秦则直接被定义为戎,成了少数民族。

”谢小东说。

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中国人一般认为自己是“炎黄子孙”,但根据研究,黄帝发源于今天的甘肃沁阳到天水一带,炎帝发源于陇东到陕西的黄土高原地区,这些地区实际上都不属于中原。

“这些地方曾长期被成为北狄。

“因此,汉族只是某一时期人为的地区性划分,这个民族并不具有其特定的定义,只是为了于周边相区分而建立的。

”而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即使曾经被确切定义为汉族地区的居民,也发生了大规模迁移。

由于服兵役、逃避战乱、因罪流放等因素,汉族一直在从中原地区向南迁移。

“根据研究,现在的客家人倒是很纯粹的继承了当时中原人的文化传统,比如他们说古语,风俗习惯也有历史痕迹,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原人,但他们现在只能以少数族群的形式存在了。

“中国不存在纯种汉族人与长期的大规模人种迁移也有关系,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周边少数民族甚至周边国家都在不断与汉族融合。

”经过大规模血样检测,现在,大多数内迁少数民族的来源及走向已经得到了确定。

回族:

一度随成吉思汗远征

回族的名字来自成吉思汗的一支部队:

回回探马赤军。

成吉思汗平定西部后,便把这支特种部队向东调度。

随着成吉思汗的战略部署,回回探马赤军便分散在各个角落,随后成为回族,按照当初的部署分布在中国各地。

成吉思汗曾在甘肃一带驻扎了大量的回回探马赤军,于是现今甘肃省境内回民人数比较多。

更多的回回探马赤军随成吉思汗进攻南宋,随地驻扎,“其中在攻打南宋咸阳城一战中,回回探马赤军利用阿拉伯的火炮,把三年没有攻下的咸阳城城墙打出缺口。

”根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的回族进行大规模DNA检测后确定,这里的回族来源于今天的土库曼斯坦和哈萨克斯坦。

越族:

随海平面上涨而迁徙

“越人,也就是河姆渡人,是曾经在中国南方比较兴旺的民族。

”谢小东说。

根据考古发现,越人随着海平面上涨逐渐向内陆退缩,最后向湖北、江西、广西迁徙,并最终在广西消失。

“这种消失并不是人种的灭绝,而是完全与当地民族融合,最终自身民族彻底消失,包括语言和文字,但他们的遗传基因却依然顽强地存在。

西夏:

种族灭绝后彻底消亡

“成吉思汗在进攻西夏时,遭到了空前的抵抗,最终连成吉思汗本人也死在了西夏,这让成吉思汗的军队非常恼火。

”谢小东说,蒙古军队对西夏进行了种族灭绝政策。

“他们的文化、历史也全部损失殆尽。

”这种损失彻底到,即使现代的人种学家刻意去寻找西夏人的基因,也完全找不到范本。

人种迁徙、语言演变与农业起源的思考

摘要:

农业起源研究通常都根据考古出土的遗址年代和实物遗存~进行不断追溯~目前已追溯到距今万年之前。

本文试以最近有关微卫星标记~测试中国人种和印第安人、澳大利亚人、新几内亚人、高加索人等与北洲群体样本对照所得结果绘制的种系发育树模式~从人种迁徙的角度~结合考古发现~追溯我国原始农耕人的来源~及南北农业如何起源

和交流。

并从PCDX基因使人类有可能产生语言的角度~推论农业基本词汇的产生和语言演变的关系作为旁证~加以综合阐述。

关键词:

原始农业微卫星标记PCDX基因

迄今为止,黄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农业遗址,以河北武安的磁山文化遗址为最早,距今8000~7000年,接着的仰韶文化遗址分布范围最大,距今6000年。

此后的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马家窑文化等都在距今6000~4000之间。

这些遗址出土的代表性谷物是黍和粟,也有少数的稻谷,但时间偏晚。

长江流域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以湖南澧县彭头山遗址为最早,距今8000年,其次是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及肖山湘湖跨湖桥遗址,距今约8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