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09135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 曾丽婷.docx

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复习方案曾丽婷

实用类文本阅读解题指导

常见题型解析

罗田县第一中学曾丽婷

【方案说明】

纵观近几年的全国新课标卷,我们发现,高考对于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形式固定没变化,采取3+1模式(3道主观题,1道五选二的客观题);题型设置也变化不大,设问内容主要是几大类(形象特点、原因分析、作用分析、文体特征、评价探究等)。

鉴于二轮复习的目标旨在优化知识、提升能力、做到规范答题,在实用类文本阅读一轮复习的基础上,我们二轮复习此专题将以常见题型为主线,总结解题思路和答题规范以及要用到的思维方法,以助学生了解这些题型的特点并学会从何种角度思考作答。

连续五年实用类文本都是考查人物传记,因此二轮复习专题还是以人物传记的复习为主。

【教学目标】

1.熟悉并理解实用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

2.掌握解题思路、答题规范和要用到的思维方法。

3加强实用类文本的分析理解、鉴赏评价和深度探究的能力。

【专题重难点分析】

重点:

熟悉并理解常见题型。

近几年高考实用类文本阅读在设题方式、题目类型上是比较稳定的,但是每一年选材内容不一样,所写人物身份不一,具体题目考查侧重点也不同,有的时候学生“被浮云遮望眼”。

其实只要能熟悉并理解常见题型,是可以拨云见月,让学生不慌乱,有做题的方向感的。

难点:

掌握解题思路、答题规范和思维方法,提升学生阅读实用类文本的能力。

有的学生不是没有找到答题区间,不是没有知识储备,不是不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是为什么不会正确答题,不能得满分呢?

很多时候是一开始解题的思路不对,思维方式不灵活,答题不规范。

常见题型的解答是有规律可循的,是可以把繁复的问题变简单的,经过这个专题的复习,学生应该会有质的飞跃。

【教学过程】

一、课时安排:

三课时

2、教学环节:

第一课时:

第一步:

学生进行高考真题训练;

第二步:

对照参考答案互批互改,然后订正答案。

第二课时:

第一步:

小组讨论交流,归纳常见题型及解题方法;

第二步:

小组展示交流成果。

第三课时:

第一步:

教师点评小组交流成果,总结解题方法、思维方法和答题规范;

第二步:

补充课堂练习进行巩固提高。

三、知识体系:

(一)就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实用类文本阅读常见题型主要有:

形象分析类原因概括类作用分析类文体特色类评价探究类

1.形象分析类

A.题型设置:

分析传主的形象特点。

B.解题思路:

(1)从事件(人物的言行)中概括传主的性格、品质、思想。

(2)从传主与时代,传主与他人的关系入手。

(3)注意作者对传主的议论性描述。

(4)注意文章引用的他人对传主的评价。

(5)注意相关链接中对传主的介绍和评价。

C.举例分析

武汉市2016届高中毕业生二月调研测试《秋瑾:

单纯中的高贵》:

如何理解秋瑾的“单纯”和“高贵”?

2.原因概括类

A.题型设置:

分析传主取得成功、成就的原因,作出某种选择的原因,如此评价传主的原因,出现某种局面的原因等。

B.解题思路:

掌握析因的角度,一般是一果多因(表层与深层,直接与间接,客观与主观,外因与内因等)

(1)客观原因:

特定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现实变化,传主特定的生活环境,传主与亲人、同事、上下级的关系。

(2)主观原因:

传主的理想追求、个人愿望、工作环境对传主身心的影响、传主个人修养等内在精神变化。

C.举例分析

2016年银川一中第一次模拟考试《曾荫权:

烦了就去擦皮鞋》:

结合全文分析,曾荫权为何能被香港人选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长官?

3.作用分析类

A.题型设置:

分析修辞手法(特别是“引用”的作用)、表达方式(如叙述人称、叙述顺序、细节描写的作用)、内容安排(次要事件及次要人物的作用、情节反复的作用)、表现手法等的作用。

B.解题思路:

(1)明确常见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的表达效果。

(2)结合考题内容做具体化分析。

一般从作品和读者,内容和结构等方面回答。

C.举例分析

黄冈市2016年3月调考《吴芳吉:

国人之范》:

传记在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时,多次引用诗句,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4.文体特色类

A.题型设置:

分析文体特征、文章特色。

B.解题思路:

(1)明确人物传记的基本特征(真实性和文学性)和分类(自传、他传、叙传、评传)。

(2)注意从文章内容、作者态度、写作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语言运用、修辞性质等方面理解、鉴赏、评价。

C.举例分析

2015年全国卷《朱东润自传》: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请简要回答。

5.评价探究类

A.题型设置一:

启示式探究

【题型示例】

例1:

文章第④段写童年时高锟着迷于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文章第⑩段写晚年时高锟依然如年少时一样童心未泯。

这两处表述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和启示?

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生活体验加以分析。

题型设置二:

观点选择式探究

【题型示例】

例2:

有人认为,王澍的建筑作品是对传统的回归;也有人认为,王澍赋予建筑现代的设计。

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设置三:

给定角度式探究

【题型示例】

例3:

黄遵宪认为,在当时的形势下,外交谈判应该坚持“诚恳”、“坚贞”、“含忍”三项原则,请选择其中一项,并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题型设置四:

关系式探究

【题型示例】

例4:

莫言成为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本土作家,原因有很多,请你就“阅读与写作”、“故乡与文学”、“民族与个性”三方面的理解,任选一个方面,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题型设置五:

解释句意式探究

【题型示例】

例5:

为什么说“流着眼泪的托尔斯泰,是不需要任何颂歌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题型设置六:

问答式探究

【题型示例】

例6:

谢希德的“诚”体现在很多方面,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题型设置七:

标题探究    

【题型示例】

例7.本文标题为“永不熄灭的烛光”,有人认为不妥,应改为“东方安徒生”,你认为哪个标题更好?

请结合传文谈谈你的理解。

(著名儿童文学家陈伯吹)

B.解题思路:

(1)明确探究点,是辨析观点,分析启示、感悟,还是作出评价。

(2)明确要求,是“结合文本”,还是“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要求不同,答题侧重点也要有所区别。

(3)明确观点,要尊重文本,不主观臆断;要明辨是非,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

(4)陈述理由,遵循“内引外联”的原则,摆事实讲道理,思维有深度有广度,表述有层次有条理。

(二)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要用到的主要思维方法:

归纳演绎、因果思维、联想想象思维、比较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

1.归纳演绎

A.适用题型:

形象分析题,评价探究题

B.举例分析:

例1:

“文章合为时而著”吴芳吉的诗歌始终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跳动,请结合材料具体分析。

(演绎法)

例2: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归纳法)

2.因果思维

A.适用题型:

原因分析题

B.举例分析:

《马尔克斯,世界上最不孤独的人》马尔克斯为什么能够成功?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由果溯因)

3.联想、想象思维

A.适用题型:

评价探究题、文体特色题

B.举例分析:

例1:

文章第④段写童年时高锟着迷于各种各样的新奇事物,文章第⑩段写晚年时高锟依然如年少时一样童心未泯。

这两处表述带给你什么样的联想和启示?

请结合文本和你的生活体验加以分析。

(联想、想象)

例2:

作为带有学术性质的自传,本文有什么特点?

(联想:

自传文体特点,学术性质文章)

4.比较思维

A.适用题型:

文体特色题、作用分析题

B.举例分析:

例1:

《视觉人生·陈逸飞》作为一篇带有人物传记色彩的序文,本文有什么写作特色?

(联想课内外接触过的序文及序文文体特点、比较此篇序文与其他序文的异同点)

例2:

《吴芳吉:

国人典范》传记在介绍人物的生平事迹时,多次引用诗句,请简要分析其好处。

(比较:

如:

假如删去引用的诗句,比较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一样)

5.逻辑思维

A.适用题型:

所用题型

B.举例分析:

《视觉人生·陈逸飞》哪些方面体现了陈逸飞对视觉艺术的重视?

(要符合事理逻辑)

(某学生答案:

他本可以生活在其他城市,却选择留在上海,表现了他对视觉艺术的热爱。

解析:

陈逸飞离开上海也可以重视视觉艺术,受非议还选择留在国内留在上海,这是对故园的眷恋,表现了他的爱国情怀。

6.辩证思维:

A.适用题型:

原因概括题、评价探究题

B.举例分析:

朱东润认为传记文学作品应如何刻画和评价传主?

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

(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但必须言之成理)

还有原因概括时要辩证分析,多维度思考。

(三)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要注意的基本答题规范:

学生自主分析失分答案,然后对比参考答案,总结答题规范。

1.提炼上位概念;

2.组织语言分条作答;

3.结合文本具体分析;

4.语言流畅,规范表述,书写工整。

四、小结

实用类文本阅读选材和题型也是不断在变化的,上面只是对常见题型的解题方法和思维方法,还有答题规范作了总结,在实际的训练中,我们要根据具体的问题作具体分析。

另外,在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时,最好要用术语作答,要多记忆掌握常见的术语,这样才能提高得分率。

【课堂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江西师大附中、临川一中2016届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

一钵了却谁的浮生

闫荣霞

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会做诗、会填词、会书法、会作画、会篆刻,又会音乐、会演戏……这个世界上,还有什么是他不会的?

鲁迅、郭沫若也以得他一幅字为无上荣耀。

他作的《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我毕业的时候还在唱;这样的歌就是诗了,他的诗又怎能不好:

“梨花淡白菜花黄,柳花委地芥花香。

莺啼陌上人归去,花外疏钟送夕阳。

”连他给友人夏丏尊的画随便题两句话,都好得不行的:

“屋老。

一树梅花小。

住个诗人,添个新诗料。

爱清闲,爱天然;城外西湖,湖上有青山。

”(《为题小梅花屋图》)

可是一入佛门,以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今后种种,譬如今日生,就完全置之度外了。

叶圣陶谈弘一晚年书法:

“就全幅看,好比一位温良谦恭的君子,不亢不卑,和颜悦色,在那里从容论道……毫不矜才使气,功夫在笔墨之外,所以越看越有味。

”就像一道虹敛去七彩,白气藏身天地间,非为字变,实则人变。

当了和尚,字也有了一颗为僧为佛的心,自然是“刊落锋颖,一味恬静”。

就如他这个人。

初始华丽,剃须裹腰在舞台上扮茶花女,如今却是面容清癯,眉目疏淡,一个过午不食、行脚度世的老和尚。

就像烟花“啪”地炸开,整个天地都为之增了色彩。

眼看着亮了,更亮了,大了,更大了,圆了,又更圆,然后暗了,又更暗……整个人生就这样由绚丽归于平淡。

环顾当年,人们对大才子李叔同出家动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师的弟子、著名美术家丰子恺则提出独到的见解,他说:

“我以为人的生活可以分作三层:

一是物质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灵魂生活。

物质生活就是衣食。

精神生活就是学术文艺。

灵魂生活就是宗教。

‘人生’就是这样一个三层楼。

而弘一法师,就是一层一层走上去的。

”丰子恺的“人生三层楼”的说法,切合实际,振聋发聩,一扫世俗们对李叔同出家因由的所有推测之说。

庄子讲天地有大道,却是一定要做到“无己”,成为“至人”,才能得之。

世事不再关注,生死不再思虑,贫富得失不是挂在心尖上的事,形如槁木,心如死灰,游于宇内。

可是,要想得到大道的快乐,却要能熬得过刳骨剔肉的痛苦。

剃度后,与他有过刻骨爱恋的日籍夫人伤心欲绝地携了幼子千里迢迢赶到灵隐寺,他铁石心肠,竟然连庙门都没有让他们进,妻子无奈离去,只是对着关闭的大门悲伤地责问道:

“慈悲对世人,为何独伤我?

他用刳骨剔肉的痛苦,置换了真正的自由。

一切他都舍得,只为追求心中那一点萤火。

我们对于追求自由的人一向是敬仰的。

自身是燕雀,怎不羡鸿鹄?

林语堂说:

“他曾经属于我们的时代,却终于抛弃了这个时代,跳到红尘之外去了。

”张爱玲说:

“不要认为我是个高傲的人,我从来不是的——至少,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

赵朴初评他是:

“无尽奇珍供世眼,一轮圆月耀天心。

”其实他才不要当什么奇珍和明月,他不过是为了自己的心罢了。

所以他出家也不是为当律宗第十一代世祖,更不为能和虚云、太虚、印光并称“民国四大高僧”。

弃家毁业不为此,大彻大悟不消说。

那些虚名,他是不要的。

真实的他,63个流年,在俗39年,在佛24年,恪遵戒律,清苦自守,传经授禅,普度众生,却自号“二一老人”:

一事无成人渐老,一钱不值何消说。

1942年10月13日 ,弘一写下“悲欣交集”四字。

三天后,沐浴更衣,安详圆寂。

“问余何适,廓而忘言。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一钵了却他的浮生,他的粗钵里盛满自由。

【注】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弘一大师李叔同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奇才,作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他最早将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且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

在他艺术发展如日中天时,他毅然摒弃了世俗,中年出家后成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被誉为“民国四大高僧”。

(1)下面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一钵了却谁的浮生”这个题目新颖别致,一方面与李叔同的身份、性格紧密相连,另

一方面也有引人入胜、发人深思的作用。

B.作者将弘一人生的转变比作烟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他前半生的绚丽与后半生的平淡,

以二者强烈的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

C.“在弘一法师寺院围墙的外面,我是如此的谦卑”一句,以高傲的张爱玲的谦卑,体现

出了李叔同的大家风范。

D.弘一在写下“悲欣交集”四字后圆寂,表明他认为自己的人生既有喜的一面,也有悲的

一面,是留有遗憾的,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

E.全文不仅在写李叔同的才华——天才般的才华,更在写他坚定舍弃,对真正自由的追

求。

在当今物质至上、利益为先的商品时代,李叔同的这种追求,是照鉴我们灵魂的

一面镜子。

(2)从文章内容看,弘一进入佛门前后的人生轨迹有哪些不同?

世人对他是如何评价的?

(6分)

(3)作者在文中直接引用了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又大量地引用了名家的言论,

请简要分析这些引用的作用。

(6分)

(4)李叔同“二十文章惊海内”,可谓是传奇般的天才,在艺术事业如日中天之时毅然弃家毁业,皈依佛门,以一钵了却浮生。

你如何理解他的人生抉择?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8分)

课堂练答案与解析:

(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C给1分。

【解析】B项,“表达了作者对其人生轨

迹转变的深深的忧伤”错。

C项,“高傲的张爱玲”不确切。

D项,“是留有遗憾的,

对自己的抉择隐隐流露出悔意”错。

(2)人生轨迹:

入佛门前:

才华横溢并且外露,生活清闲雅致,交际甚广;

入佛门后:

与世隔绝无己无他,追求内心自由,淡泊名利。

(4分)

世人评价:

羡慕其对自由的追求;不解他如何做得如此决绝;

认为他成了万众景仰的奇珍、明月。

(2分,言之有理即可。

(3)引用李叔同作的《送别》和他的诗,直接表现李叔同的过人才华和其思想精神;

引用丰子恺等人的评价,表现了众人对他追求自由的高度敬仰,更加突出李叔同才

学和品性的不同凡响;

这些引用印证了作者的观点,丰富了文章内容,增加了文章的知识性,使传记具有

真实感人的力量.(每点2分)

(4)李叔同如此抉择,是因为他认为人应该追求更高层次的精神境界和崇高独立的人格。

他博学精艺,精神境界崇高,后来的出家,是一种人格的完满和升华;

他刳骨剔肉,抛妻别子,是因为他知道需求越少,得到的自由就越多。

只有舍弃尘

世的一切牵挂,才能获得心灵的真正自由;

他大彻大悟,不求虚名,清苦自守,只是为了自己的心,为了传经受禅,普度众生;

他以一钵了却浮生,他通过自由的宗教生活找到了人生境界的圆满,灵魂的归宿。

【解析】每点2分,其它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一课时专题练】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25分)

屠呦呦与青蒿素

①2015年10月5日,从瑞典斯德哥尔摩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

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理由是她发现了青蒿素,这种药品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的死亡率。

屠呦呦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本土科学家、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华人科学家。

10月6日上午,一直不愿意接受采访的屠呦呦终于把记者请进家门,一再强调“也没什么好讲的”,她还通过央视发表自己获奖感言,她说,作为一名科技工作者,获得诺贝尔奖是一项很大的荣誉,青蒿素这项生物研究成功是多年研究集体攻关的成绩,青蒿素获奖是中国科学家集体的荣誉。

②在诺贝尔奖之前,大部分人或许都不知道屠呦呦是何许人,一夜之间她蜚声国内外,而以她为领导的研发小组研制的新型抗疟疾药青蒿素也被大家所熟知。

③屠呦呦1930年12月30日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的美好期待。

她自幼耳闻目睹中药治病的奇特疗效,立志探索它的奥秘。

1951年,屠呦呦如愿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选择了当时一般人缺乏兴趣的生药学专业。

在专业课程中,她对植物化学、本草学和植物分类学最感兴趣。

大学毕业后,屠呦呦就职于中国中医研究院。

那时该院初创,条件艰苦。

屠呦呦在设备简陋连基本通风设施都没有的工作环境中,经常和各种化学溶液打交道,一度患上中毒性肝炎,但她心无旁骛,埋头从事中药研究,取得了许多骄人的成果。

其中,研制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是她最杰出的成就。

当年轻的屠呦呦开始这项研究的时候,她当然不会意识到,在漫长而曲折的研究“抗疟”的道路上,有一顶金光闪闪的王冠正在等待她来摘取。

④疟疾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世界性流行病。

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世界约数10亿人口生活在疟疾流行区,每年约2亿人患疟疾,百余万人被夺去生命。

特别是上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当时正值美越交战,在越美军因疟疾减员80多万人。

美国不惜投入,筛选出20多万种化合物,却未找到理想的抗疟新药。

因疟原虫对喹啉类药物已产生抗药性,所以,防治疟疾重新成为各国医药界攻克的目标。

继美国之后,英、法、德等国也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寻找有效的新结构类型化合物,但一直未能如愿。

⑤我国从1967年重新开始对抗疟新药的研究,从中草药中寻求突破是整个工作的主流,但是,通过对数千种中草药的筛选,却没有任何重要发现。

在国内外都处于困境的情况下,1969年,39岁的屠呦呦临危受命,出任该项目的科研组长。

她从整理历代医籍着手,四处走访老中医,搜集建院以来的有关群众来信,编辑了以640方中药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

然而筛选的大量样品,对抗疟均无好的苗头。

她并不气馁,经过对200多种中药的380多个提取物的筛选,最后将焦点锁定在青蒿上。

但大量实验发现,青蒿的抗疟效果并不理想。

她又系统查阅文献,特别注意在历代用药经验中提取药物的方法。

当她再一次转向古老中国智慧时,东晋名医葛洪《肘后备急方》中称: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可治“久疟”。

琢磨这段记载,她认为很有可能在高温的情况下,青蒿的有效成分被破坏了。

于是她改用乙醇冷浸法,所得青蒿提取物对鼠疟的效价显著提高;接着,用低沸点溶剂提取,效价更高,而且趋于稳定。

终于,在经历了190次失败后,青蒿素诞生了。

这剂新药对鼠疟、猴疟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⑥疟疾,一个肆意摧残人类生命健康的恶魔,被一位中国的女性科学家制服了。

⑦屠呦呦,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在中华科技史上谱写了一部精彩的人生传奇。

⑧“这一医学发展史上的重大发现,每年在全世界,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疟疾患者的生命。

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许多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并不在短期内显而易见。

但也有少数,它们的诞生对人类健康的改善所起的作用和意义是立竿见影的。

由屠呦呦和她的同事们一起研发的抗疟药物青蒿素就是这样一个例子。

”这是2011年度拉斯克奖的颁奖词。

⑨2015年的诺贝尔奖虽然有些姗姗来迟,但毕竟是令人庆幸的。

当颁奖词的庄严声韵回响在地球上空的时候,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

相关链接:

①2011年9月,屠呦呦获得被誉为诺贝尔奖“风向标”的拉斯克奖。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当时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

因为没有博士学位、留洋背景和院士头衔,屠呦呦被当时的媒体报道称为“三无”科学家。

获得拉斯克奖后,几十年如一日潜心科研默默无闻的屠呦呦一时间名满天下……

---(2015年12月4日中国网“中国国情”《屠呦呦参加诺奖颁奖曾被称为三无科学家》)

②我再次衷心感谢当年从事523抗疟研究的中医科学院团队全体成员,感谢全国523项目单位的通力协作,包括山东省中药研究所、云南省药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等。

对于全国523办公室在组织抗疟项目中的不懈努力,在此表示诚挚的敬意。

没有大家无私合作的团队精神,我们不可能在短期内将青蒿素贡献给世界。

---(2015年12月8日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在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的演讲《青蒿素——中医药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③523项目是指代号为“523”的疟疾防治药物研究项目,缘于越战的需要发起的一场大规模合作项目。

最突出的成果代表是研究成功了抗疟新药青蒿素。

20世纪60年代初,全球疟疾疫情难以控制。

此时,正值美越交战,两军深受其害。

越南求助于中国。

中国领导人下令,由国家科委与总后勤部牵头,组成“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1967年5月23日在北京召开“全国疟疾防治研究协作会议”。

作为一个秘密的军事科研任务,“523”成了当时研究防治疟疾新药项目的代号。

    ----(好搜百科) 

(1)下列对文本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从《诗经·小雅》的名句中取名,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

她能在医学方面有所发展的希望。

B.屠呦呦及其团队经过长期的艰苦努力,发现了可以有效降低疟疾患者死亡率的青蒿

素,因此,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

C.在原有提取青蒿的方法不能保证理想的抗疟效果之时,屠呦呦从东晋名医葛洪《肘后

备急方》中获得了启示。

D.屠呦呦从小立志探索中药的秘密,所以选择了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生药学专业,而

这一专业当时没有人选择。

E.在基础生物医学领域,少数重大发现的价值和效益在短期内显而易见,屠呦呦和她的

同事们研发的青蒿素不属于这一类。

(2)屠呦呦研发成功青蒿素的客观因素有哪些?

(6分)

(3)请分析文本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

(6分)

(4)文中说“各种肤色的人都在向这位耄耋老人表达深深的敬意”,这种敬意缘于屠呦呦在医学方面的巨大贡献,也缘于她的人格魅力。

结合文本,谈谈你对屠呦呦人格魅力的认识。

(8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抗战将领刘放吾

刘放吾,湖南贵阳人,生于1898年4月17日。

刘家祖祖辈辈靠耕读勤俭持家,家境殷实。

刘放吾的父亲喜欢读书,经常以《朱子家训》及“曾文正治家之道”训导他们。

青少年时期的读书、务农和传统的家教,让沉默寡言的刘放吾养成了吃苦耐劳的生活作风和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

1924年,黄埔军校成立。

“到黄埔军校去”成为当时年轻人最时尚的口号。

1926年6月,刘放吾从湖南省桂阳蓝嘉联合中学毕业后,深受湘军领袖曾国藩思想的影响,辗转来到广州,考入黄埔军校第六期步兵科学习军事。

三年后,刘放吾毕业,在蒋介石的中央军校教导队当了学生队排长。

在这里,士兵们操练时用的都是最新的装备,训练的也是新装备体制下的新战术。

但是,不像在战场上那样,有那么多建功立业的机会,只能认认真真地通过训练磨练意志。

刘放吾在这样的环境中,默默地、踏踏实实地干了很多年。

后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