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0930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docx

学生自主学习探索

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报告中学生自主学习探索》研究报告

自主性说明的是个人在对象性活动中的地位问题,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个人对于自己的活动具有支配和控制的权利和能力.人作为一种对象性存在物,对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必然具有依赖性,但人又不是消极地依赖性的前提下,"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使自己在同自然界,外部感性世界所发生的必然联系中处于主体地位,并按照自己的力量,需要和方式来掌握自然界和外部感性世界,依靠自己的力量来保证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这种自主性是对依赖性的一种扬弃.人只有成为自主的人,才会有主体性.相反,一个人一旦被某种信条,陈规所束缚,言行"不由自主",他便沦为工具,失去了主体性.个人在活动中是否具自主性,与活动的性质有密切关系:

第一,取决于个人与活动客体的关系的性质.个人的自主性在这里表现为个人因是客体的支配者和控制者而成为主体,能够"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的外部自然界,"而不是让自然"作为盲目力量来统治自己";第二,还取决于个人能否成为自己活动的主人,个人的自主性在此表现为能以自己的思维来支配自己的行为,去认识和改造客体,而不是盲目地顺从他人的意愿,同时还能够进行自觉的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而不是自以为是,自行其是,即个人的自律性.正如科恩所言:

"自主有两个尺度.第一个尺度描述个体的客观状况,生活环境,是指相对于外部强迫和外部控制的独立,自由,自决和自主支配生活的权利与可能.第二个尺度是对主观现实而言,是指能够合理地利用自己的选择权利,有明确目标,坚忍不拔和有进取心.自主的人能够认识并且善于确定自己的目标,不仅能够成功地控制外部环境,而且能够控制自己的冲动."

  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自主性,首先表现在他具有独立的主体意识,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自学积极的学习态度,能够在教师的启发,指导下独立地感知教材,学习教材,深入地理解教材,把书本上的科学知识变成自己的精神财富,并能够运用于实践;其次,学生还能够把自己看作是教育对象,对学习活动进行自我支配,自我调节和控制,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并利用内,外两方面的积极因素,主动地去认识,学习和接受教育影响,积极向教师质疑,请教,要求答疑相互研讨,以达到自己所预期的学习目标,这在学生的自学活动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学生的这种自主性,要求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应深入地了解和研究学生,掌握他们的认知水平,学习态度及思维方式,彩恰当的教育方式和手段,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的认识和发展潜能,为学生自主性的发挥创设条件和机会,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主动内化和主动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

  一,实验的主要项目

  

(一)实施开放型教学策略,构建开放型教学模式,在课堂主渠道培养学生的自主性.

  1,所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自主性.

  

(1)交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教师力求精讲精练,使学生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学习自己所需要的东西,秘自己的个性特长.

  

(2)开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在学生课堂座位的编排上,可以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可将课桌排列成"T"形组合等,便于学生小组学习.另外,学生的学习空间可以延伸到课外.

  (3)还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教师要尽可能鼓励学生质疑,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

  (4)尊重学生自主探索的意识.学生都有其独立的思维方式,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探索思路,并引导他们比较鉴别最佳思维方式.

  (5)教给学生自主求知的方法.学生必须掌握学法,这在各科教学中,基本上是作为常规来要求的.

  2,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1)学习目标分层,不搞统一要求.鼓励学生根据教材要求,结合自己的实际,自行拟定学习目标.对各层次的学生起到了定位,导向,激励作用,并为学生的进步设立了台阶.

  

(2)施教分层.一方面,针对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能力,采取不同的施教策略,分层要求,分层设问,分层练习,使教学适应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和现实水平;另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3)评价分层.即用不同层次的标准衡量不同层次的学生,体现差异性,注重激励性,重在有所发展.如在作业评价中,学生做对了基础题,给B100分;如果不仅做好了基础题,而且做对了拔高题,给A100分;如做错了,暂不给分,允许在弄懂并订正后,再给予不同层次的满分.

  3,为学生的合作学习架设桥梁.

  

(1)组内交往.

(2)组外扩散交往.

  4,为学生创造思维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1)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师,求新求异.当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时,教师给予客观的评价,充分肯定学生的求新求异的思维品质.

  

(2)全方位,多角度地拓展学生思维.在课堂教学中,应尽量引导学生加强各学科的横向联系,融会贯通课内外知识,并彩集体讨论形式,建立一个多向流通的信息网络.

  

(二)实施"自主选择,主动参与"策略,构建自主型活动课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拓展课教学灵活开放的优势,体现,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性.

  在澄清误解,正确定位活动课程的基础上,我们实施了如下策略:

  A,自主性A1自尊自信A2主动参与意识

  B,自律性B1学习的自我规划与监督B2道德言行的自我控制

  B3校规校纪的自觉遵守B4日常生活的自我管理

  C,适应性C1自尊自信C2交往C3竞争与协作C4承受挫折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D,创造性D1求新求异D2思路开阔,想像力丰富D3敢作敢为D4聪慧,知识面广

  E,效率感E1成就动机E2计划性E3紧迫感

  

(1)给学生选择队组的权利.为给学生选择的机会,打破年级界线,开设二十多种活动队组,相同的队组也有两个以上的班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自己的队组.在同一个队组,还可以选择不同的班级,不同的老师.这种选择督促教师努力提高自己的活动课教学水平.

  

(2)给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兴趣相同,走到了一个班,要求教师分层教学,分类要求.教师设计的教学活动也有不同层次,有的是初级班内容,有的是中级班内容.例如科技类,有的班制作植物标本,有的班搞小制作,小发明,有的班搞车模,航模等,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不同的活动内容.在标本制作班中,低年级学生可以制作简易蜡叶标本,中年级学生可制作叶,花,种子等植物标本,高年级学生可制作叶脉标本.

  (三)实行"民主型班级管理",实现"自理,自主,自治"目标,充分利用班级活动主阵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低年级学生实现学习与活动的自理,中年级实现学习与活动过程的自主,高年级要求学生实现学习与活动的自治,使学生由他律为主逐步过渡到自律为主.为了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在班级管理过程中强化了如下几个因素.

  1,尝试.一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在班干部选择上实行"自荐演讲与民主选举结合制"和"常务班长与值周班长结合制",增进了学生搞好班级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创设机会加强小组管理.我们把学生按"平衡法"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由学生自己推荐两个工作负责,有能力,学习好的学生任小组长,大小事务都让学生自己做主.三是教师,班干部与其他学生平等交流,共同促进班级工作,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处于被尊重的地位.

  2,目标.引导学生逐步理解社会,学校和家庭对他们的要求,了解自己的长处,短处,并在此基础上,明确自己和集体的努力目标,然后以此为参照来自我督促,检查平时的言行和思想.如初二

(1)将班上学生按"平衡法"分成八个大组,每组由学生推荐两名组长,负责定期组织全组同学结合小组和班级努力目标对大家各方面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自我评价),并提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3,全员参与.面向全体学生,提高所有学生素质,是主体性教育的目标.由于传统教育"只抓两头,忽视中间",只重视优生的培养,后进生的转化,使得大部分表现和学习成绩一般的学生极少受到关注.看到此种不足,我们提出了"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的方针,把班级管理事务合理分工,让学生人人自报优点,特长,自主选择管理角色.同时,班干部也打破了过去"一任几年不换"的情况.管理角色轮流互换,给每个学生提供为同学服务和锻炼多方面能力的机会.

  4,激励.首先是保持激励的经常性,其次是注意激励的多样性,既有个人激励,又有小组激励,有效地激励了合作互助精神.激励手段也不再局限于以往的奖状和奖品,而是根据小学生年龄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如组织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开展"走向大自然"等活动以示奖励.还注意激励的层次性,改变了以往仅表扬,奖励好学生的做法,对有进步,有特长的学生,也给予及时表扬,热情的鼓励,使每个学生都充满希望和动力.

  5,自主.要使学生实现由自理到自主,自治的转化,班级管理也必须由扶到放,给学生自主管理创造条件.为此,我们进行了大胆的尝试,试行"无班主任日".试行之初定在每周星期四,因为这个时间便于收和放.一段时间后,每周增加一日.无班主任日,并非放任自流,而是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宏观上控制指导,微观上放手,放手让学生干部和学生群体组织完成日常班级事务.这种自主式管理也延伸到校园管理中,强化了学生的"我是由中小主人"意识.

  二,实验的结果与分析

  本轮实验即将结束之时,我们从几个主要方面对实验结果进行了检测和评估,其成效如下:

  

(一)培养了一批身心素质,个性特长及主体性品质发展良好的中学毕业生.

  通过对结题验收前的各方面测查结果及历年积累的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可发现如下几方面的特征:

  1,身体素质方面.历年的学生体质测查数据表明,男女生体制发展总体状况良好.学生五年来体锻达标情况,合格率为96.7%,优秀充为33.6%.

  2,学科成绩方面.连续几年高考上线率超区平均,今年达到了92.5%.初中毕业生的合格率和优良率每年均超区平均.学生从进校排名倒数第9,毕业成绩一跃成为区32名.学科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3,品德发展方面.学校采用自编教材《中学生自主教育学习资料》

(一)《学会做人》的学习,及道德行为考查诚信记载等方法,对学生进行考查,合格率均为100%,道德认识问卷优秀率为96.3%.

  4,兴趣爱好及特长发展方面.统计结果表明,学生人人都有一项以上爱好,其中爱好体育及电脑的学生较多,分别占70%和73%;学生的兴趣爱好比较广泛,并且一部分学生的个性特长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5,自主学习发展的综合测查.学校采用自己编制和开发的《中学生自主学习调查表》对学生进行整班抽样测查,结果表明,学生在自理,自信心,协调性,交往能力,新颖性等方面较强;而在独立性,效率感,探索性,计划性方面还有待加强.

  

(二)探讨了有助于学生自主选择和主动参与的若干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建立了拓展课的目标和内容体系,形成了尝试性管理,目标化管理,全员管理,激励式管理,自主式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

  这些成果丰富了自主性教育实践,为学生主体性发展及主体性品质形成营造了宽松,和谐的氛围,提供了有效而可靠的保证.

  (三)制定了中学生自主学习评价指标,研制开发出《中学生自主学习问卷》.

  综上所述,本实验在总方案中提出的三项目标已经达到.尽管出于教育实验自身的特殊性,我们很难在因与果之间作一一对应的归因分析,但从三年来研究人员遵循操纵自变量的基本原则,尽力排除无关变量的干扰,加强实验过程的管理等种种努力来看,从毕业生在自主学习调查中的自理,自信,协调,交往,新颖性等项目指标上超出常模,在智力等级明显高出常模等结果来看,我们不能不得出这样一个概括性的结论:

开放型教学,自主型活动课和民主型班级管理,从总体上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三个自变量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

  三,实验的启示.

  

(一)自主性教育实验标志着整体改革研究主题的深化.

  中小学整体改革的实验经历了由模仿到创造,由宽泛到集中,由稚嫩到成熟的过程.无论是在实验研究的价值取向上,还是在实验研究方法的取舍上,都有了质的飞跃.从价值取向上讲,不再简单地从数量上去理解和追求人的发展的全面性,而是从个体生命发展的整体性,完整性,充分性,甚至尊严感上去思索教育的使命.我们同意哲学界这样一个观点:

教育的全部使命提携起来就是――成全人的整体发展;但还应进一步认识到,人的整体发展的全部精髓正在于他们的自主性发展.

  

(二)教育思想的先进性决定着教育方法选用的合理有效性.

  方法的先进与否,受制于指导人们取舍和实施方法的那种思想的先进与否.例如,如果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是否活泼主动发展"这把尺子去衡量以往的教学场景或者去评价每一种教学方法,则不难发现阻碍学生自我发展的原因,进而找出那些有利于让学生生动活泼起来,自动起来的场景和方法,并将其融入到自主性教育的思想体系和实验操作体系中去.我们在三年实验中,正是这样努力去做的.尽管子项目的要求是探索形成"体系"或"模式",但我们并不去追求程式化或表面的完美,而是努力地寻找学生真心喜欢的教育方式,以及与他们沟通,共鸣的机会.譬如教学中的学生自主选择队组的权利,选择活动内容的权利,班级管理中多种模式的尝试以及充分交往的空间的提供等等,都能将教师和学生带入一个从未有过的教育生活过程的体验之中.

  (三)学生自主性的弘扬预示了发展教育者主体性的紧迫性.

  难以设想,一个自主性缺乏的教师或家长,可以培养出自主性强的学生或子女.随着实验的进展,学生的自主性要求,主动参与意识及创造兴趣日益增长,一些教师也开始感到这种悄然而至的无形压力.事实上,一个完整的自主教育理论构架,应当包括受教育者自主性,教育者自主性和教育系统的自主性,缺一不可.促进受教育者自主发展是根本目的,教育者(包括教师,家长,教育管理工作者)的自主性是前者的条件和保证,而教育系统的自主性帽是指教育作为相对独立的社会实践,应当与其所处的社会大环境保持一种既主动适应又自主运行的主体态势,可以这样说,教育系统的自主性是前两个自主性形成与发展的基本前提.用发展的眼光看,下一步应当在总结发展学生自主性研究成果的同时,重点展开教育者自主性问题研究,进而是在区域性整体改革实验中发挥示范作用.

  四,自主学习探索

  

(一)探索自主性教育课程结构

  1,适当调整现有课程设置,选用实验教材.

  在不增加国家课程计划所规定的教学时数的前提下,根据自主性教育实验的目标要求,对现有课程设置进行如下调整.

  

(1)国家课程和学校课程相结合.

  按国家课程计划的规定,开设9门国家课程.增设校本教材《自主教育学习资料》

(一)《学会做人》.

  

(2)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相结合.

  落实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活动课程教学,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科技信息活动课,文艺特长活动课,体育卫生活动课,与学科课程相互促进.

  (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相结合.

  开足9门国家必修课程,增设英语拓展选修课程,学校开设的足球,电子琴,声乐,指挥,舞蹈,绘画等课程均列为学生自由选择课程.

  (4)长时课与短时课相结合.

  适当减少语,数学学科课时,增设技能训练课,活动课,艺体综合能力训练课等,同时,根据中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改变常规每节课40分钟的单一做法,安排一些20分钟的短时课等.

  2,探索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

  从学生主体的现实生活世界出发,组织设计活动课程的内容系列.

  活动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着眼于学生主体的现实生活世界,强调直接经验的感受和体验,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亲自操作.从这一指导思想出发,开展自主性教育的活动课程教学内容组织设计的研究工作.

  一是社会实践类活动.有"五心"公德活动,"走向社会"系列活动,啄木鸟活动,最可爱的人活动,"手拉手"城乡互助活动等5个系列.

  二是科技信息类活动.有小观察家,小科学家活动,小发明家活动,电脑朋友活动,可持续发展活动等5个系列.

  三是文艺特长类活动.有音乐活动,舞蹈活动,美术活动,大语文活动,艺体节综合活动等5个系列.

  四是体育卫生类活动.有军训活动,群体操活动,运动队活动,军事夏令营活动,红十字小组活动等5个系列.

  

(二)探索自主性教育活动课程的教学策略.

  一是鼓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项目.我们将活动课分为必修,选修两类,除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活动课之外,一律为选修活动课.我们给予了学生4种自主选择权利:

即每个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条件和需要,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活动伙伴,活动方式,活动目标.

  二是引导学生自主参与活动过程.从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学习需要出发,对活动课内容的知识深广度和学生操作的难易度有一个梯度安排:

低年级一般为单一内容活动课;中年级多为综合性活动课;高年级偏重于开展各种主题组合活动.

  三是组织学生在活动中学会创造.首先,精心选择有关智能开发内容的活动课,启迪学生的创造意识.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自我表现.再次,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利用活动课开展各种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活动,不断增强创造意识,进一步培养创造能力.

  (三)从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结合上,加强德育课程研究,构建"外展型"德育活动模式."外展型"德育活动模式是以培养社会道德生活主体为目标,以道德主体形成过程的"构建"原理为实践依据所提出的一种开放性的教育模式.其基本精神是:

主张依据社会道德生活的要求来构建学生主体的道德素质;强调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相互作用和合作,强调发挥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积极性;重视受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地参与社会道德生活实践,并在实践中完善自己的道德形象;注重因人施教,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内容.根据道德主体构建过程的一般规律和"外展型"德育活动模式的基本精神,在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上进行了初步的探索.

  

(1)营造"同化模拟"的德育环境.

  同化模拟,是指教育者在分析社会道德生活的客观需求的前提下,寻找社会,家庭道德情境与学校道德教育环境的共同之处,创设一个既有校园特色又有社会生活气息的学校道德环境,让学生在这种模拟的社会道德环境中,增强社会适应性,并学会创造自己的道德生活环境.为此,重点设计了有助于学生同化模拟的"主人"系列活动:

①"学习的主人"系列活动,如模拟图书馆阅览环境的课外学习活动系列;②"生活的主人"系列活动,如评选最佳厨师,"露一手"表演等"勤劳能手"活动系列;③"社会活动的主人"系列活动,如生态环境社会调查等社会活动.通过系列活动,让学生们学会自学,自理,自治,关心.

  

(2)设计"阶段渐进式"的德育内容."阶段渐进性",是指教育者按照学生掌握道德要求的最佳期来安排德育计划和编写教材,实施教学,做到循序渐进,逐项落实.围绕校本教材《自主教育学习资料》

(一)《学会做人》开展.

  (四)构建自主性教学活动体系

  自主性教学活动体系的实验研究是以自主性教育思想为指导,以培育学生自主性素质为目标,以课堂教学改革为核心的教学实验研究.教学活动体系是影响学生自主性素质发展的最重要的条件,即本实验研究中最重要的自变量.

  1,塑造新型师生关系.

  

(1)协调师生的认知关系.第一,协调师生知识结构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是以教材规定的知识结构为根据的,但教师自身具有的知识结构影响着他对教材知识结构的理解和处理.实际上,学生的知识结构也不是教材知识结构的简单的再现,学生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受到教材知识结构和教师知识结构的双重影响.因此,特别强调教师应具有博雅的知识.第二,协调师生认知方式之间的关系.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存在着认知方式上的差异和冲突.教学中的认识活动不是学生单向的认知过程,而是师生双向信息沟通与加工的过程,在自主性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在知识的授受过程中应具有某种认知方式的"平行关系"或对应关系.

  

(2)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关系.在教学活动中,伴随师生认识过程的一系列情感活动,意志活动以及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等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教学过程中师生认知以外的心理关系.首先是师生情感之间的关系.师生交往活动伴随着复杂而又丰富的情感生活,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存在差异,教师的情绪,情感及其表达形式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情感,也影响认知活动的效率,师生在教学情境中的交往活动是以认知活动为基础的情感互动活动.其次是师生个性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态度,动机,需要,兴趣,信念,世界观以及他们的能力,气质,性格都是相互作用的.

  (3)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伦理关系.师生关系是一种人――人关系,而不是人――物或物――物关系,在人――人关系的活动中,如何看待人的存在,如何满足人的本性需要,如何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如何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活动本身,也体现了活动本身的伦理意义.其一,教师在学生观上的伦理问题.教师的学生观是决定教学目标,教学方式的直接依据.自主性教学要求建立具有伦理意义的师生关系.教师应注重学生的人格发展,师生在人格面前,在科学面前平等,在活动中民主,尊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权利,注重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赋予课堂以生命意义.其二,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个体的关系上的伦理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与学生集体,与学生个体的关系.在处理这种关系时,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态度是否相同给予每个学生的发展机会是否一致这反映了教师在处理与学生个体的关系时的伦理和道德问题.自主性教学要求教师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一视同仁,给每个学生相同的发展机会,遵循教学的公平原则.

  2,建构"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课堂教学模式.

  

(1)开展以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组织教学交往为特色的教学组织形式.

  交往是学生自主性发展的重要条件.课堂情境的教学交往,是自主性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我们在探索自主性教学班级集体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教学组织形式的过程中,把研究的重点摆在小组合作学习及其教学交往上.力求通过如下具体的实验研究,促进教学认识的发展和学生自我意识,社会适应性等自主性素质的形成.

  ①组织.将全班学生按照学业水平,能力,性别,个性特征等分为若干个小组,每组4―7人不等,课桌按马蹄型,T型等方式排列,根据学生特长,在不同的学科教学中学生轮换担任学科组长.每个小组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学生主动参与,积极交往,合作学习,公平竞争创造条件.

  ②操作与交往.

  A,小组交往和合作学习的程序:

a任务定向.教师设计适合于小组合作学习的作业内容,学生加以选择,接纳;b组内交往.以学生为主体,先个体自主学习,独立思考,在小组内发言交往,教师对小组学习作必要的指导和调控.C全班交流.小组代表综合汇报学习结果,教师小结评价.

  B,课堂小组讨论的基本类型主要有:

a尝试探究式.小组中的每个成员与其他成员一起通过各自尝试,共同讨论,思考和探究教师设计的问题.B自学发现式.在自学课本的基础上,各自汇报发现的问题,共同研讨解决问题.C操作验证式.对解决有关问题的策略或思路,通过小组集体操作的方式加以验证.D知识梳理式.小组学生一起对所学的新知识加以整理,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C,以小级学习为中介环节,将集体教学与个别辅导相结合,把独立作业与联合攻关相结合,着眼于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创造性.

  

(2)以引导自主参与教学全过程为特色的课堂教学程序.

  自主性教学的根本目的是建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使之成为学习的主体.自主性地位不能"给予",只能靠主体在参与教学过程中自我确立.因此,我们从建构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出发,着重研究教师如何遵循学生主体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在课堂上亲历包括感知,理解,探究,发现,记忆,运用等环节在内的认知全过程,将其教学行为的着眼点,放在引起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参与行为的发展上.通过丰富生动的学科课堂自主性教学实例分析,抓住其主要特征,对教学程序设计进行理论概括,得出"主动参与――积极交往"课堂自主性教学过程的结构程序的"常式",从而进一步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