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14590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7.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docx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期中考试题二

(考试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2010.11

第I卷(共15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2分)

A.污垢(gòu)繁衍(yǎn)花蕾(lěi)波光粼粼(lín)

B.褒贬(bāo)崭新(zǎn)温馨(xīn)衣衫褴褛(lǚ)

C.恣睢(zì)折本(shé)殷红(yān)参差荇菜(xìn)

D.埠头(bù)栈桥(zhàn)缥碧(piǎo)言简意赅(hài)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学习就怕‘认真’二字。

”谈老师说:

“‘态度决定一切’,确实很有道理。

B.中国感恩教育演说家范红伟先生应邀来我校举行“感恩我们在行动”演讲报告会。

他用满腔的激情、生动的案例、动情的演说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师生。

C.李姓男子醉酒驾车,酿成惨祸后,高喊“我爸是李刚,”这是本能状态下的自我保护,还是权利的炫耀,我们不得而知。

D.印尼近日连续遭到地震、海啸与火山爆发……等自然灾害的袭击,上演了现实版的《2012》。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2分)

A.近几个月以来,大蒜、绿豆、生姜等农产品大幅涨价,疯长速度令人叹为观止,由此催生出“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B.当“超级病菌”这个名词频繁出现在大家面前时,国家卫生部呼吁,切勿草木皆兵,应保持足够的冷静与理智。

C.令广大体育迷梦寐以求的第16届广州亚运会即将拉开帷幕,精彩的比赛定会使体育迷们大饱眼福。

D.举世瞩目的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历时184天,生动诠释了“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世博理念,于10月31日闭幕。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是否选择对社会对未来负责的低碳生活方式,是衡量现代人良好文明素质的重要标准。

B.由于江海高速建成通车,使得市民去往苏中江都机场、泰州和海安大大缩短了时间,成为最快捷的通道。

C.省教育厅决定,从明年起,将赦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

届时,全省义务教育将真正实现“零收费”。

D.近日,欧美发生多起炸弹邮包事件,为防止造成严重后果,部分欧洲国家提高了安全等级。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3分)

A.《鼎湖山听泉》这篇写景散文,按照旅游者的行踪把所见所闻表现出来。

作者把泉水当作山的灵魂来写,从自己对泉水的喜爱之情不断升华之中,透露出对人生的见解。

B.《我的叔叔于勒》作者是法国的莫泊桑,这篇小说以“我”的见闻为线索,展现了金钱社会中人与人之间冷酷的关系。

C.《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305篇,这些诗分“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

D.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捕蛇者说》揭露了苛捐重赋给劳动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的现实,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疾苦的同情。

6.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上的语句最恰当一项是(3分)

做任何事情,你只有感觉它有味道,才会有兴趣。

比如喝茶,你品出了茶的清香,;比如看画,你悟出了画的神韵,才有兴趣去看它……读书也一样,,是不可能有持久的读书兴趣的。

①才感到喝茶有兴趣②才有兴趣去喝它

③你若读不出味道来④读书的味道不浓烈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第Ⅱ卷(共135分)

一、积累运用(22分)

7.根据拼音填写汉字。

(4分)

我在《鼎湖山听泉》中看到的一副yíng联,它暗合作者游览的思绪;在《林中小溪》中,读到坐在树根上的作者很qiè意,黄山chóu密的树阴和漓江cuán聚的怪石奇峰也给我留下美好印象。

8.默写(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不得分)。

(9分)

(1)黄河远上白云间,。

(王之涣《凉州词》)

(2),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3),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4)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司马迁《陈涉世家》)

(5),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6),望峰息心;,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

(7)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

(8)我想:

,无所谓无的。

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故乡》)

9.专题学习与综合性学习。

(9分)

为了打造绿色精神家园,学校开展了营造书香校园的“名著竞读”活动,同学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

九年级

(1)班学生读完《格列佛游记》后,准备出一期黑板报,初步拟定以下三个栏目,请帮忙完成内容的撰稿。

(1)“名著人物”形象栏。

(写出人名并简介其性格特点)(3分)

(2)“精彩情节”大家看。

(简要概述与此人物相关的一个精彩情节)(3分)

(3)“读后一得”交流台。

(写出你对此人物或此情节感受最深的一点体会)(3分)

二、阅读理解(53分)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完成10-11题。

(4分)

(甲)相见欢李煜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乙)虞美人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10.甲乙两首诗都写到了月亮,是比较这一意象在两首诗的中异同。

(2分)

11.甲乙两诗画线句都是写愁的名句,请任选一句赏析。

(2分)

(二)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12-15题。

(16分)

【甲文】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选自范仲淹《岳阳楼记》)

【乙文】

初,范文正公贬饶州①,朝廷方治朋党②,士大夫莫敢往别,王质独扶病③饯于国门。

大臣责之曰:

“君,长者,何自陷朋党?

”王曰:

“范公天下贤者,顾质何敢望之;若得为范公党人,公之赐质厚矣!

”闻者为之缩颈④。

(选自王辟之《渑水燕谈录》)

注:

①范文正公贬饶州:

范仲淹谥号文正,因上书主张革新与宰相发生冲突,遭诬告,贬官饶州。

②朋党:

同类的人为私利而结成的小集团。

③扶病:

抱病,带病。

④缩颈:

缩头,表示吃惊害怕。

1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4分)

①连月不开()②锦鳞游泳()

③或异二者之为()④士大夫莫敢往别()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王质独扶病饯于国门。

14.甲文中描写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有什么作用?

(3分)

15.读文品人。

(5分)

①王质说“范公天下贤者”,从甲文来看范公之“贤”表现在哪些方面?

(2分)

②范仲淹感叹“微斯人,吾谁与归”。

结合乙文,说说王质可否称得上是与范仲淹志同道合的人?

(3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

(14分)

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

朱铁志

①每个人的人生定位不同,生活态度自然就不同。

打算把自己置于生活的哪个层次、何种境界,是每一个严肃生活的人都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也决定了这个人基本的生活方式。

鲁迅立志揭出劣根性,以引起疗救的注意,所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把别人用来喝咖啡的时间用于读书写作。

哈佛大学集中了全美甚至世界最优秀的学生,他们的校训正是“追求卓越”。

是的,雄鹰不甘宇下,骏马难守圈栏。

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②所谓习惯,是一种常态,一种下意识,一种自动化,一种经过长期培养历练而形成的自然而然的状态,一种无需思考即可再现的回忆。

其程序好像早已置于大脑和肌肉中,成为一种特殊的记忆,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是优秀的外化和证明,都会使人眼前一亮,为之折服和赞叹。

③优秀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可以有一个明确的起点,但肯定没有固定的终点。

但只要不断追求,每一个阶段性的成果都会成为一个新的起点。

即便生命个体终结,后来者依然可以从他倒下的地方起步,向着更高的境界跋涉。

④优秀和勤勉是天然的盟友,是孪生兄弟。

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而勤勉的人即便不是最优秀的,起码是比较优秀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勤勉本身就是优秀的代名词。

所有天才无不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

请千万不要轻易相信天才的神话,那种似乎不需练习就能演奏的神童,那种不费吹灰之力就品学兼优的学子,我们听说过,但没见过,不可太当真。

即便有莫扎特那样的特例,于我等也毫无借鉴之可能,不可作为榜样盲目复制。

道理很简单,你是你,你不是莫扎特。

你我遍地都是,莫扎特只有一个。

哲学常识告诉我们,特例不揭示必然性。

聪明的人从来不把自己当特例,聪明人只知道下笨功夫。

⑤因为追求优秀,做什么都必须有“争创一流”的意识。

食人俸禄,尽其本分,是常人的标准,而在优秀的人看来,是起码的德性;考上名牌大学,获得全优成绩,将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是一般人梦寐以求的理想境界,而在优秀的头脑中,仅仅是一个通向优秀的起点而已。

因为定位于优秀,别人可以睡的懒觉自己不能睡,别人可以敷衍的责任自己不能推,别人可以视而不见的工作自己不能躲,别人可以心安理得的生活自己不能忍。

⑥优秀作为一种品质,当然离不开客观环境。

但真正优秀的人懂得:

命运只有把握在自己手里,才是真正的命运。

平庸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成功归结为环境好、条件好、人缘好、运气好,而把自己所有的失败归结为外在原因。

优秀的人心里明白成功离不开客观条件,但从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

他们懂得:

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他们成功的时候往往以感恩之心面对社会、面对所有帮助过他们的人,把成功的功劳归结于客观条件。

他们失败的时候,往往把原因归结为自己努力不够。

优秀的人总是说自己不行,认为自己无知;平庸的人总是利用各种机会表白、粉饰自己。

在真正优秀的人看来,世界上没有比这更愚蠢的事情了。

⑦优秀是一种酵母,把它用到生活中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果。

套用一句诗人的话:

优秀是优秀人的通行证,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摘自《人民日报》2010年4月19日,有改动)

16.认真阅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用原文语句回答。

(3分)

17.文章首段引用鲁迅、哈佛大学的事例的作用是什么?

(3分)

18.怎样才能“让优秀成为一种习惯”,阅读全文,请概括出另外的两点来。

(4分)

一是要不断追求;二是要勤勉;

三是;

四是。

19.如果把文章第④段中的“优秀的人无一不是勤勉的”一句作为观点,请你参照下面示例再写一个具体事例作论据(所举事例限制在所学初中教材的范围内)。

(4分)

示例:

闻一多日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终于写成了《唐诗杂论》。

(四)阅读下文,完成20-24题。

(19分)

伤口

周海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一只白晃晃的口琴。

①他的额头和脸颊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

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

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

他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

他只顾吹他的口琴。

可是他的脸上分明写着感激,对好心人,对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

和着曲子,他的脸上表情丰富。

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

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

男人说他是乞丐,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

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

什么?

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

男孩让了一步。

你要给那个乞丐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

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

男人拉着男孩的手,径直走到他的面前。

②恰逢一曲终了,他抬起头,舔一舔干燥的嘴唇,冲男人和男孩笑笑,然后将头深低下来,在肩膀上擦一擦汗水。

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

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

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

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

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

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

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

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乞丐……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乞丐。

他说。

你不是乞丐?

我不是乞丐。

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

他迟疑着,愣怔不动。

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

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

他感到不知所措。

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

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

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

稍等!

他喊住父子二人。

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

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

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恤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

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

男人说,对不起。

③他笑一笑,重新用笨拙并且艰难的姿势将T恤衫穿好。

他再一次低下头,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

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什么?

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

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把我当成了乞丐———只有把一个人当成乞丐,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乞丐,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他埋下头,再也不肯说话。

稍顷,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09年第17期)

20.标题解读——联系全文说说文章以“伤口”为题,有哪几层含义。

(3分)

21.感知人物——本文人物形象刻画细腻生动,其中吹口琴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请你简要概括一下他的形象。

(3分)

22.词句品味——文章画横线处都写到了吹口琴者的“笑”,请揣摩三处“笑”有何不同之处。

(6分)

23.手法欣赏——小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举例谈谈这样写的作用。

(4分)

24.拓展延伸——结合本文和下面的材料,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3分)

材料一:

亲切不可抗拒,但它应该是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微笑或伪装的面具。

——奥列利斯

材料二: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

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

一天,黔敖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

“喂,来吃粥。

”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

“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

”说完他谢了黔敖又向前走去,最终饿死在路边。

三、作文(60分)

给自己一个笑脸,让自己拥有一份坦然;给自己一个退路,让自己拥有一份希望;给自己一个祝福,让自己拥有一份快乐……亲爱的同学,你愿意给自己一个什么呢?

请以“给自己一个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结合生活实际,自选角度,自定立意,自定文体,写600字以上的文章;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人名、地名、校名;④字迹清晰工整,卷面整洁。

 

九年级语文期中试卷参考答案

第I卷(共15分)

题号

1

2

3

4

5

6

答案

A

B

A

D

D

C

第Ⅱ卷(共135分)

一、积累运用(22分)

7.楹惬稠攒

8.

(1)一片孤城万仞山

(2)窈窕淑女

(3)无可奈何花落去(4)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5)黄发垂髫(6)鸢飞戾天者经纶世务者

(7)行成于思,毁于随(8)希望是本无所谓有

9.

(1)示例格列佛刚毅勇敢,具有冒险精神,心地善良,聪明机智,谦逊好学,努力用新眼光去认识新的事物。

(2)(略)提示:

语句通顺,情节完整

(3)(略)

二、阅读理解(53分)

10.两首诗中月亮都能引起词人的去国之思,失国之悲,亡国之恨,但甲诗中的月亮是残月,渲染孤寂凄凉的气氛,乙诗中的月亮是明月,用美景更能衬托词人悲伤的心情。

11.示例:

选择乙诗,以水喻愁,显示出愁思如春水汪洋恣肆,一泻千里;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

化抽象为具象,形象地展现了作者心头无可解脱的愁苦之情。

12.放晴鱼儿心理活动没有人

13.不因外物的好坏和个人的得失而或喜或悲。

王质独自带病在京城(国都)门外为他(范仲淹)饯行(设宴送别)。

14.一阴一晴的自然风物,触发了迁客骚人的悲喜情感,引出下文对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这种更高境界的议论,并形成对比,突出主题。

15.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忧国忧民之心,“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

②示例:

王质与范仲淹是志同道合的人。

范仲淹遭贬谪时,朝廷治理朋党,众人对范仲淹避之惟恐不及时,王质却抱病为其送行。

党别人问起时,他却以能与范仲淹相提并论为荣。

16.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必定将追求优秀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作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

17.①引出中心论点,②作为论据证明中心论点,③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18.做什么都要有“争创一流”的意识;不过分依赖客观条件(或:

把命运把握在自己手里)(意对即可)

19.示例:

居里夫人埋头在实验室里用了三年零九个月,从8吨废沥青中提炼出一克镭。

(凡举教材中所涉及的事例,如海伦·凯勒、邓稼先、宋濂、司马迁等均可)

20.一是指吹口琴者伤残的肘部;二是指男人的不信任给吹口琴者所带来的尊严与内心的伤害。

21.诚实,有骨气,自强不息,乐观面对生活。

22.①体现了吹口琴者的真诚乐观;②对男人和男孩的好心的感激;③对男人道歉的宽容。

23.示例1:

男人的固执、疑虑与男孩的善良、纯真构成对比,这样能更好地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好地衬托出男人行为的极端性,从而更有力地体现出男人对吹口琴者的伤害。

示例2:

男人的一意孤行与吹口琴者的忍让宽容构成对比,这样更好地突出了人应当真诚地对待别人,尊重别人的主题。

24.示例:

每个人都有自尊,也有维护自己尊严的权利;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用真诚的心去关爱他人。

三、作文(60分)

参照中考作文评分标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