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1656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8.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docx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地理常识

公务员考试常识判断自然科技常识:

地理常识

一、太阳活动及其对地球的影晌

1.对气候的影响:

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气候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虽然目前尚未完全查明'但二者有定的相关性。

特别是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11年周期的相关性非常明显。

(1)在中高纬度,降水量与黑子数两条曲线的谷、峰的高低变化基本吻合,呈正相关性,即黑子数多的年份,降水量也多;反之,黑子数少的年份,降水量也少。

(2)不论在哪一纬度观测,太阳黑子和降水量年际变化的周期(谷一峰一谷一峰一谷一峰)基本吻合均约为11年。

2.对地球电离层的影响:

短波通信衰减或中断。

因为太阳耀斑发射的电磁波扰动了或全部吸收了电离层传播的短波无线电信号。

3.对地球磁场的影响:

磁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因为太阳大气抛出的带电粒子流使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二、时间

(一)时区

为了避免世界各地时间的混乱,国际上规定把全球分为24小时区,因为地球每21小时自转一周(共360°),即每隔经度15°为一个时区。

具体划分方法如下:

以本初子午线为基准,从西经7.5°至东经7.5°,划分为一个时区,称为中时区或零时区,在中时区以东,依次划分为东一区至东十二区;在中时区以西,依次划分为西一区至西十二区。

东十二区和西十二区各跨经度7.5°,合为一个时间。

(二)区时

每个时区的中央经线为该时区的“标准经线”;每个时区标准经线的地方时为整个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在任意两个时区之间,相差几个时区,就相差几小时。

较东的时区,区时较早。

东西十二时区时刻相同的,日期相关1天。

(三)地方时

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地表各地相对于太阳的方向不断发生变化,因而各地的时刻便依次推进。

于是,在同一瞬间,地球上的各地时刻不同。

地方时就是因经度不同而有不同的时刻,它把一天中太阳对于当地位置最高的时刻定为中午12时,遵循“东早西晚”的原则,其差异是1h/15°、4min/1°、4s/1°。

(四)北京时间

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亦即东经120°的地方时,是中国各地统一采用的法定时。

三、昼夜长短的变化与计算

1.夏半年:

昼长于夜,极圈以内有极昼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早于6点。

2.冬半年:

昼短于夜,极圈以内有极夜现象,日出的地方时刻晚于6点。

3.春分、秋分:

全球昼夜等长,日出的地方时刻为6点。

4.晨昏线(圈):

晨昏线也称晨昏圈,是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它由两条半圆线组成,即晨线和昏线。

晨线是从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分界线,晨线东侧是昼,西侧是夜;昏线是从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线,昏线东侧是夜,西侧是昼。

四、大气层

(一)低层大气和干洁空气的组成

大气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低层大气是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其中干洁空气是不含水汽和固体杂质的空气,也是多种气体组成的混合物。

其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二者约占干洁空气体积的99%。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地球大气从地面向上,可延伸到数千千米高空,根据温度、密度和大气运动情况,可将其划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

1.高层大气

自平流层顶以上到大气上界,其中80~500千米高空有若干电离层。

电离层大气中的氧分子和氦分子在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的作用下被分解为离子,大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故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2.平流层

自对流层顶至50~55千米,下层随高度变化很小,30千米以上气温随高度增加而迅速上升。

上热下冷,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是人类生存环境的天然屏障。

大气稳定,天气晴朗,没有云雨变幻,利于高空飞行。

3.对流层

该层在低纬17~18千米,中纬10~12千米,高纬8~9千米。

热量来自地面,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加上水汽杂质多,因而天气复杂多变。

因为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因而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太阳辐射透过地球大气到达地球表面,在地面和大气之间进行一系列的能量转换。

其过程包括:

1.到达地球的太阳辐射,一部分能量被大气吸收、反射和散射而削弱,只有一半左右的太阳辐射能量到达地面。

2.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同时向外放出地面辐射。

3.大气吸收了地面辐射的绝大部分同时向外放出大气辐射,大气辐射除极小部分射向宇宙空间.绝大部分又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射向地面而对地面具有保温作用。

(四)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温,并保存热量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差,但对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强。

据观测,地面辐射的75%~95%都被近地面40米~50米厚的大气所吸收,使近地面大气增温被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除一小部分被大气辐射到宇宙空间外,大部分保存在大气中,使大气温度升高。

2.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也在向外辐射热量,称为大气辐射。

大气辐射中投向地面的部分,因其方向与地面辐射相反,称为大气逆辐射。

它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一部分热量,使地面实际损失热量减少,起到保温作用。

据计算,如果没有大气,地球表面平均温度应为一23°C,实际为15°C。

大气的保温作用,使地面温度提高了38°C之多。

五、暴雨洪涝的形成条件和防御

我国是世界上多暴雨的国家之一,除了西部一些沙漠地区外,均会有暴雨出现。

大暴雨和特大暴雨主要发生在南方和东部地区,亚洲是每年全球洪水发生最多的地区。

形成条件:

源源不断的水汽供应、强烈的水汽上升运动,形成降水的天气系统持续时间较长。

监测防御:

利用气象卫星进行监测。

防洪需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进行。

工程措施包括:

修筑堤坝,整治河道,修建水库,修建分洪区等。

非工程措施是:

洪泛区土地管理,建立洪水预警系统,拟定居民的应急撤离计划和对策,实行防洪保险等。

六、厄尔尼诺现象及危害

在热带太平洋海区,一般情况下,由于受寒流的影响,东部地区的表层海水温度较低。

可是有的年份,太平洋东部海区表层海水温度异常增温,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

厄尔尼诺现象是一种综合性现象,当它发生时,赤道带大范围海区与大气相互作用失去平衡,从而形成一系列的反常现象,如信风本来由东向西吹,可是当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时,风向突然变为向东吹,使得本来位于太平洋西部的暖流位置向东移动,从而影响太平洋东岸海洋生态,如水温升高,大量鱼类死亡。

还有一种与厄尔尼诺现象相对应的拉尼娜现象。

它是指东太平洋赤道海域水温异常偏低的现象,由此引起赤道中、东太平洋信风较常年偏强、云量减少、气温偏高,而赤道西太平洋则与之相反。

拉尼娜发生时,我国夏季风会增强,北方降水增多,台风出现的次数也会增多。

七、人口迁移对环境的影响

(一)对迁入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

合理人口迁移,为迁入地提供了大量劳动力,弥补了劳动力不足,促进了落后边远地区资源开发、社会经济条件提高以及综合环境的改善;利于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社会文化信息,促进经济发展与科技文化进步;大量农村人口涌人城市,积极推动了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不利方面:

不合理的人口迁移,在一定程度上会引起或加剧迁入地的生态环境问题;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也会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加剧各种城市环境问题的程度。

(二)对迁出地的影响

有利方面:

加强了迁出地与外界社会的经济、科技、思想和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口压力大的农村,人口迁出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可以更加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农业土地资源,更好地保护农村自然环境;迁出人口从地区外获得就业机会,增加了家庭收入,利于提高家庭的生活水平,利于家乡的建设。

不利影响:

迁出的人口大多是身体素质或文化素质相对较好的年轻人,这对迁出地而言无疑是一种损失,一方面这种人口的外流易产生人才的流失,另一方面是基础教育投入多,回报少,影响迁出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关于气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沙尘暴发源于蒙古高原

B.厄尔尼诺现象是由温室气体增多引发的

C.飓风指的是在大西洋上生成的热带气旋

D.美国西海岸有暖流、东海岸有寒流通过

【答案】C

【解析】沙尘暴天气发源于内陆沙漠地区,源地不止是蒙古高原,A项错误;B、D项错误,C项正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