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28671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22.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docx

名师一号高考总复习新课标生物3234

课后限时练(三十四)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1.如图为生态系统信息传递模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

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信息传递

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

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解析 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循环是反复进行的。

答案 A

2.如图是莴苣种子的萌发率与光的波长关系。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种子接受某种波长光的信息才能萌发

B.没有信息传递,种子就不能正常萌发

C.光和光敏色素都是属于物理信息

D.萌发率的高低与波长不成正比关系

解析 光属于物理信息,光敏色素属于是细胞中的特殊物质,可以感受到多样化的物理信息。

答案 C

3.(2012·浙江宁波模拟)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常常趋向于稳态。

如图①代表载畜量对草原中生产者的净生产量的影响(净生产量即生产者光合作用所制造的有机物总量与自身呼吸消耗量的差值)。

图②表示生殖数量、死亡数量与种群大小的关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从图①可知,C点以后生态系统的稳态将受到破坏

B.从①B可知,适量的放牧不会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的稳态

C.从图②可知,P点时种群的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D.从图②可知,F点表示该环境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解析 P点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答案 C

4.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

A.花香引蝶       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

C.候鸟南飞D.警犬嗅寻毒品

解析 花香是一种气味,属于化学信息;候鸟南飞是对温度做出的反应,温度属于物理信息;豪猪遇敌害竖起刺是应对危险所做出的行为,应属于行为信息。

答案 C

5.在研究昆虫间信息传递方式时,科学家进行了如下实验研究:

①将快要化蛹的幼虫捕回实验室,置于饲养笼内,并留心观察其羽化的过程,一般来说雄蛾比雌蛾早羽化一两天,于是科学家将刚羽化的雄蛾放掉,将雌蛾养在笼内。

到了傍晚,打开窗户,奇异的现象出现了:

很多雄蛾飞进实验室,成群地围在饲养笼的附近,有的落在饲养笼上面,有的绕着饲养笼飞来飞去。

显然,这些雄蛾是被笼中的雌蛾吸引而来的。

②科学家捕捉一些雄蛾,剪断它们的触角:

有的把两根触角全部剪掉,有的只剪掉一根,有的剪去半截。

结果,没有触角的雄蛾丧失了寻找雌蛾的能力,而只有一根触角和触角剪短的雄蛾还是向饲养笼飞去,并在上面爬行。

下列有关上述实验研究的叙述,错误的是(  )

A.雌、雄昆虫之间的信息传递可能是依靠某种化学物质进行的

B.雄蛾感受信息的结构是触角

C.雄蛾触角的完整性是雌、雄蛾之间信息传递的结构基础

D.雌、雄蛾之间的这种信息传递有利于种群的繁衍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运用能力。

结合题意分析可知,雌蛾并没有发出物理信息和行为信息,那么,雄蛾飞向饲养笼很可能是雌蛾通过释放某种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的结果;结合题意分析可知,没有触角的雄蛾不能感知信息,有一根触角或剪短触角的雄蛾能感知信息,这说明触角是雄蛾感受信息的结构,而且不需要触角的完整性;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 C

6.某地的一个生态种植养殖大棚里,水底养螃蟹,水面漂浮着无土栽培的某种蔬菜,而水面上方,黄瓜藤枝枝蔓蔓。

蔬菜和黄瓜生长所需的肥料就来自螃蟹的排泄物。

同时,大棚里种了一种特殊的辣椒,能起到驱虫的作用。

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

A.只需输入太阳能即可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

B.特殊辣椒的驱虫作用依赖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

C.蔬菜和黄瓜从螃蟹的排泄物中获得养分,所以蔬菜和黄瓜也可作为分解者

D.该生态系统中螃蟹、蔬菜、黄瓜构成了生物群落,体现了群落的垂直结构

解析 该生态系统是农业生态系统,人的作用很关键,故A项错误;螃蟹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必须先被分解者分解成无机物,才能为蔬菜和黄瓜所利用,故C项错误;群落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所有生物的总和,在该生态系统中不止包含螃蟹、蔬菜、黄瓜这三种生物,故D项错误;辣椒的驱虫作用显然是利用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实现的,故B项正确。

答案 B

7.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  )

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

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

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

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

解析 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采食的信息,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但不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答案 B

8.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

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

解析 通过管理提高某一种牧草产量,会影响其他植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甚至影响某些动物的生长和种类增多,导致此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降低。

答案 B

9.新疆某地在蝗灾发生时特邀请来一批养鸭户,把几十万只鸭子放养到蝗灾严重的草原上,收到比喷洒农药杀灭蝗虫好得多的效果。

下列有关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利用农药灭虫,农药对蝗虫起选择作用,生存下来的蝗虫都是抗药性较强的

B.利用鸭子消灭蝗虫,根本目的是调整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更多地流向鸭子

C.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从生态系统的成分看,鸭子是次级消费者,鸭子与草原上的牛、羊的关系是种间互助

D.利用鸭子消灭蝗虫不仅可以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能减轻污染、保护其他生物

解析 害虫具有抗药性,通过农药的选择把具有抗药性的害虫保留下来,并遗传下去,喷洒农药不能从根本上控制害虫,但利用鸭子消灭害虫,既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而且还减轻污染,保护了其他生物,也充分利用了能量。

答案 B

10.(2012·福州质检)下列信息的传递中,与其他3种不属于同一类型的是(  )

A.小囊虫在发现榆、松寄生植物后,会发出聚积信息素,召唤同类来共同取食

B.榆树通过分泌一种化学物质,与栎树产生相互拮抗的现象

C.雄蚊能根据雌蚊飞行时所发出的低频声波而找到雌蚊

D.群居动物通过群体气味与其他群体相区别

解析 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中信息的种类。

A、B、D项都为化学信息,而C项是物理信息。

答案 C

11.语言是人类交流的手段,昆虫之间也存在着可用于交流的“信息”,使昆虫表现出复杂的行为。

昆虫的交配求偶就是通过某种信息长距离传递实现的。

如灯蛾的雌虫能吸引11km外的雄蛾,天蚕蛾的雌虫腹部或停息过新羽化的雌虫的物体,都能吸引雄虫。

为了探索昆虫交配求偶的秘密,进行如下实验:

实验一:

将某昆虫中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实验二:

将未交配的雌虫先放到封闭的玻璃管中,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捕捉到雄虫。

实验三:

将未交配的雌虫腹部用小刀割下,再放在诱捕器中,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未捕捉到雄虫。

实验四:

将未交配的雌虫放在诱捕器中,在诱捕器的周围浇一桶汽油,将诱捕器悬挂于田间,一夜后,发现捕捉到许多同种雄虫。

根据上述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一中,放在诱捕器中的雌虫能够吸引雄虫,这是由于它们之间存在某种________传递。

(2)实验一与实验二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实验二与实验三比较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四中汽油的作用是________,但仍能捕捉到雄性昆虫,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个实验使人们受到启发,可能通过这种方法来控制和诱杀害虫,请指出一种可能的作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实验一说明雌虫能够吸引同种雄虫,它们之间存在某种信息传递。

实验二说明雌虫和雄虫之间存在的信息传递被封闭的玻璃管隔开了。

实验三说明能够在雌虫和雄虫之间起着信息传递作用的物质是由雌虫腹部产生的。

实验四浇汽油是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但仍可吸引异性,说明传递信息的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答案 

(1)信息

(2)昆虫间进行交流的信息是一种挥发性的化学物质

(3)这种物质是由昆虫的腹部分泌的

(4)干扰雌雄虫之间的信息交流 这种化学物质具有较强的专一性

(5)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诱芯,置于诱捕器中,用于诱杀昆虫或将这种物质提取出来,制成溶液,于田间喷洒,干扰雌雄虫之间的正常交尾,从而达到控制害虫种群数量的目的(其他情况,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12.如图是我国南方开始尝试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式图,它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里的杂草和害虫,用作物养猪、养鸭,用秸秆培育蘑菇、生产沼气,猪、鸭粪、沼渣肥田。

请据图回答: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是__________,该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是__________,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属于第__________营养级。

(2)调查该生态系统中鼠的种群密度,常用的方法是________;调查该生态系统中稗草的种群密度,一般采用的方法是________。

(3)一般来说,农田生态系统的__________稳定性较低,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生态系统中,基本组成元素能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中不断循环,为什么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_________________。

(5)如图①是某段时间内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的种群增长率曲线,请在如图②中画出这段时间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

解析 

(1)流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光能;生产者是一个生态系统中最主要的成分;分解者主要是营腐生生活的细菌与真菌;鸭在该生态系统中占二、三两个营养级。

(2)调查动物种群密度最常用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植物种群密度的调查一般采用样方法。

(3)农田生态系统由于群落结构单一,一般来说抵抗力稳定性差。

(4)由于氮元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因此还要往农田中不断施加氮肥。

(5)根据图①可知,沼气池中产甲烷杆菌种群增长率不变,因此其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是“J”型。

答案 

(1)太阳光能 生产者(水稻和杂草) 营腐生生活的细菌和真菌(蘑菇) 二、三

(2)标志重捕法 样方法

(3)抵抗力 生物种类少、营养结构简单

(4)氮素不断通过产品输出该生态系统

(5)如图

13.某小组学生观察到某大麦田中长有许多狗尾草,还有食草昆虫、青蛙、蜘蛛和蛇类等动物活动,决定探究农田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1)假如该大麦田的承包者由于某种原因完全终止了对大麦田的各种管理活动,那么一段时间后,该农田生态系统中占优势地位的生物将是__________。

(2)该农田中,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称为__________。

请依据调查情况,在方框内表示该农田中可能形成的食物网。

(3)若某一种食草昆虫的食物中,大麦和狗尾草之比是4:

1,则该昆虫增加1克体重,至少需要消耗大麦__________克。

(4)研究中发现,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分别种植大麦和狗尾草,它们都生长良好。

如果把二者的种子混匀后播种,则大麦正常生长,而狗尾草生长得明显矮小。

有关上述现象的产生,有同学设想是大麦的根部分泌物抑制了狗尾草的生长。

试根据下列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补充实验步骤,探究大麦与狗尾草之间是否存在这种关系。

一、材料用具:

狗尾草幼苗、大麦幼苗、完全培养液、实验容器等

二、方法步骤:

①将大麦幼苗用完全培养液培养,实验容器、光照、空气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同学们要得出“大麦的根部某些分泌物会抑制狗尾草的生长”这一结论,应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出现这一实验现象的可能原因除了同学们的假设外,还可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狗尾草作为野生物种,比大麦对环境具有更强的适应能力,所以当承包者停止对大麦的管理活动之后,狗尾草会迅速生长起来,成为优势种群。

(2)群落是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作用的所有生物的总和。

根据题干描述,将除分解者之外的所有生物连接成食物网。

(3)当问至少需要消耗多少时,用最高能量传递效率20%计算,1÷20%×

=4(克)。

(4)解答实验题目时,注意单一变量原则与对照原则的应用,根据题设要求合理设置对照和安排实验。

答案 

(1)狗尾草

(2)生物群落

(3)4

(4)②把长势相同的狗尾草幼苗分为A、B两组,每组各20株 ③A组用完全培养液培养,B组用培养过大麦的完全培养液培养,两组培养液等量,实验容器、空气、光照等外界条件符合要求 ④一段时间后,观察A、B两组狗尾草的生长情况

B组狗尾草幼苗比A组狗尾草幼苗长势差(或B组狗尾草生长状况不良) 培养过大麦的完全培养液中缺乏狗尾草生长所必需的某些矿质元素

教师备用资源

1.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

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

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种间关系

解析 此题考查信息传递的种类、特点及其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主要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可以发生在生物与生物之间及生物与环境之间,并不一定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

信息传递对于生物种群的繁衍、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过程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答案 D

2.稻-鸭-萍共作是一种新兴的生态农业模式,其中,水生植物红萍(满江红)适生于荫蔽环境,可作为鸭子的饲料,鸭子能吃有害昆虫并供肥,促进水稻生长,对以此模式形成的生态系统,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该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是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B.鸭子既是初级消费者,又是次级消费者

C.生物群落由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组成

D.水稻和红萍分层分布,能提高光能利用率

解析 生态系统的功能有三个方面: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本模式主要体现了前两者;该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为红萍→鸭,水稻→有害昆虫→鸭等,鸭在前一条食物链中为初级消费者,在后一条食物链中为次级消费者;生物群落是指一定时间某一区域所有生物的总和,除水稻、红萍、鸭子和有害昆虫外,还包括其他生物;水稻和红萍的分层分布可以提高光能利用率。

答案 C

3.下列事例中,属于恢复力稳定性的是(  )

A.由于滥砍乱伐,长江流域森林面积急剧减少,引发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

B.当天气干旱时,草原生态系统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C.乡村一个池塘,每天都有人到池塘边洗东西,可每天早晨池水依然清澈如故

D.一个相对封闭的生态系统中闯入某种大型肉食动物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直到恢复原来的状态

解析 抵抗力稳定性是指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恢复力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原状的能力。

A在受到外界干扰破坏后没有恢复原状;B和C都抵抗了外界干扰而保持原状,属抵抗力稳定性;只有D项在大型肉食动物闯入封闭生态系统后,经过各成分相互作用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

答案 D

4.(2011·安徽)大熊猫和华南虎都是我国的珍稀保护动物,它们体型相近,曾经同域分布,一度都有较大的种群数量。

由于栖息地破坏导致它们的数量锐减,目前野生大熊猫仅有1600只左右,而华南虎在野外已基本绝迹。

(1)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分析,大熊猫比华南虎有一定生存优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成年大熊猫经常用尿液和肛腺的分泌物在岩石或树干上进行标记,这种行为传递的信息类型属于________。

(3)目前,野生大熊猫分布在六个彼此隔离的种群中,通过建立生态廊道沟通各种群,可以使种群间发生________________。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栖息环境,以提高________,是提高大熊猫种群密度的根本措施。

解析 食物链越长,能量损耗越多。

大熊猫属于初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相对多;华南虎属于次级消费者,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少。

(2)大熊猫靠分泌物作记号,实际上是利用分泌物发出的气味来传递信号,所以应属于化学信息。

(3)建立生态廊道可使大熊猫的不同种群间相互联系,进行基因交流。

(4)建立自然保护区,改善大熊猫的生活环境,提高大熊猫的环境容纳量,有利于大熊猫的生存和繁衍,提高大熊猫的种群密度。

答案 

(1)大熊猫比华南虎的营养级低,获得的能量相对较多

(2)化学信息

(3)基因交流

(4)环境容纳量(或K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哲学历史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