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32303 上传时间:2023-08-16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274.9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docx

浙江省杭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模拟卷生物试题

浙江杭州2019届上学期高三生物模拟卷十一

一、选择题

1.下列化合物中不含N元素的是

A.胞嘧啶B.ATPC.RuBPD.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糖类的组成元素是C、H、O,脂质的组成元素为C、H、O,有的含有N、P,蛋白质的组成元素为C、H、O、N,有的含有S、P,核酸、ATP、磷脂的组成元素均为C、H、O、N、P。

【详解】胞嘧啶是含氮的碱基,含有N元素,A不符合题意;ATP的组成元素为C、H、O、N、P,含有N元素,B不符合题意;RuBP是核酮糖二磷酸,由C、H、O、P构成,不含N元素,C符合题意;DNA的元素组成为C、H、O、N、P,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物质中,在饥饿情况下不会出现在人体的内环境中的是

A.氧气B.胰岛素C.胆固醇D.肝糖元

【答案】D

【解析】

【分析】

1、血浆、淋巴、组织液构成人体内环境,也叫细胞外液。

2、内环境的成分:

①小肠吸收的物质在血浆、淋巴中运输:

水、盐、糖、氨基酸、维生素、血浆蛋白、甘油、脂肪酸等。

②细胞分泌物:

抗体、淋巴因子、神经递质、激素等。

③细胞代谢产物:

CO2、水分、尿素等。

【详解】氧气由血红蛋白运输,在氧分压低的地方释放,经由血浆、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可存在于内环境中,A不符合题意;胰岛素是胰岛B细胞分泌的能发挥调节作用的激素,随体液运输到全身各处,能存在于内环境中,B不符合题意;胆固醇可存在于血浆,参与血液中脂质的运输,C不符合题意;糖原在骨骼肌细胞及肝脏细胞中合成并储存,一般不会出现在内环境,D符合题意。

故选D。

3.有关ATP和ADP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多,从而保证了生命活动所需能量的持续供应

B.ADP分子中戊糖是脱氧核糖

C.①反应释放能量可以用于吸能反应

D.②反应所需能量只能来自细胞呼吸

【答案】C

【解析】

【分析】

ATP既是贮能物质,又是供能物质,因其中的高能磷酸键中储存有大量能量,水解时又释放出大量能量;ATP在活细胞中的含量很少,因ATP与ADP可迅速相互转化;细胞内ATP与ADP相互转化的能量供应机制,普遍存在于生物界中,是生物界的共性;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详解】生物体内的ATP含量很少,可通过ATP与ADP的相互转化迅速形成,A错误;ADP分子中五碳糖是核糖,B错误;ATP为直接能源物质,水解释放的能量可用于细胞内的吸能反应,C正确; ②反应所需能量可来自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D错误。

故选C。

【点睛】本题考查了ATP的作用和意义,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吸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分解相联系,放能反应一般与ATP的合成相联系。

4.下列关于人体厌氧呼吸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氢和氧反应生成水B.两个阶段都在细胞溶胶中进行

C.只有第二阶段可以生成ATPD.葡萄糖分解产生酒精和二氧化碳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体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的过程:

  

(1)有氧呼吸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

1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在线粒体基质中进行。

  

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6H2O

20[H]+6CO2+少量能量(2ATP)  

第三阶段:

在线粒体的内膜上,这一阶段需要氧的参与,是在线粒体内膜上进行的。

  

反应式:

24[H]+6O2

12H2O+大量能量(34ATP)  

(2)无氧呼吸的二阶段:

  

第一阶段:

在细胞质的基质中。

  

反应式:

1C6H12O6(葡萄糖)

2C3H4O3(丙酮酸)+4[H]+少量能量(2ATP)  

第二阶段:

在细胞质基质  

反应式:

2C3H4O3(丙酮酸)+4[H]

2C3H6O3(乳酸)

【详解】人体细胞无氧呼吸不产生水,A错误;根据分析内容可知,无氧呼吸的两个阶段均在细胞质基质中进行,B正确;无氧呼吸只在第一阶段产生还原氢,C错误;人体细胞无氧呼吸的产物只有乳酸,D错误。

故选B。

5.遗传信息表达的过程中,mRNA的三个碱基是UAC,则DNA编码链上对应的三个碱基是

A.ATGB.TACC.TUCD.AUG

【答案】B

【解析】

【分析】

DNA的模板链能与mRNA上的碱基互补配对。

遗传密码:

又称密码子,是指mRNA上能决定一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

反密码子:

是指tRNA的一端的三个相邻的碱基,能专一地与mRNA上的特定的3个碱基(即密码子)配对。

【详解】信使RNA的三个碱基是UAC,而mRNA是以DNA分子的一条链为模板转录形成的,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转录该信使RNA的一条DNA模板链上对应的三个碱基是ATG,其编码链与RNA的模板链之间互补配对,故编码链的碱基为TAC,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密码子、反密码子和遗传信息的概念,掌握三者之间的关系,能结合所学的知识作出准确的判断.

6.关于右图所示的生理过程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涉及的碱基配对方式是A-U、G-C、T-A、C-G、U-A

B.该图表示的生理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主要由线粒体提供

C.该图表示原核生物中边解旋边转录的特点

D.该图所示的生理过程还需要解旋酶、合成蛋白质的酶、DNA聚合酶等

【答案】A

【解析】

由转录碱基互补配对可知,A-U、G-C、T-A、C-G,但DNA没有U,A错误;图示为原核细胞中的生理过程,原核细胞没有线粒体,B错误;该图表示边解旋边转录的特点,C正确;图示为转录和翻译过程,不是DNA复制过程,不需要DNA聚合酶,D错误。

【考点定位】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7.下列关于艾滋病的说法,错误的是()

A.艾滋病毒侵入细胞后,主要依靠体液免疫清除

B.艾滋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降低机体免疫能力

C.艾滋病毒一般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传播

D.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

【答案】A

【解析】

【分析】

1、关于“艾滋病”,考生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

 

(1)艾滋病的中文名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其病原体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2)艾滋病的致病原理:

HIV病毒进入人体后,与人体的T淋巴细胞结合,破坏T淋巴细胞,使免疫调节受到抑制,使人的免疫系统瘫痪,最后使人无法抵抗其他细菌、病毒的入侵,让人死亡。

 

(3)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包括:

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

 

2、侵入到人体内的病毒往往先通过体液免疫过程阻止病毒的散播,再通过细胞免疫过程予以消灭。

【详解】艾滋病毒侵入细胞后,主要依靠细胞免疫清除,体液免疫只能清除内环境中的抗原,A错误;艾滋病毒主要攻击辅助性T细胞,T细胞既可以参与体液免疫又可以参与细胞免疫,故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会降低机体免疫能力,B正确;艾滋病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有血液传播、性传播、母婴传播,一般不会通过一般的身体接触或空气传播,C正确;艾滋病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所引起的一种严重的传染性疾病,D正确。

故选A。

【点睛】识记艾滋病的中文名称、致病原理及传播途径等,才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8.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凋亡和癌变的描述,错误的是

A.细胞的衰老和细胞的凋亡都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有关

B.细胞的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强

C.癌细胞容易转移是因为细胞表面的粘连蛋白很少或缺失

D.同一个体细胞多样性的根本原因是细胞中的mRNA的多样性

【答案】B

【解析】

细胞的衰老和细胞凋亡都与相关的蛋白质有关,与基因的选择性表达相关,A正确;细胞分化程度越高,细胞的全能性越低。

B错误;癌细胞容易转移是因为糖蛋白减少。

C正确;同一个体细胞中的DNA都相同,不同的原因是基因的选择性表达。

也就是mRNA不同。

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的生命历程

【名师点睛】细胞凋亡、衰老、癌变、坏死的区别

项目

细胞凋亡

细胞衰老

细胞癌变

细胞坏死

与基因的关系

受基因控制

可能有关

基因突变

不受基因控制

细胞膜的变化

内陷

皱缩

糖蛋白

减少

破裂

形态变化

破裂

细胞萎缩

呈球形

外形不规则变化

影响因素

受基因严格的控制

内、外因共同作用

物理、化学、病毒等致癌因子

电、热、冷、机械等各种不利因素

对机体的

影响

对机体

有利

对机体

有利

对机体

有害

对机体

有害

9.以抗螟非糯性水稻(GGHH)与不抗螟糯性水稻(gghh)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F2的性状分离比为9:

3:

3:

1。

则F1中两对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关系是

A.

B.

C.

D.

【答案】C

【解析】

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同一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不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不会出现9:

3:

3:

1的性状分离比,A错误;图中等位基因位于同一条染色体上,不存在该种情况,B错误;图中两对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它们的遗传遵循基因自由组合定律,自交后代会出现9:

3:

3:

1的性状分离比,C正确;图中G和H、g和h为非等位基因,不会出现在同源染色体相同位置上,D错误。

10.甲、乙、丙分别表示真核细胞核基因传递与表达的相关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乙、丙过程需要的原料不同B.乙、丙过程碱基互补配对方式相同

C.丙过程涉及到三种RNAD.丙过程进行的方向是从左向右

【答案】B

【解析】

【分析】

分析题图:

图示为真核细胞中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其中甲以DNA分子的两条链为模板分别合成子链,应为DNA分子的复制过程,乙以基因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子链,应为转录过程;丙以mRNA为模板合成肽链,应为翻译过程。

【详解】甲是DNA复制,原料是脱氧核苷酸;乙是转录,原料是核糖核苷酸;丙是翻译,原料是氨基酸,A正确;乙转录是DNA和RNA之间的碱基配对(A与U配对,T与A配对,G与C配对),丙翻译过程是RNA和RNA之间的碱基配对(A与U配对,G与C配对),B错误;丙过程合成物质是多肽,该过程需要3种RNA(信使RNA、核糖体RNA、转运RNA)参与,C正确;观察图丙中合成的多肽链,可推知翻译是沿mRNA从左向右进行的,D正确。

 

故选B。

【点睛】本题结合遗传信息的传递和表达过程图解,考查DNA分子的复制、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要求考生识记DNA分子复制、遗传信息转录和翻译的过程、场所、条件及产物,能对三者进行比较,再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1.在探索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做了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此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B.可分别用含32P和35S标记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

C.用同位素32P标记的一组实验中,放射性主要分布在试管的上清液中

D.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中,可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检测不到35S标记的蛋白质

【答案】D

【解析】

【分析】

噬菌体侵染细菌过程:

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

噬菌体的DNA;原料:

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

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

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

结论:

DNA是遗传物质。

【详解】由于噬菌体的成分只有DNA和蛋白质,没有RNA,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不能证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A错误;噬菌体是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在完全培养基中直接培养,所以标记噬菌体的方法是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分别培养细菌,然后再分别用含32P和35S细菌的培养基培养噬菌体,B错误;由于检测放射性时无法检测是32P还是35S发出的,所以如用32P、35S共同标记一组噬菌体的DNA和蛋白质,则无法确认何种物质注入了细菌体内,因此要分别用含有32P的T2噬菌体和含有35S的T2噬菌体进行侵染实验,C错误;细菌裂解释放的噬菌体中,可检测到32P标记的DNA,但检测不到35S标记的蛋白质。

因为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噬菌体在侵染细菌时,蛋白质没有进入细菌,留在外面,经过搅拌、离心后,35S主要存在于上清液中,D正确。

  

故选D。

12.下列有关细胞分化、衰老及死亡的叙述,正确的是

A.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功能及遗传物质上发生差异的过程

B.细胞衰老会发生细胞体积减小、酶活性降低及细胞核体积增大等现象

C.细胞分化发生在多细胞生物的胚胎期,细胞衰老与死亡发生在老年期

D.细胞凋亡过程中所有酶活性都降低

【答案】B

【解析】

【分析】

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功能及结构上发生差异的过程,其遗传物质不会改变;

细胞衰老的特征:

①细胞内水分减少,体积变小,新陈代谢速度减慢;

②细胞内酶的活性降低;

③细胞内的色素积累;

④细胞内呼吸速度减慢,细胞核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颜色加深.线粒体数量减少,体积增大; 

⑤细胞膜通透性功能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细胞分裂、分化、衰老和凋亡都发生在整个生命进程中。

【详解】细胞分化是细胞的后代在形态、功能及结构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其遗传物质不会改变,A错误;衰老细胞会发细胞体积减小、大多数酶活性降低及细胞核体积变大等现象,B正确;细胞分化、细胞衰老与死亡发生在生物体的整个生命过程,C错误;细胞凋亡过程中与凋亡有关的酶活性增强,D错误。

故选B。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分化、衰老、凋亡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13.下列探究过程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的是

A.果蝇的白眼遗传B.光合作用的过程

C.生长素的发现D.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提出

【答案】B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摩尔根的果蝇杂交实验、探究光合作用的历程、生长素的发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构建的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通过果蝇的眼色杂交实验发现了果蝇的白眼的遗传规律,A错误;在探究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鲁宾和卡门用同位素标记法,用18O分别标记C02和H2O,一组植物提供C1802和H2O,另一组植物提供C02和H218O,分析两组植物释放的O2,证明:

光合作用释放的氧全部来自水,卡尔文等用14C标记C02,供小球藻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其放射性,最终探明了CO2中碳元素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的碳的转移途径,可见,在此探究过程中使用了同位素示踪技术,B正确;生长素的发现,是科学家通过研究植物的向光性的过程中发现的,没有使用同位素示踪技术,C错误;沃森和克里克采用了建构物理模型的研究方法,提出了DNA双螺旋结构模型,D错误。

【点睛】本题借助科学发展史进行考查,这提醒我们:

在平时的学习中除了要熟记并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外,还要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14.下列关于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指数增长的种群没有死亡率

B.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

C.种群密度大小是决定生物益或害的依据

D.性比率不是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

【答案】C

【解析】

J型增长是在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和没有敌害等理想条件下,种群的数量持续增长,具有一定的增长率,但是并不是没有死亡率,A项错误;年龄金字塔的宽度代表各年龄组的个体数所占的比例,B项错误;种群密度的大小是决定生物对人类益或害的依据,C项正确;性比率是指种群内两性个体数量的相对比例,属于种群内个体特征的统计值,D项错误。

15.下列关于高等植物细胞的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前期由细胞两极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

B.间期结束时染色体数目加倍

C.末期通过细胞膜向内凹陷形成两个子细胞

D.G1期进行DNA的复制

【答案】A

【解析】

【分析】

1、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2、动物、高等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

【详解】细胞分裂前期,高等植物细胞由两极物质发出纺锤丝构成纺锤体,A正确;细胞分裂间期进行DNA复制,DNA复制结束后DNA的数量加倍,但染色体数目不加倍,B错误;高等植物细胞分裂末期,由细胞板向四周延伸形成新的细胞壁,最终将细胞一分为二,C错误;间期又分为G1、S和G2期,其中S期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D错误。

故选A。

【点睛】本题考查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要求考生识记细胞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动植物细胞有丝分裂过程的异同,能结合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各选项。

16.图是某细胞结构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该图的叙述,错误的是()

A.该图可表示植物细胞

B.2和4由两层单位膜构成

C.3是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

D.1是利用光能合成有机物的场所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分析图示可知,1为液泡、2为线粒体、3为高尔基体、4为叶绿体。

【详解】图示中含有细胞壁、大液泡和叶绿体,可表示植物细胞,A正确;2为线粒体、4为叶绿体,二者均含有两层膜,B正确;③是高尔基体,是细胞中的物质转运系统,C正确;1是液泡,光能合成有机物的场所为4叶绿体,D错误。

故选D。

17.农田被恢复成山林(退耕还林)以后,生态系统随之发生一些变化。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物种的数目变少B.群落结构变简单

C.食物网变复杂D.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变弱

【答案】C

【解析】

农田被恢复成山林(退耕还林)以后物种的数目变多、群落结构变复杂、食物网变复杂、抵抗外力干扰的能力变强。

【考点定位】群落演替

18.下列关于生物遗传与进化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个体数量一定比隐性性状个体多

B.X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个体中易于表现

C.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相等时,显性性状个体数量多

D.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大的一定是显性基因

【答案】C

【解析】

一对相对性状中,显性性状个体数量不一定比隐性性状个体多,哪种性状的个体数量多由环境决定,A项错误;伴X染色体显性遗传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个体中更易于表现,由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在雌性个体中只有隐性纯合时才能表现,而在雄性个体中只要有一个隐性基因就能表现,所以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基因控制的性状在雌性个体中不如在雄性个体中易于表现,B项错误;由于显性性状包括显性纯合子和杂合子,所以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相等时,显性性状个体数量多,C项正确;在一对等位基因中,基因频率大的一定是控制适应环境的性状的基因,D项错误。

【考点定位】生物的遗传、生物的进化

19.下列关于有丝分裂过程的描述正确的是

A.分裂间期的合成期发生蛋白质合成B.G2期合成DNA复制所需要的蛋白质

C.核膜在前期解体为小泡D.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发生在末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

 

(1)间期:

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 

(2)前期:

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 

(3)中期:

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 

(4)后期:

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 

(5)末期:

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

【详解】分裂间期的合成期指的是S期,S期主要进行DNA复制,A错误;分裂间期的G2期时DNA复制已经完成,此时合成与分裂期有关的物质,B错误; 有丝分裂前期核膜开始解体,形成分散的小泡,在较晚时候出现了纺锤体,C正确;动物细胞的胞质分裂开始于后期,D错误。

故选C。

20.图1为质壁分离及其复原实验流程图,图2为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某植物细胞质壁分离实验结果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图1实验没有设置对照

B.图2若视野比较暗,则只能通过调节反光镜使视野变亮

C.图2是图1中F处的实验结果观察图

D.图2细胞若继续发生质壁分离,则该细胞的吸水能力不断增强

【答案】D

【解析】

图1实验前后自身对照,A错误;图2若视野比较暗,可以通过调节反光镜或光圈来使得视野变亮,B错误;图2细胞处于质壁分离状态,是图1中D处的实验结果观察图,C错误;细胞在质壁分离的过程中,不断失水,其吸水能力不断增强,D正确。

21.有关艾滋病(AIDS)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HIV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酸

B.HIV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特别是B淋巴细胞

C.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严重减退而体液免疫功能不受影响

D.AIDS患者出现病症的直接原因是其它病原体感染

【答案】D

【解析】

【分析】

艾滋病是因为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后导致的免疫缺陷病。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随着T淋巴细胞的大量死亡,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艾滋病的传播途径有:

性接触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等。

【详解】HIV病毒只含有RNA一种核酸,HIV的遗传物质是RNA,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是核糖核苷酸,A错误;HIV主要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T淋巴细胞,B错误;由于T细胞也参与体液免疫,所以患者的体液免疫功能也受影响,C错误;HIV主要攻击和破坏的靶细胞为T淋巴细胞,导致人体免疫力降低,病人大多死于其他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或恶性肿瘤,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主要是对艾滋病的发病机理和传播途径,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和识记能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艾滋病的发病机理。

22.等位基因(A/a)位于某种昆虫的常染色体上,该种昆虫的一个数量非常大的种群在进化过程中,a基因的频率与基因型频率之间的关系如图。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

B.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自然选择、随机交配、迁入和迁出等

C.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

D.A基因频率为0.25时,Aa的基因型频率为0.75

【答案】C

【解析】

【分析】

分析曲线图可知,随着a基因频率的增加,A基因频率减少,则a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AA个体数量不断减少,Aa个体数量先增加后减少。

因此Ⅰ代表AA的频率,Ⅱ代表aa的频率,Ⅲ代表Aa的频率。

【详解】根据分析可知,Ⅰ、Ⅱ、Ⅲ分别代表AA、aa、Aa的频率,A错误;能使种群基因频率发生改变的因素有突变、选择、迁入和迁出等,随机交配不能改变种群基因频率,B错误;a个体数量不断增加,说明a基因控制的性状表现类型更适应环境,C正确;A基因频率为0.25时,a基因频率为0.75,Aa的基因型频率为2×0.25×0.75=0.375,D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