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4367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6.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docx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

小学二年级交通安全手抄报图片大全

 

1、穿马路,跨护栏少公德,多危险。

2、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请您注意交通安全。

3、过马路不着急红灯停,绿灯行。

5、酒后驾车,拿命赌博。

6、出车在外亲人挂念,平安归来全家幸福。

7、好人一生平安,好车一路平安。

8、两车相遇,请油门松一松、刹车带一带、方向驾一把。

9、交通法规是您的生命之友。

10、文明、规范的交通行为是您安全和幸福的保障。

遵守交规,储蓄安全,

心无交规,路有坎坷。

狭路相逢,让字当头,

礼让礼让,人车无恙。

违章超速,危机四伏,

违章超载,得不偿失。

酒后驾车,拿命赌博,

一次车祸,一生痛苦。

处罚违章,毫不留情,

遵守交规,关爱生命。

居安思危,有备无患,

生命一次,平安一生。

一、人行横道

在车行道上,有一条一条用白色直线连成的“走廊”,这就是人行横道,它是专门为行人横过马路而漆划的。

驾驶员看见人在人行横道内行走就会减速慢行,所以行人在人行横道内过马路比较安全。

二、人行天桥

在城市交通繁忙的路口,因来往行人和车辆特别多,为了保证行人的安全和车辆的畅通,架设了雄伟美观的人行天桥,行人在人行天桥上过马路最安全。

三、道路与交通信号道路交通信号分为:

指挥灯信号、车道灯信号、人行横道灯信号、交通指挥棒信号、手势信号。

简介如下:

1、指挥灯信号

绿灯亮时,准许车辆、行人通行,但转弯的车辆不准妨碍直行的车辆和被放行的行人通行;

黄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但已越过停止线的车辆和已进入人行横道的行人,可以继续通行;

红灯亮时,不准车辆、行人通行

绿色箭头灯亮时,准许车辆按箭头所示方向通行;黄灯闪烁时,车辆、行人须在确保安全的原则下通行。

右转弯的车辆和T形路口右边无横道的直行车辆,遇有前款二、三项规定时,在不妨碍被放行的车辆和行人通行的情况下,可以通行。

前两款规定亦适用于列队行走和赶、骑牲畜的人员。

2、车道灯信号绿色箭头灯亮时,本车道准许车辆通行;

红色叉形灯亮时,本车道不准车辆通行。

3、人行横道灯信号绿灯亮时,准许行人通过人行横道;

绿灯闪烁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但已进入人行横道的,可以继续通行;红灯亮时,不准行人进入人行横道。

小学6年级语文《观察的范围》标准优秀教学设计

小学6年级语文《观察的范围》标准优秀教学设计

篇一: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观察的范围》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主要让学生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变化,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根据课标要求及教材的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过程与方法:

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

的过程,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学难点:

在网络环境的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逐步培养学生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二、设计理念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新课程教学要注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中要采用多种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根据这一要求并结合本课特点,我在教学中充分整合网络课程资源,以文、声、图、像的形式,把学生的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结

合起来,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与此同时,通过互联网拓展延伸,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查阅知识、互动交流的平台,这样,既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交流的能力。

三、课件运用

下面,我将结合教学过程谈一谈课件的运用: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

1、课件出示眼睛图片,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

(板书课题)

2、课件展示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使学生了解一些信息。

二、体验过程

1、活动一:

做一做(配音)

师:

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好吗?

(好)请同学们翻开数学书立在桌面上,请你将你的笔袋放到数学书的后面,请你坐直。

你能看见你的笔袋吗?

为什么?

师:

不准移动你的数学书,不准移动你的笔袋,也不准变换自己的位置,你能想个办法看见笔袋吗?

(站起来就能看见了)为什么现在就能看见了呢?

师总结:

刚才我们坐着的时候,视线受到了数学书的阻挡,所以我们就看不见笔袋,而当我们站起来的时候,视线没有受到阻挡,我们就能看见笔袋了。

看来观察的范围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

2、活动二:

画一画

课件出示桃子图片(老师读)秋天到了,桃子都成熟了,看!

落的满地都是呢,有只小猴闻到香味赶来了,前面有一堵墙,什么都看不到了,真着急呀,没关系,爬树可是我的强项,爬到旁边的树上去看一看吧。

(提高学生兴趣)

师:

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它是从这一点进行观察的,(描出这个点)我们把它叫做观察点,我们把它确定为点A,那小猴在点A处能看到墙内的哪些地方呢?

谁愿意到前面来指一指。

从A》点到墙角之间这几个桃子,小猴子能不能看到呢?

师:

我们可以把小猴子的眼睛看做一个点,墙的最上端看做一个点,在这两点之间进行连线。

(学生很直观观察到两点一线,眼睛位置到障碍物的最高点)师:

如果小猴继续往上爬,(边说边在图上标注出来)爬到B处或者更高的C处,那下面的问题你能解决吗?

请你先想一想,再翻开书画一画,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一下画法和想法。

1题:

指名画,并说明画法,指出离墙最近的点和看到的范围。

2题:

(学生边汇报边课件展示画法,节省课堂的上订正时间。

)总结板书:

观察范围随着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

(齐读一遍)

活动三:

试一试

1、画出夜晚路灯下杆子的影子。

师:

刚才我们研究了小猴子的观察范围,那你们注意过自己在路灯下的影子吗?

(注意过)那你有什么样的发现?

生:

我发现自己的影子在路灯下忽长忽短的。

师:

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现象呢,研究了下面这道题,你就会明白了。

这里有四根同样高的杆子,你能画出它们在同一盏路灯下的影子吗?

生自己练习画

师:

指名画,你能说出你是怎么画的吗?

师:

你有什么发现?

生:

同样高的杆子离路灯越近,影子就越短:

离路灯越远,影子就越长。

师:

如果我们把这四根同样高的杆子看作一个人,那刚才的问题你能解释了吗?

为什么人的影子在路灯下会忽长忽短呢?

生解释。

同学们真不简单,都能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了,那接下来我们去公路上看一看吧。

三、应用知识

活动四、说一说

1、(课件出示),有一辆小轿车在公路上行驶,前方有两座建筑物。

客车行驶到某一位置时(如位置①),司机能够看到建筑物B的一部分。

师:

司机能够看到的是哪一部分呢?

是如何确定的呢?

接下来还有两个问题,谁来读题。

(指名读题)

(1),如果小轿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的部分是如何变化的?

(2)小轿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

为什么?

生汇报,师演示。

2、(出示课件)师:

我们都知道猫和老鼠是一对天敌,当猫看到老鼠就会扑上去捉住它,有这么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到残墙的后面,可是小猫在残墙前,小老鼠可以在哪个区域活动又不会被小猫发

现呢,你们愿意帮助它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你在图2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请你先在小组内部交流一下。

愿意到前面来画一下?

生到前面画并说清楚是怎么画的。

然后指出哪个范围是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哪个范围小猫能够看到。

师课件订正。

我们顺利的解决了这个问题,老师代表小老鼠谢谢大家了。

3、课件出示判断,节省练习时间。

4、课件展示思考题,生动形象清楚。

5、课件出示,了解生活现象。

四、小结

你有什么收获?

篇二: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80页~第81页。

教学目标:

1、同学们要经历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

2、我们还要理解观察点、遮挡点、可视区域等词语的意思。

3、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

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难点:

能运用“观察的范围”的相关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过程:

一、古诗引入,导入课题。

1.我们在小学学了五年的古诗,那么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

谁能说一说。

谁还记得王之涣写的诗《登鹳鹊楼》?

齐读。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为什么要说:

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入课题:

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秋天到了,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闻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

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2、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

你猜想小猴看见多少个桃子?

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

说说你的想法。

3、在A点时,我们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

眼睛观察点)。

3、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

(墙)它的最高处在哪里?

(墙的右上角)

4、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

阻碍点)。

5、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离墙最近的点。

连接观察点、墙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点的线是一条什么线?

(虚线)这条虚线就是观察的视线。

为什么要把视线画成虚线?

(视线是看不见的,所以要画虚线)

6、这条线能往上画一点吗?

往上画会怎么样?

(观察范围变小)

这条线能往下画吗?

往上画会怎么样?

看来,这条线必须穿过围墙的右上角。

7、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再往上爬)

8、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C处,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

(打开课本第80页,画一画)

9、汇报:

12、观察点的变化,直接影响观察范围的变化。

那么,怎样确定观察范围呢?

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范围(齐读一遍)。

13、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有关)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大。

可见,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板书:

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14、联系古诗:

现在你明白王之涣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

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80页试一试第1题。

2.课本80页试一试第2题。

变化的楼房。

(1)如果客车继续向前行驶,那么他所能看到B楼的部分是如何变化呢?

生:

逐渐缩小

(2)客车行驶到位置2时,司机还能看到建筑物B吗?

为什么?

3.小猫捉老鼠。

一天小花猫出来散步,迎面遇到了一堵残墙,有一只聪明的小老鼠就躲在这堵残墙的后面。

(1)请你在图中画出小老鼠可以活动的区域。

(学生在课本上操作)

(2)如果你是小猫,你希望自己的位置怎样变化?

如果你是小老鼠,你希望小猫的位置怎样变化?

(3)比一比:

小猫的位置改变后,它的观察区域分别有什么变化?

说一说你的发现。

4.

(1)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

(2)晚上与家长在路灯下散步,当走向路灯时,你的影子是如何变化的?

远离路灯时呢?

5、在城市建设中,规定两幢楼的距离不能太近。

为什么?

6、小丽能看到甲楼上的A点吗?

能看到甲楼上的B点吗?

7、填空

(1)观看物体时,站的越(),观察到的范围就越()。

(2)路灯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是,离路灯越近,物体的影子就越();离路灯越远,物体的影子就越()。

(3)红红和芳芳分别住在同一栋房的4楼和8楼,她们观看夜景,()比()观察的范围要大。

8、判断题

(1)同样的电线杆离路灯越远,它的影子就越长。

()

(2)人远离窗子时,看到窗外的范围变大.()

四、归纳整理,全课总结。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

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

你学到了什么?

你认为观察的范围与什么有关?

怎样确定观察范围?

《观察的范围》说课稿

实验小学龚永莲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观察的范围》。

2.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教材创设了猴子观察到的桃子的范围,电灯下的影子,汽车由远及近行驶时,观察物体的范围的变化等学生熟悉的、有趣的情经境,这些情境与学生生活联系紧密,但学生又很少关注其中是否蕴涵着数学,因此,选择这样的内容,既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又可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意识。

同时,教材将眼睛、视线与观察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发展了学生的抽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联系紧密,并伴随学生的推理、想象、交流、创造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制定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内容、教材的编写意图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给合生活实际,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并能利用所学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过程与方法:

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通过观察、操作、想象等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

4.教材的重难点

根据教材内容的地位、作用和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重难点是: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观察角度的变化而改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二、说教法和学法

新课程提出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根据本节课教材内容的特点,本节课采用了谈话法、演示法、练习法。

(1)谈话法:

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提出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2)演示法:

小猴在不同的位置看到的桃子,引导学生动手画一画、观察找到规律。

(3)练习法:

练习可以促进知识转化为技能技巧,可以进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智力,本节课设计了不同的练习。

学法指导: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观察,掌握本节课知识。

三、说教学程序

一、古诗引入,导入课题。

1.我们在小学学了五年的古诗,那么你们积累了那些古诗呢?

谁能说一说。

谁还记得王之涣写的诗《登鹳鹊楼》?

齐读。

这首诗中哪一句描述诗人登高远望时的感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作者为什么要说:

欲穷千里目,须“更上一层楼”呢?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观察的范围”,从数学的角度来研究这个问题。

2.引入课题:

观察的范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1、秋天到了,桃树下落了一地桃子,小猴闻到香味,在墙外向里张望。

可是前面一堵墙,小猴子能看到墙内的桃子吗?

2、看,小猴子爬到了这个位置,能看见地上全部的桃子吗?

你猜想小猴看见多少个桃子?

看来,光靠眼睛看是不准确的,你们能不能想出办法,准确找到猴子看到多少桃子呢?

说说你的想法。

3、在A点时,我们把猴子的眼睛看作“观察点”,(板书:

眼睛观察点)。

3、阻碍小猴子观察视线的是什么?

(墙)它的最高处在哪里?

(墙的右上角)

4、我们把阻碍视线的这个最高点叫“阻碍点“(板书:

阻碍点)。

5、观察点和阻碍点进行连线,这条连线和地面的交点,就是离墙最近的点。

连接观察点、墙的右上角、到地面的交点的线是一条什么线?

(虚线)这条虚线就是观察的视线。

为什么要把视线画成虚线?

(视线是看不见的,所以要画虚线)

6、这条线能往上画一点吗?

往上画会怎么样?

(观察范围变小)

这条线能往下画吗?

往上画会怎么样?

看来,这条线必须穿过围墙的右上角。

7、小猴子想看得更多桃子,该怎么办?

(再往上爬)

8、如果小猴子继续往上爬,爬到B处、C处,你能找到墙内离墙最近的点吗?

(打开课本第80页,画一画)

9、汇报:

12、观察点的变化,直接影响观察范围的变化。

那么,怎样确定观察范围呢?

先看(观察点),再找(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延长到(地面的交点)确定观察范围(齐读一遍)。

13、我们把三次观察的结果放在一起,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有关,还与什么有关?

(观察的范围与观察的高度、观察的角度有关)

小猴爬得越高,看到的桃子越多;说明小猴看到的范围就越大。

可见,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板书:

观察点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14、联系古诗:

现在你明白王之涣为什么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吗?

你能从数学的角度来探究其中的道理吗?

说明了“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道理。

三、应用新知,解决问题。

下面,请同学们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问题。

1.完成课本80页试一试第1题。

篇三: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

观察的范围教学设计及反思

耿棚镇金大庙小学韩秀强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上册第80-81页观察的范围。

教学目标:

1、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障碍点的变化而改变;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2、从熟悉的有趣的生活背景中让学生感受观察范围的变化,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经历分别将眼睛、视线与观察的范围抽象为点、线、区域的过程,感受观察的范围随观察点、障碍点的变化而改变。

教学难点:

感受观察范围随观察点的变化而改变,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教具准备:

叶子,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语,导入课题。

看图猜谜语引入课题。

板书:

观察的范围

二、自主探索,寻找规律。

创设情境:

大家喜欢看《猫和老鼠》吗?

(喜欢)有一天,Jerry召集了很多的小老鼠,在一堵围墙外排了长长的一队。

这时正在围墙内睡觉的猫听到了小老鼠的声音。

就爬到窗口去观望。

师:

你们说猫能看到小老鼠吗?

(不能)

师:

猫要想看到小老鼠应该怎么办?

(上楼)

师:

好,猫到了二楼能看到小老鼠吗?

(不能)为什么?

(它的视线被围墙挡住了)师:

猫要想看到小老鼠,还要怎么办?

(再上楼)

师:

猫上到三楼能看到小老鼠吗?

(能)

师:

你们猜猫能看到几只小老鼠?

(三只,四只)

师:

看来光用眼睛看是不准确的。

你们能不能想办法,准确的找到猫看到的小老鼠呢?

请在练习纸做一做。

(1)小组讨论,独立完成。

(2)展示汇报,让学生说说画法。

(师:

这条线能随意画吗?

应该注意什么?

师:

猫要想看到更多的小老鼠应该怎么办?

(再上楼)你们猜猫上到四楼能看到几只小老鼠?

五楼呢?

(六只,七只)在你们的练习纸上画一画。

(1)学生独立完成。

(2)汇报,用什么方法找猫看到的小老鼠的。

说说先找什么,后找什么,再怎么样。

师:

把猫的眼睛叫做(观察点),围墙的顶点叫做(障碍点),先找(观察点)再找(障碍点),然后连接这两点,并延长下去,就能确定观察范围。

板书:

观察点障碍点

师:

观察猫在这三个楼层看到的小老鼠的数,比一比,你们有什么发现?

(站得越高,看得越多)

师:

这使我想到了一首诗,你们能猜到是哪首诗吗?

(登鹳雀楼)

师:

这首诗的哪两句与今天的知识有关?

请用数学知识解释。

三、应用规律,完善知识。

1、有一辆汽车在平坦的大路上行驶,前方有A、B两座楼房。

(1)汽车行驶到位置①时,司机能看到楼房B的哪些部分?

(五楼,六楼)

师:

观察点在哪?

(在车里司机的眼睛)障碍点在哪?

(A楼的右上角)然后连接这两点,就能确定观察的范围。

观察范围在哪?

(线的上面)

(3)汽车继续向前行驶,当汽车行驶到位置②时,司机又能看到楼房B的哪些部分?

(看不到了)

师:

你们猜的对不对呢?

请在练习纸上画一画。

学生独立完成。

汇报

(3)你们发现了什么?

(观察点离阻碍点越近,观察的范围越小,观察点离阻碍点越远,观察的范围就越大。

观察点的变化会引起观察范围的变化。

2、课件出示视频《可怕的影子》

师:

视频中的小女孩看到什么?

吓得哇哇叫。

你们害怕自己的影子吗?

(不害怕)师:

在什么地方见到过影子?

(太阳下面,电灯下面)

出示课件:

笑笑走近路灯。

师:

当笑笑在路灯下时,会有影子吗?

(会)影子在哪?

(在她身后)

师:

你们觉得笑笑的影子有多长?

怎么确定影子的长短?

(路灯是观察点,人的头是阻碍点,连接这两点,并延伸,与地面的交点到脚的位置的连线,就是影子的长度。

师:

那么其实影子就是我们看不到的范围。

师:

笑笑继续往前走,影子是怎么变化的?

师:

试着在你们的练习纸上画一画。

比一比。

(1)学生独立画一画。

(2)课件演示,学生汇报。

说说你的画法。

(3)说说笑笑的影子由长变短又由短变长是由什么引起的?

(阻碍点的变化引起的)

小结:

通过以上三个事例你们觉的观察范围的变化与什么的变化有关?

(观察点的变化,障碍点的变化都会引起观察范围的变化)

板书:

位置

四、拓展知识,开发思维。

1、有一天,猫追赶着小老鼠,到一堵残墙前,小老鼠躲在残墙的后面活动,又怕猫看到,请你们在纸上画出小老鼠可以安全活动的区域。

(1)学生独立画一画。

(2)请学生说说画法。

师:

假如猫想扩大它观察范围,猫该怎么办?

2、介绍日食。

(1)播放视频《日食的形成》

师:

看了前面视频。

你们知道日食是怎么形成的吗?

(月球挡住了太阳)

师:

据科学家测算太阳是月球的6370万倍。

小小的月球是怎么挡住太阳的呢?

(月球离地球近,离太阳远。

挡住了人们的视线,影响了人们的观察范围。

3、同学们,通过今天我们学习的“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日食”对你们今后的做人做事有启示吗?

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思考。

教学反思

《观察的范围》这节课设计的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

首先,从一则谜语引入,让学生感受观察点与障碍点位置的变化会引起观察范围的变化。

其次,我设计了孩子喜欢的动画片猫和老鼠的情境,猫在不同的观察点看到不同的观察范围。

让学生经历了大量的猜一猜、试一试、画一画环节,从中证明:

站得越高,观察的范围越大。

在这个学习过程我引导学生认识观察点、障碍点、观察范围。

然后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学生经历了观察、画视线、合作研究、说理辨析等活动。

之后,我又创设了变化的楼层、有趣的影子两个情境,使学生体会影响观察范围大小的两个因素:

观察点、障碍点。

这一过程我是通过学生汇报、课件演示学习的。

最后我又回到猫和老鼠的故事,并在给学生区分两个障碍点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引发思考:

如果猫想扩大它的观察范围应该怎么办?

给学生提供了更开放的思维空间。

还简单介绍了日食的形成,并让学生用现有的知识解释日食的成因,让他们对这节课的知识有了更广阔的认识。

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发现,学生在探索中感悟,在感悟中发现,在发现中创新,整个环节学习主动,学习气氛浓厚。

“通过今天学习‘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和‘日食’对你今后的做人做事有启示吗?

”本节课我以这句问话结束,也以这句问话开始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促进他们心理和性格的成长。

这节课我用亲切的语言鼓励尽可能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营造一个没有压力,没有权威的课堂氛围,学生轻松愉快的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获取了知识,这样既调动了学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