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四章 检测试试题.docx
《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四章 检测试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 第四章 检测试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检测试试题
第四章 检测试题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选题表
考查点
题号
硅及其化合物
2,14,17
氯及其化合物
6,11,19
硫及其化合物
4,8,21
氮及其化合物
5,7
化学实验
10,13,15,16
综合应用
1,3,9,12,18,20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
选项)
1.下列各组物质反应产生的气体分别通入Na2SO3溶液中,与Na2SO3不发生反应的是( C )
①Na2O2和CO2 ②Al和NaOH溶液 ③MnO2和浓盐酸共热 ④浓硝酸和铜片 ⑤铜片和浓硫酸共热 ⑥碳酸钠和硫酸反应
A.只有②B.只有②⑤
C.只有②⑥D.只有②⑤⑥
解析:
①Na2O2和CO2生成氧气,氧气通入Na2SO3溶液中,氧化亚硫酸钠生成硫酸钠,故不选;②Al和NaOH溶液产生氢气,氢气通入Na2SO3溶液中,不发生反应,故选;③MnO2和浓盐酸共热生成氯气,氯气通入Na2SO3溶液中,氧化亚硫酸钠生成硫酸钠,故不选;④浓硝酸和铜片生成二氧化氮,二氧化氮通入Na2SO3溶液中,氧化亚硫酸钠生成硫酸钠,故不选;⑤铜片和浓硫酸共热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通入Na2SO3溶液中,生成亚硫酸氢钠,故不选;⑥碳酸钠和硫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通入Na2SO3溶液中,不反应,故选;故选C。
2.《天工开物》记载:
“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黏土而为之”,“凡坯既成,干燥之后,则堆积窑中燃薪举火”,“浇水转氵幼(釉)(主要为青色),与造砖同法”。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黏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
B.“燃薪举火”使黏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
C.烧制后自然冷却成红瓦,浇水冷却成青瓦
D.沙子和黏土的主要成分均为硅酸盐
解析:
由“凡埏泥造瓦,掘地二尺余,择取无沙黏土而为之”可知黏土是制作砖瓦和陶瓷的主要原料,故A正确;黏土烧制成瓦的过程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黏土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故B正确;青瓦和红瓦是在冷却时区分的:
自然冷却的是红瓦,水冷却的是青瓦,故C正确;沙子主要成分为二氧化硅,二氧化硅是氧化物,不属于硅酸盐,故D错误。
3.将等物质的量的Cl2和SO2通入BaCl2溶液,充分反应后滴入品红溶液,能观察到的现象是:
①出现沉淀;②不出现沉淀;③品红溶液褪色;④品红溶液不褪色。
( A )
A.①④B.①③C.①②D.②④
解析:
等物质的量的SO2和Cl2混合后的气体通入BaCl2溶液中,先发生反应:
SO2+Cl2+2H2O
2HCl+H2SO4,生成盐酸和硫酸都不具有漂白性,所以不能使品红溶液(选④),硫酸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H2SO4+BaCl2
BaSO4↓+2HCl,所以会产生白色沉淀(选①),故选A。
4.将SO2分别通入四种不同溶液,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且两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A )
选项
溶液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
H2S
产生黄色沉淀
SO2有氧化性
B
酸性KMnO4
紫色溶液褪色
SO2有漂白性
C
石蕊
溶液先变红,
后褪色
SO2有酸性和漂白性
D
Ba(NO3)2
产生白色沉淀
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
沉淀
解析:
SO2与H2S反应生成S单质,该反应中SO2中+4价S元素被还原生成0价的单质S,二氧化硫被还原,作氧化剂,故A正确;酸性KMnO4溶液能够氧化SO2,导致溶液褪色,SO2表现了还原性,故B错误;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但不能漂白酸碱指示剂,二氧化硫和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电离出氢离子而使溶液呈酸性,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色,所以溶液呈红色但不褪色,故C错误;二氧化硫通入硝酸钡溶液中形成稀硝酸会氧化二氧化硫为硫酸,硫酸根离子结合钡离子形成沉淀,不是SO2与可溶性钡盐均可生成白色沉淀,如SO2与氯化钡无沉淀,故D错误。
5.下列制取NH3、验证其还原性、收集并进行尾气处理的装置和原理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 )
解析:
实验室中利用碱石灰与浓氨水可以制取少量NH3,图示装置合理,故不选A;CuO能够将NH3氧化成氮气,图示装置可验证氨气的还原性,故不选B;氨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需要选向下排空气法收集,图中收集方法合理,故不选C;氨气极易溶于水,苯的密度小于水,氨气直接与水接触,不能防止倒吸,故选D。
6.下列关于氯及其化合物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C )
A.新制的氯水应放在棕色的试剂瓶中
B.新制的氯水具有漂白作用
C.氯气在参与的化学反应中只能作为氧化剂
D.漂白粉可由Cl2通入消石灰中制备,其有效成分是Ca(ClO)2
解析:
氯水中含HClO,光照分解,则新制的氯水应放在棕色的试剂瓶中,故A正确;新制的氯水含HClO,具有漂白性,故B正确;氯气与水或碱的反应,Cl元素的化合价有升高也有降低,氯气可作氧化剂、还原剂,故C错误;Ca(ClO)2具有强氧化性,CaCl2不具有,且石灰乳的浓度大,则漂白粉可由Cl2通入消石灰中制备,其有效成分是Ca(ClO)2,故D
正确。
7.下列化学事实及其解释都正确的是( D )
A.NO2与水反应,NO2作还原剂,水作氧化剂
B.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N
该溶液中一定不存在大量的Fe2+
C.闪电时,空气中的N2和O2可直接化合生成NO2
D.除去NO中混有少量NO2气体时,可以用水洗涤后再干燥
解析:
在3NO2+H2O
2HNO3+NO中,水中各元素化合价不变,所以水既不是氧化剂也不是还原剂,故A错误;某溶液中含有大量的N
酸性溶液中不存在亚铁离子,中性溶液中可以大量共存,故B错误;空气中氮气和氧气放电条件下生成NO,故C错误;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NO,则用水洗涤后再干燥可除杂,故D正确。
8.实验室探究SO2与Fe(NO3)3溶液反应的原理,装置如图,实验中Y装置产生白色沉淀。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滴加浓硫酸之前应进行的操作是打开弹簧夹,通入一段时间N2
B.Y中产生的白色沉淀是BaSO4或BaSO3
C.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可能是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
反应生成了S
D.若将Fe(NO3)3换成FeCl3,Y中也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Fe3+也能将SO2氧化
解析:
通入一段时间N2,可以排除装置中的氧气,可以防止二氧化硫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故A正确;酸性条件下,硝酸根离子能氧化二氧化硫,铁离子也能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根离子,硫酸根离子与钡离子形成BaSO4,不能生成BaSO3,故B错误;二氧化硫溶于水显酸性,酸性条件下N
具有强氧化性,能把二氧化硫氧化为硫酸根离子,所以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可能是在酸性条件下SO2与N
反应生成了S
故C正确;若将Fe(NO3)3换成FeCl3,氯离子没有氧化性,则只能是铁离子具有氧化性,若Y中也能产生白色沉淀,说明Fe3+也能将SO2氧化,故D正确。
9.将两种气体同时通入BaCl2或Ba(NO3)2溶液,均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不可能的组合是( B )
A.SO2、Cl2B.SO2、CO2
C.CO2、NH3D.SO2、NO2
解析:
SO2、Cl2同时通入溶液中反应生成盐酸和硫酸,所以有硫酸钡白色沉淀生成,故A不合题意;SO2、CO2同时通入BaCl2溶液中不反应,但通入Ba(NO3)2溶液中,酸性条件下硝酸根氧化二氧化硫生成硫酸,有硫酸钡白色沉淀生成,故B符合题意;CO2、NH3同时通入BaCl2或Ba(NO3)2溶液中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故C不合题意;SO2、NO2同时通入BaCl2或Ba(NO3)2溶液中,二氧化硫被氧化为硫酸,所以有硫酸钡白色沉淀生成,故D不合题意。
10.下列装置不能完成相应实验的是( B )
解析:
A.CaO与水混合放热,使氨气逸出,可实现固体与液体混合制备氨气的实验,故正确;B.CO2、SO2均与碳酸钠溶液反应,不能除杂,应选除杂试剂为饱和碳酸氢钠溶液,故错误;C.根据图示装置及药品可得出酸性:
硫酸>碳酸>硅酸,三种酸都是最高价含氧酸,则非金属性:
S>C>Si,故正确;D.CCl4萃取碘水后分层,且有机层在下层,则图中分液操作及仪器合理,故正确。
11.下列描述中正确的是( C )
A.氢气在氯气中安静地燃烧,发出苍白色火焰,在瓶口有白烟生成
B.红热的过量铁丝在氯气中剧烈燃烧,产生大量的红棕色烟雾,产物为FeCl2
C.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发出黄色火焰,产生白烟,生成白色固体
D.氯化铜既可通过铜和氯气化合反应制得,又可通过铜和盐酸反应
制得
解析:
氢气在氯气中燃烧生成氯化氢气体,发出苍白色火焰,故A错误;铁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铁,产生棕黄色的烟,故B错误;金属钠在氯气中剧烈燃烧,火焰呈黄色,生成白色固体氯化钠,故C正确;铜与盐酸不反应,所以不能由盐酸与铜反应得到,故D错误。
12.在如图装置中,烧瓶中充满干燥气体a,将滴管中的液体b挤入烧瓶内,轻轻振荡烧瓶,然后打开弹簧夹f,烧杯中的液体b呈喷泉状喷出,最终几乎充满烧瓶。
则a和b分别是( D )
a(干燥气体)
b(液体)
A
NO2
水
B
CO2
4mol/L硫酸
C
Cl2
饱和NaCl溶液
D
NH3
稀NaCl溶液
解析:
A.二氧化氮与水反应生成不溶于水的一氧化氮气体,导致烧瓶内的压强小于大气压形成喷泉实验,但是液体不能充满烧瓶,故不选;B.二氧化碳和4mol/L硫酸不反应,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但在酸性溶液中溶解度很小,不能形成喷泉、水不能充满烧瓶,故不选;C.食盐水抑制氯气的溶解,不能形成喷泉、水不能充满烧瓶,故不选;D.NH3极易溶于水,在稀NaCl溶液中气体被全部吸收进溶液中,烧瓶内压强减小为零,同外界大气压产生压强差,所以形成喷泉,并充满烧瓶,
故选。
13.用如图装置制取并收集表中的四种气体(图中夹持仪器均已略去;a、b、c表示相应仪器中加入的试剂),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C )
选项
气体
a
b
c
A
H2
稀硫酸
Zn
浓硫酸
B
CO2
盐酸
CaCO3
饱和碳酸钠溶液
C
Cl2
浓盐酸
KMnO4
饱和食盐水
D
SO2
浓硫酸
Cu
浓硫酸
解析:
A.氢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小,故不选;B.二氧化碳与碳酸钠反应,不能除杂,故不选;C.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反应生成氯气,饱和食盐水可除杂,且氯气的密度比空气密度大,故选;D.Cu与浓硫酸反应需要加热,故不选。
14.下列关于硅及其化合物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陶瓷、玻璃、水泥都是硅酸盐产品
B.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
C.SiO2很稳定,与所有的酸都不反应
D.SiO2是制作光导纤维的材料
解析:
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纯碱、石灰石、石英,水泥的主要原料是黏土、石灰石,陶瓷主要原料是黏土,石英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黏土属于硅酸盐,故都属于硅酸盐产品,故A正确;水晶、玛瑙的主要成分都是SiO2,故B正确;二氧化硅能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和水,故C错误;晶体硅是半导体的材料,二氧化硅是制作光导纤维的材料,故D正确。
15.完成下列实验所需选择的装置或仪器都正确的是( A )
实验
装置或仪器
A
分离植物油和氯化钠溶液
B
除去氯化钠晶体中混有的氯化钾晶体
C
分离CCl4中的Br2
D
除去CO2气体中的HCl气体
解析:
A.植物油不溶于水,溶液分层,可以通过分液操作分离,故正确;B.两者的溶解度不同,应用重结晶的方法分离,故错误;C.溴易溶于四氯化碳,两者沸点不同,可用蒸馏的方法分离,故错误;D.二氧化碳和氯化氢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应用饱和碳酸氢钠溶液除杂,故错误。
16.用下列实验装置进行相应实验,装置合理且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D )
A.装置①:
用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制NH3
B.装置②:
收集NO气体
C.装置③:
从饱和食盐水中提取氯化钠
D.装置④:
探究氧化性:
KMnO4>Cl2>I2
解析:
氯化铵和氢氧化钙加热有水生成,则试管口应略向下倾斜,且收集氨气的试管口应塞一团棉花,防止与空气对流,故A错误;NO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不能选排空气法收集,故B错误;蒸发选蒸发皿,不能选坩埚,故C错误;浓盐酸与高锰酸钾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氯气,氯气与KI反应生成碘,由氧化剂的氧化性大于氧化产物的氧化性可知氧化性:
KMnO4>Cl2>I2,故D正确。
二、非选择题(共52分)
17.(10分)含A元素的一种单质是一种重要的半导体材料,含A元素的一种化合物C可用于制造高性能的现代通信材料——光导纤维,C与烧碱反应生成化合物D。
(1)易与C发生化学反应的酸是 ,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C与纯碱混合高温熔融时生成D和气体E;将生成的全部气体E通入全部D溶于足量的水得到的溶液中,又发生化学反应生成化合物F。
①分别写出上述过程中,生成D和生成F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
②要将纯碱高温熔化,下列坩埚中可选用的是 (填序号)。
a.普通玻璃坩埚b.石英玻璃坩埚
c.氧化铝坩埚d.铁坩埚
解析:
(1)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生成四氟化硅与水,反应方程式为SiO2+4HF
SiF4↑+2H2O。
(2)①将SiO2与纯碱混合高温熔融时反应生成Na2SiO3,同时还生成气体E,则E为CO2,反应为SiO2+Na2CO3
Na2SiO3+CO2↑;将全部的CO2与全部的Na2SiO3在足量的水中混合后,生成了含A的化合物F为H2SiO3,反应方程式为Na2SiO3+CO2+H2O
Na2CO3+H2SiO3↓;
②普通玻璃坩埚、石英玻璃坩埚中的二氧化硅在高温下都能与碳酸钠反应,应在铁坩埚中熔融。
答案:
(1)氢氟酸 SiO2+4HF
SiF4↑+2H2O
(2)①SiO2+Na2CO3
Na2SiO3+CO2↑ Na2SiO3+CO2+H2O
Na2CO3+
H2SiO3↓
②d
18.(10分)
(1)①实验室制备氨气,下列方法中适宜选用的是 。
A.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
B.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稀氨水
C.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
D.固态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
②检验氨气是否已经收集满的方法是
。
③为了得到干燥的NH3,用作 干燥剂。
A.碱石灰B.浓H2SO4
C.无水CaCl2D.P2O5
(2)为了验证木炭可被浓H2SO4氧化成CO2,选用下图所示仪器(内含物质)组装成实验装置。
①如按气流由左向右流向,连接上述装置(各装置只用一次)的正确顺序是(填各接口字母):
A- - - - - 。
②什么样的实验现象才表明已检验出CO2?
。
③写出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解析:
(1)①固态氯化铵加热分解NH4Cl
NH3↑+HCl↑,NH3+HCl
NH4Cl,故A错误;氨气易溶于水,不能用溶液制备氨气,故B错误;氯化铵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共热,能制得氨气但量少,不是实验室制备氨气的方法,故C错误;固态氯化铵与氢氧化钙混合加热2NH4Cl+Ca(OH)2
CaCl2+2NH3↑+2H2O易制得氨气,是实验室制备氨气的常用方法,故D正确;
②氨水显碱性,将用水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氨水的试剂瓶口,如收集满,则试纸呈蓝色;NH3和HCl反应生成NH4Cl产生白烟,化学方程式为NH3+HCl
NH4Cl,用玻璃棒一端蘸取浓盐酸,接近瓶口,产生大量白烟能证明已收集满;
③碱石灰显碱性,不与氨气反应,可用于干燥氨气,故A正确;浓H2SO4显酸性,与氨气反应,不可用于干燥氨气,故B错误;无水CaCl2和氨气反应,不能干燥氨气,故C错误;P2O5和水反应生成磷酸可以吸收氨气,故D错误。
(2)①根据实验室浓H2SO4氧化木炭的反应原理、条件,固液加热下反应,进行选择发生装置,高锰酸钾可氧化二氧化硫,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SO2,再通过品红溶液不褪色确认SO2已除干净,验证木炭可被浓H2SO4氧化成CO2,可通过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确认;
②乙中为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的石灰水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硫都反应变浑浊,二氧化硫具有漂白性,二氧化硫能使丙中品红褪色,所以丁装置用酸性高锰酸钾溶液除SO2,再通过品红溶液不褪色,即丙中的品红未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表明已检验出CO2;
③浓硫酸与碳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
答案:
(1)①D ②湿润的红色湿润石蕊试纸或玻璃棒蘸浓盐酸靠近集气瓶口,分别为试纸变蓝与产生白烟,证明已满 ③A
(2)①F E C D B ②丙中的品红未褪色,乙中溶液变浑浊 ③C+2H2SO4(浓)
CO2↑+2SO2↑+2H2O
19.(10分)某研究小组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部分夹持装置已略去)制备无水CuCl2,并对实验过程中污染性气体进行处理。
已知CuCl2易潮解。
请回答以下问题:
(1)用上图五个装置制取CuCl2,其连接顺序为 (按气流方向,用小写字母表示)。
(2)装置Ⅰ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装置Ⅲ干燥管中氯化钙的作用是
。
(4)实验开始时,先点燃装置 (填“Ⅰ”或“Ⅱ”)处的酒精灯。
(5)本实验中,用图装置Ⅵ代替装置Ⅴ是否可行:
(填“可行”或“不可行”)。
(6)实验结束后,先关闭装置Ⅰ处分液漏斗活塞,再关闭装置Ⅳ的g处(用止水夹夹住),此时装置Ⅳ中长颈漏斗的作用是 。
解析:
(1)装置Ⅰ制取Cl2、Cl2中混有HCl气体需要除去,根据Cl2能溶于水并能和碱、水反应的性质,不能选用碱石灰干燥,而选用CaCl2干燥,制取的干燥纯净的Cl2再与Cu反应生成CuCl2;无水CuCl2能水解且Cl2有毒,所以用碱石灰隔离、并进行尾气处理,根据仪器使用特点:
洗气导气管长进短出、大口进小口出,连接仪器,故连接顺序为afgdebch(i)或afgdecbh(i)。
(2)制取Cl2用MnO2和浓盐酸加热生成,删除没有参与氧化还原反应的Cl-,所以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
Mn2++Cl2↑+2H2O。
(3)为了防止CuCl2水解,Cl2中还混有水蒸气必须除去,因Cl2能与碱石灰反应,所以选用无水CaCl2干燥。
(4)为了防止CuCl2中混有CuO,所以先通入Cl2排除整个装置的空气,即先点燃Ⅰ处酒精灯。
(5)碱石灰的作用既防止空气中的水蒸气进入装置Ⅱ,又吸收Cl2防止污染空气;若NaOH溶液代替只能处理多余Cl2,不能防止水蒸气进入装置Ⅱ。
(6)实验结束后关闭装置Ⅰ和Ⅳ,装置Ⅰ中仍有Cl2产生,此时装置Ⅳ通过长颈漏斗上升液注变成储气装置。
答案:
(1)afgdebch(i)或afgdecbh(i)
(2)MnO2+4H++2Cl-
Mn2++Cl2↑+2H2O
(3)除去氯气中的水蒸气
(4)Ⅰ
(5)不可行
(6)储存多余氯气
20.(12分)某中学化学实验小组为了证明和比较SO2与氯水的漂白性,设计了如下装置:
(1)实验室常用装置E制备Cl2,写出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2)反应开始后,发现B、D两个容器中的品红溶液都褪色,停止通气后,加热B、D两个容器,现象分别为B ;
D 。
(3)装置C的作用是 。
(4)该实验小组的甲、乙两位同学利用上述两套发生装置按下图装置继续进行实验:
通气一段时间后,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几乎不褪色,而乙同学的实验现象是品红溶液随时间的推移变得越来越浅。
试根据该实验装置和两名同学的实验结果回答问题。
①试分析甲同学实验过程中,品红溶液不褪色的原因是
(用离子方程式进行说明)。
②你认为乙同学是怎样做到让品红溶液变得越来越浅的?
。
解析:
(1)二氧化锰与浓盐酸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氯化锰、氯气和水,离子方程式为MnO2+4H++2Cl-
Mn2++Cl2↑+2H2O。
(2)SO2使品红褪色,生成不稳定的无色物质,可以看作是一个化合反应,该反应生成的无色物质不很稳定,受热又能分解放出SO2,而恢复原来的红色,氯气使品红褪色是氧化性漂白,不可还原,无法恢复。
(3)氯气和二氧化硫都有毒,不能直接排放到空气中,所以用氢氧化钠吸收过量的二氧化硫和氯气,防止污染空气。
(4)①氯气和二氧化硫在水溶液中恰好完全反应,离子方程式为SO2+Cl2+2H2O
4H++S
+2Cl-,生成的硫酸和盐酸不具有漂白性,所以品红溶液不褪色。
②当通入的二氧化硫或者氯气一方有剩余时,也具有漂白性,使品红褪色。
答案:
(1)MnO2+4H++2Cl-
Mn2++Cl2↑+2H2O
(2)溶液恢复红色 溶液不恢复红色
(3)吸收过量的SO2和Cl2,防止污染空气
(4)①SO2+Cl2+2H2O
4H++S
+2Cl-
②通入的二氧化硫或者氯气一方有剩余
21.(10分)不同浓度的硫酸与锌反应时,硫酸可以被还原为SO2,也可被还原为H2。
为了验证这一事实,某同学拟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实验时压强为101kPa,温度为0℃)。
(1)若在烧瓶中放入0.65g锌粒,与cmol·L-1的H2SO4反应,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量气管的适宜规格是 。
A.200mLB.300mLC.400mL
(2)若0.65g锌粒完全溶解,装置Ⅲ增重0.64g,则圆底烧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若烧瓶中投入ag锌且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bg,量气管中收集到VmL气体,则有:
×2=
×2+
×2,该等式依据的原理是 。
(4)若在烧瓶中投入10g锌,加入一定量的18mol/L浓硫酸10mL,充分反应后锌有剩余,测得装置Ⅲ增重3.2g,则整个实验过程产生的气体中,
= ;若撤走装置Ⅱ中盛有无水氯化钙的U形管,
的数值将 (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解析:
(1)为保证实验结论的可靠性,
Zn+H2SO4
ZnSO4+H2↑
1mol 22.4L
0.224L
0.224L=224mL,故选300mL的量气管。
(2)氢氧化钠是碱,能吸收酸性气体,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说明有酸性气体生成,当锌和硫酸反应时,锌作还原剂,硫酸作氧化剂,被还原为二氧化硫,由
(1)计算可知,0.65g锌和硫酸反应若只生成二氧化硫,共生成0.01mol,质量为0.01mol×64g/mol=0.64g,和氢氧化钠增重吻合,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Zn+2H2SO4(浓)
ZnSO4+SO2↑+2H2O。
(3)根据氧化还原反应中得失电子数相等列出式子。
若烧瓶中投入ag锌且完全反应,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bg,量气瓶中收集到VmL气体,
则依据化学反应方程式:
Zn+2H2SO4(浓)
ZnSO4+SO2↑+2H2O、Zn+H2SO4
ZnSO4+H2↑,
由电子守恒列式计算有
×2=
×2+
×2,
得到
=
+
。
(4)若在烧瓶中投入10g锌,加入一定量的18mol/L浓硫酸10mL,充分反应后锌有剩余,测得氢氧化钠洗气瓶增重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