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8452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doc

计算机网络基础教案

授课章节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授课内容

计算机网络功能应用与系统组成

班级

宏1301、1302

计1208

首授时间

2014年3月

课时

4节

教学目标

(1)能明白计算机网络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2)能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从而能明白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3)能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从宏观上把握计算机网络软件系统。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2)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

教学难点

计算机网络系统组成;网络网络协议;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具

教案

教学过程

一、导学

1、职业应用

热门专业未来展望网络人才依然很吃香

2、专业发展前景

未来的社会是信息社会,信息的最大依托就是网络。

因此可以说“未来的社会就是网络的社会”。

网络专业已经成为最热门的专业之一。

成为了当今有志青年的首选专业。

3、就业形式

网络的快速发展带来的是专门人才的大量需求。

4、计算机网络的定义

我们将地理位置不同,具有独立功能的多个计算机系统,通过通信设备和线路互相连接起来,使用功能完整的网络软件来实现网络资源共享的系统,称为计算机网络。

二、计算机网络的演变与发展

1、第一代计算机网络—远程终端联机系统。

①以主机为中心,面向终端。

②分时访问和使用中央服务器上的信息资源。

2、第二代计算机网络—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这一阶段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多个主机通过通信线路互联起来,为用户提供服务,即所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

典型代表是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局协助开发的ARPA网(ARPAnet)

教学过程

3、第三代计算机网络—开放式标准化网络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了计算机网络的标准化时代。

这一时代的网络,具有统一的网络体系结构、遵循国际标准化协议。

标准化使得不同的计算机能方便地互连在一起。

国际标准化组织IS0(InternationalStandardsOrganiz)在1984年正式颁布了一个称为开放系统互连基本参考模型(OpenSystemInterconnectionBasicReferenceModel,0SI/RM)的国际标准ISO7498。

4、第四代计算机网络—信息高速公路阶段。

三、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

1、计算机网络的功能

(1)资源共享

(2)数据通信

(3)均衡负载和分布式处理

(4)提高计算机的安全可靠性

(5)综合信息服务

2、计算机网络的应用

四、计算机网络的系统组成

Ø从系统组成讲,一个计算机网络主要分成计算机系统、数据通信系统、网络软件及协议三大部分;

Ø从系统功能讲,一个计算机网络又可分为资源子网和通信子网两大部分。

1、计算机系统

(1)主机(Host)

(2)终端(Terminal)

2、数据通信系统

(1)通信控制处理机(CCP)

(2)传输介质(3)网络连接设备

3、网络软件系统

(1)网络操作系统

(2)网络协议

(3)通信软件、管理和服务软件等。

课后作业:

P8、P10和P13练习题

教学后记

授课章节

第一章计算机网络概论

授课内容

计算机网络分类、拓扑结构与组网实例

班级

宏1301、1302

计1208

首授时间

2014年3月

课时

4节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从宏观上把握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系统,能够分析清楚身边的计算机网络属于哪一类。

(2)领会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的意思,为将来进行网络建设打好基础。

(3)对身边的计算机网络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为将来的就业打好感情基础。

教学重点

(1)计算机网络的分类与拓扑结构;、

(2)网络组网实例;

教学难点

计算机网络拓扑结构;组网实例分析;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具

教案

教学过程

一、计算机网络的分类

1、按网络覆盖面积分类

(1)局域网

①局域网的定义作用和特点

②局域网网的典型实现技术

(2)城域网

(3)广域网

①广域网的概念

②典型的广域网技术

2、无线网

一般来讲,凡是采用无线传输媒体的计算机网都可称为无线网。

3、点对点传播方式网络和广播式网络

点对点传播方式网络示意图

教学过程

广播方式网络示意图

二、计算机网络的拓扑结构

1、总线型拓扑结构

工作原理:

网络特点:

现实应用:

2、星形拓扑结构

工作原理:

网络特点:

现实应用:

3、环形拓扑结构

工作原理:

网络特点:

现实应用:

三、网络实例简介

1、小型网吧网络组网方案

教学过程

2、大型网吧网络组网方案

课后作业:

P18、P24和P28练习题:

教学后记

授课章节

第二章数据通信基础

授课内容

数据通信基本概念与物理传输媒体

首授班级

宏1301、1302

计1208

首授时间

2014年4月

课时

4节

教学目标

(1)能理解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从而为理解计算机网络中的数据传输打好基础。

(2)掌握常用的物理传输媒体,从而为构建计算机网络时选择合适的传输媒体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1)数据通信基本概念

(2)物理传输媒体特性

教学难点

数据通信模型、物理传输媒体特性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具

教案

教学过程

一、数据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

1、信息、数据和信号

信号:

数据的电编码、电磁编码或其他编码。

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

2、信道和信道容量

信道:

信号的传输通道,包括通信设备和传输媒体。

信道容量:

信道传输信息的最大能力。

3、信道带宽与数据传输率

信道带宽:

信道所能传送的信号频率带宽。

数据传输率:

单位时间内信道上传输的信息量,单位bit/s。

4、数据通信系统模型

(1)模拟通信系统

教学过程

模拟通信系统模型

拨号上网连接示意图

(2)数据通信系统

数字通信系统模型

(3)模拟通信系统与数字通信系统的比较

5、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技术指标

(1)比特率

(2)波特率

(3)误码率

(4)吞吐量

(5)信道的传播延时

二、物理传输媒体

1、有线传输介质

(1)双绞线

<1>非屏蔽双绞线(UTP)

双绞线电缆非屏蔽双绞线截面图

<2>屏蔽双绞线(STP)

屏蔽双绞线示意图屏蔽双绞线实物图

<3>双绞线选购

<4>网线的制作

l线序标准

l制作过程

剥线、理线、压线、测试

【实践操作】学生两人一组完成双绞线制作

(2)同轴电缆

同轴电缆实物同轴电缆结构示意图

(3)光缆

<1>光缆简介

光缆光纤剖面示意图

<2>光纤分类

光线在光纤中的传输

<3>光纤的连接

光纤的连接方法:

熔接方法和使用光纤连接器

光纤连接器光纤连接头

2、无线传输介质

(1)无线电波

(2)微波传输

(3)红外传输

(4)激光

课后作业:

P34、P43练习题

教学后记

授课章节

第三章数据通信基础

授课内容

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交互技术及差错控制

首授班级

宏1301、1302

计1208

首授时间

2014年4月

课时

4节

教学目标

(1)能理解传输技术和数据交换技术,从而为将来进行计算机网络中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2)培养学生对网络技术的理解和分析能力,为将来进行网络管理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交换技术和差错控制

教学难点

差错控制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具

教案

教学过程

一、数据传输技术

1、数据传输的过程

2、模拟传输与数字传输

(1)模拟传输的特点:

不考虑内容的模拟信号传输,使用放大器加强信号。

(2)数字传输的特点:

考虑内容,使用转发器。

(3)数字传输的优点:

远程系统中的调制解调器

调幅

调频

调相

数字调制的三种基本形式

教学过程

3、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

信号的传输方式分为两大类:

基带传输和宽带传输。

4、并行传输和串行传输

(1)并行传输:

利用多条数据传输线将一个数据的各位同时传送。

特点:

<1>传送速率高,适于短距离通信

<2>设备成本高,并行线路相互干扰会影响传输质量

(2)串行传输:

将比特流逐位在一条信道上传送。

特点:

<1>传输效率低,传送速度高,适于长距离通信

<2>设备成本低,易于实现和维护,是目前计算机网路通信的主要方式

并行数据传输串行数据传输

5、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

(1)单工

(2)半双工

(3)全双工

6、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1、异步传输

特点:

以字符为单位,传输效率低,用于1200bit/s一下的数据传输

教学过程

2、同步传输

特点:

以帧为单位,效率高,实现复杂,用于速率大于2400bit/s的传输。

7、多路复用技术

1、频分多路利用FDM

特点:

用于传输模拟信号(收音机,电视机,载波电话通信系统)

2、时分多路利用TDM

3、波分多路利用WDM

二、数据交换

1、电路交换

(1)电路建立阶段

(2)数据传输阶段

(3)拆除电路连接阶段

2、报文交换

3、分组交换

(1)数据报

(2)虚电路

课后作业:

P48、P52练习题

教学后记

授课章节

第四章网络体系结构与协议

授课内容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与局域网体系结构

首授班级

宏1301、1302

计1208

首授时间

2014年4月

课时

4节

教学目标

(1)能理解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和应用,从而能明白自己将来的就业方向是什么。

(2)能理解计算机网络的组成和分类,从宏观上把握计算机网络的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能够分析清楚身边的计算机网络属于哪一类。

(3)对身边的计算机网络能从专业的角度进行分析,为将来的就业打好感情基础。

教学重点

OSI参考模型和局域网参考模型

教学难点

OSI参考模型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具

教案

教学过程

一、网络体系结构简介

1、分层的原则

(1)功能分工的原则

(2)隔离稳定的原则

(3)分支扩张的原则

(4)方便实现的原则

2、层次的划分

计算机网络体系结构分为相对独立的七层:

应用层、表示层、会话层、传输层、网络层、链路层、物理层。

3、网络协议

组成:

语法、语义和交换规则(定时)。

语法---确定了协议元素的格式,即规定数据与控制信息的结构和格式;

语义---确定协议元素的类型,即规定通信双方发出何种控制信息、完成何种动作以及做出何种应答;

交换规则---规定了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举例:

以打电话这个事件为例进行理解。

二、开放系统互联参考模型(OSI/RM)

教学过程

OSI七层模型示意图

1、物理层

(1)通信接口与传输媒体的物理特性

<1>机械特性

DTE-DCE接口框图常用连接机械特性

<2>电气特性

<3>功能特性

<4>规程特性

(2)物理层协议举例

2、数据链路层

(1)数据链路层的主要功能

<1>帧同步功能

<2>差错控制功能

<3>流量控制功能

<4>链路管理功能

教学过程

(2)数据链路控制协议举例

3、网络层

(1)网络层的主要功能

<1>路由选择

<2>流量控制

<3>数据的传输与中继

<4>清除子网的质量差异

(2)网络层的服务

<1>虚电路服务

<2>数据报服务

(3)网络层协议举例

X.25协议和IP协议

4、传输层

(1)传输层的地位和作用

<1>提供可靠的端到端通信

<2>向会话层提供独立于网络的运输服务

(2)传输层的协议分类

5、其它各层简介

(1)会话层

<1>实现会话连接到运输连接的映射

<2>会话连接的释放

<3>会话层管理

(2)表示层

<1>语法转换<2>语法协商<3>连接管理

(3)应用层

OSI/RM的最高层,是计算机网络与最终用户间的接口。

6、OSI环境中的数据传输过程

教学过程

三、局域网体系结构

1、局域网参考模型

(1)物理层

(2)数据链路层:

LLC子层和MAC子层

2、CSMA/CD和IEEE802.3标准

3、与IEEE802有关的其它网络协议

IEEE802.1—概述、体系结构和网络互连,以及网络管理和性能测量。

IEEE802.2—逻辑链路控制LLC。

IEEE802.4—令牌总线网

IEEE802.5—令牌环形网

IEEE802.6—城域网

IEEE802.11—无线局域网

课后作业:

P66、P70练习题

教学后记

授课章节

第五章Internet基础与应用

授课内容

Internet的产生与发展、TCP/IP协议和IP地址

首授班级

宏1301、1302

计1208

首授时间

2014年5月

课时

4节

教学目标

1)了解Internet的发展历史。

2)理解TCP/IP体系结构,为从事互联网业务打好基础。

3)掌握IP地址的有关知识,为将来进行网络建设和管理做好知识上的准备。

教学重点

(1)TCP/IP协议

(2)IP地址分类(3)子网

教学难点

地址计算、子网划分和掩码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具

教案

教学过程

一、Internet的产生与发展

1、Internet发展的四个阶段

①60年代,Internet起源。

②70年代,TCP/IP协议出现,Internet随之发展起来。

③80年代,NSFnet出现,并成为当今Internet的基础。

④90年代,Internet进入高速发展时期,并开始向全世界

2、Internet在中国

1994年4月,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通过64Kbps的国际线路连到美国,开通路由器,我国开始正式接入Internet网。

目前,我国已建成国内互联网,其4个主干网络是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CERNet)、中国科学技术计算机网(CSTNet)、中国金桥互联网(ChinaGBN)。

二、Internet网络协议―TCP/IP

1、基本内容

TCP/IP(TransmissionControlProtocol/InternetProtocol的简写,中文译名为传输控制协议/互联网络协议)协议是一种应用最为广泛的网络通信协议,也是Internet的标准连接协议。

2、TCP/IP协议的产生

Internet的原型是ARPANET

3、TCP/IP协议的四层模型

教学过程

三、IP地址

1、IP地址的概念

IP地址就是IP协议为唯一标识网络中的主机所规定的地址。

2、IP地址的分类

1.A类IP地址:

范围:

1.0.0.0---127.255.255.255

2.B类IP地址:

范围:

128.0.0.0---191.255.255.255

3.C类IP地址:

范围:

192.0.0.0---223.255.255.255

4.D类IP地址:

范围:

224.0.0.0---239.255.255.255

4.E类IP地址:

范围:

240.0.0.0---247.255.255.255

5.特殊IP地址:

(1)广播地址

(2)网络地址

(1)本网主机地址

(2)回送地址

3、子网

(1)子网及子网掩码的概念

(2)确定子网掩码位数

定义子网掩码的步骤:

见教材P79

教学过程

(3)子网掩码的标注

①无子网的标注法

A类11111111000000000000000000000000,十进制数表示为255.0.0.0

B类11111111111111110000000000000000,十进制数表示为255.255.0.0

C类11111111111111111111111100000000,十进制数表示为255.255.255.0

有子网的标注法

见教材P79

(4)IP地址和子网掩码的关系

最为简单的理解就是两台计算机各自的IP地址与子网掩码进行AND运算后,如果得出的结果是相同的,则说明这两台计算机是处于同一个子网络上的,可以进行直接的通信;反之说明两台计算机不是处在同一个子网络上的,不能进行直接的通信。

4、IPV6

IPV6是“InternetProtocolVersion6”的缩写,它是IETF设计的用于替代现行版本IP协议(IPV4)的下一代IP协议。

课后作业:

P81练习题

教学后记

授课章节

第五章Internet基础与应用

授课内容

Internet的应用及接入方式

首授班级

宏1301、1302

计1208

首授时间

2014年5月

课时

4节

教学目标

(1)掌握Internet的主要应用,能够创建和和管理WEB和FTP站点。

(2)了解Internet的主要应用领域,为将来进行网站开发、服务器架设等工作打好基础。

教学重点

DNS、电子邮件、WEB和FTP站点的创建和管理

教学难点

DNS解析过程、WEB和FTP站点的创建和管理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具

教案

教学过程

一、Internet的主要应用

1、域名系统

(1)什么是域名

域名是Internet网络上的一个服务器或一个网络系统的名字。

机构性质:

.com.net.gov.edu

国家代码:

.cn.uk.us.hk.jp

(2)域名解析

(3)域名解析的过程

DNS的原理及解析过程:

见教材P83

域名解析举例示意图

2、电子邮件

(1)什么电子邮件

教学过程

(2)电子邮件的工作过程

电子邮件地址的格式及常见的电子邮件协议:

常见的电子邮件协议有以下几种:

SMTP(简单邮件传输协议)、POP3(邮局协议)、IMAP(Internet邮件访问协议)、MIME(多用途Internet邮件扩允协议)这几种协议都是由TCP/IP协议族定义的。

3、万维网(WWW)服务

(1)万维网概述

(2)万维网的工作原理

(3)创建和管理Web站点

4、FTP服务

(1)FTP服务概述

(2)创建和管理FTP站点

IIS在安装时会在硬盘上创建一个默认网站配置。

您可以使用\Inetpub\Wwwroot目录发布Web内容,也可以创建所选的任何目录或虚拟目录。

为了创建FTP站点,必须安装和启动文件传输协议(FTP)服务。

默认情况下不会安装它。

5、远程登录

远程登陆是指用户使用Telnet命令,使自己的计算机暂时成为远程主机的一个仿真终端的过程。

二、因特网的接入

目前,整个通信网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传送网、交换网和接入网。

其中,接入网又称用户接入网。

教学过程

目前用户接入因特网的主要方法:

①以传统的调制解调器拨号上网。

②以现有电话网铜线为基础的xDSL技术接入。

③以有线电视产业为基础的电缆调制解调技术接入。

④以光纤为基础的光纤接入网技术接入。

⑤以5类双绞线为基础的以太网接入技术接入。

⑥以扩频通信、卫星通信为基础的无线接入技术接入。

课后作业:

P81练习题

教学后记

授课章节

第六章网络综合布线基础

授课内容

网络配线端接的制作

首授班级

宏1301、1302

计1208

首授时间

2014年5月

课时

4节

教学目标

1、认识网络综合布线工具,并能熟练使用工具制作网络端接模块。

2、掌握网线、各种跳线和网络模块的制作方法。

教学重点

双绞线和跳线的制作、网络模块的制作

教学难点

模块端接和模块更换

教学地点

教室

教具

教案

教学过程

一、综合布线工程常用的工具

1、RJ45口压线钳(RJ45头压接)

2、单口打线钳(网络模块、通信模块端接)

3、旋转网络剥线钳

4、弯头模具

5、弯管器

6、钢卷尺

7、螺丝刀

8、活扳手

9、锯弓

10、线管剪

11、线槽剪

12、老虎钳

13、尖嘴钳

14、麻花钻头

二、RJ45水晶头端接和跳线制作步骤

第一步:

剥开双绞线外绝缘护套

首先剪裁掉端头破损的双绞线,使用专门的剥线剪或者压线钳沿双绞线外皮旋转一圈,剥去约30毫米的外绝缘护套。

教学过程

特别注意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