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1847049 上传时间:2023-05-01 格式:PPTX 页数:81 大小:6.2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6页
第6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7页
第7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8页
第8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9页
第9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1页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1页
亲,该文档总共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4.pptx

电大农村社会学(2017年新版)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2和作业4,一、形成性考核手册,作业1:

结合我国农村家庭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城乡家庭功能的异同。

目的:

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厘清家庭功能理论的基本内容,在厘清理论的同时。

分析家庭功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加深对家庭功能理论的理解,同时发挥家庭功能在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应有作用。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三章家庭的含义、结构、特点、功能,搞清家庭基本理论的内容;

(2)完整准确地阐述家庭功能的基本理论内容;(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4)字数不低于800字;(5)作一次小型的家庭情况的调查(以一个自然村或行政村为单位)。

作业1.参考答案.docx,解题思路:

(1)家庭的涵义、特点;

(2)农村家庭的功能;(3)简要概述农村家庭的发展趋势;(4)结合农村家庭的特点,分析城乡家庭功能的多少、强弱。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总计20分)1、农村社会学产生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C)(P.3)A、中国B、日本C、美国D、欧洲2、被认为是中国农村社会学诞生的标志一书是(C)(P.8)A、中国农村生活一个社会学的研究B、华南乡村生活C、农村社会学D、北平郊外之乡村家庭3、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是(A)(P.10)A、乡村建设运动B、新文化运动C、新生活运动D、五四运动,4、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农村社会调查,1949年前,毛泽东关于农民问题的最著名的著作为(B)(P.12)A、兴国调查B、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C、长岗乡调查D、才溪组长调查5、“社会”构成要素中的首要要素是(A)(P.24)A、具有一定社会关系的人B、社会活动C、文化D、设施设备6、从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来看,被认为是农村的标准范围(D)(P.27)A、自然村B、行政村C、乡镇以下D、县以下,7、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我们称之为(A)(P.47)A、基本社会化B、继续社会化C、再社会化D、终身社会化8、一个村干部与乡镇干部、其他村干部、村民等人建立的角色关系,我们称之为(D)(P.47)A、实际角色B、自致角色C、复式角色D、角色丛9、人类群体生活主要是社会交往的结果,更具有(D)。

P67A、自然性B、直接性C、互动性D、社会性10、由父母与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是(A)(P.56)A、核心家庭B、主干家族C、联合家族D、其他家庭,11、目前在我国农村干扰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最主要的是(B)(P.68)A、家庭B、家族C、宗教组织D、民间会社12、社会组织的灵魂是指(B)(P.73)A、核心成员B、目标C、规则D、物质设备13、认为工人来厂做工的仅仅是为了挣钱,因此通过多劳多得、物质刺激就能够激励工人勤奋,提高效率的理论是(B)(P.78)A、法约尔的管理理论B、泰罗制C、韦伯的科层制理论D、行为科学和当代管理理论14、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B)(备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始于1978年,应选B,但是历年真题答案都选A,不知何故?

)A、1977年B、1978年C、1979年D、1980年,15、“农村社区”最主要的形态是(C)(P.98)A、县城B、乡镇C、村落D、开发区16、农村城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B)(P.103)A、农村社区演变为城市社区B、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C、生活水平的提高D、基础设施的改变17、当前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是(D)。

(P.113)A、大城市重点论B、小城市重点论C、大中小城市并重论D、在中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相促进18、表示质的方面的范畴反映生活方式本质特征的是(C)(P131)A、生活水平B、生活条件C、生活质量D、生活态度,19、对生活方式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是(A)(P.119)A、生产方式B、科学技术C、自然环境D、社会制度20、在发达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已经达到了(C)(P.131)A、温饱型B、小康型C、富裕型D、豪华型,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3分,总计15分。

多选、少选不得分)1、农村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有(ABCD)(P.5)A、农村居民的社会生活B、农村社会关系C、农村社会结构D、农村社会变迁E、农村社会发展史2、费孝通在小城镇大问题中提出的命题是(ABC)(P.14)A、无工不富B、无农不稳C、无商不活D、无信息不发展E、无文化不持续,3、文化的功能包括(ABDE)(P.25)A、行为导向B、行动整合C、文明传承D、维持秩序E、社会延续4、社会化的基本内容包括(ABCE)(P.3132)A、学习基本的生活技能B、学习谋生技能C、学习社会规范D、培养社会角色E、确定人生目标5、近几年政府和人民团体大力推进家庭建设,倡导家庭建设的模式包括(ABCDE)(P.66)A、“和谐家庭”B、“平安家庭”C、“学习型家庭”D、“节约型家庭”E、“五好文明家庭”,6、邻里的特点包括(ABCE)(P.68)A、相邻而居B、守望相助C、相互信任D、相互不交往E、具有变动性7、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包括(ABCDE)(P.7172)A、一定数量的成员B、特定的活动目标C、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D、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E、一定的物资设备8、村民委员会的特征包括(ABCDE)(P.84-85)A、群众性B、自治性C、基层性D、地域性E、广泛性9、社区的构成要素包括(ABCE)(P.95-96)A、共同生活的人群B、一定的地域C、一定的生产和生活设施D、一定的管理机构E、社区文化10、影响或决定生活方式的主要因素包括(ABCDE)(P.119)A、生产方式B、自然条件C、科学技术D、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念E、政治制度,三、名词解释:

(20分)1.乡村建设运动(P.10)乡村建设运动是20世纪20-30年代由知识分子倡导并参加的、以建设和复兴中国农村和解决农村问题为主旨的社会改良运动。

其中最有名的是梁漱溟领导的山东乡村建设运动和晏阳初领导的华北平民教育运动。

2.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是一个人从出生到他成为一个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

从人的生理、心理发展进程来看是从婴儿到青年的成长过程,是从一个生物体(完全的生物人)变为社会生物体(社会人)的过程。

3.社会群体(P.51)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相互交往形成的、由特定的相互关系连接在一起的共同体。

4.家长制家长制是建立在下级对上级的个人效忠、服从和依赖基础上的管理方式。

这种管理方式无疑不适应工业社会或现代社会的要求,于是逐渐被其他管理方式所取代。

5.社区发展(P.97)在党和政府和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协调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生活和生活质量的过程。

6.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是指在人们的生活消费总支出中,用于饮食方面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

比例越小,生活质量越高;比例越大,生活质量越低。

四、简答题:

(30分)1.农村、农业、农民的关系?

(7分)答题要点:

(1)农业是一个内涵不断变化的概念,传统农业即指农田种植业,这里是从劳动内容而不是劳动方式来使用传统这一概念的。

实际上,从行业的角度来讲,农业并不局限于农田种植业,而是还包括林、牧、副、渔业。

(2)农民是从事农业、以农为生的劳动者,传统社会有士、农、工、商的职业分类方法。

农民的涵义也是广义的。

(3)农村则是由众多农民家庭聚居而成的社会。

它有与城市不同的经济类型、居住形态和生活方式。

农民被看作农村社会活动的主体,农业是农民谋求生存和进行交往的手段。

农村是农民及其家庭成员从事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他们从事共同生活的社区。

2.简述社会化的基本内容。

(7分)答题要点:

(1)教导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个人生存能力包括两部分:

基本生活技能和谋生手段。

前者指直接运用物质资料以维持自己生命的能力和方法。

后者则指获取自己生存所需物质资料的能力,即通过劳动而获取物质生活条件的方法和手段。

(2)学习社会规范社会规范也叫社会行为规范,它是人们在共同生活或活动中形成的指导其行为的规则。

一个人要真正成为社会的一员,必须学习这些先于自己而存在的行为规范,社会也有责任教导人们习得社会规范,以实现社会秩序与和谐。

(3)确定人生目标人生目标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上一代和社会教育的结果。

它是家庭和社会有意识的教育和引导、社会文化的熏陶及个人人生经验较长时间相互作用的结果。

(4)培养社会角色个人社会化的全部内容的总和是培养合格的社会角色人选,这也是个人社会化的目标。

3.简述社会组织的构成要素。

(7分)(P.71-72)答题要点:

(1)一定数量的成员。

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能够建立和存在的基本条件。

(2)特定的活动目标。

组织目标代表着组织的发展方向和存在根据,是组织活动的宗旨和灵魂,是组织制定和修正方针、路线、政策的依据,也是判定组织活动效率的标准。

同时还起着团结、动员、鼓励组织成员为之奋斗的重要作用。

(3)相对规范的组织规程。

尽管任何一个社会群体都是按照一定的规程进行活动的,规范大多是成文的和成体系的,是关于本组织的性质、目标、任务、结构,组织成员的地位与角色、权利与义务以及组织活动规则的规定。

它指导着整个组织及其成员的行为,规范着他们的活动,是保障组织正常运行的必要手段。

(4)职责、权力的分层体系。

其中包括一个权威的领导体系,也包括不同成员间的职责分工。

(5)一定的物质设备。

这是任何一个社会组织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和必要条件,没有它们,社会组织就难于发挥其固有功能。

4.简述科学技术影响生活方式的主要表现。

(7分)答题要点:

科学技术是影响生活方式的重要因素:

(1)科学技术通过改善物质生活条件来影响生活方式;

(2)科学技术通过改变人的生活观念来影响生活方式;(3)科学技术通过扩展人们的生活能力来推动生活方式发展。

五、论述题(15分)联系我国现实,深入阐述我国农村城镇化的道路选择及其实现的途径。

(P.109)答题要点:

(一)农村城镇化的涵义农村城镇化:

农村社区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性的社会经济运动,是农村人口变为城镇人口,农村固有特点消失和城镇特点的增长并逐渐发展为城镇社区的过程。

(二)我国农村城镇化道路选择。

(P.106)关于我国城镇化的看法有四种代表性观点:

一是大城市重点论。

即主张发展大城市,实现以大城市为重点的集中型城市化模式。

二是小城市(镇)重点论。

即重点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实现以小城市(镇)为主体的城市模式。

三是大、中、小城市并重论。

即主张大、中、小城市并重发展,使各种规模和类型的城市形成比例合理,均衡配置的体系,充分发挥所有城市的整体功能。

四是多层次、非均衡发展论。

退出大、中、小城市都要获得发呢,不能抽象地笼统地强调某一方面为重点。

针对不同的经济地带、经济区域、采取突出重点,而非齐头并进的发展模式。

在以上四种观点中,小城市(镇)重点论对于我国的城镇化政策影响最大。

(三)我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对策。

(P109-111)

(1)促进农民工市民化

(2)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3)统筹城乡发展(4)多渠道筹措新型城镇化建设资金。

作业3题目:

结合我国农村社会的实际,谈一谈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的问题、成因、解决的对策(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五个方面结合当地实际任选其一)目的:

这是一道理论联系实际题,让学生理清农村社会问题理论的基本内容,在理清理论的同时,分析社会问题产生的原因,认识社会问题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危害,加深对社会问题理论的理解,同时关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积极解决现存的社会问题并关注防止新的社会问题的产生。

要求:

(1)要求学生认真审题和研读第八章社会问题的涵义、特点、危害,我国农村社会存在的主要社会问题的现状、成因、解决的对策;

(2)完整准确地阐述社会问题的基本理论内容;(3)联系实际时既可以逐条进行,也可以将所有理论阐述后进行;(4)字数不低于800字;(5)作一次小型的社会问题的调查(以乡镇为单位)。

解题思路:

(1)社会问题的涵义、特点

(2)社会问题的现状(3)社会问题的危害(4)结合农村社会问题的具体情况进行论述,答题提示:

(P.112121/8.28.3/农村社会问题/农村人口与教育问题;农村贫困、生态及社会治安问题)1、答题前应完成一个乡镇的社会问题调查(人口问题、贫困问题、教育问题、环境问题、治安问题等)。

2、请学员按照解题思路去答题,答题时以理论要点为线索分层结合实际叙述。

3、答题所需要的理论要点如下,请学员自行整理形成800字以上的文字材料。

(一)农村人口问题:

(P.112114/8.2/农村社会问题/农村人口与教育问题)人口问题是指人口的数量或质量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从而影响了自身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农村人口问题现状:

1、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农村人口问题:

(1)农村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75%以上;

(2)农村人口增长率高于城市;(3)农村人口素质低于城市;(4)尽管政府大力提倡计划生育,但农村育龄妇女的生育率仍然超过政府倡导水平。

2、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化。

预计到2000年我国将进入老龄化社会,而到21世纪二三十年代将进入人口老龄化的高峰期。

3、人口素质差。

人口素质包括人口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和精神素质。

4、农村劳动力大量过剩。

农村人口增长迅速,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吸纳能力有限,新的农业产业没有大量形成,必然导致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过剩。

成因:

1、政治原因。

人口的增长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有利于经济发展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提出要控制人口增长速度的政策没有执行。

2、传统人口思想的影响。

我国传统观念对于生育子女是极其重视的。

“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传宗接代是祖先对后人最大的要求。

3、落后的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影响。

农村育龄妇女的文化素质较低,是造成农村人口问题的重要因素。

4、农村行政行为的失误。

一方面,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传统行政组织体制逐渐解体消亡,而新的社会组织和管理体制尚不完善、健全,使得一些农村地区对农民家庭计划生育放任自流;另一方面,有些农村地区的行政管理者在招待计划生育工作中单纯强调对违反者罚款。

对策:

1、加大宣传力度。

使农村广大干部和群众正确认识我国的人口形势以及众多的人口对我国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造成的负面影响,以理解、支持、配合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2、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提高农民文化素质,以利于广大农民群众破除旧的生育观念,树立新的生育观念。

3、大力发展农村社区社会保障事业,使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4、积极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丰富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5、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特别是农村妇女的就业机会和劳动报酬,减少离乡流动人口。

6、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村人口问题的行政控制能力,提高农村干部的行政管理水平,科学、合理地执行国家的计划生育政策。

作业3.参考答案.docx,

(二)农村教育问题:

(P.114115/8.2/农村社会问题/农村人口与教育问题)现状:

1、文盲、半文盲比例高。

农村的学校数却只占全国学校总数的10%。

农村人口中文盲、半文盲人数高达三分之一以上。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没有得到有效贯彻,学龄儿童失学率仍然较高。

3、师资数量不足、质量不高。

民办教师和临时代课教师在农村仍然普遍存在,这些教师和部分正式教师并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学历标准。

4、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

农村经济条件较差,加上某些农村干部不重视对教育事业投入,甚至挤占、挪用教育经费,造成教育经费短缺,教学条件差,学校数量不足,校舍面积不足,基本教学设施不足。

5、科技人才不足,科盲比例高。

一方面造成农业科技成果在农村的转化率低,进一步制约农村的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农业科技人才的短缺直接影响农村有一定文化基础的青年进一步学习科学技术,使农村科盲比例相当高。

6、教育结构不合理,职业教育不够普及。

解决我国农村教育问题的对策:

1、积极宣传、认真贯彻义务教育法;2、加大教育扶贫的力度;3、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4、创造条件,吸引人才,提高农村教师素质;5、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实用技术教育。

(三)农村贫困问题:

(P.115117/8.3/农村社会问题/农村贫困、生态及社会治安问题)贫困问题是指生活水平达不到一定社会所能接受的最低标准的状况,最低标准被称为“贫困线”。

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两种类型。

贫困问题的成因:

1、环境条件恶劣。

自然资源的绝对缺乏,生态环境极度恶劣,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交通不便,都会使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制约,造成贫困问题。

2、人口负担过重。

贫困问题与人口问题具有极其密切的联系,过剩的人口必然会导致贫困问题的产生。

3、人口素质过差。

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导致人口素质差,使新的生产、科学技术手段不能得到推广、利用,严重制约经济的发展。

4、生产力水平过低。

生产力水平低造成农村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这是造成农村社区居民收入水平低的重要原因。

5、政策失误的影响。

6、家庭劳动力匮乏,劳动力质量低下。

家庭中残疾人多、劳动力缺乏;文盲科盲多,掌握和科技知识少;老龄农民多,青壮年农民少等因素都会造成家庭贫困。

解决贫困问题的对策:

1、积极发展农村文化教育事业,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2、积极宣传、坚决贯彻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增长速度,少生优生,提高人口素质,减轻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造成的负效应。

3、发展农村交通,促进农村对外联系,发展贫困地区的通讯、水力、电力事业。

4、改善贫困地区的资源和环境条件,改善生产条件和生产方式,引进新的科学技术,调整农业布局,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5、调整产业结构,积极发展二、三产业,特别是乡镇企业。

6、加大政府对贫困地区的支持力度,鼓励富裕地区、富裕个人和富裕企业对贫困地区和贫困者进行帮助。

(四)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P.117119/8.3/农村社会问题/农村贫困、生态及社会治安问题)生态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干预和影响,导致生态系统中各部分内部及相互之间的联系呈现不协调乃至对立的状态,它使人类的正常生活受到干扰,严惩时甚至威胁人类的生存。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

1、环境污染严重。

工业废弃物特别是乡镇企业排放的“三废”以及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和其他化学产品是造成农村环境污染的重要原因。

2、水资源紧缺。

我国是一个缺水国家,人均占有淡水量仅为世界平均占有量的1/4,且分布不均衡。

3、土壤肥力下降,耕地锐减。

由于不合理地大量使用化肥,土壤肥力不断下降,人类对土地的不合理利用如草场过度放牧、草场和林地不合理地开垦为农田、滥砍滥伐森林等加剧了土壤沙漠化和水土流失。

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家庭建房、乡镇企业建厂、矿山开采、道路修建等大量占用耕地,也导致耕地面积不断缩小。

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成因:

环境意识差;执法不严;认识错误;急功近利;人口压力。

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途径:

加强宣传;严格执法;重视有机肥料;提倡生态农业;采用科学法,以防为主,防治结合。

(五)农村社会治安问题:

(P.119121/8.3/农村社会问题/农村贫困、生态及社会治安问题)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现状:

(1)农村各种违法犯罪案件数量增多且性质日趋严重;

(2)农村封建迷信活动盛行;(3)农村社会治安问题呈现季节性和区域性特点;(4)团伙性、专业性违法犯罪案件增加;(5)中青年、文盲、法盲违法犯罪率较高;(6)违法犯罪案件类型相对集中。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成因:

(1)经济转轨阶段农村行政组织控制力减弱;

(2)少数农村干部以权谋私、违法乱纪;(3)法律宣传力度不够,农民群众对有关法规的了解不够;(4)经济利益驱动,一些人见利忘义;(5)农村文化设施落后,缺乏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6)部分农民文化素质低、法制观念薄弱。

农村社会治安问题的解决途径:

(1)积极宣传、普及法律知识、扫除法盲;

(2)加强对农民的教育,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修养;(3)提高农村干部素质,加强廉政建设;(4)加强农村治安队伍建设,加大执法力度;(5)及时解决农民之间的民事纠纷,避免矛盾激化;(6)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作业4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2分,总计20分)1、根据一定的标准把人们划分为高低有序的若干等级层次的过程及现象,被称为(B)(P.134)A、社会分化B、社会分层C、社会活动D、社会分工2、社会分化的原因一般是由于(C)(P.150)A、人们的主观需要B、阶级产生的需要C、劳动分工的需要D、社会发展的需要3、调查员从一个社区中抽出一些熟悉该社区情况的人作为评判员,让他们按照事先规定的高低层次给本社区成员进行分层归类的方法(C)(P.138)A、客观法B、主观法C、声誉法D、分析法,4、农村社会流动的根本动因是(A)(P.145)A、生产力的发展B、城镇化速度加快C、市场经济的确立D、城乡差别5、社会问题的主要成因是(C)(P.153)A、政治制度B、经济制度C、社会结构D、文化差异6、农村人口问题是人口数量庞大,至2015年,农村常住人口仍达(B)人(P.158)A、5亿B、6亿C、7亿D、8亿7、目前我国扶贫的基本策略是(D)(P.162)A、救济式扶贫B、开发式扶贫C、参与式扶贫D、精准式扶贫,8、农村环境问题直接威胁我们的是(B)(P.164)A、土地安全B、粮食安全C、水资源安全D、畜牧业安全9、社会控制的准则是(C)(P.177)A、社会文化B、社会道德C、社会规范D、社会制度10、现代社会强调的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社会控制的(D)(P.178)A、普遍性B、特殊性C、多重性D、统一性11、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B)(P.187)A、社会习俗B、社会道德C、社会舆论D、宗教,12、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内容是指(C)(P.187)A、集体主义B、尊老爱幼C、为人民服务D、传承中华传统文化13、社会保障的实质是(A)(P.201)A、经济保障B、政治保障C、精神保障D、集体保障14、国家通过立法建立的,在劳动者或其他公民在生、老、病、死、伤残、失业以及发生其他生活困难时给予一定物质帮助的制度(A)(P.200)A、社会保障B、社会服务C、社会保险D、社会救济15、社会保障制度被称为社会“稳定器”是指其的(D)(P.205)A、民生功能B、经济功能C、社会功能D、政治功能,16、未享受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农村户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集取养老金的年龄是(C)(P.211)A、55周岁B、58周岁C、60周岁D、62周岁17、一种急剧的,对整个社会进行根本改造的社会变迁形式是(B)(P.225)A、社会进步B、社会革命C、社会进化D、社会倒退18、有第一生产力美称的是(D)(P.226)A、劳动手段B、劳动工具C、劳动对象D、科学技术19、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各国可能有不同的起点,不同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但现代货损道路相同,这种观点属于(B)(P.232)A、依附理论B、趋同理论C、均衡理论D、社会进化20、2012年,联合国召开了可持续发展大会,旨在制定一套适合于不同国家和地区国情、能力和发展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目标,大会的地点是(D)(P.237)A、美国B、英国C、中国D、巴西,二、多项选择题:

(每题3分,总计15分。

多选、少选不得分)1、社会分层的方式有(ABD)(P.138)A、主观法B、客观法C、评判法D、声誉法E、职业法2、农村社会流动的动因包括(ABCD)(P.145)A、生产力的发展B、城镇化速度加快C、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D、城乡差别、工农差别E、文化的差异3、社会问题的特点有(ABCDE)(P.174)A、普遍性B、地域差异性C、时代性D、多因性E、关联性4、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体现了(ABCD)综合发展、一体发展的新格局。

(P.169)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