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74709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63.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docx

同等学力申硕考试之国际经济学详尽

国际经济学(大纲)

名词解释、简答第一章、序论

一、名词解释

1、国际经济学:

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学研究国家之间经济的相互依存性,它也分析一国与世界其他国家间商品、劳务和资金的流向分析直接约束这个流向的政策,以及这些政策对国家的福利所产生的效应。

国际经济学研究中关注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其中,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是国际经济学的微观经济学部分,而国际理论等则是国际经济学的宏观。

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国际经济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有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研究等。

P9

2、绝对利益:

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是指在某一种类商品的生产上,一个经济体在劳动生产率上占有绝对优势,或其生产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另一经济体,若各个经济体都从事自己占绝对优势的商品的生产,继而进行交换,那么双方都可以通过交换得到绝对利益,从而整个世界也可以获得分工的好处。

P16

3、比较利益:

由英国经济学家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决定国际贸易的基础是比较利益而非绝对利益,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国际分工和国际交换中若两个国家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

这时,两个国家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也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在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交换,参与交换的各个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交换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P296

认为:

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4、国际分工:

是国际经济最基本的出发点,既世界各国间的劳动分工,是社会分工跨越国界发展的结果。

国际分工的规模、形式内容以及各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是由生产力的发展状况或水平决定的。

理解国际分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国际分工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

②国际分工的类型有垂直型、水平型和混合型三种;

③各国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其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④世界生产力的发展决定了国际分工的形式与内容。

P217(兰)

贸易所得:

由生产专业化和贸易引起的一国消费的增加。

贸易能使双方受益,即一国与其他国家互相销售自己的产品和劳务通常双方都有利。

能够为双方都带来收益的国际贸易范围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大得多。

即使一方生产任何产品上都比另一方欠缺效率,国际贸易仍然能给双方带来收益。

出口相对密集使用充裕资源的产品,进口相对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资源的产品能使贸易双方各得所需,共同获国际贸易还能促使各国在较小的产品范围内进行专业化生产,从而产生规模经济的效应。

,贸易所得不仅仅局限于有形产品,国际移民、劳务输出和期货贸易也都是互利性贸易的形式。

5、贸易乘数(20003):

在开放条件下,对外贸易的增长可以带动国民经济成倍增加,这种贸易促进增长的倍数关系即为对外贸易乘数,对外贸易乘数研究一国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就业之间的相互影响,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6、一价定律:

意为同种商品无论出现在哪里都是同一价格。

根据一价定律,两地间同种商品价格的差异不能大于两地间的商品运费,否则会引发商品套利行为。

7、贸易创造与贸易转移:

贸易创造(2009):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

贸易创造是指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较低成本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贸易创造对于经济发展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贸易转移(2009):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集中在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两个方面。

贸易转移是指产品从过去进口自较低生产成本国转向从较高成本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这是在一体化过程中应予以注意的情况。

8、流动借贷: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流动借贷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是决定汇率变动的因素。

P339

9、固定借贷:

国际借贷分为固定与流动两种,固定借贷是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没有实质的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汇率表现(固定借贷的发生有时会促使本币汇率上升),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P339

10、边际进口倾向: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是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行进口的比重,通常中公式中用m来表示。

边际进口倾向大,则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大,乘数效应对于经济的刺激作用就会较小,反之则较大。

P271(红)

11、倾销(2004名词,2006简答,2009选择)P127:

经济学意义上:

倾销是一商品在不同市场之间的价格歧视,也可表述为海外的货物(商品)以低于同样货物(商品)的销售价格在同一时候在国内市场类似条件下的销售价格出售。

法律定义:

指出口商以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向进口国销售产品,并因此给进口国产业造成损害的行为。

因此,法律上所指的倾销,有以下三个构成条件:

(1)产品以低于正常价值或公平价值的价格销售。

(2)低价销售的行为对进口国产业造成了损害。

(3)损害与低价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只有同时具备了上述三个条件的低价销售行为,才能够依据反倾销法采取反销售措施,征收反倾销税。

12、幼稚产业(2002简答):

具有比较利益的产业处于幼稚状态,经过保护使之发展,具有现实的比较利益。

P121

(1)穆勒标准:

某种产业由于技术不足,生产率低下,成本高于国际市场,无法竞争。

在保护下,能够在自由贸易下获利,使得潜在的比较利益转化为现实的比较利益,可自我投资发展,即为幼稚产业;

(2)巴斯塔布尔标准:

保护、扶植幼稚行业所需的社会成本不能超过该产业将来收益的现值总和,符合条件即为幼稚产业;

(3)肯普标准:

除了穆---巴标准的内容外,应考虑产业在被保护时期内的外部效应问题。

如该产品具有外部性,该技术可为其他产业所获得,其他产业利润提高,因而使得本产业利润无法增加,将来利润无法补偿投资成本,国家应该予以保护。

13、外汇P164:

外汇是货币关系国际化的产物,在国际金融领域中,具有动态和静态两种含义:

从动态的含义讲,指通过汇兑方式进行不同经济体之间债权、债务的转让和支付的活动与过程;静态意义上的外汇指,把以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转变为以另一个经济体货币表示的财产权力的手段与工具。

一般意义上外汇的定义是:

一国货币当局保有的以外币表示的可以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进行支付的债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外汇指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

(作用:

国际购买、支付、储备手段,国际财富象征)

14、汇率:

是两种货币之间进行交换的比价。

本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等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是不同货币在外汇买卖过程中形成的交换比率。

汇率的标价法分为直接、间接和美元标价法。

P167

15、外汇倾销:

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称为外汇倾销。

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而因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

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以及对方不进行报复等。

16、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

关税壁垒:

是指高额进口税。

通过征收各种高额进口税,形成对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这可以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起到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的作用。

它还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

世界贸易组织对其极力反对,并通过谈判将其大幅削减。

关税:

是进出口商品在经过一个国家的关境时,由海关代表国家向进出口商征收的一种赋税。

关税有各种形式,如从价税、从量税,以及具有针对性的惩罚性关税,如反倾销税、门槛税等。

P246(红)

非关税壁垒:

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和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

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的。

世界贸易组织力图通过谈判使其得到限制、削减。

P246(红)

17、开放经济:

经济学意义上是指一个经济与其外部世界存在着经济往来关系。

如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劳动力流动等。

P288

18、经济全球化P303:

经济全球化的概念曾经被认为是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广泛流动,实现最佳配置的过程。

世界贸易组织1995年度报告指出:

对全球化和定义和描述,首先应着重“质”而不是“量”;1996年联合国贸发会议对经济全球化定义如下:

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认为:

跨国商品、服务贸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

它是现代经济的一个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是经济活动的全球扩张、融合的过程,是各国经济活动从国内走向全球,在全球范围内实行社会化的过程。

19、提供曲线P38:

是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的实质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的情况,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的均衡交换价格(交换比率)。

20、贸易条件:

即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

贸易条件改善,是指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为贸易条件恶化。

21、官方储备: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一个国家中央银行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

官方储备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

P251(红)

22、固定汇率与浮动汇率:

固定汇率指两国之间货币比价基本固定不变,汇率波动被限定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浮动汇率是指根据市场的供求状况,国家任其自由涨落,货币当局没有义务进行干预的货币对外汇率。

在实践中存在着完全的自由浮动与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情况。

23、直接标价法与间接标价法P167:

直接标价法又称应付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简言之,外币不动本币动。

说明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种外币时应该付出的本币数量。

间接标价法又称应收标价法,是以一定单位的本币为标准,用外币来表示本币价格,简言之,本币不动外币动。

说明银行在支出一定单位本币时应该收回的某外币的数量。

24、关税同盟:

结成同盟的成员国之间减低甚至免除彼此的关税,从而成员国居民可以享受比过去更低成本的商品的消费,同时增加了可供选择的机会,因此成员国乃至关税同盟整体的经济福利会得到提高。

对外则采取统一或逐步实行统一的对外关税和对外贸易政策,关税收入按照既定的比例进行分配。

关税同盟的经济效应主要集中在贸易创造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两方面。

贸易创造:

指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结成关税同盟之后,由于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产品从生产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关税同盟中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的一种过程和现象。

贸易转移:

指两国或两个以上国家之间结成关税同盟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产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进口的过程和现象。

对进口国来讲是一种福利损失。

25、升水与贴水P180:

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用升水、贴水和平价来表示。

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的要高,贴水则反之。

一般情况下,利息率较高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贴水,利息率较低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升水。

Ef=E0(1+Rf)/(1+Rn)

26、现值债务率:

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未偿还债务的现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

(1)经济现值债务率:

未偿还债务现值/国民生产总值,80%为临界值。

(2)出口现值债务率:

未偿还债务现值/出口,20%为临界值,当实际指标超过临界值的60%,为中等债务国家,以下则为轻度债务国家。

27、偿债率P231:

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当年还本付息的债务总额与出口总收入之比,安全线不应超过20%。

28、国际收支P140:

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狭义的国际收支:

指的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一般为一年),同其他国家由于贸易、劳务、资本等往来而引起的资产转移。

其特点是仅记入现在或将来有外汇收支的交易。

广义国际收支:

是指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内,一个经济体与世界其他地方的各项经济交易。

它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而且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无偿援助、货物贸易、捐赠等。

29、贷方与借方项目:

在国际收支中表示国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输出或金融资产的流入。

借方项目在国际收支中表示国家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出。

P243(兰)

30、所有权特定优势:

它是国际生产折衷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企业具有的组织管理能力、金融融资方面的优势、技术方面的特点和优势、企业的规模经济与其垄断地位及其他能力和获得产品异质差异的优势,这些优势构成了企业比投资所在国公司更大的优势,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以及文化方面的风险。

里昂惕夫之谜:

经验数据表明美国的进口替代品比出口品的资本密集度高,这与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相背离。

后者指出资本密集型国家(美国)应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而出口资本密集型商品。

要素密集度逆转:

某商品在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属于资本密集型产品,而在劳动力相对丰富的国家则属于劳动密集型产品。

如小麦在非洲是劳动密集的生产过程的产物,而在美国则是资本密集的生产产物。

外贸依存度:

出口替代战略:

幼稚产业:

指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经过一段时间能够在自由贸易中获利,达到其他国际水平而自立,形成良性发展,这样的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三、论述题

5、论述西方国际经济学的产生、对象及结构。

P4

1.国际经济学的产生。

国际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西方经济学的分支。

(1)最初的经济学实际是家政学,研究对象是家庭。

(2)微观经济学。

研究对象包括价格问题、消费者行为问题、生产理论、厂商均衡、要素价格、福利经济;解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以及为谁生产的问题。

(3)国际经济学是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发展的结果。

a、处于国际经济背景下的国家,其经济运行的目的则是多重的,但最终是围绕福利展开的。

b、封闭经济与开放经济。

经济学认定的封闭是指一个经济与其外部世界没有任何的经济往来关系,开放则意味着一个经济与其外部世界存在着经济往来关系,如对外贸易、资金流动、劳动力流动等。

c、当把国家作为经济活动的主体,便产生了国际经济活动与国际经济关系。

(4)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存在着经济运行主体、目的、范围、机制和经济交流方式的异同。

2.研究对象。

(1)国际经济学是指在一个国家的经济中,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决定着经济增长与发展的效率,

(2)国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国际贸易纯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收支、外汇理论、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跨国公司、经济发展、经济一体化、开放经济的宏观调节、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秩序等理论的研究。

3.国际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

③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④局部均衡与一般均衡相结合。

⑤理论与政策相结合⑥吸收与评价相结合。

1、论述李嘉图比较利益说的基本内容,如何评价?

P22

⑴基本内容:

国际分工中若两个贸易参与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不相等,甲国在生产任何产品时成本均低于乙国,劳动生产率均高于乙国,处于绝对优势;而乙国则相反,其劳动生产率在任何产品上均低于甲国,处于绝对劣势。

这时,两个国家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因为两国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差距,并不是在任何产品上都一样。

这样,处于绝对优势的国家不必生产全部产品,而应该集中生产本国国内具有最大优势的产品,处于绝对劣势的国家不必停产所有的产品,而只应该停止生产本国国内处于最大劣势的产品,通过自由贸易,参与交换的国家可以节约社会劳动,增加产品的消费,世界也因为自由贸易而增加产量,提高劳动生产率。

以上论点便构成国际贸易理论的传统基础。

⑵评价P28:

①从国际贸易实际出发的评价。

一,该学说揭示出了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具有互利性,证明了各国通过出口相对成本较低的产品,进口相对成本较高的产品就可以实现贸易互利,世界的总福利水平也会得到提高。

这是该学说的主要贡献;二,该学说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并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

如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要素在国际间完全不能流动的假设;经济中不存在规模收益,都与当今世界经济的现实相去甚远。

三,今天的国际贸易主要发生在比较利益差距较小的发达国家之间,对传统的比较利益学说的适用程度产生疑问;四,各国都在不同程度实行保护主义而非自由贸易。

②从劳动价值论出发的评价。

一,在该理论中,出现了同一商品国内价值和国际价值的差异和交换比率的不同,这违背了李嘉图自己坚持的劳动价值论。

二,该理论并未从根本上揭示出贸易发生的原因。

三,实际没有看到国际贸易具有的不等价交换和价值的流向,难于被相对落后的国家所接受。

③我国理论界对比较利益学说的认识和评价。

一,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学者与苏联学者共同批判该学说,认为它没有坚持劳动价值论,掩盖交换中存在的不等价交换和国际剥削;二,20世纪60年代我国学者认为该学说具有合理内核,应该批判地吸收,这一观点在后来受到批判;三,改革开放以来,对该学说的看法开始形成一分为二的对立情况,相当多的人认为中国的对外开放在一定程度上是遵循比较利益原则进行,该原则是我国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之一。

但是,也有学者认为,尽管比较利益学说有合理内核,但绝对不能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指导思想。

2、论述赫克谢尔----俄林模型的主要内容(H-O模型)。

P52

1、H-O模型基本命题。

(1)李嘉图的比较利益学说认为,比较利益源自各国在生产不同商品时,劳动生产率的相对差异以及由此产生的劳动成本差异,而商品成本的差异则是产生国际贸易的最直接的原因。

后人以机会成本差异代替了劳动成本差异,形成了对于比较利益的当代理论的解释。

但俄林认为劳动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未得到根本的解释,H-O模型对此给予了说明。

(2)假设前提。

第一,两个国家(A、B)、两种要素(劳动与资本)、两种产品(X、Y),即2×2×2模型。

第二,两国在生产同一产品时,技术方法相同,技术水平一样,具有同样的生产函数,产量只是要素投入量的因变量。

相同的生产要素具有同样的生产率,这一假设意味同一要素在两国具有相同的劳动生产率时,贸易仍然可能发生。

第三,商品、要素市场属于完全竞争市场,要素在一国内可以完全流动,在国际间完全不流动,这可以保证同种商品在一个国家之内具有相同的价格,而在国际上则存在价格差异。

第四,两个国家中一个是资本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利息率相对较低;一个是劳动存量相对丰富的国家,因而工资率较低。

第五,在两种产品中,其中一个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劳动要素更多些,是劳动密集性产品;另一个则使用的资本要素相对多,是资本密集型产品。

第六,影响贸易的一些其他因素如运输成本、需求偏好、贸易壁垒等在分析中被抽象。

(3)H-O模型的基本命题分析(三个论点)。

第一,每个国家用自己相对丰富的生产要素来从事商品的专业化生产和国际交换,就会处于比较有利的地位,相反就会处于不利的地位。

因此在国际贸易中,一个国家出口商品总是那些用自己相对丰富的要素生产的产品,而进口的总是那些需要用本国相对稀缺的要素进行生产的产品。

第二,如果两个国家要素存量的比例不同,即使两国相同生产要素的生产率完全一样,也会产生成本的差异,从而使两国发生贸易关系。

第三,国际间商品交换的结果,是使各贸易参与国之间的要素报酬(利息、地租、工资)差异缩小,出现要素价格均等化趋势。

2.H-O模型的基本内容。

核心思想即各个国家应该在要素方面发挥自己所具有的优势。

如果一个国家的劳动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就应该集中生产、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

反之,如果一国的资本要素存量相对丰富,则该国就应该集中生产、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

如果两个国家都贯彻这一原则进行生产、交易,则各国资源会更为有效的配置,福利水平将会得到提高,世界范围内的资源也将更为有效配置,福利水平也将会得到提高。

价格绝对差-成本绝对差-要素价格差-要素存量比率-要素供求-要素禀赋

基本内在的逻辑关系:

同样产品的价格绝对差是国际贸易的直接基础,价格绝对差是由成本绝对差决定的,成本绝对差是由要素价格差决定的,要素价格绝对差是由要素存量比率不同决定的,要素存量比率的差异是由要素供求决定的,而要素的供给则是由要素禀赋决定的。

因此,要素供给的禀赋不同造成了国际贸易的产生。

***3.简要评价。

第一,H—O模式与比较利益说的异同点。

从基本层面看,H—O模型是建立在相对优势上的,要素流动假设也基本一致,但H—O模型认为一种要素(劳动)无法进行生产,生产需要两种以上的要素投入,国内、国际贸易均为不同区域间的商品贸易,本质是相同的。

李嘉图则认为国内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不能用于国际贸易,李嘉图认为劳动生产率差异是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H—O模型则将劳动生产率一致作为分析的出发点。

第二,H—O模型的政策含义与案例分析。

发挥一个国家要素上固有的相对优势,从固有要素存量的相对优势出发进行国际分工,是各国在进行对外贸易时必须考虑的,这是其政策含义。

例如,马来西亚出口锡,中东国家出口石油,中国和东南亚出口劳动密集型的服装、轻工产品,便是发挥自己优势的典型案例。

第三,对H—O模型的评价。

从一国基本经济资源优势解释国际贸易发生的原因,从实际优势出发决定贸易模式(产品结构、地理格局),从贸易对经济的影响分析贸易的作用,是H-O理论有益的方面;但自然禀赋并非贸易发生的必要条件,社会因素在同时该理论比较强调静态结果,排除了技术进步的因素以及许多实际存在的情况,影响了理论的广泛适用性,另外对于需求因素并未给予充分的重视。

★6、论述列昂赐夫反论的基本内容。

(1999,2005名词解释)P65

1、提出。

列昂惕夫是投入—产出模型的创造者,并因此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二战后一些学者利用经验数字对H-O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