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74710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4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docx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2017年6月28日

土地资源学实习报告

班级:

土管201402

姓名:

王雪桦

学号:

指导老师:

张锡洲老师

吴德勇老师

一、实习时间

2017年6月21日

二、实习地点

温江→都江堰市玉堂镇→映秀镇渔子溪村→映秀镇黄家村→漩口镇→温江

三、实习目的及任务

土地资源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骨干课程,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技术性,因此必须紧密结合实践,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土地资源构成要素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类型的,并将这种变化规律加以总结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应学会辩证地看待土地资源类型的变化规律,而非孤立地看待实习过程中的每一个点位。

将地质学、土壤学、水土保持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结合起来,灵活应用,客观地评价实习过程中看到的土地利用不合理的地方,并提出改进意见和解决方案,从而巩固课堂知识,掌握分析问题的思路,并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四、实习内容

(一)第一站:

都江堰市玉堂镇

大巴从温江一路行驶到都江堰,30来公里的路程中,我们向车窗外望去,窗外的景象逐渐由平原区过渡到平原和山地的交界带,而沿途的景色也逐渐由花木用地转变为农田(主要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河漫滩及河流水域。

当然我们也经过了不少集镇,在农业耕作区居民点则分布得相对稀疏。

而容易被我们遗忘的土地资源类型便是交通用地了,越熟悉的东西却越容易被我们忽略。

事实上,温江区共有16万亩耕地,而真正用于农业耕作的只有1万多亩,尽管其余15万亩耕地用于种植花卉苗木,但我们仍然将其定义为耕地,即“可调整耕地”。

中国人口正在持续增加,一方面要发展经济,使人民致富,另一方面为了保证粮食安全,实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南京土壤所赵其国院士等人打破了“存粮于库”的传统,最先提出了“存粮于土”的设想。

“存粮于土”,即在保护现有优质耕地质量、保证土壤生产力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提高农民收入,当出现粮食危机时,土地能马上恢复生产,解决人民基本温饱问题。

1、土地资源构成要素

我们在都江堰青城大桥处下车,站在岷江外江的堤岸上(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岷江分为内江和外江),我们所见的江水很浅,这是由于此时未达雨季,且正是种植水稻的季节,大量的水都排入内江农业灌溉区了。

前方为万达集团收购的5000多亩地,用于修建万达娱乐城。

而此处正在修建的大坝,今后将作为万达娱乐城的水库。

成都平原处于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四季相对分明,年降雨量1000mm左右。

此外成都平原植被较零星,多为农田植被,大量分布有人工栽种的树木、苗木,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这些都是次生植被而非原生植被。

从地质地貌来看,我们一路沿着岷江的一级阶地行驶,我们所站的堤岸是近代河流冲积物及沉积物堆积而成的。

一般来讲,距河岸越远,物质沉积的时间越长,距河岸越近,沉积的时间越短。

从土壤类型来看,成都平原的土壤是由岷江灰色冲积物发育而成的水稻土,虽然近些年没有种植水稻,事实上根据土壤剖面依然将其定义为水稻土。

水稻土的剖面基本特征为耕作层、犁底层、底土层和潜育层。

据老师介绍,名山曾经有一片茶园种植了10年的茶树,然而该处的土壤仍然被定义为水稻土,因该土壤剖面依然表现出水稻土的剖面构型。

“金温江,银郫县,叫花子出在双流县。

”这个打趣的俗语又一次出现在我们的实习中,由此也可以看出土壤和地形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的深刻影响。

温江和郫县的土壤由岷江灰色冲积物发育而来的灰潮土,土壤肥沃;而双流的土壤主要为黄壤,黄壤质地粘重,较为贫瘠,生产力远不如灰潮土。

再者,温江地处成都平原腹地,地形一马平川,耕地集中连片,便于实现机械化耕作,生产力水平高;而双流包含大量的丘陵区和山区,耕地分布较为零星,无论是机械化耕作还是农业给排水都十分困难,因此粮食产量自然不如温江。

此外,社会经济状况也会对土地资源利用产生深刻的影响。

成都平原社会经济发达,是四川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四川省50%的GDP均来源于成都市。

在成都平原种植花卉苗木的经济效益高于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

如今房地产行业不景气,花卉苗木市场也随之萧条,据老师介绍,我们学校成都校区建校期初,一株桂花树价值高达1000元,而如今几百元也很难销售出去。

尽管如此,花卉苗木的经济效益依然是可观的。

发达的经济条件,为成都平原的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仅就农业而言,成都市辖区内每个村每年将获得40-50万元不等的拨款,而简阳被划到成都以前,每年获得的经费仅有4-5万。

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会受到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另一方面,土地又能给人们带来社会经济效益。

我国很多地区的财政均为土地财政,政府通过出让国有土地使用权可以获得巨额的资金。

然如今,为了保证粮食安全,落实“存粮于土”,国家大范围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限制了土地财政。

通过课堂上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占用和破坏基本农田将追究法律刑事责任,如今破坏五亩以上基本农田将入刑,由此可见国家对耕地资源的保护力度是很大的。

基本程序是若卫星探测到基本农田遭到破坏,则联系地方政府,政府部门找专家鉴定是否破坏了耕地,是否使耕地失去了生产能力,若确认耕地遭到了破坏,则移交司法部门。

老师给我们介绍了最近发生的一起案例,一个农家乐老板承包了一片地,未办理有关手续,便在耕地上修建游泳池和房屋,尽管进行了一系列整改,但由于游泳池填方内大量的卵石,使其已不再适宜耕作,更有甚者,水泥地硬化了土壤,使土地丧失了生产能力,这个可怜的老板即将接受法律的处罚。

事实上这样的案例经常发生,如果我们懂得基本的土地法律,作为规划者,我们就能合理的调整土地资源;而作为生产者,我们就能依法办理相关手续,规避“牢狱之灾”了。

2、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分析

温江区的耕地用于种植花卉苗木,理论上不会破坏耕层,而我们知道在出售花卉苗木时会带走部分原生土壤,长此以往,耕层会逐渐变薄;同时,比起农作物,花卉苗木需要从土壤中汲取更多的养分,因此须注意均衡施肥,保持土壤肥力,防止土壤板结。

短期而言,种植花卉苗木确实能带动当地产业的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倘若遇到粮食危机,土地也能迅速恢复生产,而长期来看,须注意种植花卉苗木对当地生态带来的影响。

通过地质学实习我们知道,河漫滩是留与大自然的。

人类曾经因不合理利用河滩地而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比如89年特大洪水,河滩地上的建筑物及农田被曾洪水无情地淹没。

万达集团投入了550多亿来改造河滩地,此举应慎之又慎,须经过严格的环评和自然资源评价。

据老师介绍,曾经雅安意图利用青衣江河滩地发展休闲度假业,却受到了乐山市(地处青衣江下游)的投诉,因为在非常年洪水暴发的时候,河道会堵塞,造成下游洪涝灾害。

因此万达集团若有意在此处打造水上乐园,应考虑如何去疏导非常年洪水,防止河道堵塞而对下游造成灾害。

沿途我们发现很多新建的小区式居民地,这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工作,即土地整理,现在国家对土地整理项目投入了大量的资金,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经费也都来自土地整理项目。

然而作为土地管理者,我们须考虑这种方式是否适合现阶段的国情。

将农民聚居能腾出大量宅基地,填补耕地指标,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程度。

而将大范围的农民聚居,不便于农业生产,因此应确定合理的规划范围。

(二)第二站:

映秀镇渔子溪村

穿过了紫坪铺隧道,水面上氤氲了一层雾气,道路变得崎岖,进入松坪沟,山地地貌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

我们在映秀镇的渔子溪村下车,实习的地点位于一个三级阶地的平台上,这个地方被规划为地震灾区的安置点,也是5·12特大地震遇难者的公墓。

由平原区进入山区,大气候条件未发生变化,依旧属于中亚热带湿润性气候,而小气候发生了一些变化,降雨量与气温产生了差异。

平原区的植被主要为农作物(花卉苗木视为大型农作物),而此地是高大茂密的次生植被,主要为通过飞播造林人工种植的杉树和楠木。

据老师介绍,此处曾经是一片原始森林,建国之初,这里是全国有名的木材市场,98年的那场特大洪灾,惊醒了国人,国家提出了重建长江中上游生态防护工程——长防工程,伐木工人变成了护林工人。

事实上,黄壤不适合杉树,更适合楠木,环顾四周,楠木普遍长得很茂盛,而杉树植株普遍较为矮小。

我们在规划过程中,选择植物时应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地形等因素,同时也要考虑植物自身的性质,曾经国家大量种植桉树这种速生树种来进行退耕环林,而种植桉树会破坏原生环境的生态平衡,使其他树种失去生存空间,桉树吸收水肥能力极强,被称为“抽肥机”,使土壤肥力下降,因此我们在指导退耕还林时要综合多门学科知识,综合多种因素来考虑。

在我们的旁边有一处切倾坡,山高、坡陡、土层薄,遇到雨季暴雨冲刷,山体裸露出大量的卵石,只有及其耐受的灌木才能生长,生态条件十分脆弱。

这里的植被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形成过程,如果遭到破坏,将难以恢复,因此存在大量灌木林的地方开发利用要慎之又慎。

由平原刚跨入山区的过渡气候带植被变化很大,越往高处走,由于气候条件越来越恶劣,气候逐渐过渡为高原高山气候,植被生长状况会越来越差,被破坏的植被恢复的难度会越来越大,此外,由平原向山区地貌类型越来越单一,经济条件越来越差,人为因素对土地资源的干扰程度越来越小,各要素叠加起来,土地资源的类型也就越来越单一了。

我们所站的位置离5·12地震震中位置非常近,在我们前方不远的山脚就是汶川地震的震中位置。

我们无法想象地震后山河破碎的景象,但依然能看见某些裸露的基岩和山体局部垮塌的地方。

地震使得岩土体变得疏松,湿润的气候条件使得植被逐步恢复起来,由于根系对土体的固持作用,山坡土体逐渐固实。

从上往下看,成土母质依次为坡积物、残坡积物、残积物,经过土壤学实习我们知道,山坡上部的土层最浅薄,而往下逐渐增厚。

此处的土壤类型主要为黄壤(黄壤分布海拔高度800到1500米)。

在山地地区,土壤会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随着海拔升高,气温、降水等因素也呈现垂直地带性分布,在这些控制性因素的作用下,植被也呈现出垂直带性分布的特点。

各要素组合的结果是土地资源类型的地带性分布。

我们所处的位置高差不大,地带性分明就没那么明显,而在四姑娘山,垂直地带性分布就会特别明显。

沿途走来,我们观察到平原的耕地是集中连片的,丘陵区的耕地也相对较为集中,而山区的耕地则分布较为零星,且主要分布在坡脚下,由于山区坡度较大,不易找到平缓的地方,所以耕地一般开垦在居民点的房前屋后,多为漫坡种植,土地利用较为粗放。

应通过坡耕地的改造,将丘陵区零碎的耕地归并起来,逐步实现农田机械化,如成都平原,将小地块归并为较大的连片的耕地。

由于丘陵区土壤较为贫瘠,保水保肥能力差,在雨季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加之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山区耕地生产力低下。

回顾地质学与水土保持工程学,我们知道泥石流发生的条件有三:

突发性降水、陡峭的地形及大量的松散物质,通过拦截和疏导水流、稳固坡体进而治理泥石流灾害。

通过实习我们发现,山上的大部分居民都迁到山脚下来了,居民点主要修建在地质条件较为稳定的阶地上。

在山区择选一处地方作为居民点的难度和成本非常大,在我们对面的山坡中央还修建了一处居民点以及一条“之”字形道路,尽管当前植被恢复得较好,但地震之后,山坡岩土体松动,加之陡峭的地形,依然存在滑坡等潜在地质灾害,维护成本很高,所以在设计时应该考虑维护成本。

前文已经谈到,据河流较远的阶地,沉积时间久远,地层稳定,因此在我们背后这一处安置点规划就十分合理。

我们可以看到房子与山体间还保留了一处缓冲地带,保证居住区的安全稳定。

尽管山脚下的坡度大于25°,并不适合修建梯田,净耕地系数也很小,但处于对社会因素的考虑,满足老百姓生存的基本需求,山脚下开垦为耕地。

(三)第三站:

映秀镇黄家村

实习地点为黄家村的一个长亭,眺望江对岸,我们看到居民点修建在一级阶地上,如果遇到特大洪水,这些房屋易被洪水淹没,尽管植被受大地震影响后在逐渐恢复,但这些地方山高、坡陡、土层薄,某些地方在发生局部滑坡,会对居民点造成潜在威胁。

我们看到居民点的后面开垦为阶梯状的农田,这样的布局是不合理的,由于地形坡度很大,如果遇到超常规降水,没有植被固持土体,将威胁到下方居民点的安全。

但是为什么存在诸多安全隐患,专家依然要在此处布置居民点呢?

我们依然要联系实际,毕竟安全的场地面积是有限的,无法容纳下全部的村民,迫于无奈,只得将这部分村民安置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地方。

可以看到,专家在其居民点下方修建了防洪堤岸。

在我们的对岸是剥蚀岸,即俗话说的“凶岸”,一般来讲剥蚀岸是不能修建永久性建筑的。

对面的河堤已经有明显被淘蚀的迹象,有些段的堤岸已经完全被剥蚀,这就是地学上讲的凹岸更凹,凸岸更凸,物质在凸岸沉积,因此凸岸更安全。

或许很多年后,河对岸被剥蚀到一定程度后,河流将截弯取直,我们现在所站的位置也将与河流的对岸合在一起,这便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在我们视野左上方的位置有一条冲沟,在其上修建了阶梯状的跌水,通过层层阶梯降低水的势能,从而减少来自上方水流对冲沟两岸的冲刷力度。

其上方一公里左右的位置即为震中,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得知那座山曾由于地震发生了下坐作用,比周围许多山矮了一个头,这另我们十分震惊。

回过头来,我们所站的位置是一个一级阶地,在这个阶地面上宽阔的场地中布置了一个村集体公共场所,同时也作为避难所使用。

地震给我们的惨痛教训警醒着我们要设置好防范措施与避难设施,减少损失。

山区河流中上游的阶地没有河流中下游明显,阶地不规整完善,两岸阶地不对称,而到了河流的下游,阶地就相对比较完整,结合水流动能势能及物质沉积的规律分析,这是由于河流中上游河流摆动,河流对河岸的剥蚀作用,导致凹岸逐渐堆积成层层阶地,而凸岸,即我们的对岸,由于仅受到冲刷作用而无物质堆积,阶地则不太明显。

如图所示,我们的对岸的冲沟中修建了一座拦沙坝,我们需注意山地防洪抗灾的一些工程的设计与修建,可以观察到这个坝中间分布着许多孔,这些孔便于水流通过,该工程的作用主要为拦截两边下滑的固体物质。

我们可以看出对岸的杉树生长状态较差,再次反映了这种土壤和气候条件不适合杉树的生长。

老师再次给我们强调生物措施方面一定要考虑当地的土壤、气候、地形等的影响。

我们所站的长亭后面有一块完整的巨石,显得特别突兀,因为一级阶地是由砂石、卵石等松散小颗粒堆积形成的,不可能出现如此完整巨大基岩,这样的景观着实引起了我们的注意。

汶川处于一个龙门山断裂带,很多万年以来,印度板块撞击,不光只发生过汶川地震这一次特大地震,据记载,此处曾发生过九级地震,事实上,这一块巨石并非此地原始存在的,也并非此地岩石风化而来的,而是后缘某座山因大型地壳运动而滚落下来的部分。

(四)漩口镇

我们到达漩口镇时,天公不作美,下起了一场阵雨。

漩口镇是汶川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乡镇之一。

站在公路边向江对岸眺望。

我们可以看到某些易发生泥石流的沟道中还有不少房屋,如果发生特大暴雨,就有很大的安全隐患。

可以看出对岸房屋修建的规模十分大,修建得十分密集,对岸的场镇依靠山坡上的三级阶地修建,与我们实习的第二站在同一个阶面上。

尽管位于三级阶地,但该处却显得不那么平缓,而呈现出一种较为倾斜的状态,这是由于居民点后缘山上有大量坡积物或残坡积物被冲刷下来,从而使得阶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平地,但是这个阶地面还是很宽的,专家经过地质勘探人为该处比较稳定,是山区居民点选址比较理想的一个地方。

由于坡陡,山上滚落卵石的破坏作用巨大,为了避免对居民点造成冲刷,须在居民点后缘以及山脚修建环山沟,拦截并排走坡面的地表水以及松散碎屑物质。

同时明沟和暗沟相结合,同时拦截地表水和地下水,稳定阶层。

回过头来,我们背后的山坡采取漫坡种植玉米,在山区要切忌采用顺坡种植和漫坡种植,尽管这样做节省劳力,但易产生地表径流,遇暴雨会造成大量水土流失,横坡种植可以拦截地表径流,更为科学合理。

我们所站的位置最宜实行退耕还林,因为此处地处紫坪库水库的水源地,水源地附近不应该进行农业生产,以防化肥和农药污染水源。

而处于社会经济发展发展考虑,更宜发展经济林产业,生产映秀的特产,如车厘子、枇杷、猕猴桃等经济作物,既减少了水土流失,又提高了当地村民的经济收入。

事实上,这样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在山区地区,尤其是喀斯特地貌地区十分常见,由于这些地方的生态环境非常脆弱,这些地方的老百姓往往非常贫穷,缺乏致富的条件。

现阶段,如何去整治这些地区的土壤,如选择适宜的农作物进行种植,如何开展扶贫工作,需结合当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来考虑。

五、小结

本次实习,我们从平原区进入山区,一共实习了四个点,分析了四个点的土地资源构成要素及其是如何影响土地资源类型的,动态而非孤立地看待四个点,找出土地资源类型的变化规律,并用以解决实际生产问题。

实习过程中,我发现很多问题的具体分析要从土地资源的构成要素方面来着手。

作为土地管理者,我们应懂得如何去进行产业布局,引导老百姓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在进行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社会情况,倾听老百姓的诉求,不能完全照本宣科。

要将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结合地质学、土壤学、土地资源学共同来进行规划布局。

实习锻炼了我们宏观把握及空间思维的能力,通过实习,我认识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自然的力量是伟大的,我们不能强行改造自然,而应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共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