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75495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docx

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15页

 

 

大力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

进一步提高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在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王德学

(2009年4月10日)

  同志们:

  这次全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深入贯彻落实全国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会议精神,总结交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的经验,安排部署“安全生产年”的应急管理工作任务,动员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应急体系、强化应急管理,推动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上台阶、上水平,全面提高防范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今天会上,国务院安委会副主任、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局长骆琳同志将作重要讲话,对下一步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作出指示、提出要求,希望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学习、深刻领会,结合实际、贯彻落实。

  下面,我先讲几点意见。

  一、肯定成绩,总结经验,以利再战

  近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的决策部署,全面推进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重要进展。

特别是在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2008年,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在抗击南方部分地区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四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及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安保工作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应急预案体系进一步完善,应急演练广泛开展

  1.国家层面:

专项预案和部门预案进一步健全。

2007年,国务院有关部门按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的要求,结合实际,制定、修订了一批事故灾难类预案。

铁道部编制了《战时铁路应急保障预案》、《青藏铁路应急救援预案》。

原交通部进一步完善了《国家专业救助打捞力量应对水上事故行动方案》和《救助专业预案》,编制了《长江干线水路交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交通部救助打捞队伍响应长江三峡库区重特大事故抢险打捞应急预案》。

原建设部编制了《国家处置城市地铁事故灾难应急预案(简明操作手册)》。

原信息产业部完成了通信保障应急预案的编制工作。

原民航总局制定了《雷雨季节空管安全运行保障方案》、《民航空管系统冬季安全运行保障方案》。

安全监管总局编制了《尾矿库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和《安全监管总局参与核事故应急预案》。

旅游局编制了《国家旅游局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

2008年,国务院有关部门针对新变化、新情况、新问题,补充制定和修订了一批事故灾难类应急预案。

工信部组织对《国家通信保障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

住房城乡建设部制定印发了《事故灾难应对工作规程》,并根据汶川地震应急工作实际情况,修订了《建设系统破坏性地震应急预案》。

交通运输部修改了《水上搜救应急预案》。

质检总局组织完成了30种特种设备专项预案指南的起草工作。

安全监管总局制定了《应对恐怖事件应急预案》和《防范和应对自然灾害引发事故应急预案》。

电监会组织编制了《电力应急预案编制规范》和《电力突发安全事故应急演练规范》。

旅游局对《旅游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中国公民出境旅游突发事件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

气象局、海洋局也组织开展了相关灾种预案的制、修订工作。

目前,事故灾难类专项预案共9个,部门预案已达42个。

  2.地方层面:

安全生产应急预案进一步向基层延伸。

县级以上政府及部门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工作基本完成。

到2007年底,全国各级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全部制定了相关安全生产应急预案,预案总数达7640多个。

许多地方的乡镇(街道)、社区等基层单位也制定了应急预案。

四川、甘肃、陕西等地针对地震灾害引发的事故灾难对相关预案进行了修订。

湖北省对省《安全生产事故灾难应急预案》和矿山、危险化学品等7个部门预案进行了修订,完成了市(州)、县(市、区)政府及部门和重点企业应急预案的制、修订工作。

  3.企业层面:

138家中央企业总部及其所属单位全部完成了预案编制工作,预案总数达5000多个。

全国高危行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预案覆盖率达到100%,其它各类生产经营单位预案编制工作也都有所加强。

2007年底,全国32个省级统计单位上报生产经营单位预案总数为6274522个。

  与此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实际,积极组织开展了各类应急演练。

近两年,全国共组织开展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演练达31.9万次,参加演练的人数达430万人次。

江苏省全省共组织各类安全生产事故应急救援演练3518次,20多万人次参加了演练。

新疆自治区共组织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电力等行业(领域)应急演练1713次,参加人数达8万多人次。

云南全省共组织各类应急演练4107次,参加人数达12.58万人次。

交通运输部先后成功举办了2008年中国(山东)海上搜救及中韩海上溢油应急联合演习、柳州水上突发险情应急反应演习、厦金航线海上搜救演习和交通运输部农业部2008年救援大规模受困渔船渔民桌面演习。

南方电网2008年共举行各种演练1480次,参演人数达53698人次。

国家电网、中煤、武钢等企业也都加强了应急演练工作。

  

(二)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逐步建立健全

  1.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正在推进。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要求,加快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步伐。

目前,已有27个省(区、市)、151个市(地)和部分直辖市所属区(县)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

有的地方县(市、区)也建立应急管理机构。

黑龙江省全省13个市(地)和省农垦、省森工总局全部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

重庆市全市41个区县全都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

贵州省全省9个市、88个县全部成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

吉林省全省9个市(州)中有8个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

负有安全监管职责的国务院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也都建立了应急管理机构。

  2.应急救援协调联动机制不断完善。

在国务院安委会框架内建立的由有关部门、总参、武警部队参加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联络员机制日益完善。

安全监管总局与气象、海洋、地震等部门建立了应对由自然灾害引发事故灾难的预警和应对机制。

国家层面的海上搜救、核应急、气象等应急协调机制也不断完善。

国家海上搜救中心与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海军舰艇编队建立了护航联络机制,有力地配合军队实施了护航行动。

与此同时,各省(区、市)安全监管部门大都与当地相关部门建立了工作机制,一些市(地)也根据省级有关部门的要求建立了相应的工作机制,提高了协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

  3.矿山、危化区域应急协作机制进一步完善。

目前,华北、东北、西北、西南、中南、华中六大区相继建立了矿山、危险化学品应急救援协作网工作机制,制定了活动规章,围绕救援队伍开展互检、技战术交流、救援协作等主题,积极开展工作,并不断拓展区域救援工作的活动内容,有力地促进了应急救援工作的开展。

  (三)安全生产应急能力建设取得了新进展

  1.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力量不断壮大,体系基本形成。

在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积极推动下,我国专职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规模不断扩大,由2004年的25万人增加到目前的34万人,增长了36%。

其中:

矿山救援队伍从1.43万人增加到2.45万人,增长了71.3%;铁路救援队伍从0.43万人增加到2.1万人,增长了3.89倍;公安消防队伍从12万人增加到15万人,增长了25%;海上搜救、危险化学品、民航、电力等应急救援队伍也有较大规模的增加。

目前,以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体系为基础的整体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已基本形成。

  2.队伍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素质和战斗力得到提升。

近两年,各地按照统一部署,组织开展了救援队伍资质认定和质量标准化建设。

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严格按照要求,积极开展质量达标活动和准军事化建设工作,提高了基本素质。

特别是各类救援队伍指战员通过参加理论学习、开展政治活动、组织创先争优、接受教育培训,加强专业训练、参与技术竞赛、投身救援实践,思想、作风得到了锤炼,技能得到了提高,战斗力明显增强。

尤其是经过多年的培养、教育、训练和实际救援中血与火的考验,造就了一大批应急救援优秀指挥员和专家,他们既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又有扎实的理论功底,是我们搞好应急管理工作的重要支撑力量。

  3.各类应急救援队伍的装备建设得到加强。

一是各地普遍加大了投入,加强了建设。

四川省从2006年始,省政府连续3年共计拨付专项资金8000万元,用于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和应急装备的更新。

北京市近两年累计投入资金6051.6万元,加强装备建设。

广东省在投入巨资建立了应急指挥办公基地和应急平台的基础上,2008年又安排2000万元资金,购置、更新了一批应急救援装备和设施。

江西省在建立应急指挥办公基地的基础上,从2004年开始,每年安排省级安全生产专项资金1000万元,重点用于应急救援装备建设,2008年又安排1200万元用于省安全生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

吉林省近两年来投入4500多万元用于各类救援队伍的装备建设。

贵州省近年来投入4000多万元,购置了煤矿水、火、顶板事故的应急物资,并建立了省煤矿应急物资储备基地。

河北省连续多年每年拨付应急救援专项经费1000万元用于购置防护、通讯、检测等设备。

山西省积极推动矿山救援基地和装备建设,已累计投入1.48亿元改善煤矿救护队的装备。

辽宁、河南、安徽、浙江、广西、天津、湖南、青海、新疆建设兵团等地也都加大了安全生产应急投入,加强了装备建设。

  二是有关行业(领域)专业应急救援队伍加大了装备建设力度。

铁道部加强了18个救援基地的建设,建立了危险货物运输施救网络体系,配备了13台起重质量大、行车速度快的德国进口列车吊机等先进救援装备,救援半径控制在150~250公里。

交通运输部水上搜救体系建设“十一五”规划已经国家批准并实施,初步构筑了海空立体救援网络。

尤其是通过引进大型救援直升机,使救援半径从110海里扩大到130海里,一次救援人数从6~8人增加到22人。

此外,每个救援基地还配备1艘从英国皇家救生艇协会引进的适合于近海80海里海域全天候救援的高速救助艇。

公安消防部队在装备常规消防设备的基础上,加强配备了消防船(艇)、消防机器人等先进装备和防护、搜救、堵漏等各类器材。

三是各类企业尤其是高危行业(领域)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都能积极主动地加大投入,改善所属救援队伍技术装备。

其中国家级救援基地依托企业,投入力度最大,装备水平明显提高。

中石油投资8亿多元,集中采购了510辆救援车辆,并根据不同类型事故救援的需要,加强了专职消防队和危险化学品、油气长运管道、井喷失控、海上应急救援等5个救援基地(中心)建设。

中石化投入了4.33亿元,有针对性地加强地处偏远落后地区的应急救援保障能力,先后建设了西部地区和川东北地区应急救援中心。

山西汾西矿业集团公司自筹资金6000万元用于救援基地建设。

神华集团投资4745.47万元正在加紧国家矿山救援宁煤基地一期工程建设。

  (四)应急管理法制建设不断推进

  1.以《突发事件应对法》宣贯为重点,广泛开展了安全生产应急普法工作。

我们制定了《突发事件应对法》实施方案,将《应对法》作为“五五”普法的重要内容,认真加以实施;组织系统内主要媒体开设专版、专栏,广泛开展了《应对法》的宣传;请国务院法制办、中国社科院有关法律专家围绕《应对法》立法背景和主要条款进行了讲授;组织制作了9集《安全在线》应急管理宣教电视节目,在相关电视台进行了播放;在“安全月”、“万里行”中加强了应急法制宣传;配合中央电视台等中央主流媒体开展了事故成功救援案例的宣传和报道;分专业组织摄制了预案视频教程,在总局政府网站播放;等等。

与此同时,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和各地、各中央企业也加强了安全生产应急法制宣传和普法工作。

质检总局利用“3.15”等时机,采用各种生动活泼的形式,普及特种设备安全法律法规知识和应急常识。

旅游局通过制作宣传片和知识读物,广泛开展了旅游安全法制公益宣传普及活动。

上海市组织开展了“认真贯彻《突发事件应对法》,切实做好应急管理工作”为主题的《突发事件应对法》宣传周活动。

东风汽车公司组织所属各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分期分批地参加了《突发事件应对法》的学习培训班。

葛洲坝集团公司编印了2.6万册《员工应急指南》,下发公司员工学习,普及应急法规和相关知识。

  2.应急管理法规标准建设工作有所加强。

《突发公共事件应对法》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提供了法律基础。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以《突发事件应对法》为依据,加快了相关法规、规章、标准的制定工作。

铁道部制定的《铁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已通过国务院审议并施行。

交通运输部起草完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上搜救条例》。

民航局制定了《中国民用航空应急管理规定》。

电监会制定了《电力系统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和调查处理条例(草案)》。

国防科工局组织编制了《国防科技军用核设施应急管理规定》。

安全监管总局组织起草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条例》草案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修订草案已报国务院法制部门审查,《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生产应急演练工作指南》等即将发布实施。

重庆、福建、内蒙、湖南、海南、宁夏、西藏等地也都加强了地方法规、标准、制度建设。

  3.应急管理监督检查和执法工作逐步展开。

在去年开展的全国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中,将安全生产应急预案编制管理、应急演练开展、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救援队伍建设等主要方面作为重要内容进行了全面检查。

同时,开展了应急管理方面的专项督查。

针对一些地方、单位好的做法及时进行了总结宣传;针对存在的问题及时下达了整改通知。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在各类安全生产检查督查中也将应急管理列为重要内容。

尤其是在“隐患治理年”中,许多地方把应急管理作为隐患排查的重点方面,认真排查治理。

对存在一般问题的,提出要求,限期纠正;对问题严重的,责令停产并予以了处罚,促进了整改。

  (五)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

  1.多数地方应急管理进基层的工作有了较大进展。

在应急机构建设、预案工作、应急宣传等方面,许多地方正逐步向乡(镇)、村屯、社区进行延伸。

一些高危企业集中区或工业园区建立了专职救援队伍;大多数中小企业建立了专(兼)职救援队伍并与专业队伍签订了救助协议。

  2.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普遍展开。

安全监管总局编辑出版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矿山救护指挥员、危险化学品、冶金行业等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教材。

近两年共举办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人员和矿山救护指挥人员培训班29期,共培训2838人。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要求分级分批全面开展了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工作,仅2008年全国参加各级各类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培训人员就达33.68万人。

  3.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数据库等已着手建设。

安全监管总局已初步建立了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案例库、应急救援专家库;组织部分省市开展了应急预案数据库建设试点工作,开发了预案数据库管理软件,并在部分省市开始试用。

各地区、各有关部门也加紧了应急数据库的建设。

江西省以办理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为契机,将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等行业的2万多家企业的重特大危险源等基础信息的有关数据输入数据库,建立了企业应急救援的“活字典、活地图、活档案”。

广东省建立完善了重大危险源数据库和管理系统及视频监控系统。

山东省自2006年起就开始建设省、市、县和重点企业四级安全生产动态监管综合信息系统,构建了应急救援指挥平台。

  4.按照总体要求,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中央企业都建立健全了应急管理和救援统计工作制度,大多数地区、部门、单位能够及时上报应急救援工作情况和有关统计报表。

安全监管总局按照国务院办公厅的要求,对各地区、各有关部门的应急工作逐年进行了汇总、分析、评估。

  5.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和矿山救援指挥中心组织开展了救援技术研讨和典型事故救援案例分析工作,及时总结交流了事故救援成功经验,吸取了相关教训,推动了应急救援水平的提高。

  (六)安全生产应急救援队伍的作用越来越大

  1.在预防性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各地认真学习借鉴河北沙河矿山救护队等单位开展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的经验,充分发挥救援队伍的专业技术优势,在保证应急救援工作的同时,组织救援队伍开展了预防性安全检查工作。

特别是从2008年4月下旬到7月底,国务院部署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了“百日安全督查”专项行动。

安全监管总局按照“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和“险时搞救援,平时搞防范”的工作要求,组织、指导矿山、危险化学品救援队伍发挥专长,进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加强了事故预防工作。

据统计,近两年全国各类应急救援队伍参与预防性检查和隐患排查187547队次,861677人次,查出隐患798285项,协助整改725531项。

与此同时,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积极组织应急救援队伍参与重大危险源的监控工作,并将其作为救援队伍日常工作的重要内容,收到了较好效果。

  2.在事故救援工作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

近两年,全国矿山救护队伍处置矿山事故5413起,抢救生还2556人。

危化救援队伍参与各类事故救援7844起,抢救遇险人员3293人,疏散28692人。

公安消防部队处置火灾30.1万起,抢救人员100241人;处置危化品泄漏等事故11.3万起,抢救和疏散22.9万人。

海上搜救中心组织、协调重大搜救行动3464次,成功救助遇险船舶8053艘、人员42092人。

渔政部门组织渔业海难救助1387起,成功救助7012人。

此外,解放军、武警部队出动了大批兵力、警力,参加了各类事故的抢险救援。

  3.在抗击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中发挥了骨干作用。

2008年初,我国湖南、贵州、江西、广东和广西等南方省份发生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其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危害程度深是历史所罕见的。

灾害使运输中断、电网受损、矿井被淹、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受到严重影响。

按照统一部署,公安消防投入12.7万人次参加抢险救灾,抢救和疏散被困群众3.4万人。

交通、铁路应急救援队伍冒着严寒,破除冰雪,打通道路,疏导车辆,恢复交通,为保生产、保民生当好了先行。

电力应急救援队伍克服种种困难,不怕牺牲,不怕疲劳,连续作战,抢修电网管线,在短时间内使电力系统得到恢复。

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和矿山、危化应急救援队伍积极投入矿山、危化品、烟花爆竹等重点行业(领域)抢险救援工作,认真做好煤矿、非煤矿山井下排水、通风和企业复产检查、隐患排查治理等工作,有力防范了次生事故的发生。

  4.在抗震救灾中发挥了特殊作用。

四川汶川地震发生后,各地区、各有关部门和单位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按照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的部署和要求,积极组织救援队伍参加抗震救灾,发挥了特殊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

公安消防派出13434名消防官兵,赶赴地震灾区抢险救灾,从废墟中搜救被埋人员8100人(其中生还1701人),解救被困群众51730人,医疗救助13109人。

安全监管总局共调派44支矿山、危险化学品救援队伍、1057名指战员,在4市6县23个乡镇对279家企业和单位进行了搜救,累计救出生还人员1113人,搜寻到遇难人员567人,转移疏导被困人员1.49万人;调派14支医疗救护队伍、161名专家赶赴灾区开展医疗救治,累计诊治伤员、病人1.36万人。

交通、铁路、民航部门抢险救援队伍日夜抢修道路、铁路和航空设施,努力保证救灾物资、人员、车辆及时运输到灾区。

电力、通信部门救援队伍抢修受损电力、通信设施、管网管线等,努力加紧恢复电力和通信,为抗震救灾工作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其他有关部门的应急救援队伍也发挥了很大作用,做出了重要贡献。

尤其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为抗震救灾做出了巨大贡献。

  5.在“平安奥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通信部门为确保奥运期间通信畅通,共编制了1700多个奥运通信保障应急预案,做到了“一风险一预案、一场馆一预案”。

同时,组织开展了专项安全生产督查、网络安全检查和重要机房、通信光缆干线的巡查,有效地保证了奥运期间的通信安全。

公安部门以北京、天津等6个涉奥赛区为重点,全力加强民用爆炸物品的安全管理,确保了奥运期间奥运赛区爆炸物品“不流失、不炸响”。

质检部门完成了对16015台涉奥特种设备的检验检测、试验验证、隐患排查、应急预案和现场值守,确保了“核心区”无故障、“缓冲区”无事故。

旅游部门的应急人员严抓旅游设施设备、旅游团队运行、旅游大型活动的安全防范,采取物防、技防、人防全套措施,确保了旅游行业的安全生产。

电力部门启动了电力应急24小时警戒值守,密切监测涉奥地区、比赛场馆、重要用户和奥运重大活动的供电安全情况,建立起了快速高效的应急机制,确保了奥运供电万无一失。

国防科工部门针对核与辐射恐怖事件提出了防范措施,成立了辐射防护和辐射监测专职应急队伍,加强了值班备勤,保证了安全。

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加强了奥运期间矿山、危险化学品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与监控,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了各类应急演练,加强了应急值守,还针对北京等六个涉奥城市组织开展了专项督查和“回头看、查盲区、找漏洞”活动,督促落实了奥运安保各项措施,保持了奥运期间的安全稳定。

  总之,近两年,我国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在上下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很大成绩。

总结近年来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我们有几点重要体会:

一是必须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大力推进;二是必须完善“三制”(法制体制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三是必须加大投入、完善体系、提升能力;四是必须平战结合、立足防范、科学施救;五是必须着眼实战、提高素质、强基固本。

 二、认清形势,坚定信心,明确方向

  尽管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进展,但距党中央、国务院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期盼仍有很大差距,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而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

同时,我们更要看到工作中的有利因素和重要机遇,从而增强信心,加大力度,推动工作。

  

(一)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差距需要我们抓紧改进解决

  一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仍有5个省(区、市)未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50%的市(地)尚未建立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且协调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是救援队伍体系建设步伐还不快。

国家级矿山、危化救援基地建设尚未立项,少数救援基地所依托的企业投入不足,建设力度不大;整体救援装备能力特别是中小应急救援队伍装备水平低、信息化程度低、队伍素质低的问题仍很突出,甚至有少数企业自己没有专兼职救援队伍,也未与专职救援队伍签订救援服务协议。

  三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基层基础工作仍很薄弱。

部分县(市、区)和多数乡(镇)、村的安全生产应急管理机构、责任和任务不落实;应急信息工作手段落后,报送不全、不准、不及时甚至不报的问题仍然存在;少数地方、部门、单位应急统计分析和评估工作跟不上;预案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是应急管理法规标准不配套,应急救援工作及稳定救援队伍的经济政策体系不健全、不落实。

  五是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宣传教育、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宣传工作未形成体系,救援资料收集和宣传力度不够;地方尤其是基层应急培训力度不够,应急知识普及程度较低,从业人员尤其是社会公众应急意识和技能总体不高;由于救援不当导致事故扩大的情况时有发生。

  

(二)严峻的安全生产形势需要我们必须加强应急管理

  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加速发展阶段,社会生产活动和经济规模的迅速扩大与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的矛盾突出,加之传统的、落后的、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生产力水平仍然很低,影响安全生产的一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还没有解决,我国仍处于安全生产事故的“易发期”。

事故频率较高且重特大事故时有发生,安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从预防入手,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必须加大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力度,提高预防和应对事故灾难的能力;必须齐抓共管,形成整体合力,不断地向前推进。

  (三)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加深出现许多困难需要我们努力加以克服

  我国经济发展将面临更为严峻的形势,势必给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一些企业由于效益下滑,可能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