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8482703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docx

高三语文最后一模试题

2018年四川省泸县二中高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

乡村振兴作为一种发展战略,有内外经验可供参考。

要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必须了解国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以及我国历次“三农”政策实施的效果与原因,在发展思路和具体措施上进行实质性的创新。

通过制度与技术创新振兴农村产业。

没有产业的振兴,其他方面的振兴和发展就失去了基础。

产业发展指的是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与融合。

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吸引多元化的发展主体,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因此,需要创新制度,探索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向农村流动的政策措施。

新时期需要有高起点,尤其是要避免过去产业结构调整与产业发展中有时出现的产业西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等现象。

近期,需要在选准特色主导产业的基础上,重点考虑重组产业链,并适当调整空间布局,促进企业联盟和技术创新联盟的发展,逐步将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

未来,则需要在继续推进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推动龙头企业集群发展,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使其不但在农业产业链中发挥影响,同时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出应有的作用。

通过社会管理创新实现乡村宜居。

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都是为了实现乡村宜居,而这些必须依靠社会管理创新。

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协调各种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

随着农村社区建设与发展进程的推进,无论是社会管理格局、社会管理体制、社会管理方式,还是社会管理问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需要我们进行社会管理创新。

越来越多的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等第三部门渴望参与农村社区建设,这势必会影响原来的管理格局。

随着地方政府的放权以及村民自治意识的增强,管理方式必然要求发生转变。

因此,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农村社区发展程度确定不同的社会管理方式。

加强社会管理创新,要追求“以人为本”,为各利益相关者提供参与平台和利益诉求渠道,通过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

只有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提高乡村振兴多元主体参与决策的程度,才能减少决策的偏误和实施的阻力,实现发展成果的共享。

因此,通过构建有效的民间参与机制等,才能有效保障农民利益,减少各种社会冲突,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摘编自高启杰《乡村振兴需要实质性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农业和非农产业的发展融合是其他方面振兴发展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环节。

B.非农产业的发展需要促进资本、技术、人才等向农村流动,因此只有非农产业需要创新。

C.农业产业化示范区既能影响农业产业链,也能在科技产业链与价值链中显示其作用。

D.传统的农业产业集群产业雷同、档次不高、无序竞争,因此要改造升级为现代创新集群。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以十九大报告引出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了实现乡村振兴战略必要的举措。

B.文章从制度技术创新与社会管理创新两方面论述了乡村振兴需要的实质性创新内容。

C.文章第五段论述了社会管理的格局、方式等,为乡村振兴战略实质性创新指明了方向。

D.文章全文采用总分结构;其中,后面三段层层推进,论述了实现乡村宜居的必要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了解国内外乡村振兴的经验教训,注重实质性的创新,才能使乡村振兴战略获得成功。

B.社会管理的实质性创新可以推进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有效治理,实现乡村宜居。

C.中介组织、非政府组织不参与农村社区建设,乡村管理格局和方式就不会发生改变。

D.全民参与解决社会问题,利于有效保障农民利益,确保乡村振兴具体项目的顺利推进。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汽笛·布鞋·红腰带

陈忠实

他那时刚刚勒上头一条红腰带。

这是家乡人遇到本命年时避灾乞福的吉祥物。

半年以后,他勒着这根保命带到30里外的历史名镇灞桥去报考中学。

领着他们去报考的是一位40多岁的班主任,姓杜。

这是一次真正的人生之旅。

为了这第一次走出家门三公里以外的旅行,他昨夜激动慌惧得几乎不能成眠。

他肩头挎着一只书包,包里装着课本、一只毛笔和一只墨盒、几个混面馍馍,还有一块洗脸擦脸用的布巾……却连一分钱也没有。

开始,他和老师、同学相跟着走,大约走出十多里路也不觉得累。

后来的悲剧是从脚下发生的。

他感觉脚后跟有点疼,脱下鞋子看了看,鞋底磨透了,脚后跟上磨出红色的肉丝淌着血。

母亲纳扎的布鞋鞋底经不住砂石的磨砺。

当他看到脚后跟上的血肉时便怯了,步子也慢了。

杜老师和一位大同学倒追过来,他立即擦干了眼泪。

抬脚触地时的痛楚引发了他内心的卑怯,他没有说明鞋底磨透磨烂的事,他怕那些穿耐磨的胶底鞋的同学笑自己的穷酸。

他已经看不见那支小小的赶考队列了。

他终于狠下心从书包里摸出那块擦脸用的布巾包住一只脚,踮着脚尖跛着往前赶,走了一段路程,布巾磨透了,他把布巾倒过来再包到脚上,直到那布巾被踩磨得稀烂。

他最后从书包里拿出了课本,一扎一扎撕下来塞进鞋窝……那些纸张更经不住砂石的蹭磨,直到课本被撕光,走进考场的最后一丝勇气终于断灭了。

伟大的转机在他完全崩溃刚刚坐下的时候发生了,他听到了一声火车汽笛的嘶鸣。

他被震得从路边的土地上弹跳起来。

他慌乱不知所措而茫然四顾,终于看见一股射向蓝天的白烟和一列呼啸奔驰过来的火车。

这是他平生第一次看见火车,第一次听见火车汽笛的鸣叫。

列车飞驰过去,绿色的车厢,绿色的窗帘和白色的玻璃,启开的窗户晃过模糊的男人或女人的脸,还有一个把手伸出窗口的男孩的脸……直到火车消失在柳林丛中,直到柳树梢头的蓝烟渐渐淡化为乌有,直到远处传来不再那么令人震慑而显得悠扬的汽笛声响,他仍然无法理解火车以及坐在火车车厢里的人会是一种什么滋味儿?

坐在火车上的人瞧见一个穿着磨透了鞋底磨烂了脚后跟的乡村娃子会是怎样的眼光?

尤其是那个和他年纪相仿已经坐着火车旅行的男孩?

天哪!

这世界上有那么多人坐着火车跑而根本不用双脚走路!

他用双脚赶路却穿着一双磨穿了底磨烂了脚后跟的布鞋一步一蹭地踯躅!

他无端的愤怒了:

不能永远穿着没后跟的破布鞋走路……他把残留在鞋窝里的烂布绺烂树叶烂纸屑腾光倒净,咬着牙重新举步。

脚后跟还在淌血还疼,走过一阵儿竟然奇迹般的不疼了,似乎越磨越烂得深的脚后跟不是属于他的,而是属于另一个怯懦鬼的。

他终于赶上了老师和同学。

后来他成为一个作家,这个作家回顾整个生命历程的时候,所有经过的欢乐已不再成为欢乐,所有经历的苦难挫折引起的痛苦亦不再是痛苦,变成了只有自己可以理解的生命体验。

剩下的还有一声储存于生命磁带上的汽笛鸣叫和一双磨透了鞋底的布鞋。

他想给进入花季刚刚勒上头一条或第二条红腰带的朋友致以祝贺,无论往后的生命历程中遇到怎样的挫折怎样的委屈,不要动摇不必辩解,走你认定了的路吧!

因为任何动摇包括辩解,都会耗费心力耗费生命,不要耽搁了自己的行程。

(有删改)

4.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穿着母亲纳扎的布鞋,脚后跟被砂石磨出了血,暗示了母亲的亲情敌不过现实的寒酸与残酷,使文章显得含蓄而又深沉。

B.“他”好胜心强,想到自己与火车上的人的差距,变得十分愤怒,强忍着疼痛,走到终点,想用这种方式来改变自己的命运。

C.本文描写了“他”在报考中学路途中不断变化的心理,由开始的激动,到后来的卑怯、崩溃,最后又产生了希望,充满了勇气。

D.本文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叙写了作家青年时期的一次赶考经历,表明了对待生活该有的信念与态度。

5.文中的“红腰带”“布鞋”“汽笛”有什么象征意义?

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分)

 

6.文章为何将这次赶考经历称为“人生之旅”?

请结合文本谈谈自己的体会。

(6分)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

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

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公祭当天,国家元首、议会议长、各大党派领袖都会到场敬献花圈,并公开发表讲话。

同时,公众的参与度也相当高,参加公祭的人数少则万人,多则10万人以上。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届时,我们将以国之名义沉痛祭悼30万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

公祭活动的主场地将设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其所在地便是曾经的“万人坑”丛葬地遗址。

材料二

记者:

我们应该从什么角度来理解国家公祭活动?

张宪文①:

南京大屠杀绝非南京一城一地之事,而是整个中华民族受难的象征。

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

国家设立公祭日,决不是单纯为了纪念和宣传,更不是为了累计仇恨,而是要在扼腕思考惨痛历史的同时,凝聚起国家、民族的信念和力量。

记者:

中国这次用立法的形式确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您对此有什么看法?

张宪文:

为重大民族灾难设立公祭日属于国际惯例。

南京大屠杀是二战中三大惨案之一,也是民族灾难,人类浩劫。

设立国家公祭日体现了以人为本和敬畏生命的理念,它要求人们以史为鉴,反对侵略战争,促进人类文明,维护世界和平。

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更应该上升到国际层面,在国际上明文设立纪念日。

(节选自2014年12月13日《光明日报》第2版《以国之名祈愿和平》)

【注】①张宪文:

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主任。

材料三

【外联网2017年12月13日电】外媒关注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日媒报道仅称“南京事件”

法新社报道指出,南京大屠杀公祭日是当今世界上最令人忧虑的纪念日之一。

路透社引述了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发言:

战争是一面镜子,能够让人更好地认识和平的珍贵。

新加坡《海峡时报》关注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深入报道百岁幸存者管光镜的故事。

美国华文媒体《侨报》报道:

旧金山中华文化中心,来自各界的500余人,向80年前南京大屠杀的死难者默哀并献上白色玫瑰。

韩联社称,中国选择在国家公祭日这天邀请文在寅进行国事访问,可能是为了在日本歪曲历史问题上,力争捍卫正义立场,实现中韩合作。

此外,新加坡《联合早报》、美国《世界日报》、印度新德里电视台、俄罗斯卫星通讯社等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和报道中国的公祭活动,并重点转述中方立场。

日本NHK新闻网、朝日新闻等虽有报道,但都将此次纪念活动称为“南京事件”80周年,只有每日新闻社提及了“南京大屠杀”一词。

材料四

以国之名,我们呼唤中华儿女勠力同心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贡献。

“四万万人齐蹈厉,同心同德一戎衣”,从中国人民赢得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开启中华民族由衰败走向振兴的重大转折,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铭记历史中砥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坚定信念,在缅怀同胞和先烈中凝聚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一定能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在新征程上不断夺取新胜利。

以国之名,我们呼吁世界各国共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业,努力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世界。

中华民族经历了同胞惨遭屠戮、山河喋血的痛苦,更懂得和平“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更坚定“坚持和平发展,共同开创世界和平充满希望的未来”的决心。

从“一带一路”成为各国共同发展的合作平台,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断付诸实践,中国始终把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为自己的使命,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同各国一道共同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

(节选自《人民日报》2017年12月12日社论——《不忘历史,矢志复兴》)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国际惯例、他国做法和本国实情等多角度介绍了我国设立国家公祭日的背景。

B.材料二张宪文认为:

对设立公祭日的解读应由灾难本身上升到国家、民族、国际层面。

C.材料三表明:

越来越多的外媒开始关注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活动,并支持中方立场。

D.材料四“以国之名”呼吁中华儿女同各国一道,为创造人类美好未来作出更大的贡献。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材料可知,从首个南京大屠杀公祭日设立到今,已历经四个公祭日,其影响也逐年扩大。

B.材料二是访谈,材料四是评论,它们均属于新闻体裁,因而也具有新闻短、平、快的特点。

C.四则材料虽都以直接报道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为中心事件,但写作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D.各则材料或隐或显,均有对日本政府隐瞒事实、歪曲历史的批判和对日媒冷漠态度的谴责。

9.综合四则材料,说说我们应该如何以史为鉴,维护人类和平。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张彦泽,其先突厥部人也。

后徙居阴山,又徙太原。

彦泽为人骁悍残忍,目睛黄而夜有光,顾视如猛兽。

以善射为骑将,数从庄宗、明宗战伐。

与晋高祖连姻,高祖时,已为护圣右厢都指挥使、曹州刺史。

与讨范延光,拜镇国军节度使。

岁中,徙镇彰义。

为政暴虐,常怒其子,数笞辱之。

子逃至齐州,州捕送京师,高祖以归彦泽。

彦泽上章请杀之,其掌书记张式不肯为作章,屡谏止之。

彦泽得式,剖心、决口、断手足而斩之。

式父铎诣阙诉冤,谏议大夫郑受益、曹国珍,尚书刑部郎中李涛、张麟,员外郎麻麟、王禧伏阁上疏,论彦泽杀式之冤,皆不省。

涛见高祖切谏,高祖曰:

“彦泽功臣,吾尝许其不死。

”涛厉声曰:

“彦泽罪若可容,延光铁券何在!

”高祖怒,起去,涛随之谏不已,高祖不得已,召式父铎、弟守贞、子希范等,皆拜以官,为蠲泾州民税,免其杂役一年,下诏罪己,然彦泽止削阶、降爵而已。

于是,国珍等复与御史中丞王易简率三院御史诣阁门连疏论之,不报。

十二月丙寅,重威、守贞叛降契丹,彦泽亦降。

耶律德光犯阙,遣彦泽与傅住儿以二千骑先入京师,彦泽倍道疾驱,至河,衔枚夜渡。

壬申夜五鼓,自封丘门斩关而入。

有顷,宫中火发,出帝以剑拥后宫十馀人将赴火,为小吏薛超所持。

彦泽自宽仁门传德光与皇太后书入,乃灭火。

大内都点检康福全宿卫宽仁门,登楼觇贼,彦泽呼而下之,诸门皆启。

彦泽顿兵明德楼前,遣傅住儿入传戎王宣语,帝脱黄袍,素服再拜受命。

使人召彦泽,彦泽谢曰:

“臣无面目见陛下。

”明日,迁帝于开封府,帝与太后、宫嫔、宦者十馀人皆步从。

帝与太后所上德光表章,皆先示彦泽乃敢遣。

帝取内库帛数段,主者曰:

“此非帝有也。

”不与。

又使求酒于李崧,崧曰:

“臣家有酒非敢惜,虑陛下忧躁,饮之有不测之虞,所以不敢进。

”彦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迫迁出帝遂辇内库输之私第因纵军士大掠京师。

皇子延煦母楚国夫人丁氏有色,彦泽使人求于皇太后,太后迟疑未与,即劫取之。

耶律德光至京师,闻彦泽劫掠,怒,锁之,问:

“彦泽当诛否?

”百官皆请不赦,而都人争投状疏其恶,乃命高勋监杀之。

彦泽前所杀士大夫子孙,皆缞绖杖哭,随而诟詈,以杖朴之。

彦泽俯首无一言。

(节选自《五代史·张彦泽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彦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迫迁出帝/遂辇内库/输之私第/因纵军士大掠京师

B.彦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迫迁出帝/遂辇内库/输之私第/因纵军士大掠京师

C.彦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迫迁出帝/遂辇内库/输之私第/因纵军士大掠京师

D.彦泽自以有功/于契丹昼夜酣饮/自娱出入/骑从常数百人迫迁出帝/遂辇内库/输之私第/因纵军士大掠京师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刺史,是地方行政的最高长官,唐改郡为州,以太守为刺史,刺史太守亦同。

B.诣阙,阙,原指宫殿前红色的双柱,代指朝廷。

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铁券,是中国君主专制时代皇帝赐给一般大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允其世代享有优厚待遇的一种特别证件。

D.缞绖,在古代缞和绖就是丧服和丧带,缞绖合在一起说就指整套丧服。

其中父亲去世穿斩缞,守孝三年。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彦泽骁勇残忍,战功赫赫。

他面相凶恶,怒视如猛兽。

随皇上屡立战功,深得唐庄宗、明宗、晋高祖的信任。

B.张彦泽为政暴虐,滥杀无辜。

他在治理期间,冤杀张式,张式父亲赴京伸冤,朝中许多大臣也上疏论及张式的冤情,但皇上拒不处死张彦泽,只下诏让他处罚自己。

C.张彦泽背信弃义,刻薄寡恩。

他背叛后晋,叛降契丹,他攻入后晋都城,控制后晋出帝,令皇上失去自由,尊严丧失。

D.张彦泽坏事干尽,终尝恶果。

他自恃有功,贪财好色,他把内库金银运往自己家中,劫取楚国夫人丁氏,弄得天怒人怨,最后耶律德光把他处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彦泽顿兵明德楼前,遣傅住儿人传戎王宣语,帝脱黄袍,素服再拜受命。

 

(2)臣家有酒非敢惜,虑陛下忧躁,饮之有不测之虞,所以不敢进。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

奉和中书舍人贾至早朝大明宫①

岑参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啭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佩②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③,阳春一曲和皆难。

【注】①此诗是唱和之作。

中书舍人贾至作诗一首,岑参、杜甫、王维都作了和诗。

②剑佩:

带剑、垂佩绶,此指禁卫军的武装。

③凤凰池上客:

指贾至。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鸡鸣”“曙光”在交代早朝时间的同时,也是从听觉、视觉角度写景。

B.第二句写“莺啭”“春色”,描绘京城早春时节清晨的景色,形象鲜明。

C.颔联写早朝,由此联可以想象皇宫的金碧辉煌和早朝场面的气势恢宏。

D.尾联有恭敬、谦逊意味,也流露出和王维等诗人一同和诗的真实感受。

E.这首诗语言朴实,蕴藉深沉,是酬和之作又不媚俗,不失礼仪和雅致。

15.人们对“花迎剑佩星初落,柳拂姓旗露未干”这一联颇为赞赏,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5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两句描写了江上行船恢弘阔大的景象。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秦人将掠夺的其他国家的财宝运到阿房宫后,“,,”,一点都不爱惜。

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陈先生的四位朋友都家有喜事,他希望表达自己的诚挚祝愿,下列祝词中不得体的一句是(3分)

A.一个朋友新婚,祝语曰“顷悉阁下合卺之喜,花烛筵开,谨祝幸福,白头偕老”。

B.一个朋友的公司开业,陈先生贺曰“兹值宝肆宏开,望生意鼎盛,骏业日新”。

C.一个朋友的女儿考上大学,祝语曰“欣闻令息雁塔题名,由衷快慰,遥祝前程似锦”。

D.一个朋友刚新添了一个儿子,陈先生写信祝曰“闻育祥麟,可庆可贺,遥以致贺”。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博鳌亚洲论坛不仅是兼具亚洲特色和全球影响的国际交流平台,而且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重要桥梁。

B.去年,太原钢铁宣布成功制造碳化钨球珠,正式结束圆珠笔产量第一大国每年花费1500万美元进口笔尖钢。

C.文化自信强不强,思想解放够不够,敢领风气之先的魄力足不足,这些都会直接影响到中国未来的发展。

D.金嗓子喉宝的主要成分是由薄荷脑、金银花、西青果、罗汉果、石斛等配制而成的,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

19.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他很擅长演讲,每次讲座都是座无虚席,到场听众无不听得出神入化,受到极大的感染,听过之后很多人还想再听现场录音。

②吴天明导演去世后,遗作《百鸟朝凤》的发行很不顺利,与吴天明神交已久却缘悭一面的方励导演带领着志愿者团队接手了该片的宣传和发行工作。

③儿童早期阅读是通过视听等方式进行的,而且,儿童对色彩、图形的认知先于文字,于是,图画书就当仁不让地成为早期阅读材料的首选。

④今年我们河北省大部分地区可谓风调雨顺,冬温夏清,这是多么可喜的事情。

⑤二十世纪60年代,便有人批评“凯旋而归”是错的。

“旋”就是“归”,再加一个“归”字,岂不是“叠床架屋”吗?

⑥我们经常在网络批评中看到的情形就是“攻乎异端”的党同伐异,这在一定程度上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造成伤害。

A.①②③B.④⑤⑥C.①③④D.②⑤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山水画意境的产生,有赖于思想感情。

①________,又与对客观事物认识的深度有关。

要深入全面地认识对象,②______,长期观察。

齐白石画虾,就是在长期观察中,在不断表现的过程中,对虾的认识才逐渐深入了,也只有对事物的认识全面了,达到“全马在胸”“胸有成竹”“白纸对青天”“造化在手”的程度,才能把握对象的精神实质,赋予对象以生命。

③_______,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21.从下列所给词语中任选两个或两个以上,扩写成一段意境优美的文字。

要求:

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并且引用一句诗词,50-70字。

杨柳阳光微风鸟儿春雨繁花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材料一:

近日,2018年高考北京卷语文《考试说明》正式发布,《论语》首次纳入经典阅读考查范围。

同一天,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介绍普通高中语文等学科新课标的相关情况。

语文课标变化最突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内容贯穿必修、选择性必修和选修各个部分。

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各类古诗文,覆盖先秦到清末各个时期,并明确规定“课内阅读篇目中中国古代优秀作品应占1/2”。

材料二:

从前几年出现的“杜甫很忙”漫画,到《红楼梦》高居“死活读不下去前10名图书”榜首,再到某游戏开发商将鲁迅笔下经典形象孔乙己、祥林嫂等变成游侠……每次事件当事人都能找到十足的理由:

“对教科书上杜甫画像不满意”“萝卜白莱,各有所爱”“开发和戏说是为了尘封的优秀文学更好地传播”。

读了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和看法?

请选择一个角度对此展开论述。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18年四川省泸县二中高考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A2.D3.C4.A

5.

(1)“红腰带”是本命年时避灾求平安的吉祥物,每12年系一次,象征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期盼,也象征着人生的不同阶段。

(2)“布鞋”象征着艰难窘迫的生活现状。

当同学们都穿着胶质球鞋时,他只能穿手工缝制的布鞋,这双布鞋给他带来了很大的痛苦。

(3)“汽笛”象征着警醒与启示。

在他几近崩溃时,汽笛声让他惊醒,他的精神状态由此发生了巨变。

6.

(1)这次赶考让作家明确了人生目标,那就是不能永远穿着没有厚底的破布鞋走路,于是他开始不断奋斗,努力改变生活的状态。

(2)这次赶考令作家获得了独特的生命体验,改变了对待生活的态度,让他面对人生的苦难挫折不再卑怯、痛苦,不再动摇、辩解,而是充满希望和勇气。

7.C8.A

9.纪念宣传,铭记惨痛教训;以人为本,敬畏生命;以史为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