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

上传人:b****0 文档编号:18488122 上传时间:2023-08-18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44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docx

精解版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专题23

2014年中考历史备考百日捷进提升系列

第六单元中国现代史

专题23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考点归纳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2.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3.改革开放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考情分析

本专题考点在历年中考中所占比重特别大,分值尤其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和运用能力。

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也有材料分析题和综合题。

全国各地区中考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的设立、邓小平理论考查较多,尤其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经济特区为高频考点。

复习时要掌握这些内容的基础知识。

预测中考对本专题的考查力度会比较重,选择题与主观题都会涉及。

考点分解

考点一: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1.时间:

1978年12月

2.背景:

“文革”结束后,国内出现安定团结的局面;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3.内容:

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

4.意义:

从此我国走上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是党的历史上一个伟大的转折点。

考点二:

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

1.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起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2.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3.“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刘少奇案”成为共和国最大一

起冤案。

4.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新时期比较完善的一部宪法。

5.1986年,又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此后,全国人大又通过了《义务教育法》等一系列的法律。

这样,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考点三:

改革开放

1.农村改革

(1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措施: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实行“包产到户”为主要形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3作用:

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生产力发展,推动了中国农业大发展。

2.国有企业改革

(1从1985年起,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扩大企业自主权。

(21993年11月,中共中央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基本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制度。

3.对外开放

(1目的:

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

(2内容:

吸收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3进程:

1980年我国建立四个经济特区。

后来我国又开放了14个沿海港口城市,增设了海南省经济特区,设立上海浦东开发区。

(4结果:

我国逐步形成了一个有重点、点面结合、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5作用:

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考点四: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形成了新时期的基本路线。

(酝酿

2.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邓小平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提出

3.1987年中共“十三大”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作出“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发展

4.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

5.1997年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

(确定

考点五:

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1.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此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1992年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础演练

1.一位世纪伟人创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深入中国人的心灵。

下列三张纪念邮票以党代会为主题,其关键词表述最恰当的—组是

中共“十二大”中共“十三大”中共“十五大”

A.经济建设国企改革市场经济

B.走自己的路初级阶段邓小平理论

C.改革开放计划经济一国两制

D.中国特色市场经济科学发展

3.1978年9月,针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前途问题,邓小平提出“归根到底要发展生产力”。

不久,中共中央召开重要会议,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并决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这次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十一届三中全会

【解析】本题难度低,由题目中的时间1978年,可知答案是C。

中共一大是1921年,遵义会议是1935年,AB都排除。

【答案】C

4.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伟大转折,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C.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D.政治体制改革全面启动

6.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

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

”材料中所说的后一个“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

【解析】本题难度低,根据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可以知道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答案选C。

【答案】C

7.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中获得了

A.土地所有权

B.村民自治权

C.生产自主权

D.乡镇企业兴办权

【解析】本题难度适中,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民从中获得的是生产自主权,并没有所有权,答案选C。

【答案】C

8.下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对两图反映的政策理解不正确的是

A、都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实施

B、图一实行的是农民土地所有制,图二实行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图一使少地农民奋分到了土地,图二使农民获得了生产自主权

D、都解放了农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经济发展

9.陕西农民侯永禄在日记中写道:

7月9日,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

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是“应该包产到户”……该日记反映的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能力提升

1.继设立经济特区、下放沿海港口城市和开辟沿海线对外开放区之后,2001年12月我国又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这标志着

A.国有企业改革进入一个新阶段

B.“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

C.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阶段

D.“一五”计划取得重大成就

2.会议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这次会议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四大

D.中共十五大

3.邵阳某县一农户的墙上还留有一条“坚定不移的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标语。

从内容上分析,这条标语应出现在

A.三大改造时期

B.大跃进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5.“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A.倡导改革开放,实现伟大转折B.南方谈话,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

C.建立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

D.港澳回归,实践“一国两制”构想

6.对联折射了社会生话,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下列对联所反映的史实,发生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是

A.幸福不忘共产党,翻身不忘毛主席

B.扎根农村干革命,广阔天地炼红心

C.食堂巧做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D.自主权打通富裕路,责任制架起幸福桥

7.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实践中,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领

导中国人民走上了民族振兴之路。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①西安事变发生后,确定和平解决的方针

②抗战胜利前夕,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③中共八大上,提出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

④中共十四大上,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C

9.某校九年级(1班同学,以“向海洋进军”为主题开展了探究活动,请你参与。

【文明差异】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地中海孕育了希腊雅典舰队,成为近代海军的摇篮,导致海权意

识的早熟……中国古代农业文明发达,投入农业经营的人口占绝大多数,政府的赋税也主要

来源于农业……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出来。

(1依据材料一,指出“海军和海权意识在中国很难萌发”的原因。

(1分

【两种选择】

材料二十七世纪是中英两国发展的分水岭。

英国选择了民主,而中国选择了专制;

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通商口岸

鸦片战争打开中国大门。

此后,在西方列强的武力胁

迫下,清政府被迫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开放了多处通

商口岸。

右图是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通商口岸分布图。

(2材料二中“英国选择了海洋,而中国选择了陆地”

对两国各自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3读《近代被迫开放的主要通商口岸》图,指出A、

B分别是《马关条约》开放的哪两个通商口岸?

通商口岸在

分布上有何特点?

(4分

【晚清海防】

材料三右图为《大国崛起》中插图

(4透过材料三,你获得了哪些重要历史信息?

(3分

【进军海洋】

材料四1987年邓小平吹响了进军海洋的号

角……现在中国已经置身于世界经济舞台的中心,

从开普敦到巴芬岛,到处都是忙碌着的中国人的身

影。

在上海的街头,你仿佛身处曼哈顿广场,中国

拥有海洋的时代已经到来。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拥有海洋的

时代已经到来”的因素?

通过上述探究你得到了哪些认识?

﹙3分﹚【解析】

10.(8分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波澜壮阔而又艰难曲折的奋斗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使中国发生了沧桑巨变,对世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任务一看图说史

A.遵义会议会址

B.日本投降

C.嘉兴南湖游船会址

D.开国大典

E.南昌起义

(1上面这组图片记录了我党走过的革命历程,但顺序有误,请按时间顺序重新排列__________。

这些事件均对中国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试选择其中一件阐述其重要意义。

(2分

任务二填表忆史

(2请根据下表中的提示语,将相关的历史事件写在表格内。

(2分提示语

历史事件制度初建,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①正确分析,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良好开端

中共“八大”拨乱反正,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②

任务三板报学史

(3新中国成立后,始终致力于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

某同学主办了一期主题为“和平之旅”的板报,请你帮助他完成相关内容。

(答案写在表格内,2分

任务四读文析史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人文精神取得很大发展。

一种贴近现实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了……这种马克思主义是活生生的,能够回答实际挑战,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现实马克思主义。

——夏学銮《中国人文精神的产生、发展及特征》

(4根据所学知识,材料中的“现实马克思主义”指什么?

而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这种“现实马克思主义”又应该指什么?

(2分和平之旅

历史回眸问题探究

中国声音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发展对外友好

关系,国际地位大大提高,国际政治舞台上开始

有了“中国的声音”。

①20世纪50年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的声音”主要指什么?

中国力量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

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意义:

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责任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中

国大力倡导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日益发挥着负责任大国的重要建设性作用。

②请列举一个新世纪以来中国参加的国际组织或承办的国际盛会。

(3材料二所示的是三权分立,是美国的总统共和制,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确立了这一政体;接着是考查1787年宪法的意义,注意是对人类社会的意义。

(4注意是学习西方民主政治得改良运动,洋务运动是经济方面,新文化运动是学习思想文化。

11.(14分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

新中国成立至今,虽然压经风雨六十余载,却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之路。

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阅读图l,说一说为什么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3分

(2图2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内容?

这次改造中的创举是什么?

为什么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4分

(3图3中的会议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这次会议在思想、政治、组织上各做出了怎样的重要决定?

(3分

(4简述图4中邓小平南巡讲话的历史背景。

在这以后,中共十四大提出了什么重大理论?

从我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及成就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4分

【解析】

【答案】

(1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成为真正独立自主的国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3分

(2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分

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1分

实现了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化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任务。

(2分

(3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作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分

(4背景:

ZO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中国遇到姓资姓社等问题的困扰。

(1分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发展是硬道理;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1分

12.世界风云变幻,注定了20世纪的不平凡。

中、美、俄(包括前苏联三国建设道路的探索更是浓墨重彩。

回顾历史,探究历程,无疑会让世界更好的面向21世纪。

材料一

1.根据材料一,写出序号处内容。

(2分

①②

材料二20世纪20年代末,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降临美国,并迅速波及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导致美国经济萧条冷落,失业人数猛增,人民群众深受其害。

2.材料二是指美国发生了什么?

(1分

3.面对困境,罗斯福总统实施“新政”。

请问,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

(1分

材料三通过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的成功,对于中国人民来说找到了通往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正确道珞。

——胡锦涛《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4.根据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2分

我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始的标志

农业政策新形式

祖国统一新构想一国两制

理论发展新成果邓小平理论

5.综合上述三国建设道路的探索,谈谈你的认识。

(1分

13.(本题8分)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就研究课题“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收集了如下材料,并设计了研究问题。

请你参与研究,完成相关问题。

(1)材料一示意图【注】“春”的含义:

一战期间(1914—1918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

“新的春天”含义:

新中国初期(1949—1956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新生。

请问上述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获得新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2)材料二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

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

”(1958年)-16-

歌谣反映了当时的什么运动?

对于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来说,该歌谣有没有史料价值?

(3分)(3)材料三图片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1978年,中共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促进了上图所示城市的经济发展;1990年,中央对该城市的什么决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

(2分)(4)纵观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你得到什么启示?

(1分)【解析】14.(14分)强烈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是学好历史的动力。

酷爱历史的李明同学在学习中国近现代史后,整理出以下历史图片。

读图,回答问题。

-17-

(1)图一所示重要历史人物是谁?

(1分)指出图二所示伟人在图三所示刊物的发刊词中阐发的核心思想。

(1分)在图一、图二所示历史人物中,任选一人,简评他领导的救亡图存运动。

(4分)

(2)假如你为图四所示刊物投稿,应确定怎样的主题思想才有可能发表?

(1分)(3)结合所学知识,简介图五反映的历史事件。

(从背景、时间、人物、内容、意义等方面介绍)(6分)(4)你认为这组图片反映的主题是什么?

(1分)【解析】【答案】

(1)康有为(1分);三民主义(三大主义或民族、民权、民生)(1分)。

评价:

戊戌变法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它还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活动;同时也是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或,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使民主共和国观念深入人心,-18-

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广泛传播;促使社会习俗发生变化;但是,这次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任意答出其中两点即可,4分)。

-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